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公共政策考点整理

公共政策考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2)公共政策不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3)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相关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所谓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条件、山川河流、矿藏资源等,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内外政策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以及体制或制度等方面,它对公共政策起着更直接更重要的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的作用。

3、过程理论:这种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做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应。

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

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市如何形成的以及政策应当如何做出。

4、团体理论:这种途径将公共政策看做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订约和妥协的产物。

团体理论是美国政治学的主导理论。

它认为,利益团体的相互作用和争斗是政治生活的主要行为,政治系统通过各种手段来处理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政策制定被视为一种来自各利益集团压力的活动,政策则是这些利益团体之间斗争妥协的结果。

5、全体一致规则:所谓全体一致规则,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原则。

6、投票悖论:在对过半数规则研究的过程总,学者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这种现象叫做循环或投票悖论。

7、博尔达计数法:即按照投票者的偏好秩序的排序来给M个提案中的每一个打分,分值从1到M,即被投票者列为第一位的提案得到M分,列第二名的提案得M-1分,被投票者列为最后一位的提案得1分。

公共政策学重点

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2.政策:就是通过谋划,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控制、校正,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公共政策界定为: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驶公共权力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6.政策客体: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7.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8.目标群体(政策对象):指受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分配利益、规范行为)的社会成员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9.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10.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它是由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

它集中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和其它方面的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咨询子系统的作用,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11.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的。

其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

12.监控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它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之中,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减少政策失误,避免出现灾难性后果。

公共政策学重点知识

公共政策学重点知识

1.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政策工具的概念:所谓政策工具,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4.政策问题的概念: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5,政策规划的含义:即政策构建: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6.公共政策的抉择的含义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

7.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8..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整个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9.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

10.政策变动的含义: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公共政策要点整理

公共政策要点整理

{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作用:导向功能、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2.公共利益的界定: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第二章}3.政策分析含义:政策分析是针对政策的制定过程及关节,就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结果和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的活动4.政策分析类型:4.1研究型分析:研究周期、投入成本高,占有资料多,效果显示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力相对较弱。

4.2快速分析:多涉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简便、快捷的分析过程、分析结果的及时提供,受到决策者的广泛关注。

5.方法论:批判性复合主义方法论以多维定位为原则,借助多视角、方法、指标、数据资源和交流媒介观察和认识事物。

具体表现:多元操作主义、多重方法研究、多重分析综合、多变量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多重分析、多角度分析、多媒介交流6.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骤:定义问题、收集证据、分析原因、评估政策、开发方案、结果预测、择优选择。

6.1层次分析:1)可能的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2)合理的原因:现实条件下可以解决的原因和现实条件下不能解决的原因;3)可行的原因:现实条件下可以解决的原因。

7.政策交流过程:政策分析、材料引申、互动交流、知识利用8.政策相关文件的利用:综合、整理、解释、简化、直观说明、总结{第三章}9.公共政策理念的内容:生命至尊、公平至上、民主为用、法治优先、诚信为基、宽容为怀、自由为体、民生为天、以人为本、和谐为贵10.政策主体: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行政决策机关、行政执行机关、法院]、非官方决策者[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11.政策环境的构成: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第五章}12.社会问题的含义:当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或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13.社会问题的特征: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社会问题是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社会问题的形成具有阶段性特征、社会问题多带有系统性特征14.社会问题的类型:过失性社会问题、结构性社会问题15.政策问题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16.问题察觉: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17.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18.问题描述:运用可操作语言(数字、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19.政策议程(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类型:外在创始型议程(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外的个人或团体提出)、政治动员型议程(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政策意向);内在创始型议程(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工作人员或部门)20.政策议程建立条件:私人诉求、团体推动、领袖因素、体制功能、传媒作用、问题本身21.政策议程触发机制:引发政策议程产生的事件。

公共政策重点知识

公共政策重点知识

公共政策重点知识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1、政策议程(1)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2)政策议程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①系统议程②政府议程(3)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①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③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2、公共政策客体公共的政策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

公共政策总是针对特定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群体而规定的行为准则。

因此,可以从“事”(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公共问题)和“人”(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社会成员)两个角度认识公共政策客体。

3、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的程度的活动。

4、问题界定(1)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①客观事实或问题情境②问题察觉③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④团体与组织活动⑤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①关联性与公共性②主观性与人为性③历史性与动态性5、政策选择公共政策的抉择,就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政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6、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公共政策知识点

公共政策知识点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

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发展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5.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战术(微观决策)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9.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制性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论)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全球性政府间组织、全球性非政府组织)11.政策网络: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制度性)和非正式的联系。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公共政策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1)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3)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的本质: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不断的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

