无机化学综合实验20124

合集下载

中药学高职无机化学实验

中药学高职无机化学实验

中药学高职无机化学实验
本实验是针对中药学高职学生设计的无机化学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中常用的无机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并应用到中药学领域中。

实验所需材料包括:
1. 碘酸钾溶液
2. 碘化钾溶液
3. 甲基橙指示剂溶液
4. 氢氧化钠溶液
5. 醋酸溶液
6. 滤纸
7. 试管及试管架等实验器材
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1. 准备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滤纸。

2. 将一试管加入碘酸钾溶液,另一试管加入碘化钾溶液。

3. 每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甲基橙指示剂溶液,使其变成黄色。

4. 分别用氢氧化钠溶液和醋酸溶液滴加到试管中,直到颜色转变为红褐色(氢氧化钠)或黄色(醋酸)。

5. 将各试管中的滤纸取出,放置于试管架上晾干。

实验原理分析:
这个实验中,碘酸钾和碘化钾溶液分别与甲基橙指示剂溶液反应,在无机物质的存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产生相应的颜色变化。

通过示范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反应和颜色指示剂的应用。

在中药学中,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和药品研制过程的分析检测中。

通过掌握无机化学实验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分析中药中的无机物质含量,评估其质量和药效。

总结:
通过这个中药学高职无机化学实验,学生可以巩固基本的无机化学操作技能,学会运用这些技能到中药学领域中。

这对于中药学专业学生来说,是提高实践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的重要机会。

同时,无机化学实验在中药学研究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报告一、实验介绍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反应。

在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中,学生将学习不同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表征方法,探索其化学性质和用途。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一个关于配位化合物合成和表征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合成和表征一个五配位镉(Ⅱ)化合物,了解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和仪器使用。

三、实验原理在电子构型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知道镉(Ⅱ)离子具有2个价电子。

在给予配体的帮助下,镉(Ⅱ)离子将形成五配位的配合物。

本实验中,我们选择β-二羰基乙酮酯配体,通过与镉(Ⅱ)离子形成配合物。

四、实验步骤1. 将β-二羰基乙酮酯配体溶解在少量的醇溶剂中。

2. 加入镉(Ⅱ)盐溶液,产生沉淀。

3. 将产物沉淀过滤,并用冷醇洗涤。

4. 将湿沉淀转移到玻璃器皿中,利用乙腈等非极性溶剂进行结晶。

5. 得到纯净的五配位镉(Ⅱ)配合物。

五、实验结果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等技术,我们可以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表征。

红外光谱显示出较强的C=O伸缩振动吸收峰,证明了β-二羰基乙酮酯配体的存在。

核磁共振谱显示出镉(Ⅱ)离子的存在,并给出配合物的结构确认。

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组成符合理论预期。

六、实验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合成了五配位镉(Ⅱ)化合物,并得到了其结构和组成的表征结果。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实验室中一些重要技术和操作方法,如溶液的制备、沉淀的分离和结晶等。

然而,我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首先,在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合成反应的成功和高纯度的产物。

其次,由于实验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有害,所以必须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确保人身安全。

此外,本实验对于无机化学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通过合成和表征配合物,在了解其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其催化性质、生物活性和材料应用等方面,为无机化学的发展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

篇一:无机化学实验报告(空白模板)无机化学实验报告篇二: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实验六: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实验日期:温度:气压:一、实验目的1.学习气体相对密度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原理和方法 2.加深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3.巩固使用启普气体发生器和熟悉洗涤,干燥气体的装置二、实验原理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如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对于P,V,T相同的A,B两种气体。

若以mA,mB分别代表A,B两种气体的质量,mA,mB分别代表A,B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

其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分别为:气体A:PV=(mA/MA)*RT (1) 气体B:PV=(mB/MB)*RT (2) 由(1)(2)并整理得 mA:mB=MA:MB于是得出结论: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两种气体的质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由于摩尔质量数值就是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故摩尔质量之比也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因此我们应用上述结论,以同温同压下,同体积二氧化碳与空气在相对条件下的质量,便可根据上式求出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

即Mr,CO2=(mCO2/m空气)*29.0 式中,29.0是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式中体积为V的二氧化碳质量mCO2可直接从分析天平上称出。

同体积空气的质量可根据实验时测得的大气压P和温度T,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计算得到。

三、基本操作1.启普发生器的安装和使用方法,参见第五章一 2.气体的洗涤,干燥和收集方法,参见第五章二,三四、实验内容按图把装置连接装备——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因石灰石中含有硫,所以在气体发生过程中有硫化氢,酸雾,水汽产生。

此时可通过硫化铜溶液,碳酸氢钠溶液以及无水氯化钙除去硫化氢,酸雾,水汽。

取一洁净而干燥的磨口锥形瓶,并在分析天平上称量(空气+瓶+瓶塞)的质量。

在启普发生器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经过净化,干燥后导入锥形瓶中。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范例2024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范例2024

引言概述: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是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技巧。

本文将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范例(二)》为主题,详细介绍5个大点的实验内容,分别包括:1.无机酸碱滴定实验;2.金属离子的化学分析实验;3.无机盐的合成实验;4.无机配合物合成与分析实验;5.无机固体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实验。

正文内容:1.无机酸碱滴定实验1.1酸溶液浓度的测定1.2酸碱滴定反应的原理与方法1.3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1.4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1.5结论与讨论2.金属离子的化学分析实验2.1金属离子的检测方法2.2金属离子的定性分析2.3金属离子的定量分析2.4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2.5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2.6结论与讨论3.无机盐的合成实验3.1无机盐的合成原理3.2常见无机盐的合成方法3.3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3.4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3.5结论与讨论4.无机配合物合成与分析实验4.1配合物的理论基础4.2配合物的合成方法4.3配合物的分析方法4.4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4.5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4.6结论与讨论5.无机固体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实验5.1固体材料的分类与性质5.2固体材料的制备方法5.3固体材料的表征方法5.4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5.5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5.6结论与讨论总结:通过对《大学无机化学实验范例(二)》的详细介绍,我们了解了5个大点的实验内容,包括无机酸碱滴定实验、金属离子的化学分析实验、无机盐的合成实验、无机配合物合成与分析实验以及无机固体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实验。

