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1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过关习题和解析答案(精品).doc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第3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1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运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最后运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反证法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在导入环节,我会通过复习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反证法的运用。
2.难点:反证法的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反证法:运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PPT,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等腰三角形的模型,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1.1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其次,反证法的引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在讲解这个部分时,我尝试通过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意识到,对于这部分内容,可能需要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理解反证法的原理。
1.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学生需要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和两个角相等的性质,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举例:强调等腰三角形底边两侧的腰长相等,顶角和底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学生需要掌握两种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方法,即两边相等和两角相等。
举例:当一个三角形的两边相等时,可以判定为等腰三角形;当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时,也可以判定为等腰三角形。
最后,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和反证法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等腰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3)反证法的应用: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掌握反证法的步骤。
举例:假设一个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然后通过推理得出矛盾,从而证明该三角形实际上是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课件
知识点整合训练
解:①③;②③;①④;②④都可以组合证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
∠EOB=∠DOC, 选①③为条件证明.证明:在△EBO 和△DCO 中,∵∠EBO=∠DCO,
BE=CD,
∴△EBO≌△DCO(AAS),∴BO=CO,∴∠OBC=∠OCB, ∴∠EBO+∠OBC=∠DCO+∠OCB, 即∠ABC=∠ACB,∴AB=AC,∴△ABC 是等腰三角形
核心提要
3.(3分)在方格纸上等有腰一个△ABC,它的顶点位置如图所示, 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三角形.
4.(3分)聪明的亮亮用含有30°角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板拼成 如图所示的图案,并发现图中有等腰三角形, 请你帮他找出两个等腰三角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E,△DCE,△BCE
知识点整合训练
解:(1)△OBC 是等腰三角形(BC 为底)或∠BOC=90°+12∠A (2)等腰三角形有△ABC,△OBC,△BOE,△OCF,△AEF.EF=EB+FC
(3)等腰三角形有△BOE,△COF,仍有EF=EB+FC.理由:∵BO,CO分别 平分∠ABC,∠ACB,∴∠EBO=∠OBC,∠FCO=∠OCB.又∵EF∥BC, ∴∠OBC=∠BOE,∠OCB=∠COF,∴∠BOE=∠EBO,∠COF=∠FCO, ∴EB=EO,FC=FO.∴EF=EO+FO=EB+FC
谢 谢!
知识点=∠C, 求证:BD=CD.
证明:连接BC,∵AB=AC,∴∠ABC=∠ACB. ∵∠ABD=∠ACD,∴∠ABD-∠ABC=∠ACD-∠ACB, 即∠DBC=∠DCB,∴BD=CD
知识点整合训练
【综合运用】 15.(18分)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ABC=∠ACB, BO平分∠ABC,CO平分∠ACB. (1)想想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若过点O作一直线EF和边BC平行,与AB交于点E,与AC交于点F, 则图②中有哪几个等腰三角形?线段EF和EB,FC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若∠ABC≠∠ACB,其他条件不变,图③中是否还有等腰三角形? (2)中第二问的关系是否还存在?写出你的理由.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课件(共24张PPT)
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 AB≠AC
再如,我们要证明△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也可以采 用这位同学的证法.
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 设∠A=∠B=90°,则 ∠A+∠B+∠C=90°+90°+∠C>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矛盾, 所以∠A=∠B=90°不成立. 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例1.证明:如果a1,a2,a3,a4,a5都是正数,且 a1+a2+a3+a4+a5=1,那么,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或等于1/5.
用反证法来证: 证明:假设这五个数全部小于1/5,那么这五个数的 和a1+a2+a3+a4+a5就小于1.这与已知这五个数的和 a1+a2+a3+a4+a5=1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 原命题 成立,即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
与B,C重合),连接AD,作∠ADE=40°, DE交线段AC于点E. (1)当∠BDA=115°时,∠EDC=__2_5_°____, ∠(2D)当ECD=C_=__12_1时_5_°,__△;A点BDD从≌B△向DCC运E.理动由时:,∵∠∠BDCA逐=渐40变°, _∴_小_∠__D_E__C(+填∠“E大D”C=或1“40小°.又”∵);∠ADE=40°, (2)当DC等于多少时,△ABD≌△DCE,请说明理由; (∴3)∠在A点DDB的+运∠动ED过C程=中14,0°△,A∴DE∠的A形D状B=可∠以D是E等C.腰三角形吗? 若又可∵以A,B=请D直C接=写2,出∴∠△BADBA的D≌度△数D.CE若(A不AS可) 以,请说明理由.
练习1.用反证法证明:△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 于或等于6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
第 3 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断与反证法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并学会运用; (要点 )2.理解并掌握反证法的思想,能够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一、情境导入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A 点)为目标,而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B 点插一小旗作标记,沿南偏东 60 度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 处时,测得∠ACB 为30 度,这时,地质专家测得BC 的长度是50 米,便可知河流宽度是 50 米.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依据是什么吗?他是怎么知道 BC 的长度是等于河流宽度的呢?今日我们就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断.二、合作研究研究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判断(等角对等边 )【种类一】确立等腰三角形的个数如图,在△ ABC 中, AB= AC,∠A= 36°, BD、 CE 分别是∠ ABC、∠ BCD的角均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5个B.4个C.3 个D.2个分析:共有 5 个.(1) ∵AB =AC,∴△ABC 是等腰三角形; (2)∵ BD、CE 分别是∠ABC、1∠ BCD 的角均分线,∴∠ EBC=2∠ABC,∠1ECB=2∠BCD .∵△ABC 是等腰三角形,∴∠EBC =∠ECB ,∴△BCE 是等腰三角形;(3)∵∠ A=36°,AB= AC,∴∠ABC=∠ ACB1=2(180°-36°)= 72°.又∵BD 是∠ABC 的角1均分线,∴∠ABD =2∠ABC= 36°=∠ A,∴△ABD是等腰三角形;同理可证△ CDE和△BCD 也是等腰三角形.应选 A.方法总结:确立等腰三角形的个数要先找出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而后确立等腰三角形,再按次序不重不漏地数出等腰三角形的个数.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讲堂达标训练”第 2 题【种类二】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图,在△ABC 中,∠ACB =90°, CD 是 AB 边上的高, AE 是∠ BAC 的角均分线, AE 与 CD 交于点 F,求证:△ CEF 是等腰三角形.分析:依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ABE =∠ACD ,而后依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得∠CEF =∠ CFE,依据等角平等边求得 CE= CF ,进而求得△CEF 是等腰三角形.