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版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共5本)

(语文版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共5本)

(语文版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共5本)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5本)1、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目录第一单元韩愈散文三篇1.祭十二郎文[扩展阅读]祭妹文(袁枚)2.送李愿归盘谷序3.※柳子厚墓志铭第二单元柳宗元散文三篇4.种树郭橐驼传[扩展阅读]病梅馆记(龚自珍)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6.※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三单元欧阳修散文三篇7.秋声赋8.六一居士传9.※朋党论第四单元苏轼散文三篇10.放鹤亭记11.后赤壁赋[扩展阅读]兰亭集序(王羲之)12.※留侯论第五单元苏洵、苏辙散文三篇13.六国论(苏洵)14.武昌九曲亭记15.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上苏辙)第六单元曾巩、王安石散文三篇16.墨池记(曾巩)17.游褒禅山记[扩展阅读]游三游洞记(刘大櫆)18.兴贤(以上王安石)(注:前面标有※的为略读课文)体验与探究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与研讨附录唐宋散文2、自修教材《论语》选读目录《〈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选修教材。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源头,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论语》中俯拾即是的格言警句,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民族语言里和民族生活里,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挥着重大影响。

了解《论语》,对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语言,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都是极为有益的。

教材注意坚持基础性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三个维度、三种能力、三种学习方式展开,在解读原著的过程中,注重文化论著阅读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养成。

教材分阅读和实践两大部分。

阅读共十五课,各课围绕一个主题编排。

除个别情况外,每课取《论语》相关语句为标题。

全书内容大体分为四个方面。

具体情况是:一、政治主张及实践: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第二课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第三课待价而沽(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二、修身第五课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第六课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七课求诸己(自身努力是修养的关键)第八课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孔子的言语交际观)三、学习与教育第十课学以致其道(孔子论学习)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孔子论教育)第十二课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即《先进•侍坐》章,感人的师生关系)四、哲学思想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孔子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3、选修教材《汉语学习与应用》目录《汉语学习与应用》是“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选修教材。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4.12 留侯论(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4.12 留侯论(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B.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D.以待子不时之须答案 C解析A项“见”通“现”。

B项“卒”通“猝”。

D项“须”通“需”。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忍小忿.而就大谋忿:怒气B.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安:怎么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D.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特别答案 D解析特:只。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此其所挟持..者甚大B.郑伯肉袒..牵羊以逆C.千金..之子D.其身之可爱..答案 B解析A项古义:怀有的抱负。

今义: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

C项古义:富贵人家;女儿。

今义:用于称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D项古义:值得爱惜。

今义:令人喜爱的,讨人喜欢的,深受热爱的。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译文:张子房却不忍心发怒,想凭借个人力量一击成功。

B.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译文:心中埋藏着复仇之心,却不肯向人低头,这是普通人的刚强。

C.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译文:他如果能经受得住,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业。

所以说:“这个年轻人是可以调教的。

”D.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译文: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保全他呢?答案 A解析应为:张子房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凭借个人力量快心于一次袭击中。

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9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高中语文 12 留侯论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12 留侯论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12 留侯论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①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②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③,多情④却被无情⑤恼⑥。

【注】①花褪残红:残花凋谢。

②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③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外行人已渐渐听不到墙里荡秋千的女子的笑语欢声了。

④多情:指墙外行人。

⑤无情:指墙里的女子。

⑥恼:引起烦恼。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晚春的感怀之作。

上阕写暮春自然风光,春去夏来,自然界发生了许多变化。

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色彩感和运动感。

“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对暮春景色的描述,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

下阕写春游途中的见闻和感想: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心,也引起少年的烦恼。

“多情却被无情恼”,寄寓着作者自己的失意。

1.探寻背景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

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

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

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

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2.文体知识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

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

3.作者轶事苏轼生前,其散文就广为流传。

他死后,著作虽因其政治上属于“元祐党人”而一度遭禁毁,但至南宋高宗时,苏文又大为盛行。

陆游说:“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

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莱羹。

’”(《老学庵笔记》卷八)到孝宗时,更形成“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的盛况(《宋赠苏文忠公太师制》)。

