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石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十七)-----画像石和画像砖

中国美术史(十七)-----画像石和画像砖

中国美术史(十七)-----画像石和画像砖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美术史的最重要的材料,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

画像石分布的中心地区有二:山东西部、南部和四川岷江流域。

此外河南南阳一带也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有一些发现。

画像砖的分布地区主要是河南和四川。

画像石和画像砖都是用于建造祠堂、墓室及石阙的建筑材料。

山东的画像石构成的享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当作汉代规模宏大的有壁画装饰的大型建筑物的模型来看待。

山东省长清县的“郭巨祠”(北齐武平元年,公元五七○年所立的碑文根据传说断定为东汉有名的孝子郭巨的享祠,恐不可靠),上面镌刻有永建四年(公元一二九年)的过路人的题字,可知建成在此之前。

“郭巨祠”是一小石室,有左、右、后三面石壁,上有前后坡的石屋顶,并凿出瓦垅,正面有三个八角形石柱,正中一柱分石室为左右两间。

左右两石柱都是经过宋代重修的。

石室内部三面墙上,打磨得很光滑,壁面上阴刻出各种人物及车骑的图像(图50)。

后壁正面的图像,上层是两辆车和两行骑士为前导,随之以击鼓奏乐的车,而以“大王车”殿后。

下层是并列的夹在四座楼亭之间的三座楼阁,楼阁上层,人们端坐,两两相对,下层似乎是众人在向王者行礼。

屋顶上刻有各种鸟和猿猴之类。

石室左壁图像上下分六层。

最上层是蛇身人首手执矩形物的伏羲氏,其下似乎还有雷神的车和其他神话的形象。

第三层是骑骆驼的、骑象的以及徒步的、乘车和乘马的兵士。

再下面是周公辅成王的故事。

第五层是对坐观舞蹈、杂技的图像和庖厨的图像。

杂技有弄丸(把若干小球轮流抛在空中,球的数目一般是七个)、戴竿(竿子顶在人的头上,另有人攀到竿子上作各种游戏)等,庖厨有杀猪、井中取水等。

第六层也是车骑行列、人物等。

石室右壁图像上下也分成六层。

最上似是与伏羲相对的蛇身人首手执一物的女娲氏。

其下有“贯胸国人”,和一些在西王母(?)左右的人物以及兔、虎等动物。

第三层也是车骑行列。

第四层是以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物为中心,左右相对拱立的成排的人物形象。

四川省博物馆之画像石

四川省博物馆之画像石

四川省博物馆之画像石 农作画像石是汉代墓葬壁饰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其画像上的内容了汉代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各个方面,透过一块块的画像石,我们仿佛就回到了那个写意的时代。

养老汉代的画像石内容大体可分为九大类。

一是生产活动类。

主要表现的是墓主人庄园经济和手工业作坊内生产劳动场面,如农夫采桑、犁耕锄耘、放牧狩猎、收租放粮、冶铁纺织等。

放筏舂米(这复制品真差劲!还是那个时代雕刻的韵味)酒肆羊尊酒肆二是墓主人生活类。

有燕居、宴饮、庖厨、乐舞百戏、六博等。

盘舞杂技庖厨习射三是墓主人任宦经历和身份类。

如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和幕府等。

迎谒拜谒燕居谒见骆驼载乐宴乐宴乐三骑吏轺车斧车斧车车马过桥斧车。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很飘逸!轺车骑从轺车骖驾四是忠考历史故事类。

主要是宣传忠孝节义的内容,有忠臣孝子、圣贤人物和节妇烈女故事等。

五是神话故事类。

主要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四神、羽人和象征神仙世界的奇禽异兽等。

骖龙雷车仙人骑鹿六是祥瑞图类。

多表现吉祥如意的图像,如祥云、神鼎等。

七是天象类。

主要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辰和与此有关的云纹。

八是佛教内容类。

主要有莲花、六牙白象、立佛、坐佛和弟子等。

九是装饰图案花纹类。

有菱形纹、垂幛纹、三角纹、水波纹、穿环纹、流云纹等边饰和建筑中的藻井,铺首衔环等装饰。

呵呵,光去拍自己喜欢的去了,忘了拍这几类,六、七类人博物馆中倒还常见,可与佛教题材相关的在画像砖中并不多见,或许这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记得在汉代人们都遵从黄老之道。

这九类题材内容在墓室中通常有较为固定的位置。

前四类多刻于墓顶四壁,第五、六八类多刻于墓门或墓门或墓柱上,第七类常见于墓顶,而第九类则散见墓室各处,填补空白。

汉代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

一是河南南阳为中心的幅射,二是山东和苏北、皖北、豫东区。

三是陕北和晋西北地区。

四便是我们川渝地区。

在四川省博物馆和重庆三峡博物馆中都劈有专门的展室展出画像石。

相对来说四川省博物馆展出的画像石要比三峡博物馆多、精一些,这也难怪重庆就是从四川分离出去的且时间不久(97年),好东西老早便被省博搞走了。

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手法

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手法

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手法画像石、画像砖:汉代美术遗物且留存数量最多、内容形式最丰富。

画像石、画像砖艺术反应的社会生活极为广泛: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祥瑞迷信……画像石而其作为建筑材料的石头,都要被加工成一定的形状、一定长宽比例的构件才能创作艺术品。

