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围岩应力控制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模拟结果1:四煤开采时老顶初次破断情况
33
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模拟结果2:四煤开采时老顶周期破断情况
34
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模拟结果3:四煤开采后二煤的赋存状态
35
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模拟结果4:四煤上行开采条件下二煤采动时
高应力巷道 围岩应力转移理论与技术
高应力巷道围岩应力转移理论与技术
主要内容
引言 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底板掘巷的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煤层上行开采的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巷道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 巷道迎头超前钻孔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国内外其它技术
2
引 言
二层煤平均厚度2.02m,四层煤厚度1.15-2.15m,层间距平均
为22m,煤层顶底板以砂岩、粉细砂岩为主体;三层煤厚度
平均为1.0m,局部可采,与四层煤之间的层间距为 (6.0~28.0)/16.0m,与二层的层间距为(3.0~7.0)/5.0m。
31
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物理模拟研究模型
卸压巷主要参数的研究模型
27
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工业性试验方案
28
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围岩变形实测
(1)采动影响下,围岩变形不明显。 (2)硐室两帮相对移近量在20 mm之内。 (3)底鼓量在10 mm左右。
20
15
位移 /mm
10 两帮 底板 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36
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应力转移后上部煤层巷道围岩变形曲线
受采动影响时
37
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应力转移后对上部煤层工作面的影响

(1)在下行开采时,二煤工作面由于顶板压力大,煤壁片帮与机道冒漏
顶现象十分严重,需要水力膨胀锚杆超前护顶、坑木穿顶,顶板管理极其
困难,推进速度很慢,生产十分被动。四煤采用上行开采后,二煤回采工 作面复合顶板稳定,工作面无冒漏顶事故发生,平均原煤单产与推进速度 提高到1.88倍,平均推进速度由48m/月提高到90m/月左右,原煤平均单产 由1.8~2.0万吨/月提高到4.2万吨/月左右,显著提高了工作面单产、降低了 材料消耗。
我国人口众多,用煤量大,不可能关闭深部矿井而依
靠进口煤炭。因此,无论从战略高度还是从当前生产 实际出发,都迫切需要积极开展深部开采中的基础理 论研究,以求在新理论的指导下,使实用技术有新的 突破和发展,使矿井深部开采走上安全、高产高效的
健康轨道。
9
引 言
4.高应力巷道特点
矿井高应力巷道具有围岩破碎严重,塑性区、破碎区范围
1.大变形巷道难维护的原因
岩松软破碎:单轴抗压强度<10~20MPa 深井(自重应力) 高应力 采动应力(原岩应力的3~6倍) 构造应力 松软破碎+高应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言
2.高应力巷道类型
第一类,围岩软弱型,即软岩巷道 第二类,采动影响型,即动压巷道
第三类,深井高应力型,即深井巷道
第四类,上述三类巷道的复合型
当岩体应力达到甚至超过岩体强度时,有关岩体力学科
学与工程的若干问题由量变逐渐发生质的变化,造成资
源开采的极端困难,并引发矿井重大安全事故危险性增 加,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
8
引 言
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也是用煤大国。我国煤炭储量
大部分埋藏在深部,埋深大于600 m 和1000 m 的储量
分别占到73.19 % 和53.17 %。
即布置在煤岩层已发生充分移动变形的区域内,巷道和工作面
处于应力已经转移的低应力区,可以显著降低支护难度,有效 提高矿井的生产安全水平。
30
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2.孙村煤矿工程实例
问题的提出
孙村煤矿-800m水平埋深达980m,属于深部开采范畴。不仅
如此,其原岩应力中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之比为 1.34:1.0,属构造应力复杂区域。当受到采动影响后围岩应力 将提高到原岩应力的3~8倍,对巷道维护带来严重困难。该 矿上组煤的主采煤层为二、四层煤,倾角一般为19°~25°。

