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讲课教案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借物喻人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借物喻人](https://img.taocdn.com/s3/m/0a4aaab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d.png)
群文阅读教学设 计中的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 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 能力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 能力和审美水平
群文阅读教学中借物喻人的应用策略
选取合适的文本组合:选择具有共同主 题或相似表达方式的文本,以便更好地 引导学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群文阅读将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群文阅读教学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以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借物喻人的教学方法将更加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将更加注重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建立,以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是一种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培养其阅读理解 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群文阅读的特点包括:注重整体性、强化比较性、突出探究性、关注开放性。
群文阅读通过多文本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主题,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相关性、层次性、整体性等,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有 效性和针对性。
群文阅读教学中借物喻人的实施步骤
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借物喻人 的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技 能和情感等方
面的目标。
选择群文篇目: 根据教学目标, 选择具有代表 性的群文篇目, 这些篇目应包 含借物喻人的
典型案例。
设计教学活动: 设计丰富多样的 教学活动,如小 组讨论、角色扮 演、写作练习等, 以帮助学生深入 理解借物喻人的
丰富作品内涵: 借物喻人手法 能够赋予物象 深刻的寓意, 使作品内涵更
加丰富。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指导:借物喻人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指导:借物喻人](https://img.taocdn.com/s3/m/b6b37a4525c52cc58bd6befe.png)
习作指导:借物喻人【教学目标】1.理清习作思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2.抓住事物特点,由物联想到人的精神品质。
3.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1.抓事物特点,并联系到人。
2.借助范文,提炼表达方法,激起创作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有一本无字的书,那就是生活,生活给予了我们许多启示,也使我们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生活,看看下面的事物,会使我们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二.(出示图片)观察、思考、讨论(出示梅花的图片)师: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刮着,鹅毛般的大雪纷纷飘落,大地一片雪白,草木枯零,百花凋谢,这时,我们发现了几株开放的梅花。
师:同学们梅花开得怎样?描述你看到的景象。
师:看到这寒风萧瑟中,绽放的梅花你想到了什么?3.你想赞美它吗?赞一赞?4.由梅花想到生活中那些人?(出示牛图片)师:瞧这头田里犁地的老牛,从日出耕到日暮,在它身后是一块块的松软而平整的土地?你又从中悟到了什么?还有这三幅图片,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的问题进行讨论,一会儿汇报。
(出示问题)(出示粉笔)师:生活中,不仅刚才的事物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还有身边这些熟悉的东西,大家看老师手中的粉笔,它又会带给你怎样的感悟呢?(出示问题)小组交流,结合问题汇报师:是啊,生活中这些看似普通而又平凡的事物身上蕴含着人的精神品质,刚才我们由的观察(板书:外在品质)而想到了它的(板书:内在品质),有内在品质联想到(板书:人的品格),这样的由物的特点,联想人的品质写下的文章,就是借物喻人法。
二.借助范文,提炼写法(出示《不屈的喇叭花》)师:1.这篇文章借什么喻什么?2.哪些句子抒发了对喇叭花的赞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师:总结写作思路:由观察外在特点,思考其内在品质,联想到人的品格,最后抒发感情。
四.出示习作素材,安排课后习作。
可以写由图片而感悟到的,也可写自己生活中领悟到的。
五.总结。
同学们一点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平凡的事物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希望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写下心中的感悟。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借物喻人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借物喻人](https://img.taocdn.com/s3/m/5cc8159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62.png)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借物喻人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借物喻人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法,通过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或场景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相类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文学作品的内涵。
本文将介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借物喻人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分析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阅读技巧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借物喻人在群文阅读中的应用方法1.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教师可以选取代表性强、形象生动的事物作为喻象,如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
通过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这些事物进行类比,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明确喻象的特点:在选择喻象后,需要明确喻象事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确保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匹配。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事物的习性、外貌、行为特点等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3.进行比较和解读:教师需要将文学作品与喻象事物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
通过分析比较的结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内在品质和情感体验。
4.启发思考和探究:在借物喻人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与人物形象相关的深层次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借物喻人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的作用1.拓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借物喻人可以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联想与想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借物喻人将抽象的人物形象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事物的形象和特点来感知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3.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解读:借物喻人能够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加深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解读。
通过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喻象事物相联系,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借物喻人作文讲座
![借物喻人作文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2ce5c104fad6195f312ba629.png)
说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这节课是一节习作课。
教学目标1.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能够正确运用写作方法当堂进行写作。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能够正确运用写作方法。
