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基础讲》PPT课件
合集下载
《材料工程基础》课件
03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质
硬度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硬度通常较高,具有较好的耐 磨性和耐久性。
电绝缘性
部分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电绝缘性能,常 用于电子、电气等领域。
ABCD
化学稳定性
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化学稳定 性,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保持稳定。
热稳定性
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隔热性能 ,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性能稳定。
展。
04
复合化与多功能化
通过材料复合和多功能化设计, 实现材料的多重性能和功能,满
足复杂的应用需求。
材料工程的未来展望
新材料的不断涌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新 型材料不断涌现,为各领域的发展提 供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绿色环保成为主流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未来的材料工程将更加注重绿色环 保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减少对环境的 负面影响。
包括反应釜、搅拌器、管 道等。
01 03
缩聚反应
包括酯化缩聚、醚化缩聚 、缩聚反应等。
02
高分子合成方法
包括乳液聚合、悬浮聚合 、本体聚合等。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加工
加工工艺
包括压延、挤出、注射、吹塑等。
加工设备
包括混炼机、压延机、注塑机等。
加工条件
包括温度、压力、时间等。
加工助剂
包括增塑剂、润滑剂、抗氧剂等。
02
金属材料工程
金属材料的性质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
包括密度、热膨胀系数、热导率等, 这些性质决定了金属材料在不同环境 下的性能表现。
包括硬度、强度、韧性、疲劳强度等 ,这些性质决定了金属材料在不同受 力条件下的行为。
材料工程基础讲
3
可持续材料
在制造、应用和废弃过程中对能源、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较小。
非晶材料
大多是无序的固体,如玻璃、陶瓷等。
材料测试方法和标准
力学性能测试 热学性能测试 电性能测试 化学性能测试
承受外力的能力和变形程度 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热传导、热膨胀等性能 材料的导电性和介电性等性能 对材料进行化学性质和化学行为的测试
材料工程的应用领域
1 航空航天
2 汽车工业
超级材料用于航空器和航天器零部件的制造。
材料工程基础讲
您好!欢迎来到材料工程基础讲。 我是XXX。本次讲座将深度挖掘材料工程 的各个方面,希望您能够收获满满。
材料工程的定义
材料工程是从事材料的研究、设计、制备和应用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目标 是研究、开发、应用新材料,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品质。
材料工程的发展历程
古代材料应用
古代兵器、陶器、石器、织物等材料应用丰富多彩。
现代材料工程的兴起
20世纪初,先后在欧美开设材料科学专业并得到了迅猛发展。
现代材料工程的发展
材料工程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单一材料的设计制备,到材料组合的纳米级封装和加工。
材料的分类和特性
天然材料
由天然生物或矿物形成的材料。
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材料
通过人为手段制造的材料,如塑料、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
主要由金属元素制成,如铁、铝、铜等。
高性能和轻量化材料的应用,提高汽车性能 和经济性。
3 电子工业
4 环保清洁能源
半导体、集成电路、电池等高新材料的应用。
新型纳米材料在太阳光电池、燃料电池、光 传感器等应用。
材料工程的前景展望
1
智能材料
材料工程《材料工程基础-绪论》课件
材料工程基础多媒体课件
8
课程的主要内容