(2)二煤具有强烈冲击倾向,上行开采完全消除了冲击危险。 (3)解决了原来二煤工作面推进慢,制约四煤开采的被动局面,缓解了 采掘接续,大幅度提高了矿区煤炭产量与经济效益,矿井利税取得历史最 好水平。
38
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经济效益
时期 2001 年 项目 新增产值(万元) 新增利税(万元) 增产 煤吨 节约 增产 401,170.00 415,826.00 416,000.00 1232996 9,340.10 4,666.68 10,189.20 5,090.92 10,932.20 5,800.04 30461.5 15557.64 2002 年 2003 年 三年累计
电机硐室
1 3 南翼一 部强力 皮带机 巷
3下307
材料巷
3上307
材料巷
25
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应力转移技术对围岩的控制效果比较
项 目 不掘卸压巷 采动前 底部掘巷 不掘卸压巷 采动后 底部掘巷
底 鼓 33.78(1) 0.6399(0.02) 158.8(1) -15.87(*)
顶板下沉 44.05(1) 18.45(0.42) 193.4(1) 144(0.74)
29
5
测点距工作面距离 /m
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1.基本的应力转移原理
上行开采应力转移的基本原理为:下部煤层先行开采后,在采
空区上方形成冒落带、裂隙带、缓沉带,上部煤层处于裂隙带
或缓沉带内。
此时,上部煤层的应力发生了转移,下部煤层采空区上方的应
力基本转移到周围煤体上,因而此区域的应力显著降低。将上 部煤层的巷道和工作面布置在下部煤层开采边界影响范围以内,
10
引 言
5.大变形巷道围岩控制的技术途径
巷道围岩控制的基本原理如下式。
p c ctg 1 sin R a pi c ctg
1 sin
1sin 2 sin
a sin ( p c ctg ) (1 sin ) u 1sin 2G ( pi c ctg ) 2 sin
15
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胶带输送机硐室与回采工作面的关系
16
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顶部掘巷的研究方案
为解决问题,初步提出以下五种方案,利用数值计 算方法进行研究:
方案一:无顶部卸压巷时
方案二:硐室顶部开掘8×2 m2卸压巷 方案三:硐室顶部开掘12×2 m2卸压巷 方案四:硐室顶部开掘16×2 m2卸压巷 方案五:硐室顶部开掘20×2 m2卸压巷
PH 4 Rk ( ) rb S0
1
压碎区半径Rc为:
Rc Rk (
m C
5S c
1 e
2 p
)
1 2
裂隙圈半径Rp为:
e Pc Rp ( ) ST
1sin 2 sin
传统的控制方法主要是:其一,提高围岩强度(如注 浆加固、锚注等);其二,合理的支护技术(如砌碹、 架棚、锚网等)。
11
引 言
分别研究周边位移u0与围
岩性质(c、φ)、支护阻
力Pi及围岩应力P0的关系 得到:
12
引 言
由上图可见,围岩应力的改善对巷道围岩变形控制 的效果最为明显。 据此,提出本研究成果——应力转移理论与技术, 是从引起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力学环境为着眼点, 以控制巷道围岩应力为中心,将高应力转化为低应 力,这样可以显著减小巷道围岩塑性区和围岩变形 量,达到实现巷道围岩稳定的控制目标。
13
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1.顶板掘巷的应力转移原理

巷道顶板掘巷实现应力转移的简单模型
14
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2.鲍店煤矿工程实例

