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尺寸控制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白车身BVS设计规范

白车身BVS设计规范

白车身BVS设计规范白车身BVS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白车身BVS设计规范。

2规范性引用文件卜冽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口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合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口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合用于本文件。

GB/T 1. 1-202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份:标准的结构和编写3术语和定义卜列术语和定义合用于本标准。

3.1整车尺寸技术规范Vehicle dimension technicaI specifications整车尺寸技术规范简称整车DTS,是根据市场调研、市场竞争车型最优信息、用户要求以及创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确定市场定位、满足用户需求,对车辆外观(外部和内部)质量一一订视零部件之间的间隙、面差、平行度、对齐性、一致性以及装配关系等要求作出的规定。

整车DTS是整车技术规格(VTS)中重要的组成部份,是统-、规范新开辟车型在概念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样车试制、供应商管理、工艺工装开辟、产品质量管理、试生产、批量穩定生产及售后服务等整个新产品车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技术文件。

3.2白车身BVS Body vehicle spec i f icat ions指从车身调整线卜线的白车身的尺寸技术规范。

4白车身BVS组成白车身BVS主要用于描述白车身零部件之间的间隙和面差的相互关系,通常表示的方式如下:间隙(或者面差)设计名义值+间隙(或者面差)公差要求。

按白车身部位划分,白车身BVS主要包含以下内容:a)前脸区域:翼子板与大灯开II检具间隙面差、翼子板与发动机盖间隙而差:b)侧脸区域:前门周圈区域间隙面差、后门周圏区域间隙面差:c)后脸区域:尾门与后大灯开II检具间隙面差、尾门与侧围、顶盖间隙而差;d)内间隙:前门与侧围胶条密封面间隙、后门与侧围胶条密封而间隙、尾门与侧围胶条密封面间隙。

5白车身BVS影响因素白车身BVS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a)车门重力卜垂引起的车门旋转:b)车门密封胶条推力引起的车门的面差变化;c)其他因装配总装件所带来的尺寸变化。

ADR法规要求(车身)

ADR法规要求(车身)

ADR设计规范(车身部分)一、 车身部分1、灯具位置要求名字离地高度距车最前端距车最后距车侧边灯间距端近光灯 500-1200mm 0 NA0-400mm NA远光灯 Nolimits 0 NA No limits NA前围小灯 350-1500mm 0 NA 0-400mm NANA 前示宽灯尽量高 0 NA0-400mm前转向灯 500-1500mm 0 NA 0-400mm NA侧转向灯 500-1500mm 0-1800mmNA 0 0(为安装保险杠,需要控制在1600mm )侧反射片 250-900mm 0-3000mm 0-1000mm0 0-3000mm侧标志灯 600-1500mm (0-3000mm) 0-300mm 0 (0-3000mm)后刹车灯 350-1500mm NA 00-400mm NA后围小灯 350-1500mm NA 00-400mm NA后转向灯 500-1500mm NA 00-400mm NA倒车灯 250-1200mm NA 0NA NANA 后示宽灯尽量高 NA 00-400mm后反射片 250-900mm NA 0 0-400mm NA2-1.外安全出口踏步安装于安全出口玻璃下方;2-2.尽量减少踏步数量,可以借用轮胎为第一阶踏步;2-3.外蒙皮上的安全出口踏步(玻璃钢)第一阶离地高度H3不得超过1000mm,最后一阶离安全窗玻璃H1不得超过500mm,中间每阶之间距离H2均不得超过500mm,具体如图所示:3-1.第一级台阶宽度不得低于550mm,由于目前公司的活动踏步宽度低于550mm,所以原则上不采用活动踏步;3-2.前门踏步台阶尺寸要求如下(括弧内为理想值):3-3.车内各级台阶高度尽量做成一致,防止失足。

4.安全出口4-1.安全出口处安装常亮指示灯;4-2.安全出口宽度不得小于300mm,离车内地板高度不得高于1000mm,如图所示;安全出口的底边离地面高度≤2000mm5.车身骨架5-1.U型梁方钢规格为:□50x50x2.8;5-2.每种车型使用的U型梁数量需要参照经签字批准过的图纸;5-3.U型梁R角半径不得小于200mm;6.座椅6-1.座椅的安装方式为对锁螺母(包括侧边固定和地板固定),埋铁及使用螺栓形式如图(特殊座椅除外):6-2.座椅椅垫前端面距离前方防护栏间距L1≥200mm;6-3.座椅椅垫前端面距离前方座椅后端面间距L2≥200mm;6-4.距离地板610mm高度处,水平方向座椅靠背前端面距离前方座椅靠背后端面间距L3≥660mm;6-5.座椅椅垫上平面离地高度400mm ≤H1≤500mm;对于在轮罩和发动机舱上的座椅的座垫离地高度为300mm ≤H1≤500mm;但所有座垫离地最理想的高度为450mm;7. 车内空间要求7-1.乘客区车内中间地板距离车内顶棚高度H1≥1800mm(包括内饰装完后天窗、电视等凸出物在内);7-2.车内倒数第二级台阶距离车内顶棚高度H2≥1500mm(包括内饰装完后天窗、电视等凸出物在内);7-3.最后台阶上座椅座垫上平面到相应座垫垂直位的置行李架或风道或后顶底面距离H3≥950mm(包括内饰装完,出风口、喇叭等凸出物在内);7-5.中间过道宽度:公交车过道宽度≥380mm;装带安全扶手座椅的旅游车过道宽度≥305mm。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8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6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5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a.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车身设计规范

