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六 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同步训练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神权下
的自我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赫尔德尔评价说他是“德意志民族的导师”和“促使欧洲觉醒的改革家”,托马斯·曼评价他“提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促进了民主。

材料中人物的活动对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B.运用强硬手段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C.使近代的自然科学最终形成
D.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2.在德国宗教改革的过程中,马丁·路德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

下列对此贡献理解错误的是
A.使德国人从此摆脱了罗马天主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
B.开启了德国人自由阅读《圣经》,随意解释《圣经》的先河
C.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的形成,为德国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D.有利于德国民族语言的形成,促进了德国近代文化的崛起
3.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下列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4.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5.法国一处教堂保存了大量15世纪当地农民的遗嘱,遗嘱内容表明农民捐献给教会的财产比例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这主要表明15世纪法国
A.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
B.教会影响力逐渐减弱
C.农民收入日趋减少
D.教徒数量日渐减少
6.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斗争失败,被开除教籍。

1077年1月,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之辱”。

其反映的实质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至上
C.教会压制个人欲望
D.德皇软弱,屈服于教皇
7.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倡导廉洁教会。

他的“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的主张直接冲击了教会的神圣地位。

马丁·路德的创举
A.标志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
B.标志着路德完全抛弃了基督教信仰
C.挑战了教皇权威,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D.标志着理性主义的巅峰
8.
“中世纪晚期的教会学校除了教授神学与拉丁语法,也意识到日益增长的逻辑能力培养的需要。

在培训经院哲学的社会学校里,学生们会聚集在讲师周围,讲师会重点传授推理的重要方法。

”这种教育方式
A.培养了辩证理性的思维方法
B.巩固了人文主义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
9.“企图仅以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来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出于人性的懦弱”。

上述材料( )
A.质疑上帝的作用B.思考人生的价值
C.洋溢着人文主义的光芒D.强调对上帝要诚实
10.“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既伟大又阴暗的时期……许多有进取心的个人主义者对犯罪事件的频发、重现的社会问题等熟视无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靡一时。

”这一评价
A.注重了对历史史料的考据B.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D.否定了人文主义思潮
11.右图是16世纪漫画《灵魂的运输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人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

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依靠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得救
B.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C.人们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D.主张通过苦行升入天堂
12.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

”该观点旨在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
13.马克思说:“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束缚B.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
C.批判了路德背离入文主义精神D.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
14.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

这一现象说明()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15.恩格斯说:“这是一场人类从来没有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
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这场变革指()
A.启蒙运动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智者学派
二、非选择题
16.
文艺复兴晚期的拉伯雷曾经见识深刻地说:“有知识而无良心只是灵魂的毁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5次。

“仁”是会意字,从二从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做人的道理。

《老子》第38章中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材料二、美国历史学家威利斯顿·沃尔克指出:“(文艺复兴)不分善恶地追求古代生活的再现,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其它时代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竟以生活腐化而自夸”。

材料三、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对工业革命作过这样的总结;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栖牲的城市生活方式。

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

——以上材料据李宏图等《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老子共同关注“仁”的时代背景。

(2分)试述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2分)结合材料指出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理由是什么?(2分)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公元前五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不分善恶”现象的原因,并列举同时期著名思想家针对性的匡正思想。

(8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指出19世纪上半期,针对工业革命的“弊”,先进人士在社会政治思想有哪些探索?(4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圣母子像作为基督教艺术的代表,时代背景不同,代表性的作品特色各异。

(从左到右)第一幅图摘自中世纪壁画《康奈诺斯皇帝夫妇与圣母子》(局部);第二幅图是摘自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绿垫圣母子》;第三幅图是现代主义画家马克斯·恩斯特于1926年创作的《在三个目击者前掴打年幼耶稣的圣母》;最后一幅图是艺术家达利于1950年创作的《利加特
港的圣母》,圣母双臂抬起呈金字塔状,圣婴和一个原子核在她空心的身体里,所有一切都是悬浮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背景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从图3中任选两幅画作进行解读。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试卷答案
1.A
2.B
试题分析: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他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A、C、D都符合史实;B项错在“随意解释”。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3.C
4.A
5.B
6.A
7.
8.A
解析:据材料中“日益增长的逻辑能力培养的需要”“日益增长的逻辑能力培养的需要”
“讲师会重点传授推理的重要方法”等信息可以得出当时注重辩证理性的思维方法的培养,故A项正确;据材料中“中世纪晚期”得出当时以神为中心,还没有突出人,故B项排除;教育方法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C项排除;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不仅具有重视辩证理性思维的一面,还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一面,故D项排除。

9.C
10.B
11.B
12.D
13.D
14.D
15.C
16.答案:
(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充满新与旧的矛盾,人际关系紧张。

(2分)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仁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2分)
老子反对的理由:仁义礼乐是道德堕落的无奈选择。

(2分)
治国理念:无为而治。

(2分)
(2)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感觉,忽视公共道德,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试图匡正这种现象。

(4分)
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随着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莎士比亚的作品,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4分)
(3)探索: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等人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4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老子共同关注“仁”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充满新与旧的矛盾,人际关系紧张。

根据材料“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做人的道理”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根据材料“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可知,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理由。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感觉,忽视公共道德,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试图匡正这种现象。

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随着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莎士比亚的作品,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3)从材料三中的“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去思考,可以推知这一题是在考查人类关于对工业革命后的现实的批判的文学成就和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的政治史实,结合所学不难回答。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孔子;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7.首先提炼观点,从四幅图画的特点和时代背景可以归纳出时代背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较大;其次进行解读,需要结合每幅图的时代背景分析绘画的特点,从而说明二者的联系,此题要求任选两幅图片,从教材的侧重来看,选择第一幅和第二幅更容易得分,第四幅需要结合20世纪初时代巨变分析,第三幅图需要结合后现代艺术产生的背景说明。

评分说明(观点与解读分别评分,未作答或答错位不在讨论之列)
表1
表2
示例
观点:时代背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较大。

第一幅:中世纪的西欧处于天主教会的统治之下,人性被宗教束缚,所以画中圣母子表情庄严肃目,略显呆滞,缺乏人情味。

第二幅:文艺复兴时期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歌颂人性,所以画作描绘了极富世俗特点的母
子情深的图景,来表现人间生活的情趣与人性的美好。

第三幅:20世纪初,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维方式变化较大。

画中圣母以不雅的坐姿当着三个目击者掌掴耶稣,神圣的圣母子和普通人生活混搭,颠覆了传统圣母子画的形象。

第四幅:受二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社会和世界,反传统的后现代艺术产生。

画中悬浮的物体、空心的躯体、原子核等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状态,展现了后现代艺术中荒诞这一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