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教具演示昼夜长短变化

合集下载

2018年钦州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

2018年钦州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
二等奖
54
地理
时间与日期演示器
灵山中学
檀丹瑜
二等奖
55
通用技术
直流电动机
灵山中学
邓志德
二等奖
56
信息技术
透明图层模具
钦州市第一中学
黄秀梅
二等奖
57
音乐
西北腰鼓
钦州市第三中学
黄鸿勋
Hale Waihona Puke 二等奖58其他活字印刷术
钦州市第二中学
赖春晓
二等奖
59
其他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钦州市第二中学
罗满琼
二等奖
60
小学语文
识字摩天轮
数学
变焦点椭圆规
灵山县第二中学
谭雪燕
二等奖
33
数学
椭圆作图工具
灵山县第二中学
彭文春
二等奖
34
数学
多边形多功能演示器
钦北区平吉中学
梁萃芳
二等奖
35
数学
表面积为12dm2的正方形纸盒
钦北区平吉中学
苏秋
二等奖
36
数学
菱形性质演示器
钦北区板城中学
刘正发
李琼
二等奖
37
外语
趣味转盘
钦北区平吉中学
苏坚娟
二等奖
38
裴开娇
一等奖
27
小学科学
声音传播演示器
钦南区久隆镇石安小学
施国梅
一等奖
28
小学语文
多功能汉语拼音教学卡
钦州市电教仪器站
陈小霞
一等奖
29
语文
云梯模型演示教具
灵山县青云中学
罗锦英
陈基晶

自制教具演示昼夜长短变化

自制教具演示昼夜长短变化

自制教具演示昼夜长短变化作者:肖爱兰来源:《学园》2014年第07期在现实的教学之中,有些抽象难懂的知识较难讲解,学生更是难以理解。

如昼夜长短的变化。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种自己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直观形象地向学生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使学生可以轻松弄懂。

一教具准备用硬纸板制作一个半圆,找一根直竿,直竿长度为半圆半径的3倍左右。

然后把直竿如图1一样固定在半圆纸板上。

演示前须复习的必备知识:(1)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2)昼夜半球之分;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晨昏圈);(3)昼弧与昼长的知识,夜弧与夜长的知识;(4)太阳直射光线直射地表并指向地心,且始终与晨昏圈平面保持垂直(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可引导学生把任何一个光照图中太阳直射光线延长,看看是不是指向地心,并与晨昏线垂直,如图2),所以太阳直射点一移动,太阳直射光线就跟着摆动(相对地球而言);太阳直射光线一摆动,晨昏圈就跟着摆动,从而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图1 教具图2 太阳光垂直晨昏圈平面二演示第一,在黑板上画一个地球(地球的半径一定要与前面制作的教具中半圆纸板的半径相等),并画上两分两至日的太阳直射光线,以及太阳直射点(即直射光线)的周年移动方向,如图3。

第二,将前面制作的教具覆盖在上面画的地球上(如图4)。

向学生讲解:图中半圆纸板代表夜半球,没有被半圆纸板覆盖的另一半就是昼半球了,半圆纸板的直径AOB就是晨昏线。

半圆纸板上的直杆此时正与夏至日的直射光线重合,我们就始终用它代表太阳直射光线,它的移动就代表太阳直射点(即太阳直射光线)的移动。

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此时北半球某纬度的昼弧(昼长)为图中的L1,南半球同纬度的昼弧(昼长)为图中的L2。

引导学生思考:过了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图中L1与L2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图3 太阳直射点图4 教具覆盖图与夏至移动示意图日昼夜长短示意图第三,演示从夏至日到秋分日再到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越来越短,南半球昼越来越长,方法如下:以半圆纸板的圆心O点为旋转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教具,这时可直观形象地看到随着直射点(即直射光线,也就是代表直射光线的直杆)向南移动,晨昏线AOB也跟着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北半球某纬度的昼弧L1(即昼长)不断缩短,南半球某纬度的昼弧L2(即昼长)不断增长。

例谈自制教具在地球运动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自制教具在地球运动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自制教具在地球运动教学中的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往往成为一般老师的首选,而传统的教具渐渐退出了课堂,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的教具教学更加直观,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有些内容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脱下课件的华丽盛装,让一些简易的教具回归课堂,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鲁教版高一地理教材第一册第12页,就有一个活动题:1.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或自制的地球仪,观察其明暗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据此说明该分界线与手电筒光线的关系。

2.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晨昏线位置的变化,说明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并解释昼夜形成和昼夜交替的原因。

此活动看似简单,但实际效果甚微,因为在教室,日光较强,加之电筒光线非平行光线,所以很难看到清晰的晨昏线。

但这并不妨碍学生的理解,无论是教师板图,还是课件播放,都能对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但晨昏线相对地表某地的运动方向是高一学生初学时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的讲解难点。

