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结构变化
8 第四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8 第四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e3e0d483bceb19e8b8f6ba39.png)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剪切应力及界面张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液滴模型(聚合物-聚合物熔融共混体系)
采用参数λ和κ:
d m
d
ηd——分散相的黏度; τ——剪切应力; σ——两相间界面张力; d——分散相粒径。 d 于是 m 由于 m
2013-7-29
31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一、聚合物共混的一些问题
共混物中各种组分的最终结局如何? 它们分散程度如何? 这些组分自身怎样分布? 加工过程对结构的影响如何? 微结构对材料性能有何影响?
显微学非常适于表征这些微结构变化
2013-7-29 32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二、基本方法
相观察 分散相尺寸 分散均匀性
2013-7-29
33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二、基本方法
参数 放大倍数 OM 1~500 500~1000 2~3 ~1 103~105 SEM 10~106 5~10 3 10~100 1~104 TEM 102~5×106 0.1~0.2 2 ~1 0.1~100 固体
2013-7-29 7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1.共混组分的配比
熔融共混制备的PVC/PP共混物中,共混体系 的形态随两种组分的体积比变化的示意图。
2013-7-29 8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1.共混组分的配比
当丁苯胶/PS体积比为90/10和60/40时,共混 物形态都是组分含量较多的丁苯胶为连续相,组分 含量较少的PS为分散相的“海-岛结构”两相体系 。 在体积比为50/50时,该共混物形态为两相连续的 “海-海结构”。 在丁苯胶,PS体积比为40/60时,PS变为连续相 ,丁苯胶变为分散相的“海-岛结构”两相体系。
电化学第四章: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性质讲解
![电化学第四章: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性质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4d36b96852458fb770b56e5.png)
例如在同一电极电位下,同一种溶液中,析氢反应
2H 2e H 2
在铂电极上进行的速度比在汞电极上进行的速度大 107 倍以 上。
溶液中表面活性物质或络合物的存在也能改变电极反应速度 如水溶液中苯并三氮唑的少量添加,就可以抑制铜的腐蚀 溶解
分电容,即
(3.C24d)
dq
d
式中, 为C微d分电容。它表示引起电极电位微小变化时 所需要引入电极表面的电量,从而也表征了界面上电极电
位发生微小变化时所具备的储存电荷的能力。
根据微分电容的定义和李普曼方程,很容易从电毛细 曲线求得微分电容值,因为q Nhomakorabea所以
C(d3.25)
2 2
已知可以根据电毛细曲线确定零电荷电位 ,从而0可
- - + - + - +- -
--++
-
+ -
-+
++ --
+-++- --
二、电毛线曲线的微分方程
q ( ) i (3.6)
这就是用热力学方法推导出的电毛细曲线的微分
方程,通常称为李普曼(Lippman)公式。式中q的
单位为 J/cm。
, C 的cm单2 位为V, 的单位为
q ( ) i (3.6)
以利用式(3.24)求得任一电极电位下的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
即
q
q (30.2d6q) 0 Cdd
因此可以计算从零电荷电位 到某一0 电位
电容值 ,即
Ci
高中化学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必修第一册
![高中化学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b3dca63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1.png)
第3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核心微网络素养新要求认识碱金属、卤素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并理解其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学业基础——自学·思记·尝试一、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2.碱金属单质的性质(1)钠、钾与O2反应的比较特别提醒(1)做碱金属化学性质实验时,碱金属一般取绿豆大小为宜。
若用量过多,实验时易发生危险。
在使用前,要用滤纸吸干钾、钠等金属表面的煤油。
(2)碱金属在空气中加热与O2反应,Li与O2反应生成Li2O,Na与O2反应生成Na2O2,K 与O2反应生成KO2,Rb和Cs遇空气立即燃烧,生成更复杂的产物。
改变反应条件,K也能与O2反应生成K2O、K2O2。
(2)钾、钠与H2O反应的比较特别提醒(1)碱金属单质与H2O反应,生成强碱和H2,Li反应剧烈(但比Na弱),Rb和Cs遇H2O 立即燃烧、爆炸。
(2)由于Li、Na、K能与O2和H2O反应,故实验室中Na、K保存在煤油中,Li(密度比煤油的小)常保存在石蜡中。
(3)碱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可以看作是碱金属先与H2O反应生成碱和H2,而非直接与盐发生置换反应。
(4)碱金属中还原性最强的是Cs,还原性最弱的是Li。
3.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二、卤族元素1.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2.卤素单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特别提醒(1)Cl2易液化。
(2)常温下,Br2是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Br2易挥发,实验室中将溴单质密封保存,并加水液封以减少挥发。
(3)I2为紫黑色固体,易升华,淀粉遇碘变为蓝色。
(4)卤素单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但易溶于CCl4等有机溶剂(都能与水反应,其中F2与水能完全反应)。
(2)化学性质①与H2反应a.填写下表:b.得出结论:从F2到I2,与H2反应所需要的条件逐渐________,反应剧烈程度依次________,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a059af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56.png)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
【解析】原子序数为11~17的元素是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 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非金属性越强;核电 荷数越小,金属性越强。(1)原子半径最小的是Cl。(2)金属性 最强的是Na。(3)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氯的非金属性最强,其对应的最高价含 氧酸是HClO4。(4)非金属性最弱的非金属元素Si的气态氢化 物最不稳定。(5)金属性最强的Na对应的NaOH的碱性最强。
(3)写出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__H__C_l_、__H__2S__,比较其稳
定性强弱:__H__C_l_>_H__2S___。 【解析】因A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M层电子数之和相 等,
所以A的核电荷数为2×8=16,A为硫元素;D原子的K、L层电子 数之和等于电子总数的一半,则D原子的核电荷数是(2+8)×2=20, 为钙元素。根据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并都能形成离子,排除氩元素, 则B为氯元素,C为钾元素。
4.(1)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产生 的原因。 (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吗?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第二周期元素的最高正价是逐渐 递增的吗? (4)你能根据元素周期律,比较H3PO4、H2SO4、HClO4的
酸 性强弱以及P3-、S2-、Cl-的还原性强弱吗?
