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虚假新闻的文献综述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e6f6e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2.png)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融媒体成为了信息传播的新趋势。
在融媒体的背后,也存在着大量的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指的是故意编造或者传播的不真实的新闻信息,其目的在于误导读者、制造谣言或者牟取经济利益。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研究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现象和原因,以及对抗虚假新闻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存在和传播与社交媒体的普及密切相关。
社交媒体的特点是信息传播迅速、用户参与度高、传播路径复杂。
在社交媒体的环境下,虚假新闻往往以点击量为驱动力,通过制造触动情绪、激发争议的标题和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
虚假新闻还利用了人们对于个人意见和观点的依赖,通过构造假象、隐瞒真相的方式制造谎言。
社交媒体的特点使得融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经济利益也是融媒体虚假新闻存在的原因之一。
广告和点击量以及相关付费阅读等经济模式的出现,使一些新闻平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推送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常常有着华丽的标题、火爆的内容或者声称有独家爆料,使得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
这种经济利益驱动的行为导致了虚假新闻的泛滥,进一步危害了读者的合法权益。
在面对融媒体虚假新闻的时候,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新闻平台的审核和管理。
监管应注重提高虚假新闻的曝光率,并对虚假新闻制造者进行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加强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也是应对融媒体虚假新闻的有效途径,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删除虚假新闻。
媒体和新闻机构应加强自律,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应当坚持事实真实、立场客观的原则,不传播不实消息或失实评论。
公众也需要提高媒体素养和辨别能力,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不盲目相信和传播疑似虚假新闻。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只有通过研究和应对,才能够有效减少虚假新闻的传播,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f508b6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8.png)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融合,融媒体已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方式。
虚假新闻和谣言在融媒体环境下也变得愈发猖獗,给公众带来严重的信息认知困境。
对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融媒体虚假新闻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其特点、产生原因和对策措施。
一、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特点1. 多平台传播在融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如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视频网站等,使其影响范围扩大、传播速度加快。
2. 信息碎片化融媒体环境下的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信息碎片化程度加剧,这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用户可能在不同平台上看到同一条虚假新闻的各种版本,增加了其信服度。
3. 情感化融媒体虚假新闻通常会通过感情化的表达方式吸引受众,而不是通过严谨的论证和客观的事实。
情感化的表达容易引起受众情绪共鸣,从而加大其传播力度。
1. 利益驱动一些融媒体平台为了吸引流量和广告收入,可能会故意编造虚假新闻来吸引受众,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2. 缺乏审核机制融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渠道和审核机制相对分散,缺乏规范和标准,这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3. 用户信任危机受过去传统媒体大量炒作和夸大报道的影响,用户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导致用户更容易相信虚假新闻。
1. 加强平台管理融媒体平台应加强对信息发布的审核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和责任制度,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
2. 提升用户媒介素养用户应提高对融媒体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了解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标准,避免轻信谣言。
3. 加强合作与监管政府部门、新闻机构和融媒体平台应加强合作,建立多方参与的虚假新闻治理机制,加大对虚假新闻行为的监管力度。
四、结语融媒体虚假新闻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严重的问题,给公众带来了严重的信息认知困境,损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和治理势在必行。
只有加强平台管理、提升用户媒介素养、加强合作与监管等多方面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融媒体虚假新闻的蔓延,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
【精选】文献综述范文1
![【精选】文献综述范文1](https://img.taocdn.com/s3/m/ccf6d1d2c8d376eeaeaa31f7.png)
关于虚假新闻管理的研究综述08级体教羽一班:邓林学号:2008170423摘要:新闻的真实性就如同新闻的生命,因此,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坚持新闻真实性对于传媒塑造良好的美誉度和公信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我国新闻媒体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个别媒体甚至不顾原则利用虚假新闻进行不正当竞争。
从目前的情况看,虚假新闻的发展趋势不容忽视。
在对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虚假新闻的界定、产生原因及虚假新闻管理这几部分内容将有关学者的文献和观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关键词:新闻媒介;虚假新闻;新闻管理虚假新闻是经济快速发展、传媒业竞争激烈的产物。
虚假新闻产生伊始,便陆续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主题词为“虚假新闻”的文献,从1984年至今,共有911篇,其中2004年后的相关文献有311篇。
这些文献大多从虚假新闻的界定、表现形式、产生原因、管理措施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对虚假新闻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与其他新闻类专题的文献相比,研究虚假新闻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
此外,目前研究虚假新闻的学者,大多从事传播学或新闻学相关职业,因此,从传播学和新闻学角度看,他们对虚假新闻的研究已经有一定深度。
但我们研究虚假新闻现象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虚假新闻,因此,就目前文献反应的情况看,学者们还没有对虚假新闻从管理学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目前,学者对虚假新闻及虚假新闻管理的界定还不充分,涉及到虚假新闻管理外延的文献相对较少,研究的内容也不够深刻。
目前还没有学者明确提出对虚假新闻的管理从属于公共物品管理,但根据部分学者的观点,并结合一般大众的生活经验,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个综合判断,即“虚假新闻”属于准公共物品;受众对“虚假新闻新闻”的消费模式基本符合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模式。