明代茅坤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包括了三苏文钞,也是士人们争相诵习的重要选本。

苏轼的随笔小品为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所师法,以实践其“独抒性灵”的创作主X 。

在清代袁枚、X 板桥的散文中也可感受到苏轼的影响。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3篇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3篇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留侯论》教材:选修高中语文授课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留侯论》的内容和主旨。

2. 掌握《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

2. 理解《留侯论》的深层含义和真实写照。

教学难点:1. 掌握《留侯论》中富有智慧的观点和深刻的洞察力。

2. 能够用自己的言语对《留侯论》进行评价和解读。

教学准备:1. 课本《留侯论》相关课文。

2. 课堂教学材料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多媒体或演讲者播放《留侯论》相关的影视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主体:1. 阅读与理解a. 学生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

b.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述方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c.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各自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文学特点与语言表达a. 探究《留侯论》中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和句型,分析其语言文学特点。

b. 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其中的比喻、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

c. 分析《留侯论》中的名句,并讨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思想。

3. 批判思维与文学欣赏a. 学生通过对《留侯论》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b. 引导学生提出对《留侯论》中某些观点的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c.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留侯论》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总结:1. 对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留侯论》中的智慧和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拓展:1.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留侯论》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享交流。

2. 学生撰写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或评论,互相分享并提出建议和改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留侯论》进行教学,通过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与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留侯论)教案

语文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留侯论)教案

语文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留侯论)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二】资料链接〔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依旧闻名的唐宋八大伙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确实是乌台诗案。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有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那个职位相当低微,而如今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同意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进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进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1 祭十二郎文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1 祭十二郎文 word版含解析

第1课祭十二郎文目标定位 1.理解祭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2.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体会课文中的亲情、真情美,学习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代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明显受其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2.背景探寻《祭十二郎文》写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五月(一说贞元十九年),时韩愈三十八岁,在京师任职。

十二郎即韩愈的侄子韩老成。

十二,排行,属家族大排行。

郎,当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有三子:韩会、韩介、韩愈。

韩会无子,以韩介的次子老成为嗣子。

韩愈三岁而孤,由大哥韩会和大嫂郑氏抚养。

后来,韩愈的大哥、大嫂、二哥及二哥的长子百川相继去世,兄弟辈中只有韩愈一人,侄辈中只有十二郎一人。

韩愈自幼与十二郎共同经历了患难生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

同时,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3.文学常识祭文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浓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论辩 留侯论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论辩 留侯论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留侯论本课话题——勇猛与忍让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真正的勇猛,不在于受辱后的拔剑而起,而在于拥有宽广的胸怀,在于能屈能伸,在于具有超人的毅力和定力。

胸襟宽广的人会产生非凡力量和旺盛的斗志,从而成就一番壮伟的事业。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片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

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

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

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宽6尺的巷子。

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2.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3.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

——马南邨4. 最高贵的复仇之道是宽容。

——雨果5.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

——马克·吐温6.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圯.上之老人( ) 卒.然临之而不惊( )刀锯鼎镬.( ) 虽有贲.、育( )倨.傲( ) 鲜腆..( )( )肉袒.( )【答案】 yí cù huò bēn jù xiǎn tiǎn tǎ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卒然临之而不惊 (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 )【答案】 (1)“卒”同“猝”,突然 (2)“见”同“现”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临⎩⎪⎨⎪⎧卒然临.之而不惊( )下临.无地(《滕王阁序》)( )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微⎩⎪⎨⎪⎧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魏公子列传》)( )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 )勃,三尺微.命(《滕王阁序》)(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故人庄(《过故人庄》)( )【答案】 (1)动词,到,至/动词,从高处往下看/动词,面对/副词,正当,将要 (2)副词,略微/形容词,暗暗,悄悄/形容词,含蓄精妙/形容词,微小/动词,(如果)没有 (3)动词,超过/形容词,荒谬/动词,拜访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 )________(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 )________(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 )________(4)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________(5)非子房其谁全.之( )________(6)油然而不怪.者( )_______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降低自己的身份,谦逊待人(2)名词用作动词立王,称王(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挫折、屈辱(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使……发怒(5)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留侯论 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留侯论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学案苏轼(1037-1101),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因写诗“讪谤朝廷”罪被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遇赦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