1.“三看”法比较简单粒子的半径大小
2.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下列粒子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B ) A.Na+<Mg2+<Al3+<O2- B.S2->Cl->Na+>Al3+ C.Na<Mg<Al<Si D.Cs<Rb<K<Na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四章 结构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四章 结构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4cc6b769bceb19e8b9f6ba05.png)
三、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文本 巴特把文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读的文本”,
法国思想家拉康和福柯也是影响结构主义理论 发展的重要人物,比起列维—斯特劳斯和罗 兰·巴特,拉康和福柯更多地处于结构主义理论 援手的位置。
拉康
福柯
第二节 列维-斯特劳斯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法国著名 人类学家、社会学、哲学 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结构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首先把人的 言语活动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部分。
其次,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 号系统,就如同那些聋哑人的文字、象征仪式 以及军用信号等。只不过语言是这些系统中最 重要的而已。
第三,索绪尔指出,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 除了具有任意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社会性的 特征。
二、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 罗兰·巴特在1966年发表于《交流》杂志的《叙
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是他的结构主义文论中 的重要文献。 在他看来,叙事存在于传说、寓言、诗歌、戏 剧、小说、电影等当中,并且叙事手段多种多 样,叙事不分高尚低劣,它超越国界超越文化, 犹如生命一样永存。
巴特关于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主要从五个方面 展开,分别为叙事作品的语言、功能、行为、 叙述、叙事作品的系统。在这五个方面中,巴 特认为,功能、行为、叙述是最主要的因素。
显然,在罗兰·巴特那里,“可写的文本”高于 “可读的文本”。在他看来,文学的价值不在 于反映或表现已经存在的世界,而是要向人们 所理解的和阐释世界的方式、方法,即编码发 起挑战,从而延宕于语言之中。
无机与分析化学 第四章 物质结构简介
![无机与分析化学 第四章 物质结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5e29d38a76e58fafab00345.png)
2.玻尔理论 1).电子只能在符合一定条件的轨道(能量不随时间而变)上 运动,不吸收也不放出能量(解释原子的稳定性)。 2).不同的轨道有不同的能量,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电子 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所谓量子化,即不连续。(“连续”和“ 不 连续”是看量的变化有没有一个最小单位,如长度、时间没有最 小单位,量的变化是连续的,电量的最小单位是一个电子的电 量,电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在一定的轨道上电子具有一定 的能量 电子运动时所处的能量状态称为能级。电子尽可能在距 13 .6 核较近、能量最低的轨道上运动,这时原子处于基态。 n En = (ev) rn = a0﹒n2
【特征】①不连续的线状光谱:从红外区到紫外区呈现多条具有 特征波长的谱线 ②从长波到短波, Hα 至 Hε 等谱线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n 越来 越大)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频率 R ( 1 1 ), ( n 3, 4, 5,...)
22 n2
式中R为里德堡常数。而且某一瞬间一个氢原子只能放出一条谱 线,许多氢原子才能放出不同的谱线。 为什么氢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线状光谱?按照麦克斯威的电磁理 论,绕核运动的电子应不停地连续地辐射电磁波,得到连续光谱; 由于电磁波的辐射,电子的能量将逐渐减小,最终会落到带正电的 核上。可事实上,原子稳定的存在着。为解决这一问题,1913年, 年轻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吸收了量子论的思想,建立了玻尔原子 模型,即玻尔理论。
r
d d 4 r dr
2 2 2
r
4 r 2
只考虑径向部分,则 d 4 r R dr 2 2 D(r ) 4 r R 令 D(r):径向分布函数,表示电子在离核为r的单位厚度(d r = 1)球 形薄壳中出现的概率。 作D(r)- r图(p.99 图4-10,图4-11),即为电子云(几率)径 向分布图。
第四章悬索结构091.