6.3 燃烧计算 6.4 燃料的燃烧理论及过程 6.5 洁净燃烧技术
材料工程基础多媒体课件
9
课程的参考资料
教 材:《材料工程基础》,徐德龙 谢峻林 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目:《材料工程基础》,冯晓云 童树庭 袁 华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工程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曲祖 源 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周谟仁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
《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孙晋涛 主 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材料工程基础多媒体课件
10
课程的学时安排
材料工程基础多媒体课件
11
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
13
材料工程基础及设备多媒体课件
4 质量传递基础 4.1 传质基本概念 4.2 分子扩散传质
材料工程基础多媒体课件
7
课程的主要内容
4.3 对流传质 4.4 传质与化学反应 5 物料干燥 5.1 概述 5.2 干燥静力学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4 干燥技术 6 燃料及其燃烧 6.1 燃料的种类及其组成 6.2 燃料的性质
材料工程基础
绪论
一、《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性质与任 务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课程的参考资料、学时安排 四、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
材料工程基础多媒体课件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性质与任务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是学科基础课,围绕材料 生产过程主要涉及到的工程理论,本课程主 要介绍与之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 1. 工程流体力学, 2. 传热与传质基础, 3. 燃料及燃烧, 4. 工程研究基本理论与测试技术。
材料工程基础PPT
功能材料
纳米材料与技术
焊接技术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化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冶金工程 材料物理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三、国内、省内高校材料类专业设置的基本 情况 四、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五、课程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六、材料科学研究进展
学科的第二种含义: 指高校教学、科研等功能 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
范围的相对界定
2、专业 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 分的学业门类。实际上,专业有广义、狭义和特指三种 解释。 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 定的劳动特点。 狭义的专业,主要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这些职 业的从业人员从事的是比较高级、复杂、专门化程度较 高的脑力劳动。一般人所理解的专业,大多就是指这类 特定的职业。
3、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 的科学知识体系; 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 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 在一个学科,可以组成若干专业;在不同学科之间也可 以组成跨学科专业。