一般教师往往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说出晨昏线的运动方向,因为没有直观的晨昏线,总是有很多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讲了答案,依然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

课件播放,立体感不足,学生也很难看清地球表面的某一具体地点。

我在演示时,拿出了一个肯德基全家福的纸筒,当时学生们爆笑,实在不知它有何用,胃口被我调得高高的,全部瞪大眼睛看我下一步的操作。

然后我用纸筒罩住地球仪的夜半球,与地球仪接触的筒口恰好成了晨昏圈。

再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观察随着地球自转,北京与晨昏线的位置有何变化,学生很容易理解,北京的位置逐渐靠近或远离晨昏线。

我又追问:“在地球表面生活的人感觉不到自己在运动,如果让他想象晨昏线的运动方向,该是什么呢?”此时,根据相对运动的远离,学生就能脱口而出“晨昏线的位置相对于地球表面是变化的,其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学生在课余完全可以用一次性纸杯和小地球仪来充当学具进一步理解晨线和昏线的特征。

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初评获奖名单

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初评获奖名单
淄博淄川磁村中心小学
拉伸式小孔成像
张凯翔
淄博淄川罗村中心小学
太阳能自动上水报警器
王翠萍
淄博临淄辛店仉行小学
活动数位顺序表
何霞
淄博桓台县实验学校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改进装置
罗傲
淄博桓台县实验学校
太阳系模型
姚镡杰
淄博桓台县实验学校
自制酸碱指示剂
马群
淄博淄川双沟小学
多功能几何、统计演示板
刁爱娟
淄博高青黑里寨多星小学
改进型杠杆尺
温新军
济南市历城区郭店教育办
不同颜色物体吸热速度快慢演示器
张铮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中心小学
跳远警示器
张芳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第二小学
拼音翻翻手
李道宗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崔家小学
通电线圈内部磁性演示器
盖学智
济南历城锦绣川教育办
世界各国速查地图
郭宗敏
即墨市蓝村中学
液体沸点和气压关系演示器
王若彤
青岛北山小学
浮力实验探究器
张钦玉、李爱丽、肖艳
寿光第一中学
智能化双转子发电系统
崔国富、于洪军
潍坊第十三中学
尺型电表
徐振国、王守平
潍坊七中
平抛运动描迹仪
郭西清、刘凤兰、周验升
诸城市贾悦初中
溶液导电性测量精灵
马素杰、窦爱荣、李赐宗
潍坊昌邑市南逄初中
自制酒精喷灯
徐海英、于长洪、王立超
昌邑市柳疃小学
热辐射对比演示器
张信昌、张玉
李明立、曹广雪
邹城市实验中学
构造原理演示器
时均国、陈宝玉、刘义
邹城市第四中学
遮罩层演示器
黄利红

2018年钦州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

2018年钦州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
二等奖
75
小学美术
智能座位表
灵山县实验小学
劳慧群
二等奖
76
小学体育
摇摆吧地笼
钦北区那蒙镇中心小学
潘华香
杨福余
陈静
二等奖
77
数学
平行四边形系列教具
钦州市第一中学
吴小明
三等奖
78
数学
二次函数教具
钦州市第一中学
吴小明
三等奖
79
数学
画圆锥曲线组件
钦州市小董中学
潘复旭
三等奖
80
外语
认识颜色
钦州市第八中学
邓建英
灵山县太平中心校
凌荣果
何秋惠
宁昌念
二等奖
66
小学数学
圆周率推导演示模型
灵山县三隆镇中心校
施扬广
二等奖
67
小学数学
12时记时法与24小时记时法互换器
灵山县三隆镇中心校
冯永冠
张刚
二等奖
68
小学数学
二十四时教具
灵山县三隆镇中心校
刘子军
何锦
二等奖
69
小学数学
算式盒
钦州矿务局小学
黄业霞
二等奖
70
小学数学
方向标
数学
变焦点椭圆规
灵山县第二中学
谭雪燕
二等奖
33
数学
椭圆作图工具
灵山县第二中学
彭文春
二等奖
34
数学
多边形多功能演示器
钦北区平吉中学
梁萃芳
二等奖
35
数学
表面积为12dm2的正方形纸盒
钦北区平吉中学
苏秋
二等奖
36