“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将“第一次”的经过具体有条理地写出来,让人感受到第一次带来的启示。
3.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的故事,记录生活中难忘的瞬间。
教学理念:1.激发学习的习作欲望,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思想。
2.积累素材,指导选材,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作品,避免千篇一律,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特点分析:六年级下册教材第一组的几篇文章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的。
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能够读懂课文,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迪,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这为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奠定了基础。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论是写难忘的事还是写自己熟悉的事物,都是在以往习作中遇到过的文题,但此次的要求与以往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还要写出从中获得的启示或感悟。
这一要求是紧扣本单元主题“人生感悟”而设计的。
与以往的同题材习作相比,明显提高了一个层次。
二、理念与目标:理念:《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阶段目标关于习作明确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课标教学建议中也提到“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目标: 1、完成难忘的“第一次”习作,尝试运用首尾呼应的表达感悟方法。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习作兴趣。
3、在习作中获得人生启发。
借物喻人阅读教学设计
![借物喻人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77a39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c.png)
借物喻人阅01读教学的意
义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借物喻人阅读 教学方法能够 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文本主 题和深层含义
通过引导学生 分析文本中的 比喻和象征, 提高学生的阅 读分析能力
借物喻人的阅 读教学方式能 够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培 养阅读习惯
通过借物喻人 的阅读训练, 学生能够更好 地掌握阅读技 巧,提高阅读 效率
展示学生优秀作品,鼓励 相互学习和借鉴
借物喻人阅04读教学的评
价与反思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评估学生对文本 主题的理解程度
检测学生是否能 够分析文本中的 象征评估学生能否将 文本中的信息与 实际生活联系起 来
反思教学设计和实施效果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借物喻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有效实现。
借物喻人阅读教学 能够帮助学生培养 创新思维和批判性 思维,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借物喻人阅读教学 能够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培养良好 的阅读习惯和思维 方式。
借物喻人阅02读教学的原
则
精选阅读材料
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 内容有趣、生动,能引起学生兴趣 语言优美、规范,具有文学性 蕴含深刻寓意,能启迪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 验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 神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 应能力
拓展学生思维和想象力
借物喻人阅读教学 能够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和思考,拓展 思维和想象力。
借物喻人阅读教学 中,学生通过分析 比喻和象征,能够 更好地理解文本内 涵。
选择恰当的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注重案例分析:在讲解案例时,应注重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案例中所蕴含的深刻 意义和价值。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借物喻人》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借物喻人》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7d57d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5.png)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借物喻人》这篇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的品质和特点。
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自然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这些景物,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课文是通过描写哪种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的品质和特点的?2. 课文中的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和特点?三、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自然景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出该组成员的品质和特点。
四、分享与展示(5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借物喻人自然景物人物品质特点作业设计: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出自己的品质和特点。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例子和练习,帮助他们掌握这一写作手法。
同时,我还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小组合作”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自然景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出该组成员的品质和特点。
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3335b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11.png)
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意义与目的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人们对于群众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逐渐下降。
为了提高学生对群文阅读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借物喻人的教学设计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本文将从如何选择适合的物品、如何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等方面来探讨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二、选择适合的物品:生动引入群文阅读借物喻人是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来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群文作品的内涵。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物品。
这些物品可以是与群文作品主题相关的象征性物品,也可以是具有类比意义的日常用品。
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选择玛瑙作为代表物品,因为玛瑙有着红色的外观,与小说中红楼的主题相契合。
三、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群文的理解1. 物品介绍与探究: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所选择的物品,并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
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玛瑙的颜色、质地等特点,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与红楼梦所表达的情感互通。
2. 引入群文作品:借助所选择的物品作为切入点,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具体的群文作品。
通过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介绍玛瑙的特点后,教师可以引入《红楼梦》中与玛瑙相关的情节,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 群文作品阅读与讨论:在学生对群文作品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阅读和小组讨论。
通过分析和解读文本,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群文作品的能力。
四、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细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对群文作品的理解,更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作品阅读笔记: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作品阅读笔记,记录自己对群文作品的思考和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笔记来评价其对群文作品的理解深度。
借物喻人:中班美术活动教案
