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寂说

合集下载

热寂说的终极批判

热寂说的终极批判

关于热寂说的终极批判郭茂森物理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6班摘要:作者总结了几种关于热寂说的批判,并指明了其批判的不合理性。

在成熟的宇宙学基础上一针见血的否定了热寂说。

Clausius 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到整个宇宙本身是正确的,但是宇宙并没有熵极大值,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宇宙粒子退耦。

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敏锐的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观点——宇宙熵守恒。

关键词:热寂说熵宇宙Clausius 在1850年总结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其中热力学第一定律数学表示形式为ΔU=W+Q ,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示形式为⎰=ba ab T Q d S -S 。

Clausius 把热力学两大定律外推到宇宙,提出“宇宙总能量守恒,宇宙的熵趋于极大最终永久出于死寂状态”观点。

在当时,前者被人们普遍接受,后者引起不少人质疑。

此后,宇宙是否“热寂”始终困扰着人们,各种批判“热寂”的理论应运而生。

但是,这些观点都没有触及到宇宙的根本,故说服力都不是很强。

现回顾一下前人的观点。

1.麦克斯韦妖Maxwell 假想了一种具有极高的智慧,可以追踪每个分子的行踪,并能辨别出它们各自的速度的妖(怪)称为麦克斯韦妖。

该“类人妖”有特殊的能量控制机制以与熵增加相拮抗,从而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再成立。

现简单描述如下:绝热容器里面充满理想气体,并且达到热平衡。

中间有一隔板,分子无规则运动碰撞隔板,小妖在隔板上精确控制隔板上的“门”,使动能大的分子通过,而动能小的分子留在另一侧,这样,其中的一侧就会比另外一侧温度高,从而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其实,此过程并没有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此妖在选择分子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所以如果把妖与气体看成一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系统的熵还是增大的。

2.玻尔兹曼涨落说Boltzmann 从微观角度对熵增加给予统计解释。

按照这种解释,热平衡态总伴随着涨落现象,后者是不遵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Boltzmann 认为,在宇宙的某些局部可以偶然的出现巨大的涨落,在那里熵没有增加,甚至在减少。

热力学定律1

热力学定律1

热力学定律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在19世纪早期,不少人沉迷于一种神秘机械, 这种设想中的机械只需要一个初始的力量就可使其运转起来,之后不再需要任何动力和燃料,却能自动不断地做功。

在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之前,人们一直围绕着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这种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的永动机称为第一类永动机。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 它是说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 但其总量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 是守恒的。

本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能量和质量可以互变, 所以能量守恒定律改为质能守恒定律。

这一定律指出物质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 一度被无神论当作宇宙永恒的根据.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产生是这样的: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热和功的转化问题。

于是,热力学应运而生。

1798年,汤普生通过实验否定了热质的存在。

德国医生、物理学家迈尔在1841-1843年间提出了热与机械运动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第一次提出。

焦耳设计了实验测定了电热当量和热功当量,用实验确定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补充了迈尔的论证。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人们认识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后,制造永动机的梦想并没有停止下来。

不少人开始企图从单一热源(比如从空气、海洋)吸收能量,并用来做功。

将热转变成功,并没有违背能量守恒,如果能够实现,人类就将有了差不多取之不尽的能源,地球上海水非常丰富,热容很大,仅仅使海水的温度下降1℃,释放出来的热量就足够现代社会用几十万年,从海水中吸取热量做功,则航海不需要携带燃料!这种机械被人们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但所有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这违背了自然界的另一条基本规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1824年,法国陆军工程师卡诺设想了一个既不向外做工又没有摩擦的理想热机。

通过对热和功在这个热机内两个温度不同的热源之间的简单循环(即卡诺循环)的研究,得出结论:热机必须在两个热源之间工作,热机的效率只取决与热源的温差,热机效率即使在理想状态下也不可能的达到100%。

热寂说ppt

热寂说ppt
热寂说
热寂说的提出
于1865年4月24日在苏黎世自然科学家联 合会上作了一篇题为《关于热动力理论主要方 程各种应用的方便形式》的演讲,该文同年发 表于德国《物理和化学年鉴》。克劳修斯在这 篇文章中第一次引进了“熵”的概念,证明了 熵在绝热过程中的增加,并将热力学定律表述 为“宇宙的能量保持不变,宇宙的熵趋于极大 值”这样两个宇宙的基本定律。他指出,当宇 宙中的一切状态改变都向着一个方向时,全宇 宙必然要不断地趋近于一个极限状态。实际上, 这里所说的“极限”状态就是指“宇宙热寂状 态”。
参考文献: 钱时惕.《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成立条件与热寂说问题》.河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1.第三期
谢谢观赏
按直观经验或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10 个粒子经一定时间的 无规热运动之后, 将达到几率最大的状态, 即10 个粒子在 整个容器中呈均匀分布。粒子数N 愈大, 这个结论 愈可靠。 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是粒子热运动的动能远大于粒子间 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的势能。
2.系统处于静态空间 设想如图2所示的又一理想实验 在空腔内有二个物质体系A 与B, 它们分别由不同种类的 物质粒子所组成。设物质体系A 的温度为Ta, 物质体系B 的温度为Tb。按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将从温度高的物体 自动地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直到腔内达到热平衡为止。
上述结果是在假设空腔本身的体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得 出的, 亦即系统处于静态空间。若空腔体积发生变化, 组 成物质体系A 与组成物质体系B 的物质种类不同,它们遵 守不同的物态方程, 则可能出现体系A 的温度Ta 随空腔体 积V变化的速度不同于体系B 的温度Tb随空腔体积V 变化 的速度, 这样一来, 原来腔内已达到的温度平衡会由于体 积之变化而引起温度不平衡, 即: 在V 不变时,Ta=Tb 在V 发生变化时, 出现Ta>Tb或Ta<Tb 。 这显然也不遵守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寂说

