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差异——基于1990—2007年陕西与上海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6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走向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汤雁冰、孙卓霖、邓云松)

6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走向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汤雁冰、孙卓霖、邓云松)
第二,个别地区之间差异的原因研究。李秋斌(2006)运用衡量 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和经济区位商来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 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差异,并依据分形理论中 的 R/S 分析法预测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李平等(2007)认为 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更大程度上是由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 的。赵永等(2007)采用人均 GDP 数据(包括市辖县),定性定量分析 了我国市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特征。贾俊雪、郭庆旺(2008)运用基 尼系数、面板时间序列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分析表明我国区域经 济的增长分布主体上为“单峰”分布,但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双 峰”分布的迹象似乎在逐步趋强。
从国外研究情况看,1955 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 首次提出收入分配的“倒 U”假设。1965 年威廉姆森(J.G.Williamson) 将其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得出“倒 U 型规律”的威廉姆森曲线。80 年代小阿莫斯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全面分析我国区域发展 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现有文献或是偏重于不同影 响因素分析,或是由于不同研究考察的样本时期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 同而得出的结论不同。因此,本文基于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的区域发 展差距,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考察 1952-2007 年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 区域人均 GDP 水平差异,利用面板时间序列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地区作 增长趋同分析并提出政策主张。
这说明总体上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并且这种状况在最近三年尤为明显这预示着我国区域本文分析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区域人口务工流动量大与地区经济活动相关常驻人口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日趋明显故用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率对1997年2006年的人均实际gdp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区域经济差异趋势如正文图5b所示

2000年与2007年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差异比较分析

2000年与2007年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差异比较分析
构趋 同 ¨。 西部地 区边 界线 长 , 民族 众多 , 实现西 部地 区 的 共 同富裕 , 是加 强 民族 团结 、 保持社会 稳定 和边疆 安
全 国同期经济增长水平 , 与全国同口径地 区生产总
值增 速 的差距不 断缩小 。
全的战略举措 ; 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 是我们党 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 , 是我 国现代化建设
元增 加 到 4 45亿元 , 75 年均 增 长 达 到 l.% , 过 16 超
个统筹 : 统筹城乡发展 、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
会 发展 、 筹人 与 自然和谐发 展 、 筹 国内发展 和对 统 统
外开放。其 中统筹区域发展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 问题 : 一是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过大 ; 二是产业间的结
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 , 是一个长期困扰 中国经济和 社会健康发展 的全局性问题 , 西部开发对全 国和西 部各地 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成分累积贡献率大于 8 %选取主成分 , 5 各主成分的
1 西部地 区现状
西部 大开 发 的范 围包括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因子贡献率占主成分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 ,
1.% 。西部 地 区资源 丰富 , 73 市场潜 力大 , 战略 位置 重要 。但 由于 自然 、 史 、 会 等原 因 , 历 社 西部 地 区 经
各区划单元经济发展指标的综合评 价值 , 根据地区
之间 的位序 变化 用 GS软 件 将差异 特 征显 著表 I
示 引。
2 2 指标体 系的选取 .

H D指标体系和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 I 选取 了 20 00
年和 20 0 7年两 年 的数 据 , 据 系统 性 、 比性 和 可 根 可

我国西部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与区域协调实证研究

我国西部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与区域协调实证研究

重庆理 工 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 学 )
工 业 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期 阶段 , 传 统 服 务 业 向现 代 服 务 业 的 过 在
我 国西 部 服 务 业 发 展 地 区差 异 与 区域 协 调 实 证 研 究
曾 国平 , 苏 宏
( 庆 大 学 贸易 与行 政 学 院 , 庆 重 重 403 ) 00 0
摘 要 : 过 构 建 衡 量 服 务 业 发 展 水 平 的 综 合 指 标 体 系 , 用 面板 数 据 , 用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和 协 整 通 运 利
展 。 我 国 地 区 问 发 展 不 平 衡 的 现 实 吸 引 了 众
依 据 和综 合 指 标 , 研 究 第 三 产 业 发 展 问 题 有 着 重 对
要 的指 导 和 借 鉴 意 义 _ l 后来 也 有 大量 学 者对 衡 。 量 服 务 业 发 展 水 平 的 综 合 指 标 进 行 了 探 讨 , 要 集 主 中在 发 展 规 模 、 展 速 度 、 业 高 级 度 等 几 个 方 发 产 面 , 有 学 者 在 前 面几 个 衡 量 指 标 基 础 上 增 加 也 j 目前 我 国正 处 于 。
相 对较少 。
了产业可 持续 发 展 度指 标
收 稿 日期 :0 0— 3—1 21 0 5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西部地 区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 乡协调 的机制与模式研究 ” 0 BY12 资助 。 (7J 2 ) 作者简介 : 曾国平 (9 5 ) 男 , 15 一 , 江苏兴 化人 , 教授 , 究方 向 : 业经 济 、 研 产 行政 管理 ; 苏宏 ( 94 ) 男 , 18 一 , 四川广 安 人,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产业经济 。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动态、表现和成因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动态、表现和成因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动态、表现和成因作者:刘学良续继宋炳妮来源:《产业经济评论》2022年第02期關键词: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加权变异系数二维分解一、引言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依靠地理区位优势、政策先发优势等率先发展,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轨道,带动中国经济走向腾飞。