而由于艺人所处地位不同、接受的传统不同以及修养高低不同,因此,画像石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不同。

画像石艺术手法主要有:1.平面阴线刻,即将石面磨平,在光面用金属工具凿刻阴线组成的图像(手法简便,效果欠佳)。

2.凹陷平面阴线刻,即将正面铲成凹平面,在凹面内用阴线刻绘形象,形象四周留出加工石料时的粗疏线条,线条有规律地排列起来,组成一个斑驳粗犷的背景,与凹面的平整和流动的线条形成对比(形象犹如隐藏在粗犷石面之内,效果颇佳)。

3.减地凸起薄肉雕,即将底子铲去一层,使形象部分凸出画面,隐隐隆起,犹如浮雕,再用阴线加工细部,将雕与刻、体面与线条结合起来,再配以几何纹的边框(效果华丽而庄重)。

4.减地平面加阴线刻,即将底子减去一层,形象部分凸出,凸出部分亦磨平,形成上下两个平面,所需形象刻在上一层平面上(远看似剪影,形象突出,整体感强)。

汉画像石大多在形象四周加刻一个几何纹或花枝纹边框,这对后世的卷轴画那种上下留出天地、左右空出边缘的构图式样,是一个可贵的启示。

边框对话来说起到一个限定和装饰作用。

这是汉代雕刻艺人的一大创造。

画像砖画像砖艺术始于战国,延续到宋金时期。

画像砖上的形象大多是印模压印的,也有用锐器刻画而成的。

砖便于加工,所以大多图像精致。

其艺术手法大体有浅浮雕式和阴线刻式两种。

表现内容与画像石相近。

画像砖的构图形式有长条形和方形两种。

流传而今的秦代空心画像砖,形象刻画很精致,人物服装线条繁复、细长而匀净,五官亦很具体,细如笔绘。

洛阳出土了一种长条形空心砖,阴刻狩猎场面,线条粗犷有力,四边为菱形几何纹装饰;另有一种长条形空心砖,全部由图案组成,显得华丽庄重,几何纹图案是单个模型压印上去。

画像石教学课件

画像石教学课件

风格:
• 南阳画像石的艺术风格从形成到衰落基本统一,某些方面有 所变化和发展。早期作品的构图主体突出,形象分布比较疏 朗,不加任何补白装饰,有单纯、朴素的艺术效果。从中期 开始,苍龙、白虎、羽人、鹿车、羲和浴月、嫦娥奔月等作 品的主体形象周围饰以浮动的云气,用圆点加连线表示星座, 使天空景象和神怪世界有着异于现实生活的虚幻、缥缈情境。 大部分作品是一个画面表现一个故事或一组物象,较少堆砌, 形象以平面横向分布为主。造型的运动感极为强烈,驷骑、 动物多呈追逐相搏、奔腾跳跃之状,具有蓬勃的野性与生机。 乐舞百戏中的人物体态多变,如南阳汉画馆藏的一块“冲狭” 画像石,图中一女伎着地未稳,另一位又捷疾冲向狭围,身 影错落,动感明显。西汉时期的画像一般都施朱彩,门扉上 施彩的作法延续到东汉。在大量未施彩的画像中,由于石料 只略经打磨平整,表面仍存粗糙效果,形象的细节均未细致 具体刻画,画像直观上显得随意、自然。造型与雕刻风格的 统一,构成南阳画像石淳朴厚重、恢宏阔大的整体气势。
• 四川是汉阙遗存最多的地区。作为建筑与雕刻复合 的艺术 体,阙面有大量的高、浅浮雕画像石,以著名的 雅安高颐 阙、渠县沈君阙、平阳府君阙为例,上有振翼 昂首的朱雀、 衔着环璧的青龙与白虎,它们形体较大,在长条形的构图中姿 影活跃,有远观亦醒目的效果,呈横 幅状的主要有车骑和 列队人物、西王母图、植物图案等,这类画像石的雕刻,比 墓室画像石更具概括、清晰、醒 目的效果。 四川画像石功能的多样性,表明它是当时社会上较为 普及且居于主导地位的美术形式。它在四川出现的时 间晚 于河南、山东等地,流行于东汉中期至蜀汉时期。这种艺术 样式有可能从外地传入,但四川地区繁荣的社会经济却是它 被大量创作出来的基础。与同地同期的画像砖秀丽的艺术风 貌相比,画像石具有拙朴阔略、沉雄浑厚的特点。整体上看, 雕刻技法与造型风格基本统一,唯新津等地的石棺画像,以 自由新颖的人物体态塑造,迥异常见的侧面式形象,其俊逸 空灵的风格达到平面浮雕 的很高水平,与魏晋人物画有承 启的关系。

九年级下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PPT课件

九年级下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PPT课件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1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32
15
画像砖的起源
•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 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 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 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 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 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 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 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 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 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 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 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1
什么是画像石 ?
• 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 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 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 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 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 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 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4
济宁、枣庄汉画像石分布区域 形成的原因
第一,地理环境的原因。 第二,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 第三,不同的工匠集团传统。

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画像砖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绘画遗产。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

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

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

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

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

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

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

因此,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

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

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

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每周一品: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

每周一品: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

每周一品: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拓片),东汉,长150.0厘米;宽42.0厘米。