热寂说

11
耗散结构学说
“耗散结构”是指一种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关键在于系统必须是开放的,而且系统内有序结构的产生要靠外界 不断供给能量和物质以及负熵流。 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不久,一些人即将其推广到整个宇宙,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 开放系统,它远离平衡态。由于它不断吸取负熵流,因而在宇宙的一些区域内,熵不 但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因此宇宙不可能变成完全无序的“热寂”状态。
9
大爆炸学说---“倒了头”的宇宙“热寂说”
未来所有恒星上的热核反应都将逐渐停止,留下的将是各种各样的宇宙“熔渣”--黑 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而宇宙的背景辐射温度将不断下降,以至于无限地趋近于绝对 零度,最终达到另一种意义上的“冷寂”。宇宙另一种可能的状态是,当膨胀达到最 高点,背景辐射的温度降到最低,此时宇宙开始收缩,温度又重新上升。当宇宙不断 收缩至愈来愈接近它的最后阶段时,环境条件同大爆炸后不久起支配作用的那些条件 越来越相似,宇宙又重新回到处于“热寂”状态的基本粒子“羹汤”状态。这实际上 是一个反演过程。在宇宙暴缩的最后时刻,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所有的物质 都将因挤压而不复存在,包括时空本身在内的一切有形的东西统统将被消灭,只剩下 一个时空奇点。无论宇宙最后出现哪一种状态,其结果对人类来说都将是灭顶之灾。
7
大爆炸学说
现代宇宙学的基本模型——宇宙大爆炸 由于在膨胀过程中,不同物质的温度降低的程度不一样,辐射温度降低较慢,粒子温 度降低较快,就会造成Tr大于Tm而产生温差。这与经典热力学的结论正好相反。虽然 这个温差会由于辐射与粒子之间的碰撞而消失,以至达到热平衡,但是由于达到平衡 所需的时间比宇宙膨胀所需的时间要长,因而辐射和粒子之间就永远不可能达到热平 衡。此时系统的熵尽管不断增加(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符),但它离平衡态却越来 越远。而宇宙中发生的正是这种变化。

热寂说和循环说

热寂说和循环说

热寂说和循环说
热寂说和循环说,是描述宇宙命运的两种概念。

热寂说,是指宇宙在经历漫长的时间之后,会渐渐失去活力和能量,最终进入一个永无止境、全无生命、全无活动的状态。

这是因为
宇宙会不断地膨胀,渐渐地稀薄,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减弱,
最后星体间将断绝一切形式的联系。

宇宙将变得极度孤寂冷清,呈现
出冷促促的灰暗景象。

而循环说,则是指宇宙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宇宙有一
个起点,也会有一个终点,但由于万物之间无始无终,所以宇宙的终
点也就是另一个起点。

就像一个钟摆,摆动时时刻刻都在做往返,没
有终点也没有起点。

这种循环的过程被称为“宇宙大爆炸与重整论”。

这两种说法是科学家根据天文观测和理论分析,提出的两种可能性。

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其中哪一种是正确的,但从目前的观
测数据来看,循环说更能得到支持,也更符合宇宙的普遍规律。

热寂说

热寂说

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自然界宏观过程的不可逆性,是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果之一,它和其他许多自然规律一样,适用范围具有条件性和局限性.1865年克劳修斯把第二定律应用范围推广至整个宇宙,提出了"宇宙的熵趋于极大"的观点.1867年他进一步指出:"宇宙越接近于其熵为一最大值的极限状态,它继续发生变化的机会也越减小,如果最后完全到达了这个状态,也就不会再现进一步的变化,宇宙将处于死寂的永远状态."[1]这就是"热寂说".第二定律是否适用于宇宙?宇宙"热寂说"是否成立?这些问题虽然争论了一百多年,但至今尚未解决.目前西方某些学者倾向"热寂说",[2]他们认为当前流行的大爆炸宇宙说是支持"热寂说"的,理由是宇宙起源于一个密集能源的大爆炸.当这个稠密的能源向外膨胀时,它的膨胀速度逐渐减慢,从而形成了银河系、恒星和行星.当这个能源继续膨胀、消散时,它失去原来的秩序,最后使熵达到最大值,即达到热寂的最终热平衡状态.许多学者从哲学角度对"热寂说"进行了批判.本文则着重从物理学角度讨论这个问题.对热力学定律做出杰出贡献的克劳修斯,在1865年发表了《力学的热理论的主要方程之便于应用的形式》的论文。

