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地建立与绿地结合(修改)

合集下载

浅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以绵阳市为例

浅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以绵阳市为例

面做 的比较好的 日本东京 、 我国乌鲁木齐 、 深圳等城市 , 以及 台 湾台北市等 。本文提出的应急避难场所 的定义为 : 具有一定规 模 的平 坦用地 , 配套建设 了应急救援设施 ( 备 )或灾 害发生 设 , 后 相关设施可 以进行 相应功能转变 , 储备应急物资 , 置标识 , 设 能够接收受灾市 民疏散避难 , 并确保 避难市 民安 全 , 避免灾后 次生地质灾害和火灾 等危 害 , 以及方便政府开展救灾工作的场 所, 主要包括公园 、 绿地 、 体育场 、 操场 、 广场等室外开放空间。
建设 , 一些地区已将 地震应 急避难 场所建设 纳人城市建设 整体
规划 。
关 键 词 : 市应 急避难场所 ; 城 防灾避 震; 规划及建设
中图分类号 : U 8 .16 T 9 41 + 文献标识码 : A
2 应 急避 难场 所 的 定 义
2 1定 义 .
文章编号 :0 7 7 5 (0 0 — 0 4 0 1 0 — 3 92 1 ) 1 0 7 — 2 2
震发生 , 只存在地震的强弱和有无破 坏等差别 。市境东南部地 处 四川台坳 , 地质构造 相对稳定 , 地震多为邻近地震 的波及 , 故 地震的震级 一般 不大 , 的破 坏也较小 ; 造成 西北部 山地 , 地质构
造复 杂 , 断裂十 分发育 , 构造运动 活跃 , 新 往往 形成 发震 的源 地, 有时震级很大 , 加上 山高谷深 、 坡度 陡峻 , 地层疏松破碎 ( 如 千枚岩 )往往造成严重灾害 。 , 破坏性地震北川 、 平武最 为严重 ,
急避难场所用地来说面积规模较大的市级 、区级公园绿地 , 各
种避难场所都是根据避难需求进行设置的 , 同的突发事件 不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中山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of Zhongshan City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第三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第四条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第五条本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各镇(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第六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术语2.0.1 应急 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City Emergency shelter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2.0.5 避难单元 Evacuation Unit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中具有独立避难功能的空间单元。

2.0.6 避难场所出入口 Entrance of Shelter能够满足人员疏散、物资运输等安全出入的通道。

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文章属性•【公布机关】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3.12.26•【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近日联合印发了《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问:请介绍一下《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出台的背景。

答: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响应、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过程中,发挥转移避险、安置避难群众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已建成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超过13.7万个,但场址选择、分级分类、功能设施等布局设计参差不齐,大多数缺乏统一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应急管理部等12部门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有关意见,我国将在2025年底前,全面开展省、市、县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

制定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加强指导和规范各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动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城乡应急避难场所,促进构建全国多层次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2问: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把握哪些方向重点?答: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及应急管理发展现状、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现状及分析、应急避难需求及资源分析、规划目标与指标、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布局规划、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求指引、实施安排、保障措施等。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把握好以下方向重点:一是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安全单元,科学布局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

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应急避难资源合理新建、改造和指定应急避难场所,统筹防灾防疫防空等多功能兼用设计。

三是加强室内型、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逐步满足城乡居民对应急避难场所条件改善的需求。