(一)虚假新闻的定义我国学者对“新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期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新闻下过定义。
时政新闻虚假报道案例研究
![时政新闻虚假报道案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b840cd4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png)
时政新闻虚假报道案例研究引言虚假新闻报道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虚假报道不仅会误导公众,破坏媒体的公信力,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深入研究一宗时政新闻虚假报道案例,重点分析其原因、影响以及监管措施。
案例描述近期,某媒体报道了一个重大时政新闻事件,声称某政府部门发生了严重的腐败案件,并指责高层官员与私营企业存在勾结。
然而,经过核实,这些报道中的许多事实并没有真实依据,甚至是捏造的。
这些虚假报道导致社会公众对该政府部门和高层官员的信任受损,引发民众的恐慌和不满情绪,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了负面影响。
影响分析1. 公信力受损:媒体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其公信力受损将导致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降低。
这种情况下,公众将无法正确地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媒体将失去公众的支持和认可。
2. 社会稳定受影响:虚假报道往往会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情况。
在这个案例中,虚假报道的内容涉及政府部门的腐败,引发了公众的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这种情绪可能导致抗议、示威等活动的发生,进而对社会秩序产生不利影响。
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一些媒体追求点击量和收入,为了吸引读者注意,会通过夸大事实或捏造消息来制造轰动效应,从而获得更大的关注和经济利益。
2. 缺乏监管:在某些情况下,媒体的监管不严,对虚假报道没有足够的制约力。
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会使得一些媒体机构违背职业道德,发布虚假消息。
监管措施1. 加强法律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媒体的法律监管,落实对虚假报道的处罚力度。
在此案例中,媒体的虚假报道涉及到了妨害公共安全罪、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罪等,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七条和第二百九十八条的规定进行追究责任。
2. 强化媒体自律:媒体应加强自我监督,制定更加严格的新闻报道准则,如《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等,规范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举止,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提高公众媒体素养:政府可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让他们学会正确辨别虚假报道,提高对媒体说真话的要求。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研究综述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6662bb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f.png)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研究综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意义 (4)3. 文献综述目的与结构 (5)二、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方法 (7)1. 基于内容的检测方法 (9)1.1 文本特征提取 (10)1.2 模型构建与优化 (11)2. 基于社交网络结构的检测方法 (12)2.1 社交网络分析 (13)2.2 网络拓扑特征提取 (14)3. 基于机器学习的检测方法 (16)3.1 传统机器学习算法 (17)3.2 深度学习算法 (18)4. 综合多种方法的混合检测方法 (20)三、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技术进展 (21)1. 信息抽取与实体识别技术 (23)2. 情感分析与观点挖掘技术 (24)3. 图像识别与视频分析技术 (25)4. 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 (26)四、评估指标与评价方法 (28)1. 准确率 (29)2. 召回率 (30)五、案例分析 (31)1. 案例选择与数据来源 (3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33)3. 检测结果与分析 (34)4. 对比与讨论 (35)六、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36)1. 提高检测准确性 (38)2. 降低计算复杂度 (39)3. 跨语言与跨平台检测 (40)4. 隐私保护与伦理问题 (41)七、结论 (43)1. 研究成果总结 (44)2. 现有研究的不足 (4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6)一、内容概述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其中虚假信息的传播也愈发严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近年来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统计方法的虚假信息检测。
这类方法主要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文本、图片、视频等多模态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以实现虚假信息的自动识别。
基于词袋模型的文本分类方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方法等。
虚假新闻成因以及防范对策 文献综述
![虚假新闻成因以及防范对策 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d5936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69.png)
虚假新闻成因及防范对策文献综述前言: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
而近年来,虚假新闻层出不穷,这对于新闻事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严重破坏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且欺骗了受众。
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是一种短视行为,无异于自毁根基,媒体将失去开展的根底。
因此,面对全国新闻界开展的反虚假新闻活动,我们要将抵抗、防范虚假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最根本的从业要求和坚决的职业信念。
在对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虚假新闻的界定、产生原因及虚假新闻对策这几点内容将有关学者的文献和观点进展了整理和归纳。
一.定义1.新闻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新闻进解释是“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在我国学术界最具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队新闻学的根本观点?中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虚假新闻的定义谢佐认为,虚假新闻是“徒具新闻之‘名’而无新闻之‘实’〞。
李良荣教授认为,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即都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那么。
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性包括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要求新闻的具体真实,就是要求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等;二是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要从事实总体上、从事是的内在联系中把握真实,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所以,如果达不到以上两个要求,就为虚假新闻。
