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 复习提纲7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考试题型及分数分布:复习大纲: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一、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填空、判断、选择: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来尔(w ·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是广义的学前时期(0—6岁)。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应该完成两个主要任务:第—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儿童心理学(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
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概念: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2、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学前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心理素质:也称个性心理特征或个人的心理品质。
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1934年米德。
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就是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教师的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专家—新手比较研究是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专门领域的知识时常采用的方法。
专家教师心理学家是通过两种方法选出专家教师的,一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确定,二是通过学校领导来确定。
学与教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
教学心理学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并不是一回事,研究学生的学不能代替对教师教的研究,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以教师的教为研究对象的教学心理学这一分支。
心理发展一是指个体的生长于成熟,受生理规律支配,是遗传带来的变化,随时间的进展自然发生。
只有在营养不良或严重疾病条件下,才会打乱这种变化。
二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变化。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
即儿童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学前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内容(完整版)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识记(名次解释、选择)(一)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理论性、应用性(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四)教育心理学独立的年代与标志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独立的标志: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五)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六)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用性的综合科学(七)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八)实验法:是研究这个局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九)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十)测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二、领会(选择、简答)(一)教育心理学的的创建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以普通心理学解释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没有自成体系。
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体系繁杂,内容各异,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理论体系学科。
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内容日趋集中,形成共识,独立体系学科正在形成。
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注重与教学时间结合,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 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2 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3 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4 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育个别教学研究(四)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结构性整合、结构性分化(五)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内容多元化和本土化、研究手段现代化、研究程序规范化、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阶段幼儿教育心理思想研究:儿童独立的人格、尊重儿童,卢梭。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1、心理P3 :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2、学前儿童心理学P4: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儿童心理发展P4 :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4、发展心理学P6 :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漫长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5、年龄特征P18 :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6、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P18 :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7、儿童心理年龄特征P20 :是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
8、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P25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
9、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P26 :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
10、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P26 :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1、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P28: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12、手眼协调动作P35 :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就是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
13、五指分工P37 :是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而且活动时采取对立的方向,而不是五指一把抓,五指分工动作和眼手协调动作是同时发展的,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动作。
14、注意P55: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5、注意的指向性P55 :是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