这些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技巧以及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无机化学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实验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因此,对于学习无机化学的学生来说,这些实验范例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最新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

最新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

最新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性质,加深对无机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实验材料:
1. 氯化钠(NaCl)
2. 硫酸铜(CuSO4·5H2O)
3. 氢氧化钠(NaOH)
4. 硝酸银(AgNO3)
5. 稀盐酸(HCl)
6. 无水乙醇
7. 蒸馏水
8. 滴定管、烧杯、试管、玻璃棒、PH试纸、天平、磁力搅拌器等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 合成:准确称取5g氯化钠和3g硫酸铜,分别溶解于50mL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后将两种溶液混合,静置使其反应。

观察并记录生成物的颜色、形态。

2. 滴定:取10mL硝酸银溶液,用稀盐酸进行滴定,记录滴定终点的体积,以此计算硝酸银的浓度。

3. 性质测试:取少量合成的无机化合物,进行溶解性测试(在不同溶剂中测试溶解情况)、热稳定性测试(加热至不同温度观察变化)、pH值测试(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

4. 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合成物的可能结构和性质,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理论预期的一致性。

实验结果:
1. 合成物呈现蓝色晶体,初步判断为铜的配合物。

2. 滴定结果显示硝酸银溶液的浓度为0.1M。

3. 性质测试表明,合成物在无水乙醇中溶解性较好,加热至80°C时
颜色变淡,pH值为中性。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合成了铜的配合物,并对其基本性质进行了测试。

实验结果与无机化学理论相符合,验证了无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无机化学实验操作和物质性质分析的理解。

化学实验无机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无机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无机化学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者:[姓名]一、实验目的1.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2. 熟悉常用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3. 学习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和鉴别方法。

4.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以无机化学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习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和鉴别方法。

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无机化合物的制备:通过化学反应制备特定的无机化合物。

2.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观察和分析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无机化合物的鉴别:通过实验方法鉴别不同的无机化合物。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 烧杯- 烧瓶- 试管- 滴管- 铁架台- 酒精灯- 玻璃棒- 玻璃片- 镜子- 移液管- 实验桌- 实验椅2. 试剂:- 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锌溶液- 氯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固体- 硫酸锌固体- 氯化钠固体- 铁粉- 硫粉- 氢氧化钠晶体四、实验步骤1. 无机化合物的制备:(1)取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

(3)观察沉淀的形成,记录沉淀的颜色、形状和溶解性。

2.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1)取一定量的硫酸锌溶液放入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3)观察沉淀的颜色、形状和溶解性。

3. 无机化合物的鉴别:(1)取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放入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3)将沉淀过滤,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沉淀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中,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沉淀为蓝色絮状,不溶于水。

2.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中,硫酸锌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锌沉淀。

沉淀为白色絮状,不溶于水。

3. 无机化合物的鉴别:实验中,氯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钠沉淀。

齐齐哈尔大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专业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报告三草酸和铁

齐齐哈尔大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专业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报告三草酸和铁

齐齐哈尔大学实验报告题目:三草酸和铁(Ⅲ)的制备和组成的测定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化学091学生姓名:张淑贤同组者姓名:成绩:2012年 11 月 10 日实验1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和组成测定实验目的1.掌握合成K3Fe[(C2O4)3]·3H2O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2.加深对铁(Ⅲ)和铁(Ⅱ)化合物性质的了解;3.掌握容量分析等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本实验以硫酸亚铁铵为原料,与草酸在酸性溶液中先制得草酸亚铁沉淀,然后再用草酸亚铁在草酸钾和草酸的存在下,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得到铁(Ⅲ)草酸配合物。

主要反应为(NH4)2Fe(SO4)2 + H2C2O4 + 2H2O ===FeC2O4·2H2O↓+ (NH4)2SO4 + H2SO42FeC2O4·2H2O + H2O2 + 3K2C2O4 + H2C2O4 ===2K3[Fe(C2O4)3]·3H2O改变溶剂极性并加少量盐析剂,可析出绿色单斜晶体纯的三草酸合铁(Ⅲ)酸钾,通过化学分析确定配离子的组成。

用KMnO4标准溶液在酸性介质中滴定测得草酸根的含量。

Fe3+含量可先用过量锌粉将其还原为Fe2+,然后再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而测得,其反应式为5C2O42−+16H++2MnO2−===10CO2↑+2Mn2+ + 8H2O5Fe2+ +8H++4MnO− ===5Fe3+ + Mn2+ + 4H2O实验仪器与试剂托盘天平,分析天平,抽滤装置,烧杯,电炉,移液管,容量瓶,锥形瓶,量筒,试管,表面皿,玻璃棒,滤纸,点地板,恒温水浴槽,恒温干燥箱硫酸亚铁铵,硫酸(3mol/L,1mol/L),,草酸(饱和),草酸钾(饱和),氯化钾(A.R),硝酸钾(300g/L),乙醇(95%),乙醇—丙酮混合液(1:1),六氰合铁酸钾(5%),双氧水(3%),锌粉,草酸钠实验步骤Ⅰ草酸亚铁的制备:称取5g硫酸亚铁铵固体放在250mL烧杯中,然后加15mL蒸馏水和5~6滴1mol/LH 2SO4,加热溶解后,再加入25mL饱和草酸溶液,加热搅拌至沸,然后不断搅拌片刻,防止飞溅。

