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极化定量理论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化工流程题中金属阳离子的转化与分离
化工流程题中金属阳离子的转化与分离作者:黄智跃黄宜美张贤金来源:《化学教学》2022年第11期摘要:化工流程题是当下测评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优选题型之一,为克服学生的恐慌心理和认知障碍,帮助学生快速精准地提高阅题效率,提出“五线并举阅流程”“相变视角看分离”“离子极化辨沉淀”的模型建构策略。
以典型高考试题为着力点,运用离子极化理论和溶度积常数这一对定性、定量双引擎分析和解构溶液中金属阳离子逐一或分批沉淀的化学原理与逻辑思维。
关键词:化工流程;离子极化;模型构建;核心素养;工程思维文章编号: 1005-6629(2022)11-0087-05中圖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1 问题的提出化工流程题是围绕化工生产或实验室模拟,选择性地进行简化处理[1],以化工素材中的流程为问题情境,将化学知识、工艺条件、实验操作及绿色化学等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有机融合的一类试题。
此类试题是当下测评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优选题型之一[2]。
一个成熟的化工生产方案是以工程思维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权衡的筹划性结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基于科学原理,运用技术手段,合理利用资源,以最大效益满足实际需求[3]的整体性、全局性统筹考虑的产物。
因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获取更大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实际化工生产必然要考虑的问题。
试卷上所呈现出的化工流程题,面对的是高中学生这一受众,进行选择性地简化处理是必要的。
试题设计为了契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强调适洽性、针对性的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即呈现出的试题是经命题者修订、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实际的工业生产要更为复杂。
教学实践中发现,阅题时不能快速有效地抓住要领、对常用操作方法的应用场景存在混淆和不能自如应用等是造成学生恐慌的常见原因。
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精准地提高阅题效率,提倡采用“五线并举”的阅题策略。
2 “五线并举”阅流程从化学学科视角,要实现物质的转化、分离和提纯,离不开元素的离合,元素的离合又会带来元素价类的转变,价类的转变需要反应来支撑,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又需相关实验操作来实现,绿色化学理念贯穿始终。
高等无机化学习题汇总
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一、判断题3.杂化轨道中含p成分越多,原子的电负性越大。
×4.根据VSEPR理论,在SiF62-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总数为10个。
×5.根据VSEPR理论,氧族原子提供的电子数为6。
×6.在SO3-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总数为12个。
×7.SnCl2几何构型为直线型。
×8.ICl4—几何构型为四面体。
×9.NH3和NO3-的几何构型均为平面三角型。
×10.H2O和XeF2的几何构型均为平面三角型。
×11.SO32-和NO3-的几何构型均为平面三角型。
×12.下列三种离子,其极化作用顺序为:Al3+ > Mg2+ > Na+ √13.下列三种离子,其极化作用顺序为:Pb2+ > Fe2+ > Mg2+√14.Ag+的极化作用大于K+的极化作用,因此Ag+的极化率小于K+的极化率。
×15.H+的极化能力很强。
√16.极化作用愈强,激发态和基态能量差愈小,化合物的颜色就愈深。
√17.温度升高,离子间的相互极化作用增强。
√18.半径相近、电子层构型相同时,阳离子正电荷越大,极化作用越强。
√19.其它条件相同或相近时,阴离子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
√20.无机阴离子团的变形性通常较大。
×二、选择题3、与元素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有关的电负性标度是(B):(A)鲍林标度(B)密立根标度(C)阿莱-罗周标度(D)埃伦标度4、下列基团中,电负性值最大的是(A):(A)CF3- (B)CCl3- (C)CBr3- (D)CI3-5、在以下化合物中,碳原子电负性最大的是(C):(A)CH4 (B)C2H4 (C)C2H2 (D)电负性相同7、XeO3离子的几何构型为(A)(A) 三角锥 (B) 四面体 (C) V型 (D) 平面三角形8、根据VSEPR理论,多重键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作用最大的是(A)(A) 叁重键 (B) 双重键 (C) 单重键9、根据VSEPR理论,成键电子对(BP)和孤电子对(LP)之间相互排斥作用最大的是(A)(A) LP-LP (B) LP-BP (C) BP-BP10、ClO3-离子的几何构型为(A)(A) 三角锥 (B) 四面体 (C) V型 (D) 平面三角形11、ClF3的几何构型为(C):(A)平面三角型(B)三角锥型(C)T型(D)V型12、NF3的几何构型为(B):(A)平面三角型(B)三角锥型(C)T型(D)V型13、BrF3的几何构型为(C):(A)平面三角型(B)三角锥型(C)T型(D)V型14、下列分子中键角最大的是(A):(A)NH3(B)NBr3(C)NCl3(D)NF315、下列分子中键角最大的是(A)(A) CH4 (B) NH3 (C)H2O (D)H2S16、下列分子中键角最大的是(A)(A) NH3 (B) PH3 (C) AsH3 (D)SbH317、下列分子中键角最小的是(D):(A)PI3(B)PBr3(C)PCl3(D)PF318、若阳离子电荷相同,半径相近,则最外层电子层构型为(A)电子构型的阳离子的变形性最小。
无机化学练习题(上)
第一章物质的状态1.下列哪种情况下,真实气体的性质与理想气体相近?( C )A、低温高压B、低温低压C、高温低压D、高温高压2.使气体液化的条件是( B )A、温度高于临界温度,且压力高于临界压力B、温度低于临界温度,且压力高于临界压力C、温度高于临界温度,且压力低于临界压力D、温度低于临界温度,且压力低于临界压力3.在相同温度下,某气体的扩散速率是CH4的1 / 4,则其分子量为(D )A、4B、16C、64D、2564.在相同温度下,对于等质量的气态H2 和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同B、分子的平均速率不同C、分子的扩散速率相同D、对相同容积的容器所产生的压力相同5.有1 L 理想气体,若将其绝对温度增加为原来的两倍,同时压力增加为原来的三倍,则其体积变为(B )A、1 / 6 LB、2 / 3 LC、3 / 2 LD、6 L6.范德华状态方程中,a 是实际气体分子间引力造成的(B )A、压力增加的量B、压力减小的校正项系数C、压力减小的量D、压力增加的校正项系数7.范德华状态方程中,b 是实际气体分子自身的体积造成的(D )A、体积增加的量B、体积减小的量C、体积减小的校正项系数D、体积增加的校正项系数8.在相同的温度下扩散速率最接近H2气1 / 3 的气体是(C )A、二氧化碳B、甲烷C、水蒸气D、一氧化碳9.在22℃时于水面上收集的氧气体积为228 ml ,总压力为99.725 kPa,若该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压力为2.666 kPa,则经干燥后该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D )A、212.0 mlB、207.7 mlC、205.8 mlD、202.0 ml10.四种液体的沸点如下,其中蒸发热最大的是(A )A、373 KB、353 KC、332 KD、184 K11.对于由A、B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下列公式中不正确的是( B )A、p (总)V B=n B RTB、p B V B=n B RTC、p A V(总) =n A RTD、p A(V A+V B) =n A RT12.气体分子运动速率分布曲线中所表示的分子速率可区分为三种速率:最可几速率u p、平均速率u和均方根速率2u,这三种速率的相对大小是(C )A、u p>u>2uB、u p>2u>uC、2u>u> u pD、u>2u> u p13.已知235UF6 238UF6密度/ g · dm-3 11.25 11.35则235UF6 和238UF6 扩散速率之比为。