二、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关于对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阐述的文献数量很多,并且分析已经很深入。
综合各学者们对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已经比拟全面并且很有深度。
其中,很多学者强调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内部原因,重视了内因的作用,这对后期提出虚假新闻的管理的对策是一个很好的提示。
1.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道德水平低辛哲和文济在?虚假新闻报道:重拳出击合力围歼——“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综述?中把虚假新闻的成因概括为6方面,其中就有“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彻底〞、“一线记者对自身要求不到位〞。
时政新闻虚假报道案例研究
![时政新闻虚假报道案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44177f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b.png)
时政新闻虚假报道案例研究【标题】时政新闻虚假报道案例研究【正文】尊敬的读者:时政新闻报道是社会各界对国家政策、国际关系、人民生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解和判断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虚假报道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加深对时政新闻虚假报道问题的认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案例研究,以期更好地引导媒体力求真实、客观、准确地报道时政新闻。
第一例,某媒体对一位政要的言论进行片面解读。
在这则报道中,该媒体无视该政要的发言背景和全文内容,以及相关政策的细节,仅凭片段文字进行解读,对政要的言论进行了夸大和断章取义的处理,导致公众对政策的认知产生误导。
第二例,某媒体编造了一起涉及多个国家的重大事件。
该媒体在报道中罔顾事实,将虚构的情节宣称为真实的事件,加之运用煽动性言论和夸大表述,误导公众并激起社会情绪,严重扰乱了社会稳定。
第三例,某媒体在一起重大事件的报道中频繁使用不实的图片和视频剪辑。
这些图片和视频剪辑不仅与事件实际情况相悖,还通过拼接、编辑等手段制造出一种虚假的场景,误导公众对事件的认知,破坏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虚假报道危害巨大。
首先,虚假报道误导了公众对时政新闻的理解,使得公众对重要政策和事件的判断产生偏差,影响社会公正和民众的对政府的信任。
其次,虚假报道扰乱了社会秩序,引发社会情绪波动,给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威胁。
最后,虚假报道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对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为解决虚假报道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方面,媒体应强化自身媒体职业道德,坚守真实客观的报道原则,严禁虚假报道的出现。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虚假报道行为,保护公众知情权。
此外,公众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公众应提高辨别能力,加强对时政新闻的分析和鉴别,不盲从、不人云亦云,避免被虚假新闻所误导。
同时,公众也应加强监督作用,并对虚假报道事件进行曝光,促使媒体反思和改进。
在未来,我们希望媒体、政府、公众共同努力,扎实做好对时政新闻的报道工作,增强公民的传媒素养,推动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
![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4e78ba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1.png)
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虚假新闻的问题日益突出。
2020年是世界范围内对抗虚假新闻的关键一年,各国学者和机构纷纷展开研究,试图找出虚假新闻的根源,并提供应对之策。
本报告即为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的综述,旨在总结各方学术机构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帮助公众了解并有效对抗虚假新闻。
二、虚假新闻的定义与特征虚假新闻,又称为假新闻、假消息或谣言,一般指故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的新闻报道或信息传播。
虚假新闻常常伴随着夸大、歪曲、断章取义以及恶意篡改等特点。
三、虚假新闻的来源与动机2020年的研究表明,虚假新闻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个人编造、盈利目的、恶意攻击、政治目的等。
个人编造虚假新闻通常是出于无知、好奇心或恶作剧心理;盈利目的则是指有些人通过故意制造虚假新闻来获取点击量、广告收入等经济利益;恶意攻击的虚假新闻主要是通过散布不实信息来抹黑或诽谤某个个体或组织;而政治目的则是指政治势力操纵虚假信息以达到破坏社会稳定、影响选举结果或控制舆论等目的。
四、虚假新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 影响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虚假新闻有可能对社会产生诸多危害,包括但不限于:误导公众判断和行为、破坏社会稳定、造成民族、宗教、种族、地域等社会矛盾、触发恐慌等。
因此,对虚假新闻的危害必须引起公众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2. 加强教育宣传,提升公众的新闻素养通过加强教育宣传,提升公众对新闻的辨别能力和新闻素养,可以有效减少公众对虚假新闻的容易相信和传播。
3. 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编造、传播虚假新闻的行为进行追责和惩罚,从源头上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
4. 强化媒体自律和监管媒体行业应当加强自律,规范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相关监管机构也需要加强对媒体行业的监督,及时处理虚假新闻的问题。
5. 倡导多元化媒体和信息来源通过倡导多元化的媒体和信息来源,公众可以更全面地获取信息,减少对单一媒体或渠道的依赖,提高对虚假新闻的识别能力。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https://img.taocdn.com/s3/m/95f81d38aeaad1f347933f04.png)
2021/3/11
15
理论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世界的本质 是物质的 ,人们的一切意识和精神都是物质 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应。坚持唯物论的反映 论,就是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方法去观察事务、分析事务、反映事务 报道事务。要从物质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出发实事求是,辩证的描述事实。如实地反 映客观事务的本来面貌。
2021/3/11
18
实践意义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工 作的重中之重,是从事新闻工作 必须坚持的要求和准则。但是, 事实上,新闻行业一直存在着新 闻失实的现象,并在网络媒体的 兴起下,愈演愈烈,成为社会的 一大毒瘤。在破坏新闻行业的秩 序的同时,也造成整个社会的信 任危机。
9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 危害、成因及其对策
2021/3/11
10
选题背景
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 化,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 异性明显增强;
2021/3/11
11
2014 年我国 网民 6.49 亿人
选题背景
二、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 的新媒体,在传播业中快速发展,互联 网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放大器;
2021/3/11
16
理论意义
真实性,也叫新闻的客观实在性,是新闻 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新闻如果失实就不成 新闻,就更谈不上有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新 的内涵在于以事实为基础,为依据来报道新 闻。任何抛开和舍弃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做法, 都有违新闻真实的本质,所以坚持真实性原 则就是要求新闻传播在报道新闻时要与客观 实际相符合,从现实生活出发去采集新闻。 正因为如此新闻界应该始终把真实作为新闻 的生命,把坚持新闻真实作为一项最基本的 业务规范和最重要的工作原则。