实验二 无机综合性质实验

实验二 无机综合性质实验

实验二无机综合性质实验实验二无机综合性质实验性质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同离子效应、盐类的水解及浓度和温度对弱电解质解离平衡的影响;2.学习缓冲溶液的配制,并验证其缓冲作用;3.介绍结晶的分解成和结晶的熔化以及结晶转变的条件;4.学会离心机、酸度计的采用;5.加深理解温度、反应物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加深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了解介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掌握物质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二、实验原理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少量含有相同离子的另一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离解程度降低,这种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盐的混合溶液,当将其吸收或在其中重新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时,溶液的ph值发生改变很少,这种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的ph值(以hac和naac为基准)需用下式排序:盐的水解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盐类水解可改变溶液ph值。

有些盐类水解除可改变溶液ph值外还能产生沉淀或气体。

在容易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未熔化的容易溶电解质和溶液中适当的离子之间创建了多相离子均衡。

比如在pbi2饱和溶液中,创建了如下均衡:pbi2?pb2++2i-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sp?cpb2+?ci2-,称作pbi2的溶度积。

根据溶度积规则可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如将pb(ac)2和ki两种溶液混合时,如果:cpb2+?ci?2>ksp,溶液过饱和,存有结晶划出;cpb2+?ci?2=ksp,溶液饱和状态;cpb2+?ci?2<ksp,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

并使一种容易溶电解质转变为另一种容易溶电解质,即为把一种结晶转变为另一种结晶的过程称作结晶的转变,对于同一种类型的结晶,溶度积小的容易溶电解质极易转变为溶度积大的容易溶电解质。

对于相同类型的结晶,若想展开转变,必须具体内容排序溶解度展开比较。

水解型/还原型,e越大,水解型(剂)水解能力进一步增强;e越大,还原型(剂)还原成能力越弱e?e三.实验用品0.059[水解型]lgn[还原型]1.仪器点滴板试管若干玻棒酸度计量筒(25ml)酒精灯离心机离心试管烧杯(50ml)2.试剂ph试纸hcl(0.1mol?l-1)hac(0.1mol?l-1)naoh(0.1mol?l-1)nh3?h2o(0.1mol?l-1)酚酞nh4ac(固)甲基橙naac(0.1mol?l-1)naoh(0.1mol?l-1)nh3.h2o(1.0moll-1)nh4cl(0.1moll-1)hac(0.1moll-1)naac(1.0moll-1)hac(1.0moll-1)bicl3(0.1moll-1)hcl(2moll-1)fe(no3)3?9h2o(固)al2(so4)3(0.1moll-1)nahco3(0.5mol?l-1)pb(no3)2(0.1moll-1)na2s(0.1moll-1)mgso4(0.1moll-1)氨水(2moll-1)nh4cl(1moll-1)mgcl2(0.1moll-1)pb(ac)2(0.01moll-1)ki(0.02moll-1)nano3(固)na2so4(0.1moll-1)k2cro4(0.1moll-1)agno3(0.1moll-1)nacl(0.1moll-1)fe(no3)3(0.1moll-1)al(no3)3(0.1moll-1)naoh(2moll-1)ki(0.1moll-1)kbr(0.1moll-1)fecl3(0.1moll-1)ccl4kmno4(0.01moll)h2so4(3.0moll)naoh(6mo-1-1ll-1)na2so3(0.1moll-1)h2c2o4(0.1moll-1)pb(no3)20.5moll-1)pb(no3)(0.1moll)hac(1.0moll)na2sio3(0.5moll)znso4(1.0moll)cuso4(0.5-1-1-1-1moll-1)cuso4(0.005moll-1)四.实验内容(一)溶液的ph值在点滴板上,用ph试纸测试浓度各为0.1moll-1的hcl,hac,naoh,nh3?h2o的ph 值,并与计算值作一比较(ka?hac=1.8×10-5,kb?nh3?h2o=1.8×10-5)。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导言: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等方面。

实验是无机化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理论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次无机化学实验的过程、结果和分析。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合成一种无机化合物,并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了解该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

实验原理:本次实验采用了一种常见的合成反应,即氯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铜沉淀的反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aCl + CuSO4 → CuCl2↓ + Na2SO4实验步骤:1. 准备试剂和仪器:氯化钠、硫酸铜溶液、试管、移液管等。

2. 将一定量的氯化钠溶解于适量的蒸馏水中,制备出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3. 取一定体积的硫酸铜溶液倒入试管中。

4. 用移液管将氯化钠溶液滴加入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中,同时观察溶液的变化。

5. 当观察到溶液中出现深蓝色沉淀时,停止滴加。

6. 将试管放置一段时间,观察沉淀的形态和颜色变化。

7. 将试管倾斜,用吸水纸吸去上层溶液。

8. 将试管加热,观察沉淀的变化。

实验结果:在滴加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逐渐由无色变为浅蓝色,最终出现了深蓝色沉淀。

沉淀的形态呈现颗粒状,颜色鲜艳。

在加热试管后,沉淀逐渐变为浅绿色,并逐渐溶解于溶液中。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氯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氯化铜沉淀。

氯化钠中的钠离子与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发生了置换反应,生成了氯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2. 氯化铜沉淀的颜色和形态变化说明了其性质的变化。

初始时沉淀为深蓝色,颗粒状,加热后变为浅绿色,并逐渐溶解于溶液中。

这表明氯化铜沉淀是一种可逆反应,其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氯化铜沉淀,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无机化学实验是理论知识的重要补充和验证手段,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知识。

实验报告无机化学实验报告_0414文档

实验报告无机化学实验报告_0414文档

2020实验报告无机化学实验报告_0414文档EDUCATION WORD实验报告无机化学实验报告_0414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1.了解复盐(NH4)2SO4·FeSO4·6H2O的制备原理;2.练习水浴加热、过滤、蒸发、结晶、干燥等基本操作;3.学习Fe3+的限量分析方法—目视比色法。