![借物喻人:中班美术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47026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a.png)
借物喻人:中班美术活动教案中班美术活动教案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借物喻人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
通过让幼儿观察物品、感受物品的特点,从而学会观察并刻画人物特点。
本文将介绍一场中班美术活动——“借物喻人”,并从内容、实施方法、教育意义等方面进行分享。
一、活动内容借物喻人是一种以物喻人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幼儿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点,来感知世界,刻画人物特点。
本次活动将以树叶为例,让幼儿通过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和质地,进而画出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形象。
二、实施方法1、前期准备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准备好足够的树叶、颜料、画笔和画画纸。
并将树叶放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自由观察和摸索树叶的特点,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些特点。
2、引导思考接着,教师可引导幼儿思考:树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是否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我们能否想象出某个人的形象?幼儿一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很快就会得出自己的答案。
3、绘画创作在引导思考之后,教师可以开始组织幼儿进行绘画创作。
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树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运用到绘画中,并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
4、分享交流绘画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交流互动。
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和引导幼儿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意。
三、教育意义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和创作,认知世界,探索艺术。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发扬自己的想象力,锤炼自己的艺术创造力。
同时,他们也更好地学会了观察和刻画人物特点,这是培养幼儿审美素养和绘画技能的重要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以引导者为主,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幼儿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分享交流环节,更要以肯定为主,尽可能让幼儿在一个开放、包容和鼓励的环境中成长。
“借物喻人”是一个有趣、富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美术活动,它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和创造力,更能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好的认知世界,探索人生的奥秘。
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f7826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e.png)
1、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也不在少数,如三年级的《行道树》、四年级的《花的勇气》、五年级的《梅花魂》、《落花生》、《白杨》,六年级的《桃花心木》等。
如果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就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也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1、引导理清学生写作思路,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2、让学生掌握写物喻人的文章的方法,能做到突出事物特点,以及做到由物及人。
3、通过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引导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前演讲同学们在第六组“走进西部”这个专题中,我们又学习了四篇课文,课前让同学们选择一篇最感兴趣的文章谈谈自己的学后感悟,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展示给同学们听?他演讲的如何?哪位同学能给与评价。
生:他演讲的自然大方,语气非常好。
生:他演讲的语言非常流畅,让我感受到了他对那些像杨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人的赞美之情。
一、导入,学习作文提示师:老师也觉得非常不错,“借物喻人”是杨树这一课的写作特点,今天我们也来采用这一方法进行习作,下面请同学们习作要求,边读边思考:如何写好借物喻人的文章习作指南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些平凡的事物常常使我们会有所感悟,深受启发。
请大家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许你会被它们身上所蕴含的某种精神感染。
想一想,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物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要写出事物的特点,并能做到由物及人,语言通顺,感情真挚。
白杨借物喻人教学设计
![白杨借物喻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d8e5bb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a.png)
白杨借物喻人教学设计引言:在教学设计中,善用生活中的事物来说明抽象概念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以白杨树为例,通过借物喻人的方式,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旨在启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提升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课堂准备1. 教学目标-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 启发学生对人的品格和行为进行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教学材料- 白杨树的相关知识介绍。
- 白杨树的图片或实物。
3. 教学方法- 示范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和讲解来引发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 合作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播放一段与白杨树相关的视频或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见过白杨树?你们对它了解多少?”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教师对白杨树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和生长环境等进行讲解,并介绍白杨树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忍耐、坚韧、坚强等。
3. 借物喻人(30分钟)教师告诉学生:白杨是一种既坚韧又柔软的树种,它们能够忍受酷暑和严寒,经受住大风大浪。
请同学们就白杨树的特点思考几个问题:- 我们身边有哪些人也像白杨树一样坚韧不拔,乐观向上?- 我们身边有哪些人也像白杨树一样柔软适应,善于与人合作?- 如果你是白杨树,你如何描述自己的成长历程?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并撰写自己的观点和描述。
鼓励他们用具体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 小组分享和总结(2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描述,并由其他小组进行回应和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每组分享的观点,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三、课堂延伸1.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以白杨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描述白杨树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写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借物喻人》作文指导课件
![《借物喻人》作文指导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d704c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a.png)
藓是那么微小,甚至难以区分它们的茎和叶呢!这种植物,虽然没有可以炫耀的花朵和果实,但是它们那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却是值得赞扬的。
02
爱苔藓,因为它有着坚忍不拔的生命力。
03
【例文一】苔藓
01
银杏——古老文明 松柏——坚强伟大
02
竹子——正直虚心 红枫——革命热诚
03
杨柳枝——依依不舍 牡丹——繁华富贵
04
梅花——坚贞不屈 茶花——战斗英雄
05
万年青——友谊长存 桂花—高尚不俗
06
橄榄枝——和平 黄月季——胜利
07
含羞草——知耻 菊花——高洁
08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红叶:历风霜而愈红
荷花不单单以它的卓绝风姿吸引着我,启示着我,而且还以它那无私的献身精神感染着我。
1
2
荷花那清雅的色泽可以与牡丹媲美;它那美妙的身姿足以与杨柳争春;它悄悄散发的清香能胜过茉莉。可是它只是静静地开在荷塘中,为人们献出自己的一切。我想:荷花那无私的献身精神、质朴的风格,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吗?