车身设计规范

车身设计规范针对公司现有车型开发项目较多,为提高通用性,降低成本,特制定以下设计规范,以后各车型开发必须遵从此规范。

第一章:有关间隙的标准图一、门内间隙门内间隙应保证两个间隙,如图一所示:尺寸一尺寸二说明:尺寸一:门内板到侧围上门洞止口边外侧的间隙值为16mm。

沿门洞一圈,前后门一致。

尺寸二:门内板侧部与侧围门洞配合面之间的间隙为10mm。

沿门洞一圈,前后门一致。

图二:门内板与门槛处:说明: 1. 门内板和门洞(门槛处)止口外侧鈑金之间间隙为16mm,沿门洞一周相同。

1.门洞止口高度为16mm,沿门洞一周相同。

2.门内板台面与门槛面间隙为10mm,同图一尺寸二。

3.外板与门槛之间外表面间隙为6±0.5mm。

图三:门上端与A柱处: 相关尺寸如图所示。

说明:1. 门内板上部和侧围配合处间隙为10mm。

2.门内板配密封条处止口长度为12mm图四:门上部与侧围上梁处:说明:1. 门内板上部内侧与侧围止口外侧之间的间隙为16mm,沿门洞一周。

2. 侧围门洞止口长度为16mm。

3. 多层鈑金搭接,一般情况下外侧鈑金比内侧长1~1.5mm,现规定此值为1.5mm。

4. 此为门洞密封条的结构尺寸,此密封条截面必须沿用。

图五:门上部和B柱处:说明:1. B柱前止口外侧和前门内板间隙为16mm。

2. B柱后止口外侧和后门内板间隙为16mm。

3. B柱前、后止口长度为16mm。

4. 门框上部内侧止口长度为12mm。

5. 门框上部和B柱配合面之间的间隙为10mm,沿门洞一周。

第二章:外间隙为提高整车外观,根据奇瑞公司的具体情况,特制定以下外观间隙要求。

1)前翼子板和前门处间隙。

图一说明:前翼子板和前门处间隙,设计间隙为4±0.5mm;前翼子板和前门外板在Y方向,车门向内收缩0.5mm。

2)前门和后门处间隙图二说明:前门和后门处外间隙,设计间隙为4±0.5mm;前门和后门外板在Y方向,后门向内收缩0.5mm。

汽车设计-汽车车身侧围设计校核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车身侧围设计校核规范模板

XX公司企业规范编号xxxx-xxxx汽车设计-汽车车身侧围设计校核规范模板XXXX发布汽车车身侧围设计校核规范1、范围本规范定义了汽车侧围设计校核工作的内容及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公司轿车、SUV等新车型开发的侧围设计校核工作。

2、对于产品设计的一般校核要求2.1 符合整车造型特征要求。

2.2 外表面符合cas面要求。

2.3 结构设计合理,满足:碰撞、NVH、轻量化的设计要求。

2.4 所有设计满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及维修工艺性的要求。

2.5 选材应满足:冲压、焊接、碰撞、经济、轻量化的要求。

2.6 所有设计符合3D数据和2D图纸的设计要求。

2.7 基准设定合理,并符合:设计、制造、检测三基准统一的原则。

2.8 防错校核,对称件尽可能沿用,如不能沿用必须有明显的防错措施。

2.9 强化减重意识,冗余边全部去除,设计减重孔。

2.10 零件数模设计本身的强度、刚度问题。

是否需要布置加强筋、加强翻边等;零件结构是否合理,避免应力集中。

2.11 总成内各零件之间不得有干涉。

1)除需焊接面外,其余面之间的间隙需大于2mm,见图1。

图1 图22)两零件焊接面之间的圆角半径定义关系要求:R1≤15mm,R2=R1+2mm; 15<R1≤30mm,R2=R1+3mm;R1>30mm,R2=R1+5mm;见图2。

3)接头边缘与倒角间距校核,要求2mm,见图3。

图33、对于冲压件的设计校核要求3.1 在产品结构设计时,应注意与冲压方向的一致性。

3.2 在产品结构设计时,应注意凸模与板料接触时,受力的均衡性。

3.3 在产品结构设计时,应注意板料受力与流动的均匀性。

3.4 一般情况下各要素不允许与冲压方向存在负角。

3.5 对压弯、翻边件要给以适当的弯曲半径R≥2t(图4)、直边高度h≥R+2t(图5)和工艺缺口(图6)。

图4图5 图7图63.6 弯由边冲孔时,孔边到弯曲半径R中心的距离L不得过小,以免弯曲成型后会使孔变形,其值L≥2t,如图7所示。

汽车车身整车尺寸公差标准

汽车车身整车尺寸公差标准

汽车车身整车尺寸公差标准
对于汽车车身整车尺寸公差标准,根据中国国家标准的《机动车尺度、轴距、前悬和后悬标准的规定》(GB1589-2016),机动车的长宽高误差范围为正负5mm,即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之间的差距应小于等于5mm。