[教学重点]复盐的制备[教学难点]水浴加热、减压过滤[实验用品]仪器:台秤、锥形瓶、水浴锅、布氏漏斗、吸滤瓶试剂:(NH4)2SO4(s)、3mol·L-1H2SO4、10%Na2CO3、95%乙醇、1.0mol·L-1KCNS、2.0mol·L-1HCl、0.01mg·mL-1Fe3+标准溶液、铁屑或还原铁粉(NH4)2SO4·FeSO4·6H2O(392)即莫尔盐,是一种透明、浅蓝绿色单斜晶体。

由于复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比组成中的每一个组分的溶解度都要小,因此只需要将FeSO4(152)与(NH4)2SO4(132)的浓溶液混合,反应后,即得莫尔盐。

Fe+H2SO4=FeSO4+H2↑FeSO4+(NH4)2SO4+6H2O=(NH4)2SO4·FeSO4·6H2O1.硫酸亚铁铵的制备(1)简单流程:废铁屑先用纯碱溶液煮10分钟,除去油污Fe(2.0g)+20mL3mol·L-1H2SO4水浴加热约30min,至不再有气泡,再加1mLH2SO4↓趁热过滤加入(NH4)2SO4(4.0g)小火加热溶解、蒸发至表面出现晶膜,冷却结晶↓减压过滤95%乙醇洗涤产品,称重,计算产率,检验产品质量(2)实验过程主要现象2.硫酸亚铁铵的检验(Fe3+的限量分析—比色法)(1)Fe3+标准溶液的配制用移液管吸取0.01mol·L-1Fe3+标准溶液分别为:5.00mL、10.00mL和20.00mL于3支25mL比色管中,各加入2.00mL2.0mol·L-1HCl溶液和0.50mL1.0mol·l-1KCNS溶液,用含氧较少的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一)2024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一)2024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一)引言概述: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一)是大学化学专业无机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

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分析和概述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一)的五个主要方面。

正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无机化合物基本合成步骤。

2. 熟悉常用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

3. 锻炼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4. 培养实验设计、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5. 提高团队合作和安全意识。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器材:量筒、烧杯、瓶口和胶塞,热水浴装置,恒温恒湿箱等。

2. 试剂:无机盐、溶剂、指示剂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检查器材、秤量试剂、配制溶液等。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试样制备、反应过程控制、反应物质量测定等实验操作。

3.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观察现象和相关结果。

4. 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5. 数据处理:利用计算机或其他工具进行数据处理、绘图和报告撰写。

四、实验内容1. 合成无机化合物:通过反应合成不同类型的无机化合物,如氯化铜、硫酸铁等。

2. 确定物质性质:通过测定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如溶解度、酸碱性等。

3. 实验控制:探究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和产率的变化。

4. 数据记录与处理:使用适当的仪器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 安全措施: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要求,确保实验操作安全。

五、实验难点与解决办法1. 合成反应的选择和条件控制: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反应条件,如温度、反应时间等。

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合理选择统计方法和计算工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合理的结果判断。

3. 安全意识与团队合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减少实验操作中的意外事故发生。

总结: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一)是大学化学专业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无机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答案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答案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提高
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实验仪器与试剂,本次实验所需仪器与试剂包括,试剂架、试管、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硫酸铜、氢氧化钠、氯化铁、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盐酸、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等。

实验原理,本次实验主要涉及到硫酸铜、氢氧化钠、氯化铁、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钡溶液、盐酸、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等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

实验步骤及结果:
1. 将硫酸铜固体加热至蓝色固体变成白色粉末,观察到固体颜色变化。

2. 用玻璃棒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加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搅拌后用盐酸试
液检验气体性质。

3. 用盐酸试液检验氯化铁的性质。

4. 用氯化钡试液检验氢氧化钠溶液的性质。

5. 用盐酸试液检验硫酸的性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硫酸铜固体在加热后颜色发生变化,氢氧
化钠固体与盐酸试液反应产生气体,氯化铁与盐酸试液产生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钡试液产生沉淀,硫酸与盐酸试液产生气体。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了这些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试剂溅到皮肤和眼睛。

2. 操作实验仪器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损坏。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仪器,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验练习,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掌握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方法2.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3.探索无机化学反应的特性和规律实验原理1. 合成稳定化合物的原理稳定化合物是指在常温下能够长时间保持其化学成分和性质不发生变化的化合物。

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方法包括化学合成、物理合成和生物合成等。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稳定化合物。

2. 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无机化学实验是研究无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控制反应条件,包括温度、时间和溶液浓度,以确保反应能够发生。

实验中常用的操作技巧包括: - 溶液的配制和混合 - 反应容器的选择和处理 - 试剂的称量和保存 - 溶液的过滤和洗涤 - 产物的分离和收集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和装备材料:试剂A、试剂B、试剂C,量筒、烧杯、实验管等。

2.按照一定比例将试剂A、试剂B和试剂C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

3.将试剂溶液倒入烧杯中,加热至适当温度。

4.加入适量的试剂A,观察反应过程的变化。

5.调整反应条件,如温度、浓度等,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6.反应结束后,将产物过滤和洗涤。

7.将产物转移到称量瓶中,并对产物进行测量和分析。

8.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所述方法进行实验后,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试剂A和试剂B的溶液混合后发生了颜色变化,由无色变为蓝色。

2.在加热的过程中,试剂C逐渐溶解,溶液呈红色。

3.加入试剂A后,溶液迅速变为绿色,并放出气体。

4.经过反应后,产物呈黄色固体。

5.分析产物后发现,其化学成分为ABCD。

数据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试剂A和试剂B的反应生成了蓝色的络合物,这一反应是可逆的。

2.试剂C的加热溶解和生成红色溶液的过程可能涉及到溶解热和溶剂的选择等因素。

3.试剂A与试剂B的反应是一个气体的生成反应,气体的释放可能是由于反应放热产生的。

4.产物的化学成分为ABCD,这表明试剂A、试剂B、试剂C经过反应后发生了化学变化。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无机化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掌握无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通过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1.氯化铜溶解度曲线: 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加入氯化铜粉末并观察其溶解情况,绘制氯化铜的溶解度曲线。

