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1954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简介及获得意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斯· 玻恩 (Max Born) 1882.12.11-1970.1.5
德国的犹太裔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 一,曾任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伦敦皇家学会 会员,获剑桥Stokes奖章、爱丁堡皇家学会 MacDougall-Brisbane奖章和Gunning-Victoria Jubilee奖、德国物理学会马克斯· 普朗克奖章、伦 敦皇家学会Hughes奖章、慕尼黑国际法Hugo Grotius奖章、德国联邦十字勋章等诸多荣誉。 纪念马克斯· 玻恩的贡献,德国物理学会与英 国物理学会于1973年起每年都颁发“马克斯· 玻恩 奖”给在物理学领域做出特别有价值的科学贡献, 轮流颁发给英国以及德国的科学家。
1897.5.27-1967.9.18 英国物理学家,曾任澳洲国立大学校监。
约翰· 考克饶夫
1951: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欧内斯特· 沃尔顿 (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 1903.10.6-1995.6.25 英国物理学家,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
奖获得者,沃尔顿是唯一已经获得诺贝尔科
学奖的爱尔兰人。
欧内斯特· 沃尔顿
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的意义
1961-1965年间,第一部质子加速器,是一种简单的线 性加速,产生大约 800 千伏的直流电位差。馈入电压为低
压交流, 输入电路由电容器和整流器构成。约翰· 考克饶夫
和欧内斯特· 沃尔顿用这部装置于1932 年利用质子轰击锂, 完成 了第一次人工诱发的核反应,生产出氦。这个实验证 明了早期卢瑟福、乔治伽莫夫所提出的原子模型理论,帮助 世人进入一个以粒子加速器为实验基础的核子物理时代。
1947:电离层F层即阿普顿层的发现
爱德华· 阿普尔顿爵士,GBE,KCB,FRS( Sir Edward Appleton) 1892.9.6-1965.4.21 英国物理学家,曾任伦敦大学、剑桥大 学教授,爱丁堡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学会会 员,国际科学无线电协会主席。 他建立磁离子理论,并得出了电离层对无线 电波的复折射指数公式。这一公式后被称为 阿普尔顿-哈特里公式,它正确预言了电磁波 在具有外磁场的电离气体中传播时的行为, 这对短波通信和雷达技术等实际应用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因发现电离层而获奖。
帕特里克· 布莱克特
(注:具体意义见前面的相关介绍)
1949: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汤川秀树 (湯川 秀樹/ゆかわ ひでき) 1907.1.23-1981.9.8 日本理论物理学家,曾任京都大学、大阪大 学荣誉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客席教授,京都 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首任所长,被授予文 化勋章、从二位勋一等旭日大绶章以及京都 市荣誉市民的身分。他致力于研究在原子核 内部使质子与中子结合的强交互作用,因推 测介子的存在而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 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
汤川 秀树
1950: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证实介子存在
塞西尔· 鲍威尔 (Cecil Powell) 1903.12.5-1969.8.9 英国物理学家,1947年鲍威尔与朱塞佩· 奥 基亚利尼、H. Muirhead和年轻的巴西物理 学家塞萨尔· 拉特斯(César Lattes)一起 发表了关于使用照相技术发现π介子的论 文,为此他于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 奖。后来证明π介子是汤川秀树在1935年 在他的核物理理论中预言过的一种亚原子 粒子。
爱德华· 珀塞尔
核磁共振的意义
NMR技术: NMR技术即核磁共振谱技术,是将核磁共 振现象应用于分子结构测定的一项技术。对于有机分子结构 测定来说,核磁共振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核磁共振谱 与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一起被有机化学家们称为“四 大名谱”; MRI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核磁共振在医学领域的应 用,它与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CT)结合为临床诊断和生理 学、医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MRS技术:核磁共振探测是MRI技术在地质勘探领域的延 伸,通过对地层中水分布信息的探测,可以确定某一地层下 是否有地下水存在,地下水位的高度、含水层的含水量和孔 隙率等地层结构信息;