解:∵在△ ABC 中,∠ ACB= 90°,∴∠B+∠ BAC = 90°.∵ CD 是 AB 边上的高,∴∠ACD+∠BAC=90°,∴∠B=∠ACD .∵AE 是∠ BAC 的角均分线,∴∠BAE=∠ EAC,∴∠ B+∠ BAE=∠ AEC,∠ACD +∠ EAC=∠ CFE,即∠ CEF =∠ CFE,∴CE= CF,∴△ CEF 是等腰三角形.方法总结:“ 等角平等边”是判断等腰三角形的重要依照,是先有角相等再有边相等,只限于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此结论不必定建立.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讲堂达标训练”第 5 题【种类三】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断的综合运用如图,在△ ABC 中, AB= AC,点D 、E、F 分别在 AB、BC、 AC 边上,且 BE=CF,BD=CE.(1)求证:△ DEF 是等腰三角形;(2)当∠ A= 50°时,求∠ DEF 的度数.分析: (1) 依据等边平等角可得∠ B =∠ C,利用“边角边”证明△ BDE 和△CEF 全等,依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DE (2)依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DE=∠CEF,而后求出∠BED+∠CEF=∠ BED+∠ BDE ,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平角的定义求出∠ B=∠ DEF.(1)证明:∵ AB= AC ,∴∠ B=∠ C.在BD = CE,△BDE 和△ CEF 中,∵∠ B=∠ C,∴△BE= CF,BDE ≌△ CEF (SAS) ,∴ DE= EF,∴△DEF 是等腰三角形;(2)解:∵△ BDE≌△ CEF,∴∠ BDE =∠CEF ,∴ ∠ BED +∠CEF =∠BED +∠BDE.∵∠ B+∠ BDE =∠ DEF +∠ CEF ,∴∠ B=∠ DEF .∵∠ A= 50°, AB =AC,∴∠B=12× (180°- 50°)= 65°,∴∠ DEF =65° .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供给了很多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判断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手段.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稳固提高”第 8 题研究点二:反证法【种类一】假定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必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时,第一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A .有一个内角大于60°B.有一个内角小于60°C.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D.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分析:用反证法证明命题时,应先假定结论不建立,所以可先假定三角形中每一个= EF ,再依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证明即可;内角都不小于或等于60 °,即都大于60 °.故选 C.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平等边 ).2.反证法方法总结:在假定结论不建即刻,要注(1) 假定结论不建立;(2) 从假定出发推出矛盾;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状况,一定把(3) 假定不建立,则结论建立.它所有否认.解决几何证明题时,应联合图形,联想我们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已学过的定义、公义、定理等知识,找寻结堂达标训练”第7 题论建立所需要的条件.要特别注意的是,不【种类二】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要遗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解题时学会分求证:△ ABC 中不可以有两个钝角.析,能够采纳执果索因(从结论出发,探访分析:用反证法证明,假定△ ABC 中能结论建立所需的条件)的方法 .有两个钝角,得出的结论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矛盾,所以原命题正确.证明:假定△ ABC 中能有两个钝角,即∠A< 90°,∠ B> 90°,∠ C> 90°,所以∠ A+∠ B+∠ C> 180°,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矛盾,所以假定不建立,所以原命题正确,即△ ABC 中不可以有两个钝角.方法总结:本题联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考察反证法,解本题要点要懂得反证法的意义及步骤.反证法的步骤是:(1)假定结论不建立; (2) 从假定出发推出矛盾;(3) 假定不建立,则结论建立.在假定结论不建即刻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状况.假如只有一种,那么否认一种就能够了,假如有多种状况,则一定一一否认.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 题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的判断定理:有两个角。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1.1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运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反证法的运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反证法的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反证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反证法的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等腰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反证法的相关案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吗?2.呈现(10分钟)呈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北师大八年级下《1.1.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反证法》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1 等腰三角形 1.1.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反证法同步练习1.下列能判定△ABC为等腰三角形的是( )A.∠A=30°,∠B=60° B.∠A=50°,∠B=80°C.∠A=2∠B=80° D.AB=3,BC=6,周长为132. 如图,在△ABC和△DCB中,∠A=∠D=72°,∠ACB=∠DBC=36°,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A.2 B.3 C.4 D.53. 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已知A,B是两格点,如果C也是图中的格点,且使得△ABC为等腰三角形,则点C的个数是( )A.6 B.7 C.8 D.94.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钝角三角形中必有一个内角小于45°”时,首先应该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A.有一个内角小于45° B.每一个内角都小于45°C.有一个内角大于等于45° D.每一个内角都大于等于45°5.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四边形中至少有一个角是钝角或直角”,应先假设( )A.四边形中没有一个角是钝角或直角B.四边形中至多有一个角是钝角或直角C.四边形中没有一个角是锐角D.四边形中没有一个角是钝角6. 如图,在△ABC中,∠ABC=60°,∠C=45°,AD是BC边上的高,∠ABC的平分线BE交AD于点F,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 )A.2个 B.3个 C.4个 D.5个7. 如图,四张形状不同的纸片,用剪刀沿一条直线将它们分别剪开(只允许剪一次),不能够得到两个等腰三角形纸片的是( )8. 如图,点D,E分别在△ABC的边AC和BC上,AE与BD相交于点F,给出下面四个条件:①∠1=∠2;②AD=BE;③AF=BF;④DF=EF.从这四个条件中选取两个,不能判定△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 如图,在△ABC中,BC=5 cm,BP,CP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且PD∥AB,PE∥AC,则△PDE的周长是____cm.10. 命题:“三角形中至多有两个角大于60度”,用反证法证明时第一步需要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在△ABC中,∠A=30°,当∠B=___________________时,△ABC是等腰三角形.12.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在△ABC中,若∠A>∠B+∠C,则∠A>90°”时,应先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13. 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相等.14. 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锐角.15. 如图,在△ABC中,AB=AC,∠A=36°,BD平分∠ABC交AC于点D.求证:AD=BC.16. 如图,AD平分∠BAC,AD⊥BD,垂足为点D,DE∥AC.求证:△BDE是等腰三角形.17. 如图,点E,F在BC上,BE=CF,∠A=∠D,∠B=∠C,AF与DE交于点O.(1)求证:AB=DC;(2)试判断△O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18. 如图,锐角三角形ABC的两条高BD,CE相交于点O,且OB=OC,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19. (1)如图1,在△ABC中,BD,CD分别平分∠ABC,∠ACB,过点D作EF∥BC 交AB,AC于点E,F,试说明BE+CF=EF的理由;(2)如图2,BD,CD分别平分∠ABC,∠ACG,过点D作EF∥BC交AB,AC于点E,F,则BE,CF,E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参考答案:1---8 BDCDA BBC9. 