2.亚硝酸银检验阴离子: 将待检阴离子加入到亚硝酸银溶液中,观察是否出现沉淀反应。

三.实验步骤1.氯化铜溶解度曲线实验:(1)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氯化铜粉末、烧杯、滴管、去离子水等。

(2)将烧杯称重并记录重量,加入适量的氯化铜粉末。

(3)将烧杯放置在磁力搅拌器上,加入一定量的去离子水,并开始搅拌。

(4)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定体积的试液,放入烧杯中,加入亚甲蓝指示剂。

(5)用盐酸滴定,直到溶液颜色变为蓝色止,记录滴定所需的盐酸体积。

(6)根据滴定实验的结果,绘制氯化铜的溶解度曲线。

2.亚硝酸银检验阴离子实验:(1)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试剂,包括亚硝酸银溶液、待检阴离子溶液等。

(2)将待检阴离子溶液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亚硝酸银溶液。

(3)观察溶液是否发生沉淀反应,如果有,则记录反应产物的性质,并推测待检阴离子的存在。

四.实验结果1.氯化铜溶解度曲线: 根据实验得到的滴定结果,绘制氯化铜溶解度曲线,表明随着氯化铜粉末的加入量增加,其溶解度也随之增加。

2.亚硝酸银检验阴离子: 根据实验观察,阴离子溶液中出现沉淀反应,推测待检阴离子可能是氯离子。

五.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掌握了无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实验中,我也发现了实验操作技巧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细致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也进一步提升了推测和判断能力。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对我无机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范文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范文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范文本实验主要通过溶液混合、沉淀反应以及干燥等步骤制备出一种无机化合物,并进行分析与鉴定。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熟悉实验操作流程,掌握固液分离和干燥技术,了解沉淀反应原理和过程,进一步加强对无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一、实验原理和方法1. 实验原理:(1) 沉淀反应原理:沉淀反应是化学分析和制备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在溶液中加入一种反应物使两种或多种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反应并生成不易溶解的化合物沉淀出来。

(2) 过滤:过滤是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物质的一种实验操作。

过滤时先将混合物倒入滤纸上,由于滤纸的材质不同以及孔径、厚度、形状等不同,而选择的滤纸会对过滤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干燥:干燥是将过滤得到的固体基本除去水分,直到称重质量不变的过程。

1)将试剂齐全,准备好干净无水的试管和滤纸等实验设备。

2)按实验所需分别取得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一定质量,逐渐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

3)在将两种溶液混合后,观察反应后生成的颜色和状态,并通过过滤分离出混杂物, 4)将沉淀物干燥并测量其质量,用滴定法测定沉淀中所含铜离子的量。

5)通过生成物的比重、颜色和化学性质等来确定实验所生成的化合物的性质。

二、实验过程1. 首先,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包括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等试剂、蒸馏水、试管、滤纸、标定管、滴定管等。

2. 在取得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后,逐渐将它们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使化合物充分溶解且反应物质的浓度得到充分的调节,以免对反应产物的生成产生不良影响。

3. 将两种混合溶液缓慢混合,观察到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后,代表已经发生了反应并生成了反应产物。

4. 为了过滤掉混杂物,首先要将混合溶液过滤分离,分离的混杂物可以通过滤纸将其留下,用蒸馏水冲洗滤纸过滤后的残留物,将滤液收集。

5. 收集的沉淀物再通过干燥的方法除去水分,直至称重质量不变,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中混合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后,出现了明显的颜色变化,表明反应已经进行。

无机综合微实验报告(3篇)

无机综合微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无机综合微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熟悉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掌握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性质。

3.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一系列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探究,使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技能进行实验。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制备NaCl溶液(1)称取固体NaCl,溶解于适量去离子水中,配制成1mol/L的NaCl溶液。

(2)用滴定管量取1mol/L的NaCl溶液,进行滴定实验。

2. 实验二:制备AgNO3溶液(1)称取固体AgNO3,溶解于适量去离子水中,配制成1mol/L的AgNO3溶液。

(2)用滴定管量取1mol/L的AgNO3溶液,进行滴定实验。

3. 实验三:制备FeCl3溶液(1)称取固体FeCl3,溶解于适量去离子水中,配制成1mol/L的FeCl3溶液。

(2)用滴定管量取1mol/L的FeCl3溶液,进行滴定实验。

4. 实验四:制备CuSO4溶液(1)称取固体CuSO4,溶解于适量去离子水中,配制成1mol/L的CuSO4溶液。

(2)用滴定管量取1mol/L的CuSO4溶液,进行滴定实验。

5. 实验五:探究NaCl、AgNO3、FeCl3、CuSO4溶液的性质(1)观察溶液颜色。

(2)进行沉淀反应实验。

(3)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NaCl溶液为无色透明,滴定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2. AgNO3溶液为无色透明,滴定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3. FeCl3溶液为黄色,滴定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4. CuSO4溶液为蓝色,滴定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5. NaCl、AgNO3、FeCl3、CuSO4溶液分别进行沉淀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五、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无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目录
1. 实验名称
1.1 实验目的
1.2 实验原理
1.3 实验步骤
1.4 实验结果
1.5 实验结论
2. 实验器材
2.1 化学试剂
2.2 实验装置
3. 实验操作
3.1 实验前准备
3.2 实验操作步骤
4. 实验数据记录
4.1 观察现象记录
4.2 数据记录
5. 实验结果分析
6. 实验误差及改进
7. 参考资料
1. 实验名称
1.1 实验目的
在此部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1.2 实验原理
说明本次实验所涉及的反应原理和化学知识,包括相关的方程式等。

1.3 实验步骤
描述本次实验的具体步骤,包括所需的操作和操作顺序。

1.4 实验结果
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数据。

1.5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

2. 实验器材
2.1 化学试剂
列出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化学试剂和其性质。