胶带输送机硐室与回采工作面的关系
兖州矿业集团公司鲍店煤矿矿井北翼布置一条轨道大巷和一条胶带
运输机大巷,轨道大巷布置在-430水平,胶带运输大巷高于轨道 大巷5 m,两巷水平间距30 m。胶带输送机硐室位于1306工作面南
左帮变形 26.58(1) 37.02(1.39) 124.6(1) 216.6(1.74)
右帮变形 25.29(1) 41.24(1.63) 124.8(1) 284.8(2.28)
注:()内数字表示采取应力转移技术与不采取应力转移技术时的变形比值。 负值表示整体下沉。
26
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39
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
1.基本的应力转移原理
在巷道底板中布置钻孔,并进行药壶爆破,在巷道底板中产生围
岩弱化区,将集中应力转移到围岩较深部。
40
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
2.松动爆破的关键技术
爆破的内部作用原理
当发生内部爆破作用
时,在围岩中形成爆
破空腔、压碎圈、裂
全矿井的生产。
23
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胶带机头硐室群与3上307、3下307工作面平面位置对照图
24
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南翼二部强力胶带输送机头硐室群平面图
南大巷
第四联络巷
56500
南翼二部强力皮带机巷 扩刷后轮廓线
2 2
1
3
转载机巷
操作室
原巷道轮廓线 皮带中心线 张紧绞车硐室
17
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研究结果一:对控制围岩变形的影响
方案
底鼓量(mm) 比值
1
201 1
2
170
3
135
4
102
5
67
0.85 0.68 0.51 0.33
18
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研究结果二:对围岩应力场的影响
19
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顶部卸压巷设计方案
20
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现场实测分析
2
1-顶底 2-两帮
位移速度
1
1
2
21
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1.底板掘巷的应力转移原理

简单模型
22
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
2.蒋庄煤矿工程实例
问题的提出
蒋庄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50万t/a,是枣庄矿业集团公司
的骨干生产矿井。该矿自1989年6月投产以来,至今已生
产原煤2000多万吨,由于生产强度的不断加大,造成生 产接续紧张,南翼一部和二部强力胶带输送机担负着矿 井水平的南翼煤岩输送任务,因此其机头硐室群的良好 维护就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到
侧50 m处,其与邻近巷道的位置关系如图3-3所示。该硐室及其大巷
均处于二迭系山西组3#煤层底板泥岩或粘土页岩中,与3#煤层间距 为28 ~ 60 m。矿井北翼的生产采区都按倾斜长壁采煤法布置并使工 作面跨大巷仰斜开采。该采区内,3#煤层为主采煤层,其平均厚度 为9 m,分3层开采,分层采高2.8 ~ 3.0 m。
很大,蠕变严重。巷道围岩变形少则几百毫米,多达 1.0~2.0m。巷道在服务期间需要进行不断的维护与返修,特 别是它们的两类或三类的复合型,问题更为突出。严重时, 在巷道掘进或使用期间将会在巷道中引发煤与瓦斯突出,
甚至岩爆等动力灾害,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这不但
造成巷道支护成本高,而且造成煤炭资源开采的极端困难, 严重威胁着矿井的安全生产。这种局面将成为我国煤矿今 后必须长期面对的开采技术难题。
4
引 言


动压巷道
煤层开采引起的采
动应力通常在原岩
应力的3~10倍左
右,将造成回采巷 道、受跨采影响等 巷道的严重破坏。
5
引 言


软岩巷道
是指在工程力作用下能产生显著显著的塑性变 形和非连续变形的巷道。工程力指作用在巷道 围岩的力之和,包括自重应力、残余构造应力 、水的作用力,采动影响力及膨胀应力等。
隙圈及震动圈。
裂隙圈的大小是影响
应力转移的关键因素
41
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
炮孔深度的确定
W h L sin
式中:W—装药的临界深度,m; h—预留的完整岩体厚度,m; θ—炮孔与巷道底板所夹的锐角,º 。
42
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
三区半径计算
空腔半径Rk为:
6
引 言


深井巷道
根据我国煤矿的巷 道支护技术水平和 地质条件,一般将 800m作为深部开采 的标准,部分软岩 矿井的深部开采标 准可定为600m或更 浅。
7
引 言
3.深井软岩成为重点
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矿开采深度每年约以9 m的速度向深
部增加。一些老矿区和缺煤矿区相继进入深部开采阶段。
由于开采深度的加大,岩体应力急剧增加,地温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