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米涧油区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
羊三木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资源区之一,其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具有丰富的储量和重要的开采价值。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需要对储层的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通过实验手段,对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二、储层特征研究1. 岩心观察与描述通过对华北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岩心进行观察和描述,我们发现该类油藏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砂砾岩,其结构复杂,含有大量的粘土矿物和微裂缝。
储层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不同部位的岩性、物性存在较大差异。
2. 岩心物性分析通过对岩心进行物性分析,我们发现该类油藏的孔隙度较低,渗透率也较低,属于特低渗透储层。
此外,储层的含油饱和度较高,表明该类油藏具有较高的油气潜力。
3. 岩石微观特征分析利用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岩石微观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类油藏的孔喉结构复杂,以微孔、微裂缝为主。
此外,粘土矿物的存在对储层的渗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三、渗流规律实验研究1. 实验方法与步骤采用自主设计的渗流实验装置,对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渗流规律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流体性质、压力等因素,观察并记录储层的渗流行为。
2. 渗流规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在渗流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随着压力的增加,渗流速度逐渐增大,但增速逐渐减缓。
此外,粘土矿物的存在对渗流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其能够通过改变孔喉结构、调节流体流动路径等方式影响储层的渗流性能。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储层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和复杂性,以微孔、微裂缝为主,含有大量的粘土矿物。
2. 该类油藏在渗流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随着压力的增加,渗流速度逐渐增大但增速逐渐减缓。
3. 粘土矿物的存在对储层的渗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能够通过改变孔喉结构、调节流体流动路径等方式影响储层的渗流性能。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资源区之一,其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开采与开发一直是石油工业研究的热点。
本文针对华北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实验研究,旨在为该地区的石油开采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储层特征1. 地质背景华北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主要分布于某盆地内,该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储层主要为砂砾岩体,且其分布受构造、沉积、成岩等多种因素影响。
2. 储层类型及分布该地区储层类型多样,包括河口坝、滩坝、坝缘等多种沉积相类型。
各类型储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同时,特低渗透性是该区储层的普遍特征。
3. 储层物性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是决定油藏开采难易程度的关键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发现,该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均较低,导致原油流动困难。
此外,储层中的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对原油的渗流产生一定影响。
三、渗流规律实验研究1. 实验方法与材料为研究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渗流规律,本文采用岩心驱替实验方法,选用该地区典型砂砾岩岩心作为实验样品。
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驱替流体的压力、流量等参数,观察并记录岩心内原油的渗流过程。
2.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在不同驱替压力下,其渗流规律呈现出一定的非线性特征。
随着驱替压力的增大,原油的渗流速度逐渐增大,但渗流过程中出现的局部阻力也随之增大。
此外,在特定条件下,如较低的驱替压力下,可能会出现异常的渗流现象。
这些结果对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开采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华北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华北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储层类型多样,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储层物性特征表现为孔隙度、渗透率较低,黏土矿物含量较高。
2. 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在不同驱替压力下,其渗流规律呈现出非线性特征。