16、注意的集中性P56:不仅指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而且也指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a.定义认知发展b.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的关系c.知觉与认知的关系2.雷亚当斯认知发展理论a.传感期阶段b.运动期阶段c.操作期阶段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a.动态、灵活的思维b.想象力的增强c.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5.认知发展的评估方法a.观察法b.测验法c.记录法第二部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1.语言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语言的定义与功能b.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2.学前儿童的语言习得a.语音习得b.词汇习得c.语法习得d.语用习得3.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家庭环境b.监督与引导c.学前教育的质量4.语言发展的评估方法a.听力测试b.表达能力测试c.交流能力测试第三部分: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1.社会情感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定义社会情感发展b.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与自尊a.自我概念的形成b.自尊的发展与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a.情绪的定义与特点b.不同年龄阶段的情绪表达能力4.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与社会互动a.社会认知理论b.社会互动能力的发展5.社会情感发展的评估方法a.情绪观察法b.行为表现观察法c.问卷调查法第四部分: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创造力发展1.游戏的定义与特点a.游戏的定义b.游戏的分类2.学前儿童的游戏特征a.角色扮演游戏b.互动与合作游戏c.创造性游戏3.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身体发展b.认知发展c.社会情感发展4.创造力的概念与特点a.创造力的定义与发展b.创造力的分类5.创造力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b.问题解决能力第五部分:学前儿童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1.性别意识的形成a.性别认同b.性别稳定性c.性别角色2.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a.性别角色特征b.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性别认知与性别偏好a.性别认知的特征b.性别偏好的形成与变化4.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a.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b.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第六部分: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与干预1.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分类a.智力发展异常b.语言发展异常c.行为发展异常d.情绪发展异常2.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早期识别a.早期发现异常的重要性b.早期发现异常的方法3.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干预措施a.个体化干预计划制定b.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c.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4.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评估与跟踪a.发展评估工具的选择与使用b.长期干预效果的评估与跟踪以上是一个大致的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涵盖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情感发展、游戏与创造力发展、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以及发展异常与干预等内容。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汇总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3、自我意识4、关键期5、转折期和危机期二、简答题1、试说明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及其主要特点。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3、简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4、简述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5、简要说明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特点。
6、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情绪。
7、简述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1、根据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谈谈幼儿教师应怎样开展教学工作?2、举例说明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3、试论儿童的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以及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4、请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阐述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5、举例说明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四、案例分析1、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
她边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讲解故事情节,边演示活动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2、小明是个3岁零3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其父母不解的是,小明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
在绘画和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
夫妇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明却常常做不到。
小明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
试问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明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明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3、卓尔的母亲是下岗女工,她很重视对卓尔的教育,在卓尔刚会说话时就教他数数和认字,但让母亲难堪的是: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要卓尔拿两个橘子,卓尔却拿了三个,卓尔的母亲开始担心卓尔的聪明程度。
试问卓尔母亲的担心有道理吗?你能为卓尔的母亲提出哪些建议?4、请判断下面这个幼儿的气质类型并说明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和教育此类幼儿?某幼儿很细心、守纪律,能长时间玩拼图、积木等,很少吭声,更不在班上表现自己,很安静、害羞,见到生人不知所措,喜欢静静一人做事情或玩,老师提出的问题她肯思考,但极少像别的幼儿一样积极回答,偶尔回答问题也很小声,不主动接近老师,只和少数几个邻座的幼儿玩,情绪较稳定,很少见她大哭或大笑,但很敏感别人对她的态度。
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1.学前心理学所研究的个体基本为0-6、7岁的儿童●2.学前心理学研究的两大任务:①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②解释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3.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收集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5.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必然的顺序和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①从无意向有意发展②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4)从零乱到成体系●6.将关键期的概念引入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就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7.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其中1-3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儿童难以掌握口语。
●8.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距离。
●9.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1)生物因素①遗传因素: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客观存在,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②生理成熟(2)环境因素:学前儿童所生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各种教育影响可以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3)儿童的主动活动●10.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心理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和本质特征。