无机化学的应用与探讨(1)
无机化学的应用与探讨摘要: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以探究式进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上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机化学实验;化学探讨;教学内容;改革无机化学是高校一年级化学相关专业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无机化学实验是学习无机化学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甚至是学习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课的进门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无机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通过无机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结合;通过无机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备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通过无机化学实验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以后从事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有多名高校工作者提出了关于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李慧泉等提出了研究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引入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实验技能等七个方面构建“科学研究依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支持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反哺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以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陈田将绿色化教学引入到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从改革实验内容、推广微型化实验、重视三废处理、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对于无机化学实验改革的途径和建议。
探究式教学,是对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进行探索改革,通过复合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实现使学生具备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方法论无机化学是四大基础化学之首,是化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所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离子极化理论简介
离子极化理论离子极化理论是离子键理论的重要补充。
离子极化理论认为:离子化合物中除了起主要作用的静电引力之外,诱导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离子本身带电荷,阴、阳离子接近时,在相反电场的影响下,电子云变形,正、负电荷重心不再重合,产生诱导偶极,导致离子极化,致使物质在结构和性质上发生相应的变化。
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3)离子的构型相同,电荷相等,半径越小,离子的极化作用越大。
但由于阳离子半径相互差别不大,所以,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大,极化力越大。
为了衡量阳离子极化力,曾有许多人将正电荷数和半径综合起来找出统一的标度。
例如,卡特雷奇(G·H·Cartledge)以离子势φ=Z/r 为标度;徐光宪以静电势能Z2/r 为标度等等。
这些都是经验公式,由于影响极化作用的因素较多,所以这些公式不能对所有离子都适用,还有许多例外。
影响离子变形性的主要因素(1)离子的电子层构型相同,正电荷越高的阳离子变形性越小。
例如:O2- > F- > Ne > Na+ > Mg2+ > Al3+ > Si4+(2)离子的电子层构型相同,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
例如:F- < Cl- < Br- < I-(3)若半径相近,电荷相等,18电子层构型和不规则(9—17电子)构型的离子,其变形性大于8电子构型离子的变形性。
例如:Ag+ > K+;Hg2+ > Ca2+(4)复杂阴离子的变形性通常不大,而且复杂阴离子中心原子氧化数越高,其变形性越小。
例如:ClO4- < F- < NO3- < H2O < OH- < CN- < Cl- < Br- < I-SO42- < H2O < CO32- < O2- < S2-从上面的影响因素看出,最容易变形的离子是体积大的阴离子(如I-、S2-等)和18电子层或不规则电子层的少电荷的阳离子(如:Ag+、Hg2+等)。
离子极化
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曲江县曲仁一中许少生离子极化理论是离子键理论的重要补充。
离子极化理论认为:离子化合物中除了起主要作用的静电引力之外,诱导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离子本身带电荷,阴、阳离子接近时,在相反电场的影响下,电子云变形,正、负电荷重心不再重合,产生诱导偶极,导致离子极化,致使物质在结构和性质上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离子极化作用的大小决定于离子的极化力和变形性。
离子使异号离子极化而变形的作用称为该离子的“极化作用”;被异号离子极化而发生离子电子云变形的性能称为该离子的“变形性”。
虽然异号离子之间都可以使对方极化,但因阳离子具有多余的正电荷,半径较小,在外壳上缺少电子,它对相邻的阴离子起诱导作用显著;而阴离子则因半径较大,在外壳上有较多的电子容易变形,容易被诱导产生诱导偶极。
所以,对阳离子来说,极化作用应占主要地位,而对阴离子来说,变形性应占主要地位。
1.影响离子极化作用的主要因素(1)离子壳层的电子构型相同,半径相近,电荷高的阳离子有较强的极化作用。