与此同时,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也开始凸显,特别是90 年代我国的东中西部差距大幅拉大。

为此,从2000 年起,我国先后实行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区域发展战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我国的区域发展协调程度明显增强(盛来运等,2018)。

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逐步深入,区域协同发展力度不断加大,部分落后省份如贵州等经济增速从长期滞后到全国领先,又带动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

同时,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北方发展差距快速扩大,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盛来运等,2018;许宪春等,2021)。

部分观点认为,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出从“东西差距”转向“南北差距”的新趋势(杨明洪等,2021)。

要搞清楚我国南北差距,以及东中西部差距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先弄清关于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基本事实,其中,测度和判定南北差距是探究南北区域发展差异的首要问题(许宪春等,2021)。

实际上,仅仅测度和判定南北差距是不够的,我国总体区域差距、东西差距等都需要进行测度和判定,这样才能把南北差距放到我国总体区域差距的更大框架下,通过与其他差距的比较来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因此,应全面、透彻地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等的历史动态进行分析,一些关键问题,如我国区域总体差距在近些年是扩大还是缩小;我国区域差距的各个维度,特别是东西差距、南北差距的变化轨迹和对总体差距的贡献以及其变动原因,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22张万何(武汉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摘 要:通过考察陕西省10个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根据陕西统计年鉴,收集各城市行政区域面积、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支、城市就业人员及劳动报酬等相关数据,应用系统聚类法分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做出综合评价,据此判定陕西省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不平衡,分析地理位置、区域优势等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聚类分析;经济发展;生活水平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2-22-05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陕西省作为西北五省与其他地区连接的重要枢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科技水平等差异,其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选取了9项主要指标,对陕西省10个省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作出聚类分析.本次实验的内容使用R程序实现.1 研究背景四十年来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回顾:20 世纪 80 年代的陕西经济从地区分布看, 关中地区占的比重大,而陕南、陕北所占比重小,经济实力过分悬殊. 1985 年关中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到全省的 81%和 88%左右,陕南、陕北仅占 19%和 12%.本世纪初,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陕北跨越发展、关中居中发展和陕南滞后发展 .从 2005 年的数据看,按照陕北 、关中和陕南的顺序,在 GDP 总量上依次为 690.64 亿元、2517.59 亿元和 454.59亿元,人均相应依次为 1.28 万元、1.09 万元和5329元;虽然总量上关中为第一,但在人均量上,陕北为第一 .陕北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发展迅猛.当时人们比喻,榆林是中国的科威特, 科威特从生产力性质上看,绝对不是发达国家,但从人均收入上,绝对是富国[1].收稿日期:2020 - 09 - 02作者简介:张万何(1998-),男,河南长葛人,武汉大学数学分统计学院学生.23张万何: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近年来,陕西经济布局及结构发生了变化.以2017年数据来看,关中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对外贸易持续处于高水平;在传统动能稳健发展的同时,围绕汽车、航空装备、电子、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强科技支撑,延长产业链条,新兴动能不断蓄积;特别是西安地区的创新发展步伐加快,军民融合快速推进,陕西省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关中的西安地区.根据以上研究背景,利用2017年经济数据,选取10个城市,选定9指标,分析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 分析内容2.1 数据本案例中所选取的数据,全部来自陕西省统计局编纂的《陕西统计年鉴2017》,数据真实可靠.首先选定用于分析的指标,X1(各城市行政区域面积),X2(各城市生产总值),X3(各城市人均生产总值),X4(各城市财政收入),X5(各城市财政支出),X6(各城市劳动报酬总额),X7(各城市就业人员数),X8(各城市人均收入),X9(各城市总人口).表1 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城市面积(km2)GDP (亿元)人均GDP (元)财政收入(万元)财政支出(万元)劳动报酬(万元)就业人数(人)人均收入(元)城市人口(万人)西安0.99836282.65716476410655942523812813545.8187885667428883.21铜川0.3832311.6136803215072968712576276.91149745000584.72宝鸡 1.821932.145126275164128303662101558.241130851475377.5咸阳 1.01192390.974801681504833831932671809.955812548542498.66渭南 1.31488.62277436569303525107222135645038149376537.16延安 3.70291082.9148300130546432734341980984.933651858460225.28汉中 2.71156.493359745190528017311566584.329970252736344.63榆林 4.35782773.0581764232694047113062590461.442061362140338.2安康2.3529842.86317703010672478005970856.418766352195265.6资料来源:陕西统计年鉴2017[2]2.2 实证分析2.2.1 系统聚类过程 第一步:考虑到原始数据的量纲和数量级之间的不同,读取数据并作中心化和标准化处理,并得到表2中的结果:表2 数据中心化的结果第二步:计算数据间的Euclide距离,结果如表3:表3 数据间的Eculide 距离第三步:分别运用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以及离差平方和法来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分别画出谱系图.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24图1 最短距离法谱系图图2 最长距离法最短距离法和最长距离法可能会受到样本与总体误差的影响,降低聚类结果的可信度.因此,这两种方法只为后续方式提供参考.图3 中间距离法图4 离差平方和法2.2.2 系统聚类结果 以离差平方和法得到的结果为基础,参考其他分类标准,我们分析了10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据此总体上可以将陕西省的省辖市分为四类:第一类:西安市(经济发达地区)第二类:榆林市 宝鸡市 咸阳市 (经济较发达地区)第三类:渭南市 铜川市 汉中市 (经济次发达地区)第四类:商洛市 延安市 安康市 (经济欠发达地区)将上述结果体现在陕西省地图中,如图5.图5 陕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2.2.3 系统聚类结果与GDP水平的一致性 从图6我们可以看出,聚类分析得到的分类结果,与各类城市占全省的GDP比例高度重合,验证了聚类的正确性.图6 各城市GDP在全省所占比例至此,聚类分析完成,后面的分析和评价将基于前面得到的分类进行.张万何: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2.2.4 各市各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例表4 各市各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例聚类结果第一产业组内方差第二产业组内方差第三产业组内方差西安市第一类0.037NA0.350NA0.613NA咸阳市第二类0.1440.00190.5790.00780.2760.0011宝鸡市第二类0.0890.6350.276榆林市第二类0.0590.6080.334渭南市第三类0.1510.00270.4600.00180.3890.00013汉中市第三类0.1780.4280.394铜川市第三类0.0770.5130.411延安市第四类0.1090.00250.5300.0000160.3610.0002商洛市第四类0.1400.5270.333安康市第四类0.1190.5350.347由表4可以看出,同类城市产业分布的组内方差较小,说明同类城市的产业分布较为相近,说明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与其产业分布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表4也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2.1中聚类分析的可靠性.为了更直观的表示表4,将其中的数据放入直方图中,得到图7图7 各城市各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3 结论和建议根据系统聚类法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陕西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确实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衡的情况.3.1 结论3.1.1 西安经济保持在省内突出水平 西安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中国版图中心,占据了东西和南北通道的核心位置,交通网络发达,拥有民航局规划建设的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承接东西,联结南北”的西安北站等大型交通枢纽,以及多条国内高速公路途经于此.