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
![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22ede9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3.png)
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虚假新闻问题越发凸显,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关切焦点。
2020年,世界各地继续经历着充满变数的时代,而虚假新闻在这个时代中的影响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本篇文章将围绕2020年虚假新闻问题展开研究,包括其产生原因、影响范围、社会反应以及对策措施等方面。
一、产生原因2020年是一个全球范围内充满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年份,而这些变动为虚假新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首先,大选和重大事件的发生成为了虚假新闻的重要来源。
诸如美国总统大选、英国脱欧、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等重大事件都成为了虚假新闻的温床。
一些希望借此传播谣言、混淆视听、操控舆论的人利用这些重大事件制造并传播虚假信息,从而操纵舆论、实现个人或团体的利益。
其次,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助长了虚假新闻的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提供了信息发布的更加便捷渠道,而且降低了发布门槛。
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而社交媒体平台往往难以追究发布者真实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
这使得虚假新闻的传播更加容易,用户很难辨别真假信息。
二、影响范围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影响范围广泛、深远。
首先,虚假新闻破坏了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度。
当人们频繁遭遇到虚假新闻时,他们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审视的眼光提高。
这不仅加剧了公众的焦虑和不安,还让人们对真实信息认知产生偏差,使得社会舆论更加紧张和不稳定。
其次,虚假新闻对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虚假新闻往往具有很高的情绪引导性和煽动性,容易操纵人们的情感和思维。
网络谣言、虚假医疗信息、财经投资陷阱等虚假新闻会直接损害到个人的权益。
一些人误信虚假新闻导致健康受损,一些人因为虚假投资消息导致财产损失。
虚假新闻的传播对个人的生活和判断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三、社会反应面对虚假新闻的泛滥,全球范围内开始加强对其监管和打击。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法律法规,规范网络信息传播。
例如,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了网络信息服务的权限和责任。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5f09fc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f.png)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融媒体的出现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新模式。
融媒体是指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和渠道,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媒体形式相结合,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进行综合传播的一种方式。
在融媒体传播中,虚假新闻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虚假新闻是指在新闻媒体上发布的、经过伪造或者改造的虚假信息,以误导公众或者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
虚假新闻广泛散布在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微博等各种媒体平台上,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
虚假新闻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误导公众判断、损害个人声誉等。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融媒体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使得虚假新闻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关注。
融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难以监管和审查。
融媒体传播的碎片化和可分享性,使得信息容易被篡改、扭曲,让读者难以分辨真伪。
针对融媒体虚假新闻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加强对融媒体虚假新闻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正确的信息消费习惯。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虚假新闻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对故意制造和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严格追究责任。
加强技术手段的研发和应用,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提高对虚假信息的识别和过滤能力。
还可以加强媒体自律和社会监督,推动媒体从业者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改善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
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到防止和打击融媒体虚假新闻的行动中,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对虚假信息的辨识和批判能力。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找出有效的对策,从而减少虚假新闻的产生和影响。
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报告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c309b3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3.png)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报告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一、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月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则《深圳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地新闻.报道称,在深圳打工地后某女孩,月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着快餐店里地盒饭后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然后亲自喂饭.b5E2R。
经深圳媒体证实,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地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地报刊亭老板称,女孩只喂了几口饭,便随拍照地男子离开.此后,策划者出面致歉,承认照片是摆拍.p1Ean。
失实原因:记者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地责任.炮制出虚假新闻,无中生有.二、温州乞丐流浪年回家获万拆迁补偿月日,江西《信息日报》刊发该报记者地报道《流浪年回家瞬间变“富翁”》.报道称,年月,家境贫寒地温州男子朱景,远离家门闯荡自己地事业.因为连连亏本,朱景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甚至染上了严重地肺结核.今年月日,经过天地治疗后,萍乡救助站将病情好转地朱景送回家乡浙江温州.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诉失踪年地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余万元地土地补偿金.DXDiT。
月日,《现代金报》刊发报道称“这是一起假新闻,报道称,该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阳县昆阳镇后垟村.在朱景修离家前后,老家地房子没有任何变化,离家期间也未有征地和拆迁.实际上,他当时是因赌气离家出走地.这年来,他开过出租车、当过保安,进过黑砖窑也挖过煤.直到年,他才因肺结核病重而开始行乞.RTCrp。