![第四章悬索结构091.](https://img.taocdn.com/s3/m/34c8704bf01dc281e53af029.png)
(3)采用横向加劲构件
设置横向加劲梁或加劲桁架,使原来单独工作的 悬索连接成整体,在集中力和不均匀荷载作用下,荷 载能重新分配,让更多的索参加工作。
安徽省体育馆
桁架加劲的单曲面悬索结构
平面尺寸为 72m 53m的六边形。
安徽省体育馆剖面示意图
5 垂跨比
悬索的垂度与跨度之比是影响单层悬索体系工作的 重要几何参数。
4 单层悬索体系具有必要形状稳定 性应采用的措施
(1)采用重屋面
恒载克服了风的卸荷作用,使索保持较大的张紧力, 提高了抵抗机构变形的能力。但重屋面使悬索截面和支 承结构的受力增大,影响了经济效果。 (2)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悬挂薄壳 在钢索上安放预制屋面板,在板上加额外的临时荷 载,使索伸长,板缝增大,再灌缝。待混凝土达到预定强 度时,卸去临时荷载,板内就产生预应力,屋面就形成 了一个预应力混凝土薄壳。
双曲抛物面完全壳体
六 抗震和抗风
1 自身抗震性能好,考虑水平力对下部结构的影响。
2 风吸力,考虑风振系数、不同体态分布系数的不同 。
思考题:
1 什么是悬索结构? 有哪些特点? 2 处理悬索结构水平推力的方法有哪些?
第二节 悬索结构形式
悬索结构形式划分的方法很多,可根据几何形状、组成 方法、悬索材料以及受力特点等划分。
特尔蒙特展览馆
ⅱ) 承重索具有抗弯刚度
东京代代木体育馆 承重索由工字钢分段连接而成。
ⅲ) 加一根稳定索,构成索桁架或索梁
斯德哥尔摩溜冰场
3)利用稳定索加强刚度
在单层双向悬索屋盖中,布置一群与承重索交叉、曲 率相反的稳定索,并给索网施加预应力,提高屋盖的刚度, 限制钢索的松动,减少钢索的伸缩变形。
辐射式布置的单层索系在圆形的中心设中心拉环;在 外围设受压外环。
电子课件-《服装结构制图(第三版)》-A18-3644 第四章 女上衣结构制图
![电子课件-《服装结构制图(第三版)》-A18-3644 第四章 女上衣结构制图](https://img.taocdn.com/s3/m/4cffeeb9700abb68a882fb46.png)
衣袖与上肢的关系
上衣裁片分配方法
胸围尺寸分配配比
四开身上衣胸围配比
三开身上衣胸围配比
胸宽、背各部位线条及部件名称
上衣各部位线条及部件名称
上衣各部位线条及部件名称
上衣各部位线条及部件名称
第二节 原型结构制图
上衣的原型结构制图是以胸围为基础数据,通过各部位与胸围之间的比 例关系,利用比例公式计算出上衣各部位的尺寸,最后运用所得数据进行服 装结构制图。原型结构制图的方法有多种,如日本文化式原型、日本登丽美 式原型、美式原型、英式原型等。
女上衣腰部收省处理原因
给足放松量。
上衣胸围与躯干围度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根据上衣的适体程度,需要对服装成品以人体净胸围为 基础加放出一定的松量来满足人体日常活动。
常用胸围放松量参考表
衣袖与上肢的关系
上肢与躯干的肩部相连,分为上臂、 下臂和手三部分,上臂与下臂由肘关节 相连接。当上肢自然下垂,从侧面观察, 下臂略前倾,呈一定角度,整个上肢自 上而下逐渐由粗变细。上肢的特征反映 在衣袖上表现为:前袖弯线内凹,后袖 弯线外凸;上臂与肩部的连接,构成了 袖子袖山弧线形态。
胸省转前中心省
(2)多省道转移方法 1)多次转省设计。结构制图要点:
多次转省
①确定两条省中心线至 BP 点的位置及形态,并剪开,同时将侧缝省与腰 省合并,将侧缝省与腰省的省量转至领口省内。
②修正省尖位置,距 BP 点 6 cm。 ③做成样板时,注意省根部位的倒向,在领口剪开处理时,可以做辅助线 将领口省省尖连线至 BP 点。
日本文化式女装原型。
衣片原型各部位名称
衣片原型各部位名称
袖片原型各部位名称
衣片原型制图规格尺寸表
单位:cm
国际贸易学第四章
![国际贸易学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cb04285e3c1ec5da50e27013.png)
另一种方法是价格定义法,在1、2两个国家中资本要素价格 为r,劳动要素价格为w,如果两国的工资利率比分别为r1/w1 和 r2/ w2,而且有r1/w1> r2/ w2,就可以认为相对1国而言, 2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相对于2国而言,1国为劳动丰裕型国 家。 物质定义法是一种相对的数量关系,仅仅从生产要素供给角 度而言。而价格定义法则受要素市场供求的影响。对生产要 素的需求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生产技术的变化会使生 产一个单位的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量发生变化;二是消费 偏好变化会使消费商品数量改变,从而使生产商品所需要的 生产要素量发生变化。如果假定两国的生产技术和消费偏好 相同,那么要素禀赋的两种计量方法的关系就是明确的。比 如2国K/L大于1国K/L,则必定有2国的r/w小于1国的r/w,即2 国无论从哪种方法计量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如果两国生产 技术或消费偏好不同,运用不同定义得出的国家的丰裕情形 将不一致。
二、假定条件的经济含义
(1)简化分析和便利几何图示 (2)排除技术差异;区分不同商品 (3)产量将和生产要素的投入同比例增加 f(tK、tL)= tf(K、L) (4)不存在闲置的生产资源;扩大一种产品的 生产必须降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 (5)在任何相对要素价格下,一种商品生产过 程中投入的劳动资本比都会高于另外一种商品
(7)生产要素在国内安全自由流动,但在国家之间 不发生要素流动(要素流动性假定) (8)两国在两种产品上的专业化是不完全的(专业 化假定) (9)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假 定) (10)没有运输成本,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没有关税和 其他贸易障碍(自由贸易假定) (11)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贸易平衡假定)
2.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 例,主要通过两种产品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比如资本-劳动比率比 较而确定,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没有关系,是一个相对概 念。一般的,如果某一要素投入比例大,称该产品为该要素密 集程度高。并根据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比例最高的要素种类不 同,将产品分为若干类。 假设两种产品X、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其 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劳动的投入比例分别为KX/LX 和KY/LY。如 果有 KX/LX 小于 KY/LY ,就可以称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Kintensive),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L-intensive) 。 如果X、Y商品的生产采用的都是固定要素比例的生产技术, 那么在任何情况下,X、Y产品的生产资本-劳动的投入比例保持 不变。此时,X、Y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可以直接比较KX/LX和KY/LY 来确定。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产品,其生产的要素配合比例是 可变的,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资本和劳动 的相互替代关系要受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影响即利率r和工资率w。
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完整版)
