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整理

合集下载

行为金融学(第一章)

行为金融学(第一章)

引言概述: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研究人们投资和决策行为的学科。

通过研究人类的行为模式和认知偏差,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往往会出现非理性行为,从而进一步揭示市场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第一章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理论基础、决策过程和认知偏差等方面。

正文内容:1.理论基础1.1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学是由传统金融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成的学科,起源于1980年代。

傅尔德和肯特纳等学者首次提出了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并提出了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存在着非理性行为。

1.2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包括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实证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信息的处理方式,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规律,实证金融学研究市场行为和投资效应。

1.3行为金融学的价值和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理解市场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也提供了更全面的投资策略,比如基于认知偏差的交易策略等。

2.决策过程2.1决策理论的基本原理决策理论研究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时做出决策的过程。

基于效用理论,人们在决策中追求最大化的效用,但实际情况中往往存在认知偏差。

2.2决策的认知偏差保守主义偏差:人们在新信息面前往往保持原有观点,对新信息的接受存在偏差。

锚定效应:人们在做决策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特定的心理锚点。

过度自信: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容易过度自信,影响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前景理论:人们在对待利益和损失时表现出不对称的态度,对损失更为敏感。

群体决策偏差:人们在群体决策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忽视个人观点。

3.认知偏差3.1选择框架选择框架研究人们如何对不同选项进行分类和选择。

人们在对待相同概率的风险时,会受到不同的选择框架的影响,偏好避免损失。

3.2信息处理信息过载: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容易选择性检索和过滤信息,造成信息过载。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第一部分行为金融学(Behavior Finance)的产生一、什么是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以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作为基础,与金融学相结合,探讨和解决金融问题的科学。

二、传统金融学两大基石:EMH和CAPM(一)有效市场假说Fama 的EMH (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EMH)被赋予三种不同的信息效率,即弱式有效、半强有效和强式有效。

1、弱式有效假设弱式有效假设(Weak-Form Efficiency Hypothesis):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市场交易方面的历史信息。

意味着投资者不能用过去的交易资料预测未来收益,不能从证券价格走势中找到规律并用来获取长期超额收益。

即技术分析无效2、半强式有效假设半强式有效假设(Semistrong-Form Efficiency Hypothesis) , 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公开的市场信息和基本信息。

意味着投资者既不能利用过去价格的历史信息,也不能运用公开的基本面信息来分析预测证券的未来收益。

即基本面分析无效3、强式有效性假设强式有效性假设(Strong-Form Efficiency Hypothesis)证券价格完全反映所有公开的和内部的信息。

意味着任何信息对投资分析者毫无用处,专业投资者的市场价值为零,专业投资者所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构建与其偏好相应的资产组合,然后买入持有。

(二)EMH的涵义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股价会反映所有的相关信息,即使股价偏离基本价值,也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对信息的理解差异所导致。

只要价格偏离基本价值,理性交易者将立即抓住机会,从而纠正错误定价。

积极的投资者无论采用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分析都无法“打败”(或战胜)市场,即不可能获取“超额收益”(Abnormal Returns)(三)CAPM模型1、CAPM假设(1)证券市场是有效的,以EMH为基础(2)无风险证券存在,投资者可以自由地按无风险利率借入或贷出资本(3)投资总风险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表示,系统风险可用β系数表示(4)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可以理性作出投资决策(5)没有交易成本(6)证券市场是无摩擦的(7)每项资产都是无限可分的2、CAPM模型表达式CAPM模型:E(Rp)=Rf+β(Rm-Rf)E(Rp)表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f为无风险报酬率,β为某一组合的系统风险系数。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介绍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进行金融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决策偏差。

它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决策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制定金融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系列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观察到实证数据与传统金融理论的预测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推动了对金融决策行为的深入研究。

其中著名的一项实证研究是Richard Thaler和Daniel Kahneman关于“前景理论”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决策中会出现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从各个角度探讨了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偏差。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由Kahneman和Tversky于197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受到对潜在损失和潜在收益的不同反应,即人们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利润。

这种倾向导致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产生非理性行为。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在金融市场中,情绪的传导和信息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例如,当市场情绪高涨时,投资者更容易盲目跟风,导致市场泡沫的形成。

决策偏差决策偏差是指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常常偏离理性决策的现象。

这些偏差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套利限制等。

这些偏差导致人们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制定金融政策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行为金融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投资者教育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自己在金融决策中的偏差和弱点。

通过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投资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决策风格,避免一些常见的投资错误。

金融产品设计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设计更符合投资者需求的金融产品。

行为金融学的八大效应

行为金融学的八大效应

行为金融学的八大效应
1、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2、搭便车效应:个人支付本钱取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

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

并且组织规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给缺乏。

3、二八定律: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即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4、长尾理论: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因此,“长尾理论”也被认为是对“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5、羊群效应:追随大众,市场上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6、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整。

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7、挤出效应: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
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

8、隧道效应: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整个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行为金融学重点

行为金融学重点

一.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若资本市场在证券价格形成中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全部信息,则认为市场是有效率的,即若证券价格不会由于向所有投资者公开信息集而受到影响,则该市场对信息集是有效率的,这意味着以证券市场信息为基础的证券交易不可能获得超额利益。

二.有效市场的层次划分:三.有效市场假说的成立主要依赖于以下基本假定:1.资本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人,他们能够对证券进行理性评价,市场是有效的;2.当部分投资者为非理性投资者时,他们的交易是互不相干的,因而彼此之间相互抵消而不会对资产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因而不会形成系统的价格偏差;3.即使这些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以相同的方式偏离于理性标准,竞争市场中理性套利者的存在也会消除其对价格的影响,使资产价格回归基本价值,从而,保持资本市场的有效性;4.即使非理性交易者在非基本价值的价格交易时,他的财富也将逐渐减少,以致不能在市场上生存。