失实原因:其广为传播可能更多地折射了房地产开发、一夜暴富等这样地社会焦点话题,导致了传统媒体、媒体官方微博等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记者未做深入核实,信息日报社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5PCzV。
三、年放假安排年月日傍晚起,多家媒体新闻客户端以及官方微博纷纷发布据称来自中国政府网地“年放假安排时间表”地消息.按照这条放假消息,年元旦放天,春节放天,元宵节放假天,清明节放假天,劳动节放假天,端午节放假天,中秋节放假天,国庆节放假天.这一方案中含有多个长假,瞬间引发网络“疯转”.jLBHr。
揭露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
![揭露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174a6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d.png)
揭露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虚假新闻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揭露虚假新闻并更好地应对其带来的挑战,一些大学纷纷开设虚假新闻学专业。
本文将就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一、虚假新闻学专业概述虚假新闻学专业是针对社会上盛行的虚假新闻问题而设立的。
该专业旨在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从业人员,使他们能够识别和揭露虚假新闻,提高公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辨别能力。
虚假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新闻伦理与法律、新闻采编与写作、传播学基础、数据分析与新闻核实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并深入了解虚假新闻的成因、特征和影响。
二、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在虚假新闻学专业中,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研究方向来完成毕业论文。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研究方向:1. 虚假新闻的传播途径与方式这一方向探究虚假新闻是如何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和方式迅速传播,并分析传播效果和影响。
2. 新闻传媒责任与虚假新闻该方向研究新闻媒体在传播虚假新闻问题上的责任与作用,探讨新闻媒体如何提高准确性、可信度和公正性。
3. 虚假新闻的社会影响与对策研究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公众对虚假新闻的反应与态度,并提出应对虚假新闻的有效策略。
4. 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与机制该方向研究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和机制,深入分析虚假新闻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背后的因素。
三、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要求1. 序言: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目的,概述论文的结构。
2. 文献综述:回顾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和评析。
3. 研究方法:阐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工具和数据来源,说明研究大纲和步骤。
4. 研究结果与分析: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供客观的结果,并结合分析进行讨论。
5. 结论与启示: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并对虚假新闻揭露与应对提供有益的启示。
四、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挑战揭露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9b5875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2.png)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融媒体已成为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与此融媒体也带来了虚假新闻的泛滥。
虚假新闻是指故意歪曲事实、夸大事实或者完全捏造事实的新闻报道。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学术课题。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有其特定的机制。
融媒体的技术特性为虚假新闻的制造提供了便利。
通过编辑软件和图像处理技术,人们可以轻易地制造伪造的新闻内容。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虚假新闻传播的速度更快。
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可以快速分享、转发和评论新闻内容,从而快速扩散虚假信息。
利益驱动是虚假新闻存在和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人或组织制造虚假新闻,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政治影响力或者满足其他非法目的。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虚假新闻产生和传播的机制,找出对抗虚假新闻的有效方法。
研究发现,虚假新闻害处多多。
它会误导公众,影响公众对社会和政治事件的认识和判断。
虚假新闻会破坏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和公信力。
如果公众对新闻媒体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将会严重损害媒体的影响力和作用。
虚假新闻还会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针对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需要对虚假新闻的形成和演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虚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机制。
要深入研究虚假新闻制造者的动机和目的,了解他们为何制造虚假新闻以及虚假新闻对他们的利益带来何种影响。
需要研究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公众认知的影响、对新闻媒体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需要寻找对抗虚假新闻的有效方法,包括加强新闻媒体的自律能力、加强对虚假新闻的监管力度以及提高公众对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融媒体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机制,寻找有效对策,能够减少虚假新闻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提高公众对新闻的信任度,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新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新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716b8c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4.png)
新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在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下,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对新闻业务的运作方式带来了重要影响,还改变了新闻信息获取和消费的方式。
本文旨在回顾新闻学领域的相关文献,探讨数字时代对新闻业务和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与互联网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
许多学者对互联网对新闻产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斯蒂芬妮•克拉克(Stephanie Clark)在她的文章中指出,互联网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自由,但也带来了信息可信度的问题(Clark,2018)。
另外,新闻传播学家迈克尔•巴斯特(Michael Bastos)认为,互联网为大众媒体提供了更多选择,并赋予了公众更多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机会(Bastos,2016)。