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

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

张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张良无战功,后封为“留侯”。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本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成熟、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地方,如把刘项成败的关键说成是“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要甚至唯一的特点,而这特点经老人一次指教即能形成等等,都带有片面性,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1.读准字音(1)圯.上之老人(y í) (2)卒.然临之而不惊(c ù) (3)刀锯鼎镬.(hu ò) (4)虽有贲.、育(b ēn) (5)倨.傲(j ù) (6)鲜腆..(xi ǎnti ǎn) (7)肉袒.(t ǎ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臣妾..于吴者: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2)匹夫见.辱:被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鲜,少;腆,厚;折,使……受摧折 (4)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平时早有的交情 (5)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率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微⎩⎪⎨⎪⎧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略微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俾倪,故久立,微.察公子:暗地里(2)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误过.故人庄:拜访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古义:值得爱护。

新的答案《留侯论》学案

新的答案《留侯论》学案

12、《留侯论》学案编写:李会霞张晓娟【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重难点提示】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

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着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自学导航】一、正字音卒()然临之圯()上老人刀锯鼎镬()贲()育倨()傲鲜()腆()彼其()不称()其志气肉袒()二、重点实虚词实词:(1)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3)郑伯肉袒牵羊以逆.(4)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5)臣妾..于吴者(6)忍小忿而就.大谋(7)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8)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9)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虚词:(1)匹夫见.辱(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5)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6)句践之.困于会稽(7)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三、古今异义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⑶其身之可爱..⑷其君能下人..⑸必能信用..其民矣四、特殊句式(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3)勾践之困于会稽(4)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5)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6)而命以仆妾之役一、问题设计: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领悟作者对张良的评价和人生哲理。

2.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掌握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积累文言文词汇。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论证方法。

2.文言文词汇的积累。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2.介绍《留侯论》的背景:文章为苏轼所作,主要论述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人生哲理。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查找并积累文言文词汇。

三、课堂讲解2.讲解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

3.讲解修辞技巧:比喻、排比、对偶等。

四、课堂讨论a.张良的主要事迹有哪些?b.苏轼对张良的评价是什么?c.文章中提到的“忍”字有何深刻含义?五、课堂练习a.“夫良者,固非独一身之材也,其所以为天下用者,亦可得而用之。

”b.“良之不遇,天也;遇之而不用,人患也。

”2.教师点评并讲解翻译要点。

六、拓展延伸1.学生课外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七、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留侯论》,使学生了解了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人生哲理,领悟了苏轼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提高了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翻译文言文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附:教学资源1.《留侯论》原文及注释。

2.张良生平事迹资料。

3.苏轼其他作品选读。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在理解文章主题思想上,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张良“忍”的品质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教师:“同学们,苏轼在文中多次提到‘忍’字,大家觉得张良的‘忍’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借鉴意义呢?”2.掌握论证方法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识别并理解苏轼是如何运用对比、举例、引用等手法来加强论证效果的。

高中语文留侯论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学案

高中语文留侯论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学案

留侯论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观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二、课前预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卒.(cù)然临之圯.(yí)上老人贲.(bēn)育刀锯鼎镬.(huò)不称.(chèn)其志气肉袒.(tǎn)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必有过人之节.节:节操,操守(2)以为鬼物..鬼物:鬼怪(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安:怎么,哪里(4)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与:互相(5)其平居无罪夷灭..者夷灭:诛杀,消灭(6)而特.出于荆柯、聂政之计特:只是(7)X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迎接(8)遂舍.之舍:舍弃,放开。