例如:Al3+ > Mg2+ > Na+(3)离子的构型相同,电荷相等,半径越小,离子的极化作用越大。
但由于阳离子半径相互差别不大,所以,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大,极化力越大。
为了衡量阳离子极化力,曾有许多人将正电荷数和半径综合起来找出统一的标度。
例如,卡特雷奇(G·H·Cartledge)以离子势φ=Z/r为标度;徐光宪以静电势能Z2/r为标度…等等。
这些都是经验公式,由于影响极化作用的因素较多,所以这些公式不能对所有离子都适用,还有许多例外。
2.影响离子变形性的主要因素(1)离子的电子层构型相同,正电荷越高的阳离子变形性越小。
例如:O2- > F- > Ne > Na+ > Mg2+ > Al3+ > Si4+(2)离子的电子层构型相同,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
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曲江县曲仁一中许少生离子极化理论是离子键理论的重要补充。
离子极化理论认为:离子化合物中除了起主要作用的静电引力之外,诱导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离子本身带电荷,阴、阳离子接近时,在相反电场的影响下,电子云变形,正、负电荷重心不再重合,产生诱导偶极,导致离子极化,致使物质在结构和性质上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离子极化作用的大小决定于离子的极化力和变形性。
离子使异号离子极化而变形的作用称为该离子的“极化作用”;被异号离子极化而发生离子电子云变形的性能称为该离子的“变形性”。
虽然异号离子之间都可以使对方极化,但因阳离子具有多余的正电荷,半径较小,在外壳上缺少电子,它对相邻的阴离子起诱导作用显著;而阴离子则因半径较大,在外壳上有较多的电子容易变形,容易被诱导产生诱导偶极。
所以,对阳离子来说,极化作用应占主要地位,而对阴离子来说,变形性应占主要地位。
1.影响离子极化作用的主要因素(1)离子壳层的电子构型相同,半径相近,电荷高的阳离子有较强的极化作用。
例如:Al3+ > Mg2+ > Na+(2)半径相近,电荷相等,对于不同电子构型的阳离子,其极化作用大小顺序如下:> >(3)离子的构型相同,电荷相等,半径越小,离子的极化作用越大。
但由于阳离子半径相互差别不大,所以,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大,极化力越大。
为了衡量阳离子极化力,曾有许多人将正电荷数和半径综合起来找出统一的标度。
例如,卡特雷奇(G·H·Cartledge)以离子势φ=Z/r 为标度;徐光宪以静电势能 Z2/r 为标度…等等。
这些都是经验公式,由于影响极化作用的因素较多,所以这些公式不能对所有离子都适用,还有许多例外。
2.影响离子变形性的主要因素(1)离子的电子层构型相同,正电荷越高的阳离子变形性越小。
例如:O2- > F- > Ne > Na+ > Mg2+ > Al3+ > Si4+(2)离子的电子层构型相同,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
离子的极化
前面已讨论过8电子构型离子的极化能力较弱,而18电子构型的
离子有较强的极化力,又有较大的变形性。所以,NaCl晶体中由于极化
程度小而以离子键为主,CuCl晶体中由于极化程度大则以共价键为主。
因而NaCl在极性溶剂中是易溶物质,而CuCl却是难溶物质。
离子的极化
(2)极化使物质的熔点降低。例如,NaCl的熔点为1074
无机化学
离子的极化
在NaCl和CuCl中,Na+和Cu+这 两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荷和相近的半 径(Na—95 pm,Cu—96 pm), 但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比CuCl大得多, 这主要与离子的极化有关。
离子的极化
一、 离子的极化作用
离子晶体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的,它们核外电子 云的负电重心和核的正电重心是重合的。由于正、负离子 都带有电荷,当正离子靠近负离子时,正离子的电场会对 负离子产生影响,正离子吸引负离子的外层电子,使负离 子的正、负电荷重心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诱导偶极,这种 一种离子使异号离子的正、负电荷重心发生相对位移的作 用,称做离子的极化作用。离子受极化而使外层电子云发 生形状改变的作用称为离子的变形,如正离子对负离子的 极化作用使负离子变形,如图2-20所示。
离子的极化
(2)离子极化作用的强弱与离子电荷、离子半径、电子 构型都有密切关系。离子极化作用的能力称为离子的极化力, 它是指使被极化离子变形的能力。正离子半径越小,所带电 荷越多,其极化力越强。
综合上述两个因素,可用离子势(Ф)这个标度来反映 离子极化力的强弱,表达式为
离子的极化
另外,当离子电荷相同、半径相近时,离子的电 子构型与其极化能力大小的顺序为
离子的极化
图2-20 负离子受正离子的极化作用
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作者:王润芳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07期离子极化理论广泛地应用于研究无机化学中的溶解度、金属离子的软硬分类、络合物的稳定性、含氧酸酸性等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离子极化会引起化合物很多性质的变化,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做一系统探讨。
一、离子极化理论概述“极化”是指分子、离子或基团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外层电子云和原子实(或原子核)产生相对位移,即外层电子云变形,产生诱导偶极的现象。
所谓极化率是分子、原子或离子变形程度的一种量度。
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极化是阴阳离子相互的作用。
每个离子同时都有二重性,既有参与外场极化其他离子的作用,又有被其他离子电场所极化的性能。
离子使相邻的异号离子发生变形的能力叫离子极化力;它的电场使其他离子变形的作用叫“极化作用”,而离子本身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的性能叫离子变形性,离子变形性的大小可用“离子极化率”来度量。
在衡量离子极化效应大小时,离子极化力与变形性都是重要参数,它们与离子电荷、半径及电子构型均有密切关系。
离子极化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离子的极化力,二是离子的变形性。
1.离子的极化力离子极化力与离子的电荷、离子的半径以及离子的电子构型等因素有关。
离子的电荷越多,半径越小,产生的电场强度越强,离子的极化能力越强。
当离子电荷相同、半径相近时,离子的电子构型对离子的极化力就起决定性的影响。
18电子、(18+2)电子以及2电子构型的离子具有强的极化力;9-17电子构型的离子次之,8电子构型的离子极化力最弱。
离子极化力的大小可以Z/r作为判据,其中Z为离子的价电荷数,r为离子半径。
2.离子的变形性离子的变形性主要取决于离子半径的大小,半径大的离子具有较大的变形性;电子构型相同的离子,阴离子一般比阳离子容易变形;当离子电荷相同,离子半径相近时,离子的电子构型对离子变形性就产生决定性影响;非稀有气体构型的离子(即外层具有9-17、18和8+2个电子的离子),其变形性比稀有气体构型(8电子构型)大得多。
离子极化理论对含氧酸及其盐热稳定性的解释
离子极化理论对含氧酸及其盐热稳定性的解释离子极化理论作为一种结构理论,在解释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方面有相当广泛的适用范围。