文章中把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即熵增加原理。

在这篇文章的末尾,克劳修斯指出,如果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适用于整个宇宙,则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宇宙的能量是恒定的;(2)宇宙的熵将趋于某个极大值。

”克劳修斯认为这两个结论是宇宙的基本原理。

1 867年,克劳修斯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宇宙越接近于其熵为最大值的极限状态,它继续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小;当它完全达到这个状态时,就不会再出现进一步的变化了。

宇宙将处于一种热寂(heat death)的永恒状态。

进化论系列讲座(二十六)_熵与热寂

进化论系列讲座(二十六)_熵与热寂

71化 石2022年 第2期熵与热寂进化论系列讲座(二十六)郭建崴 陶格通其木格前文提到,克劳修斯(R u d o l f J u l i u s Emanuel Clausius ,1822-1888)于1850年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热不可能从低温物体流向高温物体而不产生任何其他的影响,突出了热传导的不可逆性。

在此基础上,他率先发现了当时的同业学者期望找到的以建立一个普适的判据来判断自发过程进行方向的物理量,即后来定名为熵的状态参量。

在1865年发表的《力学的热理论的主要方程之便于应用的形式》论文中,他把这一新的状态参量正式定名为熵。

熵克劳修斯重新研究了卡诺热机、卡诺循环和卡诺原理。

卡诺的理想热机用于作功的热量是,从高温热源吸来的热量Q 1减去低温热源处放掉的热量Q 2,即Q 1-Q 2。

因而理想热机的效率也可以由(Q 1-Q 2)/Q 1=1-Q 2/Q 1来计算,这与前文介绍的用绝对温度表示的热机效率是等价的,因此可由1-Q 2/Q 1推导出1-T 2/T 1,由1-Q 2/Q 1=1-T 2/T 1便可得到Q 1/T 1=Q 2/T 2。

克劳修斯将Q 1/T 1解释为工作物质从温度为T 1的高温热源处吸取热量Q 1,而Q 2/T 2则是工作物质在温度为T 2的低温热源处放掉热量Q 2,发现工作物质的温度T 同它所携带的热量Q 的比值Q /T 是一个同理想热机具体工作过程无关的量,它的变化只决定于初始和终了两个状态。

因此,Q /T 是系统的一个状态参量。

克劳修斯发明了熵这个名词来表示这个状态参量。

理想热机是一种可逆的热机,排除了热机工作过程因摩擦、漏汽、散热等所损耗的热量,工作物质在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处的熵完全相等,即Q 1/T 1=Q 2/T 2。

换言之,理想热机工作过程中不发生熵的变化。

因此可以推论,可逆的变化过程是系统的熵不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真实的热机中,由于不可能完全排除摩擦、漏汽、散热等因素,必然会有部分热量在热机工作的过程中被上述因素耗损掉,所以真实热机的工作过程是不可逆的。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诘难和佯谬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诘难和佯谬
5.傅献彩,沈文霞等.物理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6.李如生.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 Physics.
参考文献
1.王季陶.现代热力学基础简介[J].物理.2016, 29 9.
2.王季陶.现代热力学基础简介[J].物理.2016, 69 1.
3.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4.赵凯华.新概念物理教程 热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在19世纪,能够认识到热寂说谬误的科学家寥寥无几,当然更不可能科学揭示其实质了。玻耳兹曼曾经注意到生物的生长过程与熵增加相违背的事实,还曾进一步提出微观起伏说来反驳热寂说,但是微观起伏远远不足以与宇宙中极其巨大的熵增加过程例如恒星的衰老死亡和宇宙本身的膨胀相抗衡。麦克斯韦也模糊意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与熵增加相拮抗的能量控制机制,但他无法清晰地说明这种机制。热寂说成为19世纪的自然科学留给20世纪的一大疑难问题,曾经困扰了物理学界和哲学界100多年,而没有解决。
三、吉布斯佯谬
对等量的两种不同理想气体A、B,在体积、温度、压力都相等的条件下,混合前总熵
S=SA+SB
根据吉布斯定理,混合后总熵等于两种气体的分熵之和,即
S=SA+SB
混合熵S=SS=nRln2 1
混合熵与气体的性质无关。即使两种气体性质无限接近,只要存在差别混合熵就由1式给定。但是,当两种气体的性质完全相同时,1式不再成立,这时S=0。依据我们的经验,这里的S突变似乎不应出现,这好像是一个理论上的谬误。这就是吉布斯佯谬。 两种气体的分子,只要存在差别,总可以把它们分辨开来。因而在混合前后,我们可以探测到两种分子的数密度都发生了变化,各减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是,一旦过渡到同种气体,混合前后分子数密度不变。因此,S的突变于不同于相同的突变,或者说于分子数密度的改变的突变,这是客观存在,吉布斯佯谬并非谬误,所以称为佯谬。