(9)非有平生之素.素:旧交情(10)匹夫见.辱见:被(11)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12)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乃:竟(13)彼其.能有所忍之其:(jì)助词,常用于彼之后3.解释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含义。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通“敝”,疲敝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古义:人之常情今义:情面。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用武力强迫对方服从。

(3)其身之可爱..古义:值得爱惜今义:值得喜爱。

(4)必能信用..其民矣古义:使……信服,为……所用今义:能够履行跟别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信任。

(5)油然..而不怪者古义:自然而然的样子今义:形容思想感情等自然而然地产生。

(6)此其所以..为子房软古义:……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

过: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超越)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过错,错误)怪:其事甚怪(奇怪)油然而不怪者(以为……怪异,意动用法)其:非子房其谁全之?(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通用2篇)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通用2篇)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通用2篇)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篇1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2、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

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

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二、解题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求应试求官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非凡的才华。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1、自读课文,完成《学习与评价》1-6题。

2、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1、读完文章,我们发现《留侯论》没有全面评论他的生平和功业,你能说出文中写了留侯的哪些经历吗?寻人刺杀秦王受书圯上老人辅佐高祖取胜说汉王忍韩信补充史实: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卒二十岁,秦灭韩。

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

东见仓海君。

高中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留侯论(共25张PPT)

高中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留侯论(共25张PPT)
苏轼
课堂流程与学习目标
课堂设计: 1.学生预习全文。 2.共6节每个小组重点研究1节,兼顾其他。 3.学生分组探讨、展示。 4.总结全文,教师点拨、归纳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 2.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
到新颖之处。 3.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 化的论证思路。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 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
置句
资料链接
•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 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 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 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 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 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 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 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 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 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 徵(征)其兵击楚。
苏轼就古事翻新意,敢于挑战 大家
•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 侯所见老人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 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 天乎?
•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 自迁之后,“黄石公赐书张良”的故 事,一直蒙上一层神怪的色彩。
学生齐读4~6段,分组讨论
• 4.极写子房之能忍,引出论点: 忍小忿而就大谋。
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学生分组疏通 课文1~3节,并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段所讲的内容
• 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 • 2.圯上老人授书“意不在书” • 3.圯上老人以“忍”造就子房

语文版选修《留侯论》教案2篇

语文版选修《留侯论》教案2篇

《留侯论》教案杨晓明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教学目标】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认为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两千多年被冠以“暴君”称号,是一起最悠久的“冤案”,引起了学术文化界和读者们的广泛争议。

无独有偶,最近,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新书中,认为“焚书坑儒”的表述并不准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而非儒生,坑儒之说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成的”,由于古代典籍传播的口耳相传特征,以及秦朝的短命,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也被放大了,希望历史教科书修改此项内容,还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

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待,另立新说的。

二、题解(一)释题(投影)张良宋·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 课件(21张)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 课件(21张)

毫无节制、无条件性的忍,要求子民忍受 人世间一切苦难与不公,形成一种胆小怕事, 忍气吞声,独善其身的国民劣根性特征。没有 血性,决不犯上作乱,死也不抗争,“反抗也 是死,何必反抗”?谁也不会因忍无可忍“去 闯祸”,忍字头上一把刀,刀是根本用不着出 鞘的,在“以强凌弱”的、“残忍”的恶势力 与官府面前,成了任人宰割的可怜虫。自我保 护能力的缺失,助长了恶势力的毫无顾忌与官 府的肆无忌惮,如此,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 冷漠、懦弱的性格,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卑微、 渺小意识。
•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 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 欤!
品味警句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
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
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
(《留
候论》)
书后习题明确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 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 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 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 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 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 子房教之也。”
不忍
1、士可杀,不可辱。 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4、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美国二战时对日本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给日本人施加侮辱,只要达到中国人的十 分之一,就会立即导向战争”。(邓蜀生: 《美国与移民》)
“花是樱花,人是武士” “为名誉而战,为名誉而死” “当它最终死亡时,是死在美与力之中。”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