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是指在各个年龄特征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1)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具有可变性:由于社会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儿童的心理发展的情况有各种差别,构成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概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口唇期(0—1岁)这个时期的婴儿主要通过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刺激获得食物和快感。
口唇是这一时期“力比多”最集中的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
肛门期(1—3岁)此时儿童的力比多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性器期(3—5岁)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
出现弗洛伊德所说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男孩对母亲较亲近,女孩跟父亲亲密,企图排斥母亲。
处于无意识状态。
潜伏期(6—12岁)潜伏期又称“同性期”,最大特点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界限分明,甚至互不往来。
直到青春期这种现象才有所转变。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与同性别父母的角色认同。
2、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否认意识、情绪等内在心理过程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 )自我中心•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
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现象学因果关系•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原因•自我中心言语•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
•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4、自然成熟理论I格赛尔I个体心理发展由儿童的生理成熟所规定,有着自己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 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七章学前儿童表征的发展
一、概念
1.表象: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据加工创造的程度,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两种。
2、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
儿童的延时模仿和表象发展有关。
这种行为发生在1.5---2岁之间。
二、填空、判断、选择:
遗觉表象在学前和学龄期较多出现。
遗觉象主要是视觉形象。
表征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皮亚杰认为,表征发生于1.5—2岁之间。
幼儿表征发生的同时,还出现了几种新的行为模式: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初期的绘画;初期的语言。
表征的发生,表现在儿童已不停留在单纯依靠实际动作,而是出现了内化的形象。
幼儿期是以表征活动为主要心理活动特征的时期。
表现在:从程序性表征向陈述性表征的发展;象征性功能的充分发展。
幼儿游戏的典型特点是象征性游戏。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复习提纲1。
23级《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10分)五、论述题(共1题22分)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答案自己做)1.作为18世纪的著名思想家,其主张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基础,让幼儿的内在需要和愿望在生活活泼的游戏中得到满足()2.A 福禄贝尔 B 卢梭 C 奥苏贝尔 D 班杜拉3.4.一名教师看到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扮鬼脸,不予理睬。
根据斯金纳的理论,这位教师这样做的依据是()5.A 泛华 B 分化 C 消退 D 强化3. 明明所在的学校每天上午10:00都会做10分钟的课间操,每到这个时间点李老师都会在旁边仔细观察幼儿的做操状况。
李老师,使用的幼儿学习评价的方法是()4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小明擅自离开座位,王老师不予理睬,转而表扬那些坐姿比较好的幼儿,小明也回到座位上做好,王老师用到的是()A 直接强化B 自我强化C 替代性强化D 间隔强化5.幼儿初学会“6”的写法时,很少出现书写方面的错误,但是在学习“9”的写法后,幼儿往往会把“6”写成“9”,这是后继学习“9”的写法对前面所学的“6”的写法产生的( )。
A.正迁移 B. 负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6. 敏感期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
A 福禄贝尔B 卢梭C 奥苏贝尔D 蒙台梭利7.敲打、抓,握物等发现物体性质的动作,能够帮助婴儿对物体进行初步的分类,如有的物体硬,有的物体软,有的物体粘,婴儿采用的这种学习方式是()A 理解空间 B因果关系 C使用工具 D 学习图示。
在数学课上学生首先获得加、减、乘法的运算技能,然后这些运算技能又进一步促进其除法运算的学习,这是一种。
()A 水平迁移B 同化性迁移C 具体迁移D 垂直迁移9. 下列哪一心理学派强调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想的生物,并且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反对环境和本能驱动()A 行为主义B 人本主义C 精神分析D 认知学派10.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B.学习习惯的养成C.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与实质性的联系D.知觉的重新组织11.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关于动机和工作效率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动机越低效率越低B 动机越高效率越高C 动机过高效率,反而会降低地动机D 适中动机效率最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学前儿童,婴儿,幼儿:出生和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婴儿期,1—12个月;学步儿期,13—24个月;童年早期,2—6岁,相当于幼儿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变化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任务:领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3、任务:3个W(描述、解释、预测、干预)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儿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感觉发展、意志发展、智力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天性和教养之争(同卵双生);2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之争环境作用于儿童的三种形式:被动式唤起式主动式各主要学派的代表理论、主要观点观察法:对学前儿童行为进行仔细的观看,尽可能客观的捕捉他们的心理表现的研究方法。
1实验观察法2自然观察法跨文化研究;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否有影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认。
横向研究:如果想知道某一心理特点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是如何表现的,这个方法是个最好的选择。
优点:省时省力,获取资料快,很快能看出被研究者的发展趋向,反映了被研究者的共性;缺点:不一定确切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纵向研究如果想知道某一个或某一群个体的心理是如何发展的,纵向研究就是好的选择。
优点:可获得心理发展的详尽资料。
缺点:费时费力,所取得的成果未必反映儿童心理发展的共性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生物性因素(一)、遗传因素1、遗传对行为的影响2、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遗传对人格的影响(二)、先天素质1、母亲的生育年龄(最佳24,23—28岁适宜)母亲的年龄在35岁以上的(特别是第一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
另外,出现唐氏综合征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大。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 点