爱德华· 阿普尔顿
电离层发现的意义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被太阳射线电离的部分,它是地球磁 层的内界,它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F层在地面以上150至超过500公里,它对于电波传播来说是最 重要的层。大多数无线电波天波传送是F层形成的。 电离层被用来反射和传送高频无线电信号。反射后的信号 回到地球表面,可以再次被反射到电离层。 电波可以使得电离层里的自由电子以同样的频率振荡。若 此时自由电子被捕获的话,则电波中的部分能量会消失。 假如电离层内自由电子的碰撞频率小于电波频率,且自由 电子密度够高,则电波能够有全反射的现象。
马克斯· 玻恩
1954:符合法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瓦尔特· 威廉· 格奥尔格· 博特 (Walther Wilhelm Georg Bothe) 1891.1.8-1957.2.8 德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化学家, 博特曾任海德堡大学物理研究所、马克 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主任,是海德堡科 学院、哥廷根科学院、莱比锡萨克森科 学院的会员,被授予马克斯· 普朗克奖章 、联邦十字勋章和骑士勋章, 1954年获 凭借符合法及其成就诺贝尔物理学奖。
塞西尔· 鲍威尔
发现并证明介子的意义
汤川的核子理论为发现并证明介子奠定了基础,π介子 的发现,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粒子物理 学,鲍威尔因此也被誉为粒子物理学之父。
1951: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约翰· 考克饶夫爵士 OM,KCB,CBE,FRS
(Sir John Douglas Cockcroft)
1953:证实相衬法、发明相衬显微镜
弗里茨· 塞尔尼克 (Frits Zernike) 1888.7.16-1966.3.10 荷兰物理学家,曾任格丁根大学数 学物理教授,因证实相衬法、发明了世 界上第一台相衬显微镜于1953年获诺贝 尔物理学奖。
弗里茨· 塞尔尼克
相衬显微镜的意义
现在全世界生产相衬显微镜的公司很多,相衬显微镜已经
1952:发现核磁共振
费利克斯· 布洛赫 (Felix Bloch) 1905.10.23-1983.9.10
瑞士物理学家,1952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获得者。
费利克斯· 布洛赫
1952:发现核磁共振
爱德华· 珀塞尔 (Edward Purcell) 1912.8.30-1997.3.7 美国物理学家,曾担任过德怀特· 艾 森豪威尔、约翰· 肯尼迪和林登· 约翰逊三 位总统的科学顾问,还曾是美国物理学 会主席以及美国哲学学会、美国国家科 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会员。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和1979年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
瓦尔特· 威廉· 格 奥尔格· 博特
波函数统计解释和符合法的意义
在量子理论的发展历程中,玻恩属于量子的革命派,他是 旧量子理论的摧毁者,他认为旧量子论本身内在矛盾是根本 性的,为公理化的方法所不容,构造特性架设的办法只是权 宜之计,新量子论必须另起炉灶,用公理化方法从根本上解 决问题,玻恩概率诠释(波函数的概率诠释),即“哥本哈 根诠释”使这些变得实质化 ; 符合技术在核物理的各领域中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如测 量放射源活度、研究核反应产物的角分布、测定核激发态的 寿命、角关联、测量飞行粒子的能谱、研究宇宙射线和实现 多参数测量等;
1948: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 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帕特里克· 布莱克特,布莱克特男爵,OM ,CH,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S (Patrick Blackett, Baron Blackett) 1897.11.18-1974.7.13 英国物理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 长,因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 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有重大发现而获得诺 贝尔物理学奖。
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及医学方面作细菌学和病理学的研究,也 在矿物晶体微形貌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用这种特殊的显 微镜,可以进行晶体表面生长的动态观察; 近代科学的发展,对显微镜提出了各种特殊要求,泽尔尼
克发明相衬显微镜使人们有可能观测到普通显微镜无法观察