利益的选择——利益的整合——利益的分配——利益的落实——利益的增进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前瞻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功能: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4)象征性功能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1)公共政策的稳定功能2)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功能3)公共政策促进社会革新功能2、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国际环境政策系统的划分:信息子系统、咨询子系统、决断子系统、执行子系统、监控子系统3、政策过程:阶段途径决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终结、评价七个阶段(拉斯韦尔)创议、估计、选择、执行、评估、终结(布鲁尔)4、公共政策学的兴起1)公共政策学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政策科学运动”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2)公共政策学的新进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1)政策评估方面(2)政策执行方面(3)政策终结方面3)最近二三十年:(1)与公共行政学和管理学不断融合-公共管理学(2)经济学研究途径地位越来越重要(3)新的分支比如比较公共政策、政策伦理学等(4)从纯技术和经济理性,转向价值分析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1)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各国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有关。

公共政策学基本常识

公共政策学基本常识

公共政策学基本常识
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它是有关民主主义的学问。

2、逻辑实证主义是它的哲学基础。

3、它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4、它是学者与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5、它是以社会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管制功能。

引导功能。

调控功能。

分配功能。

简述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及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1、含义: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2、意义:①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②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1、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

2、向决策者提供新思想观念。

3、评估政策结果,提供有关信息。

4、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专家与官员
5、对公众进行公共政策教育。

简述"头脑风暴法"运用于政策分析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主要原则:
1、突出主题。

2、充分重视并讨论各种意见与建议。

3、改进并综合提出的方案。

4、创造自由讨论氛围。

5、发言简炼,即席发言
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1、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相一致原则
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3、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
4、时效性和稳妥性兼顾原则
5、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原则
6、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
7、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政策学重点

公共政策学重点

2.社会问题: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它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如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环境问题,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

3.公共管理问题(公共问题):公共问题意味着社会公众的共同期望不能转化为现实,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遭受威胁,社会发展受到影响。

波及到非直接相关群体,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

强调对公共利益的影响。

7.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9.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具有相同利益并向社会和政府提出诉求,以争取团体及其成员的利益的各种社会组织。

10.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简答1.有限理性决策模型?(1)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西蒙和马奇提出的,源于对完全理性的批评,认为人类行为受知识、能力、心理及信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办法达到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要求,在“行政人”的假设基础之上提出的,寻求的不是经济学模型主张的所谓最佳方案,而只是符合某个预先设定好的最低限度规定的标准。

(2)决策者并不追求最大化原则,而是满意原则。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

实践中的公共决策并不是沿着收益成本最大化的思路,而仅仅是满足决策者在某个问题上的满意标准。

(3)评价:西蒙和马奇的有限理性模型对全面理性模式做了深层次的批评,并强调了政策制定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这个模式在经济学、管理学和公共政策学中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这一模式主要是为学术理论服务的,而不是为实际的政策分析服务的。

2.精英模型?(1)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莫斯卡、帕雷托,德国的米歇尔斯和美国的赖特·米尔斯;(2)认为实际的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3)缺陷: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政策形成的影响。

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点梳理

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点梳理

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点梳理1.公共政策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制度主义理论、政策实施理论等。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的根本原则以及利益相关者如何通过游说和组织来影响政策制定过程。

制度主义理论研究非正式和形式的制度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影响。

政策实施理论研究政策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组织的能力、资源的充足性以及政策执行者的态度。

2.政策问题识别:政策问题识别是公共政策制定的第一步,它涉及到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客观分析和主观判断。

政策问题识别包括问题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突出问题的筛选等。

3.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指在确定政策目标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手段和实施措施来解决公共问题。

政策制定涉及到政策目标的设定、政策手段的选择、政策评估的重要性等问题。

4.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指政府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政策实施涉及到资源配置、组织安排、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问题。

5.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对政策目标的实现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政策评估包括政策影响评估、政策效率评估、政策可行性评估等。

6.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是指对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

利益相关者可以是政府部门、公民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

7.决策分析:决策分析是指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工具和方法,对政策选择和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决策分析包括成本效益分析、风险分析、决策树分析等。

8.管理和组织:公共政策分析涉及到政府和公共组织的管理和组织问题。

管理和组织包括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安排、资源的调配、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等。

公共政策分析需要综合运用上述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制定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

同时,还需要注重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以保证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和改进。

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政府和公共组织制定决策的基础。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即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私人物品: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个人消费的物品,而且只有那些为之付费的人才有权利对其进行支配。

3.公共利益:一般认为,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界定公共利益应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