写作题材——菊花
秋菊 —陈毅 秋菊能傲霜, 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 风霜其奈何!
写作题材——荷花
荷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心脾。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是神圣净洁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写作题材——仙人掌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最大的特点就是耐旱。这正是反映了它不畏恶劣环境,仍能茁壮成长的性格。选择仙人掌送朋友,可以激励其上进。坚持不懈是仙人掌的精神,它坚强地忍受着阳光的暴晒,最终得到了雨季的眷恋。
分析“物”的形象本质(品质)
以物喻人初中作文指导教案
![以物喻人初中作文指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4e679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b.png)
以物喻人初中作文指导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会通过描写物品来表达人物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 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以物喻人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特征。
2. 如何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融入作文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作文素材和范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品,如书籍、画作、音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背后是否有什么故事?它们是否能够代表某些人的特征?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二、讲解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15分钟)1. 教师解释以物喻人的概念,即通过描写物品来表达人物特征。
2. 教师举例说明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如通过描写一本书来表达一个人的智慧和追求。
3. 学生理解并掌握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三、观察生活,发现美好事物(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自然景观、人物形象、艺术品等。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成长路上的书籍”,要求学生运用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有影响的书籍的作文。
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文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巩固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下一步的写作计划。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以物喻人的优秀作文,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借物喻人阅读教学设计
![借物喻人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d067a1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a.png)
借物喻人阅读教学设计Title: "Learning through Metaphors: A Reading Instructional Design"Introduction:Metaphors are powerful linguistic tools that can enhance understanding and deepen engagem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By comparing known objects or concepts to unfamiliar or abstract ideas, metaphors provide a bridge between what students already know and what they need to comprehend. In this instructional design, we will explore how to implement a metaphor-based approach in reading instruction, 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the strategy of "Borrowing Objects to Portray Characters." This approach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aracters by relating them to familiar objects, resulting in improved comprehension and analytical skills.Section 1: Engaging Students through Metaphorical ThinkingIn this section,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will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activating students' metaphorical thinking skill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concrete objects and abstract concepts prepares them for comprehending characters in texts.Section 2: Introducing the "Borrowing Objects to Portray Characters" StrategyThis section will introduce the core strategy of "Borrowing Objects to Portray Characters." Teachers can guide students to identify key attributes or qualities of a character and then associate them with suitable objects. Byexamining these borrowed objects, students gain a tangibl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aracter's traits.Section 3: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Three key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the "Borrowing Objects to Portray Characters" approach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section: pre-reading activities, during-reading activities, and post-reading activities.3.1 Pre-reading activities:Teachers can show students objects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s they will encounter in the text. Through a brainstorming session, students can predict and discuss the possible qualities 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based on these objects. This pre-reading activity generates curiosity and activates prior knowledge.3.2 During-reading activities:During the reading process, teachers can guide students to track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traits by revisiting the borrowed objects. Students can document their observations in graphic organizers or journals. Through group discussions or individual reflections, students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s by connecting their observations to the text.3.3 Post-reading activities:After completing the reading, students can engage in activities that promote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For example, they can create visual representations or concept maps that depict the character and the associatedobjects. Additionally, students can write short essays analyzing how the borrowed objects accurately