复杂小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杨家坝油田为例
第16卷第3期2009年5月油气地质与采收率PetroleumGeologyandRecoveryEfficiencyV01.16.No。
3Mav2009复杂小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杨家坝油田为例王娟茹1,邵先杰2,胡景双2,王萍2,单宇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燕山大学石油7-程系,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复杂小断块油田具有面积小、断层发育、构造破碎、油水关系复杂以及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等特点。
通过对杨家坝油田资料的分析,提出了水淹层测井解释、矿场测试资料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剩余油研究方法。
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滩坝、河口砂坝微相中,其他砂体剩余油分布较少;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含油面积较大的主力油层、漏射的非主力油层以及厚油层的顶部。
关键词:剩余油;油藏;测井解释;数值模拟;杨家坝油田中圈分类号:TE3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绵号:1009—9603(2009)03—0076—03复杂小断块油田一般面积小,断层发育,构造破碎,油水关系复杂,无论是纵向上还是平面上水淹状况均比较复杂,单一的剩余油研究方法很难查明其分布规律,常常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uJ。
杨家坝油田构造上位于金湖凹陷卞闵杨断裂构造带南部。
含油面积为3.8km2,石油地质储量为599×104t,平均孔隙度为18.2%,渗透率为23.6×10~斗m2,是主要受断层和鼻状构造控制、局部受岩性影响的层状复杂断块砂岩油藏。
1988年投入开发,经过了滚动评价、上产、稳产和产量递减等4个阶段,截至2006年11月底,杨家坝油田采出程度为18.0%,综合含水率为79.1%。
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油田逐渐暴露出水窜严重,油井产量下降幅度大,含水率上升速度快,开发效果变差等问题,迫切需要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有针对性地通过井网调整,改善开发效果,降低含水率,保持稳产,提高复杂断块油藏资源利用率。
【精品】油层组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姬嫄地区罗1井区长8-1油层组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前言1论文来源及目的意义本题目来源于长庆油田研究院油藏评价室的科研项目《鄂尔多斯盆地姬嫄地区罗1井区长8-1油层组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
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认识、改造储层,充分发挥储层能量,以达到提高勘探开发效益的目的。
因此合理、客观、快速地对储层进行评价和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近年来我国原油消费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基于国家石油战略方面的考虑,开发和利用好低渗透油藏对保持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为了对这部分储量进行有效的动用,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姬源油田罗1井区长8:油藏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严重,由于其处于开发早期,目前对沉积微相类型,平面展布规律认识不清,对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缺乏整体认识,非均质性刻画尚欠精细,储层参数不够准确,也没有建立精细的储层模型,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制约了油田合理的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开发方案的确定"因此,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预测有利区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姬嫄地区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产油区之一,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经过近几年的勘探工作,对其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研究区构造单元属伊陕斜坡中部,具有低孔、低渗、低饱和度的储层特征,属于典型的低渗特低渗油气藏,发育岩性油气藏和岩性一构造油气藏。
本文旨在通过对罗1井区长8-1油层组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的研究,同时结合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在全面分析储层特征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储层物性的主控地质因素,发现其形成及分布规律,进而对有利区带进行预测,优选出勘探目标,为石油勘探与开发提供依据。
2研究现状和趋势储层评价目前采用的方法总体上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
定性评价主要以孔隙度和渗透率为评价依据,将储层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
此外也结合岩石成分,结构(粒度、分选、磨圆)、杂基含量、成岩作用、压汞和退汞参数等指标,评价储层的储集性能。
鄂尔多斯杨疙涝地区延长组长6油气富集规律
1461 杨疙涝地区的地质特征杨疙涝地区位于陕西北部斜坡,基本构造形态是西倾单斜,尽管地区的压实作用有差异,在局部形成了小型隆起部位,但这种构造对地区的油气分布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要构成。