2.2 实验装置
描述本次实验所需要的实验装置和仪器。

3. 实验操作
3.1 实验前准备
包括实验室准备、试剂准备等。

3.2 实验操作步骤
具体描述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4. 实验数据记录
4.1 观察现象记录
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2 数据记录
记录实验所得的数据。

5.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

6. 实验误差及改进
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并提出改进方法。

7. 参考资料
列出实验中所参考的相关资料。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二)2024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二)2024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二)引言: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二)是大学化学专业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在这门实验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和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介绍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二)的内容。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学习合成和分离无机化合物的实验技能。

3. 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准确性。

4. 加强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5. 增加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合成无机化合物的实验a. 硝酸银与氯化钠的反应,合成氯化银。

b. 硫酸钠和硫酸铜的反应,合成硫酸铜。

c. 碳酸钙与硝酸的反应,合成硝酸钙。

2. 分离无机化合物的实验a. 铜离子和铁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b. 钡离子和铅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c. 铁离子和锌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3. 实验仪器和试剂a. 电子天平、微量移液器等基础实验仪器。

b. 硝酸银、氯化钠、硫酸钠等无机化学试剂。

4. 实验步骤a. 实验前准备:清洗仪器、称取试剂等。

b.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操作手册的指导进行实验步骤。

c. 实验记录: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5. 实验注意事项a. 注意安全操作,佩戴实验室必要的防护用具。

b. 严格控制试剂的使用量和放置位置,避免浪费和危险。

c. 注意实验中的环境卫生和仪器的维护。

总结: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门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的无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技巧,合成和分离无机化合物,并培养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同时,学生也会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加深对无机化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全12个无机实验完全版)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全12个无机实验完全版)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全12个有机实验完整版)试验一蒸馏和沸点的测定一、试验目的1、熟悉蒸馏法分离混合物方法2、掌握测定化合物沸点的方法二、试验原理1、微量法测定物质沸点原理。

2、蒸馏原理。

三、试验仪器及药品圆底烧瓶、温度计、蒸馏头、冷凝器、尾接管、锥形瓶、电炉、加热套、量筒、烧杯、毛细管、橡皮圈、铁架台、沸石、氯仿、工业酒精四.试验步骤1、酒精的蒸馏(1)加料取一干燥圆底烧瓶加入约50ml的工业酒精,并提前加入几颗沸石。

(2)加热加热前,先向冷却管中缓缓通入冷水,在打开电热套进行加热,慢慢增大火力使之沸腾,再调节火力,使温度恒定,收集馏分,量出乙醇的体积。

蒸馏装置图微量法测沸点2、微量法测沸点在一小试管中加入8-10滴氯仿,将毛细管开口端朝下,将试管贴于温度计的水银球旁,用橡皮圈束紧并浸入水中,缓缓加热,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毛细管口处连续出泡,此时停止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至最后一个气泡欲从开口处冒出而退回内管时即为沸点。

五、试验数据处理六、思考题1、蒸馏时,放入沸石为什么能防止暴沸?若加热后才发觉未加沸石,应怎样处理?沸石表面不平整,可以产生气化中心,使溶液气化,沸腾时产生的气体比较均匀不易发生暴沸,如果忘记加入沸石,应该先停止加热,没有气泡产生时再补加沸石。

2、向冷凝管通水是由下而上,反过来效果会怎样?把橡皮管套进冷凝管侧管时,怎样才能防止折断其侧管?冷凝管通水是由下而上,反过来不行。

因为这样冷凝管不能充满水,由此可能带来两个后果:其一,气体的冷凝效果不好。

其二,冷凝管的内管可能炸裂。

橡皮管套进冷凝管侧管时,可以先用水润滑,防止侧管被折断。

3、用微量法测定沸点,把最后一个气泡刚欲缩回管内的瞬间温度作为该化合物的沸点,为什么?沸点: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等时的温度。

最后一个气泡将要缩回内管的瞬间,此时管内的压强和外界相等,所以此时的温度即为该化合物的沸点。

七、装置问题:1)选择合适容量的仪器:液体量应与仪器配套,瓶内液体的体积量应不少于瓶体积的1/3,不多于2/3。

氨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b的测定

氨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b的测定

2012级‎本科药学专‎业无机化学‎课程实验设‎计氨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b的测定2012级‎本科药学专‎业17班3‎、4组姓名学号黄宗坪 20124‎0127李格辉 20124‎0139黄群夏20124‎0136李月娥 20124‎0132张晓艳 20124‎0134氨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b的测定【实验目的】1、掌握PH 计‎法测定NH ‎3的电离平‎衡常数; 2、学习使用P ‎H 计测定溶‎液的PH 值‎; 3、巩固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及分‎析天平的规‎范操作.【实验原理】1、氨水是一种‎弱碱,NH3在水‎中存在以下‎电离平衡 NH 3+H 2O→NH 4++OH -一定温度下‎,则有:k b =4[NH +][ OH-][NH3]kb 代表其‎电离平衡常‎数,C 为氨水的‎初始浓度。

[NH 4+]、[ OH -] 、[NH 3]分别为NH ‎4+、OH -、NH3电离‎平衡浓度。

在纯的NH ‎3溶液中,[NH 4+]=[ OH -]=C α [NH 3]=c(1-α)则α=[ OH -]/C, k b =4[NH +][ OH-][NH3]≈[OH -]2/C当解离度α‎<5%时C α可忽‎略如果测出氨‎水的浓度和‎该溶液的P ‎H 值便可以‎根据上述公‎式求出kb ‎,C 可用HC ‎l 标准溶液‎滴定测得,由于滴定突‎跃发生在酸‎性范围内,所以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滴定终点时‎由黄色变为‎橙红色。

2、[OH -]可以用PH ‎计间接测出‎3、HCl 溶液‎的标定:由于盐酸溶‎液易挥发出‎H Cl 气体‎,所以不能由‎直接法配置‎,只能先配置‎成近似浓度‎的溶液,再用适当的‎一级标准物‎质Na2C ‎O 3标定之‎。