![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b2c4597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4.png)
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完整版)第二章1、第一,保障城镇劳动力的全面就业。
重工业具有资本密集程度高的特征,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低,如政府不加干预,就会产生过高的失业率,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保障城镇职工的低工资水平。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面临严重的积累困难,政府必须人为的扭曲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压低工资水平。
第三,抹平具有不同人力资本禀赋的职工之间的报酬。
人力资本积累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生产效率,由于国有企业是唯一的就业场所,拥有高人力资本的职工尽管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但这种较优越的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很低。
第四,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维持低工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为维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要求实行基本生活用品的低价格政策。
二是为保障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提供实物福利和社会性服务,这必须限制受惠者的范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就业体制均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2、为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必须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制度,以保障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提供实物福利和社会性服务,这必须限制受惠者的范围。
从而国家在制度上实行了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实施限制了城乡人口、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人为的造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扭曲,进而减缓了城市化水平。
3、第一,就业是否存在竞争。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育,城市职工就是不再是“铁饭碗”,而需要面临就业岗位的竞争,特别是与外地劳动力的竞争。
第二,就业渠道是否单一。
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第二个方面为是否就业渠道单一。
企业制度改革以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唯一渠道就是国有企业。
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吸收了大量的城市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和农村转移劳动力。
第三,各自的产业结构是否对比较优势做出不同的反应。
传统就业体制下,各自产业结构无法对比较优势作出不同的反应,并没有根据不同所有制企业对资本的集约程度不同而做出相应反应。
事实上,国有企业与资本集约程度的相关系数为负,全部非国有企业为正。
第四章 女裙结构制图 课件
![第四章 女裙结构制图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7d31660508763230121277.png)
第一节 直裙
制图要领与说明
3、侧缝处的裙腰缝为何要起翘 人体臀腰差的存在,使裙侧缝线在腰口处出现劈势,因劈势的存在,使起
翘成为必然,因为侧缝有劈势使得前、后裙身拼接后,在腰缝处产少了凹角。 劈势越大,凹角越大,而起翘的作用就在于将凹角得到填补。
4、裙腰口省数量分布、位置、省量、长短 (1)裙腰口省数量的分布 腰口省的分布可采用前后腰各收2个省或4个省的
形式。一般来说,臀腰差不超过25cm的可取前后腰口各收2个省的方法;臀腰 差超过25cm的则可取前后腰口各收4个省的方法。当臀腰差增大时,前后腰口 各收2个省的方法就不能适应体型的需要,故臀腰差超过25cm就应在前后腰口 各收4个省。
第一节 直裙
制图要领与说明
4、裙腰口省数量分布、位置、省量、长短 (2)腰口省的位置 —般在制图中因方便起见,均以腰大等分解决,叫前后腰
3、裙摆的处理
斜裙下摆斜丝部位要伸长,因此在制图时,必须把它扣除。因原料的质 地性能不同,下垂即伸长的长度也不一样,因此要酌情扣除,一般需扣除 2cm左右。
第三节 女裙款式变化
节裙款式外形特征
节裙又称接裙,裙身是由多块裙片横向拼接而成,既可用 直料和横料拼接,也可用斜料与直料拼接;既可用同一衣料拼 接,也可用两种或三种不同衣料(或颜色)镶拼而成;还可在 裙的下摆及拼接部位镶以花边或荷叶边等。
第二节 斜裙
制图要领与说明
2、斜裙的角度与腰口弧线计算公式
两片斜裙裙片的夹角通常是90°,因此在制图时可以求半径(R)来计算 腰口弧线,具体公式是设腰口半径为R,则R=腰围(w)/π。例,斜裙腰围 (W)=66cm,则R=腰围w)/π=66/3.14≈21cm,由此得出腰口半径为21cm。
当裙片变为四片、六片、八片时,其半径不变,条件是总片数的1/2的 夹角为90°或l 80°。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690846e5e009581b6bd9eb5a.png)
(三)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犯罪心理结构仅是犯罪人个性的一个层面,而不 是全部。 犯罪心理结构的存在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着因 果联系。 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可能存在社 会上其他公民的个性心理结构中。 个体犯罪心理结构不是凝固不变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一)潜在形态 (二)恶变形态 (三)衰落形态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以犯罪需要为核心,形成从意向到行为的心理锁 链,以一定的情绪状态和能力作为引发犯罪行为 的条件。
(二)特殊模式 特点:缺少犯罪的故意和明确的犯罪动机;犯 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目的不明确, 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益,只是为了发泄情 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三、特征结构 特定的气质 消极的性格特征 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一)消极、不良的心境 (二)实施犯罪行为前的心理状态 (三)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 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及形态变化
返回