510. 三个内角都大于60度11. 75°或30°或120°12. ∠A≤90°13. 证明:假设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则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对等角”知它们所对的角也相等,这就与题设两个角不等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故原结论成立.14. 证明:假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不是锐角,则大于或等于90°.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则两个底角的和大于或等于180°,则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一定大于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锐角.15. 证明:∵AB=AC,∠A=36°,∴∠ABC=∠C=72°,∵BD平分∠ABC交AC 于点D,∴∠ABD=∠DBC=36°,∴∠A=∠ABD,∠BDC=∠C,∴AD=BD=BC.16. 证明:如图,∵DE∥AC,∴∠1=∠3,∵AD平分∠BAC,∴∠1=∠2,∴∠2=∠3,∵AD⊥BD,∴∠2+∠B=90°,∠3+∠BDE=90°,∴∠B=∠BDE,∴△BDE是等腰三角形.18. 解:(1)证明:∵BE=CF,∴BE+EF=CF+EF,即BF=CE,又∵∠A=∠D,∠B=∠C,∴△ABF≌△DCE(AAS),∴AB=DC.(2)△OEF为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ABF≌△DCE,∴∠AFE=∠DEF,∴OE=OF,∴△OEF为等腰三角形.18. 证明:∵OB=OC,∴∠OBC=∠OCB,∵CE⊥AB,BD⊥AC,∴∠OEB=∠ODC=90°,∴∠BCE+∠ABC=∠DBC+∠ACB=90°,∴∠ABC=∠ACB,∴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19. 解:(1)理由如下:∵BD平分∠ABC,∴∠ABD=∠CBD,∵EF∥BC,∴∠EDB=∠DBC,∴∠ABD=∠EDB,∴BE=ED,同理DF=CF,∴BE+CF=EF.(2)BE-CF=EF.理由如下:由(1)知BE=ED,∵EF∥BC,CD平分∠ACG,∴∠EDC=∠DCG=∠ACD,∴CF=DF,又∵ED-DF=EF,∴BE-CF=EF.。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重点)2.理解并掌握反证法的思想,能够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一、情境导入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A点)为目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B点插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度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度,这时,地质专家测得BC的长度是50米,就可知河流宽度是50米.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吗?他是怎么知道BC的长度是等于河流宽度的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类型一】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如图,在△ABC中,AB=AC,∠A=36°,BD、CE分别是∠ABC、∠BCD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A.5个B.4个C.3个D.2个解析:共有5个.(1)∵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2)∵BD、CE分别是∠ABC、∠BCD的角平分线,∴∠EBC=12∠ABC,∠ECB=12∠BCD.∵△ABC是等腰三角形,∴∠EBC=∠ECB,∴△BCE是等腰三角形;(3)∵∠A=36°,AB=AC,∴∠ABC=∠ACB=12(180°-36°)=72°.又∵BD是∠ABC的角平分线,∴∠ABD=12∠ABC=36°=∠A,∴△ABD是等腰三角形;同理可证△CDE和△BCD也是等腰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要先找出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然后确定等腰三角形,再按顺序不重不漏地数出等腰三角形的个数.【类型二】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E是∠BAC的角平分线,AE与CD交于点F,求证:△CEF是等腰三角形.解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ABE=∠ACD,然后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得∠CEF=∠CFE,根据等角对等边求得CE=CF,从而求得△CEF是等腰三角形.解:∵在△ABC中,∠ACB=90°,∴∠B+∠BAC=90°.∵CD是AB边上的高,∴∠ACD+∠BAC=90°,∴∠B=∠ACD.∵AE是∠BAC的角平分线,∴∠BAE=∠EAC,∴∠B+∠BAE=∠AEC,∠ACD+∠EAC=∠CFE,即∠CEF=∠CFE,∴CE=CF,∴△CEF是等腰三角形.方法总结:“等角对等边”是判定等腰三角形的重要依据,是先有角相等再有边相等,只限于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此结论不一定成立.【类型三】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AB、BC、AC边上,且BE =CF,BD=CE.(1)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2)当∠A=50°时,求∠DEF的度数.解析:(1)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B=∠C,利用“边角边”证明△BDE和△CEF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DE =EF,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证明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DE =∠CEF,然后求出∠BED+∠CEF=∠BED+∠BDE,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平角的定义求出∠B=∠DEF.(1)证明:∵AB=AC,∴∠B=∠C.在△BDE和△CEF中,∵⎩⎪⎨⎪⎧BD=CE,∠B=∠C,BE=CF,∴△BDE≌△CEF(SAS),∴DE=EF,∴△DEF 是等腰三角形;(2)解:∵△BDE≌△CEF,∴∠BDE=∠CEF,∴∠BED+∠CEF=∠BED+∠BDE.∵∠B+∠BDE=∠DEF+∠CEF,∴∠B=∠DEF.∵∠A=50°,AB=AC,∴∠B=12×(180°-50°)=65°,∴∠DEF=65°.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提供了好多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判定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手段.探究点二:反证法【类型一】假设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必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时,首先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A.有一个内角大于60°B.有一个内角小于60°C.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D.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命题时,应先假设结论不成立,所以可先假设三角形中每一个内角都不小于或等于60°,即都大于60°.故选C.方法总结: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必须把它全部否定.【类型二】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钝角.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假设△ABC中能有两个钝角,得出的结论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矛盾,所以原命题正确.证明:假设△ABC中能有两个钝角,即∠A<90°,∠B>90°,∠C>90°,所以∠A+∠B+∠C>180°,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原命题正确,即△ABC中不能有两个钝角.方法总结:本题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考查反证法,解此题关键要懂得反证法的意义及步骤.反证法的步骤是:(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只有一种,那么否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必须一一否定.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2.反证法(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解决几何证明题时,应结合图形,联想我们已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等知识,寻找结论成立所需要的条件.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遗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解题时学会分析,可以采用执果索因(从结论出发,探寻结论成立所需的条件)的方法.。
最新北师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1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重点习题