物理学中的哲学

物理学中的哲学

物理学中的哲学当我们学到惠更斯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推迟势和测不准关系等知识时,总觉得物理与哲学紧密相连。

热力学系统、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很难不涉及哲学的系统观、实在论、运动观和物质观。

其实,许多大物理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也常常陷入哲学的思考。

哲学之所以这样有魅力,不仅是物理的发展得益于许多哲学思想,如开普勒的追求外星运动的和谐性,来自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启示;牛顿的运动理论,受实在论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哲学希望比物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认识,这也是物理从物质基本运动角度所孜孜以求的。

记得在学生时代,我们就选过一些带哲学色彩的物理问题进行探讨:1、无限可以有界,有限可以无界;2、物质不灭的局限性;3、热寂说的实质;4、无时间的存在形式;5、有无第一推动力;6、系统与微扰;7、测不准的实质;8、灵感的基础……现在回忆起来,记忆犹新。

现在这些问题的讨论,有些尚未有定论。

但物理学对我们哲学观的影响,却可以看得出来:经典物理从牛顿力学开始,力、热、点、光、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实在论、决定论的影响。

物理科学的建立是从力学开始的。

在物理科学中,人们曾用纯粹力学理论解释机械运动以外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如热、电磁、光、分子和原子内的运动等。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这一时期起着重要作用。

在他的著作中讨论了力学问题,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真理相去甚远,但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如此之大,以致他的这些观点在科学思想上起着重要作用。

他的权威在中世纪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直到伽利略的时候仍不可动摇,在中世纪,他的著作阻碍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宗教改革闻名的反对教会权威的斗争标志着物理学家开始以实验的语言来研究自然。

哥白尼体系的建立是这时第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推翻了托勒密体系的地球中心说,主张地球是圆的,绕着自己的轴自转,并绕太阳公转。

他第一次揭示了季节的变化和行星视扰动的原因。

他的体系的一大缺点是认为一切天上的运动都是圆周运动的复合。

唯物辩证法 “热寂说”

唯物辩证法 “热寂说”

唯物辩证法 “热寂说”
“热寂说”是指人们认为只有热力存在,而没有被称为“寂”的物质存在。

它是唯物辩证法中于19世纪初由英国著名物理学家乔布斯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理论。

概念表明,宇宙以及它所有的部分都是由热能构成的,没有寂寞的物质存在。

“热寂说”认为,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无数微小的、可以互换的热能粒子构成的。

它们构成相互作用的热能系统,经过转换和变化的热能形成不同的物质体。

当热能系统实现完美的能量平衡时,它们可以形成静态的物理结构——热寂状态,也就是寂寞的物质不存在的意思。

“热寂说”的出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假设:宇宙的存在是无限变化的,物质的产生只是热能的转化和重新组织。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引领出热力学的发展。

它为科学界开拓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引领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热寂说”的主要思想可以用来解释宇宙中的许多现象。

它坚持无限变化的观点,反对物质以本身的存在方式有恒定性,更强调现象和事物发展的继续性,从而改变了人们最初固有的认识观念。

“热寂说”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它深刻的哲学内涵,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客观世界。

学习辩证法 批判热寂说——兼评热力学第二定律

学习辩证法 批判热寂说——兼评热力学第二定律

学习辩证法批判热寂说——兼评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虽然被认为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定律,但有些物理学家,如热力学著名学者热寂,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能量范围中的任何失衡都可以通过总体能量的变种
消除。

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是不可避免的定律,而是一种具有一定条件的概率性现象。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辩证角度来考虑。

辩证思维是“反对对立矛盾的准确思维”,它把事物看作是相互联系、互相抵消、相辅相成的过程,它把事物踏入“历史关系”中加以
概括,它前进的积极性和把握自身解决问题的眼力都具有科学性。

因此,通过辩证思维,我们可以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分为两个部分来讨论,即可循环性和不
可循环性。

从性质上说,不可循环的能量失衡只能通过能量的流失来消除,而且不可重复,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就不可避免。

而可循环的能量失衡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的重复而得到消除,这样的能量失衡就不能说是不可避免的定律,所以热寂说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通过辩证思维,我们可以分析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种有条件的概率性现象,而热寂说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观点。

熵增方向——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之路

熵增方向——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之路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我们人类也在不停地变化,从牙牙学语到满头银发;人类居于自然,属于自然。

一个人如果热爱大自然,他会认真仔细观察他能见到的一切自然现象,而每一种自然变化都有着其自身的规律性。

我们知道,人的衰老、树木枯萎、房子倒塌、原油消耗、土地风化等都包含着自然过程的方向性规律,或者说是沿着某一方向进行的。

在物理学上,我们把这一类的变化过程称为自然过程的不可逆性。

严格地说,一切自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现在,我们需要探知的是,这些不可逆的自然过程,是按怎样的变化方向进行的?一熵及熵增原理一滴墨水可以染黑一盆清水;一缕花香可以溢满居室,这类自然现象我们叫扩散。