西安作为省会城市,在省内的政治经济地位较高,而今西安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金投入创新性产业.这些产业普遍是发展前景好、环境友好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保持西安经济平稳发展.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长达数千年的建城史为城市留下了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小雁塔、钟鼓楼以及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其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多家商业巨头正在将西安打造成西北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这些因素为西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高新技术支撑的第二产业,加上不断优化的第三产业,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会让西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其一枝独秀的经济发展水平.3.1.2 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 经25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26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次发达地区几乎全部位于陕北和关中平原,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全部以山地为主,地理因素导致其不宜发展第一产业,交通因素阻碍了工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高成本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让其工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可见,地理因素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的影响.3.2 建议3.2.1 站在“丝绸之路”桥头堡上的西安将继续引领陕西经济 西安在今后应该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三个方面加快发展,为西安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枢纽.随着枢纽功能不断完善,“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科技教育等中心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探索不断深入,欧亚论坛等平台的搭建,西安开放的门户作用愈发明显.“一带一路”的聚集效应,带来的不仅是物资的流动,也是人文的流动,推动着文化上的“民心相通”,形成发达的物资与文化的流动经济. 同时西安要加快西咸一体化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展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发展.3.2.2 “第二梯队”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努力追赶领头羊 这些地区的能源资源丰富,依赖其自然资源储备和重工业基础,支柱产业多为第二产业.为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考虑能源工业转型升级.此前,这些地区的第二产业多为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矿产开发、制造业等.在未来,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传统工业升级、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将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转为低投入低污染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着力打造高端能源产业基地[2].除了改进工业生产模式外,还需要着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发展特色旅游、以及打造高端定制服务业等都是可以尝试的.3.2.3 欠发达地区要结合自身特点,抓住机遇扭转乾坤 这些地区虽然受限于地理因素,不能大量种植农作物,但可以种植有特色的经济作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温饱不再困扰消费者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体验“绿色产品”和“地区特色”,加上网络平台和物流的快速发展,为当地人提供了大量的机遇.陕北的羊肉、安康的茶叶、商洛的核桃、榨水的木耳都可以抓住机遇,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小木耳,大产业”.另外,其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并不理想,从表4中可以看出:延安、商洛、安康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36%、33%、35%.因此,未来这些地区应当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在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精神需求开始被重视,旅游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最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这同样为当地提供了机遇,这些地区自然景色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基于其自然环境及人文资源大力开发旅游文化产业,将不利因素转化为优势产业,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参考文献][1]刘旨贤,高全成.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新布局探源[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6):22 - 26.[2]罗萌,侯娟娟,文勇. 当前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我规定性分析[J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9):47 - 50.[审 稿:代美泉,责任编辑:王磊强](下转第51页)许俊影: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究An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the Context of New MediaXU Jun-ying(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Hunan Sports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 410019,China)Abstract: New media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net. It i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education by using new media,which is also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The combination of new media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new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 a new thing,its development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ut forward solutions to the challenges for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education.Key words: new media;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twork(上接第26页)Evaluation on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haanxi ProvinceZHANG Wan-he(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Abstract: By examining the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10 regions in Shaanxi Province,this paper collects data on the administrative area,GNP,fisc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urban employees and labor compensation from the Shaanxi Statistical Yearbook. Systematic clustering method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mak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re is a regional imbalanc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impact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regional advantages on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proposes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n the basis of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cluster analysis; economic development;living standards51。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_杨竹莘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_杨竹莘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杨竹莘(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1摘 要2 文章结合中国现实,对国内外学者基于区域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提出的区域差异理论作了比较与评述,分析了这些理论产生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局限。