11 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一.选择题(共8小题)1.如图,在△AB中,AB=A,∠A=36°,BD,E分别为∠AB,∠AB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A.5个B.6个.7个 D.8个第1题第2题第4题7.如图,坐标平面内一点A(2,﹣1),O为原点,P是轴上的一个动点,如果以点P、O、A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符合条件的动点P的个数为()A.2 B. 3 . 4 D. 53.下列条件中不能确定是等腰三角形的是()A.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D.一条中线把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的三角形B.有一个锐角是45°的直角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三角形4.如图,在△AB中,D、E分别是A、AB上的点,BD与E相交于点O,给出四个条件:①OB=O;②∠EBO=∠DO;③∠BEO=∠DO;④BE=D.上述四个条件中,选择两个可以判定△AB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有()A.2种 B.3种. 4种 D.6种5.下列能断定△AB为等腰三角形的是()A.∠A=30°,∠B=60°B.∠A=50°,∠B=80°.AB=A=2,B=4 D.AB=3,B=7,周长为136.下列说法中:(1)顶角相等,并且有一腰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2)底边相等,且周长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3)腰长相等,且有一角是5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4)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错误的有()A.1个 B.2个. 3个 D.4个7.已知下列各组数据,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是()A.1,2,1 B.2,2,1 .1,3,1 D. 2,2,58.已知:如图,下列三角形中,AB=A,则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的一条直线能够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①②④ D.①③二.填空题(共10小题)9.求证: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60°,用反证法证明时的假设为“三角形的_______________10.如图,∠BA=100°,∠B=40°,∠D=20°,AB=3,则D= _________第10题第11题第14题第18题11.如图,△AB是等腰三角形,且AB=A,BM,M分别平分∠AB,∠AB,DE经过点M,且DE∥B,则图中有_________ 个等腰三角形.12.在△AB中,与∠A相邻的外角是100°,要使△AB是等腰三角形,则∠B的度数是_________ .13.在△AB中,∠A=100°,当∠B= _________ °时,△AB是等腰三角形.14.如图,在△AB中AB=A,∠A=36°,BD平分∠AB,则∠1=_________ 度,图中有_________ 个等腰三角形.15.若三角形三边长满足(a﹣b)(a﹣c)=0,则△AB的形状是_________ .16.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分别为80°,50°,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 三角形.17.在平面上用18根火柴首尾相接围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等腰三角形一共可以围攻成_________ 种.18.如图,已知AD平分∠EA,且AD∥B,则△AB一定是_________ 三角形.三.解答题(共5小题)19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必为锐角.20.如图,在△AB和△DB中,A与BD相交于点O.AB=D,A=BD.(1)求证:△AB≌△DB;(2)△OB的形状是_________ .(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证明)21.已知:如图,OA平分∠BA,∠1=∠2.求证:△AB是等腰三角形.22.如图,在△AB中,D,E分别是AB,A上的一点,BE与D交于点O,给出下列四个条件:①∠DBO=∠EO;②∠BDO=∠EO;③BD=E;④OB=O.(1)上述四个条件中,哪两个可以判定△AB是等腰三角形?(2)选择第(1)题中的一种情形为条件,试说明△AB是等腰三角形.23.如图,△AB中,∠A=36°,AB=A,D平分∠AB,试说明△BD是等腰三角形.答案:一、DDBABA二、9、三个内角都小于60°;10、3;11、5;12、80°或50°或20°;13、40度;14、723;15、等腰三角形;16、等腰;17、4;18、等腰三、19证明:①设等腰三角形底角∠B,∠都是直角,则∠B+∠=180°,而∠A+∠B+∠=180°+∠A>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②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B,∠都是钝角,则∠B+∠>180°,而∠A+∠B+∠>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综上所述,假设①,②错误,所以∠B,∠只能为锐角.故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必为锐角.20、(1)证明:在△AB和△DB中,∴△AB≌△DB(SSS).(2)解:∵△AB≌△DB,∴∠OB=∠OB.∴OB=O.∴△OB为等腰三角形.故填等腰三角形.21、解答:证明:作OE⊥AB于E,OF⊥A于F,∵AO平分∠BA,∴OE=OF(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1=∠2,∴OB=O.∴Rt△OBE≌Rt△OF(HL).∴∠5=∠6.∴∠1+∠5=∠2+∠6.即∠AB=∠AB.∴AB=A.∴△AB是等腰三角形.22解:(1)①③,①④,②③和②④;(2)以①④为条件,理由:∵OB=O,∴∠OB=∠OB.又∵∠DBO=∠EO,∴∠DBO+∠OB=∠EO+∠OB,即∠AB=∠AB,∴AB=A,∴△AB是等腰三角形.23解:△AB中∵AB=A ,∠A=36°∴∠B=∠AB=21(180°﹣∠A )=72° ∵D 平分∠AB∴∠DB=21∠AB=36°在△DB 中∠BD=180°﹣∠B ﹣∠DB=72°=∠B ∴D=B即△BD 是等腰三角形.。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 等腰三角形1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反证法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反证法【知识与技能】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掌握反证法.【过程与方法】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问题 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问题2.我们是如何证明上述定理的?【教学说明】通过问题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的思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交流.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我们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吗?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吗?【归纳结论】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2.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的想法: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理可得∠C=∠B,但已知条件是∠B ≠∠C.“∠C=∠B”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AB≠AC 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再例如,我们要证明△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也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证法,假设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90°,∠B=90°,可得∠A+∠B=180°,但∠A+∠B+∠C=180°, “∠A+∠B=180°”与“∠A+∠B+∠C=180°”相矛盾,因此△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引导学生思考:上面两道题的证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归纳结论】都是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推导出了与已知公理或已证明过的定理相矛盾,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也是证明命题的一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反证法.【教学说明】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AD∥BC且∠1=∠2.求证:AB=AC.证明:∵AD∥BC,∴∠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1=∠2,∴∠B=∠C.∴AB=AC(等角对等边).2.如图,BD平分∠CBA,CD平分∠ACB,且MN∥BC,设AB=12,AC=18,求△AMN的周长.解:∵BD平分∠CBA,CD平分∠ACB,∴∠MBD=∠DBC,∠NCD=∠BCD.∵MN∥BC,∴∠MDB=∠DBC,∠NDC=∠BCD.∴∠MDB=∠MBD,∠NDC=∠NCD.∴MB=MD,NC=ND.∴C△AMN=AM+AN+MN=AM+AN+MD+ND=AM+AN+MB+NC=(AM+MB)+(AN+NC) =AB+AC=30.3.如图,在△ABC中,BD⊥AC于D,CE⊥AB于E,BD = CE.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解:∵S△ABC =21(AB·CE)=21(AC·BD)且BD = CE,∴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4.如图,在△ABC中,AB = AC,DE∥BC,求证:△ADE是等腰三角形.证明:∵AB = AC,∴∠B=∠C,∵DE∥BC,∴∠B=∠E,∠D=∠C.∴∠D=∠E.∴△ADE是等腰三角形.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证明:假设a、b 不平行,那么a、b 相交∵a⊥c,b⊥c∴∠1=900,∠2=900∴∠1+∠2=180°而a、b相交,则∠1+∠2≠180°与∠1+∠2=180°相矛盾.∴假设不成立.即: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教学说明】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交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判定的区别和联系.五.教学板书举例谈谈用反证法说理的基本思路.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3”中第1、2、3 题.通过学生的练习,发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掌握的较好,而用反证法证明定理的应用掌握不够好,应在这方面多加练习讲解.。
新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作业课件
15.如图,在△ABC 中,AB=AC,AD⊥BC 于点 D,E 是 AB 上一点, EF∥AD 交 CA 的延长线于点 F.
求证:△AEF 是等腰三角形.