实验证明,一切的扩散过程总是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进行的。

扩散的过程也是自然的,不可逆的。

如果我们把高浓度和低浓度区域看成一个封闭的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变化就是从高低有序到平衡无序的变化。

我们再来看一下热传递的方向性。

高温物体A和低温物体B的接触,我们会发现,在自然的情况下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其结果就是A物体的温度降低和B物体的温度升高,最终是A、B同温,即热平衡。

如上,我们也可以把A、B看成是一个系统,那么热传递的方向就是:从温度的高低有序到热平衡无序的变化。

事实上,一切自然过程都是按从有序向无序方向进行的。

一百多年前的物理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总结出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是熵增原理,指明了一切自然过程的方向性。

熵增原理最经典的表述是:“绝热系统的熵永不减少”,近代人们又把这个表述推广为“在孤立系统内,任何变化不可能导致熵的减少”。

所说的熵是一个描述系统状态的重要物理量,简单地说熵就是系统内混乱和无序的度量。

熵值越大,混乱无序的程度越大。

其实是克劳修斯首次从宏观角度提出熵概念(S=Q/T),而后波尔兹曼又从微观角度提出熵概念(S=klnW),当然两者是相通的。

孤立系统指的是系统和外界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浅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

浅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

浅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摘要】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容易成为教学的难点,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该定律的内容。

【关键词】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系统引言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

由于该定律的抽象程度较高,适用范围较广,表述形式多样,因而容易成为教学的难点。

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人们对热现象的系统研究是从18世纪开始的。

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对动力机械的需要,导致了蒸汽机的发明。

为了提高热机效率,促使人们开展了对温度、量热学、热传导、热的本性等问题的实验和理论方面的研究。

这些为热力学定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50年,克劳修斯通过对卡诺关于热机的已有成果的研究发现,卡诺所说的热机需要有第二个热源和他提出的理论效率公式,都表述出热机所特有的问题:一定要有一个对转换进行补偿的过程(即用接触一个低温热源的方法进行冷却的过程),以便使热机恢复到它初始的力学状态和热学状态。

开尔文抓住了该问题的实质,在1851年提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能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

"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

人们把“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影响"称之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

利用克劳修斯关系式,热力学定律可以写成微分形式:dS≥dQ/T或积分形式Sb-Sa≥badQ/T,其中">"对应于不可逆过程;“=”对应于可逆过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方式虽然形式多样,但它们都反映了能量转化的方向这一根本特性,即有序能量可以全部无条件地转化为无序能量,而无序能量全部转化为有序能量是不可能的或有条件的。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在对热机效率的研究和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由物理学家们通过科学的思维加工而得出的。

鲁道夫 克劳修斯生平

鲁道夫 克劳修斯生平

鲁道夫·克劳修斯生平1822年1月2日生于普鲁士的克斯林(今波兰科沙林)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曾就学于柏林大学。

1847年在哈雷大学主修数学和物理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从1850年起,曾先后任柏林炮兵工程学院、苏黎世工业大学、维尔茨堡大学、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

他曾被法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和彼得堡科学院选为院士或会员。

)因发表论文《论热的动力以及由此导出的关于热本身的诸定律》而闻名。

1855年任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1867年任德意志帝国维尔茨堡大学教授,1869年起任波恩大学教授。

克劳修斯生于波美拉尼亚省的克斯林市,在他父亲的学校开始接受教育。

几年之后,他去了什切青市就读文理中学,1844年从柏林大学毕业,他在大学学习的是数学和物理,同学中有海因里希·马格努斯(Heinrich Magnus)、约翰·彼得·狄利克雷及雅各·施泰纳(Jakob Steiner),也跟兰克学习过历史。

1847年,他完成对地球大气的光学研究从哈雷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当上了德国皇家炮兵工科学院的物理学教授及柏林大学的无俸讲师。

1855年至1867年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教授,其后移居至维尔茨堡,两年后的1869年又移居波恩。

1870年克劳修斯在普法战争中组织了一支救伤队,在战争中受了伤,持久伤残,因此被授予铁十字勋章。

他的妻子阿德莱德·丽姆普兰姆(Adelheid Rimpham)于1875年难产而死,留下他独力抚养六个孩子。

但他仍继续教学,只是从此研究时间就少了。

克劳修斯于波恩去世。

克劳修斯在他关于光折射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我们白天看见蓝天空,日出及日落时看见各种红天空(以及其他一些现象),都是由光的折射和反射导致的。

以后,瑞利勋爵提出这其实是由光的散射所导致的,但无论如何,克劳修斯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比之前的相关研究要数学化得多。

他最有名的论文《论热的移动力及可能由此得出的热定律》(&Uuml;ber die bewegende Kraft der W&auml;rme)于1850年发表,其中涉及到热的力学理论。

热寂说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耗散结构

热寂说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耗散结构

热寂说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耗散结构热寂说--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耗散结构00热寂说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胥斯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讨论宇宙问题而得出的一种错误结论。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在一个不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即不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孤立系统中,熵的变化总是大于或等于零,这就是熵增加原理。