(完整版)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初评获奖名单

(完整版)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初评获奖名单
蓬莱市实验中学
力、电多功能演示器
周永彬、高宇光
莱州市程郭镇中心小学
组字棋
赵强
牟平区龙泉小学
能看见光路的光具座
于京霞、宫丰花
潍坊高新区东明学校
滑轮模型
张世明、王志朋、王永平
青州市东关回民初级中学
可旋转高亮度LED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仪
张会彬、郝翠华、马晓华
寿光市侯镇二中
系列光学实验演示仪
崔国富、李培梅
潍坊十三中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演示器
郭航远
青岛五中
光路综合演示器
蔡志芳
青岛燕儿岛路小学
太阳下影子的变化演示器
罗胜彬
开图
张静
青岛吉林路小学
田字格模板
原瑞芳
青岛盲校
透视的基本规律
赵斌
淄博张店区马尚二中
光演示实验装置
荣娟娟、孙英芳
淄博桓台县实验学校
自制简易太阳能蒸馏装置
李化峰
对流演示器
张茂和
滨州市无棣县一中
节能自动水塔
毕小岩
滨州市北镇中学
圆锥曲线发生器
王泽银
滨州市邹平县好生镇中心小学
分体组合式可调压沼气池模型
马德峰、王海飞
滨州市邹平县第一中学
基因的表达
张会彬、郎艳红、郝翠华
寿光侯镇二中
可遥双控型多功能爆鸣实验装置
合计
94件
二等奖
作者
单位
作品名称
韩庆元
济南育英中学
改进电磁实验组合
家庭光学“实验室”
付吉锋
济宁市第八中学
中国石拱桥
田新敏
济宁市市中区唐口镇中心小学
拼音大转盘
任晓敬、张明春、王道中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太阳和一、教具名称:“太阳和影子” 三合一实验装置二、教材实验分析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一课“太阳和影子”一课,本课有三个活动,分别达到以下目的:1.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高度变化;2.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3.模拟太阳视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引导发现规律。

观察太阳在天空中高度时教材设计的是叠拳法,拳头数就是太阳的高度,叠拳法由于学生本身主观性和拳头大小的差异,实验结果不统一,误差比较大。

观察太阳的位置时原有教具是在底盘前端放一个指南针,指南针四周标明东、南、西、北方向,物体再放另一处,分隔开来,个人觉得不如把物体放在中心,四周注明东、南、西、北方向比较符合学生平常的认知经验,也比较形象直观,不管好生、差生一眼能看明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是得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的的规律,教材设计2个活动,活动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

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由于场地不能专有,实验记录得不到保证,另外受到时间、课程设置的限制,实验并不顺利。

原有教具干脆没有活动1只测量影子的长度。

我认为活动1很重要,影子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每一节下课,把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画下来,进行比较,更能直观的得出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变化规律。

至于活动2.每到课间话画出白纸上铅笔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完全可以在活动1的影子旁标上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合二为一!为了方便学生还可以集成电子表和温度计。

教材设计了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是得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的规律,教材设计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实际是竹篾不容易找到,而且易变形,时间一长就发黄干枯,又不能重复使用。

所以我用四号钢筋弯成半圆状代替竹篾,不用铁丝是因为够粗才不易变形,可重复使用,手电筒也选择扁平的,尽量放大模拟的空间!为了方便教学,更简单易行的解决本课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三个活动整合成了“太阳和影子” 三合一实验装置。

演示“昼夜长短变化”教具的制作及使用方法

演示“昼夜长短变化”教具的制作及使用方法

出 与 北 回 归 线 相 平 行 的 线 即北 极 圈 并可 推 算 出 纬度 为 6 南半 球 相 同
5
、 。 , “
再涂 胶
,
:
用 毛 笔 在叶 的
,

4 3

N

上 面涂 胶
使 之 封 闭起 来

注意

l

:
不 要 将 胶 涂 在 台纸 上
日时
,

将 铅丝 垂 直 固 定 在 筷 子 (如附图 )
通过 球 心 0 点
所 以它 与 圆 圈 的
;
叶贴 画

是 用 树叶精 心

交 点即 为 太 阳 直 射 点
筷子 上 的
设计
,
组 贴 成 的 一 种画
现将


胶 布 作 为晨 昏线 将 纬 线 切 割成 昼


贴画

的制 作过 程 及 其 注 意事 项
:
夜弧
,

( 窗纱 覆 盖的 纬 线 即

介绍如下
夜弧
丝 乍 合
余 者 为昼弧 )
,
由 于 窗纱
材 料 与 用具
:
是 半透 明 的 较昼

所 以仍 可 清 楚 地 比

新 鲜 的 叶 子 剪 刀 尖头镊 子




夜 长 短 变化 情 况

到 胶 ( 聚醋 酸 乙 烯 乳 液 ) 毛 笔 钢



四 用胶布 粘合


大阳 直射点
,
移动
笔 毛巾

自制教具,突破难点

自制教具,突破难点

自制教具,突破难点作者:唐彧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09年第01期“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必修I)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是一大难点,不少同学不能正确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笔者利用废旧纸盒自制了一件教具,用于课堂演示,以求突破教学难点,效果不错。