它以成酸中心阳离子对O2-离子的极化,与盐中金属离子对该O2-离子的反极化的相对强弱为根据,来讨论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成酸中心阳离子对O2-离子的极化能力能力越强,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越好。
盐中金属离子对O2-离子的极化(即反极化)越强,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越差。
通常人们都注意到有关金属离子的反极化能力的这样三个系列:1、H+离子的极化能力是极强的(因为作为一个质子、有极小的半径),它对热稳定性影响很大。
并且,含氧酸或盐间还有H+离子个数多少的区别,这对含氧酸及其盐的热稳定性更是有显著影响。
如H2CO3<NaHCO3<Na2CO3。
这个H+离子不断减少的系列,就是一个热稳定性逐渐增强的系列。
2、对同主族的阳离子(电荷相同),随原子序数增加、离子半径增大、极化能力减弱。
它们与同种阴离子组成的含氧酸盐,有随原子序数增加、热稳定性也增加的趋势。
如BeCO3<MgCO3<CaCO3<SrCO3<BaCO3,就是一个热稳定性增大的序列。
3、另一个序列是,当金属离子有不同的电子构型时,其热稳定性是有明显区别的。
因为8e电子构型离子的极化能力最弱,远小于9-17e、18e及18+2e电子构型的阳离子的极化能力。
所以有8e电子构型阳离子的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要强于其它电子构型离子的同类含氧酸盐。
如,Ag2CO3<Na2CO3及CuCO3<Na2CO3这两对盐,都是后者的热稳定性要更好一些。
在一般的无机化学教材中都只讨论如上的三个系列。
比较的都是金属离子的反极化作用,而没有涉及成酸中心离子的极化能力的强弱。
这种归纳似乎仍有某些不足。
可以再考虑补充以下几个系列:4、对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同一种阳离子(反极化能力不变)的含氧酸或含氧酸盐,成酸中心阳离子(这是离子极化理论要求的)的电荷和半径是不同的。
无机化学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
无机化学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第六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1、共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它们如何说明了共价键的特征。
2、表明σ键和π键,共价键和配位键、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的差别与联系。
3、bf3分子是平面三角形的几何构型,但nf3分子却是三角锥的几何构型,试用杂化轨道理论加以说明。
4、举例说明不等性杂化的两类情况。
5、试用唤起和杂化轨道理论表明以下分子的成键过程;(1)becl2分子为直线形,键角为180?;(2)sicl4分子为正四面体形,键角为109.5?;(3)pcl3分子为三角锥形,键角略大于109.5?;(4)of2分子为八折线形(或v形),键角大于109.5?。
6、试用杂化轨道理论表明以下分子的中心原子核能够实行的杂化类型,并预测其分子的几何构型;bbr3,co2,cf4,ph3,so27、试对下列诸项各举出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和结构式予以说明:(1)o原子形成1个σ键和1个π键;(2)o原子以左右性sp3杂化轨道构成2个σ键;(3)b原子用sp2杂化轨道构成3个σ键;(4)b原子用sp3杂化轨道形成3个σ键和1个配位键;(5)n原子给出1对电子形成配位键;(6)n原子以左右性sp3杂化轨道构成了3个σ。
8、先行推论以下分子的极性,并予以表明:co,cs2(直线形),no,pcl3(三角锥形)sif4(正四面体形),bcl3(平面三角形),h2s(八折线形或v形)9、试判断下列各组的两种分子间存在那些分子间作用力:(1)cl2和ccl4(2)co2和h2o(3)h2s和h2o(4)nh3和h2o10、以下观点与否恰当,举例说明为什么?(1)a=b双键键能够就是a-b平均值键能的两倍;(2)非极性分子中只有非极性键;(3)有共价键存在的化合物不可能形成离子晶体;(4)全由共价键结合的物质只能形成分子晶体;(5)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的分子,其分子间力就越大;(6)hbr的分子间力较hi的小,股hbr没hi平衡(即为难水解);(7)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力,仅存在与于分子之间;(8)hcl溶于水生成h和cl,所以hcl是以离子键结合的。
极化特性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极化特性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在材料科学中,极化特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概念。
它是指物质中正负电荷的分布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电场强度。
极化特性与许多材料的性质息息相关,例如电流传输、介电常数、磁性、光学性质等等。
因此,对极化特性的研究也成为材料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本文将介绍极化特性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以及当前材料科学中的一些研究进展。
一、极化的类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极化有哪些类型。
根据极化的来源,可以将极化分为电子极化、离子极化、电子转移极化、取向极化和磁性极化等五种类型。
电子极化:电子在原子中分布不均衡,使得原子的电子云形成偏置,从而使原子产生电偶极矩;离子极化:在非离子晶体中,离子的正、负电荷的分布会产生极化;电子转移极化:在某些材料中,电子可以在分子中互相转移,从而引起极化;取向极化:分子的取向关系,也会产生极化;磁性极化:在某些材料中,磁矩的方向一致,同样可以引起极化。
二、极化的应用极化作为一种材料性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1.铁电材料铁电材料是一种存在着自发极化的特殊材料。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铁电材料会呈现出电介质和电导体的行为。
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电介质特性和可控制的电流传输性能,铁电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容器、振荡器、压电陶瓷、传感器等领域。
2.介电材料介电材料是另一种广泛应用极化特性的材料。
因为介电材料在电场作用下能产生极化,而它的极化性质与其介电常数大小有关。
因此,介电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容器、电感器、介电共振器、微波滤波器等电子元器件中。
3.光学材料光学材料是指可以用来控制和操控光子流的材料。
光学材料的极化效应是实现这些功能的基石之一。
例如,液晶显示器中的液晶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极化,改变其折射率,从而可以达到调制光的目的。
还有一些新型的光学材料,如声光晶体,通过各种极化机制可以控制和操控声光信号,被广泛应用于声光调制和波导耦合器等领域。
三、研究进展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人们对极化特性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离子极化对配位数的影响
离子极化对配位数的影响
离子极化是指离子在电场中电子云的变形程度。
离子极化会影响到离子的化学性质,例如配位数。
在化学反应中,离子极化可以改变离子与配位体之间的电荷分布,从而影响配位数的大小。