四.有效市场理论的缺陷●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有限理性●完全信息假设缺陷a)交易客体是同质。

---满足b)交易双方均可自由进出市场。

---满足c)交易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不存在操纵市场的行为。

---不成立d)所有交易双方都具备完全知识和完全信息。

---不成立●检验缺陷市场的有效性是不可直接进行检验的。

对市场有效性的检验必须借助于有关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等,而模型假设条件就是市场是有效的。

●套利的有限性现实中的套利交易不仅是有风险和有成本的,而且在一定情况下套利交易会由于市场交易规则的约束而根本无法实施,从而使得证券价格的偏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

与套利相关的风险主要有:第一,基础风险(fundamental risk),即不能找到完美的对冲证券所带来的风险第二,噪声交易者风险(noise trade risk),即噪声交易者使得价格在短时期内进一步偏离内在价值的风险。

行为金融学笔记

行为金融学笔记

行为金融学笔记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它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模型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基本概念行为金融学的是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它认为人们的决策并不总是理性的,而是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些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偏差、情感、社会压力等。

行为金融学认为,这些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价格和交易量。

二、主要理论模型1、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它是由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价值函数。

价值函数描述了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的感受,它比传统的期望值理论更加准确地描述了人们的决策行为。

2、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指人们在面对好消息或坏消息时,会做出过度的反应,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础价值。

反应不足则是指人们在面对坏消息时,会做出不足的反应,导致市场价格未能及时调整。

行为金融学认为,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是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3、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跟随大众的行为。

当市场出现恐慌或狂热时,人们往往会跟随大众卖出或买入,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础价值。

行为金融学认为,羊群效应是导致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在实践中的应用行为金融学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投资策略、风险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例子:1、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避免这些影响。

例如,通过反向投资策略(购买被低估的股票,卖出被高估的股票)来利用市场上的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

还可以通过动量投资策略(跟随市场趋势)来利用市场上的羊群效应。

2、风险管理: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可能会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导致风险增加。

因此,在风险管理方面,需要人们的心理过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行为金融学基础

行为金融学基础

行为金融学基础行为金融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与金融决策关系的学科。

它基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解释了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偏差和心理现象。

本文将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基础概念、理论和实践,以及它们对金融市场的启示。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行为金融学主要人类在金融决策中的心理、情感和社会因素。

它认为人类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认知偏差、情感反应、社会压力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做出非理性的选择,进而影响市场价格和资产配置。

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偏差理论:认知偏差理论认为人类在处理信息时存在一系列心理偏见和误解。

例如,人们可能过于近期事件,而忽视了长期趋势;或者过于相信自己能够预测未来,而忽视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这些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做出错误的判断。

2、情感反应理论:情感反应理论情感因素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它认为人类情感如恐惧、贪婪、乐观等可以影响投资行为和市场价格。

例如,当市场出现下跌时,投资者可能因为恐惧而卖出股票,从而加剧了市场的下跌趋势。

3、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人类的社会性和互动性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它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群体压力的影响。

例如,在股市中,投资者可能因为看到别人赚钱而盲目跟风,从而影响了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

三、行为金融学的实践应用1、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可以指导投资者制定更加理性的投资策略。

例如,通过了解自己的认知偏差和情感反应,投资者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市场信息和风险,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2、风险管理:行为金融学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管理风险。

例如,通过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金融机构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市场风险和资产价格波动,从而制定更加稳健的风险管理策略。

3、市场监管:行为金融学可以为市场监管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例如,通过了解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监管机构可以更加有效地监测市场动态和风险,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市场监管政策。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一、资本结构理论(MM理论)1.结论:企业通过借债和发行股票两种方式融资的成本是相同的,也可以说企业价值与其资本构成情况是不相关的。

2.○1无公司税时MM理论指出,一个公司所有证券持有者的总风险不会因为资本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动。

因此,无论公司的融资组合如何,公司的总价值必然相同。

(无公司税时的公司价值:VL=Vu=EBIT/Ku 式中,VL为有杠杆公司的价值,Vu为无杠杆公司的价值:K=Ku为合适的资本变化比率,即贴现率;EBIT为息税前净额。

)○2有公司税时MM理论认为,存在公司税时,举债的优点是负债利息支付可以用于抵税,因此财务杠杆降低了公司税后的加权平均资本。

(避税收益的现值=tc*r*B/r=tc*B 式中,tc为公司税率,r为债务税率,B为债务的市场价值。

)○3MM理论认为企业负债率越高对企业越有利,当企业负债率为100%时企业价值最大。

但是这种分析未考虑企业的破产成本,因此100%负债使企业价值的最大结论远离经济现实。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CAPM是建立在马科威茨模型基础上的,马科威茨模型的假设自然包含在其中,1.CAPM的附加假设条件:○1可以在无风险折现率R的水平下无限制地借入或贷出资金。

○2所有投资者对证券收益率概率分布的看法致,因此市场上的效率边界只有一条。

○3所有投资者具有相同的投资期限,而且只有一期。

○4所有的证券投资可以无限制的细分,在任何一个投资组合里可以含有非整数股份。

○5买卖证券时没有税负及交易成本。

○6所有投资者可以及时免费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

○7不存在通货膨胀,且折现率不变○8投资者具有相同预期,即他们对预期收益率、标准差和证券之间的协方差具有相同的预期值。

2.上述假设表明:○1投资者是理性的,而且严格按照马科威茨模型的规则进行多样化的投资,并将从有效边界的某处选择投资组合:○2资本市场是完全有效的市场,没有任何磨擦阻碍投资。