具体做法如下:一、材料准备长35cm、宽20cm以上的废旧纸盒一只,直径0.3cm的螺丝及螺母、垫片二对,电脑打印的地球经纬网(半径约10cm,圆心为O)。

工具准备:小刀、小剪刀、小锥子各一把,纸胶适量。

二、制作1.地球板:①将纸盒的盖子裁下,剪成半径约10cm的圆,在圆上粘贴地球经纬网。

②在经纬网左侧取AB两点,纬度分别为23°26′N、23°26′S。

③以O为圆心,5cm为半径,作弧,交OA、OB于A′B′两点。

④将弧A′B′剪成宽约0.3cm的槽(即槽甲)。

⑤用同样的方法在经纬网左侧剪出槽乙、槽丙,半径分别为3cm、7cm,圆心角分别为30°、60°。

如图1。

2.太阳板:①将纸盒的底面裁下,左侧剪为半径10cm的半圆,涂成蓝色。

②右侧先剪掉一个半径约10cm的半圆(圆心处留半径0.5cm的半圆),在右侧剩余的部分纸板上画指向地球的平行的红线若干,将中间最短的红线加粗加箭头。

③将太阳板放在地球板下层,对齐,在赤道与各槽的交点处以及槽丙与圆心的中间处钻出四个同为0.3cm的孔分别为甲、乙、丙、丁。

如图2。

3.组装:将太阳板叠放在地球板的上层,附件叠放在太阳板与地球板的中间,用螺丝穿过两片纸板的圆心,加上垫片后拧紧(仍可转动)。

另一对螺丝从甲孔穿过太阳板和地球板后拧紧。

如图3。

此纸板即为侧视的日照图:地球板露出的部分表示地球的昼半球。

太阳板的蓝色半圆表示地球的夜半球,半圆的底边直径表示晨昏线。

平行的红线表示太阳光线,中间的粗箭头表示直射光线。

三、演示内容与过程(一)演示昼夜长短变化1.使太阳直射赤道,可以看出,此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各纬度被晨昏线切割成相等的两份。

昼夜长短变化模型做法

昼夜长短变化模型做法

昼夜长短变化模型做法
嘿!我的老伙计,你今天问了个好有意思的问题哦——昼夜长短变化模型咋个做嘞?来来来,咱们就像摆龙门阵一样,慢慢聊哈。

要说起这个昼夜长短变化,首先你得晓得地球是咋个绕太阳转的。

你想嘛,地球就像个斜着转的陀螺,一边转一边绕着太阳跑。

这一转一跑,就有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还有了四季的变换。

要做这个模型,其实也不难。

你可以找个球形的东西,比如说个小地球仪,然后在上面标出南极、北极,还有咱们这儿的大致位置。

接着,你可以拿根电筒当太阳,从某个角度斜着照过去。

你试试看,当“地球”转到不同位置的时候,电筒光照到的部分和没照到的部分,是不是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你再慢慢转动“地球”,观察看哈,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不是会随着转动而变化?
还有个小技巧哈,你可以找块纸板或者布,剪个洞出来,然后把电筒固定在某个位置,让光通过这个洞照到“地球”上。

这样,你就能更清楚地看到昼夜的变化了。

而且,你还可以试着调整电筒的角度和“地球”的倾斜度,看看这对昼夜长短有啥子影响。

我保证,你一试就晓得,这其中的奥妙可真不少嘞!
最后,咱们再聊聊为啥子昼夜长短会变化嘛。

你想嘛,地球斜着转,有时候咱们这儿离太阳近点,白天就长点;有时候远点,白天就短点。

再加上地球绕太阳转的轨道是个椭圆,有时候转得快,有时候转得慢,这也
会影响昼夜的长短。

所以说,这个昼夜长短变化,真的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情嘞!咱们通过这个模型,就能更直观地理解它了。

咋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动手试试做这个模型了?赶紧去找些材料,咱们一起来探索昼夜长短的奥秘吧!。

浅谈地理教学中突破难点的几种方法

浅谈地理教学中突破难点的几种方法

浅谈地理教学中突破难点的几种方法作者:熊琼芳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07期在文综里面,地理是最难学的,也是拉分的科目,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主导者,怎样才能有效突破难点,增强教学效果?在长期的教学中,本人尝试如下的做法:一、自制教具,直观演示,突破难点阳光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南北半球(除赤道外)昼夜长短出现有规律的变化。

这一部分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单用地图,很难解释清楚,而用简单的教具则能形象清晰地演示了。

