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并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言、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体会和感悟课文的情思和哲理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掌握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大量的典故的作用,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师: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明确: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师: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参考)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插入藤王阁视频)
二、学习《藤王阁诗》
三、学习《藤王阁序》
1、教师范读全文,并做诵读指导
师:听完全文,给我们第一个感觉是这篇文章在句式上采用大量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大量用典,而且词藻华丽,节奏鲜明,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古文相似,大家说是哪一篇?
明确:《阿房宫赋》
师:说得好,因为《滕王阁序》和《阿房宫赋》都属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

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

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

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

其主要特点是:特点:1. 讲求对仗,2. 平仄相对,3. 多用典故,4讲究藻饰。

5.多用四六,6音律和谐。

其句子多为:四四、六六、四四四四、四六四六、六四六四五种形式。

四字句读法(一种)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读法(四种)
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舟
谁悲/失路之人;气凌/彭泽之樽
七字句读法(四种)
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秋水/共长天/一色
2、学生朗读全文,检查字音和句读的落实
3、整体感知
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早给骈文特点作了总结说:“铺采离文,体物写志”,即写景抒情,借物言志。

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写景、抒情。

该怎么分?
明确:1—2段:描写滕王阁美景3段:抒写人生感概
因为这是一篇作诗序言,因此在第4——5段,诗人就交代了写这篇序言的情况。

课文就可以分成这样三段。

第二教时
一、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疏通文意。

结合学案的预习部分,突出重点句子。

3、探究:王勃称赞滕王阁所在的地方是“人杰地灵”,这都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见课件)
二、学习第二段
1、个别朗读,检查学生的熟练程度。

若不好,再齐读一次。

2、疏通文意(对照学案),并在此过程中赏析名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句话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试赏析其妙处。

明确:“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2)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

明确: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表现了欢快、喜悦、昂扬的情感。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3)比较鉴赏:“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王勃的句法点化庾信,但原句都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也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

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

王勃的句子较原句更真实自然,优美动人。

落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空中翱翔,红白相映,色彩鲜明;晚霞原本是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与有生命的飞鸟并提,构成了鲜活有趣的画面。

3、教师小结:这篇骈文,摹写景物,笔法多变。

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错落之美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映之美
4、背诵这一段
三、延伸拓展,提高能力。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从“情”和“景”角度进行赏析。

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

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第三教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结合学案,疏通文意。

(可插入阮籍的故事)
3、问题探究
(1)同学们找找看,这里哪一句话是作者由描写转到抒情了?
明确: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王勃抒发了哪些感慨?
明确: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怀才不遇,功业无成之悲: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联系王勃生平)
壮怀激烈,穷且益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赏析名句)……北海虽赊,扶摇可上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介绍:
王勃(649—675),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

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

因一篇游戏文章《檄周王鸡》,被逐出沛王府。

后因杀死官奴而犯死罪,,幸亏遇上大赦,保住了性命,但仕途终结,父亲也受牵连被贬交趾。

名句欣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4、背诵本段中的名句
三、学习第四、第五段
1、齐读第四段,疏通文意。

2、齐读第五段,疏通文意。

3、简单梳理四、五两段的内容。

明确:写自己报国无门之情怀:勃------慕宗悫之长风
写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舍簪笏于百龄------喜托龙门
借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作诗:杨意不逢------ 奏流水以何惭
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呜呼------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阁诗:滕王高临江渚------槛外长江空自流
四、总结
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

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

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五、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根据课文的情境对出下句。

A.腾王阁中,高朋满座;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B.见秋水之浩淼;望长天之云彻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附录:《滕王阁序》赏析(供老师备课参考)
一、本文的借代和谦辞
1.辨识六处借代用法
(l)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

(2)檐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3)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

(4)帝阍: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

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2.了解六个礼貌谦辞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童子,王勃自称。

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

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

微命,指卑微的地位。

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个读书人。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对长辈的恭敬。

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

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

全句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二、《滕王阁序》的用典
王勃用典不仅多而且灵活,由明用、暗用、画用、连用等。

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属明用典故。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属暗用典故。

前两句句写自己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言辞哀婉,情意绵绵;后三句又抒发作者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句属化用,虽说的是古,而喻的却是今,写出自己渴望知音,渴望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属连用。

四个典故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也表达了自己报国之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

三、《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
生辉。

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

这种写法,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

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滕王阁序》教案
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蓬莱阁》清·陈葆光
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

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

《滕王阁名联》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颢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滕王阁介绍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

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作者介绍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

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

”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却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

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综观王勃的一生,我们首先叹其英年早逝。

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即其临死前的两个多月,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江南名楼滕王阁而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

王勃面临那“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形单影只,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

而事实正是如此,《新唐书·文艺传》记载,都督阎某人他还有一个目的,想借此机会在众宾面前夸赞他的女婿,于是,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文,到时候只要当着众人的面写出来就可以了。

在宴会上,阎某人准备了纸笔,遍请众客,别人当然不敢,也不好剥阎某人的面子,可是,当请到王勃的时候,王勃神情自若,并没有推辞,而是当众写了起来。

据说,他当时可是把都督阎某人惹恼了,致使阎某人拂袖而去。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唐摭言》(卷五)那么,王勃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
情辞并茂是这篇文章的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
文体知识

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

由作者本人写,也可由他人代写。

骈文
骈文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

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1)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

2)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文章结构
全文是典型的辞赋体结构,可以明显划分为“景”与“情”两大板块:从秋之美景到人之心境的触景生情。

七个段紧扣文题展开。

秋之美景
人之心境
第一部分(1-1)
古今变迁: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空间之雄:星分翼轸……控蛮荆而引瓯越\雄州雾列\台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物华天宝……徐孺下陈蕃之榻\俊彩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
主宾盛宴:都督阎公之雅望……躬逢胜饯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

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交代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描绘秋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赴阁途中:俨骖鲱于上路……得仙人之旧馆
楼阁四周山水:层峦耸翠……列冈峦之体势
登阁远眺所见:披绣闼……声断衡阳之浦
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

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秋水秋色:时维九月……烟光凝而暮山紫。

来阁过程:俨骖騑于上路……得仙人之旧馆。

阁之所在:层峦耸翠……即冈峦之体势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三(4-5)宴会盛况、人生际遇 四(6-7)身世之感、写作缘由
(1.第一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

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远望之景(披绣闼,俯雕甍)
山川之美: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人烟之盛: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雨后天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人鸟共乐: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第三部分(4-5)
赞美与会者:遥襟俯畅……二难并
由宴会引出感慨:穷睇眄于中天……识盈虚之有数
抒发身世之感:望长安于日下……奉宣室以何年
引用典故抒怀:呜呼……岂乏明时
勉励自己守节不变:所赖君子安贫……岂效穷途之哭
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1)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2)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有日落,云海想到长安和东北的吴会。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3)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青云之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第四部分(6-7)
写自己报国无门之情怀:勃------慕宗悫之长风
写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舍簪笏于百龄------喜托龙门
借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作诗:杨意不逢------奏流水以何惭
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呜呼------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阁诗:滕王高临江渚------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篇翻译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风物更换季节,星座与转移方位,度过几个春秋。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滕王阁》作者站在高阁之上,俯仰观察远近景物,兴起天地沧桑、人世无常之感;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问题探究
1)情感变化
登临之乐(风景美)
遥襟逸兴(过渡)
宴会之乐
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宴会豪华\人物高雅(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极娱游(过渡)
人生之感
天地之大\宇宙无穷
人生无常\怀才不遇
2)第4.5段作者抒发的感慨
●欢饮之乐;
●对宇宙无穷的感慨;
●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