3.公式:夏普发现单个股票或者股票组合的预期回报率的公式如下r f是股票市场溢价CAPM公式中的右边第一个是无风险收益率,如果股票投资者需要承受额外的风险,那么他将需要在无风险回报率的基础上多获得相应的溢价4.局限性:○1CAPM的假设前提是难以实现的。

行为金融学讲义全

行为金融学讲义全

第三章行为金融与投资心理3.1行为金融学的相关概念一、行为金融学定义1.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2.行为金融理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

3.行为金融学的两大基石:套利限制和心理学4.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试图了解并解释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如在决策过程中,人类的情绪是否会影响决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决策,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决策的。

本质上,行为金融学试图从人类的心理,行为角度解释投资者投资什么,为什么投资,如何投资的问题。

二、其他相关概念1.金融学* 金融学(Finance):以融通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 金融可以划分为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两部分宏观金融:从经济整体角度分析金融体系的运行规律,重点讨论货币供求平衡、通胀与通缩、金融体系与制度、金融危机等资产定价:是以研究投资者决策为出发点的微观金融:公司金融:以研究公司融资投资决策为出发点。

2.心理学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3.行为学行为学是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归属于管理科学行为学研究的范畴是灵魂性格:是先天赋予的行为本能,包括欲望、情感、智力和体能等人的灵魂知识:是后天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行为依据,包括习俗、技艺、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意识理念等方面。

------具有主导地位(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可以克服性格上的许多弱点。

三、举两个例子:1.猎人抓猴子在云南的某个地方,当地猎人捉猴子的方法非常简单:一个普通的木箱加上一个桃子就可以了。

他们制作了一个比较沉的木箱,然后在木箱上面开一个刚好能让猴子伸进爪子的小洞,在木箱里面放一个桃子,将木箱放在猴子进场出没的地方,然后远远地看着,这时候,如果有猴子过来把爪子伸进木箱抓桃子,那么这只猴子就跑不掉了。

行为金融学知识整理

行为金融学知识整理

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在经典金融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研究金融决策与资产定价问题的前沿性探讨性学科。

◆传统金融理论假定金融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金融市场是有效的;◆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很多现象只能用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来解释,金融市场并非有效。

(行为金融学中的人们是正常的)目录:第一篇:传统金融、前景理论和市场效率 (6)第一讲:引论 (6)1.1行为金融学研究内容 (6)1.2 行为金融学对标准金融学的理论挑战 (6)1.3 行为金融学的核心内容 (7)1.4 行为金融学的相关学科基础 (8)第二讲:标准(传统)金融学基础 (9)2.1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9)2.2 期望效用函数 (9)2.3 风险态度 (10)2.4 阿莱悖论(Allais paradox) (11)2.5 标准(传统)金融理论体系 (12)2.6 有效市场假说 (12)第三讲:前景理论、框架和心理账户 (14)3.1 前景理论 (14)1)实际观察到的行为的要素 (14)2)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 (15)3)价值函数中的参考点 (15)4)价值函数与风险态度 (16)5)决策权重函数 (17)3.2 框架(framing) (19)3.3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19)3.4 价值函数与决策权重函数 (20)第四讲:对市场有效性的挑战 (22)4.1 市场异象 (22)1)对盈余公告的滞后反应 (23)2)小公司效应 (23)3)价值股效应 (24)4)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 (24)5)封闭式基金之谜 (25)4.2 噪声交易和套利限制 (26)第二篇:行为科学的基础 (27)第五讲:启发式预测和偏差 (27)5.1 认知中生理能力的限制 (27)1)只有部分信息受到注意 (27)2)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28)5.2 认知中心理偏差的影响 (29)5.3 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 (30)1)启发式推理 (30)2)代表性启发式及相关偏差 (31)3)框架依赖偏差 (32)4)情绪和情感的影响 (34)5)对新信息的态度 (36)第三篇:投资者行为 (37)第六讲:启发式及其偏差对金融决策的启示 (37)6.1 熟悉导致的金融行为 (37)6.2 代表性启发式偏差引起的金融行为 (37)6.3 锚定在容易获得的暗示上(羊群行为) (38)第七讲:过度自信、情绪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 (39)7.1 过度自信和过度交易 (39)7.2 个人投资者和情绪的力量 (39)第八讲:金融市场中的群体行为与金融泡沫 (40)8.1 金融市场泡沫 (40)8.2 个体行为偏差与金融泡沫(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 (41)8.3 机构投资行为与金融泡沫 (41)8.4 社会因素对金融泡沫的推动 (42)8.5 社会情绪对金融泡沫的推动 (43)第四篇:市场中的结果 (44)第九讲:市场异象的行为解释 (44)9.1 盈利公告、价值股和成长股 (44)9.2 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 (44)9.3 DHS模型及对反转效应的解释 (44)9.4 GH模型及对动量效应(惯性效应)的解释 (45)9.5 BSV模型及对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解释 (47)第十讲:行为因素与资产定价 (48)10.1 股权溢价之谜 (48)10.2 行为金融与资产定价 (49)1)传统资产定价理论回顾 (49)2)基于投资者异质性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49)3)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50)10.3 波动性之谜(Equity Volatility Puzzle) (53)10.4 波动性预测和2008年的高峰 (54)第十一讲:行为投资决策与管理 (54)11.1 投资分析的心理基础 (54)1)技术分析方法的意义与局限性 (54)2)基本分析方法的意义与局限性 (55)3)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二者联系 (55)11. 2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策略 (55)1)动量投资策略(惯性投资策略momentum investment strategy) (56)2)逆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 investment strategy) (57)3)小盘股投资策略(small company investment strategy) (58)4)集中投资策略(centralization investment strategy) (58)5)量化投资策略(quantitative investment strategy) (59)6)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策略(dollar cost averaging strategy)and(time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59)11. 3 基于行为金融的投资过程管理 (59)1)选股过程的心理偏差及管理 (60)2)买入时机选择过程的心理偏差及管理 (60)3)持有和卖出过程的心理偏差及管理 (60)11.4 ST现象与行为投资策略 (61)第十二讲:行为公司金融 (61)12.1变更公司名称 (61)12.2 股利政策 (61)12.3 股票发行 (62)12.4 兼并与收购 (63)12.5 资本结构 (64)第一篇:传统金融、前景理论和市场效率第一讲:引论1.1行为金融学研究内容◆行为金融学试图了解并解释投资者的决策过程。