试谈合肥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

试谈合肥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
陈艾洁 , 浪2 (安 农 大 林 与 林 院安 合 332 海 绿 管 局上 0o 张 , 1 徽 业 学 学 园 学 ,徽 肥2o;上 市 化 理 ,海2o) . 06 . o3
摘要 通 过对城 市绿地 避难场 所的概 念及 其防 灾、 避难 功 能 的介 绍 , 结合合 肥城 市特 点、 灾害 隐患 分 析 以及城 市防 灾避 难 工作 现 状调 查 , 出建立合肥城 市绿 地避难 场所 必要 性 和规划设施 建议 。 提 关键 词 合肥 市 ; 市绿地 ; 市灾难 ; 急避 难场 所 城 城 应 中图分类号 T 9 . U8 1 4 文 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01 — 6 l20) 37 — 2 57 61(06 1 69 0 5—
维普资讯
安 徽农 业科 学 。ora o A hi g .c.06。 1 )37 —3 8 Ju l f n u A n Si20 3 5 :69 60 n 4(
责任编 辑
罗芸
责 任 校对
罗 芸
试 谈合 肥城 市绿 地 应 急 避 难 场 所 的建 立
房屋 倒 塌 , 城市 瘫痪 , 整个 城 市都 会 被笼 罩 在 烟尘 弥漫 的 环 境中, 这些 尘埃 不 仅含 有 土壤 微粒 , 还含 有 细 菌和 其他 金 属 性粉尘 和矿物 粉尘 , 响人 的身体 健康 。而灾后 最 可能 发 会影 生 的就是大规 模 的疫 情 , 民集 中 的避难 场所 最 怕就 是相 互 灾 感染 , 时提供给人 们一 个卫生 的环 境 至关 重要 。众 所周 知 此 许多 园林植物 具有滞尘 杀 菌以及 吸收 有害 气体 的作用 , 因此 城市 绿地可 以提供一 个相对 卫生 的应急 避难环 境 。 24 防 洪 . 规 模适 宜 的 大 型公 园 、 地 在洪 水发 生 时 还 可 绿 成为 洪水 的分 洪 区, 到泄 洪 、 弱洪 峰 的 作用 。 如德 国境 达 减 内的奥 德河 段 的某 处 大 型公 园 , 洪 水 爆 发时 , 为 天然 的 在 成 泄洪 区 , 从而有效 地保护 了城 市。 25 涵 养净化水 源 , . 改善环 境 水是 生命 之 源 , 当城 市遭 受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of City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目次1 总则 (2)2 术语 (3)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5)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12)5 应急转换 (16)附录 A 用词说明 (17)附录 B 应急标志 (18)附录 C 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 (20)1 总则1.0.1 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1.0.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1.0.4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1.0.5本省地级以上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县级市及以下城镇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1.0.6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 应急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City Emergency shelter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建设

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建设

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建设【摘要】随着城市灾害日益严重,有效的整合社会资源,结合城市绿地建立“平灾两用”的应急避难场所是大多数城市进行综合防治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以大连路公共绿地(应急避难示范园)建设为例,从应急功能、应急设施和应急交通等方面来探讨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中应具备的防灾功能,以及如何将城市绿地功能与防灾功能有机融合,在发挥绿地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防灾救援的功能,营造真正可持续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

【关键词】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结合;可持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和建设量逐年增多,城市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环境的恶化也使得全球的自然灾害频发。

而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人为灾害也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正常运作,建设有效的城市防灾体系至关重要。

特别是结合城市绿地建立“平灾两用”的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城市防灾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措施。

1.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建设原则和功能设施1.1 定义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是为了有效的应对地震、台风等破坏性自然灾害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防御与减轻灾害事件的影响,快速有序的疏散和安置灾民,以确保灾后避难居民的安全,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同时可供政府组织开展救灾和日常宣传工作的场所。

从使用功能的角度,可将其分为室内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建筑)和室外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地)两种。

室内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建筑)主要由配备有应急生活保障设施的体育场馆、学校、影剧院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为主;室外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地)主要指配有应急保障设施或临时搭设应急设施的室外空旷场地,包括城市绿地、体育场、学校操场、集散广场等。

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是指面积在3000M2以上,并配有应急生活保障设施的开敞式城市绿地空间。

其中面积的限定要求,是为了确保绿地中有足够的有效避难面积,即可供避灾宿住和活动使用的开敞空间面积,包括道路广场、草坪以及可清理的灌木地被种植区等。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

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使用与管理,有效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在应急避险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使用与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场所定义】本办法所称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用于居民应急避险、疏散和临时安置、具有应急避难基本生活服务功能的安全场所,包括应急避险场地和临时疏散安置点。

第四条【立法原则】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使用与管理,实行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统筹规划、行业指导、平灾结合、多灾兼顾、充分有效、长期备用的原则。

第五条【事权划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利用城市、乡村空旷地(公园、广场、绿地、学校操场)及体育场馆等室内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组织实施。

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水利、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应急管理、行政审批、体育、人防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使用与管理工作。

第六条【建设经费】新建公园、广场、绿地、学校操场、室内场馆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资金,由建设单位筹措,纳入投资总额,属于政府投资的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已建的公园、广场、绿地、学校操场、室内场馆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资金,有经营收入的和大专院校由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自行筹措,无经营收入的和中小学校按照按照部门和属地归口的原则,列入单位预算,同级财政予以补助。

