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
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与“艺境”
在现代美学史上,王国维第一个对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意境”的内涵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阐发,使之成为他统观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创造。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可以说是延续了这条思路,并且进一步将“意境”融会为统贯整个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现代范畴,以一个现代人的艺术理解,赋予这个古典范畴以新的生命。
一、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的美学有着浓郁的中国味道,进入他的美学就宛如走进了一幅中国的水墨山水画。
我们在他那里感受着中国,然而那已不是“古玩”的中国,古老的中国艺术蕴藏已经被他点化。
早年的留学经历,西方思想与艺术的浸染,作为一种基本的背景,始终烘托着他“艺境”的中国艺术与美学的研究;西方现代学术的精神内质已经完全融入了他的学术研究中,更是如此。
1.借用西方思辨的思维方式,廓清艺术“意境”的内涵与朱光潜相比,宗白华在美学研究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很少直接援用西方美学理论,但在思维方式上所受的影响,二人是共同的。
宗白华留学德国,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我们从他对叔本华、康德、柏格森哲学的介绍中,就可窥见他的思维中所具有的德国哲学的思辨品质。
这就使他的思维诗意而不零乱、灵动而不失严谨。
“意境”正是在他的这种思维的梳理下,被阐发得明净透彻、理清意足。
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他对“意境”进行了这样的概括: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和蜕化
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和蜕化文/孤鸿万里云引言:明眼人一看便知,此处套用了宗白华先生《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标题,本文确实受宗白华先生文章的启发良多,而所引也较多取自宗先生的文章。
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对当前意境研究的一个粗略的综述和评论,第二部分是我对意境初始意义的基本观点。
一.研究史的回顾1.历史上的三次讨论关于意境的问题,我国曾有过三次大讨论。
第一次是在1930-1940年代,当时的著名学者几乎都参加了讨论,如胡适、闻一多、朱自清、宗白华、李长之、朱光潜等,学界认为这次讨论为我国意境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0-1960年代,国内又开展了第二次大讨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朱光潜和李泽厚。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是第三次讨论的高潮,但此次讨论只有史料整理上的价值,理论上没有什么突破。
2.基本的混乱学界目前有一个现象,就是企图用“意境”一词涵盖所有我国古代文论中出现“境”字的内容,就我目前所看到的材料来说,“意境”一词出现的频率并不高,或是将分别使用的“意”“境”认为就是“意境”,或是将“境”、“神境”、“灵境”认为是“意境”的别用。
我们让“意境”一词承载了太多的涵义,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古人所说的“境”、“神境”、“灵境”等等可以统一为“意境”?我怀疑是“意境”一词在近代以前一直是很少使用的,只是近人为了捻出“意境论”而空加了许多意义。
这是近代以来造成的混乱局面,实与古人无关。
3.意境作为概念?意境可以作为概念吗?这是意境研究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个概念的基本特征是我们知道用这个概念作什么,也就是说,概念作为命题,必须于理论有益,能由这个概念生发出作用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容,正如“理念”之于柏拉图,“绝对精神”之于黑格尔,而不是像恩格斯所批评的费尔巴哈那样,有了命题却“完全不知道用这些命题去干什么,它们始终是纯粹的空话”。
而就目前我所看到的关于意境的讨论中,只是在意境的外围对这个问题作随意的阐发,只是形式意义上的阐明,而没有任何论述深入到意境内部,所有的讨论都是始于意境而又止于意境,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理论纵深,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和广度,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意境作为一个概念的合理性。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事物为对象,借以探求艺术家自 我的心灵最深处
意境与禅境的关系
强调直觉顿悟的功夫
禅境是忘情,艺境是移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道、舞、空白
道与艺的关系 中国诗词、绘画和书法意境结构的特点 中国艺术意境与心灵及宇宙境象
意境与禅境的关系
最高追求,理想境界:自六朝以后,艺术的理想境 界就在于澄怀观道;由丰满的色相到最高的心灵境 界,即所谓的禅境。
创造的基石: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艺术创造的 基石;禅是中国人在接触到佛教大乘教义之后深入 内心而灿烂出的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艺术境界的 创成,即须得缠绵悱恻,即得其环中,又要超旷空 灵,即超然物外。
艺术境态的“禅境”,也可以说正是一种“心灵境界”, 是表现禅理、禅意、禅趣等哲理精神,以无意为佳 的冲淡、淡远的超悟之境
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
澄怀观道
“澄怀”,就是挖掘心灵中美的源泉,实现“最自 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胸襟廓然,脱净尘渣, 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感受,深深领悟客体具象中的 灵魂、生命,完成,凸现一个审美客体。
意境由客观的境界和心灵的映射构成,其主要的特 征是情景交融。
不是情与景的简单统一,而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 有我的交融。它是意象,却是“崭新的意象”。