该地区延长组沉积类型以湖泊-三角洲沉积类型为主,长6油气储层性质主要由所处的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储层内部构造复杂且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岩石类型以灰色,浅灰色或是绿灰色的细长石砂岩组成,经过压实,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最终形成以粒间孔或孔隙为主的储层空间,属于低孔超低渗透储层。
该地区生产的原油粘度较低,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2 杨疙涝地区长6油气富集规律2.1 油层分布特征该地区延长组长6油气田含油层的局部砂体发育,砂体连通程度较好,且各层均有油层发育。
油层受岩性和构造双重作用控制,各油层的有效厚度发育并不均匀,分布面积差异也较大,石油地质储量需要综合考虑各油层储量的分布情况,利用更进一步的先进技术和仪器进行分析探讨。
2.2 延长组长6油气成藏条件该地区的地层沉积过程中,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到成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质变化过程。
富足的烃源岩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基础,根据多年的研究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三叠系延长组,该地区长6湖盆范围广,水体较深,岩性为深灰色和灰色为主,有机质丰度及规模具有明显的优势。
2.3 延长组长6油气储层条件该地区的油气聚集成藏主要受地层沉积相控制,长6油层是鄂尔多斯盆地自三叠世以来,沉积发育最高的一次,以河道砂体为骨架的沉积体系占主导,分流河道是其主要的油气储集层,良好的储层条件是长6油层组成藏的重要条件。
2.4 延长组长6油气盖层条件 ᓊ䭓㒘䭓 ⊍⇨ټሖᴵӊ䆹ഄऎⱘ⊍⇨㘮䲚៤㮣Џ㽕ফഄሖ≝⿃Ⳍࠊˈ䭓 ⊍ሖᰃ䛖ᇨᮃⲚഄ㞾ϝϪҹᴹˈ≝⿃থ㚆᳔催ⱘϔˈҹ⊇䘧ⷖԧЎ偼ᶊⱘ≝⿃ԧ㋏ऴЏᇐˈߚ⌕⊇䘧图1 延长组长6油气分布图盖层是指位于油藏之上的渗透性较差的岩体,它具有阻碍油气向上部运移的作用。
靖边油田杨米涧关草涧油区沉积相研究
然 而该 区油 气 的分 布 主要受 沉 积 相带 的控 制 , 因 此 为提 高 油 田的储 量动 用 程 度 , 确保 今 后 油 田产 量 持 续 稳 定 增 加 , 深 入 开 展该 区的沉 积 相 研 究 对 预 测储 集 砂 体 类 型 及 优 质 储 层 分 布规 律有 着 重要 的理 论 意义 , 同时 对 推 动鄂 尔 多斯 盆 地 三 叠 统岩 性 油气 藏 的勘探 也 有重要 指 导 意义 。
一
~
1 地 质 背 景
现 今 的鄂 尔多 斯盆 地 可 划 分 为 : 伊盟隆起 、 渭 北 隆起 、 西
缘 逆 冲带 、 晋 西 挠褶 带 、 天 环坳 陷 、 陕 北斜 坡 等 六 个 一 级构 造 单 元 。研 究 区 所 处 的 陕 北 斜 坡 为 微 向 西 倾 斜 的 单 斜 构 造 。
2 . 2 粒 度特征
岩心 中见 到 平行 层 理 、 板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错层理 ( 图3 a , 图3 b ) 、 透
镜状 层理 、 羽状 交 错 层 理 、 变形层理、 包卷层理、 生 物 扰 动 构
造、 槽模、 砂 球、 砂枕构造 、 冲刷面构造 等, 同 时 局 部 发 育 煤 线 。层 理 的多样 性说 明 水流 动荡 多 变 , 且 见 到反 映 双 向 水 流
k m , 海拔 1 4 8 4~1 6 9 5 m( 图 1 ) 。
D P 2井 ( 长 6, 7 4 7 . 3 6 m)
\ \ \
嘲 目 \ 娶 嘴 姗 ; 抟
2 沉 积 相 划 分依 据
2 , 1 颜 色
杨米涧-华子坪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揸l 研 究 区 位 置 不 意 图 1
该地 区延长 组沉 积属 三 角洲平 原 沉积 , 进快 , 推 分 布 广 , 架 砂体 呈条 带状 。 2期三 角洲 平原 沉积 骨 长 物 主要 来 自北 北 东 向及北 东 向的河 流 。 区域构造 背 景 和沉 积相 的共 同作 用决 定 了盆地 内部三 叠系 油藏 主 要 以构造 一岩性 油 藏为 主 。长 2油 层组 是 研 究 区 主要 的 油气 勘探 开发 目的层 , 于三 叠 系 的延长组 , 属 工 区 内地 层厚 度 变化 不 明显 , 均厚 度 在 2 0 平 2 m。左 右分 布 广泛 , 多为 分 流 河 道 相沉 积 是 比较 有潜 力 且 的油层 组 。结 合 杨 米涧 一化子 坪 地 区生产 实际 , 根 据 标 志层 及 沉 积 旋 回将 区 内长 2油 层 组 根据 岩 、 电
用。
特征及 含 油性 差异 进 一步 分为 长 2、 2z长 2s长 }长 。、 , 、 2 、 2。长 2。长 2 、 2。 长 23 小 层 。 z 长 z、 z、 。 长 。 和 39个 2 杨米 涧 一华 子坪 地 区长 2油层 组沉 积 微 相类 型 工 区长 2组 即是 在湖 盆 消亡 时期 形成 的一套 河 控三 角洲 沉 积 。在 长 2组 要发 育 三 角 洲平 原亚 相 。 在 长 2组 根 据 指相 矿 物 、 积 构造 、 沉 岩性 组 合 、 电性 特征 、 砂岩 厚度 等 资料 , 再结 合 垂 向沉 积层 序和 沉 积 相共 生组 合 可 将 长 2地 层 划 分 为 分 流河 道 、 漫 滩 河 和 河漫 沼 泽 微相 , 架 砂 体 为分 流 河道 砂 ( 图 2 骨 见 ) 各 沉积 微相 特征 表现 如
≤
川西北二叠系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结构的井筒高精度刻画----以矿2井为例
状或准层状,发育于块状中一粗晶白云岩中,共 1 层 厚 39.5 m;晶间孔是次一级的储集空间类型,发育于斑状中一粗晶
白云岩中,共 4 个薄层,平 均 厚 1.1m;另外两种储集空间类型(扩溶缝和构造缝)零星发育,对储集性能的贡献不大。块
状中一粗晶白云岩发育于三级层序高位域,斑状中一粗晶白云岩仅发育于高位域中四级层序向上变浅旋回的顶部。
像测井开展白云岩储层高精度刻画的可行性。
1 研究对象及方法简介