学科与专业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学科发 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以知识形态 的成果服务于社会,一般称之为科研成果,科研 成果又可分为科学型和技术型两种。专业的目标 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学科与专业目 标的区别表明两者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
考依据。
二、材料类学科专业的结构与划分 1、学科分类 一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 材料学 材料物理化学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工程 三级学科 无机非金属材料 高分子材料 金属材料 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
《材料工程基础》课件——第八章 材料的连接
工件 接触引弧
钢焊条焊接钢材时的焊 接电弧
焊接电弧是在电极和工件间的气体介质中长时间放电的现象。 电弧引燃时,弧柱中充满了高温电离气体,发出大量的光和热
手工电弧焊的焊接过程
焊缝附近 基体金属
焊条
焊芯 药皮
电
电
弧
弧
熔化 焊缝
熔 渣 CO2↑ 保护熔池
手工电弧焊的优缺点
优点:设备简单,易于维护,使用灵活;适于多种 钢材和有色金属等,是应用最广泛的焊接方法。
熔炼焊剂:在熔炼炉中制备,成分均匀,适 于大量生产;
陶瓷焊剂:利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颗粒强 度低。
埋弧自动焊的特点
焊接质量高且稳定; 熔深大,节省焊接材料; 无弧光,无金属飞溅,焊接烟雾少; 自动化操作,生产效率高。 设备昂贵,工艺复杂,适于长的直线焊缝和圆筒形
工件的纵、环焊缝的批量生产。
栓接
由头部和螺杆(带有外螺纹的圆柱体)两部分组成的一类 紧固件,需与螺母配合,用于紧固连接两个带有通孔的零 件。 这种连接形式就称为螺栓连接,即栓接。如把螺母从 螺栓上旋下,又可以
使这两个零件分开, 故螺栓连接是属于可 拆卸连接。
焊接
焊接是一种永久性连接金属材料的工艺方法。焊接 过程的实质是用加热或加压等手段,借助于金属原 子的结合与扩散作用,使分离的金属材料牢固地连 接起来。
硬钎焊
硬钎焊是指使用的钎料熔点高于480℃的钎焊。其主 要加热方式有:火焰加热、电阻加热、感应加热、 炉内加热、盐浴加热等。软钎焊的接头强度不高 (>800MPa)。
硬钎焊所用的钎剂主要有:硼砂、硼酸和氟化物等。 硬钎料主要用于钎焊受力大,工作温度较高的工件。
钎焊接头的形成过程
钎焊接头的形成包括两个过程: ⑴ 钎料熔化和流入、填充接头间歇形成钎料充满焊缝
材料工程基础第一章精品PPT课件
红色 黑色 黄褐色 淡黄色
赤铁矿
菱 铁 矿
磁铁矿
褐 铁 矿
一、生铁冶炼
对铁矿石的要求:
1、炼铁的原料
含铁量愈高愈好;30~70%,贫矿:Fe%<45%
富矿:Fe%>45%
还原性好;
粒度适中;通常为10~25mm
脉石成分中碱性氧化物含量高;
杂质含量少;S% <0.15%,P% <0.4%,As% <0.1%
要求:
含碳量高; 有害杂质硫、磷及水分、灰分、挥发分的含量低; 在常温及高温下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气孔率要大,粒度要均匀
常用的燃料:
焦炭 喷吹用燃料:10~30%,有的达40~50%,包括气体燃料(天然气、焦炉 煤气等)、液体燃料(重油、柴油、焦油)、固体燃料(无烟煤粉)
2、高炉设备及工艺过程
金属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金属材料的制备-冶金 铸造 金属的压力加工 金属的焊接 金属材料热处理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制备-冶金
第一节 冶金工艺概述 第二节 钢铁冶炼 第三节 有色金属冶炼
第一节 冶金工艺概述
冶金是基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金属材料生产加 工过程的工程技术。
➢ 工艺过程:
浸取
固液 分离
溶液 净化
金属或化 合物提取
第一节 冶金工艺概述
电冶金
➢ 定义:利用电能从矿石或其它原料中提取、回收、精
炼金属的冶金过程。
➢ 工艺分类:
电热冶金 :直接用电加热生产金属的一种冶金方法。包
括电弧熔炼、电阻熔炼、等离子熔炼和感应熔炼等。
电化学冶金:利用电化学反应,使金属从含金属盐类的水 溶液或熔体中析出的冶金方法。包括水溶液电解和熔盐电 解
《材料工程基础》课件——第五章 金属的塑性加工(第5、6、7节)
脂肪酸皂 石蜡等
3.5.4 拉拔工具
拉拔工具主要包括拉拔模和芯头。此二者的结构、 形状尺寸、表面质量与材质对制品的质量、产量、 成本等具有重要影响。
拉拔模
拉拔模
旋转模
辊式模 普通模(应用最多 )
弧线模:只用于细线的拉拔
锥形模:管、棒、型材和较粗的 线材拉拔
图 普通拉拔模的基本结构 (a)锥形模 (b)弧线模
空拉时壁厚增加或减少,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圆周方向压应力:促使金属沿径向流动,导致管材壁厚增 加