行为金融学7个经典理论

行为金融学7个经典理论

行为金融学7个经典理论一、折现准则折现准则即现值准则,是狄利克雷发现的简单有效的管理财务决策的规律。

它结果来自基本折现计算公式:F/(1+r)^N,F表示一次性收益,r表示折现率,N表示延迟发生,即未来时刻。

那么,这个公式提出一个有趣的结论,即越早的收益,现值即使折现及大,而越晚的收益,其现值便折现得越小。

折现准则可以说是财务计算中最重要的决策规律之一。

二、资产定价理论资产定价理论指所有已发行资产的价值定位,即资产的定价。

它出发点是资产收益的未来预期和折现率之间的关系,即只有未来收益能大于折现率时,资产才会持续发展,而资产价格也会上涨。

从另一个角度说,当未来收益小于折现率时,该资产的价格就会下跌。

资产定价理论有助于了解投资者如何使用未来收益来决定当前资产价格,从而定价资产。

三、时间价值理论时间价值理论认为,时间价值是投资决策的基础。

它把投资回报归结为两个部分:投资收益和时间价值。

投资收益是收益的流动,时间价值是收益的延期,用时间换来的价值。

因此,投资者应该合理分配资金使未来收益最大化,并充分利用时间来提高收益,从而把流动的收益更加合理地转变为延期的收益。

四、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美国金融学家墨瑟(Muth)提出的一个假说,该假说认为,所有股票市场可以被视为有效市场,也就是说,在股票市场交易中,信息是完全公开的。

股票市场其实是由不同投资者构成的,他们在市场中追求利润,根据市场情况购买和出售股票,他们很难同时便宜地购买任何股票,而且很难把一只股票轻松有价值地出售给别人。

这表明在有效市场的情境下,股票的价格比较合理,而且很难出现单一投资者从市场中获取大量暴利的情况。

五、现金流量折现法现金流量折现法是一种财务决策的经典方法,基于一项财务决策是否有效,要根据其在支付前后的现金流量进行比较,判断它是否对公司有利可图。

它强调对那些可以确定现金流量的投资,现金流量要高于原始投资数额才能支付这笔投资,并且它必须创造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抵消折现率的影响,否则将无法获得正的内部收益率。

行为金融学整理.doc

行为金融学整理.doc

行为金融学一、传统金融学理论证券市场的典型特征: 不确定性和信息非对称性。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以及APT、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等都是在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假设下研究资产定价问题的。

与上述不同,有效市场假说考虑了信息非对称对资产价格的影响:1、市场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2、具有理性预期的交易者明察秋毫、无所不通,消除了信息非对称3、有效市场假说下的资产定价理论就可以只考虑只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性情景下的资产定价问题了。

所以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核心与基石。

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础:1、投资者理性(两层含义):2、理性预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认知)是没有偏差的3、市场均衡的条件:期望效用最大化和无套利二、有效市场悖论1、同质信念与交易动机有效市场中引起交易动机是风险偏好,但现实中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差异(信念差异)是证券交易的主要原因:看涨者买,看跌者卖。

2、无交易定理当交易的唯一动机是信息优势时,则在理性预期均衡状态下不会有交易发生。

3、Grossman-Stiglitz 悖论如果在有效市场上,价格已经完全反映有关的信息,那么市场参与者就没有必要去搜集相关的信息;而如果市场参与者不去搜集信息,那么市场价格就不能完全反映有关的信息。

4、理性假设受到挑战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的投资者并不遵循理性预期要求的理性:其信念更新不遵守贝叶斯理性(比如,启发式思维等),风险偏好不遵循传统的期望效用函数形式(比如凸函数risk aversion),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对投资决策产生显著的影响,等等。

5、来自经验研究的市场“异象”赢者诅咒:通常指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赢得拍卖品的中标者出价高于其他中标者,但可能对拍卖品估价过高,支付了超过其价值的价格,从而赢得的拍卖品的收益会低于正常收益甚至为负。

新股折价之谜:新股认购中,无信息的投资者容易遭受所谓“赢者诅咒”式的损失。

行为金融学---1

行为金融学---1

行为金融学简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的金融决策行为的学科。

传统金融学假设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在决策时会根据资讯和利益最大化进行理性分析。

然而,现实中的金融决策往往受到情感、认知偏差和社会影响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强调了这种非理性决策对于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行为金融学的历史行为金融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在此前,传统金融学主要关注的是市场的结构、功能和效率,忽视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因素。

1979年,行为金融学的奠基人之一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发表了一篇经典的论文,引入了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解释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关注严格的经济学模型和实证研究,通过实验证明了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第二阶段是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方法。

第三阶段则是将行为金融学应用到实际金融市场中,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和投资策略来提高市场效率。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等学科。

以下是一些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变化。

在金融市场中,群体心理学可以解释为什么市场参与者往往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采取类似的投资决策,导致市场出现波动。