4.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护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5.公共秩序:也称“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运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划分公共秩序与私人权力可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正当性,二是必要性,三是合法性,四是合理性。

】6.公共政策的政治解释: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这类集体活动的参与者往往具有一致的目标,但总会在活动中发现与他人的合作不怎么合算(后者有时要求解决“搭便车”问题)。

7.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A 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B 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C 宏观政治是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社会价值和资源(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

政策不是针对一个人的,而是针对社会全体成员,或是针对一类人、一群人(某一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群体等).然而,社会却没有完全一致的价值和利益的存在,只有团体与个人的价值和利益存在。

第四章1、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公共决策体制分为分权制和集权制。

2、公共决策体制类型中独裁制包括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法西斯制。

最高决策权归属于神的决策体制是神权制或君权制。

3、孔多赛标准的概念: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人。

4、投票规则(1)全体一致规则定义: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全体一致规则的例子,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国同意。

特征:●一票否决●“帕累托最优”缺点:●决策成本过高●鼓励“策略行为”两种形式:讨价还价和弃权(2)过半数规则定义: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才能通过的规则。

特征:●决策效率高●“少数服从多数”缺陷:●“多数剥削少数”●决策结果未必可靠●投票悖论第五章1、自愿型工具:家庭与社区、自愿型组织、市场强制型工具:规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混合型工具: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1)政策目标(2)工具的特性(3)工具应用的背景(4)以前的工具选择(5)意识形态第六章1、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公共政策学(整理)

公共政策学(整理)

公共政策学(整理)公共政策学第一章公共政策导论本章重点:·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含义及表现形式·掌握公共政策基本发展史·理解公共物品、公共职能、公共问题、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秩序、公共治理等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概念公共政策的含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公共政策的作用: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

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1)法律法规(2)行政规定或命令(3)政府大型规划(4)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5)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公共政策的发展史:学者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重点掌握前两个阶段以及这两个阶段的核心人物和代表思想。

(一)西方公共政策学的创建时期(20世纪50年代)现代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与其同事勒纳合编名为《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发展》一书出版。

思想:政策科学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正确的反映现实的方法来帮助这项政策,以有效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实践。

(二)西方公共政策科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该学科第二代掌门叶海卡·德洛尔标志:出版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的再审查》《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探索》思想:政策科学的核心是把政策制定系统作为研究和改进的对象包括政策制定的一般过程及其具体的政策问题。

(三)西方公共政策科学的自我批判时期(20世纪80年代)(四)西方公共政策科学扩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20世纪90年代)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不可分割性,不具有排他性。

(私人物品:通过市场选择而被个人消费的物品,并且只有那些为之付费的人才有权力对其进行支配。

特征为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其重点在于明确公与私的界限。

约翰·斯图亚特·米尔在《论自由》一书中提出了“不伤害原则”: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伤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和交代;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为,个人则应向社会负责和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社会或是法律的相应惩罚,假如社会的意见认为需要用这种或那种惩罚来保护他自己的话。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2024)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2024)

引言概述:公共政策是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和决策,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民福祉。

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政府、市场、公众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本文将总结公共政策学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征1.公共政策的定义2.公共政策的特征a.公共性b.法律性c.广泛性d.建设性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a.问题识别与定义b.政策制定c.政策实施d.政策评估2.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者a.政府部门b.利益相关方c.公众参与三、公共政策的评估与调整1.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和方法2.政策评估的因素和指标3.政策调整和改进的方式a.修改政策目标b.调整政策措施c.修正政策执行方式四、公共政策的影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和效果评估2.政策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a.社会福利政策b.教育政策c.卫生政策d.环境保护政策五、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与案例分析1.国际公共政策的比较研究a.政策目标和导向b.政策措施和执行c.政策影响和效果2.国际案例分析a.国家级公共政策案例b.地方级公共政策案例总结:公共政策学是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的一门学科。

本文通过概述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征,详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评估与调整,及其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还通过国际比较和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公共政策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深入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学的知识,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政策,为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公共政策知识点归纳

公共政策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既是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2.政策研究的内涵(1)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课题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3)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活的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3.“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林德布罗姆于1956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4.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多学科交叉、多架构研究方法,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等特征。

这是推动这门学科兴起的时代需求的特点造成的:P605.政策分析的内涵:(1)研究的主体或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3)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地《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7.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内涵:(1)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2)具有准科学的特征;(3)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

8.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1)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2)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3)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4)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三章1、官方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政策主体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3、行政机关在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

4、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立法机关(或立法者)的行为的?该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条件下立法或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及模式,并指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的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