represent the character's attributes.Section 4: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This section focuses on different ways to assess students' comprehension and analytical skills based on the "Borrowing Objects to Portray Characters" approach. Teachers can utilize rubrics, self-assessment checklists, or informal classroom observations to evaluate students'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explain character traits using metaphorical objects.Conclusion:The use of metaphors in reading instruction provides a creative and engaging approach to foster students'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By implementing the "Borrowing Objects to Portray Characters" strategy, teachers can facilitate deeper connec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 characters they encounter in different texts. Through this instructional design, students will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analytical skills, and a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literature.。
借物喻人教案 (2)
![借物喻人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912add0af121dd36a32d82c6.png)
一、顺应季节,谈话导入: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老师也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万象更新的开始。
(设计目的:从身边的季节或者熟悉的事物导入,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尽快进入情境。
)二、出示开头,设置悬念。
1、多媒体出示:春天来了,我漫步在田野,四周一片静谧,我陶醉在柔柔的春光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突然,我的目光被它吸引了。
(设计目的: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观察做准备。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吗?下面老师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但是分享之前有个要求,请班里的一半学生低头闭眼,另一半学生观看视频第一幕。
(甲虫视频)2、视频观看结束。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字“叙”,然后,教师问没有观看的同学:你们是不是迫切地想知道他们看到了什么?那我们就请他们来说一说吧!找学生描述观察到的场景。
描述之前,请听老师的提示:观看的学生要把自己观察到的都说出来,没有观看的学生要通过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行成画面。
教师问没有观看的学生:听完他们的描述,你还想知道什么?没有观看的学生向观看的学生提问,观看的学生回答。
(设计目的: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仔细观察的重要性和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整个过程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相机点评,并且相机板书:仔细观察认真倾听三、全员观看,1、再次播放视频第一幕,全体同学观看,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仔细观察视频。
教师提问没观看视频的学生:你自己观看到的,和你听到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然后让第一次没观看视频的学生进行场景的补充描述,教师随机点评。
教师提问:第二次观看视频的同学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吗?(关键词:土坡滚下来遇到困难克服困难)教师再次强调仔细观察和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四、1、视频还没有结束,你们还想继续往下看吗?播放视频第二幕。
所有学生观看。
蜣螂推粪球的过程中,粪球插在树枝上,蜣螂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让学生继续描述画面。
2、教师:大家描述的画面很精彩,但是光会说不行,最主要的是会写,老师就根据这段视频写了一段话,请大家给老师点评一下。
以物喻人作文教案
![以物喻人作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5da60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d.png)
以物喻人作文教案教案标题:以物喻人作文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以物喻人的写作技巧。
2. 学生能够运用以物喻人的写作技巧进行作文创作。
3.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如水、石头、书等。
2. 教师准备一些以物喻人的范例作文。
3.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出示一个物品,如一杯水,向学生们询问这个物品能够代表什么。
2. 学生们依次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他们思考物品的特点和与人的相似之处。
讲解:1. 教师介绍以物喻人的写作技巧,即通过描述物品的特点、功能、外观等来揭示人的某一方面。
2. 教师给出一些以物喻人的范例作文,解读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实践:1. 学生们根据教师提供的物品,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以物喻人的作文创作。
2. 学生们在纸上先写下自己所选择的物品,再围绕该物品展开描述,以揭示人物的某一特点或品质。
3. 学生们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
展示:1. 学生们选择自己认为最成功的作文进行朗读或展示。
2. 教师和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总结:1. 教师总结以物喻人的写作技巧和应用方法。
2. 学生们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活动:学生们可在课后继续进行以物喻人的作文创作,拓展自己的写作能力。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作文创作的质量。
2. 学生互相评价和讨论作文,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注意事项:1.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每个学生的创作。
2.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作文创作和互评修改。
3.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表达,帮助他们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
借物喻人教学设计
![借物喻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53cc31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6e.png)
(本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之后,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通过图片等提示学生,让他们打开思路,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物去喻哪一类人,或者人身上的哪些品质。在言语实践中,突破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阅读延伸
1. 推荐课外阅读:像这样借物喻人的散文很多,同学们可以再读读叶圣陶的《牵牛花》,茅盾的《白杨礼赞》,还有杨朔的《荔枝蜜》,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夏衍的《种子的力》等等,真正的阅读是静下心来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与作者交流,与人生品酌。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无限。
4. 循文解物,全班交流: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特点?父亲又是怎样议花生的?引导学生归纳出落花生的特点。(板书:果实埋在地里,可以榨油)
小结: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常常被人忽视的、却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花生虽然没有像桃子、石榴、苹果惹人喜爱的外表,但它一样结果,而且将成熟的果实埋在土里,一点不张扬,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像这样借物喻人的散文很多同学们可以再读读叶圣陶的牵牛花茅盾的白杨礼赞还有杨朔的荔枝蜜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夏衍的种子的力等等真正的阅读是静下心来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与作者交流与人生品酌