“禅”, 即“静虑”、“思维修”,指靠高度凝神虚静、 涤除杂念,实现对红尘世俗之超脱。
何谓“禅境”
雅好自然,以自然为依托,动中之静,顿悟、妙悟 的直觉的智
谢谢
道与艺的关系
道表象于艺
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中国艺术意境之产生
《中国艺术意境之产生》读书报告宗老在《中国艺术意境之产生》一文里面,详细独到的阐释了意境的意义、意境与山水、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禅意的表现以及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
在文末总结到“李、杜境界的高、深、大,王维的静远空灵,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
承继这心灵,是我们深衷的喜悦。
”即在其看来,艺术意境必须以生命对世界甚至是自然山水的感悟为核心。
开篇中,作者说到:“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境界也是无穷尽的。
”其意是指因为世界的无穷尽的,生命对世界的感悟也是无穷尽的,换而言之,宗白华开篇就明确指出世界、生命是艺术意境的本质内容。
文章中,作者引用了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的话:“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次山苍水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够一种灵气,或率然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萍存景点,曲尽韬虚,携影之妙。
”这虽是中国绘画的精髓,同时也是宗白华表现艺术意境的精华。
美学研究离不开艺术,而艺术是艺术家对世界感受的体现,这牵涉到人与世界,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哲学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的关系。
在这种意义上,美学研究必然与哲学发生关系。
而中国哲学在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基本是“天人合一”,物我浑融的观点,体现出中国哲学的整体认知模式。
这也是后来宗老解析道家所追求意境所推崇的,他的研究对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个引路人。
既然作者已经明确世界是艺术家所描绘,那么所表现出来的对象,然而是否大千世界里的任何事物都是艺术家们的钟爱,亦或是其中的一些特定的景致?在这篇文章中,宗老给了我们他的理解,山川草木,自然山水才是艺术家们的宠爱,作者是这样解释:“艺术意境的创作,是使客观景物作为我主观情思的象征。
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现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这篇《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并没有一般哲学著作中严肃的逻辑论证、枯燥的概念与难懂的专业术语,宗白华先生的文笔细腻而优美,引用和列举了大量的古诗和哲言,把“意境”向读者娓娓道来。
这篇文章并非仅如题目所言,只叙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过程,还提到了很多与意境相关的方面。
下面我就个人特别有感悟的一些文中片段来展开我的读后感想。
宗白华先生引用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开始阐述他对意境理解。
他认为,意境是造化和心源的合一,是客观自然景象和主观情思的交融。
“意境为艺术家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述,像一台照相机的摄影。
”文中一句充分说明了艺术意境与客观呈现两者的区别。
画家是具有审美感兴能力的人,能在审美感兴的基础上把情景两者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审美意象,即使画家尽力地去客观如实的描绘眼前之景,也不能完全避免作品中带有其主观感情色彩,如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非胸中之竹。
而照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是几乎丝毫不差地记录着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的,是我们眼前世界的定格,在最大限度上真实的呈现出现实场景的原初面目。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具有无与伦比的精确性。
我们不可以说照片中没有蕴含摄影者的感情,但与如中国山水画等艺术作品相比较而言,不可否认的是照片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会更为淡一些。
中国山水画等艺术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创作者的心绪、情感,其中的一笔一画,一点一线都带有着创作者主观情思色彩的艺术意境,这给予了欣赏者以无尽想象和意会的空间,使得其与完全客观机械反映现实的摄影区别了来开。
宗白华先生还认为,中国的美学,无论是绘画,还是诗词书法,都是十分注重意境的,强调意境的深远空灵和天人合一,这多多少少都带了些禅意。
此外,他还认为,“道”与艺术意境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这让我想到“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以及“道”思想给中国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龚定庵在北京,对戴醇士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
恽南田题唐洁庵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
将以尻轮神马,御泠风以游无穷。
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0糠,绰约冰雪。
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什么是意境?唐代大画家张璨论画有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底中心之中心。
意境是造化与心源底合一。
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底交融渗化。
(但在音乐和建筑里,人类都创造非自然的景象,以表心中最深的意境。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nu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石涛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
