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灾害》教学设计
临沧市一中赵珍
1、教学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地震、地震灾害等相关概念;
②、结合图2-1-2“震源和震中”理解并记忆地震的构成要素;
③、通过自主学习,知道衡量地震的指标及其分类;
④、通过合作探究理解震级和烈度的联系与区别;
⑤、读图2-2-3“板块边界构成地震带”和世界自然灾害分布图,知道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分布,并比较横波和纵波的速度;
⑥、通过学习,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2、教学的重难点及其突破
①、教学重难点:
A、地震的构成要素;
B、衡量地震的指标及其分类;
C、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分布及其名字。
D、震级和烈度的联系与区别。
②、重难点突破
A、利用图2-1-2“震源和震中”和2-2-3“板块边界构成地震带”以及世界自然灾害分布图强化加深教学重难点A和B;
B、通过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难点C。
3、新课导入
采用与授课内容有关的视频进行导入,已达到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效果。
4、教具
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进行教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指令明确。
5、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①、新课导入(2分钟)
以地震的视频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地震灾害和地震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②、预习检查(5分钟)
通过结合地图提问和小组相互检查评分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A、教师每组提问一个问题,分值为1分;
B、各小组采用采用“递评”(1组评2组、2组评3组……10组评1组)的方法对每个小组的预习案进行评分——分值为9分;
C、以上两项的和为每个小组课前预习的得分,并由评价小组的小组长把该组的得分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里。
③、合作探究(20+4+2=28分钟)
A、合作学: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地震灾害》导学案里《探究案》的1、2题,若遇到疑问采用“递教”(以第一组为例,A教
B、B教C )的方式进行解疑和学习;(20分钟)
B、学生展示:每个小组编号为C的同学到黑板上指定的位置展示《探究案》里1、2题指定内容的答案,具体如下:(4分钟)
1组2组展示:1(1)、1(2)、1(3);
2组3组展示:1(4);
5组6组展示:2(1);
7组8组展示:2(2);
9组10组展示:2(3)。
C、纠错:每个小组编号为A的同学对本组的展示成果进行补充完善;(1分钟)
D、教师点拨总结;(2分钟)
E、小组评价:采用“递评”(1组评2组、2组评3组……10组评1组)的方法对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评分,并由评价小组的小组长把该组的得分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里——满分为10分;(1分钟)
④、课堂检测(5分钟)
A、用导学案里的课堂检测对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进行当堂检测;(3分钟)
B、教师解疑;(1分钟)
C、小组评价:采用“递评”(1组评2组、2组评3组……10组评1组)的方法对每个小组的课堂检测进行评分,并由评价小组的小组长把该组的得分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里——满分为10分(1分钟)
⑤、课堂小结(5分钟)
A、课代表算出各小组本节课的最终得分,并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重难点;(3分钟)
B、教师补充说明。(2分钟)
【预习案】
一、地震灾害的概念:由导致的灾害。
二、地震
1、地震的概念:一定区域内的现象,它主要有等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2、地震的构成要素(因子):
(1)、:引起地震的能量释放的源头;
(2)、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地面、称为震中;
(3)、: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
(4)、震中距:到周围地面上某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
(5)、:在地图上把相似的各点连起来的曲线。
3、衡量地震的指标
(1)、震级
a、定义:衡量地震释放的指标,通常用表示;
b、能量:震级越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
c、注意:一次地震一个震级。
(2)、烈度(破坏力强度)
A、定义: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的指标;
B、影响烈度的因素:、、、、和地面建筑等。(3)、震级与烈度的联系与区别
4、地震的类型
(1)、分类
划分方法主要类型
按震级微震(<3级)、有感地震(3~5级)、(>5级);
按震源深度
(<70千米)、中源地震(70~300千米)、深源地震(>300千米);
按成因机制、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地震。
(2)、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
(4)、、等人类活动都可能诱发地震。
5、地震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等
6、世界地震分布的两大地带
(1)、——80%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深源和浅源地震;
(2)、。
三、地震的发生过程
1、地震发生时以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
2、地震波的类型:
(1)、(P):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2)、(S):使物体产生前后水平晃动。
3、速度:P>S
所以,发生地震时,在震中附近地区的人们先感觉到,然后感觉到。『知识链接』
地震的分类
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四种: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7%左右。
3、陷落地震:由于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岩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人工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震动。
【探究案】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华社北京2008年5月12日电12月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级之强,影响范围之广,历史罕见,给当地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我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