1973年南阳县王寨出土。

[1]原石现馆藏于河南南阳汉画馆。

深度品鉴该画像石,1973年出土于南阳县(今宛城区)一画像石墓中。

该画像石属于东汉早期。

该画像石位于一后室门楣左边。

画像中,右起一钟悬挂在簴架上,两旁各有一乐人,均以一手扶簨,一手执杖撞钟。

向左一大腹便便的赤身俳优叉腰跨步疾走作滑稽表演;中间一娇小玲珑之女性舞者,头顶一类似灯盏之物,一手托一易碎之盘,一手作为支撑,双腿逆势高高举起,单手倒立于橔上;左起一人吹埙,一赤身突腹俳优正在奔跑之中,左手播鼗摇播,右手抛跳12丸;一男子跽坐,双臂展开,作口吐火焰的幻术。

整个图像画面是一个大型乐舞百戏场面的浓缩。

文化解读汉画像石是刻画于汉代墓葬棺椁、祠堂四壁以及建墓构石上的画像。

画面中的内容涉及劳动、娱乐、神话、生活等方面,也关乎政治、经济、典章、制度、风俗人情等。

汉画像不但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史学家称之为汉代社会的“绣像史”。

而上图中所展示的就是反映汉代社会乐舞生活其一的百戏娱乐状况。

然而,这块看似普通的乐舞画像石,百戏画像石画面中,右边挂了一个巨大的青铜甬钟,两旁各有乐人扶簴敲钟。

与青铜甬钟合奏的还有左边的一个吹埙的乐人,三人共同和乐伴奏百戏。

其画面内容折射出汉代社会巨大变迁的信息,不但承载着汉代社会娱乐的文化信息,更是汉代社会礼乐转型变迁的缩影。

一方面,文献中铜钟仍具有礼仪性;另一方面,民俗色彩的画像中,铜钟地位一落千丈,在民间成为百戏配角。

那么,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呢?其一、汉代的礼制乐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八音之中金石为贵,雅乐之中金石为先。

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在西周时期,金石钟磬不单单是一种演奏的乐器,它承载更多的是其深刻的政治内涵。

《礼记》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汉代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

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多见于墓室、祠堂。

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

画像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诸如生产劳动,历史故事,乐舞杂技,车骑出行,建筑,天象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汉代画像石汉代画像石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

其经济、文化、艺术都比较发达。

汉代的图画是汉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绘制在丝绸、陶器、漆器、墓壁上,也雕刻在石块上。

雕刻有画像的石头,考古界即称之为画像石。

平阴县画像石墓葬众多。

已发现著名的有新屯汉墓群(西汉),孟庄汉墓群(东汉),东阿阿胶厂汉墓等。

已发掘的有平阴实验中学晋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新屯西汉墓画像石,已运保至县博物馆收藏。

其一,平阴实验中学出土的画像石,来源于汉代的祠堂,晋人拆除后改造为墓葬石椁。

其内容非常丰富,四周是穿璧纹、菱纹,中间有胡汉战争、神怪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现实生活及其它祥瑞画。

胡汉战争的图象在最上层,双方使用不同的武器,穿着不同的服装。

汉方士兵用长戟、剑盾、弓箭,身着铠甲、戴冠;胡方也使用弓箭,戴尖顶帽,着武士服。

两军对峙前方均为手持兵器和盾牌的步兵;其后为鹿车等;其中一胡人倒地,首级滚落一旁。

神语故事有伏羲、女娲等。

其它图案有百戏(杂技),掷倒伎、人面连体兽、轺车、辎车、阙、观、娱乐性狩猎、玉兔捣药、抚琴等等不一而足。

另一组画像石是从新屯发掘运保来的西汉画像石,为完整的一个石椁墓。

除接地的一面外,其余五面用五块石板,凿以铆榫扣结相连,内侧有画像。

除车马人物、阙、观外,一条巨龙赫然而上,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英雄形象,但与我们现在所见龙的图案迥异不同。

趣话汉代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融合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的石刻艺术品。

两汉一统天下400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其时国家兵威远盛,蒸蒸日上,开疆拓土,富足强大。

画像石

画像石

画像石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金石学阶段、考古资料积累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为金石学阶段,时间上大体从北宋末年到二十世纪初。

作为一种明显的地理标志,矗立在墓地中的汉代石祠堂、石墓阙及其画像,最先受到战争史家和地理学家的注意。

东晋末年,戴延之在《西征记》中首次记载了今山东地区鲁恭墓前的石祠堂、石庙及其画像。

北魏末年,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了今山东、河南南阳等地李刚、鲁峻、胡著等人的石祠堂及其画像。

但是这些石祠堂及其画像,都是作者在记述地理形势和河川时作为地理标志而写进著作中的,还算不上是汉画像石的学术性著录。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一些金石学家开始有目的地收集和著录汉画像石。

北宋末年,金石学家赵明诚“访求藏蓄凡二十年”,积累了大量金石铭刻拓片资料,著成《金石录》三十卷,前十卷为目录,后十卷为跋尾,对藏品进行评论和考订,其中汉画像石拓片占了相当比重。