解:∵AB=AC,AD⊥BC,∴∠BAD=∠CAD,∵EF∥AD, ∴∠F=∠CAD,∠FEA=∠BAD. ∴∠F=∠FEA,∴AF=AE,∴△AEF是等腰三角形
矛盾.综上所述,假设①,
② 均不成立 ,所以∠B,∠C只能为__锐__角.故等腰三角形的两底
角必为锐角.
11.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钝角.
解:假设∠A,∠B,∠C中有两个钝角,不妨设∠A>90°,∠B >90°,则∠A+∠B>180°,而∠C>0°,∴∠A+∠B+∠C>
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矛盾,故假设不成立,∴一个三角 形中不能有两个钝角
14.用反证法证明“过直线外一点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有如下步骤(如图):①故∠PAB+∠PBA+∠APB>180°,这与三角 形的内角和定理相矛盾;②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成立;③假设过P 点不只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不妨设PA⊥l于A,PB⊥l于B; ④∴∠PAB=90°,∠PBA=90°. 正确的顺序是 ③④①②.(填序号)
1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1.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_等__腰_三角形.这一定理可以简 述为 等角对等边 .
2.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 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_矛__盾_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 反证法 _.
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2015·陕西)如图,在△ABC中,∠A=36°,AB=AC,BD 是角平分线,若在边AB上截取BE=BC,连接DE,则图中等腰三角 形共有( D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学案
1.1 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一、学习准备: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 。
2、等腰三角形 、 及 互相重合。
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 。
4、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 ,并且每个内角 。
二、学习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别方法。
2、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三、学习提示:1、自主学习:看书P8完成填空:等腰三角形的 相等。
反过来,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 。
定理: 是等腰三角形。
简称: 。
2、合作探究:例2 已知:如图,AB=DC ,BD=CA 。
求证:△AED 是等腰三角形。
讨论:①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利用的方法是什么? ②怎样证明AE=DE ? ③怎样证明∠ADB=∠DAC? 3、自主学习P8的想一想。
小明在证明时,先假设 ,然后推导出 、基本事实、 相矛盾ABC DE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4、自主学习P9例3,并完成证明。
练习:P9 随堂练习四、学习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五、夯实基础:1.在△ABC中,AB=AC,∠B=36°,D、E在BC边上,且AD和AE把∠BAC三等分,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A)3 (B)4 (C)5 (D)62.如图,在△ABC中,AB=AC,BD=BC,AD=DE=EB,则∠A等于()(A)30°(B)36°(C)45 °(D)54°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它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夹的角的度数是()(A)35°(B)20°(C)35 °或20°(D)无法确定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一个底角的3倍,则顶角的度数为,底角的度数为5.等腰三角形三个内角与顶角的外角之和等于260°,则它的底角度数为6.等腰△ABC中,AB=AC,BC=6cm,则△ABC的周长的取值范围是7.已知如图,在△ABC中,∠B=90°,AB=BC,BD=CE,M是AC的中点,求证:△DEM是等腰三角形六、能力提升:1.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90°,BD平分∠ABC,DE⊥BC 且BC=10,求△DCE的周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1.如图所示,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3 cm,则CD等于( )A.3cm B.4cm C.1.5cm D.2cm2.“a<b”的反面应是( )A.a>b但a≠b B.a>b C.a=b D.a=b或a>b3.如图,AC、BD相交于点O,∠A=∠D,如果请你再补充一个条件,使得△BOC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你补充的条件不能是( )A.OA=OD B.AB=CD C.∠ABO=∠DCO D.∠ABC=∠DCB4. 下列能判定△ABC为等腰三角形的是( )A.∠A=30°,∠B=60°B.∠A=50°,∠B=80°C.AB=AC=2,BC=4 D.AB=3,BC=7,周长为10 5.如图,在一张长方形纸条上任意画一条截线AB,将纸条沿截线AB折叠,所得△ABC的形状一定是(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全等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6.如图,在△ABC中,AD⊥BC于D,若添加下列条件中的一个:①BD=CD;②AD平分∠BAC;③AD=BD.其中能使△ABC成为等腰三角形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7. 如图,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E,过点E作MN∥BC交AB于M,交AC于N,若BM+CN=9,则线段MN的长为( )A.6 B.7 C.8 D.98. 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70°方向的M处,它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2小时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40°的N处,则N 处与灯塔P的距离为( )A.40海里 B.60海里 C.70海里 D.80海里9.如图所示,点D是△ABC的边AC上一点(不含端点),AD=B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AC>BC B.AC=BC C.∠A>∠ABC D.∠A=∠ABC10.如图,BD是△ABC的角平分线,∠ABD=36°,∠C=72°,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11.如图,在一张长方形纸条上任意画一条截线AB,将纸条沿截线AB折叠,所得△ABC的形状一定是.12.如图,△ABC中,AD⊥BC于D,若添加下列条件中的一个:①BD=CD;②AD 平分∠BAC;③AD=BD.其中能使△ABC成为等腰三角形的有 .13. 在△ABC中,已知∠B=∠C,则AB=14. 如图,在△ABC中,∠A=36°,∠C=72°,点D在AC上,BC=BD,DE∥BC交AB于点E,则图中有等腰三角形个.15.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对顶角相等”第一步假设.16. 用反证法证明:如果AB∥CD,AB∥EF,那么CD∥EF,证明的第一步是假定CD (平行;不平行)于EF17. 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当用反证法证明时,第一步应假设AB=18. 如图,△ABC中,AB=AC,并且BD是AC边上的高,CE是AB边上的高,它们相交于点O,则图中除△ABC外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是1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2,3),在坐标轴上找一点P,使得△AOP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共有个.20. 