最后指出:非均衡发展是绝对的,长期的,必然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的。

非均衡发展是以均衡发展为目的。

非均衡发展的差异理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从极端的非均衡到均衡,发散到收敛,差异到趋同的必然选择。

现实的经济发展只能是通过非均衡的过程向相对均衡运动。

1关键词2 区域经济 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协调发展 差异理论1中图分类号2F06115 1文献标识码2A收稿日期:2009)01)2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JA63004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07BZH00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处于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时期,地区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变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1],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的难题。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0[2]。

近年来关于区域差异问题的探讨[3][4],原因的分析,演变趋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5][6],矫正和控制差异的措施与对策[7][8],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

而且形成了有关地区差距的多种理论学说(Arm strong and Tayr,2000)。

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明显差异的现实,为构建和谐社会,调控差异,本届政府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本文基于区域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在中国应用的过程,对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演变进行了分析,以便我们更好地解释和面对当今的经济地区差异困窘。

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主要理论及局限11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主要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最初从马歇尔(Marshall,A-l fred,1890)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来,此理论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引言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到201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波澜壮阔又坎坷艰辛的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①,我国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122亿元,居世界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178美元,比1978年的人均不足200美元增长了46倍。

我国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进入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了大量资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要素资源,并逐渐形成了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中心”,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为“外围”的典型经济地理发展格局,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新的重大判断,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影响并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下面本文将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脉络及其解决思路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各省区市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与合作。

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从建国初期的生产力均衡布局转变为非均衡发展,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进而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包干及分税制等政策对地方政府下放权力,并向沿海地区实施政策倾斜,建立沿海多个经济特区和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鼓励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概要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概要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引言*“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和政府已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也是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如何看待“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不少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观点。

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有的认为“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民的权利问题,有的主张加快城市化进程来解决,有人进行新时代的乡村建设试验。

目前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农村要素市场的研究,包括土地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农业科技等方面,着重分析要素市场是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地位,尤其产权制度改革备受关注,其中土地制度被有些专家认为是“三农”新政的核心之变。

(2)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研究,强调农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保证,关注粮食部门比其他农业部门相对较多,提出除了农业本身的产业化外,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在于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3)关于农民的收入问题,有的主张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人口流动性等,有的认为农民负担问题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而是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谈判力量问题,涉及到更为广泛的利益分配。

(4)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考虑更主要集中在两类人口:失地农民、农民工。

(5)有的研究从宏观层次把握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有的从加入WTO对区域农业经济、农业部门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研究。

(6)结合税费改革对公共产品供给(农村道路、电网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农村公共财政问题及乡镇债务危机等问题的研究。

(7)关于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问题,涉及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产品拍卖市场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等。

(8)学者对重塑农村经济主体提出了建议,尤其强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以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陈钊简历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陈钊简历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陆铭简历(2010年7月1日更新)个人信息: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年3月教育经历: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2001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1996工作经历: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7-8月里尔第一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3月加拿大“UWO/CIGI/BRIC (China) +Ontario Project”特邀研究员,2009年11月至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2009年9月至今安徽大学泛长三角社会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2009年7月至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科发展委员会顾问,2009年6月至今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2009年4月至今巴黎第一(索邦)大学(Université Paris Sorbone)访问教授,2009年5月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2009年2月至今比利时鲁汶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访问教授,2008年11-12月日本一桥大学客座研究员,2008年9月至今巴黎第九大学(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访问教授,2007年10-11月世界银行咨询专家,2007年至2008年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3月-2008年3月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8月至今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访问学者,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WIDER),2004年5月至8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3年10月至今复旦大学匿名审稿杂志《世界经济文汇》编辑,2002年1月至今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01年7月至今(2003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法国就业研究中心(le Centre d'études de l'emploi),1999年10月至12月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学。

海内外唐史研究情况概览

海内外唐史研究情况概览

海内外唐史研究情况概览一、中国大陆1、学术机构中山大学陈寅恪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0年版。