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2课(留侯论)练习

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2课(留侯论)练习

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2 课( 留侯论)练习【一】基础知识(12 分,每题 3 分 )1、以下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B、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C、然亦怎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D、以待子时时之须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忍小忿而就大谋忿:怒气.B、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安:怎样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D、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特别.3、以下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为哪一项()A、此其所挟持者甚大..B、郑伯肉袒牵羊以逆..C、千金之子..D、其身之可爱..4、以下翻译句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译文:张子房却不忍心愤怒,想依靠个人力量一击成功。

B、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可以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译文:心中埋藏着报仇的弘愿,却不愿向人低头,这是一般人的刚强。

C、彼其能有所忍也,而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译文:他若是能经受得住,而后才可以成就大业。

所以说:“这年轻人是可调教的。

” D、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译文: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可以忍受的性情,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二】文本阅读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5~9 题。

(20 分 )古之所谓好汉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可以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怎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戒备之义,而世不察,认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计其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大急者,其锋不行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留侯论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

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

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

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

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

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

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

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挟.持()②圯.上受书()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⑦鲜腆..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2.通假字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3.一词多义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⑤而⎩⎨⎧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词类活用①其君能下.人:②臣妾..于吴者:③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⑤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答案①名词用作动词,谦逊对待。

②名词用作动词,称臣称妾。

③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④使……受惊,使……发怒。

这两个都是使动用法。

⑤使……受摧折。

5.古今异义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今义:②千金..之子古义:今义:③其身之可爱..古义:今义:④其君能下人..古义:今义:答案①古义:怀有的抱负。

今义: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

②古义:富贵人家;女儿。

今义:用于称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③古义:值得爱惜。

今义:令人喜爱的,讨人喜欢的,深受热爱的。

④古义: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今义:仆人。

6.文言句式①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②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③勾践之困于会稽:④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⑤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⑥而命以仆妾之役:答案①②判断句。

③④被动句。

⑤⑥倒装句。

一、词句梳理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必有过人之节.:②匹夫见.辱:③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④肉袒牵羊以逆.:⑤其君能下.人:⑥非有平生之素.:⑦养.其全锋:⑧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答案①操守。

②被。

③使……受摧折。

④迎。

⑤谦逊对待。

⑥交情。

⑦保持。

⑧“……的原因”。

二、疑难突破2.文中蕴含着关于张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答案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

3.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皇、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答案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第二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

第三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

第四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的能忍。

4.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

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答案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指出“圯上老人”即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

”“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 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此子房教之也。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而苏轼则认为是张良教会了刘邦“能忍”才取得了天下。

一、文白对读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 情有 所古代被称为豪杰的人,必定有超过一般人的操守。

一般人有时在不能 忍 者, 匹夫见 辱,拔剑而起,生活中会碰上看来不能忍受的事情,一个普通人被侮辱,一定会奋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起反击,这不能算是勇敢。

⎣⎢⎡⎦⎥⎤过人之节:超过一般人的操守。

人情:指人之常情。

天下有天下有大勇 者, 卒然临 之 而不惊,一种大勇的人,(危难侮辱)突然降临到他面前而不慌乱,(危难侮辱)无故 加之 而不 怒 。

此无缘无故地加于其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

这是因为其所挟持者甚 大,而其志甚远也。

他所怀有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

错误! ⎦⎥⎤加之:(危难侮辱)无缘无故地加于其身。

所挟持者:指所怀有的抱负。

夫子 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 其有一老者在桥上与子房相遇并赠他一册兵书,说起来这是一事 甚 怪 ;然 亦安 知其非 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又怎么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高人有意考而试之?观其所以微 见 其 意者,皆圣 贤相与验他呢?想想老人隐约神秘地表现出来的意思,是圣人贤人共同警 戒 之 义, 而世 不 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告诫人们的道义,世俗之人不能理解,认为鬼怪,那就错了。