三、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 揭示犯罪心理的特殊矛盾性 揭示犯罪人发生犯罪行为的内部原因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建立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 开展对策研究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 反社会意识 强烈、畸变的需要 犯罪动机 不良兴趣
二、调节结构 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 扭曲的道德意识 错误的法律意识
人口地理学(第四章 人口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
![人口地理学(第四章 人口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b2ff5331b90d6c85ec3ac6eb.png)
第二节 人口的年龄结构
3、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范围极广泛, 性质极庞杂,存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且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不 同的历史与时代出现的问题都是不同的。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 两类问题,一是老年人口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老年人口问题,是在任何时期、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人口老龄 化问题则是社会进步,技术发展,生育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 人口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后,而出现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人口 现象,并非任何社会都存在。
二、制约人口年龄结构的因素
1、出生率变动对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表现为:当出生率上升 时,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 年龄趋于年轻化;当出生率下降时,少年儿童的比重下降,老年 人口比重上升,则人口趋于老化。 2、死亡率的变化对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则比较复杂。在分析 死亡率变动对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时,应具体分析各年龄组死亡 率的变动情况。如果少年儿童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幅度大于老年人 口死亡率的下降幅度,则人口年龄构成趋向年轻化;如果老年人 口的死亡率下降幅度大于少年儿童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幅度,则人 口年龄构成趋于老化。 3、人口迁移也是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迁入地 区的人口年龄趋于年轻,迁出地区的人口年龄趋于老化。
第二节 人口的年龄结构
四、人口老龄化
1、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概念 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表示老年人口数量比重不断增 加的过程。 2、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 1982年联合国把60岁以上人口划为老年人。但随着人类平均 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较长,多数国 家已超过了70岁,高龄者日益增多,日本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以70 岁作为划分老年人口的起点。 联合国以及许多研究机构,一般都采用两种老年人口的起始 年龄来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即采用60岁作为划分老年人口的标 准,也采用65岁为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
3-被皮系统
![3-被皮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21fe8dabed630b1c59eeb599.png)
减肥的唯一出路
• “管住嘴” • “放开腿”
饮食调节的总体原则
• 尽量保证被调节者的身体健康。 • 尽量减少由于减肥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 尽量降低体内的脂肪含量。
饮食调节的不同层次
• 温和型:针对超重,行为、方式等调节 • 严格型:总能量控制在约 1500kcal • 严厉型: 总能量控制在约 1000kcal • 残酷型: 总能量控制在约 500kcal
• 肿块多数位于乳晕区内,一般无恶变倾向。
局部分泌
腺
细
顶浆分泌
胞
的
分
泌
方 式
全浆分泌
乳房的发生
• 胚6周,胎体腹侧出现乳腺嵴,直达腹股沟。 以后只保留胸部,其余退化。人类偶尔会 出现两个以上的乳腺出现,称副乳房(易被 误诊为皮下结节、淋巴结或肿瘤)。
• 副乳常见部位为腋窝,也可见于胸壁、腹 部、大腿外侧等 。
• 副乳常有三种情况:1.有乳腺组织,无乳 头;2.有乳头无乳腺组织;3.有乳头,又有 乳腺组织。
• 多余的能量将转化为脂肪储存于脂肪组织。 • 脂肪组织主要存在于皮下,骨骼肌肌间,腹
腔和盆腔(女性)等。 • 脂肪组织以脂肪细胞为主。
☆合成脂肪的原料
• 碳水化合物 • 蛋白质 • 脂肪 • 乙醇 •醋
☆脂肪细胞的增殖
• 一般认为在达到体成熟之前,脂肪细胞 一直处在增殖之中。
• 脂肪细胞的增值受基因控制。 • 完成增殖后,机体会自动维持脂肪细胞
真皮
A,B 游离神经末梢,感受痛觉和温度。 C Merkel’盘,感受精细触觉。 D 触觉小体,感受一般触觉。 E环层小体和F鲁菲尼小体,参与压觉和震动
觉的感受。
皮 肤 感 受 器
毛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第1课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课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第1课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课](https://img.taocdn.com/s3/m/6c3c30ac33687e21ae45a95a.png)
第1课时
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课标定位
1.结合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
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
2.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磷、硫、氯为例,了解同
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素养阐释
1.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实验和事实证据进行推理和论证
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元素周期律)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r(A)>r(B)>r(D)>r(C)
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r(C2-)>r(D-)>r(B+)>r(A2+)
D.单质的还原性:A>B>D>C
答案:C
解析:aA2+、bB+、cC2-、dD-都是短周期元素的离子,由于它
与S2-同族的元素O2-比较,Al3+<O2-,且O2-<S2-,故Al3+<S2-。