书中首次著录了今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

该书由于主观欣赏的比重远远超过客观研究,因此对画像石记述非常简略,使读者很难通过其描述了解画像的具体内容。

真正意义上的汉画像石著述,始于南宋洪适的《隶释》和《隶续》。

《隶释》一书不仅收录了比《金石录》更多的汉画像石的题榜刻铭,而且对画像内容有了更详尽的描述和考证。

在《隶续》中,收录摹写了包括武氏祠在内的山东、四川等地的大量汉代石祠堂、墓碑、墓阙上的画像,在汉画像石研究中首开摹录图象的先例。

元明时期,学术废弛,金石学日衰,有关汉画像石的著作寥若晨星。

进入清代以后,随着乾嘉学派的兴起,金石学复兴,汉画像石也重新进入金石学家的视野。

画像石 画像砖

画像石 画像砖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绘画遗产。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

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

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

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

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

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

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

因此,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

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

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

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画像石

画像石

画像石艺术
艺术形式: 历史发展: 用 途: 表现内容: 表现手法:
造型特点: 价值意义:
画像石艺术简介
艺术形式:既是雕刻,也是具有绘画意味的石刻画。
历史发展:兴盛于汉、魏、六朝及唐代,以东汉最为著名。

途:装饰墓室、棺椁、石窟、门楣、祠堂建筑等。
表现内容:历史人物、神仙故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




东 嘉

祥 武

氏 祠



像 石

( 拓

片 )


弋射收获图
画像石的 主要内容: 历史人物 神仙故事 社会生产 日常生活
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拓片)
பைடு நூலகம்
拓印画像石
画像石、画像砖拓片
表 现 手 法
阴线刻
减 地 平 面 雕 浅浮雕
阳线刻 阴面刻 高浮雕 透雕
画 像 砖
画像石
——质朴古拙的石刻绘画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 王涛
画像石以刀代笔,既是一种雕刻,也是具有绘画意味的石刻画
1、 画像石兴盛于什么时期? 以什么时期最为著名?
2、画像石有什么用途?
画像石兴盛于汉、魏、六朝以及唐 代。以东汉画像石最为著名。
画像石常用来装饰地下墓室、棺椁、 石窟、门楣、祠堂建筑。
表现手法:以减地平面雕、阴线刻、浅浮雕为主,还出现
了阳线刻、阴面刻、高浮雕和透雕。
造型特点:简洁、夸张、古朴、浑厚
价值意义: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资料。
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名词解释画像石

名词解释画像石

名词解释画像石
画像石是指一种带有人物或动物形象的石制品。

画像石的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在古代文明时期,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地。

画像石通常是通过在石头上刻划、雕琢、雕刻或磨制而成,这些技术可以将石头打造成各种形态的人物、动物或景物。

画像石通常用于装饰和艺术表现,也可以被制作成实用品如印章、小雕塑等。

画像石在古代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宗教、神话、历史和艺术意义。

在古埃及,画像石常被用于制作名为“沉睡的人”的石棺雕塑,这些画像石可以栩栩如生地描绘出逝者的形象,并起到纪念和祭祀的作用。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画像石则经常被用作公共建筑的装饰,如神庙、宫殿和纪念碑等。

画像石也经常作为贵族和富人的墓葬物品,用于记录逝者的形象和事迹。

画像石的制作通常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艺术家。

他们根据创作的主题和风格,选择合适的石材和切割工具,并通过精湛的技艺将石头雕刻成立体的形象。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和艺术家需要考虑到石头的硬度、质地和颜色,以及形象的比例、细节和表达方式,从而使画像石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在现代,画像石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由于每块画像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许多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都收藏了各种各样的画像石作品,这不仅是为了欣赏它们的美丽和艺术价值,也是为了保存和传承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总的来说,画像石是一种具有艺术、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石制品,它通过雕刻或雕琢工艺将石头打造成各种形态的人物、动物或景物形象。

画像石的制作需要经验和技艺,而它的收藏价值和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保存。

画像石的名词解释

画像石的名词解释

画像石的名词解释画像石,又称图像石、绘画石或画卷石,是一种表现文化或历史内容的特殊材料。

它是由石头制成的,通常有多个层次,表面用颜料涂抹,绘制形象或文字,记录历史经过。

与雕刻常见的石头不同,画像石以它独特的色彩表示它所记录的内容。

画像石可以追溯到17世纪,但它最典型的诞生是在19世纪中叶。

它时常被装在古老的建筑或其他古代重要的建筑中,中国有许多画像石,比如:位于今天丰县郊外的宋代文明建筑,被称为“画舫”;黄山景区中的石刻;邯郸古城中的“凤凰楼”石刻;以及许多清朝的名胜古迹。

画像石不仅用于装饰建筑,还可以用于井画、宣纸画、历史纪念碑和纪念册等,大多是以细节丰富的描绘出文化和历史的经典形象,有时也会用泥土、陶瓷等替代。

画像石作品气势恢宏,画面栩栩如生,富有张力,并且色彩鲜明,结合精湛技术,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画像石的制作技术十分复杂,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选材、雕刻和上色。

首先,必须选择坚硬的石头,其次,根据设计的图案,用精密的工具把石头雕刻成特定的形态,最后,使用特殊的颜料涂抹上去。

画像石可能是大型石头,也可能是小型石头,甚至陶瓷,都可以利用这种技术制作出形象生动的石头画像。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画像石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它们不仅在历史上积累了众多的经典,而且表现出来的文化传承也可以激发下一代对文化的研究和探索。

