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方法二: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诗句,展 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四、方法小结
正确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细节、外貌、以及侧面描写等角度入手分析 ,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比如动词,形 容词。 2、学会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关注注释,结 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一、了解了诗歌的形象含义及分类
二、掌握人物形象鉴赏题规范答题的技巧 三、答题三步骤: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性格+身
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背景、
言行、环境);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
感)。
作业:(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一 人物形象
一、分类别,明特征
人 物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 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形 (偏重抒情的诗歌)
象
作品中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 。 (偏重叙事的诗歌)
回顾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忧国忧民的杜甫 《声声慢》中孤苦无依的李清照
抒情主人公 的自我形象
《孔雀东南飞》中外柔内刚的刘兰芝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英姿飒爽的周瑜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 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答题步骤:说特点——析例句——明作用
规范答题: (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 心境悠闲、陶醉
常见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常见古诗中的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胸怀宽广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舍身保国)、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第一组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第二组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阅读高考调研P172古代诗歌常见八类人物形象,完成下列问题
• 1.判断下列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类型。
• ①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诉衷情》)
• __①_闲__置__不__用__、_壮__志__未__酬__、_报__国__无__门__的_抗__金__英__雄__形_象__。_________ _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独坐敬亭山》)
诗歌鉴赏之形象
高三语文组
前言
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 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 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把握诗歌的形象是感 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也是诗歌 鉴赏的一个重要考查点。
诗歌中的形象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课时1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任务反馈
• (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 [宋]杨万里
•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 英”句。②政:通“正”。 • 题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 2.由表及里挖掘事物的精神特征
• 咏物诗,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由表及 里挖掘事物的品性才是赏析
•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分析
• 时代背景或作者阅历都影响着诗人的情感抒发。鉴赏时应注意结合背景 深入分析,寻找事物与诗人的契合点,进而领悟事物中所寄寓的诗人情 感或志向。
古代诗歌常见的九种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九种人物形象一、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形象。
这类形象在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
就像杜甫,他简直就是忧国忧民的典型代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你看,他自己住的茅屋都被秋风给刮破了,却心心念念着全天下的穷苦读书人都能有房子住,有安稳的生活。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国家的动荡、百姓的疾苦,诗里满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他们这些爱国志士,就像黑暗中的烛光,虽然微弱,却始终燃烧着,想要照亮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
二、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
很多诗人空有一身才华,却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愤懑。
像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站在幽州台上,他觉得自己往前看没有能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的君主,往后看也看不到希望,那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他们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宝剑,明明锋利无比,却只能在鞘中暗自生锈。
三、归隐田园的隐士形象。
陶渊明就是这种形象的代言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回归田园,过着一种简单而自在的生活。
这些隐士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在山水田园间寻找内心的宁静。
他们就像一朵朵自由自在的白云,飘在青山绿水之上,不受拘束。
他们耕种、饮酒、赏菊,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诗里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羁旅思乡的游子形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句诗把游子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古代交通不便,很多人背井离乡去谋求生计或者求取功名。
在旅途中,看到异乡的月亮、山川,就越发思念故乡的亲人和熟悉的风景。
他们就像漂泊在大海上的孤舟,找不到停靠的港湾,心中满是对家的眷恋,这种思乡之情就像酒一样,越陈越浓。
五、送别友人的多情者形象。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送别友人的场景,充满了深情。
这些多情的送别者,在友人即将远行的时候,心中满是不舍。
他们会摆酒设宴,为友人践行,在诗里表达对友人的祝福、牵挂和担忧。
诗歌鉴赏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二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技巧点拨★★分析方法1. 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2.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 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②概括分析。
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③概括情感。
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7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诗歌人物形象
兰州一中模拟) (2010兰州一中模拟) 兰州一中模拟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条娟娟净, 红蕖冉冉香。 风含翠条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入手,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入手,对“狂夫”这一形象进行赏析。 狂夫”这一形象进行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狂 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后半部分则借对“狂夫” 夫”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后半部分则借对“狂夫” 潦倒生计的描述,凸显出“狂夫”的狂傲之气。。 潦倒生计的描述,凸显出“狂夫”的狂傲之气。。 赏心悦目之景与可悲可叹之事, 狂夫” 赏心悦目之景与可悲可叹之事,将“狂夫”这一形 象刻画得立体鲜活起来。 象刻画得立体鲜活起来。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 吟留别》 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 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 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 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 称的写法。 称的写法。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 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 诗中的“ 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 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 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 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 有时又是同一的, 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 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 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 中的渔翁, 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 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中八种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中八种人物形象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但比较常见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1.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就描写了一位将军的形象。
诗中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当中去了。
首句着一“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
“夜引弓”的“引”字,让人想象和体味将军临险时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结尾写箭入石中,表现出将军之神勇、射术之超群。
2.美人的形象: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如屈原的《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美人就是自喻之词。
3.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
在古代,重阳佳节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节日。
但诗人旅居在外,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不能自已,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
4.宫女的形象: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突出宫人之“怨”。
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
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
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5.思妇的形象: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
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的游子。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高中诗歌形象鉴赏(人物形象)
千百年来,诗人们不停地用诗词眷 恋青春,讴歌青春,渴望在青春里实现 梦想,建功立业。在这美好而珍贵的青 春里,不拼搏,你要青春干什么?同学 们,拼搏吧,痛并快乐着,未来成功的 你会感激曾经奋斗的你!