归纳提升
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四同”规律
1.同周期——“序大径小”(不考虑稀有气体元素)
(1)规律:同周期,从左往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举例:第三周期中
r(Na)>r(Mg)>r(Al)>r(Si)>r(P)>r(S)>r(Cl)。
性强弱
结论
P
S
H3PO4: H2SO4:
中强酸 强酸
Cl
HClO4:强酸(酸性
比 H2SO4 强)
酸性:HClO4>H2SO4>H3PO4>H2SiO3
Si、P、S、Cl 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31207ae30b4c2e3f56276310.png)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 种植业、林 业、牧业和 渔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包括采 掘业、制造业、 自来水、电力、 蒸汽、热水、 煤气)和建筑 业;
除第一、第二 产业外的其它 各业,它又可 分为两个部分: 流通部门和服 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 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其中建筑业 和矿业性质单一,这里主要阐述制造业内部的演化 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 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1. 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 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 快,吸收劳动力多,原材料可以从传统产业农业中 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因此通常成为区域工业化起步 的首选产业。
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落后国家产业结构经 历三个阶段:
进口阶段 国内替代阶段 出口阶段
在对其产 品的需求 增加,而 国内生产 困难时, 靠进口满 足需求;
在国内生 国内生产 产该种产 条件日益 品的条件 改善,产 成熟后, 品生产成 以国内产 本降低, 品满足需 市场竞争 求,替代 力加强, 进口产品; 产品转而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 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 资料工业比重,霍夫曼系数为2.5左右;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大 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 夫曼系数小于1。
一般讲,资本资料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生 产属于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 比重增大
经济发展
第四章 煤的有机质的结构
![第四章 煤的有机质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e8ea17ed81c758f5f61f6743.png)
第二节
一、含氧官能团
煤结构单元外围部分的结构
3.煤中的含硫和含氮官能团
硫的性质与氧相似,所以煤中的含硫官能团种类与含氧官能团
差不多。由于硫含量比氧含量低,加上分析测定方面的困难,故煤 中硫的分布尚未完全弄清。
煤中有机硫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噻 吩,其次 是 硫 醚 键 和 巯 基
(-SH)。 煤中含氮量多在1%~ 2%,大约50%~75%的氮以吡啶环或喹
2.煤中含氧官能团随煤化程度的变化 煤中含氧官能团的分布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见图4—2。 由图4—2可见,煤中的含氧官能团随煤化程度增加而急剧降低, 其中以羟基为最多,其次是羰基和羧基,在煤化过程中,甲氧基首 先消失,接着是羧基,它在典型烟煤中已不再存在,而羟基和羰基 仅在数量上减少,即使在无烟煤中也还存在。图中其余含氧主要指 醚键和杂环氧,它们所占的比例对中等变质程度的煤是相当大的。
N ( R) 1 )其中N(R)为基本结构单元中缩合环的 N (C )
c f ar
数目,N(C)为基本结构单元中碳原子数。环缩合度指数与芳碳率 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N ( R) 1 N (H ) c 2( ) 2 f ar N (C ) N (C )
第二节
一、含氧官能团
煤结构单元外围部分的结构
第四章
煤的有机质的结构
对煤的分子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煤化学学科的中心环节, 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近年来,对煤的结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 一般采用煤的镜质组作为研究结构的对象,其原因是镜质组
在成煤过程中变化比较均匀以及矿物质含量低。
第一节
煤结构单元核心部分的结构
一、煤的基本单元结构 煤是以有机体为主,并具有不同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化学结 构的一组“相似化合物”的混合物。它不像一般的聚合物,是由相 同化学结构的单体聚合而成的。因此,构成煤的大分子聚合物的 “相似化合物”被称作基本结构单元。也就是说,煤是许许多多的 基本结构单元组合而成的大分子结构。基本结构单元包括规则部分
第二部分第四章 结构相变与群论
![第二部分第四章 结构相变与群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efac4633687e21af45a9a4.png)
3) 低温相属P444空间群,为群P4/mmm的子群, P. 11 群元为左边的八个对称元素 2, 陪集分解: {P4/mmm } = {Pmmm } + (m[110] | 0, 0, 0) {Pmmm } 3, 晶态(畴态)数: n = 16 / 8 = 2 4, 畴界操作数: n – 1 = 1 5, 畴界操作元素:(m[110] | 0, 0, 0) 6, 畴结构:双晶畴 ( 注: 群元中有i, 但失缺元素中没有i, 按前述顺序, 只能取m 为畴界操作元素 ) 例2, 钾长石 ( 此例可不讲 ) 1, 高温相:属空间群C2/m,群元为: ( 1| 0, 0, 0), ( 1| 0, 0, 0), (1 | 1/2, 1/2, 0), (1 | 1/2, 1/2, 0) X,Y, Z X, Y, Z X+1/2, Y+1/2, Z X+1/2, Y+1/2, Z (m[010] | 0, 0, 0), (2[010]| 0, 0, 0), (a[010]| 1/2, 1/2, 0), (21[010] | 1/2, 1/2,0) X, Y, Z X, Y, Z X+1/2, Y+1/2, Z X+1/2, Y+1/2, Z *
[提问: 滑移面a[001]和c[010]。的镜面和平移方向分别为何] P. 3 1, c[010] 为一滑移面, 由沿XZ平面 ( [010]面 ) 的对称面和平行 于此面沿Z方向的1/2平移构成。a [001] 和b [100] 与此类似。 2, Pbac 即D2h15, D2h 为 ( E, C2’, C2’, C2’, i, σh, σv, σv’ ) (2) 斜方辉石的低温相属P2ca空间群,由前四个对称元素构成。 P2ca即C2v 5 , C2v 为 ( E, C2’, σv, σv’ ) (3) 空间群P2ca是空间群Pbac的子群