随着直射点的移动,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具演示如下:图中黑粗线表示晨昏线(用木棍制作),小球(用红色乒乓球)表示太阳。

木棍中心对准地心,移动小球就可清晰演示晨昏线随着阳光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从而导致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实验演示,突破难点洋流是《陆地与海洋》的重点和难点,书中特别提到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密度流,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我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鱼缸一个(长80~100厘米,宽40~50厘米,高40~50厘米),略小于鱼缸宽度的打磨光滑的有机玻璃隔板一块,橡胶密封条若干,防水胶,食盐,红,蓝墨水,电水壶,水,两支温度计,天平。

【模型制作】将橡胶密封条裁成窄条,中间开一浅槽。

用防水胶将其牢牢地粘在鱼缸底部中线和相连的两侧位置,形成一防水导槽,并将有机玻璃板插入密封条,注意松紧适度。

这样就将鱼缸分成体积相等、水隔板分开的两部分。

【实验过程】将水温相等的两盆纯净水,一瓶蓝墨水。

其中一盆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并搅拌均匀至全部溶解,加入蓝墨水,混匀,然后将水倒入右池;将另外一盆纯净水倒入左池中,要求水的质量同右池,待水保持平静后,再将隔板抽出。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加以描述。

现象:加入食盐的右池(蓝色)水体下降并由底部流入左池,与此同时,未加入食盐的左池水面相对上升,并由表层流入右池。

通过实验让学观察总结两池水体流动的方向及原因(两侧水体密度不一样,底层:密度大的右池流向密度小的左池,表层:密度小左池的流向密度大的右池),此图表示的水流流动原理与实验原理一样,至此突破了密度流这一教学难点。

地理教具《昼夜长短变化模拟》制作与应用

地理教具《昼夜长短变化模拟》制作与应用

地理教具《昼夜长短变化模拟》制作与应用摘要: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内容比较抽象,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掌握这,更谈不上有效运用。

为此,我选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了昼夜长短变化的模拟。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演示,学习内容由抽象变为形象,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辅助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地理教具《昼夜长短变化模拟》制作与应用一、教具制作教具名称:昼夜长短变化模拟;适用学科:中学地理;制作目的:展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在公转轨道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有所不同,极地附近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这部分内容为中学地理的重要知识点之一,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知识储备。

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讲这部分内容也比较抽象,教材和地图册的平面示意图很难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的空间图,即使借助地球仪等立体图形演示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地球绕太阳公转时,所处的位置不同时全球昼夜变化状况以及极昼极夜现象。

为此,我们选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手工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昼夜长短变化模拟》。

该教具可以克服上述不足,通过教师引领,学生动手制作、演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上述的问题。

制作器材:相框、透明塑料膜、直尺、圆规、铅笔、白纸(要能够贴住塑料板)、剪刀、大图钉、双面胶等。

制作过程:1.用圆规、直尺、铅笔在白纸上做出平面地球,标注赤道、回归线、极圈、极点,将白纸张贴于相框上。

2.将透明塑料膜覆盖在绘制的地球之上。

3.用白纸抠出半圆,画上斜线表示夜半球,剪取部分白纸画上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太阳光线。

4.将制作好的夜半球、太阳光线贴于透明塑料膜相应位置,用大图钉固定好圆心,仪器制作完成。

《昼夜长短变化模拟》工作原理:该教具通过摆动上层,展示昼夜半球、极昼极夜现象、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和昼夜状况。

上下层综合利用,可展示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时,不同时间段同一地点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同一时间,全球不同纬度之间昼夜长短的差异;展现出全球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之间的关系;极地地区出现极昼极夜范围大小的关系。

教具全球昼夜变化演示仪制作与应用

教具全球昼夜变化演示仪制作与应用

既可以利用常规的常微分方程解法来解这个方程,也可以利用观察法得到该方程的解是余弦函数,从而得到单摆的周期。

通过单摆问题的求解,既令学生对于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和解常微分方程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又令学生对于高中物理里的单摆问题加深了理解。

二、流体中运动物体的速度问题[1]流体的范围很广,包括空气、水等气态或者液态的物质。

可以这么说,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绝大多数都是在流体中进行的。

因此,流体中运动物体的速度问题是十分具有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的。

在这类问题中,流体阻力的影响分析是关键。

根据实验和理论分析,我们知道流体阻力F d=1/2C d Aρv2,其中C d是曳引系数,A是有效截面积,ρ是流体密度,v是物体相对于流体的运动速度。

物体在流体中下落,受到重力和流体阻力,所以总受力为F=mg-1/2C d Aρv2。

物体所受力平衡时的速度定义为终极速度,因此可以解得终极速度为v T=(2mg/C d Aρ)1/2。

利用上面这个表达式,我们可以把运动方程写成dv/dt=g(1-v2/v T2),进一步改写为(dv/dz)(dz/dt)=g(1-v2/v T2),又因为dz/dt=v,所以有dv2/(1-v2/v T2)=2gdz,取初始条件z=0,v=0,两边积分得v2=v T2 [1-exp(-z/z c)],其中z c=m/C d Aρ。