鼓励社会资本以捐赠、资助和共同建设等形式参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七条【规划编制主体】市、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教育、民政、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水利、文化旅游、行政审批服务、体育、人防等部门组织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城市、乡镇总体规划。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1 总则1.0.1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妥善安置受到突发灾害威胁或危害的人员,规范、推动上海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使其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美观,确保上海市防灾避难场所的功能与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上海市各区县新建、改建、扩建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

1.0.3 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应急 emergency response为地震、战争等破坏性灾害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城市绿地、开放型体育场、学校操场、广场等室外场地空间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同时具有一定规模的室外场地。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并配置了应急配套设施,同时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室内场所。

应急避难出入口 entrance of shelter能够满足人员疏散、物资运输等安全出入的出入口通道。

应急避难通道 emergency evacuation passage指消防、救护等车辆通行的道路。

场地(所)有效避难面积 ground(venue)effective area of evacuation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资源的场地(场所)面积中可供人员避难的、配套保障设施设置的以及应急通道和出入口区域等可用于避难场所建设的场地(所)面积。

2.0.10 人均有效避难面积per capita effective area在应急避难场所中,避难人员人均所占有的场地有效避难面积。

次生灾害 secondary disaster由于灾害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等其他灾害。

浅议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浅议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浅议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摘要: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城市应急避难系统如何消化,如何实现?确实值得研究探讨。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开放空间,不仅可以美化城市,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景观、文化、休闲场所,应成为城市应急避难系统的重要场所之一,发挥防灾避难的功能。

关键字:应急避难,城市公园,城市绿地Abstract: the emergency shelter set up is a symbol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The city emergency shelter system how to digest, how to achieve? Is really a study. City park, green space in the city of important as open space, not only can beautify the city, providing people with good ecology, landscape, culture and leisure place, should be the city emergency shelter system one of the important plac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refuge.Key word: emergency shelter, city park, urban green space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中国各地,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集度很高,遭受各种突发事件或灾害的威胁形势严峻。

尤其在多灾多难的08年之后,深刻体会到我国各城市在这方面的薄弱。

城市应急避难系统如何消化,如何实现?确实值得研究探讨。

关于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

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及中国地震局《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的通知》和《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文件精神,现就以防震减灾为重点推进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和谐发展的理念,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防灾减灾与经济建设一起抓,切实加强防灾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通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全社会综合防御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丽江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服务。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1734-2008)确定的标准,根据《2004-2020年丽江城市总体规划》及修编,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针,逐步配套完善相关应急避难功能设施,切实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我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全市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城镇应急疏散和避险能力得到较大提升,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城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一)统一领导。

各级政府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和年度规划,把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科学规划。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工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牵头,市直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县(区)人民政府具体实施。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建设结合途径的探讨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建设结合途径的探讨
c o mb i n a t i o n f o t h e o r d i n a r y a n d e me  ̄e n c y , a n d t h e c o mb i n a t i o n f o b u i l d i n g a n d r e b u i l d i n g . A n d t h e n t h e wa y s f o c o mb i n a t i o n , s u c h a s s y s t e m c l a s s ,s p a c e l a y o u t ,r o a d l a y o u t ,l a n d f o r m d si e g n a n d u s e .t h e u s i n g f o t h e i n n e r e s t a b l i s h me n t s ,p l a n i t n g ,a e r d i s c u s s e d S O a s t o g i v e r e f e en r c e t o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c o n s t r u c i t o n f o u r b a n e me r g e n c y s h e l t e r g r en s p a c e . K e y WO r d s :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U r b a n G r e e n S p a c e ;D i s c u s s i o n ;E me r g e n c y S h e l t e r ;C o mb i n a t i o n Wa y s
t h e a du a l s i t u a t i o n o f c i t i e s f o C h i n a ,t h e 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 a n d a d v a n t a g e s a n d d i s a d v a n t a g s e f o t h e c o mb i n a i t o n o f t h e t wo a r e a n a l y z e d .a n d f h e p r i n c i p l e s f o c o mb i n a t i o n a d a p t e d f 0 f h e C h i n e s e 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f h e d si e g n me t h o d s a e r d i s c u s s e d .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活的安全场所。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提⾼城市综合防灾能⼒、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作能⼒的重要举措。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以⼈为本;科学规划;就近布局;平灾结合;⼀所多⽤。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思路根据国内外资料和经验,笔者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如下设想:(⼀)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结合城市⾏政区划、⼈⼝分布、⼈⼝密度、建筑密度等特点以及居民疏散的要求,可将应急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级建设:⼀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市级应急避难场所,⼀般规模在15万平⽅⽶以上,可容纳10万⼈(⼈均居住⾯积⼤于1.5平⽅⽶)以上。