川西北地区二叠系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埋藏较 深 ,平 均 约 7 100 m;储 层 的 非 均 质 性 较 强 ,如相距仅 5 0 0 0 m 的 矿 2 井 和 矿 3 井 (位 置 见 图 l a ),储层发育 特 点 差 异 较 大 ,这 些 都 增 加 了 勘 探 风 险 。区内栖霞组 厚 7 0 ~ 130 m ,按 岩 性 由 下 至 上 分 为 栖 霞 组 一 段 (简 称 栖 一 段 )和 栖 霞 组 二 段 (简 称 栖 二 段 )(图 l h )。栖 一 段 主 要 是 开 阔 台 地 相 的 一 套 低 能 沉 积 ,主要由泥 晶 灰 岩 、含 泥 质 泥 晶 灰 岩 、生 物 碎 屑 灰 岩 等 组 成 ;栖 二 段 主 要 是 台 缘 滩 相 的 一 套 高 能 沉 积 ,主 要 由 生 物 碎 屑 灰 岩 、“豹 斑 ” 白 云 质 灰 岩 、块 状 中 一粗晶白云 岩 、斑 状 中 一 粗 晶 白 云 岩 、角 砾 状 白 云 岩 等 组 成 。本 次 研 究 以 矿 2 井 为 实 例 ,开展了井筒储层结构的高 精 度 刻 画 ,该 井 在 栖 霞 组 二 段 进 行 了 系 统 取 心 (共 8 筒 55 m ),实 施 了 常 规 测 井 和 成 像 测 井 项 目 ,为研究 工作提供了资料基础。
下寺湾油田柳洛峪地区长2油藏描述
下寺湾油田柳洛峪地区长2油藏描述【摘要】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甘泉县洛河流域,即延安、甘泉以西、永宁以东,延安高桥以南,府村沟以北,面积约2400km2。
柳洛峪地区位于下寺湾油田西南部,与富县交界,位于甘泉县桥镇乡境内,柳洛峪自然村及其周围,研究面积约65km2。
本文作者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一下进行分析。
【关键词】油田构造地质背景地层划分1 地质背景及地层划分该区钻井揭示的地层表明,本区与陕北斜坡发育一致的地层沉积体系,钻揭的地层层序除表层第四系,从上至下依次为白垩系洛河组、侏罗系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三叠系延长组、纸坊组。
除柳评13井外,区内钻井全部完钻于延长组的长2油层组。
该区构造位置处于陕北斜坡南部,为平缓的西倾单斜,平均每公里下降幅度5~10米。
构造总的特征是在西倾单斜背景上发育了一系列的鼻状构造。
该区从侏罗系安定组向下至长2油层组的各个地质层系,包括侏罗系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三叠系延长组的长1油层组、长2油层组、以及长2油层组的各个小段等一系列层系,其构造特征皆表现出西倾单斜的特征,所不同的是发育的北东东向或北西西向的鼻状构造及向斜带的个数不同或规模有所变化,造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是燕山运动中晚期的构造掀斜及与不整合面之上的填平补齐及岩性的沉积压实作用的叠加。
2 地层与构造特征2.1 地层对比与划分地层对比是油气藏研究的基础。
通过对研究区134口探井、开发井的地层仔细对比,区内地层系统基本明了,各组段地层关系清楚,重点利用不同组段地层各自典型的岩性、电性特征,按沉积旋回的确定方法进行地层的划分。
在组划分基础上,对重点含油层系延长组按鄂尔多斯盆地通用的油层组划分方案进行了长1、长2油层组的划分(柳评13则划分至长10及以下的纸坊组),并对长2油层组进行了小层的划分,以利于含油井段在小层上能系统归位,为油藏评价和储量计算奠定基础。
2.1.1 地层组段的划分与对比本区钻井揭示地层层序从下至上依次为:中生界三叠系中统纸坊组、上统延长组(长10油层组~长1油层组)、侏罗系中统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白垩系下统络河组及表层第四系。
五里湾—杨米涧地区上三叠统长2油层组储层沉积微相及非均质性特征
五里湾—杨米涧地区上三叠统长2油层组储层沉积微相及非均质性特征Ξ孙明月1,刘晓娟1,杨大中2,任艳子3(1.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 710065;21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开发事业部,新疆塔里木 841000;3.辽河油田分公司欢喜岭采油厂,辽宁盘锦 124114) 摘 要:五里湾—杨米涧地区上三叠统长2油层组是在湖盆消亡时期形成的一套的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上分流河道、水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等沉积微相类型。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相带、砂体展布形态控制,层间非均质性属于中等,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关键词:五里湾—杨米涧地区;沉积微相;非均质性1 区域地址概况本次研究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位于陕北斜坡的中西部。
构造活动微弱,底层平缓,倾角小于1°,在西倾单斜的基础上,发育一系列走向近东西向的鼻状构造。
本文在对研究去近200口探井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化验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的分析,对该工区各期的砂体展布及沉积相带分布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图1 工区位置示意图该地区延长组沉积属三角洲平原沉积,推进快,分布广,骨架砂体呈条带状。
长2期三角洲平原沉积物主要来自北北东及北东向的河流。
区域构造背景和沉积相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盆地内部三叠系油藏主要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
长2油层组是工区主要的油气勘探开发目的层,属于三叠系的延长组,研究区内地层厚度变化不明显,平均厚度在160m 。
且多位分流河道相沉积是比较有潜力的油层组。
结合五里湾—杨米涧地区生产实际,根据标志层及沉积旋回将工区长2油层组根据岩、电特征及含油性差异进一步分为长211、长212、长213、长221、长222和长23共6个小层。
2 五里湾—杨米涧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工区长2组是在湖盆消亡时期形成的一套河控三角洲沉积,属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区亚相属于三角洲平原,发育水上分流河道、水上天然堤、决口扇、分流间沼泽等沉积微相。
杨米涧-青阳岔地区长4+5
杨米涧-青阳岔地区长4+5,长6储层特征研究X杨绍辉1,王 鹏2(1.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2.长庆油田第三采油技术服务处超低渗透油藏第三项目部) 摘 要:杨米涧-青阳岔地区自投产以来还未对影响开发效率的储层孔隙结构,裂缝,敏感性等问题开展专项研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野外岩心观察、室内薄片鉴定、古地磁实验、黏土X 衍射分析、敏感性分析、水驱油试验、非均质性研究等多项研究。