按照这一原理,孤立系统的熵必趋于极大,即趋向平衡态,最后达到温度平衡。

克劳胥斯不懂辩证法,不能正确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故将这一只适用于有限范围的定律外推到无限宇宙中,1865年错误地把这个定律概括为“宇宙的熵趋极大”。

1867年他又在《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通俗讲演中,更加明确地说:“宇宙的熵趋向于极大。

宇宙越是接近于这个熵是极大的极限状态,进一步变化的能力就越小;如果最后完全达到了这个状态,那就任何进一步的变化都不会发生了,这时宇宙就会进入一个死寂的永恒状态。

”这就是热寂说或宇宙热寂说。

这段话的意思是,自然界一切机械运动、电磁运动、化学运动等运动形式都将转化为热运动,而热运动则不能向其他运动形式转化,而热量不断向宇宙空间逸散,最后达到热平衡,宇宙各处温度都一样,于是一切变化都停止了,什么运动也没有,此时宇宙陷入热的死寂状态而毁灭。

如果要使宇宙复活重新运动起来,就必须靠外来的推动。

“因此,必须设想有上帝存在了。

牛顿的第一推动力变成了第一炽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67页)热寂说一提出就受到宗教神学界和各种唯心主义派别的特别欢迎,利用它来作为世界末日论和上帝创世说的“科学”根据。

直到1951年,罗马教皇庇护十二世在《从现代自然科学看上帝存在的证明》的演说中,还将宇宙热寂说作为“承认宇宙中有个神圣的造物主”的证据。

实际上,宇宙热寂说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前者并不是后者的科学推论。

恩格斯根据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指出了热寂说的错误:一是违反了能量转化原理(质不灭原理),“克劳胥斯的第二原理等等,无论以什么形式提出来,都不外乎说:能消失了,如果不是在量上,那也是在质上消失了。

物理学家克劳修斯

物理学家克劳修斯

物理学家克劳修斯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克劳修斯在1822年出生于普鲁士的克斯林。

他的母亲是一位女教师,家中有多个兄弟姐妹。

他中学毕业后,先考入了哈雷大学,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

为了抚养弟妹,在上学期间他不得不去做家庭补习教师。

1850年,克劳修斯被聘为柏林大学副教授并兼任柏林帝国炮兵工程学校的讲师。

同年,他对热机过程,特别是卡诺循环进行了精心的研究。

克劳修斯从卡诺的热动力机理论出发,以机械热力理论为依据,逐渐发现了热力学基本现象,得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陈述。

在《论热的运动力……》一文中,克劳修斯首次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义:“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这与开尔文陈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制成一种循环动作的热机,只从一个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其他物体不发生任何变化”是等价的,它们是热力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同时,他还推导了克劳修斯方程——关于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和气体普适常数之间的关系,修正了原来的范德瓦尔斯方程。

1854年,克劳修斯最先提出了熵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热力学理论。

他将热力学定律表达为:宇宙的能量是不变的,而它的熵则总在增加。

由于他引进了熵的概念,因而使热力学第二定律公式化,使它的应用更为广泛了为重要的领域,即创建了统计物理学的学科。

在后来的著作中,克劳修斯推导出能表示受压力影响的物体熔点(凝固点)的方程式,后来被称为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

克劳修斯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建立热力学基础;同时,他在分子运动论以及电解质和固体电介质理论方面也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鉴于他在物理学各领域中所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1865年,他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867年,克劳修斯受聘于维尔茨堡大学,担任教授。

在这所大学里他任教两年。

在这期间(1868年),他又被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长。

1869年以后,他任波恩大学教授。

1870年他最先提出了均功理论。

1870年至1871年的战争期间,克劳修斯的膝盖惨遭重伤,因此,不得不将学生们的实验课交给克莱门斯凯特来负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疾说“热寂说”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宇宙学推论,这一推论是否正确,引起了科学界和哲学界一百多年持续不断的争论。

由于涉及到宇宙未来、人类命运等重大问题,因而它所波及和影响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界和哲学界,成了近代史上一桩最令人懊恼的文化疑案。

一、“热寂说”是谁提出来的?毫无疑问,“热寂说”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者提出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者有两人,一位是英国的开尔文勋爵(Lord Kelvin)(即威廉·汤姆逊,W.Thomson),另一位是德国的克劳修斯(R.Clausius)。

那么,谁是“热寂说”的提出者呢?国内学术界大多数人都认为,“热寂说”的提出者是克劳修斯。

持此说的人一般都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反复提到的“克劳修斯的第二原理”的说法作为根据。