⼆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般规模在1.5-5万平⽅⽶,可容纳1万⼈以上。

主要为重⼤灾难来临时的区域性应急避难场所;三级应急避难场所为街道(镇)应急避难场所,⼀般规模在2千平⽅⽶以上,可容纳1千⼈以上。

主要⽤于发⽣灾害时,在短期内供受灾⼈员临时避难。

以上三级避难场所应在建设过程中,应以⼀级避难场所为中枢、以⼆级避难场所为节点、以三级避难场所为末梢,梯次配备、⽹状配置、分步实施,构建完整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按照分级建设的原则,由各级分别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

(⼆)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1. 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半径⼀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通过半⼩时到2⼩时的摩托化输送应可到达;⼆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在半⼩时内应可到达;三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5-15分钟内应可到达。

2.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可选择公园、绿地、⼴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和地下⼈防⼯事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

选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体滑坡、泥⽯流等⾃然灾害易发地段;选择地势较⾼且平坦空旷,易于排⽔、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选择在⾼层建筑物、⾼耸构筑物的跨塌范围距离之外;选择在有毒⽓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段。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标准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标准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标准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频发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备受关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设计和规划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标准和要点入手,探讨如何使公园绿地在灾害发生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设计标准1. 人口容纳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人口容纳标准是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灾害类型、预警时间和预计逃生时间等因素,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标准应该明确人口容纳量,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安全容纳逃生人员。

2. 设施配备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各类设施的配备标准。

安全通道、避难点、医疗救护设备、食品储备等设施的配置,需要符合相应的标准,以应对不同灾害场景的需求。

3. 场地选址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场地选址标准。

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交通便捷性等因素,对于提高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至关重要。

二、设计要点1. 多功能性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设计应该具备多功能性。

除了作为避难场所外,还应考虑其在平时的其他功能,如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以提高公园绿地的利用率和价值。

2. 绿色环保在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设计中,绿色环保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点。

应注重植被保护、自然生态功能的维护,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的环保水平。

3. 社会参与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要点还包括社会参与。

鼓励社区居民、志愿者等参与公园绿地的设计和建设,使其更符合当地的特色和需求,提高公园绿地的社会融合度和凝聚力。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标准和要点的探讨,可以看出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性。

合理制定设计标准和遵循设计要点,可以提高公园绿地在应急灾害中的效能,实现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安全可靠的避难场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及绿地结合修改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及绿地结合修改

市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结合设计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绿地的概念、分类及其作用的简介,分析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结合的可能性和优劣基础上,结合市的区域特点和历史文脉,探讨了在市进行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时,需与城市绿地相结合,且结合过程中需应遵循“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合理规划”设计原则,以此设计原则为指导,分析了在实施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建设的建议,并提出了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理想分布案。

关键词:地震避难场所城市绿地防灾减灾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oncept of urban green space,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of introduction,analysis of emergencyshelter and on the basis of urban green space combinationpossibilitie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hasa area and historicalcontext,in Lhasa city is discussed in the design of emergencyshelters,need to combine with urban green space,and should befollowed in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flat combination“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reasonable planning and designprinciples”.This design principle as the instruction,analyzes theimplementa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Lhasa designproposal,and put forward the Lhasa ideal distribution scheme ofemergency shelters.Key words:earthquake;emergency shelter;urban green space;prevention disasters and reducing damages1.研究目标背景是中国自治区的首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情况汇报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情况汇报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情况汇报篇一:滨海街道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汇报滨海街道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汇报近年以来,滨海街道办事处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防震减灾局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就近疏散、安全与通达”的原则,社会动员、共同参与,多方面地开展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提高了区域内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我们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一、街道基本情况我们滨海街道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南郊,总面积9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0公里,下辖30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3.3万人口,大学科研区和国家重点工程都在辖区内,204国道、海滨大道从辖区穿越。

二、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加强领导,认真组织落实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