研究得出长6的储层物性略好于长4+ 5的储层物性;研究区的敏感性较弱,对开发影响不大;微观、宏观的裂缝均较发育,对研究区储层有控制作用。
关键词:杨米涧-青阳岔地区;储层;孔隙度;渗透率 中图分类号:T E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4—0111—021 地质特征杨米涧-青阳岔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其范围西起席麻湾,东至青阳岔,北到靖边,南达镰刀湾北,面积约2100km2。
行政区划隶属靖边县和安塞县的一部分,地表为黄土覆盖,沟谷交错,粱峁林立,交通不便。
延长组沉积类型以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三角洲平原部分相对不发育,而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主产油层为长6及长4+5油层组,长6油层组沉积期为三角洲建设高峰期,自下而上发育了长63、长62、长61三个反旋回沉积序列,其中以长61三角洲前缘厚层砂体最为发育。
K3、K2标志层分别位于长63、长62底部,K4标志层不明显。
长4+5和长3沉积期为湖盆相对稳定并渐趋收缩,主要为灰黑色泥岩与浅灰色粉-细砂岩互层,局部夹煤线,其中下部长4+52三角洲前缘砂体相对发育,在长4+5上部与长3底部,偶尔出现K5、K6两个标志层,是长6油层组的盖层,又是延长组次要的生油层[1]。
2 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根据研究区内铸体薄片、普通薄片、扫描电镜分析,按照孔隙的成因、产状及几何形态等将杨米涧-青阳岔地区的孔隙按成因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杨米涧油区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
杨米涧油区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摘要】杨米涧油区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长10-长1段);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下白垩系洛河组和新生界第四系地层。
各组之间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
加强对该油区的地层划分及储层精细对比,将对该地区储层有利区带的预测研究及指导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杨米涧油区地层划分储层精细对比1 地层特征研究1.1 地层的划分及其依据钻井揭示杨米涧油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长10-长1段),各组之间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
大部分油井完钻层位为长6油层组,有部分钻至延长组下组合的井。
延长组长6油层为油区开发的主要目的层之一。
长62含油区主要分布在研究东部的砂带上,油层顶面埋深1770m左右,一般含油层段约55-65m。
杨米涧油区三叠系延长组普遍发育着K0—K9十个标志层。
其中有五个标志层(K1、K2、K3、K5、K9)分布稳定,特征明显,是划分、对比延长组地层的主要标志。
标志层K2(长6、长7分界)、K3(长62与长63分界)的岩性为凝灰岩或凝灰质泥岩,标志层的厚度一般为2m~5m,测井曲线均表现为高时差、高伽玛、低电阻等特征。
根据以上标志层再结合沉积旋回、组合特征将三叠系延长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十个油层组:即长1~长10。
研究区多数井完钻层位在长6底部,个别井钻延长组下组合。
1.2 地层的对比特征利用精细地层对比成果,提取平面构造图、研究小层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及沉积微相特征。
由于研究区目的层属陆相盆地沉积,储层发育的共同特点是岩性及厚度变化大,不同区块的沉积相类型,剖面特征有差异,要单纯采用统一层组划分对比方案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本次小层划分与对比过程中,首先选择用于划分地层的典型井,典型井资料较全,曲线特征明显。
从典型井出发选择了6条骨架剖面组成骨架网,向外延伸,逐步控制全区,最终建立了16条地层对比剖面,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
1.3 地层特征长6油层组总厚度约150m,根据凝灰岩及沉积旋回、参考含油性的特征,将其划分为长61,长62,长63三个小层。
杨米涧-大路沟鼻褶群油藏投产评价
杨米涧-大路沟鼻褶群油藏投产评价
王公江;黄祖新;张兴良;陆军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
【年(卷),期】2003(025)003
【摘要】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东部杨米涧-大路沟鼻褶群新14、塞39、
G45-6区块成藏条件分析认为,这3个区块发育相对完整的西倾鼻隆背斜,砂体呈近南北向或北东向展布.Jy9砂体宽0.5~1.4km,长5.0km以上;Tc2砂体宽3~6km,长15km以上.储层具有中孔中渗或中孔低渗特征,油气显示良好.风险评估表明,油气成藏概率较大,并预测了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实施效果证明这3个区块均为高产油藏.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王公江;黄祖新;张兴良;陆军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陕西,靖边,718500;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陕西,靖边,718500;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陕西,靖边,718500;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陕西,靖边,718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23
【相关文献】
1.杨米涧地区杨2井区长2油组原油地化特征及运移效应 [J], 曾艳涛;文志刚;杨立国;朱建斌;张京;张遂;周学军
2.大路沟二区特低渗透油藏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J], 张洁
3.杨米涧—大路沟地区长6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J], 张莉;谭兴奎