此外,对于整车的宽度,公差按照其所在面而定。

如果是A面,公差是±1.0毫米;如是B面,公差是±2.0毫米;如是C面,公差为±2.0毫米。

B面与C面没有差别,因为B件大多为结构件,与其他件关系密切,也就是被制约,C件相对而言更自由一些,由其他件传导的误差要小一些。

通常,如果测量点位于夹具的控制点上,其公差可以取下限,因为车身是按由外向内的装配方式装配的,误差就会被推往车内,外面的误差较之车内会小一些。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汽车技术规范或联系相关汽车制造商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车身调试方法

车身调试方法

车身尺寸精度调试一、车身符合率和CII指数评价概念介绍※车身符合率:为了对车身尺寸的稳定性进行控制,我们应该引入6σ符合率或稳定性符合率这一质量指标。

6σ符合率或稳定性符合率(Stability Accord Rate 简称SAR)的计算方法:SAR=合格测量特性总数 / 测量特性总数σ是标准偏差,它反映的是特性的分散程度,σ越大,表示特性越不稳定。

在我们车身尺寸中,就表示某个控制点不稳定。

6σ就是σ的六倍。

σ越小越好(著名的2mm工程即:多数测量点的公差为±1mm。

车身焊装质检体系6σ≤2mm)※车身功能尺寸:车身功能尺寸(FD Functional Dimension)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于90 年代提出并全面推行的概念。

即从一般产品制造尺寸中,选择出来的一部分反映产品的重要功能而必须保证的尺寸。

车身功能尺寸系统的出现,为车身制造尺寸质量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也为车身制造尺寸检测体系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车身功能尺寸是从车身一般检测点中提取出来的,是对一般检测点的一种优化。

虽然这种优化仍以经验知识为主,但它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

◇去除了效果不佳的测点而减少了检测点数量从而有效的简化了检测数据的处理工作◇将相关测点按照功能组织在一起明确了测量的目的使检测体系清晰。

直观保证整车产品设计的主要要求◇利用测点之间相对加减等运算滤除了测量过程中由于工件定位误差而带来的测量误差只决定于测量系统本身的精度而与工件定位无关。

功能尺寸的这个特点能够有效的解决车身零件/总成测量中经常出现的测量定位不稳误差大等困难◇直接反映设计要求优化并简化了测点的公差设计目前奇瑞暂定下列为功能尺寸前,后盖铰链安装孔后盖铰链与侧围型面左,右翼子板安装孔前,后门铰链安装孔左,右大灯安装点左右尾灯安装点前后保安装孔前,后风窗型面后保安装型面左右顶饰条安装槽仪表横梁安装孔侧围型面点前后座椅安装孔前后减震器安装孔前后悬置安装孔前后副车架安装孔※CII指数评价车身CII指数评价(美国 Continues Improvement Indicator的缩写)是用来体现车身制造的尺寸稳定性程度。

混凝土搅拌车车身尺寸的标准要求

混凝土搅拌车车身尺寸的标准要求

混凝土搅拌车车身尺寸的标准要求混凝土搅拌车车身尺寸的标准要求1. 引言混凝土搅拌车是施工工地常见的运输设备,用于将混凝土从搅拌站运送到施工现场。

车身尺寸是搅拌车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不仅关系到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运输效率,还涉及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合规性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混凝土搅拌车车身尺寸的标准要求,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

2. 混凝土搅拌车车身尺寸标准的重要性混凝土搅拌车车身尺寸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搅拌车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可操控性和安全性。

合理的车身尺寸可以提高搅拌车的通过性能,确保其能够顺利通过道路上的桥梁、隧道、过街天桥等狭窄通道,避免因车身过大而无法通过导致运输中断。

合规的车身尺寸能够减少搅拌车与其他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降低交通事故的风险,保障道路交通的畅通和安全。

3. 混凝土搅拌车车身尺寸标准的基本要求混凝土搅拌车车身尺寸标准是根据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车辆工程设计规范以及行业标准等制定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3.1 总长要求混凝土搅拌车的总长是指车辆前后轴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应超过国家或地方相关法规规定的限制值。

总长过长会增加车辆的转弯半径,给驾驶员带来操控上的困难;超长车辆在狭小空间中往往难以灵活操作,容易碰撞到障碍物。

在设计和选择混凝土搅拌车时,应注重总长的合理控制。

3.2 总宽要求混凝土搅拌车的总宽应符合相关规定,一般不超过2.55米。

总宽过宽会导致车辆无法通过狭窄的道路或桥梁,增加运输时间和成本。

总宽过大也会给运输过程中的其他车辆和行人带来危险。

合理控制总宽是确保搅拌车运输安全和便捷的重要一环。

3.3 总高要求混凝土搅拌车的总高是指车身顶部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一般不应超过4.0米。

总高过高会增加车辆在地下通道、桥梁以及架空设施下的通过风险。

搅拌车的总高还应满足行车路线的限制,以避免因高度不符合要求而无法通行。

4. 混凝土搅拌车车身尺寸标准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混凝土搅拌车车身尺寸标准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车身尺寸工程控制方案