滨海办事处地处黄岛区新区腹地,人员密集,人多地少,这给我们抓好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增加了困难。

但是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使办事处防震减灾工作能够协调、有序、高效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办事处成立了街道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个办公室和6个应急工作组,即指挥部办公室、抢险救灾组、医疗救护组、灾民安置组、社会治安组、物资供应保障组、宣传教育组。

从组织上保证了防震减灾职能的有效履行,保证了上级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在街道的贯彻落实,并制定了《青岛市黄岛区滨海街道办事处地震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有秩序的组织避难群众进入避难场地,妥善安置避难群众。

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明确了滨海中心小学和滨海中心中学为办事处和驻地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东山张社区广场为东山张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凤凰社区广场为凤凰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海军希望小学操场为六和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黄石坎社区广场为黄石坎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杻杭村委大院和大新庄村委大院为杻杭大新庄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高峪村委大院为高峪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规划应注重应急避难场所构建

城市规划应注重应急避难场所构建

城市规划应注重应急避难场所构建摘要:城市是人口规模的集聚地,城市规划应注重应急避难场所的构建。

以三亚市区防震减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建设适合以三亚市地震为主要灾害特征的高效安全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一个和谐、安全型的城市。

关键词:城市规划;应急避难场所;防震减灾;科学规划1背景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人口规模巨大。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六条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第(十九)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强调要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加强设施运行管理。

三亚作为一个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既要建设良好的宜居环境提升城市优美景观,也要提高城市公共安全和防震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城市灾害。

2016年我院着手编制《三亚市区防震减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贯彻落实海南省抗震救灾指示精神,建设适合以三亚市地震为主要灾害特征的高效安全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一个和谐、安全型的城市。

通过对城市现有资源用地的科学规划,为相关部门提供防灾设施参考,以便快速有效应付灾难、指导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区域,减少人员伤亡,疏散交通,保障灾后重建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城市灾害。

2.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及建设情况介绍(1)美国美国的避难场所主要针对灾害类别是飓风,其避难场所主要是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等大空间公共建筑做室内避难场所。

(2)日本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其避难场所主要利用公园、绿地等自由空间。

(3)台湾台湾临时避难场所主要利用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广场、草场等场所。

固定避难场所主要有大型的公园、学校操场、城市广场等。

(4)北京北京紧急避难场所主要利用街头公园、游园绿地、小广场等。

长期固定的避难场所主要利用现有的市级、区级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所、学校操场等。

建立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系统方案

建立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系统方案

建立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系统地震、火灾等灾难性危害给人们带来的沉痛教训。

城市绿地系统不仅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和丰富城市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作用。

同时,还具有防震、防火、防洪、减轻灾害的作用。

相对于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而言,城市绿地是具有防灾减灾功能的重要"柔性"空间。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绿地避难功能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城市绿地应急避难系统不健全,城市绿地防灾避难的设施不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中还未将绿地的避难功能加以充分考虑。

这些问题限制了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功能的有效发挥。

为此,风景园林师提出以下建议:一、健全城市避难绿地系统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和目的紧扣《城市绿化条例》。

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没有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难这一重要功能。

而日本早在1986年就提出把城市公园绿地建成具有避难功能的场所,1993年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将防灾列为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

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作为我国首个应急避难场所后,还将陆续建成1000个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场所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个类似日本《防灾公园规划》这样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考虑的防灾避难绿地系统规划,则很难将城市绿地系统纳入城市安全的保障体系。

二、适当提高各类绿地规划建设指标一个城市只有具备相当面积的绿地,才能为避难救灾提供基本条件,尤其区级以上的公共绿地面积最好在2h㎡以上,市级公园面积依城市规模可定在10—30h㎡上。

根据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建议作为应急避难的城市绿地面积不小于2㎡/人。

三、合理规划绿地布局建议作为紧急避难场所,如小区专用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校园等的服务半径在300—500m; 临时性避难绿地,如区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在500一1000m;作为长期避难场所的市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在2km以内。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

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DB11/T794-20111 规范本标准规定了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选址、分类、服务半径、有效避难面积、总体设计、园路与铺装场地设计、种植设计以及应急避难设施配置与设计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新建、改扩建的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最新范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2173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址及配套设施GB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CJJ 48 公园设计规范DB11/ 22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11/T746 公园无障碍设施设置规范3基本设计原则3.1 因地制宜、系统整合充分考虑公园绿地的自然条件、建设状况、周边环境,确定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并与其他类别应急避难场所共同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建设。