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支持率。

而为了回的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5、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利益团体的行为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利益团体的行为动机及原则也是按照“经济人”假设行事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公共政策制定,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和资源(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

政策不是针对一个人的,而是针对社会全体成员,或是针对一类人、一群人(某一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群体等).然而,社会却没有完全一致的价值和利益的存在,只有团体与个人的价值和利益存在。

第四章1、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公共决策体制分为分权制和集权制。

2、公共决策体制类型中独裁制包括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法西斯制。

最高决策权归属于神的决策体制是神权制或君权制。

3、孔多赛标准的概念: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人。

4、投票规则(1)全体一致规则定义: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全体一致规则的例子,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国同意。

特征:●一票否决●“帕累托最优”缺点:●决策成本过高●鼓励“策略行为”两种形式:讨价还价和弃权(2)过半数规则定义: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才能通过的规则。

特征:●决策效率高●“少数服从多数”缺陷:●“多数剥削少数”●决策结果未必可靠●投票悖论第五章1、自愿型工具:家庭与社区、自愿型组织、市场强制型工具:规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混合型工具: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1)政策目标(2)工具的特性(3)工具应用的背景(4)以前的工具选择(5)意识形态第六章1、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党政机关确定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

政策议程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的过程。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公共政策的形式是立法。

3、“摸石头过河”属于渐进政策模型4、建立政策议程的模型——动员模型政策议程的动员模型所描述的主要是政治领袖自己提出政策问题,并把它列入政策议程的过程。

5、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政策工具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1)权威性——它们是经过法定的程序制定的,是一般的大政方针,因而具有权威性;(2)强制性——它们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必须得到坚决执行。

6、行政机关(政府)不仅是政策执行的主要机构,而且它有权根据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特征:(1)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的具体化,它们要体现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出的政策的基本精神;(2)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所没有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有权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政策规定,以防止出现政策空白。

7、方案规划的定义: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8、政策合法化的定义: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9、中国政策制定的模式的特点:在中国,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综合并非由各种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有政治系统内部权力精英通过分析、研究、和调查而将他们所认定的社会利益输入到公共政策中去。

因此,中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出一种“内输入”的特点。

“内输入”特点的具体表现是: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

第七章1、“执行运动”的倡导者和追随者们提出了各种执行理论。

(1)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2)系统理论——将政策执行理解为政策行动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1)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2)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3)经济手段(4)思想诱导手段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1)“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

(2)“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

(3)“软托硬抗,拒不执行”——象征性执行。

(4)“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

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利益”的驱动。

(1)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

(2)政策本身的缺陷。

(3)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

(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5、政策评估作为一种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是政策运行过程这一有机链条中的重要的一环。

区分效果、效率、效益三种的区别:效果:政策的产出、结果、影响效率:产出/投入效益:有用的产出/投入第八章1、政策评估的标准(1)事实标准●政策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间的比例关系<1>成本消耗——政策主体、目标群体、社会负面影响<2>政策收益——主体、客体、环境●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解决问题的程度、满足需求程度、需求被满足人数●政策对社会影响程度综合衡量2、政策评估的类型(1)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政策评估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2)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政策评估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3)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事后评估。

●事前评估: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的评估。

●执行评估:对在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就是具体分析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情况,以确定政策是否得到严格地贯彻执行。

●事后评估:政策执行完成之后对政策效果的评估,旨在鉴定人们执行的政策对所确认问题达到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辨识政策效果成因,以求通过优化政策运行机制的方式,强化和扩大政策的效果。

第九章1、政策监控的分类(1)根据政策监控的层次分类●自我监控●逐级监控●越级监控(2)根据政策监控的内容分类●目标监控●关键点监控2、立法机关(立法者)对政策的监控的具体表现(1)依靠法律监控公共政策(2)听取和审议预算、决策、立项等,对公关政策的内容、规模、方向加以监控。

(3)通过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不信任投票来控制公共政策。

(4)以质询和诘问等方式对公共政策加以监控。

(5)通过观察、检查和组成针对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而对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3、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弱化的原因:(1)党政不分。

突出了党纪监督,却将法律监督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2)政策监控的具体程序与实施细则的缺失,使得法律上的监控权力因无法进入操作层面而被悬置起来。

(3)政策监控的主体所能得到的有限信息也制约和影响了监控的实际效果。

第十章1、政策终结的定义和特征(1)定义: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2)特征:●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2、政策分解、政策缩减和政策周期的定义(1)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

当原有的政策过于庞杂、目标众多以至于影响该政策的有效执行是,常常采用分解的办法,将原政策的内容按主要的目标分解成几个较小的政策。

这样有利于执行者明确政策目标,提高执行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