②轴向拉应力:促使金属产生轴向延伸,并导致壁厚减薄。
这两个因素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各种变形条件。
③固定短芯头拉拔变形
变形分三部分:
AB C D
AB段:空拉区,主要是减径 变形,壁厚一般有所增加, 又称减径区。应力应变特点 与空拉时一样。 BC段:减壁区,此阶段外径 减小,内径不变,壁厚减薄。 应力应变特点与棒材拉拔时 一样。 CD段:定径区,为弹性变形 区。
②空拉时的应力与变形
应力状态:与圆棒拉拔时类似,即:周向、径向为
压,轴向为拉,但 ,且有
。
径向压应力的数值由管材外表面至内表面逐渐减小, 在内表面上为零。
周向应力由外表面向内逐渐增大。
轴向应力由变形区入口为零逐渐增加,在变形区出
口(模孔出口)处达到最大。
变形
按目的不同有: 减径空拉:目的是减径,主要用于中间道次,一般 认为拉拔后壁厚不变; 整径空拉:目的是精确控制制品的尺寸,减径量不 大(0.5~1),一般在最后道次进行; 定型空拉:目的是控制形状,主要用于异型管材拉 拔,即用于圆截面向异型截面过渡拉拔。
拉拔加工的特点
①拉拔制品的尺寸精度高,表面粗糙度低 ②工具与设备简单,维护方便,一机多用 ③适用于连续高速生产断面尺寸小的长尺产品(Al、
3.5.4 拉拔工具
拉拔工具主要包括拉拔模和芯头。此二者的结构、 形状尺寸、表面质量与材质对制品的质量、产量、 成本等具有重要影响。
拉拔模
拉拔模
旋转模
辊式模 普通模(应用最多 )
弧线模:只用于细线的拉拔
锥形模:管、棒、型材和较粗的 线材拉拔
图 普通拉拔模的基本结构 (a)锥形模 (b)弧线模
空拉时壁厚增加或减少,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圆周方向压应力:促使金属沿径向流动,导致管材壁厚增 加
②轴向拉应力:促使金属产生轴向延伸,并导致壁厚减薄。
这两个因素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各种变形条件。
③固定短芯头拉拔变形
变形分三部分:
AB C D
AB段:空拉区,主要是减径 变形,壁厚一般有所增加, 又称减径区。应力应变特点 与空拉时一样。 BC段:减壁区,此阶段外径 减小,内径不变,壁厚减薄。 应力应变特点与棒材拉拔时 一样。 CD段:定径区,为弹性变形 区。
②空拉时的应力与变形
应力状态:与圆棒拉拔时类似,即:周向、径向为
压,轴向为拉,但 ,且有
。
径向压应力的数值由管材外表面至内表面逐渐减小, 在内表面上为零。
周向应力由外表面向内逐渐增大。
轴向应力由变形区入口为零逐渐增加,在变形区出
口(模孔出口)处达到最大。
变形
按目的不同有: 减径空拉:目的是减径,主要用于中间道次,一般 认为拉拔后壁厚不变; 整径空拉:目的是精确控制制品的尺寸,减径量不 大(0.5~1),一般在最后道次进行; 定型空拉:目的是控制形状,主要用于异型管材拉 拔,即用于圆截面向异型截面过渡拉拔。
拉拔加工的特点
①拉拔制品的尺寸精度高,表面粗糙度低 ②工具与设备简单,维护方便,一机多用 ③适用于连续高速生产断面尺寸小的长尺产品(Al、
材料工程基础课件第三章优秀课件
tddydz2tdxddydz
x
x2 2
t 1 t dx 2 x
d dx
o’
x
流出A´B´C´D´面的热量:
dQ dx x td dydz x 2t2d 2 xd dydz
x轴向净流入量为:
dQx0dQ dx x2t2dxdydzd
同理:
dQy0dQdy y2t2dxdydzd
dQz0dQdz z2t2dxdydzd
固体 金属: 自由电子扩散
气体: 依靠分子的紊乱运动 (碰撞) (纯粹的分子运动)
液体: 介于固气之间, 类似于非导电固体.
对流 指依靠流体质点的宏观运动而发生的能量传递. 特点是
流体处于运动状态, 且只出现在流体中.
分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二种.
热辐射 因核外电子跃迁而引发的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的能量.
即: q r
n
W/mK
指单位温度梯度作用下,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导
热量. 物性参数, 由实验测定.
2.2.3 影响 k 的因素
影响因素: 种类、φ、p、t、γ、结构等.
k的数值表现的规律: 金 属 非 金 属 l g 通常把室温下 0.22N /m K的材料称为隔热保温材料.
与温度的关系: 0 b t或 0 1 t
材料工程基础课件第三章
§1. 传热学概述
1.1 传热学 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热量是因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
动力 f
传递规律的两个要素: 方向
1.2 传热方式
按传热过程中物质本质的区别,分为: 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 指温度不同的各部分物质仅仅由于直接接触,没有相对宏