车身尺寸工程控制方案

车身尺寸工程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车身尺寸工程控制成为了汽车制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车身尺寸工程控制是指在汽车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确保汽车车身尺寸的精确度和一致性,以满足客户需求和产品质量要求。

车身尺寸工程控制的实施对于提高汽车制造质量、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车身尺寸测量技术1.传统测量方法传统的车身尺寸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手动测量和绘制车身图纸。

这种方法存在测量精度低、耗时长、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等问题。

2.三维扫描技术三维扫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车身尺寸测量技术,通过使用激光或光学传感器对车身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扫描,然后生成数字化车身模型。

这种方法具有测量精度高、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车身尺寸工程控制的效率和精度。

三、车身尺寸工程控制方法与流程1.车身尺寸工程控制方法车身尺寸工程控制方法主要包括车身尺寸设计、车身尺寸测量、车身尺寸分析等环节。

其中,车身尺寸设计是基础,它要求设计人员根据产品要求和客户需求,合理确定车身尺寸参数,并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而车身尺寸测量则是保证车身尺寸精确度和一致性的重要手段,它要求使用先进的三维扫描技术对车身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测量,获取真实的车身尺寸数据;最后,车身尺寸分析要求对车身尺寸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对,发现并解决尺寸偏差和误差,保证车身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2.车身尺寸工程控制流程车身尺寸工程控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确定车身尺寸设计标准和规范,制定相应的车身尺寸参数和尺寸公差;其次是进行车身尺寸测量,使用三维扫描技术对车身进行全面测量,获取真实的车身尺寸数据;然后是进行车身尺寸数据分析,将测量数据与设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尺寸偏差和误差,并确定改进方案;最后是对车身尺寸进行调整和修正,在保证车身尺寸精确度和一致性的前提下,优化车身设计和制造工艺。

四、车身尺寸工程控制管理1.车身尺寸工程控制管理体系为了保证车身尺寸工程控制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半挂车设计规范范文

半挂车设计规范范文

半挂车设计规范范文1.尺寸规范:半挂车的尺寸要求根据运输需求和道路标准来确定。

例如,欧洲国家的半挂车尺寸一般为13.6米长、2.55米宽和4米高。

尺寸规范的目的是使半挂车与其他运输工具和道路的交通流量相匹配,以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和效率。

2.重量规范:半挂车的重量规范包括总重量和轴重。

总重量指半挂车本身的重量加上装货物的重量,一般不得超过国家或地区的法定限制。

轴重指半挂车轴荷载的最大允许值,根据车辆结构和承受能力来确定。

重量规范的目的是确保半挂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对道路结构的损害。

3.刚度规范:半挂车的刚度规范涉及到底盘的刚性和悬挂系统的刚性。

底盘的刚性是指底盘结构的抗弯和扭转能力,悬挂系统的刚性是指悬挂系统对车身的垂向、纵向和横向运动的限制能力。

刚度规范的目的是确保半挂车的稳定性和操控性,减少在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和震动。

4.制动规范:半挂车的制动系统应符合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制动规范包括制动力的大小、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敏度等。

半挂车的制动性能直接影响到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制动距离。

制动规范的目的是确保半挂车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停下,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

5.防滚规范:半挂车的防滚规范包括车辆的倾翻抗力和防滚装置的设计要求。

半挂车的倾翻抗力要求可以通过调整车身重心、采用稳定性增强装置和减少悬挂系统的滑移等方式来提高。

防滚装置一般包括侧倾障碍器、侧滑控制系统和刹车扭矩控制系统等。

防滚规范的目的是确保半挂车在行驶过程中不易倾翻,增强驾驶员和乘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半挂车设计规范是确保半挂车安全、稳定和可靠的重要指南。

这些规范涵盖了尺寸、重量、刚度、制动和防滚等方面,目的是为了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和效率。

设计者和制造商应遵守这些规范,以确保半挂车的质量和性能符合相关标准,并提供最佳的运输解决方案。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2.2.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 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肖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支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 (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00 (轻型货车绍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为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为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绍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羽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至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昌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为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为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a. 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

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

2.2。

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

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2。

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8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6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5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

规控开发需要的车身参数

规控开发需要的车身参数

规控开发需要的车身参数
规控开发需要的车身参数包括但不限于:
1. 车身长度:汽车长度方向两个极端点间的距离,即从车前保险杆最凸出的位置量起,到车后保险杆最凸出的位置,这两点间的距离。

2. 车身宽度:汽车宽度方向两个极端点间的距离,也就是车身左、右最凸出位置之间的距离。

根据业界通用的规则,车身宽度不包含左、右后视镜伸出的宽度,即最凸出位置应在后视镜折叠后选取。

3. 车身高度:从地面算起,到汽车最高点的距离。

而所谓最高点,也就是车身顶部最高的位置,但不包括车顶天线的长度。

4. 轴距:汽车前轴中心至后轴中心的距离。

5. 轮距:同一车轿左右轮胎胎面中心线间的距离。

6. 前悬:汽车最前端至前轴中心的距离。

7. 后悬:汽车最后端至后轴中心的距离。

8. 最小离地间隙:汽车满载时,最低点至地面的距离。

9. 接近角:汽车前端突出点向前轮引的切线与地面的夹角。

10. 离去角:汽车后端突出点向后轮引的切线与地面的夹角。

此外,还有最大总质量、最大装载质量、最大轴载质量等参数。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关于规控开发需要的车身参数的资料,或咨询汽车行业专业人员。

