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②臣妾

..于吴者:

③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⑤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答案①名词用作动词,谦逊对待。②名词用作动词,称臣称妾。③名词用作动词,称王。④使……受惊,使……发怒。这两个都是使动用法。⑤使……受摧折。

5.古今异义

①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

古义:

今义:

②千金

..之子

古义:

今义:

③其身之可爱

..

古义:

今义:

④其君能下人

..

古义:

今义:

答案①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②古义:富贵人家;女儿。今义:用于称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③古义:值得爱惜。今义:令人喜爱的,讨人喜欢的,深受热爱的。④古义: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今义:仆人。

6.文言句式

①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②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③勾践之困于会稽:

④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⑤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⑥而命以仆妾之役:

答案①②判断句。③④被动句。⑤⑥倒装句。

一、词句梳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必有过人之节.:

②匹夫见.辱:

③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④肉袒牵羊以逆.:

⑤其君能下.人:

⑥非有平生之素.:

⑦养.其全锋:

⑧此其所以

..为子房欤:

答案①操守。②被。③使……受摧折。④迎。⑤谦逊对待。⑥交情。⑦保持。⑧“……的原因”。

二、疑难突破

2.文中蕴含着关于张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

答案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

3.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皇、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第二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第三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四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的能忍。

4.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

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答案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指出“圯上老人”即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而苏轼则认为是张良教会了刘邦“能忍”才取得了天下。

一、文白对读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 情有 所古代被称为豪杰的人,必定有超过一般人的操守。一般人有时在

不能 忍 者, 匹夫见 辱,拔剑而起,生活中会碰上看来不能忍受的事情,一个普通人被侮辱,一定会奋

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起反击,这不能算是勇敢。⎣⎢⎡⎦⎥⎤过人之节:超过一般人的操守。人情:指人之常情。天下有天下有

大勇 者, 卒然临 之 而不惊,一种大勇的人,(危难侮辱)突然降临到他面前而不慌乱,(危难侮辱)

无故 加之 而不 怒 。此

无缘无故地加于其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因为

其所挟持者甚 大,而其志甚远也。他所怀有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

错误! ⎦

⎥⎤加之:(危难侮辱)无缘无故地加于其身。所挟持者:指所怀有的抱负。 夫子 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 其有一老者在桥上与子房相遇并赠他一册兵书,说起来这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