离子极化对配位数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配位体的大小和形状。
大的配位体和异形配位体可以减小离子的极化程度,从而增加离子的配位数。
2. 离子的电荷。
带正电荷的离子通常具有更高的配位数,因为它们可以吸引更多的负离子。
3. 配位体的电荷。
带负电荷的配位体可以增加离子极化的程度,从而减小离子的配位数。
4. 溶剂极化。
在溶液中,溶剂分子的极化可以影响到离子的极化程度,从而影响到离子的配位数。
总之,离子极化可以影响到离子与配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到配位数的大小。
对于化学反应和材料设计等领域,理解离子极化对配位数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 1 -。
(参考资料)无机化学学习中重要的一般规律总结
无机化学学习中重要的一般规律1.各种类型的晶体的熔沸点变化规律表1物质熔沸点变化规律类型变化规律特殊情况和解释同一主族金属单质越向下熔点渐低ⅣA族的锡熔点比铅低,还有ⅢA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非金属单质越向下熔点、沸点渐高碳族元素特殊,即C,Si,Ge,Sn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同周期高熔点单质非金属元素C,Si,B三角形小区域,因其为原子晶体,故熔点高,金刚石和石墨的熔点最高大于3550℃。
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高熔点区在过渡元素的中部和中下部,其最高熔点为钨(3410℃)。
低熔点单质非金属元素非金属低熔点单质集中于周期表的右和右上方,另有IA的氢气。
其中稀有气体熔、沸点均为同周期的最低者,金属元素IA、ⅡB族Zn,Cd,Hg及ⅢA族中Al,Ge,Th;ⅣA族的Sn,Pb;ⅤA族的Sb,Bi,呈三角形分布。
最低熔点是Hg(-38.87℃),近常温呈液态的镓(29.78℃)铯(28.4℃),体温即能使其熔化。
原子晶体熔、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又高于分子晶体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
键长:金刚石(C—C)>碳化硅(Si—C)>晶体硅(Si—Si)。
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离子晶体化学式与结构相似时,阴阳离子半径之和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
离子极化和离子相互极化理论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
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地高,如:H2O>H2Te>H2Se>H2S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
CH4<SiH4<GeH4<SnH4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相近),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
CO>N2,CH3OH>CH3—CH3在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熔沸点越低。
C17H35COOH(硬脂酸)>C17H33COOH(油酸)烃、卤代烃、醇、醛、羧酸等有机物一般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增加,熔沸点升高。
无机化学(整理版)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讲座(上)一.无机化学(理论部分)知识点应用归纳1、无机物(分子或离子)构型:(1)简单分子(或离子):(2)配合物:2、物质的熔、沸点(包括硬度):(1)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2)离子晶体:(3)分子晶体(4)金属晶体:金属键(与价电子、价轨道有关)3、物质的稳定性:(1)无机小分子:(2)配合物:4、物质的磁性:(1)无机小分子:MO (掌握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共价双原子分子)(2)配合物:5、物质的颜色:(1)无机小分子:极化理论(2)配合物:6、无机物溶解度:(1)离子晶体:(2)共价化合物:(7、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影响因素(1)溶液酸、碱度(2)物质的聚集状态8、化学反应方向:(1)热力学数据:(2)软硬酸碱理论9、分子极性、键的极性、键角、键长等:10、推导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级组取值,|选择—组合理量子数:四个量子数取值规则11、溶液中有关质点浓度计算: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解离平衡:利用多重平衡规则,K是关键12、常见的基本概念:对角线规则;惰性电子对效应;Lewis酸、碱;质子酸、碱;缓冲溶液;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镧系收缩;电负性;电离势;电子亲合势;晶格能;键能;有效核电荷及求法等。
二.无机化学(元素部分)(1)结构}(2)性质:重点是化学性质第一讲分子结构(molecular structure)1-1 离子键理论一、基本要点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的原子反应时,生成的化合物如NaCl等都是离子型化合物,它们具有一些固有的特征,如它们都以晶体的形式存在,具有较高的熔、沸点,在熔融态或水溶液中可导电等。
这种由于原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生成正负离子,并通过静电库仑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
通常,生成离子键的条件是两原子的电负性差大于1.7以上,由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键化合物。
离子极化理论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213 有些化合物的颜色随温度的升高而加深 ( 见表 5)
表 4 阴离子的极化率
表 5 某些化合物的颜色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阴离子 OHO 2S2-
极化率 11 75 31 88 101 2
化合物 室温 加热
SnO 2 白色 黄色
Ag I 黄色 洋红
P bI 2 橙黄 红黄
K 2Cr2O7 橙黄 暗红
A lCl3 白色 黄色
01 033
Ag I 01 580 N aCl
ZnS
01 043
子变形性也逐渐增大, 导致 AgI 晶型的反常.
2 无机化合物颜色的变化规律
211 同周期元素最高价态氧化物颜色依次加深
离子极化理论认为: 离子的极化能力可以用离子极化力来衡量. 第四周期元素的阳离子从 K+ 到 M n2+ 的价电子虽然 具有相同的电子 构
1 离子晶体晶型反常的现象
。
。
按离子半径与晶体构型的关系: r + / r - = 01 225~ 01 414 A 为四配位的 ZnS 晶型; r + / r - = 01 414~ 01 732 A 为六配 位的 N aCl 晶 型;
。
r + / r - = 01 732~ 11 00 A 为八配位的 CsCl 晶型. 对于 A gX 的晶型反常现象予以分析, 其有关数据见表 11
型 s2 p 6, 但所带的电荷数不同, 故此离子的极化能力也不同. 从表 2 的数据可知, 从 K + 到 M n2+ 的离子极化力是依次增大的, 由于离子 的
相互极化与极化力成正比, 所以它们氧化物的颜色是依次加深的.