汽车车身尺寸精度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研究

汽车车身尺寸精度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研究

汽车车身尺寸精度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研究摘要:汽车车身是整车最为重要的部分,车身尺寸的制造质量将对整车的外观、性能等造成最直观的影响。

因此,加强车身尺寸精度的控制,不仅能有效保持汽车生产的质量,同时也能促进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制造水平的提升。

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影响汽车尺寸精度的主要因素,然后对具体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尺寸;精度控制;优化策略1车身尺寸精度控制的重要性汽车在调试和生产阶段,实际的车身和零部件尺寸偏差与设计的尺寸公差总体的符合情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车身精度”。

车身是整车的主要载体,几乎所有的零件都是依附在车身上的,车身尺寸精度控制最能体现汽车制造企业的整体实力,而且反映着汽车的整体质量。

车身尺寸精度对汽车的外观、各个零部件的性能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车身尺寸出现问题,就会大大降低汽车使用者的驾驶感受,对汽车销量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从这个角度分析,要想全面提高汽车的质量,就需要做好汽车车身的尺寸精度。

随着汽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车身精度也作为一个重点质量评价对象成为整车质量指标的一部分。

2车身尺寸精度影响因素2.1车身设计结构因素汽车在造型阶段必须应与实际的工程化制造条件相结合,进行造型和结构的设计优化,使之在最大限度保留造型风格的同时,能够更具有工艺性,以容易实现的生产条件和精度要求进行生产。

设计阶段,产品定位和结构的合理设计是调试阶段能够得到精度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

在尺寸结构优化设计中,许多关键零部件需要结合产品结构和工艺布置提前确定装配流程,才能制定出尺寸精度的控制方案。

2.2车身制造工艺因素车身制造工序多,每一个细节影响累加在一起将影响车身尺寸精度。

在设计车身焊接生产线时,只有充分考虑工装、工艺及设备等因素对车身尺寸的潜在影响并采取预防措施,才能获得高精度的合格车身。

在汽车车身制造过程中,现已实现了车身焊接的全自动运行模式,运用工业机器人进行车身的冲压和焊接作业,极大地提升车身尺寸精度,也有效提升汽车车身制造的质量控制。

影响车身制造尺寸的问题及对策

影响车身制造尺寸的问题及对策

2017. 3(下) 现代国企研究113视 界 SHI JIE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汽车消费来提高生活舒适度,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发展契机。

汽车外形设计成为其市场占有量的抓手。

汽车设计的创新多以外形设计的改变为主,尺寸设计不合理,汽车性能大大降低。

如车体密封不严,汽车耗油量增大,动力欠缺等等问题。

车身尺寸的质量控制越来越重要。

一、车身制造尺寸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汽车车身是汽车的外观车体,对汽车零部件的安装和连接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车身尺寸质量控制,是汽车制造工艺控制的一部分,对汽车性能和整体性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车身尺寸质量控制需要极为精细的质量控制措施,才能保证车身尺寸能够完成所有部件的完美链接和安装。

因此,车身尺寸质量控制的好坏是汽车制造厂管理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

尺寸标准化更能将汽车整体性能发挥到极致。

一旦车身尺寸质量控制不到位,各部件安装时就会相互争夺空间。

从而导致整车部件拥挤或减少一些部件的安装,使得车的性能降低,密封性不好,增加车内噪音和行驶油耗,降低汽车的使用舒适度。

因此,汽车制造企业必须从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出发来对车身尺寸进行质量控制,从而提高汽车整体质量。

二、影响车身制造尺寸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冲压件尺寸偏差车身装配过程中,冲压件的尺寸不达标或超出标准,就会造成工件之间间隙过大或间隙过小的问题。

间隙过大浪费车身资源,而且冲压件本身尺寸小,使用寿命就会相应缩短,影响车辆质量。

而间隙过小冲压件之间强行安装会使焊点受力过大易开焊,或者冲压件变形使车身稳定性大大降低。

解决对策:一是对产品结构尺寸的质量控制。

首先,冲压件的结构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尽可能简化,降低冲压工艺难度,使工件链接合理而牢固。

其次,尽可能采用整体冲压工艺,从而降低车身尺寸的浪费,并提高工件稳定性。

再其次,冲压工件要有固定的位置和间隙,并预先设置好定位孔,从而提高冲压工件定位的精确性。

最后,冲压件加工时增加了拉伸筋,提高工件强度和稳定性、均匀性、一致性。

汽车尺寸工程技术及应用相关阐述

汽车尺寸工程技术及应用相关阐述

汽车尺寸工程技术及应用相关阐述摘要:在汽车产品设计制造与生产中,尺寸工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尺寸工程技术的先进与否,运用的得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汽车产品的性能与质量。

为此,本文结合实际,对汽车尺寸工程技术及应用相关展开探究阐述,提出有关观点,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汽车生产制造;尺寸工程;技术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汽车的质量,而质量是一个综合宽泛的概念,其包含多个方面,也受多种因素影响。

汽车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产品,内含诸多的零件,每个零件的尺寸都是影响汽车整体质量的要素。