-这说明“意境”的意义。
王荆公有一首诗:“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前三句全是写景。
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哀感,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忻慰。
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元人马东潸有一首著名的《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中国艺术》读后感
《人一生要知道的中国艺术》读后感前言《人一生要知道的中国艺术》精简中国艺术体系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以文字结合图画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远至远古时期,近到近现代艺术之瑰宝。
省略了冗杂的文字理论,留于读者更多的遐想空间去自我体味。
中国艺术包罗万象,有静态的,有动态的;有写实的,有寓意的;有批判现实的,有颂唱美好精神与希望的。
但凡你所想到的美好的东西,均能在中国艺术中找到其渊源,小到刻画精美的玉器装饰品,大到彰显地位的青铜方鼎等等,似乎每一个历史的角落都埋藏着等待世人去挖掘的艺术珍品。
1 中国艺术之动、静美1.1 中国艺术的动态美动态美包含舞蹈、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其最远可追至远古舞蹈,这些舞蹈形式多现于陶器上,并且舞蹈形式整齐划一,服饰、队形统一,虽无音乐记载,但从刻画的舞者动作方向可推测出当时应该有乐器加以辅助。
据历史考证,这种舞蹈的编排、组合均由原始氏族中的巫来完成,所以其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与推进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至皮影戏,皮影可谓中国艺术所特有的表现形式,其集音乐与表演艺术为一体,采用灯光、背景等形式加以衬托,用来表现人物的动态、表情。
皮影戏有文场与武场两种形式,武场音乐高低起伏紧密,场面热闹;文场音乐平缓动听,声情并茂,发人深思。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其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开始于徽班进京,京剧是集大成者,为适应当时北京观众的需要,其融汇了在京较为流行的地方戏剧特色,有京剧、秦腔、汉剧、昆剧等,后演变成今天的京剧。
随时代发展,京剧的形式不再只限于表现历史故事,而逐渐演变,吸收现代社会情境,成为更加注重创作特色的现代戏,如脍炙人口的《红顶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经典曲目。
1.2 中国艺术的静态美可分为书画与工艺品,而工艺品又可根据其价值分为实用工艺品与审美工艺品以及集两者价值于一身的工艺品。
1.2.1书画书画包含书法与绘画中国绘画可根据时代的变迁分为。
其最远可到远古时期的岩画,岩画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发现,其刻画的内容简单,无细节刻画,多以猪、牛、羊、虎等动物形象为主,表现生动、形象,反映出人类早期的生活状况。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摘要】是一篇探讨古代艺术发展历程和不同哲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的文章。
文章首先介绍了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讨论了佛经、汉唐诗词、儒家美学和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在文章总结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的重要意义,同时展望了中国艺术意境之后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哲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艺术如何在不同时期追求表达不同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古代艺术,佛经,汉唐诗词,绘画,儒家美学,道家思想,中国艺术意境,发展历程,意义,展望1. 引言1.1 探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是一段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下,艺术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意境。
本文将从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佛经对艺术的影响、汉唐诗词与绘画的融合、儒家美学在艺术中的体现以及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起源与演变。
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艺术的源流和精髓,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
的启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发展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国艺术意境的不断传承与创新。
2. 正文2.1 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以神话故事和祭祀活动为主题,主要表现在青铜器上。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成就,不仅在技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平,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青铜器逐渐演变成了更加精致和复杂的器物,从简单的几何图案到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和宇宙的理解。
随着周朝的兴起,青铜器逐渐式微,而玉器成为主要的艺术载体。
玉器在古代被视为贵重的礼品和象征,其制作工艺也十分精湛。
玉器的图案主要以几何纹样和动植物为主题,富有简洁和优美之美。
随着秦汉时期的到来,雕刻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
《艺术的起源》读后感
《艺术的起源》读后感《艺术的起源》是一本让人深感震撼和启发的书籍。