3.2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平时和灾时的使用需求,注重平灾功能的平衡与转换,在平时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休闲环境,在灾时则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命安全为准则,尽可能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

3.3注重实效、节约持续公园绿地应正确发挥应急避难功能,重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注重实效的建设管理。

在对具应急避难功能的绿地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适度配置应急避难设施。

4 选址要求4.1 具应急避难功能的绿地自身的地质结构应具备稳定性,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泥石流、蓄滞洪区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

4.2公园绿地承担应急避难功能的区域应远离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路等设施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以减少此生灾害的影响。

4.3公园绿地承担应急避难功能的区域应与周边高层建(构)筑物保持安全距离,防止因建(构)筑物倒塌产生的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结合设计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绿地的概念、分类及其作用的简介,分析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结合的可能性和优劣基础上,结合市的区域特点和历史文脉,探讨了在市进行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时,需与城市绿地相结合,且结合过程中需应遵循“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合理规划”设计原则,以此设计原则为指导,分析了在实施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建设的建议,并提出了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理想分布方案。

关键词:地震避难场所城市绿地防灾减灾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oncept of urban green space,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of introduction,analysis ofemergency shelter and on the basis of urban green spacecombination possibilitie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hasa area andhistorical context,in Lhasa city is discussed in the design ofemergency shelters,need to combine with urban green space,and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flat combination“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reasonable planning and designprinciples”.This design principle as the instruction,analyzesthe implementa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Lhasa designproposal,and put forward the Lhasa ideal distribution scheme ofemergency shelters.Key words:earthquake;emergency shelter;urban green space;prevention disasters and reducing damages1.研究目标背景是中国自治区的首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

全市面积(含辖区)近3万平方公里,下辖当雄县、堆龙德庆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达孜县、尼木县和林周县以及城关区。

“城关区面积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近55万,其中市区人口近27万,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7%。

”12.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结合规划的研究2.1应急避难绿地的概念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绿地就是指结合城市绿地建立的可应对破坏性城市灾害发生时的灾民安置应急场所。

“平时可用作城市绿地,灾时可做应急避难场所,集中收置灾民,提供各种救灾设施、物资等。

”22.2城市绿地类型目前,世界上对城市绿地类型尚无统一分类。

根据我国GB50137-2011《城市用地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其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

“结合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可将我国城市绿地分为以下几类:G1:公共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居住绿地;G5:其他绿地。

”32.3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结合规划的意义和作用2.3.1意义“随着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大中城市中分别建立了各种性质的广场、绿地、公园等来满足市民的需求。

”4但这些场所很大程度上没有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但在土地紧凑的城市中如何开辟出空间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就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城市绿地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就可以满足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所需条件:良好的开放空间以及何时的服务半径等。

因此,如果能将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结合规划就具有重大现实和安全意义。

2.3.2作用(1)能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安全保证。

城市应1百度百科2陈艾洁,张浪.安徽农业科学Joural of Anhui Agri.Sci.2006.34(15):3679~36803吴松涛.由爽.城市绿地类型与规划原则[J].低温建筑技术.2004(6):16~174郑晓杰.绵阳市建设应急避难绿地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0.1急避难绿地的建设规模越大、分布合理、功能及配套设施越完善,其自身所具有的防灾减灾功能越完备,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途径。

(2)防风、防沙以及净化作用。

城市绿地覆盖有茂密的植被,其中的林带可以有效抵御沙尘、风暴等灾害。

同时当有害气体泄漏时,园林植物具有滞尘杀菌以及吸收有害气体的作用。

(3)将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结合规划,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城市用地,减少经济投资。

将城市现有绿地进行改造完善,使其具有避难场所功能,就可以不必另辟空间建设规划,同时将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符合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3.避难场所与绿地结合规划的原则(1)平灾结合原则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迅猛,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将现有的城市绿地与应急避难场所结合建设将是一种经济有效的主要方式。

城市应急避难绿地平时可做公园绿地供人们休闲、娱乐、健身所用。

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时又可做应急避难场所使用。

这样做到平灾结合既能满足日常人们使用,又能达到躲灾避难的功能,节约城市用地。

(2)综合利用原则“应急避难场所是在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时,居民的一个安置场所,所以它应配备必要的救助和生活设施如(供水、照明以及卫生防疫设施等)。