这个解说明流体中运动物体的速度永远达不到终极速度,但是随着运动的进行,会以指数方式趋近于终极速度。

该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学生对于微分定义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以及如果通过积分来求解微分方程的能力,对于学生微积分的学习大有裨益。

三、平面静电场的复势问题[2]在工程技术中往往要解决很多平面矢量场的问题,例如平面静电场等。

由于是平面矢量问题,因此需要用两个变量来描述该类问题,换句话说,需要用两个函数来描述这个平面场的性质。

在场论中,通常用一对共轭调和函数来描写。

这说明描述平面矢量场的两个函数构成的复变函数是解析函数,于是人们利用解析函数的理论来统一研究平面场的性质,这不仅使得问题的表达形式比较紧凑,而且常常会引出新的结果。

制作简单教具

制作简单教具

昼夜长短及其时间变化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朝阳中学葛立华昼夜长短及其时间变化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朝阳中学葛立华太阳直射点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初一地理《地球运动》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今后许多知识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难点是初一学生缺少立体感,内容又很抽象,如果没有直观教具,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用原理:太阳直射点是能够接受太阳光垂直照射的点。

根据几何原理,这条光线一定通过地心,因此可以认为这条光线即时地心和几何中心的连线。

所以,如果用一条由地心发的线指向太阳的几何中心,那么这条线和地表的交点就是太阳直射点。

如果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始终有这样的一条线指向太阳,那就很容易观察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及其时间变化。

制作材料:直径40厘米的胶合板的园,上边贴上白纸,半径相同的黑色硬纸半圆,硬纸箭头,螺丝杆作轴心。

制作方法:1、将箭头与半圆固定,将箭头垂直固定在半圆的圆心处。

2、大圆:在圆饼上用彩笔绘制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线条,在圆心处穿一个圆孔。

将制作的半圆和大圆通过圆心穿在一起,半圆和大圆可以转动,这样一个简单的用来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及各地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具就完成了。

使用方法:1、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

用一个物体作为太阳,太阳与地球保持在同一个水平,指针指向太阳,此时指针所指地球表面的位置就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然后在同一水平面上使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转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并保持指针始终指向太阳,这样,就很容易观察出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和移动范围。

2、转动箭头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箭头与晨昏线垂直,所以转动箭头演示出各地昼夜长短随时间变化。

通过演示,简单教具对学生掌握本节科知识效果很好,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演示,能够轻松理解昼夜长短及其时间变化,使用简单教具,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课堂效果很好,实践表明,简单的教具使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自制早教教具认识长短教案

自制早教教具认识长短教案

自制早教教具认识长短教案教案标题:自制早教教具认识长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长和短的概念。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自制的长短教具:可以使用纸板、彩纸、剪刀等材料制作不同长度的条形物体。

2. 幼儿认识长短的图片或实物。

3. 黑板/白板和粉笔/白板笔。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出示一张长的绳子和一张短的绳子的图片,鼓励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 引导幼儿思考,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长?什么是短?”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探究活动:1. 教师向幼儿展示自制的长短教具,并解释它们的用途。

2. 让幼儿观察不同长度的教具,并进行比较,找出长的和短的。

3. 引导幼儿用自制的教具进行实际操作,将不同长度的教具进行排序,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

4. 继续引导幼儿思考,提问:“你们能找到比这个更长的教具吗?”或“你们能找到比这个更短的教具吗?”鼓励幼儿尝试不同长度的组合。

巩固活动:1.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幼儿判断它们是长的还是短的。

2. 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判断结果。

3. 让幼儿使用自制的教具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他们的判断结果。

拓展活动:1. 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并制作其他形状和长度的教具,进行更多的长度比较和排序活动。

2. 引导幼儿应用长短的概念,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如比较自己和朋友的身高、比较不同水果的长度等。

评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对长短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长度,加深对长短概念的理解。

2. 利用游戏和绘本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幼儿对长短概念的认识。

注意事项:1. 确保自制的教具安全无害,避免幼儿误食或受伤。

2. 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和鼓励幼儿的参与,避免过多的直接指导和解答。

3.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适当调整活动的难度和内容。

(附)太阳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附)太阳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黄精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