如图,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E,过点E作MN∥BC交AB于M,交AC于N.若BM+CN=9,则线段MN的长为 .12.已知△ABC中,AB=AC,求证∠B<90°.下面写出了用反证法证明过程中的四个步骤:①所以∠B+∠C+∠A>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矛盾;②所以∠B<90°;③假设∠B≥90°;④那么由AB=AC,得∠B=∠C≥90°,即∠B+∠C≥180°.这四个步骤正确的顺序应是 (填序号).21. 某城市几条道路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B∥CD,AE与AB的夹角为48°,若CF与EF的长度相等,则∠C的度数为( )22. 已知:如图,直线a、b被c所截,∠1、∠2是同位角,且∠1≠∠2.求证:a与b不平行.证明:假设,则,这与相矛盾,所以不成立,所以a与b不平行.23. 如图,AD平分∠BAC,AD⊥BD,垂足为点D,DE∥AC.求证:△BDE是等腰三角形.24. 在△ABC中,AB=AC,点E、F分别在AB、AC上,AE=AF,BF与CE相交于点P.求证:PB=PC,并直接写出图中其他相等的线段.25. 如图,AD平分∠BAC,AD⊥BD,垂足为点D,DE∥AC.求证∶△BDE是等腰三角形.26. 求证:角平分线和中线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已知:在△ABC中,BD=CD,AD平分∠BAC.求证:AB=AC.27. 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D是AB边上一点,E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BD=CE,DE交BC于F.求证:DF=EF.28. 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必是锐角.已知:△ABC中,AB=AC,求证:△ABC的底角为锐角.29. 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分别在AB、AC上,BD=CE,BE、CD 相交于点O.求证:(1)△DBC≌△ECB;(2)OB=OC.30. 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BD平分∠ABC,延长BC到E,使CE=CD,连接DE.(1)成逸同学说:BD=DE,她说得对吗?请你说明道理;(2)小敏说:把“BD平分∠ABC”改成其他条件,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呢?31. 如图,在△ABC中,AB=AC=2,∠B=∠C=4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D 不与B,C重合),连接AD,作∠ADE=40°,DE交线段AC于点E.(1)当∠BDA=115°时,∠EDC=,∠DEC=;点D从B向C运动时,∠BDA逐渐变 (填“大”或“小”);(2)当DC等于多少时,△ABD≌△DCE,请说明理由;(3)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ADE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请直接写出∠BDA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答案;1---10 ADCDB ADDAB11. 等腰三角形12. ①②13. AC14. 515. 对顶角不相等16. 不平行17. AC18. △OBC19. 820. ③④①②21. 24°22. a∥b ∠1=∠2 ∠1≠∠2 a∥b23. 证明:∵DE∥AC,∴∠DAC=∠EDA.∵AD平分∠BAC,∴∠DAC=∠EAD.∴∠EAD=∠EDA.∵AD⊥BD,∴∠EAD+∠B=90°,∠EDA+∠BDE=90°.∴∠B=∠BDE.∴△BDE是等腰三角形.24. 证明:∵AE=AF,AB=AC,∠EAC=∠FAB,∴△AFB≌△AEC,∴∠ABF=∠ACE,∵AB=AC,∴∠ABC=∠ACB,∴∠PBC=∠PCB,∴PB=PC,其余相等的线段有:BF=CE,PE=PF,BE=CF.25. 证明:∵DE∥AC,∴∠DAC=∠ADE,∵AD平分∠BAC,∴∠DAC=∠DAE,∴∠DAE=∠ADE.∵AD⊥BD,∴∠DAE+∠B=90°,∠ADE+∠BDE=90°,∴∠B=∠BDE,∴△BDE 是等腰三角形.26. 证明: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连接BE ,∵AD 是中线,∴BD=CD.在△ADC 和△EDB 中,⎩⎪⎨⎪⎧AD =ED ∠BDE=∠CDABD =CD,∴△ADC≌△EDB(SAS).∴BE =AC ,∠BED =∠CAD.∵AD 是角平分线,∴∠CAD =∠BAD.∴∠BED =∠BAD ,∴AB =BE ,∴AB =AC.∴△ABC 是等腰三角形.27. 证明:过点D 作DG∥AC 交BC 于G ,∴∠DGB=∠ACB,∠DGF=∠ECF, ∵AB=AC ,∴∠B=∠ACB,∴∠DGB=∠B,∴DG=BD =CE.在△DFG 与△EFC 中,∠DGF=∠ECF,∠DFG=∠EFC,DG =EC ,∴△DFG≌△EFC,∴DF=EF. 28. 证明:假设△ABC 的底角不为锐角,则底角为钝角或直角,∵AB =AC ,∴∠B =∠C≥90°,∴∠B +∠C≥180°,∴∠A +∠B +∠C >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相矛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必是锐角. 29. 证明:(1)∵AB=AC ,∴∠ECB=∠DBC.在△DBC 与△ECB 中,⎩⎪⎨⎪⎧BD =CE ∠DBC=∠ECB BC =CB,∴△DBC≌△ECB;(2)由(1)知△DBC≌△ECB,∴∠DCB=∠EBC,∴OB=OC.30. 解:(1)BD =DE 是正确的.理由:∵△ABC 为等边三角形,BD 平分∠ABC ,∴∠DBC =12∠ABC =30°,∠ACB =60°.∴∠DCE =180°-∠ACB =120°.又∵CE =CD ,∴∠E =30°.∴∠DBC =∠E.∴BD =DE.(2)可改为:BD ⊥AC.理由:∵BD ⊥AC ,∴∠BDC =90°.∴∠DBC =30°.由(1)可知∠E =30°,∴∠DBC =∠E.∴BD =DE. 31. 解:(1)25°;115°;小;(2)当DC =2时,△ABD ≌△DCE.理由:∵∠C =40°,∴∠DEC +∠EDC =140°.word版初中数学又∵∠ADE=40°,∴∠ADB+∠EDC=140°.∴∠ADB=∠DEC.又∵AB=DC=2,∴△ABD≌△DCE(AAS);(3)可以,∠BDA的度数为110°或80°.理由:当∠BDA=110°时,∠ADC=70°.∵∠C=40°,∴∠DAC=180°-∠ADC-∠C=180°-70°-40°=70°.∴∠AED=180°-∠DAC-∠ADE=180°-70°-40°=70°.∴∠AED=∠DAE.∴AD=ED.∴△ADE是等腰三角形.当∠BDA=80°时,∠ADC=100°.∴∠DAC=180°-∠ADC-∠C=180°-100°-40°=40°.∴∠DAE=∠ADE.∴AE=DE.∴△ADE是等腰三角形.11 / 11。
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试题 (新版)北师大版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基础题知识点1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在△ABC中,已知∠B=∠C,则(B)A.AB=BC B.AB=ACC.BC=AC D.∠A=60°2.下列能判定△ABC为等腰三角形的是(B)A.∠A=30°,∠B=60°B.∠A=50°,∠B=80°C.AB=AC=2,BC=4D.AB=3,BC=4,周长为93.如图,在△ABC中,AB=AC,并且BD是AC边上的高,CE是AB边上的高,它们相交于点O,则图中除△ABC外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是(C)A.△ABD B.△ACEC.△OBC D.△OCD4.如图,BD是∠ABC的平分线,∠ABD=36°,∠C=72°,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3个.5.已知:如图,AB=BC,DE∥AC,求证:△DBE是等腰三角形.证明:∵AB=BC,∴∠A=∠C.∵DE∥AC,∴∠BDE=∠A,∠BED=∠C.∴∠BDE=∠BED.∴BD=BE.∴△DBE是等腰三角形.知识点2 反证法6.用反证法证明某一命题的结论“a<b”时,应假设(B)A.a>b B.a≥bC.a=b D.a≤b7.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必定是锐角.已知:△ABC,AB=AC.求证:∠B,∠C必定是锐角.证明:①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B,∠C都是直角,则∠B+∠C=180_°,而∠A+∠B+∠C=180 °+∠A>180_°,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_°矛盾;②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B,∠C都是钝角,则∠B+∠C>180_°,而∠A+∠B+∠C>180_°,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_°矛盾.