另外一条根据则是,“熵”的概念是由克劳修斯提出来的,而“热寂说”是反映宇宙中熵不断增大的一种极限状态,所以“热寂说”是由克劳修斯提出的。

事实上,如果仔细考察一下有关“热寂说”的历史文献,我们就会发现以上说法有误,至少是不准确的。

1852年4月19日,开尔文在《爱丁堡皇家学会议事录》上发表的《论自然界中机械能散逸的普遍趋势》一文指出:“在现今,在物质世界中进行着使机械能散失的普遍趋势……在将要到来的一个有限时期内,除非采取或将采取某些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并正在遵循的规律所不能接受的措施,否则地球必将开始不适合人类像目前这样居住下去”。

[1]在这篇论文中,开尔文首次指出,从卡诺定理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的结果,即当热从热的物体传到比较冷的物体时,就存在着机械能不可能完全恢复的耗散现象。

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这种不可逆转的机械能的耗散趋向,必然造成宇宙中热量的不断增加。

其直接后果是,地球必将“不适合人类像目前这样居住下去”。

显然,开尔文在这里对宇宙热寂的思想作了充分的暗示。

十年后,即1862年,开尔文发表《关于太阳热的可能寿命的历史考察》一文,该文曾被收入1902年出版的《科普讲演与致辞》一书。

引人注目的是,在这篇文章中间,开尔文在“运动停止和整个物质宇宙的势能竭尽”这句话旁边加了一条附注:“见1852年4月19日爱丁堡皇家学会会议录”上他发表的“《论自然界中机械能散逸的普遍趋势》一文”。

[2]这是开尔文提出“热寂说”的一条重要证据(当然,这一证据并不能排除开尔文与克劳修斯争夺提出“热寂说”优先权的可能性)。

另一条重要证据则是赫尔姆霍兹(H.Helmholtz)在1854年发表的《论自然力的相互关系》一文。

在该文中,赫尔姆霍兹指出,"我们必须钦佩汤姆逊的聪明才智,他在一篇长期为人熟知的文章中,唯一地说热、物体的体积和压力能够识别出威胁宇宙的后果,虽然那肯定会发生在无限时间之后,会永远死亡"。

[3]虽然目前还不能最终肯定赫尔姆霍兹所提到的原文即是《论自然界中机械能散逸的普遍趋势》,但起码据此可以初步判断开尔文在1854年之前就已经提出了宇宙“热寂”问题。

阎康年根据自己对开尔文原作的考证认为,尽管在开尔文看来自然界中机械能耗散不可逆转的普遍趋势必然会造成宇宙中热量的不断增加,但是,宇宙中热量增加后是否会引起热平衡乃至“热寂”,开尔文却没有得出明确的推论。

[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开尔文即使在1852年没有明确提出“热寂说”,至少也是提出了“热寂”思想的。

但是,开尔文传记的作者舍林(H.Sharlin)则认为,开尔文提出“热寂说”的时间应从1862年算起,因为他是在《关于太阳热的可能寿命的历史考察》这篇论文中才提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宇宙静止和死亡状态”。

[5]开尔文原文如下:“热力学第二个伟大定律孕含着自然的某种不可逆作用原理,这个原理表明虽然机械能不可灭,却会有一种普遍的耗散趋向,这种耗散在物质的宇宙中会造成热量逐渐增加和扩散,以及势的枯竭。

如果宇宙有限并服从现有的定律,那么结果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宇宙静止和死亡状态。

但是,对宇宙中的物质广延设想一个界限是不可能的……”([2],p.349~350)在这里,开尔文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宇宙“热寂说”。

但必须注意的是,从这段话可以清楚地看出,开尔文提出“热寂说”时是十分谨慎的,他做了一个基本假设--宇宙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系统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正确的,宇宙才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热寂状态。

但是他又认为,把物质广延的宇宙看成是一个有限的体系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开尔文的心中,他实际上并不能肯定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他并不真正了解的整个宇宙,并由此得出宇宙“热寂说”的推论。

“热寂说”一经提出,即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对“热寂说”提出诘难的是麦克斯韦(J.Maxwell)。

1871年,他在《热理论》一书的末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限制》中,设计了一个假想的存在物--“麦克斯韦妖”。

麦克斯韦妖有极高的智能,可以追踪每个分子的行踪,并能辨别出它们各自的速度。

这个设计方案如下:“我们知道,在一个温度均匀的充满空气的容器里的分子,其运动速度决不均匀,然而任意选取的任何大量分子的平均速度几乎是完全均匀的。

现在让我们假定把这样一个容器分为两部分,A和B,在分界上有一个小孔,在设想一个能见到单个分子的存在物,打开或关闭那个小孔,使得只有快分子从A跑向B,而慢分子从B跑向A。

这样,它就在不消耗功的情况下,B的温度提高,A的温度降低,而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发生了矛盾"。

[9]麦克斯韦认为,只有当我们能够处理的只是大块的物体而无法看出或处理借以构成物体分离的分子时,热力学第二定律才是正确的,并由此提出应当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范围加以限制。

尽管麦克斯韦既没有实现也没有提出任何实际的实验来检验他的假说,但这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破坏者”却困扰了科学界一百多年,成为科学家诘难热力学第二定律并进而反对“热寂说”的著名假想实验。