汇报人:XX
目 录 CATALOG
01
学前心理学基本概 念
02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03
学前儿童情绪和社 会性发展
04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
05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影响因素
06
学前儿童心理评估 和干预
01
学前心理学基本概 念
学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等方面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为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儿童发展,为早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04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
气质类型和发展特点
气质类型:学 前儿童个性发 展中的气质类 型包括胆汁质、 多血质、黏液 质和抑郁质。
气质特点:不 同气质类型的 儿童在行为、 情绪和活动等 方面表现出不
同的特点。
发展阶段:学 前儿童个性发 展分为多个阶 段,每个阶段 的气质特点和 发展重点不同。
影响因素:学前 儿童个性发展的 气质类型和发展 特点受到遗传、 环境和教育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06
学前儿童心理评估 和干预
学前儿童心理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评估其心理发展状况。
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学前儿童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信息,评估其心理状 况。
心理测验法:利用标准化心理测验工具,评估学前儿童的智力、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心 理特征。
实验法:通过实验设计,观察学前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评估其心理状况。
学前儿童心理干预的策略和技巧
专升本《学前心理学》提纲
学前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考核知识点(1)心理(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联系(5)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6)学前儿童心理学方法二、考核要求(1)心理识记:心理的概念。
领会:成人心理现象和儿童心理现象。
应用:分析幼儿园老师在教学中的心理活动;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
领会:学前儿童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3)学期儿童心理学的内容识记:学期儿童心理学的三个方面内容。
领会:①个体心理的发生。
②学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个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关系识记:学期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学期教育学、儿童解剖生理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等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领会:进一步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特点。
(5)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识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领会: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必要性。
(6)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方法。
领会:掌握基本概念、知识的必要性,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
应用:尝试使用某种工具的方法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第二章学前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一、考核知识点(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2)、儿童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3)、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4)、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概念(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二、考核要求(1)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概念识记:(1)年龄特征的概念。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领会:正确理解年龄特征概念的必要性。
(2)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概念识记: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概念。
领会: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个别特征的区别和关系。
(3)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识记:(1)学期期心理发展的阶段。
(2)学期期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名称。
学前心理学整理资料教学提纲
简答题答案 1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的心 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 心理是人 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2 心理是人脑对 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G11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 个体心理的发生 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 学前时期心理 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G11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测 验法 调查访问法 问卷法 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 性。答: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 可变性。(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①儿童脑的发育 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 次序的;②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 的,儿童也必须遵循;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 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 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 特征的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 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的可变性。3)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 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2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1)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儿童心理 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①理论上,有 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 识,并作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的对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②实践中,对在教 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划分标 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 有关工作。(2)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 性: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杂。① 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连续性的,各阶段 间无明显界限;②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 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可变性, 给掌握科学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2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形成的因素有哪 些?1)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生理发展 的加速期有关。