4.靖边油田杨米涧关草涧油区沉积相研究 [J], 胡雪娇;刘寒梅;何鹏;李向东
5.杨米涧油田浅层储层特征与油藏聚集规律 [J], 王力;崔攀峰;张园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涧峪岔地区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规律
涧峪岔地区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规律
赵筱艳;杜春龙;任战利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08(034)008
【摘要】目的:研究涧峪岔区油藏成藏规律,方法:从油气运移、生储盖组合、油藏类型和油气控制因素等方面入手对该区的成藏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该区的油气分布受控于含油砂体,含油砂体的油气分布又受控于烃源岩分布,二者与有利沉积相带的有机配置使得油气富集成藏,最终形成具有工业油流的含油区块.结论:研究区为一岩性--物性油气藏,生储盖在纵向上的匹配,是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总页数】2页(P109-110)
【作者】赵筱艳;杜春龙;任战利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710069;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甘肃,庆阳745609;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杨米涧-化子坪地区长2段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J], 张磊
2.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侏罗系油气分布特征与成藏规律研究 [J], 吴坚;黄芸;谭思哲;郑勇
3.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规律 [J], 张宙; 王勇刚; 唐贤君
4.断溶体油气藏成因、成藏及油气富集规律——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塔河南
岸地区奥陶系为例 [J], 丁志文; 史涛; 左超; 李阳; 汪如军; 陈方方; 阳建平; 朱忠谦; 杨志敏; 孙晓辉; 鲜波; 李二鹏
5.柴北缘地区油气成藏模式与成藏规律 [J], 张正刚;袁剑英;陈启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冶金行业)杨涧煤矿面煤层自燃特性及三带测试分析
(冶金行业)杨涧煤矿面煤层自燃特性及三带测试分析杨涧煤矿90101工作面煤层自燃特性及三带测试分析山西中煤杨涧煤业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二O壹二年七月目录1绪论1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1.2研究内容2290101工作面煤样工业分析及真相对密度测定32.1工业分析32.1.1测试设备32.1.2水分测定32.1.3灰分测定32.1.4挥发分测定42.1.5固定碳计算42.1.6测试结果42.2真相对密度测试52.2.1依据标准52.2.3测定步骤52.2.4结果计算62.2.5测试结果7390101工作面煤样自燃倾向性测试8 3.1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83.1.1依据标准83.1.2测试仪器及主要性能参数83.1.3测试过程及吸氧量计算93.1.4煤自燃倾向性分类93.1.5实验数据及结果103.2煤自燃倾向性的氧化动力学测定方法103.2.1依据标准103.2.2测试原理103.2.3测试仪器103.2.4测试过程113.2.5煤自燃倾向性判定指数的计算113.2.6煤自燃倾向性分类指标123.2.7实验数据及结果123.3自燃倾向性测试结果14490101工作面煤层自然发火指标气体154.2实验过程164.2.1煤样选取164.2.2实验过程164.3.测试数据164.3.1.实验原始数据164.3.2CO、CO2气体产生规律174.3.3烷烯烃气体产生规律184.4.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分析和优选194.4.1标志性气体优选原则194.4.2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分析204.5结论22590101工作面自燃危险区域测试分析23 5.1采空区煤自燃“三带”的现场观测235.1.1测试装备和技术方案235.1.2观测数据和分析265.2采空区自燃“三带”的CFD模拟305.2.1采空区氧气运移分布的理论基础305.2.2综放面氧气浓度场的CFD模型325.2.3模拟结果和分析335.2.4工作面配风量对自燃带分布的影响346全文总结371绪论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煤炭自燃是矿井的主要灾害之壹,我国国有煤矿每年因自燃火灾而封闭的工作面超过100个,封在火区内的工作面装置达数千万元。
靖边油田杨米涧地区长6致密油储集砂岩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靖边油田杨米涧地区长6致密油储集砂岩沉积微相特征研究王锋;张瑶瑶;艾兵权;李艾峰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24(50)3
【摘要】长6致密油储集砂岩是靖边油田中生界致密油储层的主力油气勘探层位,为部署杨米涧地区长6致密油的剩余油挖潜工作,对杨米涧地区沉积背景进行调研,结合岩心特征及测井分析,识别长6致密储集砂岩各小层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并分析各小层发育时期沉积相带的演变特征。
研究表明:杨米涧地区长6段致密油储集砂岩为延长组主要致密油产层,长6段致密油储集砂岩主要形成于NE向物源形成的三角洲平原氧化环境中,厚度约100~150m,沉积期发育3~5条NE向分流河道;有利储集砂层主要沉积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环境,有利储集砂带主要呈NE-SW向条带状分布。
【总页数】4页(P112-115)
【作者】王锋;张瑶瑶;艾兵权;李艾峰
【作者单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五里湾-杨米涧地区上三叠统长2油层组储层沉积微相及非均质性特征
2.杨米涧-华子坪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3.靖边油田杨米涧关草涧油区沉积相研究
4.