基础生态学-第四章第三节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基础生态学-第四章第三节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86d2d45f111f18582d05a43.png)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成层现象,从陆生植物群落来说,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 分,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和 湿度条件,而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物理和 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由此看来,成层现象是植 物群落与环境条件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生物 群落所处的环境条件越丰富,生物的种类就越多,群落的 层次也越多,层次结构也越复杂;反之则物种少,层次数少, 层次结构也就简单。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在完全发育了的森林群落中,成层现象十分明显,地 上部分通常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 被层等四个基本结构层次。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成层性包括地上成层与地下成层,层( layer)的分化主要决定于植物 的生活型,因生活型决定了该种处于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和地面以下不 同的深度。 植物群落的地下成层性是由不同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达到 的深度不同而形成的。最大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在表层,土层越深,根量越 少。
2、群落的交错区
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生态过渡带, ecotone): 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 (edge effect):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
2、群落的交错区
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分布的林缘草甸, 每平方米的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 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 美国伊利诺斯州森林内部的鸟登记上仅14种,但在林 缘地带达22种。
1、生态型
(1)气候生态型 长期适应不同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
生态型,如耐热性、抗寒性、抗旱性、长日照、短日照等。 (2)土壤生态型
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分等自然和栽培条件下,可以 形成不同的生态型,如水稻和陆稻,每一作物的耐水肥 和耐瘠薄品种等。
产品结构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产品结构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7a7377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a.png)
产品结构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引言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产品结构是企业战略执行的重要方面之一。
企业必须不断调整和优化其产品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盈利能力。
本文将探讨产品结构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并提供一些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
第一章产品结构变化的定义和影响产品结构是指企业中不同产品及其关系的组织结构。
产品结构的变化可以包括增加或减少产品种类、改变产品组合、调整产品设计或功能等。
产品结构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企业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品质。
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
第二章产品结构变化的例子下面是一些企业在产品结构变化方面所做的例子:1. 苹果公司-从只生产计算机到多元化生产音乐播放器、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
2. 三星-从只生产电视、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到多元化生产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
3. 麦当劳-从只生产汉堡等快餐食品到增加沙拉、奶昔等产品。
这些企业的产品结构变化都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提高盈利能力。
第三章产品结构变化的优势产品结构变化有以下几个优势:1.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不断增加新的产品或优化现有的产品,可以使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并保持竞争优势。
2. 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企业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生产设备和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调整产品结构还能减少库存和废品,降低成本。
3. 提高产品品质。
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某几类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
专注于某些产品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减少成本。
第四章产品结构变化的缺陷产品结构变化也有一些缺陷:1.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调整产品结构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包括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投入。
如果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可能无法完成产品结构的调整工作。
2. 风险较高。
产品结构调整可能带来一些风险,包括新产品是否能够受到市场认可、客户是否接受新产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1 聚合物球晶的形成和结晶速度
⑴聚合物的结晶能力
聚合物不同的结构特征是聚合物结晶能 力差别的根本原因(内因)。
①链的对称性 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构对称性越高,越容易 Back
结晶。如聚乙烯、聚四氟乙烯。
② 链的规整性 高分子链具有规整性,才有利于结晶。若
聚合物大分子链含有不对称中心,如果不对 称中心的构型完全是无规的,使大分子链的 对称性和规整性都被破坏,因此失去了结晶 能力。如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因何在? 5简述结晶型、无定型塑料的拉伸取向的工艺要点。 6塑料的拉伸取向在何种热力学状态下进行,为什么
必须在该状态下进行?