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 成,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儿童 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 展水平有关。 G21-6 个月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1 视听觉迅速发 展 2 开始认生 3 主动招人 4 手眼协调动作开始 发生 G6-12 个月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1 身体动作迅速 发展 2 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 言语开始萌芽 4 依 恋关系发展 G1-3 岁个月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1 学会直立行 走 2 使用工具 3 言语思维的真正发生 4 出现最 初的独立性 23~5 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答:心理活动形 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1)学前初期(3~4 岁)在幼儿园称小班,特点突 出表现在:①最初步生活自理。②认识依靠行 动。③情绪作用大。④爱模仿。2)学前中期
学前心理学提纲
心理学提纲1.心理学上的儿童指什么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心理的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2.心理学上的儿童年龄范围广义的学前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学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3.心理现象的内容(二部分)个体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体心理4.心理实质——条件反射P32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生活事件中学会的发射。
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得来的,不学而能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的反射。
——第一信号活动P33第一信号:又称现实信号,指的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物。
——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活动第二信号,指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
它可以代替第一信号建立条件反射,是第一信号的信号。
——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它是人所特有的。
5.什么是心理研究P11-12儿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设计:横断研究纵向研究时序设计跨文化研究6.心理研究的方法(前四种)P14-19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和作品分析法。
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学前教育上岗证心理复习提纲.doc
第一章名词解释: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前儿童学是研究学前期(0岁——入学期)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研究的基本方式: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观察法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名词解释: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1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2 个体本身的状态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的特点: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的刺激以及刺激的突然、显著的变化,以及与学前儿童兴趣和需要密切相关的事物有意注意的特点:通过成人的言语指令而引起的有意注意通过自己扩展了的外部言语,调节控制行为通过内部言语的指令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选择题: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指儿童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儿童身上是大致相同的填空题: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指外在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活动的关键:只有那些高于幼儿原有水平,经过教师指导和幼儿主观努力后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必须注意,年龄越小,年龄之间的心理水平差距越大简答题: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第二,教育可以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第三,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受教育客观性原则1 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2 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1 稳定性的不断提高稳定性的特点:1)有意注意稳定性水平较低,易受外界干扰2)无意注意时间比有意注意长3)知识充实、性格内向的人,集中时间长于知识贫乏、性格外乡的幼儿4)注意有性别差异,幼儿越小差异越大,如女童优于男童,但男童发展较快,随着年龄增长,两者逐渐一致2 注意广度不断扩大3 注意分配能力不断增强注意分配的特点:由于学前儿童知识经验不足,掌握的熟练动作少,注意力水平较低,在要求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或几种对象协同活动时,常常顾此失彼,但随年龄增长,熟练技巧增加,活动能力增加,学前儿童活动注意分配的能力逐渐增加4 注意转移动力不断发展论述题:学前儿童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一利用易于引起儿童注意的外部因素,创设好良好的教育环境1 重视玩教具使用一切鲜明、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新异多变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2 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3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易于稳定幼儿的注意二充分运用注意的主观因素,保持幼儿注意的稳定1 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2 使学前儿童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3 使学前儿童对活动结果发生兴趣三善于引导两种注意的转换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不能单纯依赖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因为单纯的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持久;有意注意需要紧张的意志努力,容易引起疲劳,因此,善于引导转换。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含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也就是说它包括了系统研究和个体研究两方面。
系统研究是指从人类心理的种系发展的角度或动物演化的过程来研究,也就是研究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的心理,人的心理又是如何从原始人的心理演化到现代人的心理,这种研究由比较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来进行。
个体心理的研究一般是指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至直衰老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如何从简单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方面的研究,主要由学前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及一般的发展心理学来进行(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以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范围是指从0—6、7岁的学前儿童心理。
二、如何理解研究对象在理解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对象时应搞清:1、学前儿童与动物不同2、学前儿童与成人的关系①学前儿童心理本质上与成人一样是人脑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具有能动性。