致密砂岩储层自生矿物特征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r——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3油组为例5.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水驱油实验及剩余油分布特征
——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L1区长7储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杂构造多断层油藏小层对比分析
复杂构造多断层油藏小层对比分析
杨昱杰
【期刊名称】《科技导报》
【年(卷),期】2009(0)24
【摘要】针对小层对比工作在复杂构造、多断层油藏很容易出现分析失误,使油水井注采关系不清,区块完善程度不清,给地质研究、动态分析和开发决策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以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西区的小层对比分析为例,采用常规油层对比的同时,结合构造位置、构造趋势及钻井地质录井资料等,进行了多井分析判断,及时发现断层。
通过对1984年以来728口新井小层对比分析,特别是对14口钻遇断层井的分析,经三维地震资料验证,与分析结果基本吻合,进一步完善了油层对比方法。
【总页数】5页(P46-50)
【关键词】油藏小层;多断层;标准层;构造位置;动态分析;三维构造验证
【作者】杨昱杰
【作者单位】吉林油田分公司扶余采油厂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45
【相关文献】
1.断层封堵性分析在复杂小断块油藏滚动勘探中的应用 [J], 郑晓华
2.砂西构造N1-N1 2油藏小层划分与对比 [J], 陈新领;牟中海;马力宁;谭开俊;吴青鹏
3.基于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复杂断块油藏低级序断层预测--以南堡凹陷M区为例 [J], 商琳;刘晓涵;吴海涛;马晓丽;邹娟
4.复杂构造油藏精细断层建模方法与应用 [J], 沈贵红;仲学哲;赵慧慧;黄卫;张禄
5.砂西构造N1-N2^1油藏小层划分与对比 [J], 陈新领;牟中海;马力宁;谭开俊;吴青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致密储层岩性精准评价及毫米级样品油源精细对比——以松辽盆地北部QP1井为例
etal.,2012)。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致密油和泥页岩油勘探相
继在 YP1、QP1 、SYY1井 等 取 得 工 业 突 破,展 示 了 致 密 油 、泥 页 岩 油 勘 探 开 发 的 良 好 前 景 ,资 源 量 已 达 几十亿吨,成为大庆 油 田 主 要 接 替 和 储 备 资 源 及 持 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致密油是夹在或紧邻烃源岩层 系的致密储层中、未 经 过 大 规 模 长 距 离 运 移 而 形 成 的 油 聚 集 ;泥 页 岩 油 是 指 赋 存 于 富 有 机 质 、纳 米 孔 径 为主泥页岩地层中 的 石 油,是 成 熟 有 机 质 泥 页 岩 石 油的简称。致密油具有生油层 和储 集层 共生,厘米 毫米级砂岩和泥岩 多 层 叠 置 的 特 点,以 及 分 布 众 多 的厘米毫米级砂岩条带与泥 岩构 成源 储微 组合,具 有资源丰度低、储 层 品 质 差、非 均 质 性 强 的 特 征,决
注:本文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 限 公 司 科 学 研 究 与 技 术 开 发 项 目 “大 庆 探 区 非 常 规 油 气 勘 探 开 发 关 键 技 术 研 究 与 现 场 试 验 ”(编 号
2012E2603)、黑 龙 江 省 博 士 后 资 助 项 目 “不 同 时 期 油 源 断 裂 输 导 油 气 优 势 路 径 及 其 分 布 ”资 助 的 成 果 。 收 稿 日 期 :20180809;改 回 日 期 :20190412;网 络 发 表 日 期 :20200423;责 任 编 辑 :李 曼 。 作者简介:张居和,男,1965年生,高级工程师,主 要 从 事 油 气 地 球 化 学 及 地 质 实 验 研 究 工 作,Email:zhangjuhe@petrochina.com.cn。 通 讯 作 者 :张 博 为 ,男 ,1989 年 生 ,博 士 ,讲 师 ,主 要 从 事 油 气 地 质 工 程 和 资 源 工 程 研 究 ,Email:zhangbowei1989@qq.co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米涧油区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
【摘要】杨米涧油区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长10-长1段);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下白垩系洛河组和新生界第四系地层。
各组之间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
加强对该油区的地层划分及储层精细对比,将对该地区储层有利区带的预测研究及指导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杨米涧油区地层划分储层精细对比
1 地层特征研究
1.1 地层的划分及其依据