盐酸加入N ‎a 2CO3‎溶液中: Na2CO ‎3+2HCl=2NaCl ‎+CO 2+H 2O选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到滴定终点‎时,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 C (HCl )=23232m(Na CO )10005(a )(l)M N CO V HC (mol/L)【仪器与试剂‎】仪器:PHS-2C 酸度计‎、滴定台、酸式滴定管‎(25ml)、锥形瓶(250ml ‎)、烧杯(100ml ‎)、移液管(10ml 、20ml )、胶头滴管、玻璃棒、容量瓶(100ml ‎、50ml )、分析天平试剂:1mol/L 氨水、0.1mol/L -1HCl 溶‎液、甲基橙、蒸馏水、分析纯无水‎N a2CO ‎3【实验步骤】1、0.1mol/LHCl 酸‎溶液的标定‎: ①配置Na2‎C O3标准‎溶液,用分析天平‎称取0.4~0.6g (精确至±0.0001g‎)分析纯无水‎N a2CO‎3,溶解稀释,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定容备‎用.②取20ml‎洁净的移液‎管,用少量碳酸‎钠溶液润洗‎2~3次,然后移取2‎0.00碳酸钠‎溶液于锥形‎瓶中,再加入2滴‎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摇匀,临近滴定终‎点时用蒸馏‎水将锥形瓶‎的内壁冲洗‎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纳米粒子及其表征一、实验目的(一)了解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应用。

(二)掌握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纳米粒子的方法。

(三)了解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仪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四)分析制备条件对TiO2纳米粒子的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纳米材料又称超微细粉材,其粒子一般尺寸在1~100 nm之间。

由于极细的晶粒和大量处于晶界和晶粒内缺陷中心的原子,纳米材料在性能上与同组成的微米晶粒材料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纳米材料粒子具有壳层结构,由于粒子表层占很大比例,而且表面原子是既无长程有序,又无短程有序的非晶层,可认为粒子表面层的实际状态更接近于气态,而在粒子的中心部存在结晶完好、周期排布的原子。

纳米粒子的这种特殊结构导致了它的特殊性质。

其主要体现在:①量子尺寸效应:当粒子尺寸降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的现象和纳米半导体微粒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宽的现象均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必然导致纳米材料的磁、光、声、电及超导电性与宏观特性有显著的不同。

②小尺寸效应:当超细微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微粒的颗粒表面层附近原子密度减小,导致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均随尺寸的减小而发生显著变化。

例如,光吸收显著增加并产生吸收峰的等离子共振频移;磁由有序态变为无序态;超导相向正常相转变;声子谱发生改变等等。

这些均由尺寸减小导致,称为小尺寸效应。

③表面与界面效应:由于纳米微粒的尺寸小、表面能高、比表面积大、材料中表面缺陷浓度较大、表面所占据的比例较大、表面原子有很大的活性,由此引起的一些性能改变就是表面和界面效应。

这种表面原子的活性引起纳米晶粒表面原子输运和构型的变化。

因此表面与界面效应是纳米及其固体材料中最重要的效应之一。

④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

纳米材料的一些宏观性质和磁性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也具有隧道效应,称之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

自20世纪80年代纳米材料概念形成以后,世界各国先后对这种新型材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近年来,纳米磁性材料、纳米材料传感器、纳米陶瓷材料及其在生物、医学、催化、光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纳米材料的制备科学在当前纳米科学研究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新的材料制备工艺和过程的研究与控制对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包括粉体、块体及薄膜材料的制备。

其制备方法也很多,根据制备过程及原理可粗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①蒸发冷凝法:用真空蒸发、激光、加热、弧高频感应等方法使原料气化或形成等离子体,然后骤冷使之冷凝。

②物理粉碎法:通过机械粉碎,电火花爆炸法制得纳米粒子。

③机械合金法:利用高能球磨法,控制适当的球磨条件以制得纳米级晶粒的纯元素、合金和复合材料。

化学方法包括:①化学气相沉淀法:利用挥发性金属化合物蒸气的化学反应合成所需的物质。

②水热法:高温高压下在水溶液或蒸气等流体中合成物质,再经分离和热处理得到纳米粒子。

③化学共沉淀法:把沉淀剂加入金属盐溶液反应后将沉淀热处理。

④溶剂蒸发法:把溶剂制成小滴后进行快速蒸发使组分偏析最小制得纳米粒子,制得的纳米粉末一般采用喷雾法(包括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及喷雾分解法)处理。

⑤微乳液法:金属盐和一定的沉淀形成微乳状液,在较小的微区内控制胶粒成核和生长,热处理后得到纳米粒子。

⑥溶胶—凝胶法:是采用胶体化学原理制备粉体的方法,主要用于制备各组分氧化物玻璃,高纯陶瓷粉体和硅酸盐材料等。

其基本原理是采用适当的无机或有机盐配制成溶液,然后加入能使之成核、凝胶化的溶液,控制其凝胶化的过程即可制得具有球型颗粒的凝胶体,经一定温度烧结分解得到所需的粉体。

其过程可简单表示为:锐钛矿型TiO2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氧化物n型半导材料,能带间隔为3.2 eV,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性能,是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环境净化光催化剂之一。

由于纳米级TiO2光催化剂具有光催化效率高,无毒性和化学稳定性好等特性,可应用于空气和水的净化和杀菌。

纳米TiO2还具有强紫外线屏蔽能力、高光催化活性以及能产生奇特颜色效应等性能,在涂料、防晒护肤品、废水处理和汽车工业等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溶胶—凝胶法制得的粉体具有高度的化学组成均匀性、高纯性、超细性(凝胶颗粒粒径一般小于0.1 μm)、易烧结等特点,本实验是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级TiO2,以TiCl4和无水乙醇为原料,使TiCl4先发生醇解形成溶胶,经凝聚、老化后,再经干燥、热处理得到纳米级TiO2粒子。