”5平时不影响其基本功能,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能作为避难场所使用,做到平灾结合、综合利用。

(3)合理规划原则城市绿地应该均匀分布,在城市中,应该满足全市居民均能在较短时间到达最近的避难绿地。

但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除特大和大城市以外),一般都只有一、两个市级公园,很难做到均匀分布,只有区级或居住区级公园才能均匀分布,同时这些公共绿地应该按人口密度来合理分布。

由于大型公园不可能供应全市居民,因此一些中小型绿地的布置就尤为重要,必须满足服务半径,使人们能在较短时5吴居才.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中卫日报》.2008.7.4间步行达到。

4.市绿地避难场所防灾分析4.1城市概况(1)市城市灾害介绍是全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受损最重的省区市之一,其中地震响最大,具有强度大,分布广的特点,地震活动仅次于省。

位于高原中部,地处冈底斯山脉地震带南端,地震活动频繁(图1)。

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2008年10月6日发生在当雄县6.6级地震,是近年来自然灾害中破坏性强、波及围广、社会影响大,损失比较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市市辖区于当日凌晨1时15分28秒发生1.5级有感地震。

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9.6度,东经91.3度,震源深度为10公里。

由于此次地震为有感地震,虽已是凌晨1点多,但不少市民都感觉到了震动,一些市民还从梦中被惊醒;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震后一个月4级以上余震265次,截至2015年6月11日,地震至少造成8786人死亡,22303人受伤,中国、印度、不丹等地区均出现人员伤亡。

(2)城市绿地概况根据《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7—2020)中指出,将建7处应急避难场所,中心城区规划其规模为近期至2015年规划面积70.0平方公顷,设计人口40万,达到人均避难场所4.5平方米。

目前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2.8%,绿地覆盖率达37.6%,市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6平方米,绿地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点、线、面”结构。

市主城区的城市公园绿地(表1)有8处,罗布林卡公园、格桑花公园、河坝林公园、嘉措园、龙王潭公园、明珠公园、药王山公园和曲米路公园。

表4-1 市主城区城市公园分类表 现状公园分布图表1 拉萨主城区城市公园分类表图2 拉萨市现状公园分布图图4-2 市公园现状分布图从绿地结构图(图2)中可以看出,市级的公园只有一处,类型较多,但未合理均匀分布,不成系统且距离较远,导致使用不便。

这些公园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东郊市政府,南郊仙足岛居住片区绿地分布较少且不成规模,各绿地之间联系性较差。

4.2市城区应急避难绿地现状调查(1)市城区应急避难绿地现状分析市应急避难绿地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就一处即龙王潭公园,根据最新的《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了解到市政府将在首批一处避难场所的基础上,共落实7处固定避难场所及相应的临时避难场所,初步建立起有层次,易管理的应急避难场所。

但目前这些与避难场所结合规划的公园绿地未形成系统,功能及配套设施简单,人均有效使用面积不足,本文就将应急避难绿地的选址分布、服务半径、服务设施等进行现状调查分析。

(2)市建设应急避难绿地SW分析1.优势分析市在2011年确认2011年至2015年,将落实7处固定避难场所,“十二五”期间,市将按照国家的《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加强应急避难、组织演练,建立完备的防灾应急工作体系,并结合防灾分区组织各级相关部门落实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2.劣势分析从应急避难绿地分布图可以看出,城市公园数量较少,分布不均且人均有效避难面积达不到4.5平方米每人,各城市公园之间相互独立,联系较少,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

这些公园功能设施简陋,甚至有的只有绿化功能。

4.3市避难绿地理想分布图(图3)图3 拉萨市避难绿地理想分布图径合适,所以最好能满足“人们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在步行条件下到达,临时性的避难场所在5分钟之到达,固定避难场所能在5~10分钟到达即可。

”64.4市应急避难绿地规划建设建议6杨文斌.韩世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与城市防治[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1):126~1321.建议市政府选择龙王潭公园作为中心,药王山公园、河坝林公园作为固定的避难场所,进行防灾避灾方面开展针对性研究,制定可行方案。

2.市的应急避难绿地规划要结合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防灾规划,考虑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等原则。

从安全性、便捷性的角度制定近期和远期规划,确定各级别避难场所的规模、等级和服务人口数量等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