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揭示了艺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深化,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艺术的力量。
在书中,作者从人类早期的原始艺术开始讲起,指出艺术源自人类对自然和生活的感知和表达。
原始艺术是人类最早的文化形式之一,通过绘画、雕塑等方式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崇拜。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了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人类对世界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艺术的起源》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艺术对人类的启发和鼓舞。
艺术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更能够激发人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从而引发共鸣和情感共鸣。
艺术是一种跨越时空和文化的语言,能够让人们超越现实的局限,体验到更广阔和深刻的人生境界。
除此之外,书中还探讨了艺术与科学、宗教、政治等领域的关系,指出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的表达,更是一种社会的反映和批判,是人类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注和批判,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艺术是一种超越物质和功利的存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总的来说,阅读《艺术的起源》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艺术的力量。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对世界和生命的思考和表达。
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艺术,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也能够让艺术更加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中国意境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意境这一概念逐渐形成,并成为诗词、绘画、音乐等领域的重要审美追求。
通过对中国意境的感悟,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一、意境的内涵意境,顾名思义,是一种意境的营造。
它是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艺术境界,是艺术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观、社会生活、人文精神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具有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艺术空间。
在中国意境中,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
这个世界既真实又虚幻,既具体又抽象,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精神内涵。
意境的营造,离不开艺术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审美情趣的独特追求。
二、意境的审美价值1. 情感价值意境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情感价值上。
在中国意境中,艺术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精神价值意境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精神价值上。
在中国意境中,艺术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精神追求融入其中。
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3. 艺术价值意境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艺术价值上。
在中国意境中,艺术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才华。
如齐白石的《虾》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虾的生动形象,展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
三、感悟意境的途径1. 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要感悟中国意境,首先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阅读诗词、书画、音乐等作品,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意境的内涵。
2. 培养审美情趣感悟意境需要培养审美情趣。
通过欣赏自然美景、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从而更好地体会意境的韵味。
感受艺术中诞生的倍感美好
感受艺术中诞生的倍感美好艺术,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
它可以是一幅绘画、一首音乐、一部电影,或者是一段舞蹈。
无论形式如何,艺术中所诞生的美好倍感动人。
首先,艺术给予了我丰富的情感体验。
每当我欣赏一幅画作时,我仿佛能够进入画中的世界,感受到画家所表达的情感。
画家用色彩、线条和形状将自己的思绪与情感融入作品中,观众也能从中获得共鸣。
例如,当我看到梵高的《星夜》时,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痛苦,但又透过星空中的光芒,看到了一丝希望。
艺术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人类内心的喜怒哀乐,让我倍感美好。
其次,艺术让我体验到了创造的喜悦。
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写作,艺术都需要创作者付出心血和努力。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也热爱艺术创作。