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心理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错误判断。

例如,过度自信、保守主义和心理账户效应等认知偏差会导致投资者在决策时产生偏误。

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是指个体在拥有某一资产、商品或股票时,对其价值的评估比没有拥有时高。

禀赋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投资者往往会对自己已持有的资产感到情感上的附加值。

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来探索金融决策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过度自信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的估计过高。

行为金融学讲义全

行为金融学讲义全

第三章行为金融与投资心理3.1行为金融学的相关概念一、行为金融学定义1.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2.行为金融理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

3.行为金融学的两大基石:套利限制和心理学4.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试图了解并解释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如在决策过程中,人类的情绪是否会影响决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决策,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决策的。

本质上,行为金融学试图从人类的心理,行为角度解释投资者投资什么,为什么投资,如何投资的问题。

二、其他相关概念1.金融学* 金融学(Finance):以融通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 金融可以划分为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两部分宏观金融:从经济整体角度分析金融体系的运行规律,重点讨论货币供求平衡、通胀与通缩、金融体系与制度、金融危机等资产定价:是以研究投资者决策为出发点的微观金融:公司金融:以研究公司融资投资决策为出发点。

2.心理学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3.行为学行为学是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归属于管理科学行为学研究的范畴是灵魂性格:是先天赋予的行为本能,包括欲望、情感、智力和体能等人的灵魂知识:是后天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行为依据,包括习俗、技艺、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意识理念等方面。

------具有主导地位(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可以克服性格上的许多弱点。

三、举两个例子:1.猎人抓猴子在云南的某个地方,当地猎人捉猴子的方法非常简单:一个普通的木箱加上一个桃子就可以了。

他们制作了一个比较沉的木箱,然后在木箱上面开一个刚好能让猴子伸进爪子的小洞,在木箱里面放一个桃子,将木箱放在猴子进场出没的地方,然后远远地看着,这时候,如果有猴子过来把爪子伸进木箱抓桃子,那么这只猴子就跑不掉了。

行为金融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行为金融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行为金融学重要知识点汇总1.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凑合一下也就这么过传统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拥有完全信息,能够进行准确的数量计算,是完全理性的。

行为金融学提出了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假设。

有限理性假说放松了传统理论的完全信息(perfectinformation)假设。

有限理性假设认为,个体的选择是理性的,但是会受到自身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局限。

关于有限理性的表述:人们决策时并非完全理性,也并非必然寻求最优化(optimize),而是满足(satisfice)即可。

所谓满足,指的是人们觉得自己有足够的信息就行,觉得自己对信息处理得较为充分就行;他们更容易盯住分层目标(sub-goals),而不是费力寻求整体的最优结果;当决策达到他们自己满意的参数范围之内时,通常他们就会适可而止。

总之,有限理性的人们努力寻找的是可接受的足够好的(acceptable and adequate)决策,而不是像完全理性人那样寻找理想的效用最大化的方案。

在考试中请注意与bounded rationality对应的是传统理论决策中的完全信息假设。

相应的行为是投资者不是收集全部相关信息,而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满足要求的选择。

2. 后悔厌恶偏差(Regret-aversion bias)--红玫瑰和白玫瑰后悔厌恶偏差(Regret-aversionbias)指的是人们因为害怕决策失误而避免做出决策的情绪偏差,换句话说,人们试图避免糟糕决策导致的后悔的痛苦。

后悔厌恶使得投资者持有亏损头寸时间过长,也会导致投资者害怕进入刚刚经历大幅损失与获利的市场。

可以从两个纬度分析后悔偏差:人们采取的行动和人们没有采取的行动。

行动导致的后悔被称为作为错误(error of commision),不行动导致的后悔被称为不作为错误(omission error)。

通常,作为错误导致的后悔比不作为错误导致的后悔感觉更强烈。

行为金融知识点点整理

行为金融知识点点整理

1、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若资本市场在证券价格形成中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全部信息,则认为市场是有效率的,即若证券价格不会由于向所有投资者公开信息集而受到影响,则该市场对信息集是有效率的,这意味着以证券市场信息为基础的证券交易不可能获得超额利益。

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1.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2.完全信息假设缺陷(1)交易客体是同质(2)交易双方均可自由进出市场(3)交易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不存在操纵市场的行为(4)所有交易双方都具备完全知识和完全信息3.检验缺陷用市场有效性前提下的预期收益模型是无法检验市场有效性的。

4.套利的有限性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套利交易会由于制度约束、信息约束和交易成本等诸多因素而受到极大的限制。

2、“股票溢价之谜”(equity premium puzzle)指股票投资的历史平均收益率相对于债券投资高出很多,并且无法用标准金融理论中的“风险溢价”做出解释。

行为金融学的解释:短视的损失厌恶3、封闭式基金之谜指封闭式基金单位份额交易的价格不等于其净资产现值。

虽然有时候基金份额同资产净值比较是溢价交易。

但是,实证表明,折价10%至20%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封闭式基金的价格波动在其生命周期内呈现出四阶段特征:溢价发行、折价交易、折价率大幅波动、折价缩小封闭式基金之谜的传统解释:(1)代理成本理论(2)资产的流动性缺陷理论限制性股票假说大宗股票折现假说(3)资本利得税理论(4)业绩预期理论封闭式基金之谜的行为金融学解释:(1)Zweig(1973)、Weiss(1989)认为基金折价变化是投资者预期的结果;(2)Delong、Shleifer、Summers 和Waldmann(1990)建立了“噪音交易者”模型;(3)Lee、Shleifor和Thaler认为封闭式基金的价格受投资者情绪波动的影响;(4)Datar(2001)研究了市场的流动性对封闭基金折价交易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八大现象