212 同种元素同一价态的氢氧化物、氧化物及硫化物的颜色依次加深
无机化学(下)试题库
无机化学(下)试题库1、选择题1.11.1.1由固体KBr制备HBr气体,应选择的酸是()。
A、H2SO4B、HAc C、HNO3D、H3PO41.1.2、卤素单质氧化性最强的是()。
A、F2B、Cl2C、Br2D、I21.1.3、下列物质还原性最强的是()。
A、HFB、HClC、HBrD、HI1.1.4、制备F2实际所采用的方法是()。
A、电解HFB、电解CaF2C、电解KHF2D、电解NH4F1.1.5、下列各对试剂混合后能产生氯气的是()。
A、NaCl与浓H2SO4C、NaCl与浓HNO3B、CaCl2与MnO2D、KMnO4与浓HCl1.1.6、氢氟酸最好贮存在()。
A、塑料瓶中B、无色玻璃瓶中C、金属容器中D、棕色玻璃瓶中1.1.7、卤素单质中,与水不发生歧化反应的是()。
A、F2B、Cl2C、Br2D、I21.1.8、实验室制备氯气常用的方法是()。
A、KMnO4与稀盐酸反应B、MnO2与稀盐酸反应可编辑C、MnO2与浓盐酸共热1.2D、KMnO4与稀盐酸反应1.2.1、下列物质中,键长最长的是()。
A、HFB、HClC、HBrD、HI1.2.2、在热碱溶液中,Cl2的歧化产物为()。
A、Cl-和ClO-B、Cl-和ClO2-C、Cl-和ClO3-D、Cl-和ClO4-1.2.3、实验室中制取少量HBr所采用的方法是()。
A、红磷与溴混合后滴加水C、红磷与水混合后滴加溴B、KBr固体与浓硫酸作用D、溴在水中歧化反应1.2.4、下列物质分子为直线型的是()。
A、OF2B、SCl2C、O3D、ICl2-1.2.5、下列哪种分子的几何构型为三角形()。
A、ClF3B、BF3C、NH3D、PCl31.2.6、常温下F2分子间存在的主要作用力为()。
A、诱导力B、色散力C、氢键D、取向力1.2.7、实验室使用的氯水必须随时配制,因为放置时氯气会()。
A、沉淀B、溶解C、与水反应D、与氧反应1.2.8、下列物质中能形成氢键的是()。
极化作用——精选推荐
极化作⽤离⼦极化1931年,德国化学家Fijans⾸先提出了离⼦极化作⽤。
离⼦极化理论认为,当正离⼦和负离⼦相互结合形成离⼦晶体时,如果相互间⽆极化作⽤,则形成的化学键应是纯粹的离⼦键。
但实际上正、负离⼦之间将发⽣程度不同的相互极化作⽤,这种相互极化作⽤将导致电⼦云发⽣变形,即负离⼦的电⼦云向正离⼦⽅向移动,同时正离⼦的电⼦云向负离⼦⽅向移动,也就是说正、负离⼦的电⼦云发⽣了重叠。
相互极化作⽤越强,电⼦云重叠的程度也越⼤,则键的极性也越减弱。
从⽽使化学键从离⼦键过渡到共价键。
1.离⼦的极化⼒(⼀般是正离⼦):离⼦使其他离⼦极化⽽发⽣变形的能为叫做离⼦的极化⼒。
影响因素:a.离⼦的电荷电荷数越多,极化⼒越强。
b.离⼦的半径半径越⼩,极化⼒越强。
如Li+ > Na+ > K+ > Rb+ > Cs+, (另外H+ 的体积极⼩, 故H+极化能⼒最强.)c..对于不同电⼦层结构的阳离⼦,他们极化作⽤⼤⼩的顺序为:18,18+2电⼦型>9-17电⼦型>8电⼦型2.离⼦的变形性(⼀般是负离⼦,阳离⼦中只有 r 相当⼤的, 如等, 才考虑其变形性.):离⼦可以被极化的程度。
影响因素:a.离⼦的电荷随正电荷数的减少或负电荷数的增加,变形性增⼤。
例如变形性Si4+<Al3+<Mg2+<Na+<F-<O2-b.离⼦的半径随半径的增⼤,变形性增⼤。
例如变形性F-<Cl-<Br-<I-;O2-<S2-c.离⼦的外层电⼦构型外层18,9~17等电⼦构型的离⼦变形性较⼤,具有稀有⽓体外层电⼦构型的离⼦变形性较⼩。
例如变形性K+<Ag+;Ca2+<Hg2+d.复杂阴离⼦变形性⼩,半径虽⼤, 但离⼦对称性⾼, 中⼼氧化数⼜⾼, 拉电⼦能⼒强, 不易变形.综上所述,常见阴离⼦的变形性⼤⼩顺序为ClO4 -<F-<NO3-<OH-<CN-<Cl-<Br-<I-3.相互极化(附加极化):Al2O3 中对施加电场作⽤, 使变形, 当然对也有极化能⼒, 但变形性极⼩, 故这部分作⽤不必考虑; 但若不是 8e 的, ⽽是18e 或 (18+2)e 的正离⼦,不考虑⾃⾝的变形性是不⾏的. 现考虑阳离⼦对阴离⼦的极化, ⼜考虑阴离⼦对阳离⼦的极化,总的结果称相互极化(有时也称为附加极化). ZnI2 CdI2 HgI2 只考虑对 I- 的极化作⽤, 应得 ZnI2 的极化程度最⼤的结果, 因为的半径最⼩. 即 ZnI2 的熔点、沸点低, ⽽HgI2的熔点、沸点⾼. 但这与实验结果是不相符的. 原因在于没有考虑的变形性, 没有考虑相互极化. 的变形性最⼩, 的变形性最⼤. 故相互极化的总结果是 HgI2 最严重.所以, ZnI2, CdI2, HgI2 的熔点 . 和溶解度 S 依次降低. 因⽽, 在遇到阳离⼦为等时, 要注意⽤相互极化解释问题.有个规律,阳离⼦所含d电⼦越多,电⼦层数越多,这种附加极化作⽤⼀般也越⼤。
选论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5、试解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强氧化性。
Courseware template
6、已知硫酸盐的热分解温度数据如下:
MgSO4 CaSO4 SrSO4 CdSO4 MnSO4 Mn2(SO4)3 895℃ 1149℃ 4℃ 826℃ 755℃ 300℃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1)正离子
Courseware template
①正离子所带电荷越高,极化作用越强; ②正离子半径越小,极化作用越强; ③不同电子层结构的正离子,其极化作用大小的顺序为:
18e或(18+2)e > 9~17e > 8e
(2)负离子
①负离子所带电荷越低,极化作用越强; ②负离子半径越大,极化作用越强; ③复杂负离子对称性高,变形性差,极化作用弱; (复杂负离子的中心原子化合价越高,变形性越差)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3.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Courseware template
①化合物颜色
极化作用越强,电子从负离子向正离子迁移更容易,化合物用越强,使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倾向越大,使化学键共价 性增加、化合物共价性增加,使化合物熔点和沸点降低;
Courseware template
4.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的应用
①判断化合物为典型离子化合物还是具有共价性的离子 化合物,判断方法如下:
⑴经验法: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直接判断,如KCl是典型离 子化合物,HCl是典型的可以电离的共价化合物; ⑵观察法:若化合物中有可产生较强极化作用的正负离子, 则化合物为具有共价性的离子化合物,否则为典型离子化 合物; ②典型离子化合物用离子键理论,具有共价性的离子化合
离子极化资料
离子极化离子极化是一种物质中发生的重要现象,它指的是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被从其原位置移开,形成带电离子的过程。
离子极化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基本概念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离子的基本概念。
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它们可以带正电荷(正离子)或负电荷(负离子)。
当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时,就会形成离子。
在物质中,正负离子的形成和相互作用是离子极化的基础。
离子极化的作用离子极化在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材料科学中,离子极化是新材料开发和性能改善的关键。
通过控制材料中离子的极化程度,可以改变材料的电学、光学和热学性质,从而实现特定功能的设计和应用。
在生物学中,离子极化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细胞膜上存在离子通道,通过调控离子的进出,细胞可以维持内外离子浓度的平衡,从而保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离子极化还参与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生物学过程。
离子极化的机制离子极化的机制主要包括电子的偏移和分布。
在离子化合物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使得离子周围的电子云发生偏移,形成极化。
在电场的作用下,电子受到电力线的作用而发生位移,不同离子间的极化程度取决于原子或分子的电性。
应用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离子极化领域的研究也将迎来新的发展。
人们可以利用离子极化来设计更智能、高效的材料,应用于电子器件、能源存储等领域。
同时,深入研究离子极化的机制,有望带来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结语离子极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现象,不仅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也在工程技术和生物学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通过深入探讨离子极化的特性和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4) 56789:;< )= >?8
! @?A7BCD?8C EF G6?D<HCB;I J<789K< L8HC<CMC? EF =NMO7C<E8I 478O6789 ""##$%I G6<87 & :!;9’1&%’ < L8 C6<H A7A?B 8?P ABE9B?HH <8 QM78C<C7C<R? <E8<O AES7B<T7C<E8 C6?EB; <H N?HOB<U?NV W6? <E8<O AES7B<T7C<E8 N?9B?? EF OEDAEM8NHI 7 8?P QM7MC<C7C<R? HO7S? 7UEMC <E8<O AES7B<T7C<E8I <H AB?H?8C?NI N?F<8?N 78N <CH OEDAMC7C<E8 FEBDMS7B <H 9<R?8V L8 7NN<C<E8I 7 H?B<?H EF B?S7C<E8H U?CP??8 C6? HCBMOCMB? EF <E8<O OEDAEM8NH 78N C6?<B QMS<C<?H 7B? ?KAS7<8?N P<C6 C6? N7CMDI 78N C6? OE8OSMH<E8 7H <8 79B??D?8C P<C6 C6? O7H?V :=.2 >(1?9 < <E8<O AES7B<T7C<E8 N?9B??X <8EB978<O O6?D<HCB;I 7AAS<O7C<E8
徐光宪提出可用阳离子的 )% * + 值作为极化力的标度,例如用 )% * + 值可作阳离子定性分析分组的依据,其值 , % 的阳离 子属第一组,其值 - / 为第三组,其值在 % . / 之间为第二组。
哥特施密特建议用离子电场力 ) * +% 作为离子极化力的标度。 以上三种极化力定量标度,只适用于惰气构型离子,不适用于非惰气构型离子,如 01 2 与 34 2 半径几近,电荷相同,但 34 2 极化力大大超过 01 2 。还有人建议用电离势作阳离子极化率的标度;克里福特、杨丕鹏、肖慎修等分别模仿原子电负性概念来定 义离子电负性、并试图用它来定量标度极化力,但效果并不理想。 邵俊、温元凯等考虑到离子电荷、半径及离子的电子构型的共同作用,提出用离子有效核电荷与半径来标度极化力,离子 极化力 ( )"% * !,离子有效核电荷 )" ( ) 5 6,) 为离子的核电荷数,6 为离子中所有电子对外面假设的加合电子的屏蔽系数之 和,它与离子的电子构型有关。他们以斯莱脱电子屏蔽规则为基础给出了核外各电子层中电子的屏蔽系数,并计算了周期表中 常见阳离子和简单阴离子的极化力,取得较好的结果,他们所提供的极化力数据对非惰气构型离子也适用,与化合物性质符合 得较好。
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要从离子极化对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的影响来分析。离子极化和分子极化对于化合物中 原来的化学键极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分子极化使得共价分子内偶极矩增大,化学键及分子极性增强,而离子极化使原来没有偶 极的阴 " 或阳 # 离子产生诱导偶极,并且单个离子上的诱导偶极与离子键中阴、阳离子间电荷偶极方向相反,使键极性削弱,也 可以看作阴、阳离子相互对对方外层电子云的吸引与排斥,使离子间出现了类似共价键的部分电子云重叠、电子共享,使离子 键带有一定共价键成份。法扬斯把共价键看作是离子极化的一种极端情况,并从离子极化程度来判断化学键的离子性和共价 性,解释从离子键向共价键的过渡的过程,当然这是一种粗略的近似。