二、社交媒体与新闻传播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崛起也对新闻行业带来了重要影响。
杰克•赖利(Jack Railey)和大卫•肖尔斯(David Schols)在他们的研究中探讨了社交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框架和内容的变化(Railey & Schols,2017)。
他们指出,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实时新闻报道的机会,但也可能制造虚假信息和陷阱(Railey & Schols,2017)。
此外,约瑟•法尔科和马修•麦克格儿(Joseph Farco & Matthew McGeever)的研究指出,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新闻内容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这对新闻客观性和公正性提出了新的挑战(Farco & McGeever,2019)。
三、虚假新闻与信息可信度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虚假新闻和信息可信度问题日益严重。
克莱尔•沙迪(Clare Shade)和斯图亚特•伊斯巴得(Stuart Isbader)在他们的文献综述中指出,虚假新闻的快速传播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并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重大挑战(Shade & Isbader,2018)。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32c443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5.png)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
与此虚假新闻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对于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融媒体虚假新闻是指通过融媒体平台传播的虚假、错误或误导性的新闻信息。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融媒体虚假新闻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影响范围更广。
虚假新闻可能通过点击量、广告收入等方式获取利益,也可能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经济或社会目的而散布谣言或误导信息。
融媒体虚假新闻不仅对公众的认识产生误导,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制造社会舆论,甚至对个人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产生和流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融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使得人们面临着大量的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
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和信息的碎片化,使得虚假信息更容易被大众接收和信任。
媒体的商业化运作也促使了虚假新闻的产生和流传。
为了吸引流量和广告收入,有些媒体不惜以虚假信息为噱头,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针对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可以研究融媒体虚假新闻的流行规律和传播机制。
通过分析虚假新闻的传播路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信息,可以了解虚假新闻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进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可以研究融媒体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了解虚假新闻产生的动机和方式,有助于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还可以通过研究虚假新闻的心理和社会影响,加强公众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
还可以研究融媒体虚假新闻检测和防控技术。
通过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来识别和屏蔽虚假新闻,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受众权益。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探究虚假新闻的产生、传播和影响机制,可以为打击虚假新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为构建一个真实、准确和可信的融媒体信息环境做出更多的贡献。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fa9ea2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6.png)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毕业论文一、引言近年来,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严重影响了舆论环境和社会稳定。
虚假新闻具有误导性和欺骗性,甚至会引起社会恐慌和混乱。
对于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将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划分为三大类,包括信息来源可疑性,对特定利益群体的服务性,对人群情绪的煽动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交媒体平台责任,提高公民媒体素养等方面。
二、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虚假新闻是指通过演绎、偏颇、攀比等手段掩盖事实真相,误导公众舆论,制造舆论波动和社会恐慌心理。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1.信息来源可疑性虚假新闻往往来源不明或具有疑点,这种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加强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更容易被误导。
例如,有些虚假新闻是通过匿名透露者发布的,读者无法确认信息的可靠性;还有一些虚假新闻是通过网络爆料、微信群等渠道传播的,读者难以判断其真伪。
信息来源可疑性是虚假新闻最常见的特征之一。
2.对特定利益群体的服务性虚假新闻往往带有明显的营销色彩,是特定利益群体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而发布的。
这些虚假新闻通常会借助热点事件和话题,通过吸引眼球来增加点击率和转发量。
例如,有些虚假新闻是商家故意制造的,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客户;还有一些虚假新闻是政治人物或政党发布的,为了获取更多的选票和支持。
这种虚假新闻的服务性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利益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3.对人群情绪的煽动性虚假新闻往往是通过煽动情绪来吸引读者的,其目的是制造社会恐慌和舆论波动,达到特定利益的目的。
有些虚假新闻是通过煽动恐惧来掩盖事实,例如制造瘟疫或战争的假新闻;还有一些虚假新闻是通过煽动愤怒来获取社会支持,例如报道涉及种族歧视或社会不公的事件。
这种煽动性不仅会导致人群情绪的极化,也会破坏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d1cd1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5.png)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在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方式和渠道出现了显著变化,传统媒体逐步被融合、交互化和交织成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生产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新闻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而随之而来的是虚假新闻的频繁出现。
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不容忽视,因此研究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一、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现状融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广,社交媒体成为传播虚假新闻的主要平台。