行为金融学八大现象

行为金融学八大现象概述行为金融学是对投资者决策和市场行为进行研究的领域,通过揭示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和认知偏差,解释金融市场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

在行为金融学中,有八大现象广为人知,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现象,并分析其对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

1. 奇异短视1.1 现象描述奇异短视是指投资者在评估长期投资时往往过分关注短期波动和即时收益,而忽视长期价值和风险。

1.2 影响•投资者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导致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忽视长期价值和风险,容易受到市场噪音和情绪波动的影响。

•长期资产配置不合理,错失长期投资收益。

1.3 克服方法•建立长期投资观念,关注基本面和长期价值。

•设定长期投资目标,避免被短期市场波动左右。

•分散投资风险,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

2. 过度自信2.1 现象描述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预测能力,过分自信地进行投资决策。

•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过于激进,盲目追求高风险高回报。

•高估自身能力,低估市场风险,容易出现投资损失。

•过度自信还可能导致忽视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增加错误决策的可能性。

2.3 克服方法•保持谦虚,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建立科学的投资方法和策略,避免凭主观感觉进行决策。

•寻求他人的建议和意见,避免孤立决策。

3. 损失厌恶3.1 现象描述损失厌恶是指投资者对损失的反应强于对收益的反应,对于避免损失的需求高于追求收益。

3.2 影响•损失厌恶导致投资者偏好保守的投资策略和风险规避。

•高风险的投资机会被忽视,影响投资组合的多样化和收益。

•在决策中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做出不理性的选择。

3.3 克服方法•认识到损失厌恶的影响,理性对待风险和收益。

•分散投资风险,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

•设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平衡风险和收益。

4. 核心人群效应4.1 现象描述核心人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会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的影响,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投资者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产生投资决策的集体行为。

最新行为金融学整理

最新行为金融学整理

行为金融学一、传统金融学理论证券市场的典型特征: 不确定性和信息非对称性。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以及APT、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等都是在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假设下研究资产定价问题的。

与上述不同,有效市场假说考虑了信息非对称对资产价格的影响:1、市场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2、具有理性预期的交易者明察秋毫、无所不通,消除了信息非对称3、有效市场假说下的资产定价理论就可以只考虑只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性情景下的资产定价问题了。

所以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核心与基石。

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础:1、投资者理性(两层含义):2、理性预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认知)是没有偏差的3、市场均衡的条件:期望效用最大化和无套利二、有效市场悖论1、同质信念与交易动机有效市场中引起交易动机是风险偏好,但现实中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差异(信念差异)是证券交易的主要原因:看涨者买,看跌者卖。

2、无交易定理当交易的唯一动机是信息优势时,则在理性预期均衡状态下不会有交易发生。

3、Grossman-Stiglitz 悖论如果在有效市场上,价格已经完全反映有关的信息,那么市场参与者就没有必要去搜集相关的信息;而如果市场参与者不去搜集信息,那么市场价格就不能完全反映有关的信息。

4、理性假设受到挑战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的投资者并不遵循理性预期要求的理性:其信念更新不遵守贝叶斯理性(比如,启发式思维等),风险偏好不遵循传统的期望效用函数形式(比如凸函数risk aversion),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对投资决策产生显著的影响,等等。

5、来自经验研究的市场“异象”赢者诅咒:通常指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赢得拍卖品的中标者出价高于其他中标者,但可能对拍卖品估价过高,支付了超过其价值的价格,从而赢得的拍卖品的收益会低于正常收益甚至为负。

新股折价之谜:新股认购中,无信息的投资者容易遭受所谓“赢者诅咒”式的损失。

5行为金融学

5行为金融学
4பைடு நூலகம்
Ì 滞期速遣条款: Ø 装卸时间--指允许完成装卸任务的时间(时长)。 Ø 装卸率--指每日装卸货物的数量。 Ø 滞期费--负责装卸货物的一方,如未按约定时间完成装卸作
业任务,租船人需向船方交纳一定的补偿款项。 Ø 速遣费--负责装卸货物的一方,在约定装卸时间提前完成装
卸任务,有利于加快船舶周转,则可以从船方取得奖金。
Ø 统一定期租船合同:(Uniform Time Charter) Ø 中国期租1980合同(SINOTIME1980)
5
速遣费=滞期费的一半
Ì 定期租船租金:每月每载重吨或整船每日为计租标准 Ì 租船合同范本 Ø 统一杂货租船合同(Uniform General Charter Party Contract )简称
为“金康”(GENCON)
Ø 斯堪的纳维亚航次租船合同(Scandinavian Voyage Charter Contract ): 简称 “斯堪康” (SCANCON)
1
ü 定期租船—又称期租船,船舶出租人负责提供船舶并 配备船员,在租赁期间内租船人可自由使用和调度船 舶,并按租用时间支付租金。 以时间租用,按时间长短付费。船方只负责正常维修、 运转和船员工资给养等;租期内船只的调度、货物运输、 各项日常开支均由租船方(货方)负责。
ü 光船租船—财产租赁,船东不提供船员。 ü 航次期租
如,买卖合同的价格术语是CIF ex ship‘s hold,这个术语是 CIF术语舱底交货的变形,意味着卖方要负担主运费、装船 费,但不必负担卸船费。因此,卖方在签订租船合同时,可 选择的装卸费用分担条款可以是FO、FIO、或者是FIOST。 这三个条款共同之处是船舶所有人都不承担卸船费用,按照 贸易合同的价格术语,卸船费用由买方承担,从而保证了货 物买卖合同和租船合同在装卸费用分担上的统一。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经济学(一)2024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经济学(一)2024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经济学(一)引言概述: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旨在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因素对市场的影响。