! 江西教育学院化学系, 江西南昌 ""##$% &
’ 摘 要 ( 本文论述了离子极化理论定量化的进展,并提出了离子极化的一个新的定量标度———化合物的离子极化 度 ),给出了其定义,计算公式,并用离子极化度数据解释了一系列离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取得了与事实 基本相符合的结论。 ’ 关键词 ( 离子极化度;无机化学;应用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0 ! $### & #+ / ##"$ / #1
我们研究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关系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种是先把极性键 " 包括离子键 # 均看作是共价键,用量子力学 近似方法计算分子波函数,估算化学键中的离子性成份。另一种就是先把化学键都看作是离子键,然后再根据离子极化程度来 估算键的共价性成份$ 这就是离子极化理论方法,它有其优点,不涉及量子力学的繁难数学处理过程,只要有合理的定量标度, 就可以较简洁直观地说明无机离子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质。
%& % 离子极化率
离子极化率是离子在电场中变形性大小的度量,其定义是离子在单位电场强度下产生的偶极矩的大小$ 即 " ( 4 * 7。 7 为静电场强度,4 为离子产生的诱导偶极矩。由于物质的极化率 " 与介电常数之间符合克劳修斯———莫索第———德拜方 程,而介电常数又与物质折射率有关,法扬斯据此提出了由物质折射度求离子极化率的经验公式,从而可以用实验方法确定离 子极化率。 离子极化率也可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出来,海斯等由量子力学变分法得到离子和原子极化率的近似计算公式。鲍林用量 子力学二级微扰理论,用半经验方法也推算了一系列离子的极化率,现在鲍林与法扬斯的极化率数据被广泛引用。
在现代化学中,量子化学理论已直接深入到分子与原子的内部,用微观结构理论来解释化学现象之本质,揭示物质结构与 性能间的内在联系,进展令人鼓舞,可以期待,建立在量化理论和计算机处理技术基础上的 “分子设计”将会逐步成为现实。但 是,当前在化学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方面,对无机离子化合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些描述定性成份居多。而近十几年来,离子极 化定量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已能初步较系统地揭示离子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然而迄今为止,该理论在无机化学界还未得 到应有的重视,在教科书中只作定性的简介’, (,有的无机结构化学专著中,甚至很少提及’$ (。这对于无机结构理论的发展是不利 的。
离子极化能的定义是离子相互极化时体系势能降低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符号为 -.。 由于离子化合物均以离子晶体形态存在,所以离子极化能显然与离子晶体的形成有关。我们假定离子晶体的总晶格能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阴、阳离子组成的 “纯”离子型晶体时所释放的纯离子晶格能,符号为 -/,此时离子都是 “正” 刚球体,电荷中心在原子核位置上;第二部分是由阴、阳离子相互极化产生的离子极化能,由于离子电子云变形、部分重迭,使 核间距缩短0 从而释放极化能。因此 - 1 -/ 2 -.。 离子化合物的离子晶格能 - 可由波恩———哈伯热化学循环计算求得,而 -/ 可用纯离子模型晶格能计算公式 # 卡普斯廷斯 基公式 $ 求得:用 -. 1 - 3 -/ 即可得出化合物离子极化能。 许多化学工作者探讨了各种离子极化能的推求方法。杨丕鹏提出了由电负性计算化合物离子极化能的经验公式4
! 定义一个离子化合物极化程度的统一化合物中离子极化效应的强弱 ,例如从 -. 的数据中得知,)+)* 的 -. 为 @%AB· CD* 3 @,而 ’(, 的 -. 值为 @!6 &AB·CD* 3 @,因此可以得知 ’(, 中离子极化效应更为显著,’(, 的共价性更明显。但是如果我们把化 合物的 -. 数值的大小作为化合物离子极化效应的唯一标度,有时又会出现明显的错误。例如 ):)*% 的 -. 值为 @96 %AB·CD* 3 @, 比 )+)* 的 -. 值大,可是 ):)*% 是离子晶体,而 )+)* 却是共价晶体。这是因为 ):)*% 是 ’E% 型化合物,阳离子电荷多,静电引力 强,其纯离子晶格能 -/ 比 ’E 型 )+)* 的 -/ 大得多,):)*% 的 -. 数值虽然较大,但在总晶格能 - 中所占的比例却更少,所以 ):)*% 的离子极化效应程度更小些。
% 离子极化理论定量化的进展
近年来离子极化理论在极化力,极化率及离子极化能的定量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 离子极化力
离子极化力决定了它对邻近离子施加静电场的强度,许多研究者从离子的结构参数出发来计算极化力,企图通过标度离 子的静电场强度来建立极化力的定量标准。
卡特金提出用离子势 ! ( ) * + 来表示离子极化力,) 是离子价电荷数,+ 是离子半径。离子势反映了离子电荷密度的大小, 决定了离子的电场强度,所以可以用来标度极化力,例如在判断主族元素氢氧化物酸碱性时发现,若中心阳离子 ! , %& % 为 碱, ! - !& % 为酸,在 %& % . !& % 之间为两性氢氧化物。
- 1 -/ 5 &6 %! # 78 3 &6 !97’ $ 肖慎修、陈天朗提出了由离子数目、离子价、离子电负性差及阳离子的 : 电子数等多因子计算极化能的经验公式,还有人推 出从电离势、离解能,电子亲合势等来计算的经验公式,这些方法都不能令人满意。 邵俊、温元凯提出了由阳离子极化力、阴离子极化率来推求化合物离子极化能的经验计算公式:-. 1 !;"% < ! 2 =! 2 > 这个计算公式把化合物中离子相互极化的程度和阴、阳离子的极化能力联系起来了,而且他们通过实验给出了不同类型 晶体的 ?、=、> 经验常数值,并计算了三百多种无机化合物的离子极化能,结果较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