钻井揭示杨米涧油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长10-长1段),各组之间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
大部分油井完钻层位为长6油层组,有部分钻至延长组下组合的井。
延长组长6油层为油区开发的主要目的层之一。
长62含油区主要分布在研究东部的砂带上,油层顶面埋深1770m左右,一般含油层段约55-65m。
杨米涧油区三叠系延长组普遍发育着k0—k9十个标志层。
其中有五个标志层(k1、k2、k3、k5、k9)分布稳定,特征明显,是划分、对比延长组地层的主要标志。
标志层k2(长6、长7分界)、k3(长62与长63分界)的岩性为凝灰岩或凝灰质泥岩,标志层的厚度一般为2m~5m,测井曲线均表现为高时差、高伽玛、低电阻等特征。
根据以上标志层再结合沉积旋回、组合特征将三叠系延长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十个油层组:即长1~长10。
研究区多数井完钻层位在长6底部,个别井钻延长组下组合。
1.2 地层的对比特征
利用精细地层对比成果,提取平面构造图、研究小层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及沉积微相特征。
由于研究区目的层属陆相盆地沉积,储层发育的共同特点是岩性及厚度变化大,不同区块的沉积相类型,剖面特征有差异,要单纯采用统一层组划分对比方案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本次小层划分与对比过程中,首先选择用于划分地层的典型井,典型井资料较全,曲线特征明显。
从典型井出发选择了6条骨架剖面组成骨架网,向外延伸,逐步控制全区,最终建立了16条地层对比剖面,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
1.3 地层特征
长6油层组总厚度约150m,根据凝灰岩及沉积旋回、参考含油性的特征,将其划分为长61,长62,长63三个小层。
长61主要由灰绿色、灰色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灰色、灰绿色粉砂岩与灰绿色、深灰色粉砂质泥岩、页岩不等厚互层。
长62主要为浅灰、灰色、灰白色厚-中层细粒长石砂岩夹灰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凝灰岩。
地层厚度在55-65m之间,本层是长6中砂体发育最好的段。
总体发育上下两套厚层砂体,大部分井中之间为薄层的泥岩(凝灰岩)分隔,也是本区的主力产油层。
长62所划分的长62-1、长62-2厚度均为30-38m。
长62-1含油性较62-2要好。
长63主要为灰色、深灰色、黑色泥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与灰绿色薄层长石细砂岩、粉细砂岩、粉砂岩组成,夹数层薄的灰绿色凝灰岩。
钻穿该层的井较少,该段沉积厚度较稳定,为45~50m。
砂岩单层厚度小,一般小于20m,少数可达10~15m。
砂体连通性差。
在本区基本不含油,即使有也一般以差油层和含油水层为主。
2 储层细分对比
在油层组及其砂岩组划分对比的基础上,以岩性资料为基础,岩性组合为依据,沉积理论作指导,充分考虑分流河道相厚油层相互切割叠置的特点,利用测井曲线,在标志层控制下旋回对比,分级控制,曲线形态相似,校斜后厚度比例大致相等,全区闭合验证的研究区主力油层组长61、长62、长63进行储层细分对比,建立与目前油田开发适应的分层方案。
具体对比方法和步骤为:
(1)划分四级旋回,追踪小层连续性。
(2)追踪砂层组内夹层,明确其岩电特征。
(3)逐级控制、面积对比、全区统层。
4+5层和长6层。
为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对长6油层自上而下,按沉积旋回结合电性特征细分为长61、长62和长63,其中长61
储集层中基本不含油,而长62和长63两个含油层系则是杨米涧的组成部分。
其中长62油藏则由两个油砂体长62-1和长62-2组成,油井资料统计,长62-1平均单井有效厚度为5.2米,长62-2
单井有效厚度为0.4-15.1m,平均为5.5米,长62平均单井有效
厚度为7.3m。
表明杨米涧油区的主力油层长62(表1)。
参考文献
[1] 宋国初,李克勤等.陕甘宁盆地大油田形成与分布[m].张文昭主编.中国陆相大油田,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2] 陈全红.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05):784一787
[3] 苏洁,陈恭洋,张路崎,李会.白豹-坪庄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断块油气田,1005-8907(2009)02-029-03
[4] 王公江,黄祖新,张兴良,陆军.杨米涧一大路沟鼻褶群油藏投产评价,2003.9.25.3,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5] 叶博,杨米涧.大路沟地区储层展布特征与有利区带预测研究.西北大学研究生论文库,2008:22-35
[6] 李斌,朱永铭,童孝华等,靖安油田上三叠统长6储集层成岩作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4):292~295
[7] 朱玉双,曲志浩,孔令荣,等.安塞油田坪桥区一王窑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驱油效率分析[j].沉积学报,2000,18(2):279一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