因此在汽车的设计与制造中,要有一定的技术与软件能快速精准地分析尺寸偏差,保证尺寸精度。

下面结合实际,对汽车尺寸工程技术做具体分析。

1汽车尺寸工程技术尺寸工程是从设计到制造的系统化工程,是实现的完善的理论设计到制造阶段的尺寸控制过程,这个过程基于满足预先建立的产品尺寸要求,实现零部件顺利装配,并最终达到预先设定的产品尺寸品质要求【1】。

在汽车产品的设计到制造全过程,尺寸工程贯穿始终。

在汽车设计制造过程中,存在多个会影响整车功能的偏差,如辅助工具偏差、零部件偏差、过程偏差等。

要想保证汽车整车功能的顺利实现,就需要运用相关的标准、技术等对各类偏差进行定义、验证、管理与控制,这个定义、验证、管理与控制的过程就是尺寸工程【2】。

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的汽车尺寸工程起步的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近些年国内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于汽车生产制造中运用尺寸工程,并形成了一套标准流程。

具体来说,在汽车设计制造中,尺寸工程按以下流程开展:设定尺寸目标、设计尺寸工程、虚拟制造尺寸、规划尺寸测量系统、认证尺寸工程。

除形成了汽车尺寸工程标准流程为,我国多个企业也开始自主研发汽车尺寸工程技术,且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如目前我国发展出了3DCS公差分析技术。

3DCS公差分析技术将可视化技术、公差分析技术等有机整合到多种主流CAD环境中,使工程师能在汽车产品投入加工生产之前,通过三维数字环境对产品尺寸进行测试、修改及完善,使产品尺寸达到最精、最优。

各类汽车尺寸标准-定义说明解析

各类汽车尺寸标准-定义说明解析

各类汽车尺寸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汽车尺寸标准在汽车制造和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类别的汽车,如轿车、SUV和卡车,拥有不同的尺寸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影响了车辆的外观和内部空间设计,还对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各类汽车尺寸标准的差异和影响因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汽车尺寸标准的重要性和应用。

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包括每个章节的内容概要和主要讨论点。

这有助于读者在阅读全文之前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题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

在这篇关于各类汽车尺寸标准的长文中,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汽车尺寸标准的概念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研究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轿车尺寸标准、SUV尺寸标准和卡车尺寸标准三个小节,分别详细讨论各类汽车的尺寸标准及其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各类汽车尺寸标准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强调标准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样清晰明了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全文内容,并有助于文章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构建。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读者介绍各类汽车的尺寸标准,包括轿车、SUV 和卡车等不同类型的车辆。

通过对这些标准的解释和比较,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种汽车的尺寸特点,以及这些标准对车辆设计、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影响。

同时,本文也旨在探讨各类汽车尺寸标准背后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标准在汽车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不同标准的制定原因和变化趋势,读者可以了解汽车尺寸标准的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类汽车的尺寸标准,为他们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车辆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对于从事汽车设计、制造和销售的相关人员,本文也为他们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和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sae j1100机动车辆尺寸中文版总布置必学标准

sae j1100机动车辆尺寸中文版总布置必学标准

sae j1100机动车辆尺寸中文版总布置必学标准sae j1100机动车辆尺寸中文版总布置必学标准1. 引言在车辆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了解和遵守相关的尺寸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SAE J1100标准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它规定了机动车辆的尺寸和布置相关要求。

本文将以SAE J1100标准为主题,深入探讨机动车辆尺寸中文版总布置必学标准,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应用该标准。

2. SAE J1100标准概述SAE J1100标准是由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的,旨在规定机动车辆的尺寸和布置要求,以确保车辆设计符合相关的安全、可靠性和性能标准。

该标准包括车身长度、宽度、高度、轴距、悬挂高度、悬挂系统、轮胎尺寸、车轮轴距、悬挂系统等内容,涵盖了车辆的各个方面。

3. 深度解读SAE J1100标准3.1 车身长度、宽度和高度SAE J1100标准对车身长度、宽度和高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整车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高度等。

这些尺寸的合理设计对于车辆的操控性、空气动力学性能和行驶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严格遵守标准要求。

3.2 轴距和悬挂高度轴距和悬挂高度是影响车辆乘坐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的重要参数,SAE J1100标准对这些参数的设计和测量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以确保车辆在不同路况下的稳定性和平顺性。

3.3 轮胎尺寸和车轮轴距轮胎尺寸和车轮轴距的合理设计对车辆的抓地力、悬挂系统和悬挂几何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参数也是SAE J1100标准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4.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SAE J1100标准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机动车辆尺寸中文版总布置必学标准。

遵守这些标准可以确保车辆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达到相关的安全、可靠性和性能要求,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舒适性和环保性能。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该标准的应用和发展,为车辆制造和设计提供更好的参考和依据。