《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中华书局2004年版。

《唐史余审》,中华书局2004年版。

姜伯勤:敦煌文献、西域研究王承文:道教研究武汉大学唐长孺:《唐长孺文集》陈仲安:《汉唐职官制度研究》朱雷: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冻国栋:唐代经济史魏斌:唐代大赦文书研究北京大学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王永兴:制度史汪篯《汪篯隋唐史论稿》、张广达:西域研究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盛唐政治制度研究》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长安学、敦煌学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陆扬:《从西川和浙西事件论元和政治格局的形成》《唐研究》第8卷;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李斌城:《唐代文化》、黄正建:制度、天圣令吴丽娱:制度、礼的研究吴玉贵:突厥研究、唐书辑校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唐代制度史略论稿》雷闻:制度、宗教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历史地理黄永年:《六至九世纪政治史》、版本学牛致功:《唐高祖传》赵文润:《武则天传》、文化史胡戟:《武则天本传》、《隋炀帝的真相》马驰:《唐代蕃将》、民族史研究杜文玉:《狄仁杰评传》、制度、宦官研究、五代十国研究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版本学王双怀:《武则天传》、历史地理、文化史于庚哲:医疗史研究厦门大学主要是在经济史研究韩国磐、郑学檬、杨际平、陈明光、鲁西奇:历史地理,侧重于汉水流域清华大学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唐代官制》、《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首都师范大学宁可:经济史研究郝春文:敦煌文献北京师范大学宁欣:制度、经济、城市史中国人民大学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王静:长安学、制度史复旦大学韩昇:《隋文帝传》、余欣:敦煌学孙英刚:政治史、宗教研究朱溢:礼制研究仇鹿鸣:政治史、墓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牟发松:经济史、墓志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严耀中:佛教浙江大学卢向前:敦煌文献、经济史陈志坚:《唐代州郡制度研究》山东大学王仲荦:《隋唐五代史》辽宁大学任爽:五代十国研究、礼制研究兰州大学郑炳林:敦煌文献冯培红:敦煌文献、地方制度研究2、学术刊物: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唐史论丛3、学会:中国唐史学会(前身中国唐史研究会)1980年春,武汉大学唐长孺教授在赴成都开会途中,路经西安下榻于西北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经验总结

收稿日期:2008-12-05作者简介:白小明(1970-),女,河南武陟人,管理学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经验总结白小明(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的演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既体现了作为发展战略必须具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步加深,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中图分类号:F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9)01-0074-04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长期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党和政府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形势和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逐步消除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制定和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的选择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和驾驭经济发展规律的日趋成熟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日益完善。

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197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等基本上遵从重工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重点发展内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均衡特征。

关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关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关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刘孝奇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陕西区域经济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出现了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并存的局面。

说均衡发展,是指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纵向相比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但发展速度又有不同,以2003年为例,西安、宝鸡、咸阳的GDP增长速度都在11%以上,而同处关中地区的渭南却仅为8.2%。

地处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的增长速度在14%左右,而陕南地区的汉中、安康平均为8.5%。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速度的差异必将导致经济总量及经济实力上的差距。

而且差距将越拉越大。

若不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措施,发展速度较慢的市区势必将会拖全省经济发展的后腿。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各种不同差异的存在自有其客观必然的一面,但若任其无节制地扩大,必然加剧地区间不平衡从而导致贫富悬殊,地区不安定等消极现象产生。

同时,差异又意味着区域个性,其中蕴含着潜在的发展优势。

善于发现优势,并把潜在优势转化为优势特色产业,使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是区域间由失衡走向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陕西区域经济差异明显为了更准确地研究陕西区域经济问题,笔者曾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以及借用有关研究成果,将陕西传统的三大经济区域重新划分为关中、陕北、陕东和陕南四大经济板块。

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三市和杨陵区;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和延安市;陕东地区包括铜川、渭南和商洛三市;陕南地区包括汉中和安康市。

这四个板块发展的实践也印证了他们具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明显特征。

对上述新划分的四大经济区,我们选取2003年四个地区各“占全省总人口比重(%)”、“占各市GDP总和比重(%)”、“GDP 平均增长速度(%)”、“人均GDP水平(元/人)”等项指标进行比较,以直观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差距。

从各地区占全省总GDP的份额来看:关中地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43.42%,GDP占各市GDP总和的64.14%;陕北地区,占全省人口14.8%,占各市GDP总和的比重为11.12%;陕东地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为23.49%,占各市GDP总和的比重为12.22%;陕南地区,占全省人口18.29%,GDP占各市GDP总和比重为11.52%。

2024年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3带答案

2024年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3带答案

2024年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通过构建“第二现实”,进而影响政策议程建立的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在政策主体中属于()。

A.大众传媒B.公民C.社会团体D.政党2.试述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公共政策评估的程序。

3.现代意义上的评估是从美国霍桑实验开始的,这一实验发生在()。

A.20世纪末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4.简述公共政策监控的主要内容。

5.将服务于共同政策目标的两项或多项政策被一项服务于同样目标的新政策所取代是()。

A.线性接续B.政策合并C.政策分解D.非线性接续6.政策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A.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B.交换资源的需要C.结盟的需要D.追逐权力的需要E.协调的需要7.试述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8.能够由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公共政策问题是()。