且 其 意不 在书。

当 韩况且老人用意不在于授书,而在于磨炼张良坚忍的意志。

在韩国之 亡,秦 之方盛也,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已经灭亡,秦国正强大的时候,用酷刑对待天下士人,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 贲、 育,无辜被诛杀的人数不胜数,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武之士,无 所 复 施。

再也没有什么办法。

⎣⎢⎡微见其意:指老人隐约神秘地表现出来的意思。

夷灭:诛杀,消灭。

无所复施:再 ⎦⎥⎤也没有什么办法。

夫 持 法 太急 者,其锋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其锋芒不可犯, 而 其 势 未 可乘。

子房的确势不可当,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却有机可乘。

张子房不 忍 忿忿之心, 以匹 夫之力,而逞于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凭借个人力量,快心于一击之间。

一次袭击中。

⎣⎢⎡⎦⎥⎤忿忿:愤怒不平的样子。

当此之时,子房之 不死者,那时候,张良虽然侥幸没死,其 间 不 能 容 发,盖 亦已危矣。

千金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真是太危险了。

富贵人之子 ,不 死于盗贼 ,何 者? 其 身之可爱,而盗贼家的子弟,不会死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宝贵,犯不上 之不足以死也。

因盗贼而死。

⎣⎢⎡⎦⎥⎤可爱:值得爱惜。

子房以盖 世 之 才,不 为伊尹、张良有超越世人的才能,不采用伊尹、太公 之谋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 之 计, 以太公安邦定国的谋划,却采用荆轲、聂政行刺的办法,企图侥幸 于 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桥上老人深为他惋惜的。

所以老倨傲 鲜 腆 而 深折 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人傲慢不恭而又厚颜无礼深深地屈辱张良。

他如果能经受得住,然后 可以 就大事, 故曰:“ 孺子 可 教也。

”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业,所以说:“这个年轻人是可以调教的。

”错误!⎦⎥⎤在“彼”之后。

楚庄王 伐郑 ,郑伯肉袒 牵 羊 以 逆,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裸露上身,牵着羊出来迎接,以示降服顺从。

庄王曰:“其 君能 下人 , 必能信用其庄王说:“郑国的国君能够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一定能得到民 矣。

”遂 舍 之。

人民的信任。

”于是舍弃了郑国。

错误! ⎦⎥⎤指停止进攻而与郑国媾和。

勾践之 困于会稽而归, 臣妾于吴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被迫带着臣妾到吴国者,三年 而 不 倦 。

且 夫有报人之 志,去做人质,三年当中没表现出厌倦不满之意。

心中埋藏着复仇之心,而不能下人者 ,是 匹夫 之刚也。

却不肯向人低头,这是普通人的刚强。

错误! ⎦⎥⎤奴仆的意思。

报人之志:即复仇之心。

夫 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 馀,而忧桥上那位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担心其度量之不足,故深 折 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他度量不足,所以狠狠地挫伤他那种年轻人的锐气,使他忍住小 忿 而 就大谋。

何 则? 非有平生之素,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

为什么呢?老人和张良从来不相识,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 以仆妾 之役,只是偶遇在荒郊野外,却指使他做奴仆做的事,张良却自然油然 而不 怪者 , 此 固 秦皇而然地去做了,一点也不感到奇怪,这本是秦始皇之所不能惊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

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错误! ⎦⎥⎤有的交情。

草野:乡野,荒郊野外。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 忍与反观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 不能忍,是 以 百 战百不忍之间的差别。

正因为项羽不能忍,逢仗必打,虽然所向胜 而轻 用 其 锋 。

高祖 忍之,养无敌,却轻率地消耗了他的精锐兵力。

汉高祖却能忍耐,保其 全 锋 而 待 其弊 。

此子房教之也。

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来等待对方疲敝。

这是张良的计策。

当淮阴破 齐 而欲自 王,高祖发怒,见于 词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色 。

由此观之, 犹有刚强不 忍 之 气,非和面色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