的位相物体,这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进展;
1954:对波函数进行统计解释
德国的犹太裔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 一,曾任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伦敦皇家学会 会员,获剑桥Stokes奖章、爱丁堡皇家学会 MacDougall-Brisbane奖章和Gunning-Victoria Jubilee奖、德国物理学会马克斯· 普朗克奖章、伦 敦皇家学会Hughes奖章、慕尼黑国际法Hugo Grotius奖章、德国联邦十字勋章等诸多荣誉。 纪念马克斯· 玻恩的贡献,德国物理学会与英 国物理学会于1973年起每年都颁发“马克斯· 玻恩 奖”给在物理学领域做出特别有价值的科学贡献, 轮流颁发给英国以及德国的科学家。
1897.5.27-1967.9.18 英国物理学家,曾任澳洲国立大学校监。
约翰· 考克饶夫
1951: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欧内斯特· 沃尔顿 (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 1903.10.6-1995.6.25 英国物理学家,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
奖获得者,沃尔顿是唯一已经获得诺贝尔科
学奖的爱尔兰人。
欧内斯特· 沃尔顿
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的意义
1961-1965年间,第一部质子加速器,是一种简单的线 性加速,产生大约 800 千伏的直流电位差。馈入电压为低
压交流, 输入电路由电容器和整流器构成。约翰· 考克饶夫
和欧内斯特· 沃尔顿用这部装置于1932 年利用质子轰击锂, 完成 了第一次人工诱发的核反应,生产出氦。这个实验证 明了早期卢瑟福、乔治伽莫夫所提出的原子模型理论,帮助 世人进入一个以粒子加速器为实验基础的核子物理时代。
1947:电离层F层即阿普顿层的发现
爱德华· 阿普尔顿爵士,GBE,KCB,FRS( Sir Edward Appleton) 1892.9.6-1965.4.21 英国物理学家,曾任伦敦大学、剑桥大 学教授,爱丁堡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学会会 员,国际科学无线电协会主席。 他建立磁离子理论,并得出了电离层对无线 电波的复折射指数公式。这一公式后被称为 阿普尔顿-哈特里公式,它正确预言了电磁波 在具有外磁场的电离气体中传播时的行为, 这对短波通信和雷达技术等实际应用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因发现电离层而获奖。
帕特里克· 布莱克特
(注:具体意义见前面的相关介绍)
1949: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汤川秀树 (湯川 秀樹/ゆかわ ひでき) 1907.1.23-1981.9.8 日本理论物理学家,曾任京都大学、大阪大 学荣誉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客席教授,京都 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首任所长,被授予文 化勋章、从二位勋一等旭日大绶章以及京都 市荣誉市民的身分。他致力于研究在原子核 内部使质子与中子结合的强交互作用,因推 测介子的存在而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 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
汤川 秀树
1950: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证实介子存在
塞西尔· 鲍威尔 (Cecil Powell) 1903.12.5-1969.8.9 英国物理学家,1947年鲍威尔与朱塞佩· 奥 基亚利尼、H. Muirhead和年轻的巴西物理 学家塞萨尔· 拉特斯(César Lattes)一起 发表了关于使用照相技术发现π介子的论 文,为此他于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 奖。后来证明π介子是汤川秀树在1935年 在他的核物理理论中预言过的一种亚原子 粒子。
爱德华· 珀塞尔
核磁共振的意义
NMR技术: NMR技术即核磁共振谱技术,是将核磁共 振现象应用于分子结构测定的一项技术。对于有机分子结构 测定来说,核磁共振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核磁共振谱 与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一起被有机化学家们称为“四 大名谱”; MRI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核磁共振在医学领域的应 用,它与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CT)结合为临床诊断和生理 学、医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MRS技术:核磁共振探测是MRI技术在地质勘探领域的延 伸,通过对地层中水分布信息的探测,可以确定某一地层下 是否有地下水存在,地下水位的高度、含水层的含水量和孔 隙率等地层结构信息;
爱德华· 阿普尔顿