综上所述,假设①,②错误,所以∠B,∠C只能为锐角.故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必定为锐角.8.用反证法证明:已知直线a∥c,b∥c,求证:a∥b.证明:假设a与b相交于点M,则过M点有两条直线平行于直线c,这与“过直线外一点平行于已知直线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相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a∥b.中档题9.如图,OB平分∠CBA,CO平分∠ACB,且MN∥BC,设AB=12,BC=11,AC=10,则△AMN的周长为(A)A.22B.23C.24D.3310.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C,AB上的点,BD与CE交于点O.给出下列三个条件:①∠EBO=∠DCO;②∠BEO=∠CDO;③BE=CD.上述三个条件中,哪两个条件可判定△ABC是等腰三角形(用序号写出一种情形):①③或②③.11.某轮船由西向东航行,在A处测得小岛P的方位是北偏东70°,又继续航行7海里后,在B处测得小岛P的方位是北偏东50°,则此时轮船与小岛P的距离BP=7海里.12.用反证法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解: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1+∠2=180 °.求证:AB∥CD.证明:假设直线AB不平行CD,则AB与CD相交.设AB ,CD 相交于点P ,得到△GPH ,则∠1+∠2+∠P =180 °. 显然与∠1+∠2=180 °相矛盾,∴假设不成立. ∴AB ∥CD.13.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BD 平分∠ABC ,延长BC 到E ,使CE =CD ,连接DE. (1)成逸同学说:BD =DE ,她说得对吗?请你说明道理;(2)小敏同学说:把“BD 平分∠ABC ”改成其他条件,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呢?解:(1)BD =DE 是正确的.理由:∵△ABC 为等边三角形,BD 平分∠ABC , ∴∠DBC =12∠ABC =30 °,∠ACB =60 °.∴∠DCE =180 °-∠ACB =120 °. 又∵CE =CD ,∴∠E =∠EDC =180 °-∠DCE2=30 °.∴∠DBC =∠E. ∴BD =DE.(2)可改为:BD ⊥AC(或点D 为AC 中点). 理由:∵BD ⊥AC ,∴∠BDC =90 °.∴∠DBC =30 °. 由(1)可知∠E =30 °, ∴∠DBC =∠E.∴BD =DE.综合题14.如图,在△ABC 中,AB =AC =2,∠B =∠C =40°,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D 不与B ,C 重合),连接AD ,作∠ADE =40°,DE 交线段AC 于点E.(1)当∠BDA =115°时,∠EDC =25_°,∠DEC =115_°;点D 从B 向C 运动时,∠BDA 逐渐变小(填“大”或“小”); (2)当DC 等于多少时,△ABD ≌△DCE ,请说明理由;(3)在点D 的运动过程中,△ADE 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请直接写出∠BDA 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解:(2)当DC =2时,△ABD ≌△DCE. 理由:∵∠C =40 °, ∴∠DEC +∠EDC =140 °. 又∵∠ADE =40 °,∴∠ADB +∠EDC =140 °. ∴∠ADB =∠DEC.又∵AB =DC =2,∠B =∠C =40 °, ∴△ABD ≌△DCE(AA S).(3)当∠BDA 的度数为110 °或80 °时,△ADE 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 理由:当∠BDA =110 °时,∠ADC =70 °. ∵∠C =40 °,∴∠DAC=180 °-∠ADC-∠C=180 °-70 °-40 °=70 °. ∴∠AED=180 °-∠DAC-∠ADE=180 °-70 °-40 °=70 °. ∴∠AED=∠DAE.∴AD=ED.∴△ADE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当∠BDA=80 °时,∠ADC=100 °.∴∠DAC=180 °-∠ADC-∠C=180 °-100 °-40 °=40 °. ∴∠DAE=∠ADE.∴AE=DE.∴△ADE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1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导学案
1.1 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一、学习准备: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 。
2、等腰三角形 、 及 互相重合。
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 。
4、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 ,并且每个内角 。
二、学习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别方法。
2、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三、学习提示:1、自主学习:看书P8完成填空:等腰三角形的 相等。
反过来,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 。
定理: 是等腰三角形。
简称: 。
2、合作探究:例2 已知:如图,AB=DC ,BD=CA 。
求证:△AED 是等腰三角形。
讨论:①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利用的方法是什么? ②怎样证明AE=DE ? ③怎样证明∠ADB=∠DAC? 3、自主学习P8的想一想。
小明在证明时,先假设 ,然后推导出 、基本事实、 相矛盾ABC DE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4、自主学习P9例3,并完成证明。
练习:P9 随堂练习四、学习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五、夯实基础:1.在△ABC中,AB=AC,∠B=36°,D、E在BC边上,且AD和AE把∠BAC三等分,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A)3 (B)4 (C)5 (D)62.如图,在△ABC中,AB=AC,BD=BC,AD=DE=EB,则∠A等于()(A)30°(B)36°(C)45 °(D)54°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它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夹的角的度数是()(A)35°(B)20°(C)35 °或20°(D)无法确定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一个底角的3倍,则顶角的度数为,底角的度数为5.等腰三角形三个内角与顶角的外角之和等于260°,则它的底角度数为6.等腰△ABC中,AB=AC,BC=6cm,则△ABC的周长的取值范围是7.已知如图,在△ABC中,∠B=90°,AB=BC,BD=CE,M是AC的中点,求证:△DEM是等腰三角形六、能力提升:1.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90°,BD平分∠ABC,DE⊥BC 且BC=10,求△DCE的周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B
C
新课讲解
小明是这样想的:
A
如图,在△ABC中,已知∠B≠∠C,
此时, 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
C
B
假设AB=AC, 那么根据“等角对等边”定理可 得∠B=∠C, 但已知条件是 ∠B≠∠C. “∠B=∠C”与“∠B≠∠C”相矛盾, 因此AB≠AC.
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
归纳总结
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 由此推导出了与已知或公理或已证明过的定理相 矛盾,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 方法称为反证法.
随堂即练
1.已知:如图,∠A=36°,∠DBC=36°,∠C=72°,
①∠1=72°, ∠2= 36°;
A
②图中有 3 个等腰三角形;
③如果AD=4cm,则 BC= 4
④如果过点D作DE∥BC,
交AB于点E,则图中有 5 个等腰三角形.
cm; E
36° D
2 B
1 72°
C
随堂即练
2.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角∠ABC和 ∠ACB
问题2: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的题设和结论 分别是什么?