画像石的细腻、雄伟与传统的艺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这门古老的艺术。

画像石代表着古老的历史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

它不仅在细节上展现出以前的故事,而且以它独特的色彩表达出了人们对文化的深情追思。

画像石对时代的记录与传承,让人们对过去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有着更深的了解,从中也可以获得自身的成长与进步。

画像石名词解释

画像石名词解释

画像石名词解释画像石,又称石刻画像、石雕画像、彩色石像等,是一种以天然石材为基础,通过雕刻、雕塑等手法制成的具有图像表现力的艺术品。

画像石多用于室内空间的装饰,也可以作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画像石的名称是由两部分组成,即“画像”和“石”。

其中,“画像”指的是绘画中的形象、画面或人物肖像,而“石”指的是天然石材。

因此,画像石是以石材为基础,通过雕刻、雕塑等方式将图像表现出来的艺术品。

画像石的制作过程通常分为三个步骤:选材、雕刻和上色。

首先,要选择适合雕刻的天然石材,如花岗岩、大理石等。

选材时要考虑石材的质地、颜色和纹理,以及雕刻的细节是否容易表现。

其次,雕刻是画像石最关键的步骤,需要经验丰富的雕刻师根据设计稿进行精细的雕刻。

最后,在雕刻完成后,通过上色技术为画像石增加色彩,使得画像更加鲜活和逼真。

画像石的形态多样,可以是单个人物、情景、动物等,也可以是组合成系列的画像。

常见的画像石有佛像石、古代人物画像石、动物画像石等。

佛像石是以佛教题材为主题,雕刻佛陀、菩萨、罗汉等形象,具有宗教意义和精神追求;古代人物画像石是以历史人物为题材,雕刻古代帝王、文人等形象,弘扬历史文化;动物画像石则是以动物形象为主题,雕刻各种动物的形象,表现出自然界的多样性。

画像石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首先,它是由自然界的天然石材制成的,保留了天然石材所独有的质感和纹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其次,画像石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验丰富的雕刻师进行精细的雕刻,以及对色彩的处理,使得画像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画像石所雕刻的形象丰富多样,既可以表现宗教的崇高,也可以传达历史的厚重,还可以展示自然界的多样性,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画像石是以天然石材为基础,通过雕刻、雕塑等方式制成的具有图像表现力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它以它独特的色彩和纹理,以及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为装饰室内空间和园林景观的重要艺术元素。

画像石

画像石

第二章 汉画像石在淮北地区的主要分布
汉画像石在全国分布广泛,数量可观,目前发掘已超过一万块。它的 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西汉中叶形成—西汉末到东汉初为发展期(分布 地点以河南、山东、湖北为主)—东汉中晚期为全盛期(山东、南阳为代表)—东 汉末年衰退。 淮河流域地处中部平原,介于黄河和长江之间,横跨河南、安徽、江 苏、山东及湖北五省 最终流经江苏省注入长江,其以北地区包含了河南 省绝大部分北方地区、安徽省西北地区、江苏省东北部、以及山东省东 南部地区。 本文即是以此范围为限,展开汉画像石神话图饰的研究。
3.通俗思想的渗透
(1) 神仙方术 (2) 谶纬思想
第六章 小结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画像石作为汉代特有的墓室建筑构件,特色鲜明、自成体系,代 表了汉代装饰艺术的辉煌成就。淮河流域跨越范围广泛,在古代就 是经济较早开发地区之一,淮河以北地区作为汉代心腹之地汇合了 山东齐鲁文化、河南中原文化、江苏吴文化以及湖北楚文化等各种 地域文化。因此淮北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在全国范围看是极具有代 表性的一支。对它的研究能够在大同之中寻找大不同,充分发掘地 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将其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应用于当代装 饰绘画设计的创作当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课题共分五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对研究范围的界定,以中国画像石 全集编委会编著的《中国画像石全集》将汉画像石艺术划分的五个分 区(山东至苏北、皖北及相邻的豫、冀交界区;豫南至鄂北区;陕北 与晋西北区;四川与滇北区;其他地区。)为借鉴。将第一、二区域 进行整合, 围绕淮河流域以北地区包括豫北绝大部分地区、皖西北地 区、江苏省东北部、鲁东南以及楚文化的传承地鄂北地区 展开研究。 第二部分是对本区神话图饰衍生的生态环境的探析,从政治形态的规 范、社会文化的浸润、通俗思想的渗透 三个方面分析。第三部分是对 本区画像石神话图饰的系统分类,以 学者信立祥在《汉代画像石综合 研究》中将汉代人的宇宙观分为天上世界、仙人世界、人间世界和鬼 魂世界四个层次的论断为借鉴,本课题把淮北地区汉画像石神话图饰 分为天上仙界、人间世界、地下冥界三个大的系统进行梳理,将具有 代表性的神话图饰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对本区汉画像石神话图饰装 饰风格的分析,既包括对本区内不同地域文化下装饰风格的分析,又 包括本区之外的地域文化熏染下的图饰风格的比较。第五部分是对汉 画像石装饰文化手法的借鉴,以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

雕刻艺术:画像石

雕刻艺术:画像石

雕刻艺术:画像⽯画像⽯ 汉代盛⾏的画像⽯,是⼀种特殊的浮雕形式:以⼑代笔,或阳刻,或阴刻,或两者结合,还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与刻划相结合,可谓雕中有画,画中有雕。