A.结构适度问题B.结构不良问题C.结构混乱问题D.结构残缺问题9.试述行政决策的内涵及当代中国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

10.试依据政策对象的特点,分析应急车道为什么难以应急?11.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是()。

A.政策规划B.政策评估C.政策论证D.问题认定12.从经济方面把政策工具区分为供应、补贴、生产、管制四类的学者是()。

A.邓恩B.休斯C.托马斯·戴伊D.林德布洛姆13.简述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边界分析法。

14.简述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

15.政府最高首脑拥有对公共决策最终决定权的是()。

A.首长制B.委员会制C.集权制D.分权制16.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A.确定型政策B.不确定型政策C.风险型政策D.竞争型政策17.结合本案例,从政策终结的作用这一视角分析取消暂住证制度的意义。

18.政府存在的基础是()。

A.公务人员的廉洁自律B.制定和实施政策C.政府职能的合理配置D.竞争性政党制度19.尝对照分析本案例反映的现象属于政策失灵的哪些表现?20.试述公共政策与法之同。

1950年代中期高等学校内迁陕西

1950年代中期高等学校内迁陕西

推动社会进步
高等学校的内迁还带动了 陕西及西部地区的文化、 科技、医疗等领域的进步 。
对高等学校的影响和作用
扩大办学规模
高等学校的内迁为陕西提 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有 助于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教育质量
高等学校的内迁带来了更 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 陕西地区的教育质量。
增强学术实力
高等学校的内迁还为陕西 带来了更多的学术资源和 实力,增强了该地区的学 术实力和影响力。
04 高等学校内迁陕 西的案例分析
北京大学陕西分校的建立与发展
01 02
建立背景
1950年代中期,为了支持陕西地区的教育发展,同时也为了应对全国 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北京大学开始与陕西地方政府协商,计 划在陕西设立分校。
建立过程
经过多轮协商和考察,1956年,北京大学与陕西省政府签订协议,决 定在西安建立北京大学陕西分校。
经济背景
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和技术人才 匮乏的困境。
将高等学校迁至西北地区,可以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吸 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来到该地区,从而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 。
02 高等学校内迁陕 西的历史背景
国家的战略需要
巩固国家国防安全
1950年代中期,国家面临外部安全威胁,将部分高等学校内迁至陕西,以加 强国防力量和人才培养。
经验总结
增强国家战略意识
在国家面临严峻形势时,高校内迁 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能够提高 国家的战略意识。
发挥地方优势
陕西作为内陆省份,具有地理位置 优越、交通便利等优势,为高校内 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高校内迁为陕西带来了先进的教育 理念和资源,促进了当地高等教育 的发展。

人文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人文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人文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一、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人们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并且受到地域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文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比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国家A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A位于亚洲,自20世纪中期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以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国家A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制造业为主导,注重大规模生产和出口。

这种模式在短期内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但也引发了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

三、国家B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B位于欧洲,发展了一种以技术创新和服务业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国家B注重培育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使其在高附加值领域取得了竞争优势。

这种经济模式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但也面临高成本和劳动力流失的挑战。

四、国家C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C位于拉丁美洲,采用了一种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

该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矿产等,通过资源出口获取外汇收入。

但这种模式容易导致资源枯竭、经济依赖性过高和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五、国家D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D位于非洲,长期以来面临社会和政治动荡的挑战。

然而,近年来,国家D通过加大政府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经济发展。

这种模式注重通过政府干预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但也存在腐败和经济不稳定的风险。

六、不同经济模式的比较从人文经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其优点和缺陷。

国家A 的制造业模式在短期内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但忽视了环境和社会问题。

国家B 的技术创新模式注重高附加值领域的发展,但面临高成本和劳动力流失的压力。

国家C的资源型经济模式确保了外汇收入,但容易导致经济依赖性过高。

国家D的政府干预模式注重公平和稳定,但存在腐败和经济不稳定的风险。

七、结论人文经济社会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维度来理解和比较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不同的挑战。

我国梨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我国梨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我国梨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耿献辉;卢华;周应恒【摘要】基于全国28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测度1990~2010年期间我国梨生产布局变动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梨生产地域格局正在缓慢进行调整,且产地不断由集中走向分散,由传统优势区向长江流域及西北地区的生产区域转移,具有比较优势的新主产区正逐渐形成.在此基础上,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影响我国梨生产布局变迁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梨生产布局的变迁是各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影响更为突出,其中非农就业、化肥投入及劳动力价格对梨生产布局的影响程度较大,梨生产布局的变化是众多农户理性选择行为的结果,是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体现.建议因地制宜、适时适当进行梨生产布局规划,实现资源禀赋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期刊名称】《农业经济与管理》【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11页(P67-77)【关键词】梨;生产布局;变迁特征;影响因素【作者】耿献辉;卢华;周应恒【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7我国是世界上梨生产和贸易大国,梨在我国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苹果和柑橘。