谢谢大家!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 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 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 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 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求才若渴、爱护人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 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 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 诉衷情 • 陆游 •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 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心老沧州。 • 简析上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①本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 象。 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 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 抗金前线。 ③本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 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5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6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内心愁苦、爱恨情长的形象。 9漂泊在外、思乡怀人的形象。
如何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呢? 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 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 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 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 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 人物的态度。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人物形象15种
古代诗歌常见人物形象15种1、豪放潇洒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的豪迈性格。
2、忧国忧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炊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儿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垠,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本诗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4、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盂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捕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读了乐而忘返。
5、爱恨情长、感时伤别柳永的《雨霖铃》写了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多情才子形象。
6、矢志报国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山他们一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如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同以寄之》等。
7、友人送别、思念故乡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汪伦间真挚纯洁的深情;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一位异乡客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8、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都表现了他们仃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现了作者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感情。
9、天真顽皮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和顽皮。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
比喻与拟人
比喻
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来表达某种意义或情感,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
拟人
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和特征,使语言更加富有情感和表现力。
对比与反衬
对比
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不同之处,来突 出它们的差异和特点,使语言更加鲜 明有力。
反衬
通过强调一个事物的相反特点,来突 出它的特点或情感,使语言更加深刻 有力。
将诗歌人物形象鉴赏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如 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可以从多角度深入 挖掘人物形象的内涵。
个性化与多元化鉴赏
随着人们对诗歌鉴赏需求的多样化,未来诗歌人 物形象的鉴赏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多元化的视角 和方法,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语言与修辞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和 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 人等,可以揭示人物形象的深 层含义。
情感与主题
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理解人物形象在整体情感表 达和主题呈现中的作用。
比较与对比
将同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其 他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或者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 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有助 于更全面地理解人物形象的特 色。
理解诗人对人物的塑造意图
探究诗人的生平经历
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有助于理 解诗人对人物的塑造意图和情感倾向。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人物 的塑造意图,探究诗人所表达的人性和社会
价值观。
05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案例分析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鉴赏
家庭背景与性格特点
在剧中表现出对生死、人性的哲学思考,因过于审 慎而延宕复仇计划。
悲剧结局与社会意义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征夫将士
▪ 矢志报国、转战沙场、建功立业、杀敌立功 ▪ 厌恶战争、反对征战、思乡思亲、孤独寂寞
游子
▪ 孤独寂寞、思乡思亲思归、羁旅愁思、漂 泊无依、漂泊多年、离愁别恨
思妇
▪ 离愁别恨(杨柳)、思念牵挂(寒衣、捣 衣、月亮)、孤独寂寞、难以入眠
寒士、儒士
▪ 怀才不遇、无可奈何、心忧天下、忧国忧 民、壮志难酬
少女
▪ 天真烂漫、热情大胆、聪明伶俐、活泼可爱、 羞涩
人物形象
▪ 此诗刻画了一个(具体特征、避世脱俗的 隐士形象。
▪ 塑造了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 ▪ 塑造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 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 游子、思妇、征夫、隐士、寒士……
隐士
▪ 自隐:厌恶官场、孤傲清高、高洁、傲岸 不羁、远离尘嚣、寄情山水、悠闲自得、 旷达闲适、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超凡脱 俗、超然物外、优哉游哉
▪ 被迫隐居:内心抑郁不平、无可奈何、落 寞失意、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英雄无用 武之地、想要有所作为,年华易逝,一事 无成。
古诗中人物形象
古诗中人物形象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
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高中语文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 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 具体形态或姿态。
• 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
• 1、外在形象 • 外貌、性别、身份、地位、年龄、
职业等 • 2、内在形象 • 性格、精神品质
一、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
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 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 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 一人称的写法)
语言雄浑严整,而其情哀切动人
形象 语言 技巧 内容
意象 意境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诗眼 风格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观点态度 理想抱负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注】 香薰,即香蒹,有淡淡清香的芦苇。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 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第一步:区分两类形象。 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步:概括形象特点。(标题、注释、相关内 容、典故) 标题:书 愤 注释①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 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 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 空衔在故乡蛰居。 典故:塞上长城空自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 第三步:总结主旨情感/意义/作用/效果
标准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满腔爱 国热情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仍 忠心不已的爱国诗人形象。(形象) 通过回顾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战斗 生活,感叹如今的老迈年高,概括 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依据)抒发 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年华 空老的悲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情感/意义/作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另一类是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社会的看法、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诗经·氓》中刻画的勤劳善良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中塑造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形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产物,必然常有诗人的痕迹。
我们通过他的所见所为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诗人描绘的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我们窥见了诗人闲适超脱的隐者形象;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通过诗人描述的由官场回归田园的生活及乐趣,我们窥见了诗人蔑视官场、清高傲世的隐者形象;曹操的《短歌行》,通过诗人对时光易逝、去日苦多、功业未成的慨叹,我们窥见了诗人求贤若渴、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政治家的形象等。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