画像⽯通常是作为建筑装饰,镶嵌在祠堂、陵阙、更多是墓室内的门侧的砖室上。

汉代画像⽯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价值,作为雕刻艺术形式,上承先秦青铜艺术,下开两晋南北朝雕刻艺术的先河。

画像⽯的分布 画像⽯的规模和艺术⽔平,体现了墓主⼈地位的显贵,⼤多集中在经济富庶,⽂化发达、附近⽯料充⾜的地区。

汉画像⽯墓以河南、⼭东、陕西、⼭西、四川、江苏、安徽等地区为多。

⼭东是古代⽂化发达的地区,汉代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与⽼庄阴阳五⾏、历史神话等交织在⼀起,成为画像⽯表现的主要内容。

画像⽯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反映庄园、车⾏、聚会、宴饮、战争、乐舞、杂戏、作坊、狩猎、⼿⼯劳作等现实⽣活场⾯,还有描绘禽、兽、鱼、⾍、⽇、⽉、星、⾠、⼭川、草⽊等⾃然景物以及各种建筑的图形与装饰图案。

风格质朴厚重,劲健秀美。

河南南阳画像⽯主要描绘的是神话⼈物、祥瑞禽兽及星宿图像等,如伏羲、⼥娲、东王公、西王母、仙⼈,以及⾦乌负⽇、⽩虎星座等。

画⾯在表现⼀个故事时,以横向分布为主,造型的运动感极强,具有蓬勃的野性和⽣机,风格豪放古拙,泼辣有⼒,恢宏⽽博⼤。

四川的画像⽯形制多为长⽅形,有的以数条组合为⼀个宽阔的画⾯,好像今天的宽银幕,如《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都有两⽶长。

有的画像⽯合计长11⽶之多,描绘了车骑出⾏、杂技、宴乐观舞、农作、庖厨及历史故事等。

与其他地区⽐较,四川画像⽯精巧活泼,纯朴⾃然。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集中分布地之⼀。

徐州出⼟的汉画像⽯与南京六朝⽯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其题材⼴博,内容丰富,有反映现实⽣活的车马出⾏、对搏⽐武、迎宾待客、建筑⼈物、男耕⼥织;反映神话传说的有伏羲、⼥娲、炎帝、黄帝;表⽰祥瑞的有青龙、⽩虎等。

画像石-教案

画像石-教案
一 展示有关画像石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1画像石的类别
例:《武氏祠左石室后壁小龛西侧画像》
2画像石的地域分布
在分类的基础上讲述分布:A山东、苏北 B南阳为中心的豫南区 C陕北区 D四川区 等
二 画像石画像砖的制作工艺
继续展示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讨论
三画像石画像砖盛行于汉代的原因
1“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局面的出现——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汉武帝前所未有繁荣——厚葬之风兴起——画像石画像砖盛行
加强引导
五 画像石画像砖独具的艺术风格
构思巧妙、构图饱满、把握情节、烘托气氛
总结学生学习情况,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继续搜集有关汉画像石的资料图片,多方面的了解画像石画像砖
了解“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永生思想以与阴阳五行对墓葬布局、图像配置等影响甚大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总结:1表现领域极为广阔
1总结学生草图绘制情况,对构图合理,形象简洁大方,线条细腻柔和、突出画像石特点的同学提出表扬与鼓励,
2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继续搜集有关汉画像石的资料图片,了解画像石的有关知识
感受画像石的艺术特点,结合自己所绘草图,更好的体会画像石中线条以与造型的美感,检验自己所绘形象,再次进行修改
小组交流讨论所绘草图,互相提出修改建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二、