借物喻人教学设计
《借物喻人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精品课电子教案
班级
课题
课时
7. 讨论: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板书:做朴实、有用的人)
8. 小结:文章《落花生》,主要写了花生这种事物,它的特点是果实埋在地里,可以榨油。作者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文中的这一篇例文,帮助孩子进一步认识,什么叫做“借物喻人”,了解“借物喻人”手法的使用特点。)
微课程设计方案 (借物喻人)
![微课程设计方案 (借物喻人)](https://img.taocdn.com/s3/m/51f7ab7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8.png)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3)找出“物”与人的相似处;
(4)感悟“物”与人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感情。
通过归纳梳理,学生明白在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时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么样的人。
4.拓展练习,加强巩固。
这个片段挖掘生活中有象征意义的自然物,让学生着眼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莲花、蜜蜂、青松等,训练学生养成行文前思考的习惯,思考事物背后的象征意义,学会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
实施思路
1.播放微课视频学习,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手法。
2.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身边事物,发掘其象征意义,叙事中逐步揭示事物深意。
3.熟练将“借物喻人”运用于作文中。
其他。
借物喻人写作教案
![借物喻人写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8258a151e79b8969022628.png)
借物喻人作文的写作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金色花》、《荷叶母亲》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3、指导学生运用借物喻人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并体会借物喻人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2、如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难点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如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表情达意。
教学课时(共2个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课文,学作文(一)、复习《金色花》、《荷叶母亲》的借物喻人的写法。
1、阅读《金色花》探讨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交流点拨: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色的碎花,象征圣洁与美丽。
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②、为什么“我”要变成金色花,又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交流点拨: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③、这篇散文诗讲述的是孩子变成金色花,为母亲所做的几件事和表达的心情,有没有偏离母爱的主题呢?交流点拨:重在探讨孩子的行为与母爱的关系,从孩子的角度来表达母子之爱,孩子的快乐、天真、活泼,正是缘于他淋浴在母爱之中,感受着浓浓的母爱关怀。
小结:“金色花”是一种开金黄色碎花的植物,在印度被称为圣树。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这与文中孩子三次回报母爱的行为是完全一致的。
作者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的可爱,这种写法即是借花喻人。
2、阅读《荷叶母亲》探讨以下问题。
①、作者看红莲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交流点拨: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
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烦闷”是因为半夜的雨让白莲凋谢了,白瓣儿像小船一样散飘在水面上,开得正艳的红莲花会不会遭遇白莲的命运呢?“不适意”的原因是雷雨越下越大,红莲被打得左右欹斜,“我”无法可想。
“不宁的心绪散尽”是因为母亲唤我回屋的同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正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
借物喻人课程设计
![借物喻人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f25d1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8.png)
借物喻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借物喻人”这一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2.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文本中运用“借物喻人”的例子,理解其表达效果;3. 学生能掌握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借物喻人”句子结构,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借物喻人”手法创作一篇短文,句子通顺,表达清晰;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升团队写作及表达能力;3. 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素材的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借物喻人”,激发对母语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独特见解,培养包容和理解的品质;3. 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方面的能力。
课程以教材为依据,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提高学生对“借物喻人”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设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以五年级语文教材中“借物喻人”相关章节为依据,结合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组织:1. 理论知识:介绍“借物喻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通过对教材中例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2. 实践应用:选取教材中不同类型的“借物喻人”句子,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掌握句子结构和用法。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学会运用“借物喻人”手法进行创作。
3. 课堂活动:设计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借物喻人”这一修辞手法。
(2)理论知识讲解:讲解“借物喻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结合教材例句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物喻人
一、关联引入
最近,我们学习了这样三篇文章,《梅花魂》《落花生》和《白杨》,它们写作方法上共同的特点是运用了“借物喻人”。
二、明确概念和作用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那么在日常学习中怎样来分辨呢?
三、举例说明
比如《落花生》中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再比如,《梅花魂》中外祖父通过赞美梅花的精神和气节,实际上在赞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气节;《白杨》中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上在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们。
四、总结特点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借物喻人”文章的特点。
一是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
二是从赞物到颂人两者之间往往有关联性的句子。
五、拓展应用
找找下面的文章,读一读,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茶花赋》作者:杨朔
《白杨礼赞》作者:茅盾
《桃花心木》作者: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