虚假新闻围绕热点话题、政治事件、社会问题等话题编造,煽动情绪、引起话题关注,甚至造成社会恐慌和不安。
《2018融媒体虚假新闻报告》显示,60.8%的受访者曾遇到过虚假新闻,74.4%的受访者认为虚假新闻触及面广、危害大。
二、融媒体虚假新闻的原因1.社交媒体快速、自由的传播特性。
用户可以自行发布内容,不受严格的审查和审核控制,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
2.社会焦虑情绪的滋生。
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积累,民众对官方信息和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感加深,难以保证真实信息的信源和渠道。
3.商业利益驱动。
某些新闻从业者、机构或企业出于营销目的,编造、散布虚假新闻,引起公众关注,在市场竞争中追逐商业利益。
三、融媒体虚假新闻的对策1.建立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完善信息发布、审核、约束机制,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的管理,规范用户的行为。
2.增强公众的媒体素养,提高其对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较少被误导和利用的可能性。
3.加强社会的舆论监督和批评,强化公共议题的讨论、引导和疏导,推动社会重视信息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4.加强法律的规范和惩戒力度,加大对散布虚假新闻、炒作骗取流量等行为的惩罚力度,构建相应法律的实施机制。
总之,对于融媒体时代虚假新闻问题,需综合治理,从政策法规、教育宣传、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增强管理的科技支持力度,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保障公民利益和社会稳定,切实维护舆论环境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9525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2.png)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已经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形式,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新闻传播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
与此融媒体时代也给了虚假新闻更多的传播渠道和隐藏的空间,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融媒体平台的兴起和虚假信息的泛滥已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开展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融媒体虚假新闻,是指在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传播平台上,故意歪曲事实、制造谣言或伪造信息的新闻报道。
融媒体虚假新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媒体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
二是传播速度快,信息在融媒体平台上传播迅速,一旦被大量转发,影响范围极广。
三是信息来源不明,虚假新闻往往没有严谨的信息来源和证据支持,故意隐瞒真相。
四是受众易受影响,随着融媒体传播的普及,用户在浏览信息时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包括传播特点、影响机制、防范措施等方面。
研究融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虚假新闻的传播规律和趋势。
可以研究融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渠道、受众群体、转发规律等,探究虚假新闻在融媒体平台上的传播特点,为我们制定防范策略提供依据。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虚假信息问题、提高传媒从业人员和公众的信息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和机构投入到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中,共同探讨解决虚假信息传播问题的有效途径,让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能够更加健康、公正、准确地为社会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虚假新闻管理的研究综述摘要:新闻的真实性就如同新闻的生命,因此,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坚持新闻真实性对于传媒塑造良好的美誉度和公信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我国新闻媒体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个别媒体甚至不顾原则利用虚假新闻进行不正当竞争。
从目前的情况看,虚假新闻的发展趋势不容忽视。
在对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虚假新闻的界定、产生原因及虚假新闻管理这几部分内容将有关学者的文献和观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关键词:新闻媒介;虚假新闻;新闻管理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虚假新闻的定义我国学者对“新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期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新闻下过定义。
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新闻”归结到“报道”或“信息”的范畴。
“虚假新闻”与“新闻”的概念相关,学者们同样把它归纳在“报道”或“信息”的范畴内。
根据学者们的论述,之所以称这类新闻为“虚假新闻”,是由于此类“报道”和“信息”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是不真实的。
1.新闻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新闻进行了两种解释:一种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
”另一种是“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1] 1402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指出,在新闻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的定义,它们分别是“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2] 25和“新闻是新近实事变动的信息”。
[2] 252.虚假新闻的定义李良荣教授认为,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即都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性包括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要求新闻的具体真实,就是要求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等;二是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要从事实总体上、从事是的内在联系中把握真实,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所以,如果达不到以上两个要求,就为虚假新闻。
[2] 230(二)虚假新闻的特点新闻的定义直接反映了新闻“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
很多学者认为,与新闻真实性相悖的虚假新闻的特点,自然是“虚”和“假”了。
(三)虚假新闻的管理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对虚假新闻的管理这一概念进行专门的界定和研究。
但根据黎明在《公共管理学》中对公共物品的论述和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对大众传媒的一些涉及到虚假新闻外延的论述,可以认为虚假新闻属于社会准公共物品范畴。
因此,对虚假新闻的管理的问题就属于公共管理范畴的问题。
二、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一)外部原因根据学者的论述,与社会整体环境有关的不可控原因属于外部原因。
其中,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是最大的外部原因。
1.社会原因本文综合归纳各学者对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的研究,把学者们在文献中涉及受众媒介素养、社会心理、传统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风气包括党风等方面的原因归为社会原因。