1、展示教师仿制的画像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制作画像石和古代画像石相比较
3、教师简单讲解画像石、砖的制作工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画像石
• 中国汉代墓室画像石。发现于河南省南阳地区。经考古发掘 中国汉代墓室画像石。发现于河南省南阳地区。 墓葬及收集零散作品,画像石的总数已逾千块, 墓葬及收集零散作品,画像石的总数已逾千块,其主题内容 和艺术风格有着区别于汉代其他地区画像石的独特面貌。 和艺术风格有着区别于汉代其他地区画像石的独特面貌。 •
• 四川是汉阙遗存最多的地区。作为建筑与雕刻复合 的艺术 四川是汉阙遗存最多的地区。 阙面有大量的高、浅浮雕画像石, 体,阙面有大量的高、浅浮雕画像石,以著名的 雅安高颐 渠县沈君阙、平阳府君阙为例, 昂首的朱雀、 阙、渠县沈君阙、平阳府君阙为例,上有振翼 昂首的朱雀、 衔着环璧的青龙与白虎,它们形体较大, 衔着环璧的青龙与白虎,它们形体较大,在长条形的构图中姿 影活跃,有远观亦醒目的效果, 影活跃,有远观亦醒目的效果,呈横 幅状的主要有车骑和 列队人物、西王母图、植物图案等,这类画像石的雕刻, 列队人物、西王母图、植物图案等,这类画像石的雕刻,比 墓室画像石更具概括、清晰、 目的效果。 墓室画像石更具概括、清晰、醒 目的效果。 四川画像石功能的多样性, 四川画像石功能的多样性,表明它是当时社会上较为 普及且居于主导地位的美术形式。 普及且居于主导地位的美术形式。它在四川出现的时 间晚 于河南、山东等地,流行于东汉中期至蜀汉时期。 于河南、山东等地,流行于东汉中期至蜀汉时期。这种艺术 样式有可能从外地传入, 样式有可能从外地传入,但四川地区繁荣的社会经济却是它 被大量创作出来的基础。 被大量创作出来的基础。与同地同期的画像砖秀丽的艺术风 貌相比,画像石具有拙朴阔略、沉雄浑厚的特点。整体上看, 貌相比,画像石具有拙朴阔略、沉雄浑厚的特点。整体上看, 雕刻技法与造型风格基本统一,唯新津等地的石棺画像, 雕刻技法与造型风格基本统一,唯新津等地的石棺画像,以 自由新颖的人物体态塑造,迥异常见的侧面式形象, 自由新颖的人物体态塑造,迥异常见的侧面式形象,其俊逸 的很高水平, 空灵的风格达到平面浮雕 的很高水平,与魏晋人物画有承 启的关系。 启的关系。
陕北画像石
• 中国东汉墓室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省榆林、 延安两地区, 中国东汉墓室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省榆林、 延安两地区, 20世纪初首次发现 50年代后经考古发掘 和收集流散作品, 世纪初首次发现, 20世纪初首次发现,50年代后经考古发掘 和收集流散作品,数量已 600多块 多块。 达600多块。 • • 画像石内容可以分为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 画像石内容可以分为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神话故 事与祥瑞物 象、乐舞百戏、建筑、历史故事、装饰图案 等几大类。 乐舞百戏、建筑、历史故事、 等几大类。 在这几大类中,反映农作和畜牧的场面较多,牛耕、谷物、 在这几大类中,反映农作和畜牧的场面较多,牛耕、谷物、收 放牧、驯马等图像常以单个画面表现,一石面上并列多幅; 割、放牧、驯马等图像常以单个画面表现,一石面上并列多幅;狩猎 与车骑出行也较多,一般以横长构图展开宏大场面,几乎每座墓都有。 与车骑出行也较多,一般以横长构图展开宏大场面,几乎每座墓都有。 属上郡,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 陕北在东汉时期 属上郡,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边塞屯戍导 致对牛耕与射猎的重视,是这两类题材屡见的现实基础。祥瑞物象也 致对牛耕与射猎的重视,是这两类题材屡见的现实基础。 比较丰富,虎鹿驾车、祥云星座、 比较丰富,虎鹿驾车、祥云星座、灵芝仙草等或夹杂于几何纹中为边 或集中为一完整画面,在造型上它们与中原地区同类题材相似, 饰,或集中为一完整画面,在造型上它们与中原地区同类题材相似, 于死亡与灵魂的观念流布的一致性。 反映出东汉时期关 于死亡与灵魂的观念流布的一致性。历史故事与 人物较少,仅见几幅。 人物较少,仅见几幅。
画像石内容
• 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如山东为历史故事、战争、刑徒,河南为天象、 杂技、斗兽、收租,陕西为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江苏为纺织、 犁耕,四川为宴饮、伏羲、女娲等。 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 俗的产物。统治阶级提倡孝廉,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 为。与此同时,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 之后,更多赋予墓室以象征意义,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功 利目的与“死即再生”的观念吻合,不仅导致画像石在墓中的数量渐 多,而且规定了画像石的功能通过它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画像 石在墓中的分布一般为:墓门通常是带有朱雀、龙、虎的铺首衔环, 或是文武门吏;中心位置的前室或主室壁画、横楣上是阙、车骑、宴 饮、乐舞;后室或侧室壁上是庖厨、农作等;后壁上方是西王母,室 顶是天象图;祥瑞物与图案则穿插于壁面、立柱与室顶上。在以祭祀 为主要用途的地面祠 堂中,画像石依题材集中分处各壁,历史人物与 孝子烈女故事居壁面中间位置,神话故事在三角楣上,构成适于观 看 的形象层次。石阙上的画像石主要起装饰作用,龙虎衔璧为主要内容, 车骑及其他祥瑞物镶嵌于阙基和檐额等处。但是,相当数量的画像石 在墓中的分布没有严格的定制,某些地区还自有特点。例如陕北画像 石的精美 作品主要集中在由门楣、立柱、门扇结合的墓门上,四川 画像石主要在中室壁面中段形成一条饰带,装饰意义代替了具体的象 征。