与传统经济学不同,行为金融学尝试解释人们在决策时的有限理性、非理性行为和情绪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相关实证研究。

正文:一、行为金融学的定义与发展1. 行为金融学的定义2.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象3.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4. 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学者与贡献5.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1. 有限理性理论2. 群体行为理论3. 心理账户理论4. 长期投资者行为理论5. 信息异质性理论三、行为金融学中的常见行为偏差1. 过度自信和自信偏差2. 样本偏差和代表性偏差3. 锚定效应和调整启发式4. 损失厌恶和风险规避5. 羊群效应和信息传递四、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1. 股票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实证研究2. 期权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实证研究3. 债券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实证研究4. 商品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实证研究5. 外汇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实证研究五、行为金融学的意义与应用1. 优化资产配置策略2. 提高投资者的决策效率3. 金融市场监管与政策制定4. 市场波动性和定价行为预测5. 金融教育与风险意识提升总结:行为金融学通过研究人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因素,为经济决策提供了深入的理解和解释。

本文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并探讨了其中的常见行为偏差和相关的实证研究。

行为金融学在优化资产配置、提高决策效率、金融市场监管和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金融学一、传统金融学理论证券市场的典型特征:不确定性和信息非对称性。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以及APT、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等都是在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假设下研究资产定价问题的。

与上述不同,有效市场假说考虑了信息非对称对资产价格的影响:1、市场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2、具有理性预期的交易者明察秋毫、无所不通,消除了信息非对称3、有效市场假说下的资产定价理论就可以只考虑只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性情景下的资产定价问题了。

所以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核心与基石。

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础:1、投资者理性(两层含义):2、理性预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认知)是没有偏差的3、市场均衡的条件:期望效用最大化和无套利二、有效市场悖论1、同质信念与交易动机有效市场中引起交易动机是风险偏好,但现实中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差异(信念差异)是证券交易的主要原因:看涨者买,看跌者卖。

2、无交易定理当交易的唯一动机是信息优势时,则在理性预期均衡状态下不会有交易发生。

3、Grossman-Stiglitz悖论如果在有效市场上,价格已经完全反映有关的信息,那么市场参与者就没有必要去搜集相关的信息;而如果市场参与者不去搜集信息,那么市场价格就不能完全反映有关的信息。

4、理性假设受到挑战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的投资者并不遵循理性预期要求的理性:其信念更新不遵守贝叶斯理性(比如,启发式思维等),风险偏好不遵循传统的期望效用函数形式(比如凸函数riskaversion),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对投资决策产生显着的影响,等等。

5、来自经验研究的市场“异象”赢者诅咒:通常指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赢得拍卖品的中标者出价高于其他中标者,但可能对拍卖品估价过高,支付了超过其价值的价格,从而赢得的拍卖品的收益会低于正常收益甚至为负。

新股折价之谜:新股认购中,无信息的投资者容易遭受所谓“赢者诅咒”式的损失。

认识到这种可能性,他们就只认购定价相对较低的新股。

如果发行公司不降低发行价格,信息较少的投资者就将不进入新股市场,许多新股发行就会失败。

为了吸引广大的无信息群参加认购新股,新股发行价格就必须低于正常价格。

金融泡沫:资产的市场价格大幅度高于其内在价值而又没有合理理由来解释的现象被称为金融泡沫。

各种股市可预测性现象:Ball与Brown(1968)发现了与盈余公告有关的价格漂移现象;Basu(1977)发现以市盈率可以预测股票收益。

Banz‘s(1981)的研究发现“小公司效应”的存在,即通过投资于小公司股票可以使投资者获取长期收益的一种现象;“一月效应”、“周末效应”等等日历效应。

三、预期效用理论及其假设1、预期效用理论的公理化假设U(x1p1+x2p2+…+x n p n)=p1u(x1)+p2u(x2)+…+p n u(x n)公理化的价值衡量标准:优势性、恒定性、传递性、连续性2、心理效应确定性效应:现实中,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更多的权重。

(阿莱悖论),同时,人们对于非货币收益的选择同样存在确定性效应。

同结果效应:相同结果的不一致偏好情形。

同比率效应:如果对一组收益概率进行相同比率的变换,也会产生不一致的选择。

反射效应:对每一问题的损失性预期的偏好都是该问题的收益性预期偏好的镜像。

伪确定效应:人们通常忽略各选项共有的部分而集中于它们之间相互区别的部分。

偏好反转: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人的偏好是传统的、稳定的及不变的。

现实是,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选择偏好出现差异。

隔离效应:某一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或即使他们不考虑所披露信息也能做出同样的决策,但人们依然倾向于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以后再做决策。

四、启发式预测和偏差1、感知:将信息“下载”并储存在“人类计算机”的过程。

(视觉、触觉、嗅觉、听觉)2、记忆: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3、认知:人们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发生于头脑中的事情,它涉及认知处理,如思维、记忆、学习、幻想、决策、看、读、写和交谈等。

两种基本方法——算法与启发法算法:解决问题的公式、规则、步骤。

(比如根据公式计算市盈率)启发法: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思考上的捷径,是解决问题的简单、笼统的策略,也称之为经验法则或拇指法则。

4、启发法:熟悉的事物:人们更容易接受一个自认为掌握了的信息、觉得自己有胜券在握。

模糊厌恶:人们是厌恶不确定、厌恶风险的。

多元启发法:当不同选择之间不相互排斥时,人们喜欢每个事物都尝试一下。

很多人天生偏好多样性和新鲜事物、未来的偏好包含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使决策变得简单安于现状和禀赋效应:存在即合理我们倾向于使用启发判断——人类是认知的吝啬鬼1)当我们没有时间认真思考某个问题时2)当我们负载的信息过多,无法充分进行加工时3)当手中的问题不十分重要,以至于我们不必思考太多时4)当我们缺乏作出决策所需的可靠知识和信息时5、代表性启发式与偏差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者说类似于)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