当我用画笔在画布上勾勒出一个个形象,或者用文字串联起一个个故事时,我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创作艺术让我忘却了一切烦恼与压力,进入了一种专注而充实的状态。
而当我完成一件作品时,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我倍感美好。
此外,艺术也让我拓宽了视野。
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我能够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的水墨画强调意境和气韵,而西方的绘画注重逼真和透视。
音乐也是如此,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各异,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点。
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艺术形式,我能够拓宽自己的眼界,了解到世界上的多样性与美好。
这让我倍感幸运和美好。
最后,艺术也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
在我生活中的某些时刻,当言语无法表达我的情感时,我会选择用艺术来表达自己。
例如,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会选择弹奏钢琴来宣泄情绪;在经历喜悦和幸福时,我会选择用绘画来记录这一刻的美好。
艺术给予了我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让我能够将内心的声音传达给他人。
这种自由和表达的美好让我倍感感激和满足。
总之,艺术中诞生的倍感美好是不可言喻的。
它给予了我丰富的情感体验,让我体验到创造的喜悦,拓宽了我的视野,并成为我表达自我的方式。
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创作艺术,艺术都能够给予我一种独特的美好感受。
高一语文晨读材料2:《张雄飞传》《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高一语文晨读材料2:《张雄飞传》《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名人名言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唐·杜甫《登楼》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唐·刘禹锡《浪淘沙》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积累整合】疑问句疑问句是按照句子的语气分出来的一个类,它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疑问语气,句末用问号。
疑问句的主要交际功能是提出问题,询问情况。
分为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特殊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等。
(1)一般疑问句。
通常用来询问一件事情是否属实,答句通常是“是的”或“不是”,所以一般疑问句又称作“是非问句”。
例如:这是你的东西吗?不是。
(2)选择疑问句。
一般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能的答案供对方选择,答句必须对其内容的具体回答,不能用“是”获“否”来回答。
例如:这件事是你去做,还是由她去做?(3)特殊疑问句。
以疑问词开头,对句中某一成分提问的句子叫特殊疑问句。
例如:哪里是故乡?(4)设问句和反问句。
例如:①这是一种什么风格?这是一种共产主义风格。
②难道这不是一种共产主义风格吗?例①是设问句,例②是反问句,都是无疑而问,是一种语言修辞,不表示疑问;但是两者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练习1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一下,使之成为既有排比又有反问的句子。
原句: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改句:____ _ _ _【鉴赏领悟】古诗文阅读张雄飞传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二)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二)五、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庄子是具有艺术天才的哲学家,对于艺术境界的阐发最为精妙。
在他是“道”,这形而上原理,和“艺”,能够体合无间。
“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
在《养生主》里他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若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尧乐章)之会(节也)。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棨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交错聚结处)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道”的生命和‘艺”的生命,游刃于虚,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音乐的节奏是它们的本体。
所以儒家哲学也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易》云“天地絪蕴,万物化醇。
”这生生的节奏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源泉。
石涛题画云“天地氤氲秀结,四时朝暮垂垂,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
”艺术家要在作品里把握到天地境界!德国诗人诺瓦理斯(noValis)说“混沌的眼,透过秩序的网幕,闪闪地发光。
”石涛也说“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
”艺术要刊落一切表皮,呈显物的晶莹真境。
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内,由于妙悟,他们“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
这个使命是够伟大的!那么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要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蒙之理闪闪发光。
绘画中国美术的灵魂:浅谈中国绘画的意境——读伍蠡甫“论中国绘画的意境”有感