舒云、项国雄在《假新闻事件的起因及对策》一文中指出:“当今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喜欢追求新奇、刺激幽默风趣甚至是低俗化色情、暴力、血腥等方面的信息”。
[7] 2.政治原因目前,把虚假新闻的产生和政治原因联系起来研究的学者不是很多,但这些学者的理由也很充分。
政治原因确实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内部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内部原因就是与制造假新闻以及新闻行业直接相关的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原因,最突出的内部原因就是媒体管理机制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1.媒体管理机制不完善辛哲和文济在《虚假新闻报道:重拳出击合力围歼——“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综述》中把虚假新闻的成因概括为6方面,其中提到“媒体商业化倾向给虚假新闻提供了市场”,“媒体竞争环境和队伍结构的变化,使虚假新闻更加突出”。
“媒体内部管理不完善,对虚假新闻缺乏有效制约”和“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防范假新闻的合力”。
[4]2.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道德水平低陈力丹在《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一文中这样说道:“我以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
陈力丹还指出:“另外,媒体竞争的激烈,往往使得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看的很轻,而不管那些精彩的‘新闻’是否可靠”。
[9]三、虚假新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制度一直是学者们研究虚假新闻管理存在主要问题的重点。
1.法律制度舒云、项国雄两位学者在《假新闻事件的起因及对策》一文中表示,我国急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的新闻法规大部分都是强调新闻工作者有新闻采访的自由,而对于新闻工作者逾越本职工作的责任方面的相关法律则少之又少”。
[7]2.行业制度吴谷平在《防范虚假新闻,重在制度建设》中指出:“虽然一些地区针对捏造假新闻的问题,出台了新闻职业资格一票否决制,但从总体来看,对这一制度建设上还不完善,执行上并不坚决,无形中助长了虚假新闻的泛滥”。
[14]15](二)管理体制不完善1.管理的主体不明确根据吴献举的论述,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国务院对虚假新闻都有管制的责任和权利。
吴献举在《传播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中这样写道:“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制定的许多文件和规章中,都有对传播虚假新闻的惩处措施,国务院制定的《出版管理条例》中也有相关规定。
2.监管机制不完善根据诸位学者的观点,目前我国可以对虚假新闻实施监管的主体有很多,遍布也很广。
学者们着重强调了一点,就是诸多的监管单位没有形成一股制止打击虚假新闻的合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中央到地方,这些监管机构对虚假新闻的监管权力并不是专有的,而是从其他相关领域中分出来的一点。
既然没有专权,也就没有专责了。
因此,一旦出现问题,经常出现几个监管部门踢皮球的现象,推卸责任。
1(三)管理措施简单低效陈力丹在《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文章中提到:“新闻界参与物质商品的‘打假’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自身的‘打假’却未见成效,假新闻反而越来越多。
况且即使有假新闻被揭露,除了遭到舆论的谴责外,假新闻的作者、编者以及媒体领导人大多没有受到任何处分”。
[9](四)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道德教育缺失辛哲和文济在《虚假新闻报道:重拳出击,合力围歼——“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综述》中这样阐述:“一线记者是防范虚假新闻的第一道屏障,也是关键屏障。
其中有一些人修养不足,素质不高,给假新闻打开了方便之门”。
[4]四、改善虚假新闻管理的对策(一)制定和健全法律、制度对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新闻学界得学者们呼声是一致的;学者们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刻,文献数量和质量都很高。
1.制定专门性法律舒云和项国雄在《假新闻事件的起因及对策》还提出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他们说:“我国目前的新闻法大部分都是强调新闻工作者有新闻采访的自由,而对于新闻工作者逾越本职工作的责任方面的相关法律少之又少……现实呼吁《新闻法》的诞生”。
[7] 。
[10]2.完善并严格执行行业制度舒云和项国雄在《假新闻事件的起因及对策》这样说道:“引进实施‘一票罚下制’。
‘一票罚下’主要是指哪个新闻工作人员犯错误,比如发表虚假新闻,不仅写虚假新闻的作者要负责任,其它的只要跟这件事有关的所有人员都应受到一定惩罚”。
[7] (二)完善管理体制由于学者们都是从新闻学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得,所以他们的文献中对管理体制方面涉及的程度还很浅;大部分学者只触及到其外延,文献数量较多,但遗憾的是质量还有待提高。
1.明确管理的主体蒋守勇在《浅析新闻公信力的缺失及对策》中说道:“由国家权威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广泛接受来自社会各阶层公众的投诉与建议,定期开展‘公平、公正、公开’媒体公信力评选活动”。
[23]黎明在《公共经济学》一书中提到:“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应由政府组织安排,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5] 2882.完善监管机制陈寅和黎勇在文章《媒体竞争时代我们如何堵截假新闻》中介绍了《晶报》的外部监督机制,值得学习和推广:“《晶报》还努力做好外部监督工作,形成制止虚假新闻的合力。
晶报每天开设有《热线/读者》版,以强化社会监督,完善社会公开纠错机制,通过相关专栏,把读者对《晶报》的意见、建议,包括指错纠误等,公开见报,不护短,不隐瞒,得到读者的好评”。
[24](四)强化新闻道德教育国外学者菲利普·帕特森(Philip Patterson)和李·威尔金斯(Lee Wilkins)在《媒介伦理学》中提出“合乎伦理的新闻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与国内崇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殊途同归。
根据他们在著作中的阐述,合乎伦理的新闻价值观包括以下内容:准确、坚韧、尊严、互惠、足量、公平、社区、多样性。
[26](五)注重培养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能力2学者们在文献中一致认为,受众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对虚假新闻的管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舒云和项国雄在《假新闻事件的起因及对策》中指出,“需要受众在接受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时,出了具备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还要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
[7]结语虚假新闻是经济快速发展、传媒业竞争激烈的产物,我们应该谨慎对待,避免新闻中的虚假新闻,为新闻创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1] 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 辛哲,文济. 虚假新闻报道:重拳出击合力围歼——“坚决制止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综述[J]. 新闻记者,2005(6).[4] 黎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陈力丹. 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J]. 新闻记者,2002(2).[6] 康成来. 从“06年十大假新闻”谈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的缺失[J]. 新闻知识,2007(2).[7] 郑保卫. 新闻职业道德误区之一——虚假新闻——新闻伦理学讲座之五[J]. 军事记者,2001(7).[8] 陈青海. 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J]. 业务研究,2004(8).[9] 潘虹. 假新闻的表现及防止手段[J]. 业务研究,2004(8).[10] 李谷平. 防范虚假新闻,重在制度建设[J]. 新闻记者,2005(12).[11] 吴献举. 传播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J]. 新闻记者,20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