陕北画像石
四川画像石
• 中国东汉时期流行于今四川省的画像石。主要包括:用以装饰墓室的画像 中国东汉时期流行于今四川省的画像石。主要包括: 崖墓石壁上及石棺上的雕刻,作为石阙建筑和装饰材料的画像石。 石,崖墓石壁上及石棺上的雕刻,作为石阙建筑和装饰材料的画像石。 墓室中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墓门、壁面中部、后壁等部位, 墓室中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墓门、壁面中部、后壁等部位,有的与画 像砖混用于一墓之中。较多的题材是车骑出行、宴乐观舞、农作庖厨、 像砖混用于一墓之中。较多的题材是车骑出行、宴乐观舞、农作庖厨、铺 首衔环、历史故事等。画像石的形制多为长方形, 首衔环、历史故事等。画像石的形制多为长方形,有的数条组合为一个宏 阔画面。如成都杨子山1号墓中室左右壁面两列画像石合长11米多, 11米多 阔画面。如成都杨子山1号墓中室左右壁面两列画像石合长11米多,描绘 了车骑出行和杂技、宴客的复杂场面,是一幅容纳了众多物象的长卷巨作。 了车骑出行和杂技、宴客的复杂场面,是一幅容纳了众多物象的长卷巨作。 合川东汉墓横楣上的《完璧归赵》 荆轲刺秦王》都长2米多, 合川东汉墓横楣上的《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都长2米多,前者在画 像石中属于少见的题材。这类画像石的雕刻大多为剔地浅浮雕加阴线刻, 像石中属于少见的题材。这类画像石的雕刻大多为剔地浅浮雕加阴线刻, 富有形象概括浑然、意拙势博的艺术效果。 富有形象概括浑然、意拙势博的艺术效果。 四川的东汉崖墓是一种特殊的葬制,凿崖成墓意在建造仿真的建筑, 四川的东汉崖墓是一种特殊的葬制,凿崖成墓意在建造仿真的建筑, 建筑形象的成立主要借助于雕刻手法, 建筑形象的成立主要借助于雕刻手法,由此、人物形象,有浮雕、阴线刻等技法。 雕刻椽檐、瓦当、斗拱、柱头和图案、人物形象,有浮雕、阴线刻等技法。 崖墓内壁除了仿木构建筑物的雕刻外,还有龙、 车马、 崖墓内壁除了仿木构建筑物的雕刻外,还有龙、虎、车马、猿戏和罕见的 类似面具的头像等。它们的造型简略, 类似面具的头像等。它们的造型简略,有的因分布的无规则和内涵联系的 不明确而有神秘的意味。崖墓中的石棺通常为整石雕凿而成, 不明确而有神秘的意味。崖墓中的石棺通常为整石雕凿而成,在棺的壁外 面有大量浅浮雕画像,雕刻手法和造型风格与画像石相同。 面有大量浅浮雕画像,雕刻手法和造型风格与画像石相同。棺头前档往往 是双阙,后档是伏羲、女娲,边壁上有车马、鼓琴、博弈、猿戏等。 是双阙,后档是伏羲、女娲,边壁上有车马、鼓琴、博弈、猿戏等。较为 精美的是新津出土的《 戏妻》 孔子问礼》等作品, 精美的是新津出土的《秋胡 戏妻》和《孔子问礼》等作品,其人物造型 修长、细腻,具有独特的面貌。 修长、细腻,具有独特的面貌。
画像石
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 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 盛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 像石。宋以后受到金石学家的注意。20世纪开始 收集、研究零散作品,并对地面遗存进行内容的 初步考释与介绍。50年代后在考古发掘获大量材 料 的 基 础 上 开 始 综 合 研 究 。 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 山西、四川等地,湖北、浙江、安徽、北京、天 津 等 地 也 有 少 量 发 现 。
内容: 内容:
• 各种神话人物、祥瑞禽兽及星宿图像贯穿于南阳画像石的兴 各种神话人物、 废过程。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羽人、飞廉、 废过程。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羽人、飞廉、仙 人虎车等,反映汉代社会流行的“长生” 升仙” 人虎车等,反映汉代社会流行的“长生”与“升仙”意识的 画面。有日月同辉、金乌负日、白虎星座等象征天宇的画面, 画面。有日月同辉、金乌负日、白虎星座等象征天宇的画面, 这类造型为同期其他地区的画像石所少见。此外还有虎吃女 这类造型为同期其他地区的画像石所少见。 材官厥张等表现逐疫、辟邪的画面。与其他地区相比, 魃、材官厥张等表现逐疫、辟邪的画面。与其他地区相比, 南阳画像石中较少农耕、纺织、庖厨等现实生产劳动的纪录。 南阳画像石中较少农耕、纺织、庖厨等现实生产劳动的纪录。
• 技法: 技法:
• 南阳画像石是有绘画造型特点的浅浮雕艺术, 南阳画像石是有绘画造型特点的浅浮雕艺术, 雕刻技法有4 平面阴线刻, 雕刻技法有4种:①平面阴线刻,即在 略经剔平的 石料表面用单线刻出图像,不加其他处理, 石料表面用单线刻出图像,不加其他处理,主要流 行于西汉中期; 凹面阴线刻, 行于西汉中期;②凹面阴线刻,即将画像部分凿成 凹面,再用阴线刻画图像细部, 凹面,再用阴线刻画图像细部,在轮廓线之外剔出 横竖纹底子,这种技法较少使用; 平底浅浮雕, 横竖纹底子,这种技法较少使用;③平底浅浮雕, 即将图像外的底子剔去薄薄一层,使图像呈浮雕状, 即将图像外的底子剔去薄薄一层,使图像呈浮雕状, 再用阴线刻画细部; 纹底浅浮雕, 再用阴线刻画细部;④纹底浅浮雕,即先刻出图像 轮廓,并用阴线刻画细部, 轮廓,并用阴线刻画细部,然后在底子上刻出长短 较整齐的横、竖或斜线纹, 较整齐的横、竖或斜线纹,以富有图案韵律的底子 衬托自由多变的图像。 衬托自由多变的图像。 这种技法从西汉末年起大量运用, 这种技法从西汉末年起大量运用,是南阳画像 石的代表性技法,使用率占总数2/3。 石的代表性技法,使用率占总数2/3。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