人们倾向于高估联合事件的概率1)人们倾向于高估联合事件的概率2)基率忽视:在判断时倾向于几率较高的事件,尽管该几率与判断结果无关。

3)热手现象:来源于篮球运动中。

指比赛时如果某队员连续命中,其他队员一般相信他"手感好",下次进攻时还会选择他来投篮,可他并不一定能投进。

仅凭一时的直觉,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就采取措施就叫做热手效应。

4)赌徒谬误:亦称为蒙地卡罗谬误,是一种错误的信念,以为随机序列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率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即其发生的机会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上升。

例如,一晚上手气不好的赌徒总认为再过几把之后就会风水轮流转,幸运降临。

相反的例子,连续的好天气让人担心周末会下起大雨。

5)高估可预测性:相对于已知的总体特征或分布手中的样本数据被赋予了过多的权重。

6、可得性启发与偏差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事物在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容易直觉到的或回想起来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信息出现的次序有时会影响到个体的知觉,首因效应(也称主效应)是指最先呈现的信息对个体的影响较大。

韦伯定律:我们的细胞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当我们连续集中注意力于某事物时,我们的注意力在递减。

2)近效应近效应:最后呈现的信息对个体判断的影响较大。

双重记忆理论:首因效应——表征长时记忆储存的内容;近效应——表征短时记忆储存的内容。

首因效应和近效应可能出现的情况:若信息是连续呈现出来的,但判断或决策是在一段时间后才作出,则此时首因效应是主要的。

若信息的呈之间有时间间隔,但判断或决策是紧接着作出的,则此时近效应是主要的。

3)显着性偏差新异性:越是新异的事物,人们对其关注的程度越高,从而可能会高估其结果。

(比如我国普遍存在的“消息市”“政策市”)生动性:越是表现生动的事物,人们记得越是牢固。

生动的信息对决策者的影响更大。

想象性:越是容易被想象的事物,人们越认为该类事物发生的概率高。

想象得越多,人们有时越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正确。

是一个不断加强的陷阱。

7、锚定与调整启发式在判断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根据最初得到的信息设定一个判断的初始值(锚点,参考点),然后根据进一步的信息进行调整,形成比较理想的判断。

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根据一些典型特征或过去的经验对事件的发生产生某个锚定值,调整的范围也在该锚定值的临近领域,导致在判断中常常过分夸大或缩小事件的发生概率,出现非理性倾向。

五、过度自信1、过度自信的表现1)人们估值的置信区间太窄2)人们估计事件出现的概率很不准确3)自我感觉良好效应4)控制幻觉5)过度乐观:规划谬误6)多种意义上的过度自信:过度乐观和错误校准同时出现2、阻碍人们修正的因素1)自我归因偏差:人们容易把成功归功于自己,而把失败归于他人或者客观条件。

第一类向外归因:遭受失败时首先找寻外部因素,如环境恶劣,运气不好,并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向内归因:遭受失败时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第二类向稳定因素归因:认为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

向不稳定因素归因:认为导致失败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

第三类向不可控因素归因:认为自己不能够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有所作为,消极对待。

向可控因素归因:认为自己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变失败的不利因素,能够积极地坦然地面对。

2)事后聪明偏差后见判断(得益于事件结果反馈的判断)与先见判断(不知晓事件结果时的判断)的系统差异。

即我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每当一个事件发生之后,他们总能找到若干理由,证明这一事件必然发生,觉得自己“早就知道”某一事件(如球赛、婚姻、选举等)会出现何种结果。

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此类心理偏向。

3)证实偏差实验一旦人们形成一个信念较强的假设或设想,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寻找有利于证实自身信念的各种证据,不再关注那些否定该设想的证据,并人为地扭曲新的信息。

比如女生买衣服和对自己中意的男(女)朋友的一见钟情。

证伪的心理往往被我们忽略。

3、金融决策过度自信的含义波动率会随着过度自信而增加,过度自信引起较大量的交易活动。

1)频繁交易对投资收益不利交易成本高、买(卖)错股票解释:理性投资者会在最大化收益的同时最小化所承担的风险。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错误判断它们所承担的风险的水平。

BarberandOdean的研究发现,单身男性的投资组合风险(波动率和Beta系数)最高,其次是已婚男性、已婚女性和单身女性。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可能不会很好地分散投资组合,因为他们非常相信自己选择了正确的股票。

自认为正确的投资者看不到对冲风险的必要。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将在其认为会盈利的投资策略上投入大笔资金,但是却低估甚至忽略了风险的存在。

2)网上交易和投资绩效BarberandOdean调查了1607位从电话交易转为网上交易的投资者投资行为,发现,互联网的交易环境更加恶化了投资者过度自信问题(控制幻觉),导致了更加频繁的交易,最终使投资者的回报也减少。

参与程度加深、网上信息与知识六、情绪基础1、理性人假设: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理性、客观、不受情绪的影响和控制2、情感启发式偏差1)情绪对判断的影响正面的情绪使人倾向于积极的判断,并乐于付诸行动;负面的情绪则使人回忆事物消极的方面,并导致消极的预期。

2)自我控制:人渴望自己能把握局面的需要在理论上被称为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的实现会带来自我能力和价值实现的满足感;未能实现的控制欲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比如控制欲减退,产生恐惧和压抑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