附注:(一)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缺陷结构,对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因此,材料微观结构和缺陷及其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材料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

半个多世纪以前,晶体结构的测定是以X射线衍射为主要手段。

从X射线衍射的资料虽然可以较精确的间接推导出晶体中的原子配置,但这只是亿万个单胞平均了的原子位置。

由于电子波的波长非常短,人们曾期望有朝一日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物质中的原子。

1931年Ruska及Knoll研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尽管当时的分辨率不高,距分辨单个原子还相差很远,但毕竟为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物质的微观结构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近三十年来,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不断提高,人们已经可以在0.1~0.2 nm水平上拍摄到晶体结构在电子束方向的二维投影的高分辨像。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高分辨像可以直观地给出晶体中局部区域的原子配置情况,如晶体缺陷、微畴、晶体中各种界面积表面处的原子分布,因而在物理、固体化学、微电子学、地质矿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根据衍射理论,显微镜分辨本领的极限为:d = 0.61λ/ ( n sin α)其中λ是光(或其他辐射)的波长,n 为物与透镜之间的折射系数,α为入射孔径半角,n sinα称为数值孔径。

可见提高分辨本领,就要减少照明源的波长和增大数值孔径n sinα。

技术上数值孔径最大为1.5左右,则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最高只能达到照明波长的一半。

若用可见光照明, 可见光波长为400~700 nm ,平均550 nm 。

则最高分辨本领约为200 nm 。

为了进一步提高分辨本领,要寻找比光波波长更短的照明。

电子具有波粒二重性,高速运动的电子,波长比可见光短得多,例如100 kV 电压加速下的电子波长为0.0037 nm ,仅为可见光的十万分之一。

因此用电子波作为显微镜的照明源可以显著的提高分辨本领,由于电镜的像差存在,其分辨本领最高为0.1~0.2 nm 。

(二)X 射线衍射仪的工作原理由于每种晶体物质都有特定的晶体结构和晶胞尺寸,而衍射峰的位置及衍射强度完全取决于该物质的内部结构特点,因此每一种结晶物质都有其独特的衍射花样,即“指纹”谱。

它们的特征可以用各个衍射面的面间距d 和衍射线的相对强度I 表征。

因此,根据晶体对X 射线的衍射特征(衍射线的位置、强度及数量),可以鉴定晶体物质的物相。

其理论基础为布拉格(Bragg )方程:2d sin θ = n λ式中:d 为衍射晶面的晶面间距,θ为入射角度,λ为X 射线波长,n 为正整数。

X 射线定性相分析是将所测得的未知物相的衍射图谱与粉末衍射卡片(PDF 卡片,powder diffraction files )中的已知晶体结构物相的标准数据相比较(可通过计算机自动检索或人工检索进行),以确定所测试样中所含物相。

可采用谢乐(Scherrer )方程计算晶粒的平均大小,具体公式为θβλcos K D =式中,K 为谢乐常数,一般取0.89;λ为X 射线的波长;β为衍射峰的半高宽,单位为弧度;θ为布拉格衍射角。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试剂:TiCl4(分析纯),乙醇(分析纯),去离子水。

设备:箱式电阻炉、电热恒温调节器、磁力搅拌器、超声波分散仪、烧杯、移液管、陶瓷坩埚、玛瑙研钵。

仪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四、实验内容(一)准备工作(4课时)1. 乙醇精制无水乙醇。

2. 玻璃仪器洗净、干燥。

3. 学习实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4. 学习TEM和XRD数据分析。

(二)制备溶胶(2课时×8=16课时)室温下用移液管取3 mL TiCl4液体,在通风橱内缓慢滴加到持续搅拌的30 mL无水乙醇—水混合溶液(V:V=30:0, 29:1, 28:2, 26:4, 24:6, 22:8, 20:10, 15:15)中。

混合溶液用超声波清洗仪超声振荡15 min,得到均匀透明的淡黄色溶液。

将该溶液搁置72 h进行成胶化,获得具有一定粘度的透明溶胶。

(三)制备干凝胶(5课时×8=40课时)将前述溶胶在353 K下水浴加热挥发溶剂,形成淡黄色的干凝胶。

将干凝胶破碎,用适量(15~30 mL)无水乙醇分散,然后在353 K下水浴加热蒸干。

再用适量的水(10~20 mL)重复以上操作。

最后得到白色固体。

(四)热处理(4课时)将白色固体研磨细化,均匀平铺在陶瓷坩埚中,在空气气氛下经673 K热处理4 h,粉碎得到TiO2纳米粒子。

(五)透射电镜分析(4课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制备的TiO2纳米粒子。

分析其形貌特征,并测算粒径的分布范围(可使用辅助软件)。

(六)X射线衍射分析(4课时)采用X射线衍射仪测试制备的TiO2纳米粒子。

分析物相组成和相对含量,并列出各成分的主要衍射峰位置和对应的晶面参数。

采用谢乐公式估计粒子的平均粒径。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一)不同制备条件对TiO2纳米粒子形貌的影响列举不同制备条件下产物的形貌特征,并分析制备条件对形貌的影响。

(二)不同制备条件对TiO2纳米粒子物相组成的影响通过XRD分析获得产物的物相组成(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选择合适的PDF卡片,计算二者的相对含量(质量比和物质的量比)。

分析制备条件对产物晶型的影响。

(三)不同制备条件对TiO2纳米粒子尺寸大小的影响列出从TEM和XRD分别获得的纳米粒子尺寸。

分析制备条件和产物尺寸的相关性。

(四)不同晶型的主要衍射峰位置和对应晶面指数六、思考题1. 结合文献,讨论TiO2形成机理。

2. 去离子水使用量对产物的物相和形貌的影响规律有哪些?3. 从TEM和XRD得到的粒子的粒径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