5.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SAE J1100标准作为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之一,极大地推动了机动车辆制造和设计行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车身尺寸控制的影响因素
车身焊装质量的优劣对整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焊装尺寸偏差直接影响 到最终汽车产品的质量,如密封、噪声、寿命、动力性和外观等。 其尺寸偏差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如图 3-1):
车身尺寸控制设计指南
图 3-1 冲焊件尺寸偏差影响因素
★ 零件本身的偏差。 ★ 工装、夹具定位的不稳定性。 ★ 焊装变形。 ★ 操作及工艺的影响。 ★ 零部件间的干涉。
2.2.2 面向设计的车身装配尺寸偏差控制
夹具的优化设计 1. 形闭合和力闭合 夹具设计的中心问题就是选择最优定位点数, 并确定它们的最佳位置以实现 工件的确定约束定位。 1885 年,Reuleaux 首先研究了二维工件的闭合机制,证明了形成二维物 体的形闭合必须有四个定位点。之后,Somoff 证明了三维物体的形闭合需要七 个定位点。1978 年,Lakshminarayana 从静态平衡角度利用代数理论,进一步 证明了三维工件的形闭合至少需要七个定位点。1988 年,Nguyen 研究了机器 手力闭合机制,1989 年,Asada 和 Kitagawa 研究了用于凸形和凹形工件的机 器手的形闭合。 2. 螺旋理论 螺旋理论将三维工件的三维空间运动描述为沿某一方向的平移和绕这一轴 线的转动。最初由 Ball 提出,并得到 Waldron、Ohwovoriole 和 Roth 的发展。
车身尺寸控制设计指南
家竞争中不处于劣势,车身尺寸控制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2.2 车身尺寸偏差控制方面国外所采用过的方法
2.2.1 面向制造过程的车身尺寸偏差控制
1. 基于偏差诊断的车身尺寸偏差控制 主成分分析(PCA,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通过特征值求解确 定采用非相关变量集合 {z i } 表示相关多变量数据集合 {xi } 的线性变换,当与较大 特征值对应的若干非相关变量的方差足以近似代表原多变量数据方差时, 相应的 变换矩阵 A 的行向量,即主向量可以较容易的实现测量数据误差源的直观解释。 Wu 和 Hu 成功的使用主成分分析根据在线测量数据识别偏差模式;Hu 和 Wu 针对车门装配过程,借助与主成分分析、偏差向量的内积和 Mahalanobis 距离 分类器,提出两级故障模式的在线分类方法,实现偏差源的定位;Roan、Hu 和 Wu 首先利用装配过程特征和相干族分析,对轿车车身测点分组(案例) ,再 使用主成分分析识别案例的误差源。 Ceglarek 借鉴在线模式诊断系统, 提出基于知识的车身装配诊断系统方法, 以实现车身生产启动阶段的故障快速监测和定位。Ceglarek 和 Shi 进一步提出 将 PCA(统计知识)和夹具 CAD(工程知识)集成的夹具故障诊断方法,其关 键时夹具潜在失效模式构造、未知失效的偏差模式的确定和故障映射方式。潜在 失效模式采用夹具的 CAD 数据进行构造,未知失效的偏差模式由在线传感器测 量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使用最小距离分类器实现优势方向的故障分类。从 而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实现了未知偏差模式与夹具潜在失效模式间的匹配, 锁定夹 具误差源。 2. 基于自适应补偿的车身装配偏差控制
焊接变形……………………………………………………… 10
3.4 操作的影响……………………………………………………… 13
第四章
参考文献
车身尺寸控制技术总结…………………………………
13
…………………………………………………………………… 14
车身尺寸控制设计指南
第一章
冲压件尺寸偏差影响因素
汽车冲压件成形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整车装配、汽车外观,更影响到汽车 的制造成本以及新车型开发的周期。薄板冲压成形包含多种复杂物理现象,主要 有:接触碰撞现象;摩擦磨损现象;大位移、大转动和大变形现象;弹塑性变形 现象。
3.1.1 回弹所造成的影响
车身尺寸控制设计指南
第二章
车身尺寸控制的目的、现状及发展过程
2.1 车身尺寸控制的目的和现状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日本就依靠全面质量管理(TQM)使其品牌产品 的车身制造综合偏差控制在 2mm 以内, 为日本轿车全面占领欧美市场奠定了基 础。90 年代初,美国轿车车身的制造综合偏差在 2 以上,显著高于日本当时的 车身制造水平( 1 mm) ,为此,美国的轿车工业丢掉了 30%左右的国内市场。 随着为期三年的“2mm 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到 1996 年,美国的轿车车身 制造质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并逐步夺回了原有的市场份额。欧洲轿车车身制 目前在提高车身制造质量方面也在进行着 造偏差的最好水平在 1.25 ~1.5mm, 不断的尝试与努力。 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轿车车身制造偏差还很不稳 定,平均在 5 mm 左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为了提高我国的汽车制造 水平,使我国汽车车身质量尽快的赶上并超发展过程……………………
2.1 2.2
车身尺寸控制的目的和现状………………………………… 1 车身尺寸偏差控制方面国外所采用的方法………………… 1 3 4 8
第三章 车身尺寸控制的影响因素……………………………
3.1 3.2 3.3 冲压件尺寸偏差影响因素…………………………………… 夹具对工件的影响……………………………………………
在轿车冲压件中,回弹变形较大、回弹问题相对突出的主要是以下两类:
(1)
以弯曲为主要变形方式的类 U 形弯曲件,如各种梁结构件,由于这
类冲压件的 外形尺寸都比较大,又称大弯曲件。 (图 3-2 为奇瑞奇云系列轿 车的大弯曲件) (2) 以浅拉延为主要变形方式的小曲率件,如前后翼子板、前后门外板、
车身尺寸控制设计指南
Roan 和 Hu 提出了通过夹具调整实现车门缝隙优化装配的系统方法。首先 根据缝隙偏差、缝隙平行度和车身间缝隙的一致性,建立多目标约束优化模型, 确定车门的最佳装配方位;然后通过车门-车身夹具系统调整机构,实现车门装 配的最佳调整,控制参数使是夹具的调整量。 Ceglarek 报道了用于车门装配偏差补偿的 NetForm-Pierce(NF&P)系 统。NF&P 装配站位于车门吊装的前一道工序,根据误差补偿关键定位点位置 确定安装孔的位置,在车身和车门上冲制安装孔,以补偿前面各道工序所出现的 偏差。
车身尺寸控制设计指南
车身尺寸控制设计指南
时间:2006.05.19 编制: 车身部 车身结构科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1 1.2 1
该指南的主要目的…………………………………………… 1 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1 1
发动机罩外板、行李箱盖外板、顶盖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内覆盖件。 (图 3-3 为奇瑞 A5 系列轿车的部分小曲率件)
图 3-2 奇瑞奇云系列轿车的部分大弯曲件 1— 右前纵梁总成 2—左前纵梁总成 3—左后纵梁总成 4—右后纵梁总成
车身尺寸控制设计指南
1991 年, Menassa 和 Devries 在 Lee 和 Wilson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进行 更深入的研究, 利用有限元建模选择使工件在第一基准面法向的变形最小的夹具 定位布置。为确定最佳夹具定位布置,利用拟牛顿优化算法使有限元网格上的关 键节点的变形和平方合最小。设计变量是“3-2-1”定位原理所要求的第一基 准面上的三个定位点。虽然他们的研究考虑了夹具优化设计,但仍采用“3-2 -1”定位方案,未能讨论薄板件夹具设计的独特特性。 1993 年,Rearick,Hu 和 Wu 提出了一种综合运用非线性优化和有限元分 析的薄板工件的夹具设计和评估方法, 将优化结果用于一个代价函数分析来确定 装配工序中的最优夹具定位单元数。 代价函数将变形减小值与伴随所需增加夹具 定位点的代价相比较。 1996 年,Cai、Hu 和 Yuan 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定位原理――“N-2 -1”定位原理,并证明了该定位原理与广泛应用与刚性件的“3-2-1”定位 原理相比,更适用与易变形薄板件的定位。根据“N-2-1”定位原理,提出了 夹具优化设计的算法,即利用有限元分析和非线性规划方法去找到最优的“N” 定位点,使的薄板件的总体变形最小,即:第一基准面上所需的定位点数 N(N ≥3) ,第二、第三基准面所需的定位点数为两个和一个,禁止在正反两侧同时设 置定位点。
车身尺寸控制设计指南