2.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画出示意图。

3.理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学生掌握黄赤交角的“一轴两面三角度”。

2.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并结合教材P20活动,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创设虚拟的逆向思维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自制教具演示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以问题的形式复习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出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的教学。

(推进新课):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四:地球公转与季节(板书)(师):计算机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引出黄赤交角的概念,设计问题让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1.黄赤交角(学生活动):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标出地轴、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及度数。

(2)在图中画出太阳平行光线,标出太阳平行光线,进一步找出太阳光线在地表的直射点。

(学生通过动手,对知识的印象更深)(探究活动):(思考):若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师):若地轴是竖直的,黄赤交角还存在吗?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始终在哪里?教师讲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

由于地球自转倾斜的角度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所以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也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

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

【校本课程】主题活动1 制作“太阳光照”演示仪

【校本课程】主题活动1  制作“太阳光照”演示仪

主题活动
1 制作“太阳光照”演示仪
一、活动目的
1.自己制作和使用学具,直观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各纬度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从而深入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现象。

2.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增强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激
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活动步骤
1. 裁剪出两块20 cmx20 cm的硬纸板,一块作为底板,另
一块作为面板。

2. 在底板上画出一个半径为8cm的大圆,然后在大圆内相
应位置用实线画出赤
道,用虚线画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并在圆内的线上标
注相应纬度(见图4-4)。

3.在面板上画一个半径为8cm的大圆作为内圆,再画一个半径为10cm的大圆作为外圆。

把外圆以外的边角剪掉。

在圆中间保留一条宽1cm的边作为晨昏线,把内圆
的一半挖掉,另一半先画上斜线,然后剪成疏栏(见图4-5)。

4. 在被挖空一方的环状面板上,垂直于晨昏线的地方画出一个指向晨昏线方向的
大箭头,表示太阳光线。

在环上对应回归线和极圈的点画出由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组成的夹角,并标出度数。

5.将面板内圆对准底板大圆,在圆心用大头钉将面板和底板钉在一起,即制成演示仪(见图4-6)。

图4-4
图4-5 图4-6
6.转动面板,演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各纬度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及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课后作业】
用此方法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分析其引起莆田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装置改进

“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装置改进

“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装置改进《昼夜交替》一课,通过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循环出现等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提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学生作出种种假设,并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模拟能够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几种不同情况来验证假设。

实验要求学生分组操作,自主探究出“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出现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实验失败。

比如:手电筒的光只照在地球仪的某一点上;地球仪围绕手电筒转动时,地球仪的倾斜方向随意改变;地球仪围绕手电筒转动轨迹(公转轨道)成曲线而不是圆形的;用手拨动地球仪转动时,地球仪转动快慢不均匀,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制作出1套“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教具。

1主要制作材料厚木板2块(60 cm×60 cm,10 cm×10 cm),小灯泡1个(6 V),不锈钢管1条(长为15 cm),4节5号电池盒2个,5号电池8节,地球仪1个(直径为15 cm),微型直流齿轮减速电机1个(转速为15 r/min),双刀双掷开关1个,铝合金窗材料1块(长为10 cm),导线若干等。

“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2制作方法(1)制作轨道。

选择1块60 cm×60 cm的厚木板作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以木板的中心为圆心,用铅笔画1个半径为25 cm的圆作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