由于我国梨种植面积分散,种植结构不合理,存在梨果质量不高以及比较优势发挥不明显等问题。

近年来,伴随劳动力价格上涨、人口老龄化出现、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以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在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以供求平衡为基本目的的传统梨种植生产已不足以应对我国梨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正因为此,近些年我国梨的主产区域也开始发生变化。

梨生产布局的变化不仅影响国内梨的供给和市场价格,而且会对我国梨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转型期腐败治理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基于1990-2012年面板数据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期腐败治理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基于1990-2012年面板数据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期腐败治理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基于1990-2012年面板数据分析杜晓燕【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4(28)8【摘要】伴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化,中国腐败呈现高发态势。

腐败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其复杂性在于影响反腐成效的因素众多而难于筛选、各因素对治理腐败的具体影响难以评估。

微观因素如反腐机构、反腐队伍等在反腐中固然重要,经济社会宏观环境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更加深远、持久。

文章利用PEST分析法,从经济社会宏观环境中选取影响反腐成效的六个指标,在对1990-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影响反腐成效的核心要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实现反腐与社会发展的共赢。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corruption is high-incidence in China now. Anti-corruption is a complicated social project because of too many factors to find the effectiv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effect of each factor against corruption is hard to estimate. Although the micro-factors are important for anti-corruption,such as anti-corruption in-stitutions and teams,the macro-factors of the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are more fundamental and far-reaching. Using PEST analysis,the paper selects six macro-factors from the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and finds the core elements affecting the ef-fect of anti-corruption based on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panel data during the year of 1990 to 2012. It also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to achieve mutual benefits of both anti-corrup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总页数】6页(P132-137)【作者】杜晓燕【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2;D63-3【相关文献】1.市场化程度、政府治理、制度安排与反腐败关系--基于2000-2013年宏观面板数据的分析 [J], 杜晓燕;马瑞光2.高等教育劳动力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J], 毛盛勇;刘一颖3.河北省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基于河北省上市公司2001-2009年面板数据分析 [J], 卞娜;谷丽霞;张瑞海4.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J], 杜沔;邵欢;顾亮5.中国经济转型期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1997年~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陈凯;席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A General Theory ofInstitutional Change)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1-05纲要⏹目标:为什么要有一个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基本概念和定义⏹何谓广义理论?⏹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两个学派的批评⏹迈向一个基于社会进化范式的综合⏹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对广义理论的检验⏹意义、结论为什么要有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制度一直是所有社会科学的核心研究问题。

⏹如果说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基础”(Campbell 2004,1),那么制度变迁就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至少是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要真正理解制度,就必须对制度变迁的过程拥有足够的理解。

因此,关于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就必须成为社会科学的核心。

⏹而目前尚不存在这样的理论。

基本概念和定义⏹社会是一个系统(即社会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行为体(个体和集体)、制度体系(或者说是社会结构)和物质环境(比如时空)。

由于具有系统的特征,因而社会不能还原为不同个体的简单相加。

(社会)过程是社会系统中的动态维度。

⏹制度即社会规则(rules):☐包括宪法、法律、政策、等正式规则,☐也包括规范、禁忌、惯例等非正式规则。

☐制度是观念的化身或者说是固定化了的观念(ideas)。

此外,制度同时具有约束和帮助(enable)行为体的作用(duality)。

⏹结构:社会由各种规则来支撑,相关联的制度构成一个制度子系统。

而支撑社会的完整制度体系即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

何谓广义理论?⏹广义理论☐不是自然科学中的所谓“一般法则”,也不是对历史中的不同个案的综合归纳。

☐同样,它也不是要对制度变迁的精确时序、环节和结果做出解释或预测。

⏹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能够一般化地说明制度变迁的动态过程,并鉴别出构成具体理论(即对制度变迁个案的解释/理论)的基本要素。

☐第二,它整合了一些—如果不是所有的—具体理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横向和纵向的理论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率为 1 % , 平 均贡献 率为 2 %。在 制度 的合成 3 知识 0
经济不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 区的代表 , 以非 国有
经济作为制度变迁量化的内容。截取两地 19 90年 至 20 07年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 , 通过计 量模型做实证分析 , 并对其结果进行对 比分析。
收稿 日期 :0 9 4 3 2 o —0 —1
引 言
自亚当 ・ 斯密以来 , 经济学家们就 开始探索经
济增 长 的原 因。亚 当 ・ 密 在其 《 斯 国富 论 》 中论 述 到 专业 化 和劳 动分工 是经 济增 长 的主要 因素 。凯 恩斯 革命 后 , 现代经 济 增 长 理论 开始 发 展 起 来 。索 洛 模 型 中 , 为经济 增 长 取 决 于 资本 和劳 动 。扩 展 后 的 认
1 文献 综 述
从2 纪4 0世 0年代 至 今 , 代经 济 增长 理 论 取 现 得 了长足 的发 展 , 制度 在 该 理论 中 的地 位 和作 用 经
历 了一个 从无 到有 、 不重 要到 重要 的发展 过程 。 从
王 文博 (0 2 从定 量 研 究 的角 度 出发 , 究制 20) 研
入索洛模型 , 构造出一个包含制度的、 技术内生的增
长模型 。通 过模 型 的推导 得 出这 样 的结 论 : 制度 质
量越好 , 人均产出增长率越高 ; 人均产出存在关于制
度条件 收敛 。欠发 达 国家 想获得 “ 后发 优势 ” 超发 赶 达 国家 , 前提 条件是 具 备 良好 的制 度或 能 够持 续 改
增 长的关 系问题就成 为经济学者研 究的重点 内容。基 于大量前人 的研究事 实, 文通过建 立经济增 长模型 , 本 选取
相关变量 , 分别 对陕西和上海两地各 自 回归分析 , 做 然后对 两地 回归结果进行 比较 , 发现陕 西经济增长 最主要 的贡 献 因素是 资本 而非制度 , 而上海经济增长最主要 的贡献 因素是制度 。 关键词 : 制度变迁 ; 经济增 长; 非公有制经济 ; 区域 经济差距 中图分类号 :1 7 F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7 24 2 0 )4 0 3 4 10 —3 6 [0 90 一o 7 —0