②不能把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完全等同,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其特点,低水平。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发生指心理什么时候出现。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一词有时与发育、成长交替使用,但含义不完全等同。
发育、成长更多指身体、生理方面的生长成熟,且更意味着量的增长。
发展——含义更为广泛,指个体身心整体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三)学前时期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发展。
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志)人格特征(个性)(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四.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略讲)(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个体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学前心理学》资料-07---第七章幼儿语言的发展
案例一:不说话的婷婷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案例背景:婷婷是一名中班的幼儿,在班里她不说话,不与同伴交往,不爱玩玩具,不运动,不愿做操,她拒绝参加班里组织的任何活动,一人默默地坐在小椅子上不让小朋友接近她。
老师同她讲话时她有时会露出很害怕的眼神,有时她会把头扭到一边装没听见不理你。
小朋友和她接近同她交往时,她要么不理会,要么推开小朋友,甚至用双手捂着脸哭。
经过观察,婷婷虽然不同人交往,但她会用眼睛注视老师和小朋友的活动,当有的小朋友做出滑稽的动作时,她也会哈哈大笑,而当她发现有人看她时,她会立即收起笑容,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家庭调查情况:婷婷从小说话就发音不清楚(俗称:大舌头)。
四岁前一直由父母照看,没有入园经验。
父母是个体商贩,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她,因她说话不清楚,怕别人笑话、嘲弄她,经常把她一人锁在家里,很少让她与别人接触。
忽视了孩子探索周围世界的正当需求,不能满足和支持孩子通过适当的尝试,去克服困难,去做切合实际的探索,压抑了孩子的活动愿望,也使孩子出现依赖父母,怕与人交往的自卑心理,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缓慢。
案例分析:语言障碍是指幼儿在语言交谈中,表现出吐字不清楚,主要对韵母发音不清,或对一些语言发声有变调、错误、遗漏、替换等,以及讲话不能成句的行为。
而婷婷是属于生理有点缺陷引起的发音不清楚,父母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教育等措施,只是采取消极的“保护”,使婷婷的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成为由自卑感导致退缩行为和语言发展障碍较严重的幼儿。
教育措施:1、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
孩子只有在良好的情绪下学习的效果才会好。
愉快的情绪往往能促进孩子学习,不愉快的情绪常常导致各种消极行为的产生。
一个宽松、平等、民主的交往气氛可以诱发孩子的良好的情绪。
婷婷每天来到班级门口都要大哭,紧紧抱住爸爸的脖子不下来,而当爸爸走后便不再哭闹。
我以此为开端,每当婷婷来园时,我总是给她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或领着她在园里的走廊里转一转、看一看、讲一讲,放松她的紧张情绪,或让她和我一起站在门口迎接其他的小朋友入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五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三、简答
3.幼儿注意的分散一般受哪些因素引起?
答:(1)无意注意引起的刺激干扰。
(2)长时间与某类活动造成的疲劳。
(3)幼儿的自控能力差。
四、论述题
1、分析影响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并谈谈矫治对策。
答:原因:大脑皮质机能发育滞后;过度疲劳;注意转移能力差;对活动不感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无关刺激干扰太多;成人对活动的要求不明确对策:(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3)要求具体明确专心完成一件事;(4)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有意注意。
第六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概念
l.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恢复三个环节,其中恢复又分再认和再现两种形式。
2.记忆广度:单位时间内能够识记的材料的数量,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一般为7
士2个信息单位,其增长受生理发展水平的局限。
3.工作记忆: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人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在幼儿期随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
4、元记忆: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的揭示遗忘规律的图象表示方法基本内容是: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71
二、填空、判断、选择:
记忆是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
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
儿童学习语言也要依靠记忆。
儿童记忆的发展也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儿童的意志行动,也离不开记忆。
学前儿童的心理正在形成和初步发展,这时期各种心理过程逐渐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而在这个过程中,记忆起着重要作用。
对前语言时期儿童(即还不会说话的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种不同的测量指标。
1.习惯化。
2.条件反射。
3.重学记忆。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一)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表明了记忆保持时间的不同。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出现和发展稍晚。
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这种现象称为“幼年健忘”。
3—4岁后出现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从记忆提取的方式看,可以分为再认和再现(回忆)。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
从个体发生看,回忆是在2岁左右逐渐出现的。
在整个学前期,回忆都落后于再认。
回忆和再认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小。
(三)记忆容量增加。
儿童记忆中所保留的信息容量,起先是很小的,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1.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据研究,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J.A.Miller,1956)。
7岁儿童还没有达到7个信息单位的广度。
2.记忆范围。
记忆范围的扩大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
随着儿童动作的发展,儿童和外界交往范围的扩大,活动的多样化,记忆范围也随之而越来越扩大。
3.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新旧知识相联系,可使储存的新信息内容或成分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提高。
(四)记忆内容变化。
从记忆的内容看,记忆可以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言记忆。
儿童记忆内容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客观趋势。
2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7
元记忆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
新生儿期是记忆发生的时期。
新生儿的记忆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对刺激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
1—3个月是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
3—6个月婴儿的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
6—12个月的婴儿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地延长。
8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工作记忆。
1—2岁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回忆(再现)的发展。
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
1岁半至2岁左右,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也迅速发生变化。
3—6岁幼儿记忆的发展: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