与麦克斯韦佯谬有关的还有后来洛歇密(Loschmid)提出的“可逆佯谬”和赛密罗(E.Zermelo)提出的“再出现佯谬”等都对单向不可逆性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了挑战,实际上也是对“热寂说”提出了挑战。

在“热寂说”提出后的数十年中,对其构成最大挑战的科学假说是波尔兹曼(L.Boltzmann)的“涨落说”。

波尔兹曼在对气体分子运动的研究中,最先对熵增加进行了统计解释。

按照这种解释,热平衡态附近总存在着偶然的“涨落”现象,这种涨落现象并不遵从热力学第二定律。

由此,波尔兹曼将气体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推广到宇宙中,认为整个宇宙可以看成类似在气体状态的分子集团,围绕着整个宇宙的平衡状态则存在着巨大的“涨落”。

即使在与整个广延的宇宙相比极其渺小的恒星系和银河系中,在短时期内也存在着这种相对的热平衡附近的“涨落”。

按照这种假说,宇宙就必然会由平衡态返回到不平衡态。

在这个区域,熵不但没有增加,而且是在减少。

因此,宇宙也就不可能产生“热寂”。

波尔兹曼的“涨落说”曾广泛流传,许多人都把它作为反对“热寂说”的新发现。

但天文学观测表明,至今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现在的宇宙是处在热平衡态并存在着上下“涨落”。

由于缺乏事实依据,“涨落说”并没有真正从科学上解决宇宙“热寂”的问题。

而且从逻辑上看,波尔兹曼的“涨落说”实际上是把宇宙“热寂”已经放在他的前提中了。

因为他首先承认“涨落”是在平衡态附近发生的。

而对于任何“涨落”,不论它有多大,最后必然会消失,重新回到平衡状态。

尽管后来一些物理学家,如莱辛巴赫(H.Reihenbach)等发展了玻尔兹曼的思想,把时间增加的方向作为熵增加的方向,并进一步指出了宇宙中存在着熵的涨落现象,但由于同样缺乏观测证据支持而最终放弃。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普里高津(I.Prigogine)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在研究非平衡态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过程中,找到了开放系统由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的途径,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曾被一些人用来反对“热寂说”。

所谓“耗散结构”是指一种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处在热平衡态就是有最大的混乱度,此时熵值达到最高,系统即出现所谓“热寂”。

而有序结构的出现即意味着熵的降低,系统便可“起死回生”。

这显然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悖。

如生命的发生和物种的进化等,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是一个熵不断降低的过程。

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认为关键在于系统必须是开放的,而且系统内有序结构的产生要靠外界不断供给能量和物质以及负熵流。

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不久,一些人即将其推广到整个宇宙,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开放系统,它远离平衡态。

由于它不断吸取负熵流,因而在宇宙的一些区域内,熵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

因此宇宙不可能变成完全无序的“热寂”状态。

《纽约时报》曾于1980年发表特稿,宣称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帮助人类解决了一项科学上最扰人的似是而非的问题。

[10]然而,尽管这种理论具有很广的应用范围,但对于整个宇宙来说,由于缺乏明确的物理图像和实验基础而不被天体物理学界所认可。

长期以来,对“热寂说”疑难的回答似乎都未能切中要害,缺乏说服力,因而一再爆发争论。

然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自从“大爆炸”宇宙模型逐渐得到天体物理学界公认以来,对“热寂说”疑难的讨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这一时期成了“热寂说”争论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

宇宙早期曾一度处于平衡态,处处都有相同的温度,而且物质分布也是相当均匀的。

大爆炸之后,宇宙才逐渐偏离热平衡态。

早在大爆炸宇宙理论为科学界公认之前,一些学者即正确地指明了解决宇宙“热寂”疑难的方向,关键在于应从宇宙中是否存在热平衡态这一根本性问题着手。

([17],p.77~78)现在,大爆炸理论直接证明了宇宙在膨胀,而宇宙在膨胀则是热力学和宇宙学相容的关键,那么在一个膨胀的宇宙中是否存在着热平衡态呢?假定有两类物质,一类是辐射,另一类是粒子,辐射温度Tr与粒子温度Tm不一样。

那么,按照经典热力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Tr与Tm必定相同。

这是在静态空间中做出的结论。

然而,假如上述空间是膨胀的,结论就完全不同了。

由于在膨胀过程中,不同物质的温度降低的程度不一样,辐射温度降低较慢,粒子温度降低较快,就会造成Tr大于Tm而产生温差。

这与经典热力学的结论正好相反。

虽然这个温差会由于辐射与粒子之间的碰撞而消失,以至达到热平衡,但是由于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比宇宙膨胀所需的时间要长,因而辐射和粒子之间就永远不可能达到热平衡。

此时系统的熵尽管不断增加(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符),但它离平衡态却越来越远。

而宇宙中发生的正是这种变化。

另一方面,宇宙膨胀的原因是由于引力的作用。

有引力作用的热力学与无引力作用的热力学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

在不考虑引力的经典热力学中,加热则体系升温,冷却则体系降温,热容量是正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