圆心位置挖一个深2 mm左右的小洞(注意不要把木板打穿),用刻刀将轨道挖成宽和深都约为2 mm的凹槽。

轨道平面图如图2所示。

(2)制作“小太阳”。

选择1块10 cm×10 cm厚木板,在木板下面正中心铆上1个小螺丝钉,伸出约1 mm。

将不锈钢管固定在木板上,然后将4节5号电池盒固定在不锈钢管上,最后将小灯泡固定在不锈钢管顶端。

装配好电池,连接好导线,调试小灯泡是否发光。

“小太阳”实物图如图3所示。

(3)制作电动地球仪。

将微型直流齿轮减速电机安装在地球仪地轴的下端,固定好,使电机转动时能够带动地球仪转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 生 观察并 认识 : 此时 北半 球某 纬度 的昼弧 ( 昼长 )
当直射点 ( 即直射光线 ,也就是代表直射光线的直杆 ) 移到 南回归线时, L 1 缩到了最短, 表示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最短 ; L 2 增到了最长 ,表示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最长。如图 6 。 第 四, 演示从夏冬至 日到春分 日 再到夏至 日, 随着太阳
演示前须复习的必备知识 : ( 1 ) 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 规律 ; ( 2 ) 昼夜半球之分 ;昼夜半球 的分界线 :晨昏线 ( 晨 昏圈 ) ;( 3 ) 昼弧与昼长的知识 ,夜弧与夜长的知识 ; ( 4 )
太阳直射光线直射地表并指向地心 , 且始终与晨昏圈平面保 持垂直 ( 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 , 可引导学生把任何一个光照 图中太阳直射光线延长 , 看看是不是指向地心, 并与晨 昏线 垂直 ,如图 2 ) ,所以太 阳直射点一移动 ,太阳直射光线就 跟着摆动 ( 相对地球而言 ) ;太阳直射光线一摆动 ,晨 昏圈 就跟着摆动 ,从而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为图中的 L 1 ,南半球同纬度的昼弧 ( 昼长 )为图中的 L 2 。
引导学生思考 : 过了夏至 日,随着太 阳直射点南移 ,图
[ 责任编辑:肖薇 ]
索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 ,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生 , 培养学
生 良好 的学 习 习惯 。
参考文献 [ 1 ] 教育部. 全日 制普通高 中英语课程标准 ( 实验稿 )解读
[ 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 0 0 7
[ 2]汤学兰、李长江. 感悟英语新课标——浅谈学习 《 英语 课程标准》的体会 [ J ]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 0 0 4 . ( 1 0 ) [ 3] 卢莉. 中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 J ] . 中小学外 语教学,2 0 0 2( 1 2 ) [ 责任编辑 :肖薇 ]
二 演 示
第一 , 在黑板上画一个地球 ( 地球 的半径一定要与前面
制作的教具中半 圆纸板的半径相等 ) ,并画上两分两至 日的 太 阳直射光线 ,以及太阳直射点 ( 即直射光线 ) 的周年移动
方 向 ,如 图 3 。
第二, 将前面制作的教具覆盖在上面画的地球上( 如图 4 ) 。 向学生讲解 :图中半圆纸板代表夜半球 , 没有被半圆纸板覆 盖的另一半就是昼半球了,半 圆纸板的直径 A O B就是晨 昏 线。 半圆纸板上的直杆此时正与夏至 日的直射光线重合 , 我 们就始终用它代表太 阳直射光线 , 它的移动就代表太 阳直射 点 ( 即太阳直射光线 )的移动 。
第三, 演示从夏至 日到秋分 日 再到冬至 日, 随着太阳直 射点南移 , 北半球昼越来越短 , 南半球昼越来越长 , 方法如下: 以半圆纸板的圆心 O点为旋转点 ,按顺时针方 向旋转教具 ,
这时可直观形象地看到随着直射点 ( 即直射光线, 也就是代 表直射光线的直杆 )向南移动 ,晨 昏线 A O B也跟着按顺时 针方向转动 , 北半球某纬度的昼弧 L 1( 即昼长 ) 不断缩短 , 南半球某纬度的昼弧 L 2( 即昼长 ) 不断增长。当直射点 ( 即 直射光线 , 也就是代表直射光线的直杆 ) 移到赤道上时 , L 1 =L 2 ,全球昼夜平分 ,如图 5 。

1 27—
直射 点 的北 移 , 北半 球昼 越来 越 长 ,南半 球昼越 来越 短 , 方
法同上 , 只不过旋转教具的方向由上面的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变为按逆时针方 向旋转。 用这个 方法还可直观形象地演示南北极 圈内极昼极夜 范围的大小变化 , 也可直观形象地演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
度角 的变 化 。
、 、
图 5 秋 分 日昼夜 长短 示 意图
图 2 太 阳光 垂直 晨 昏圈 平面
图 6 冬 至 日昼夜 长短 示意 图
图 1 教 具
按前面的方法继续转动教具 ,直射点 ( 即直射光线 ,也 就是代表直射光线的直杆 ) 继续南移, 晨 昏线 A O B继续随着 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北半球某纬度的昼弧 L l ( 即昼长 ) 继续 不断缩短 , 南半球某纬度的昼弧 L 2 ( 即昼长 ) 继续不断增长。

- 、 、
1 \ \ l
f … / } _ _ … f … 1 -1 … — r
教具 准备

I / l … … / }』/ … … 1
图 3 太 阳 直射 点 移 动 示意 图 图 4 教具 覆盖 图与 夏至 日昼 夜长短 示意 图
用硬纸板制作—个半圆, 找一根直竿 , 直竿长度为半圆半 径的 3 倍左右。然后把直竿如图 1 一样 固定在半圆纸板上 。
学园 I X 期
自制教 具演示昼 夜长短 变化
肖爱兰 江西省 大余 中学
中L 1 与L 2 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一
在现实的教学之中, 有些抽象难懂 的知识较难讲解 , 学 生更是难以理解。如昼夜长短 的变化。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 种 自己在教学中常用 的方法 , 可直观形象地向学生演示昼夜 长短的变化,使学生可以轻松弄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