观运动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特点是介质处于静止状态. 非金属: 晶格结构(分子 原子)振动
材料工程基础讲(2)
第十章 炼 钢
§10.1炼钢过程及原料
高炉铁水(铸铁)含93~94%的铁和6~7%的杂质: 以碳为主及硅、锰、磷、硫等→脆性↑,不能进行锻造、轧制。 炼钢:氧化去除杂质,同时提高温度,在熔融状态下高效率地精 炼成目标成分和达到目标温度的钢的过程。 炼钢过程: 氧化去除杂质,提高钢水温度,在熔融状态下高效率地精炼成目 标成分和达到目标温度的钢的过程。过程图:
建筑精选课件
2
铁水预处理:脱S、P、Si 2)废钢<30%:冷却效果稳定的冷却剂。 3)生铁块:冷铁,冷却效应低于废钢。
2、辅助原料:造渣剂 生石灰:主要造渣原料,具有脱硫、脱磷作用。 石灰的渣化速度是转炉炼钢过程成渣速度的关键——适当 的块度。
要求:CaO%↑、SiO2%↓、S%↓。 萤石:CaF2(纯)熔点1418℃。助熔作用,加速石灰溶 解,在短时间内改善炉渣的流动性。
被除去进入渣中的元素
B、Al、Si、Ti、V、Zr
被分配在渣一金属两相的元素 P、S、Mn、Cr
残留在金属相中不能除去的元素 Cu、Ni、Co、Sn、
Mo、W、As、Sb
蒸发到气相中的元素 Zn、Cd、Pb、C
建筑精选课件
6
建筑精选课件
7
普通元素的氧化除去反应如下:
建筑精选课件
8
由使用耐火材料和造渣方法可分为:
用氧气,在操作上有利。
建筑精选课件
5
炼钢过程利用氧化反应去除杂质。由氧化物标准自由能
一温度图,从杂质对氧的化学亲和力的大小关系,可知炼
钢过程中能够去除的元素的大概情况:
位于Fe-FeO线上方的元素不能除去,残留在金属相中;
位于Fe-FeO线下方的元素可以容易地除去;
位于Fe-FeO线近旁的元素会分配在渣—金属两相中。
§10.1炼钢过程及原料
高炉铁水(铸铁)含93~94%的铁和6~7%的杂质: 以碳为主及硅、锰、磷、硫等→脆性↑,不能进行锻造、轧制。 炼钢:氧化去除杂质,同时提高温度,在熔融状态下高效率地精 炼成目标成分和达到目标温度的钢的过程。 炼钢过程: 氧化去除杂质,提高钢水温度,在熔融状态下高效率地精炼成目 标成分和达到目标温度的钢的过程。过程图:
建筑精选课件
2
铁水预处理:脱S、P、Si 2)废钢<30%:冷却效果稳定的冷却剂。 3)生铁块:冷铁,冷却效应低于废钢。
2、辅助原料:造渣剂 生石灰:主要造渣原料,具有脱硫、脱磷作用。 石灰的渣化速度是转炉炼钢过程成渣速度的关键——适当 的块度。
要求:CaO%↑、SiO2%↓、S%↓。 萤石:CaF2(纯)熔点1418℃。助熔作用,加速石灰溶 解,在短时间内改善炉渣的流动性。
被除去进入渣中的元素
B、Al、Si、Ti、V、Zr
被分配在渣一金属两相的元素 P、S、Mn、Cr
残留在金属相中不能除去的元素 Cu、Ni、Co、Sn、
Mo、W、As、Sb
蒸发到气相中的元素 Zn、Cd、Pb、C
建筑精选课件
6
建筑精选课件
7
普通元素的氧化除去反应如下:
建筑精选课件
8
由使用耐火材料和造渣方法可分为:
用氧气,在操作上有利。
建筑精选课件
5
炼钢过程利用氧化反应去除杂质。由氧化物标准自由能
一温度图,从杂质对氧的化学亲和力的大小关系,可知炼
钢过程中能够去除的元素的大概情况:
位于Fe-FeO线上方的元素不能除去,残留在金属相中;
位于Fe-FeO线下方的元素可以容易地除去;
位于Fe-FeO线近旁的元素会分配在渣—金属两相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转变的可逆性 冷却时,高温相可以通过M转变而转变为M。同样,加热时M也
可以通过M转变而转变为高温相,即M转变具有可逆性。一般称加 热时的M转变为逆转变。逆转变与冷却时所发生的M转变具有相同 的特点。与冷却时的Ms及Mf相对应,逆转变时也有转变开始温度 As及转变终了温度Af。As较Ms为高,两者之差视合金而异,如AuCd ,Ag-Cd等合金较小,仅20~50℃,而Fe-Ni等合金就很大,大于 400℃。对钢来说,在一般情况下观察不到M的逆转变,这是因为M 被加热时在温度尚未到达As点的过程中已发生了分解(回火),因 而不存在直接转变为A的可能性。只有在采用极快的加热速度,使 之来不及分解的情况下才会发生逆转变。据报导,含0.8%C钢以 5000℃/s的速度加热时,可以在590~600℃发生逆转变。
3.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 实验表明,Fe-Ni合金在极低的温度(-196℃)下,M长大速 度仍可达到105cm/s数量级。足以证实,M转变时铁原子的迁移不 可能超过一个原子间距,即相变不可能以扩散的方式进行。 另外,M中的碳含量与原A完全一致,表明M转变时也没有发生 碳的扩散。因此,M转变属于无扩散型相变。这是它与其它类型相 变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