在西 方 的传 统 思想 中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是 一种 主客 分 离 , 相 互 对 立 的关 系 。而 在古 代 中 国 , 由于受儒 家 和 道家 的 “ 人 天 合 一 ” 思想 的 影 响 ,中 国人 自古 就 崇 尚 自然 ,热 爱 自然 。这 种 人 与 自然谐 和 统一 的思想 ,在 中 国绘 画史 上 ,表 现 为描 绘 自然 山水 景 色 的 山水 画 。而在 设 计 上 ,则表 现 为居 住 休 息和游 览 欣
专拦
术 更加 准 确 的完成 。 对于习 些修补好的书画 ,画面缺失画意的位置的处理方法 B 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决定 了书画是否修复成功。一直沿用 的全 色方 法 是先 要 对托 补 好 的 书画 背 面刷 胶矾 水 ,也就 是 “ 打胶 矾 ” 。矾水 的调配 要 根据 书画 的具 体情 况 而 定 ,其 中要 考 虑 到 书 画使 用 的材 料 、修 补用 料 、托裱 纸 ,还 有 周 围环 境 的温 湿 度 影 响等诸 多方 面 。根 据不 同情 况要 选择 不 同的 画笔 、颜 料 及 运 笔方 式 。全 色 要掌 握 “ 小 后 大 ,先外 后 里 ;易浅 不 易深 ,易 先 干不 易 湿 ”的 原则 ,达 到 四面 光 、三 面光 、两 面光 、一 面 光 的效 果才 算 合 格 ( 各个 方 向看 都 很 自然 ,显 不 出全色 的痕 从 迹 )。接 笔 是 同全 色 一 同进 行 的 ,就是 将 书 画 中 因残缺 而 失 去 的笔 墨 给 以添补 。这 都需 要 由有 经 验 的及 有一 定 美 术功 底 的修 复师 完成 ,首先 要 根 据书 画 的整 体 布局 、意境 等 决定 接 笔 的 内 容 ,还要 考 虑 到画 家 的精 神 ,完 成 这些 需 要反 复 练 习 。最 主要 的是 不要 影 响原 作 的应 有 价值 ,弄 巧成 拙 。在 这 一 步骤 里 ,我 们 能 考虑 到 的科 学 技术 的运用 是 在数 码 还 原上 ,可 以把 书 画作 品扫 描进 电脑 ,对 其进 行 虚拟 的真 实处 理 ,在 电脑 中进 行补 全 。经过 对 照 ,可 以得 出相对 满 意 的虚 拟作 品 ,再 针 对 全色 接 笔 处进 行 确定 。彩 喷 出与 原作 相 同大 小 、颜 色 的 复制 品 ,根 据 完 整 的复 制 品进 行较 准 确 的全 色及 接 笔 。在 这 一 步骤 中 ,传 统 技 术还 是 占主 导 地位 ,科 学技 术也 只是辅 助 工 具 。 以上 是 笔者 叙 述 的根 据 与 中 国书 画修 复 中 的传 统技 术 与现 代科 学 技术 相 关 的 内容 ,说 明了在 当今社 会 科 学技 术不 断进 步 ,并 且逐 步 在人 们 生 活 中 占领 了主 导地 位 的 时候 ,人 们 对 中 国书 画修复 的 重视 程 度也 在 逐 渐加 深 ,使 它 不仅 仅 停 留在 原有 单纯 修 复形 态 。但 是 中国书 画修 复 的 传统 技术 是 不 可替 代 的基 石 ,科学 技 术 在这 一 领域 中只是 辅 助 它更 好 的发 展 的工 具 。希 望 国家重 视 保 护传 统 技术 的延 续 ,多 给技 术上 的支 持与 帮 助 , 让 中 国书画 修复 事 业更 加 进 步 ,保 存更 多 的珍 贵 文 化遗 产 给人 们 学 习和 欣 赏 。
美学读书报告
美学读书报告第一篇:美学读书报告《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读完宗白华先生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大概由于我水平太低,所以只觉得语言晦涩难懂,读完以后对“意境”二字也没有什么感觉。
无奈只好又借来夏昭严先生的《意境概说——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和几篇论文来读,所以这篇读书报告是综合了多人的成果。
正文:意境,作为文艺审美及评价的一个重要层次,自古就是中国人的文艺作品一种追求。
远在《诗经》时代,古人就创造了大量富有意境的优美诗篇,如《蒹葭》中反复吟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营造出一种无限怅惘且充盈着淡淡忧伤的诗境。
王国维曾评价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这里的“深致”指的就是有意境而达到的一种境界。
由此可见,意境早在先古时期就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开篇就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
”这就表明了意境的实际上来源于艺术的创作主体对自然万象、宇宙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艺术家用心灵去体验世界,感受生活,并用文艺作品来描摹自己的切身感受。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宇宙人生的无穷无尽,因而艺术家所创造的已经也是无穷无尽的。
一、意境的意义什么是意境?关于意境的界说有关学者提出了多种说法,但是有哪一种能全面地描述意境。
王国维提出了真情景说,强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把“真”作为衡量意境有无的标准。
诚然,“真”是作品有意境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但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就一定有境界吗?答案是否定的。
像杜甫的“三吏”“三别”取材于现实生活,富有真情实感,但我们却并不能说它有意境。
意境首先能让受众感受到一种或刚或柔的时空感。
现在流行一种情景交融的说法,认为意境是身外之景与内心之情相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形象。
另外的一种主客观统一说与此种说法相呼应,但也有人认为不全面,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创造了一种辽阔悲壮的意境,但是这里只有诗人的情感抒发却并没有具体的景物与之对应。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意境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早在40年代初,宗白华就满怀豪情地说:“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结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而他毕生的美学研究,均实践着这一宏愿。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博大精深,全面揭示其理论精髓非本文所能。
下面仅结合当前意境理论研究的实际,就自己感兴趣的几个问题谈谈学习宗白华意境论的体会。
一任何美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更不能例外。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尤其重视揭示这一点,他说:“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