电离层发现的意义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被太阳射线电离的部分,它是地球磁 层的内界,它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F层在地面以上150至超过500公里,它对于电波传播来说是最 重要的层。大多数无线电波天波传送是F层形成的。 电离层被用来反射和传送高频无线电信号。反射后的信号 回到地球表面,可以再次被反射到电离层。 电波可以使得电离层里的自由电子以同样的频率振荡。若 此时自由电子被捕获的话,则电波中的部分能量会消失。 假如电离层内自由电子的碰撞频率小于电波频率,且自由 电子密度够高,则电波能够有全反射的现象。
马克斯· 玻恩
1954:符合法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瓦尔特· 威廉· 格奥尔格· 博特 (Walther Wilhelm Georg Bothe) 1891.1.8-1957.2.8 德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化学家, 博特曾任海德堡大学物理研究所、马克 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主任,是海德堡科 学院、哥廷根科学院、莱比锡萨克森科 学院的会员,被授予马克斯· 普朗克奖章 、联邦十字勋章和骑士勋章, 1954年获 凭借符合法及其成就诺贝尔物理学奖。
塞西尔· 鲍威尔
发现并证明介子的意义
汤川的核子理论为发现并证明介子奠定了基础,π介子 的发现,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粒子物理 学,鲍威尔因此也被誉为粒子物理学之父。
1951: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约翰· 考克饶夫爵士 OM,KCB,CBE,FRS
(Sir John Douglas Cockcroft)
1953:证实相衬法、发明相衬显微镜
弗里茨· 塞尔尼克 (Frits Zernike) 1888.7.16-1966.3.10 荷兰物理学家,曾任格丁根大学数 学物理教授,因证实相衬法、发明了世 界上第一台相衬显微镜于1953年获诺贝 尔物理学奖。
弗里茨· 塞尔尼克
相衬显微镜的意义
现在全世界生产相衬显微镜的公司很多,相衬显微镜已经
1952:发现核磁共振
费利克斯· 布洛赫 (Felix Bloch) 1905.10.23-1983.9.10
瑞士物理学家,1952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获得者。
费利克斯· 布洛赫
1952:发现核磁共振
爱德华· 珀塞尔 (Edward Purcell) 1912.8.30-1997.3.7 美国物理学家,曾担任过德怀特· 艾 森豪威尔、约翰· 肯尼迪和林登· 约翰逊三 位总统的科学顾问,还曾是美国物理学 会主席以及美国哲学学会、美国国家科 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会员。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和1979年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
瓦尔特· 威廉· 格 奥尔格· 博特
波函数统计解释和符合法的意义
在量子理论的发展历程中,玻恩属于量子的革命派,他是 旧量子理论的摧毁者,他认为旧量子论本身内在矛盾是根本 性的,为公理化的方法所不容,构造特性架设的办法只是权 宜之计,新量子论必须另起炉灶,用公理化方法从根本上解 决问题,玻恩概率诠释(波函数的概率诠释),即“哥本哈 根诠释”使这些变得实质化 ; 符合技术在核物理的各领域中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如测 量放射源活度、研究核反应产物的角分布、测定核激发态的 寿命、角关联、测量飞行粒子的能谱、研究宇宙射线和实现 多参数测量等;
1948: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 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帕特里克· 布莱克特,布莱克特男爵,OM ,CH,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S (Patrick Blackett, Baron Blackett) 1897.11.18-1974.7.13 英国物理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 长,因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 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有重大发现而获得诺 贝尔物理学奖。
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及医学方面作细菌学和病理学的研究,也 在矿物晶体微形貌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用这种特殊的显 微镜,可以进行晶体表面生长的动态观察; 近代科学的发展,对显微镜提出了各种特殊要求,泽尔尼
克发明相衬显微镜使人们有可能观测到普通显微镜无法观察
的位相物体,这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进展;
1954:对波函数进行统计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