图 3-3 奇瑞 A5 系列轿车的部分小曲率件
S12 左前纵梁外板后部本体在试制过程中回弹量较大,造成产品型面差,与 内板无法贴合。 (见图 3—4)
产品严重变形
图 3—4
S12 前纵梁后支板因回弹造成无法焊接。 (图 3-5)
车身尺寸控制设计指南
车身尺寸控制设计指南
1983 年,根据螺旋理论,Salisbury 和 Roth 研究了七种不同类型的指状接触, 并建议用指状外形去完全固定夹紧物体。1987 年,Ohwovoriole 利用扩展的螺 旋理论就刚体的全部或局部约束分析了有摩擦夹紧。1989 年 Chou 提出了用于 棱柱形工件的加工夹具自动布置的数学理论。 1990 年, Bausch 和 YoucefToumi 讨论了各夹具定位接触阻止工件相互螺旋运动的能力, 并提出了一种用于夹具设 计的工件运动约束方法。1991 年,Weill 利用小螺旋模型考虑了夹具定位误差 对工件几何精度的影响。 1994 年, DeMeter 在夹具约束分析中研究了表面接触 和摩擦问题。1994 年,Sayeed 和 DeMeter 开发出了考虑动态约束、完全夹紧 和刀具路径偏差的夹具设计和分析软件。可以说,夹具设计的螺旋理论已经用于 处理确定定位和完全夹紧问题以及定位质量、接触类型和摩擦等问题,并取得了 明显成绩。 3. 薄板柔性件焊装夹具定位原理与优化设计 对于易变形薄板, 定位夹具除了具备限制零件刚体运动的基本功能外, 还必 须能够限制过多的工件变形。 1987 年,Lee 和 Haynes 提出了一种用于柔性定位夹具的夹具系统分析的 有限元模型,加工过程的加工力,可看作是作用与节点的力。基于该模型,可以 计算出工件变形、夹紧力和应力分布,可运用库仑摩擦定律去计算工件与夹具定 位单元间接触处的摩擦力。 1988 年,Youcef-Toumi 提出了一种薄板夹具定位分析的方法。他们研究 了用于平板和壳体的三点和四点夹具定位系统, 夹具布置必须使得工件中的应力 低于材料的屈服应力。然而,这种方法并没有解决薄板夹具的本质问题,因为减 小变形使薄板件定位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