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
”又说:“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本来,意境根源于民族的基本哲学观念,根源于中国古人根本的宇宙生命意识,也是中国古人所深刻感悟的。
中国古人言意境,常有“宇宙在手”、天地境界之说,便是如此。
许多美学家,如司空图、王夫之等言意境,所重的也是意境创造的那种宇宙生命意蕴和气象。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古典意境说这一精髓,在近现代许多研究意境理论的人那里被忽视。
许多人热衷于以西方哲学美学理论为据来阐释意境,却忽视意境理论自身的哲学的根源和传统。
比如,解放前,朱光潜先生以克罗齐的直觉说为据,把“意境”说成是“用'直觉’见出来的”,是直觉到的情趣与意象的契合统一;解放后,则长期流行这样的看法,即视意境为典型的一种,把意境看作是主客观高度统一的典型形象,等等,就是如此。
所以,宗白华这一揭示是有特殊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
这篇《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并没有一般哲学著作中严肃的逻辑论证、枯燥的概念与难懂的专业术语,宗白华先生的文笔细腻而优美,引用和列举了大量的古诗和哲言,把“意境”向读者娓娓道来。
这篇文章并非仅如题目所言,只叙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过程,还提到了很多与意境相关的方面。
下面我就个人特别有感悟的一些文中片段来展开我的读后感想。
宗白华先生引用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开始阐述他对意境理解。
他认为,意境是造化和心源的合一,是客观自然景象和主观情思的交融。
“意境为艺术家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述,像一台照相机的摄影。
”文中一句充分说明了艺术意境与客观呈现两者的区别。
画家是具有审美感兴能力的人,能在审美感兴的基础上把情景两者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审美意象,即使画家尽力地去客观如实的描绘眼前之景,也不能完全避免作品中带有其主观感情色彩,如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非胸中之竹。
而照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是几乎丝毫不差地记录着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的,是我们眼前世界的定格,在最大限度上真实的呈现出现实场景的原初面目。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具有无与伦比的精确性。
我们不可以说照片中没有蕴含摄影者的感情,但与如中国山水画等艺术作品相比较而言,不可否认的是照片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会更为淡一些。
中国山水画等艺术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创作者的心绪、情感,其中的一笔一画,一点一线都带有着创作者主观情思色彩的艺术意境,这给予了欣赏者以无尽想象和意会的空间,使得其与完全客观机械反映现实的摄影区别了来开。
宗白华先生还认为,中国的美学,无论是绘画,还是诗词书法,都是十分注重意境的,强调意境的深远空灵和天人合一,这多多少少都带了些禅意。
此外,他还认为,“道”与艺术意境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这让我想到“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以及“道”思想给中国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首先提出的“道”——世界的本源,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而不可感的。
受老子思想影响,庄子发展了“道”的学说,并把“道”引入了艺术的领域。
庄子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如果创作者的主观精神能达到了一种与“道”合一的状态,那么他所创作的作品就能达到犹如天然生成般巧夺天工的境界。
《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梓庆削木为鐻等典故都很好的阐述他的这一思想。
宗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也引用了庖丁解牛这一典故。
仔细想想,意境与“道”的确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如意境也是无形无状之物,不可为感官所直接把握,就如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样:意境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实体、事件、场景的,是追求着时空的无限,是不为时间空间所束缚的,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的意蕴就是带有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
因而,意境就犹如“道”一般,是不可言语、不可明察的。
另外,“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生于“道”是由虚化实的过程,“道”通过阴阳的结合作用而衍生万物并蕴含于万物本性之中,而艺术作品经过创作者“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虚境而诞生,意境通过客观实体与人心灵情思的凝结而蕴含于美妙的艺
术作品中,在这点上,“道”和意境是有着相似之处的。
由此看来,中国美学中的意境是与老庄之“道”学说融为一体,与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一脉相通的。
因此,艺术创作者大都追求突破具体的“象”,因为“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而“道”与意境都是无限的。
他们大都致力于变化无定型的山水之中发现无限,而避免为一个物象所束缚,以独创出各自心胸中灵动的气韵及无拘无束的意境。
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此文中,宗白华先生对意境的产生以及意境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联系的阐述激发了我的思考,让我更深刻地懂得了情景交融乃意境诞生的必要条件,让我更深一层的去思考意境与老庄“道”说的共通之处,实在是让我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