题设: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结论:相等的两边所对应的角相等
复习引入
思考:如图,在△ABC中,如果∠B=∠C,那么AB 与AC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我测量后发现AB与AC相等.
3cm
3cm
1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新课讲解
如图,位于海上B、C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A处遇险
所以_假__设__不__成__立__,即求证的命题正确.
课后小结
等角对等边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 角形的 判定
反证法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8年级下册1.1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1]-优课件
首页
2.已知:如图,C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斜边上的 高,找出图中有哪些等腰直角三角形。
等腰直角三角形有: △ABC ,△ACD ,△BCD。
C
A
D
B
பைடு நூலகம் 3.已知:如图,AD ∥BC,BD平分∠ABC。 求证:AB=AD
证明: ∵ AD ∥BC
A
D
∴∠ADB=∠DBC
∵BD 平分∠ ABC
B
C
∴∠ABD=∠DBC
1 2
D
从已知看:因为∠1=∠2,AD∥BC
可以找出∠B,∠C与的关系。
B
C
证明: ∵AD∥BC, ∴∠1=∠B(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1=∠2, ∴∠B=∠C, ∴AB=AC(等角对等边)。
E
A1 2
D
B
C
例2:
如图,标杆AB高5m ,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点C向地 面上与点B距离相等的D,E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点D,B,E 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m,绳子CD和CE要多长?
应用格式: 在△ABC中 ∵ ∠B=∠C ∴ AB=AC (等角对等边)
B
A C
例1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 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1=∠2, AD∥BC。
求证:AB=AC
E
分析: 从求证看:要证AB=AC,需证∠B=∠C,A
3、猜想这个命题正确吗?
合作探究
思考:
如图,位于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 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 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 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 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如图,在△ABC中,AB=AC,∠A=36°,BD,CE分别为∠ABC,∠ACB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
A.5个B.6个C.7个D.8个
第1题第2题第4题
7.如图,坐标平面内一点A(2,﹣1),O为原点,P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如果以点P、O、A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符合条件的动点P的个数为()
A. 2 B. 3 C. 4 D. 5
3.下列条件中不能确定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A.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D.一条中线把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的三角形
B.有一个锐角是45°的直角三角形C.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三角形
4.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C、AB上的点,BD与CE相交于点O,给出四个条件:①OB=OC;②∠EBO=∠DCO;③∠BEO=∠CDO;④BE=CD.上述四个条件中,选择两个可以判定△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有()
A.2种B.3种C.4种D.6种
5.下列能断定△ABC为等腰三角形的是()
A.∠A=30°,∠B=60° B.∠A=50°,∠B=80°
C.AB=AC=2,BC=4 D.AB=3,BC=7,周长为13
6.下列说法中:(1)顶角相等,并且有一腰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2)底边相等,且周长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3)腰长相等,且有一角是5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4)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错误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7.已知下列各组数据,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是()
A.1,2,1 B.2,2,1 C.1,3,1 D. 2,2,5
8.已知:如图,下列三角形中,AB=AC,则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的一条直线能够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9.求证: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60°,用反证法证明时的假设为“三角形的_______________.
10.如图,∠BAC=100°,∠B=40°,∠D=20°,AB=3,则CD=_________
第10题第11题第14题第18题11.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且AB=AC,BM,CM分别平分∠ABC,∠ACB,DE 经过点M,且DE∥BC,则图中有_________个等腰三角形.
12.在△ABC中,与∠A相邻的外角是100°,要使△ABC是等腰三角形,则∠B的度数是_________.
13.在△ABC中,∠A=100°,当∠B=_________°时,△ABC是等腰三角形.14.如图,在△ABC中AB=AC,∠A=36°,BD平分∠ABC,则∠1=_________度,图中有_________个等腰三角形.
15.若三角形三边长满足(a﹣b)(a﹣c)=0,则△ABC的形状是_________.16.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分别为80°,50°,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三角形.17.在平面上用18根火柴首尾相接围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等腰三角形一共可以围攻成_________种.
18.如图,已知AD平分∠EAC,且AD∥BC,则△ABC一定是_________三角形.三.解答题(共5小题)
19.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必为锐角.
20.如图,在△ABC和△DCB中,AC与BD相交于点O.AB=DC,AC=BD.
(1)求证:△ABC≌△DCB;
(2)△OBC的形状是_________.(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证明)
21.已知:如图,OA平分∠BAC,∠1=∠2.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22.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一点,BE与CD交于点O,给出下列四个条件:①∠DBO=∠ECO;②∠BDO=∠CEO;③BD=CE;④OB=OC.
(1)上述四个条件中,哪两个可以判定△ABC是等腰三角形?
(2)选择第(1)题中的一种情形为条件,试说明△ABC是等腰三角形.
23.如图,△ABC中,∠A=36°,AB=AC,CD平分∠ACB,试说明△BCD是等腰三角
形.
答案:一、DCDCBABA
二、9、三个内角都小于60°;10、3;11、5;12、80°或50°或20°;13、40度;
14、72,3;15、等腰三角形;
16、等腰;17、4;18、等腰
三、19.证明:①设等腰三角形底角∠B,∠C都是直角,则∠B+∠C=180°,而∠A+∠B+∠C=180°+∠A>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②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B,∠C都是钝角,则∠B+∠C>180°,
而∠A+∠B+∠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综上所述,假设①,②错误,所以∠B,∠C只能为锐角.
故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必为锐角.
20、(1)证明:在△ABC和△DCB中,
∴△ABC≌△DCB(SSS).
(2)解:∵△ABC≌△DCB,
∴∠OBC=∠OCB.
∴OB=OC.
∴△OBC为等腰三角形.
故填等腰三角形.
21、解答:证明:作OE⊥AB于E,OF⊥AC于F,
∵AO平分∠BAC,
∴OE=OF(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1=∠2,
∴OB=OC.
∴Rt △OBE ≌Rt △OCF (HL ).
∴∠5=∠6.
∴∠1+∠5=∠2+∠6.
即∠ABC=∠ACB .
∴AB=AC .
∴△ABC 是等腰三角形.
22.解:(1)①③,①④,②③和②④;
(2)以①④为条件,理由:
∵OB=OC ,
∴∠OBC=∠OCB .
又∵∠DBO=∠ECO ,
∴∠DBO+∠OBC=∠ECO+∠OCB ,即∠ABC=∠ACB , ∴AB=AC ,
∴△ABC 是等腰三角形.
23.解:△ABC 中
∵AB=AC ,∠A=36°
∴∠B=∠ACB=2
1(180°﹣∠A )=72° ∵CD 平分∠ACB
∴∠DCB=
2
1∠ACB=36°
在△DBC中
∠BDC=180°﹣∠B﹣∠DCB=72°=∠B
∴CD=CB
即△BCD是等腰三角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