郭俊华 (96 , , 16 一)男 陕西武功人 , 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 西北 博士。

7 ・ 4
西 安

电 学

学 报
2o 0 9年 7月
人均 基础设施 与经济 增长 的关 系 。认 为 制度会通 过
反应制度 变迁所包 含 和 涉及 的各 个 领域 。 者 克 周 后 了这一缺点 , 出现 了指 标 选取 和权 重 确定 的主 j 但 0
索洛模型把技术进步和人 口增 长内生化 , 认为技术 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 源泉。2 0世纪 7 年代 , 0 新
制度 经济 学逐 渐兴 起 , 制度 经济 学家 道格 拉斯 ・ 新 诺 思认 为 ,有 效率 的经 济 组 织是 经 济 增 长 的关 键 , “ 有 效率 的组织 需要 在 制 度 上 做 出安 排 和 确 立 产权 , 以 便造成 一种 激励 , 即制 度 变 迁 才 是 经济 增 长 最 重 要 的因素”[ 。] 1
善其 制度 。
① 陕西。 考虑到陕西的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彳 { 性, 则选取 y 为陕西省人均生产 总值 的增长率
K 为陕西 省 资本 形 成 总 额 增 长率 。 H 为 陕 西 普通 高等教育 毕业 数增 长 率 。 般认 为 测度 人 力 瓷 一 本 比较具 有代表性 的指标 是达到一定 教育 程度 的 口数 。 为陕西省 非 国 有工 业 总产 值 比重 的 变化 』 即后 一年 比重 减去前 一 年 比重 。 差 值越 大 , 示 ① 表 革越 快 。 具体数 字如表 1 。
度变迁、 产业结构和投入要素共 同作用下各 因素对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制度因素对我国经济增 长的影响是显著 的, 制度因素主成分得分每增加一 个百 分点 , 国内生产 总 值 增 加率 增 加 0 2 5个 百分 .2 点 , 贡献 率为 84 [ 其 . %。2 ] 薛雨宏 (0 4构建了包含制度要素在内的经济 20 )
20 0 9年 7月 第1 4卷 第 4期
西 安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J OUR ALOFXIAN UNI E ST OFP S SAN TE E YMMU C T ON N ’ V R I Y O T D L ( ) NI A I S
J1 20 u. 0 9 Vo.4N . 11 o 4
影响人均资本产出弹性而影响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 , 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率的不 同。 J
王泽填 、 二波 (0 7 将制 度 作为 一个 变 量 引 卢 20 )
性问题 , 而且数据获得的难度加大 了。 在此, 本文踅 取非国有经济比重 的变化作为量化制度变迁 的翌
量。 2 2 数 据选取 .
增长 模型 , 察 了 17 考 9 8- 20 0 2年 中 国经 济增 长 与
为了论证我国改革期间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 关系 , 文 以陕 西和 上海 两地 为研究 对象 , 别作 为 本 分
制度 之 间 的关 系, 算 得 出 资 本平 均 贡献 率 为 计 5 .% , 平 均 贡献 率 为 2 .% , 动平 均 贡献 3 2 制度 63 劳
指数 中, 市场化 比重最高 , 由此表 明市场化对经济增
长具 有重要 作用 。 J
张光南 (0 6 建立了包 含制度 因素 的生 产函 20) 数, 通过动态规划和 比较静态分析 , 讨论 了制度 、
基金项 目: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科研计划项 目( 编号 :7K17 0J 3 ) 作者简介 : 蔡 雯 (9 5 , , 1 8 一)女 浙江宁波人 , 西北 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制度 变 迁 与 区域 经 济 差异
基 于 1 9 —2 0 9 0 0 7年 陕西 与上 海 的对 比分 析
蔡 雯, 郭俊 华
702 ) 1 1 7
( 西北 大学 经济管理 学院, 陕西 西安
摘要 :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 济学家追 寻探 索的 问题 , 0世 纪 7 自2 0年代新制度 经济学崛起发展 以来 , 制度 因素与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