第四章 聚合物加工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4.1 聚合物在成型加工中的结晶
4.1.1 聚合物晶球的形成和结晶速度 4.1.2 影响结晶的因素 4.1.3 结晶对性能的影响
4.2 聚合物在成型加工过程中的取向
初期
中期 虚线为完成后的球晶
现偏离球晶半径方向的生长(即 纤维状生长
初级晶球
纤维状生长),并逐渐形成初级
球晶(图4—1)。球晶在生长发 图4-1 球晶生长过程
育过程中形成双眼结构,初级
球晶长大后即形成球晶。
球晶的外形为具有直线状边界的多面体。可见球晶是由 无数微小晶片按结晶生长规律向四面八方生长形成的一个多 晶聚集体,直径可达几十至几百微米。球晶中的晶片有扭曲 的形状并相互重叠着,见图4—2。
f
w c
mc mc ma
100 %
f
v c
vc vc va
100 %
式中:
f
w c
结晶度,质量百分比
f
v c
结晶度,体积百分比
mc 结晶部分质量, g
ma 非结晶部分质量, g
vc 结晶部分体积, cm3
va 非结晶部分体积, cm3
测定聚合物结晶度的常用方法:
量热法,密度法,x射线衍射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 法等
78
57
红外光谱法
--
60
59
76
53
⑷ 结晶速度
聚合物熔体或浓溶液冷却时,发生的结晶过程是大分子 链段重排进入晶格、并由无序变为有序的松弛过程。
聚合物结晶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大分子进行重排运动需要一定的热运动能,要形成结晶 结构又需要分子间有足够的内聚能。所以热运动能和内聚能 有适当的比值,是大分子进行结晶所必须的热力学条件。见 图4-3
Tmax
Tm
图4-3 结晶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vvim成ax最核大速结度晶;vc速晶度体生长速度
从图可知在接近Tm的温度范围,由于晶核自由 能高,晶核不稳定,故单位时间内成核数量少,成 核时间长,速度慢。
降低温度,自由能降低、成核数量和成核速度 均增加,因此,最大成核速度的温度偏向Tg一侧。
但晶体的生长取决于链段的重排速度,温度升 高有利于链段运动,因此晶体生长速度最大时的温 度偏向Tm一侧。在Tg和Tm处成核速度和晶体生长速 度均为零。聚合物的结晶速度是成核速度和晶体生 长速度的总效应,最大结晶速度必然在Tg~Tm之间。
c
b
a 图4-2 晶球晶片的扭曲结构
晶片是由折叠链重叠构成,在折叠链之中或晶片层之间 分布着一些结晶缺陷;如连接链、链末端以及不规则折叠链 等,所以球晶中存在缺陷。聚合物中无序或有序不好区域构 成非晶区。非晶区被晶区束缚着,类似于交联作用,因此在 晶球中也有非晶结构。
⑶ 结晶度
结晶聚合物中总有晶区和非晶区两部分,结晶度就是结 晶部分的度量以质量百分比或体积百分比表示。
高分子加工原理与工艺 各章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聚合物的流变性质 第三章 聚合物流体在管和槽中的流动 第四章 聚合物加工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第五章 成型物料的配置 第六章 挤出成型 第七章 注塑成型 第八章 其它成型方法
第四章思考题
1聚合物的结晶能力主要有哪两方面的因素决定,有 何变化规律?
2 聚合物的结晶度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为什么? 3分析聚合物结晶和性能的关系。 4取向对制品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有何影响?原
Back
4.1聚合物在成型加工中的结晶
聚合物在成型加工、或薄模拉伸以及纤维 纺丝过程中经常出现聚合物结晶现象。
一般,聚合物有结晶性聚合物和非晶性聚 合物。与低分子结晶不同,高聚物结晶具有不 完善性,且结晶速率、结晶度以及结晶结构等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聚合物成型加工中,通过调整工艺参数、 设计合适的成型加工设备等来控制聚合物结晶 条件。
由于聚合物的晶区与非晶区的界限不确定,各种测量方 法有误差。
表4-1 不同方法测得结晶度的比较
方法 密度法
纤维素(棉 花)的结晶 度, %
60
未拉伸聚 酯的结晶 度, %
20
已拉伸聚 酯的结晶 度, %
20
高密度聚 乙烯的结 晶度, %
77
低密度聚 乙烯的结 晶度, %
55
x射线衍射法 80
29
22
③其他 分子链具有一定柔顺性对于结晶是必要的;
支化、交联、以及分子间作用力太大等因素 均不利于结晶。
⑵ 球晶形成
聚合物从熔体或浓溶液冷
却时,熔体中的某些有序区域
(链束)开始形成尺寸很小的晶
胚,晶胚长大到某一临界尺寸
时转变为初始晶核,然后大分
子链通过热运动在晶核上进行
重排而生成最初的晶片。初期 晶片沿晶轴方向生长,稍后出
聚合物结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聚合物的结晶速度可以用结晶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来表示。 结晶时聚合物体积减小。 若用ΔV ∞ 代表完全结晶时聚合物的体积变化; 用ΔVt代表时间t时部分结晶的体积变化, 则Δ Vt/ Δ V ∞表示时间t时的结晶度。见图4-4
1.0
0.8
ΔV/ΔV∞
4.2.1 聚合物的流动取向 4.2.2 聚合物的拉伸取向 4.2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4.3 加工过程中聚合物的降解
4.3.1 加工过程中聚合物降解的机理 4.3.2 加工过程中各种因素对降解的影响
4.4 加工过程中聚合物的交联
4.4.1 聚合物交联反应的机理 4.4.2 影响聚合物分子交联的因素
当T>Tm时,分子热运 动的自由能显著地大于内 聚能,聚合物中难于形成 有序结构,故不能结晶。
当T<Tg时,因分子双重 运动处于冻结状态,不能 发生分子的重排运动和形 成结晶结构。
Tg<T<Tm时,聚合物结 晶过程产生。
在Tg~Tm区间温度对这 两个过程有不同的影响。
结晶速度v
vmax
vi vc
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