<111>α’∥<110>γ差2o。 2)惯习面 由于M转变是以共格区别的方式进行的,所以M相变时的惯习面 也就是两相的交界面,即共格面。正因如此,惯习面应是不畸变平 面,即不发生畸变和转动。钢中M的惯习面随碳含量的不同而异, 常见的有三种: 碳含量<0.6%为{111}γ,0.6~1.4%为{225}γ,>1.4%为 {259}γ。 另外,随M形成温度的下降,惯习面向高指数变化,例如碳含量 较高的A在较高温度形成的M的惯习面为{225}γ,而在较低温度形 成的M的惯习面为{259}γ。由于M的惯习面不同,将会带来M组织 形态上的差异。
断,而是形成了折线ST’TS’—— 表面浮凸表明,M转变是通过切 变的方式实现的。 M和A间界面上的原子为两相所 共有,新母相间保持共格关系。 界面是以切变维持的共格界面—— 切变共格界面。M的长大是靠母
共格界面的界面能γ↓,弹性应变能E↑,随着M的形成其周围A 点阵中产生一定的E,从而积蓄一定的E,而且E随M尺寸的增大而 增大。 M长大到一定尺寸,使界面上A中弹性应力超过其弹性极限 时,两相间的共格关系即遭破坏,这时M便停止长大。
4.马氏体转变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
1)取向关系 钢中M与A中已经发现的晶体学取向关系有K-S关系、西山
(N)关系和G-T关系等。 K-S关系 Kurdjumov和Sachs采用X-射线极图法测出1.4%C
钢中M(α’)和A(γ)之间存在的取向关系为: {110}α’∥{111}γ,<111>α’∥<110>γ。在{111}γ晶面族中每 个晶面M可能有6种不同取向,而立方点阵的{111}γ晶面族中可能 有4种晶面,故M在A中总共可能有24种取向。
第四章 马氏体转变 M是碳溶于α-Fe而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 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M转变产物是硬而脆的。 Fe-Ni、Fe-Mn合金以及许多有色金属及合金中也发现了M转变。不 仅观察到了冷却过程中发生M转变,还观察到了加热过程中所 发生的M逆转变。 M转变的定义为:在冷却过程中所发生的M转变的产物统称为M。 M转变和其它转变不同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认识到M转变和其它 转变的共同点,由此确定了M转变与一般固态相变之间的一系列共 同特征,可以从固态转变一般规律来认识M转变,而在M转变进行 的条件中去寻求M转变与一般固态转变的不同点的原因。 不仅在金属材料中有M转变,在陶瓷材料、有机材料,甚至生物材 料中都有M类型的转变。基于这个认识,把M转变定义为:凡符合 M转变基本特征的转变统称为M转变。
碳原子在点阵中的可能位置是α-Fe体 心立方晶胞的各棱边的中央和面心处→ 由铁原子组成的扁八面体的空隙。
体心立方点阵中的八面体不是正八面体,而是扁八面体。 在八面体的三个轴中有一个是短轴。在短轴方向上的空 隙为3.8×10-2nm,碳原子直径0.154nm。在平衡状态下 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0.006%C。M转变成分不变,碳原 子仍固溶在α-Fe的点阵中而形成过饱和的间隙固溶体。
西山(Nishiyama)关系 {011}α’∥{111}γ,
<011>α’∥<211>γ 与K-S关系相比,两者的晶面
平行关系相同,但晶向平行关系 却相差5o16’。在{111}γ晶面族 中每个晶面上马氏体只可能有3种
不同的取向,故马氏体在奥氏体 中总共可能有12种取向。
G-T关系 Greninger和Troiano精确地测量了Fe-0.8C-22Ni合金 奥氏体单晶中M的取向,发现K-S关系中的平行晶面和晶向实际上 还略有偏差,即:{110}α’∥{111}γ差1o,
在α-Fe点阵八面体中心的碳原子使扁八面体发生畸 变:短轴伸长,长轴缩短。把所有的八面体按短轴的取 向分为三组:短轴平行于X轴的称为X取向,其中心称为X 位置。同样,短轴平行于Y(Z)轴的称为Y(Z)取向, 其中心称为Y(Z)位置。
§4-2 马氏体转变的晶体学 Fe-C合金M是由A直接转变的,M与A的成分完全相
同。X-射线分析证实,M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 体,以α’表示。α-Fe是体心立方点阵→溶碳量↓↓→碳 在α-Fe中处于过饱和状态。 1.马氏体的晶胞及点阵常数
A—fcc,碳原子位于铁原子所组成的 正八面体中心。M转变→fcc的A通过切 变→体心立方的α-Fe。碳原子仍然停 留在六个铁原子所组成的八面体中心。
§4-1 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征 M转变是在低温下进行的一种转变。 1.转变的非恒温性 转变是在某一特定的温度Ms以下才发生的,当到达某一温度时 便以极大的速度形成一定数量的M。 转变量是温度的函数。 转变具有的不完全性 ——残余奥氏体Ar。 M有可能爆发形成 。 少数M——等温转变。
2.转变的共格性和表面浮凸现象 浮凸效应 在预先磨光的表面上刻划的直线STS’在转变后既不弯曲,也不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