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

合集下载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监测试卷生物学试卷(本试卷共18道题满分30分生物学和地理考试时间共90分钟)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考场/座位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考生应把试题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处,答在试卷上无效。

3.选择题,需用2B铅笔涂黑在答题卡对应的选项中。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每道小题仅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1.生物分类等级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A.界B.纲C.属D.种2.我国科研人员将甜菜红素基因导入棉花中,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个粉红色棉花。

这一成果主要利用了()A.转基因技术B.发酵技术C.克隆技术D.杂交技术3.在我国云南地区发现了新物种—红唇棘蜥。

这种生物体内有脊柱,体温不恒定,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受精卵产在陆地上,且卵外有卵壳保护。

这种生物属于()A.鱼类B.两栖类C.爬行类D.鸟类4.下图是小林同学在生物课上观察的鸡卵。

图中可以发育成雏鸡的结构是()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A.从水生到陆生B.从体型小到体型大C.从低等到高等D.从结构简单到结构复杂6.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总是相适应的。

以下动物的结构与其运动方式不相符的是()A.雪豹的四肢——奔跑B.蝴蝶的翅膀——跳跃C.雄鹰的双翼——飞翔D.小丑鱼的鳍——游泳7.吃剩的饭菜易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是()A.环境温度过高B.饭菜中的营养物质丰富C.没有隔绝空气D.细菌和真菌的大量繁殖8.中国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已经有了酒的象形字。

在酒的酿制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A.醋酸菌B.甲烷菌C.酵母菌D.大肠杆菌9.矮小的积雪草是伞形科一种多年生匍匐草本,有淡淡的芳香,纤细的茎上有节,节上生根,这样的匍匐茎能帮助它以贴地之姿快速蔓延(如图)。

积雪草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A.有性生殖B.无性生殖C.出芽生殖D.分裂生殖10.入冬以来,不少同学和老师都感染了流感。

植物保护实训指导书

植物保护实训指导书
观察
一 目的要求
掌握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类型,为识别植物病害打下基

二 材料用具
玻盒标本、浸渍标本、新鲜标本
三 内容、方法、步骤
㈠ 病状类型观察
1 变色
①花叶
十字花科植物病毒病(羽衣甘蓝)
②黄化
柑橘黄龙病(大叶黄杨)
2 坏死和腐烂
①斑点
莴苣霜霉病
②穿孔斑 桃细菌性穿孔病
注意其所属类型。 5 蛹的观察:观察异色瓢虫、柑橘大实蝇、二化螟蛹的
形态,注意其所属类型。 6 观察蚜虫、白蚁的多型现象 四实训作业 1 列表比较各供试昆虫变态类型及幼虫、蛹的类型。 2 试述不完全变态昆虫若虫和成虫的主要区别。
实验实训四 鳞翅目、鞘翅目及其亚目、主要科形态 观察
一 目的要求 通过标本观察掌握鞘翅目、鳞翅目及其亚目、主要
实验实训十二 油菜病害症状及害虫形态识别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当地油菜主要病害的症状 2、掌握当地油菜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用具 1、当地常见的油菜病虫害,如菜青虫、大、小猿叶虫、小菜蛾、甘蓝夜蛾、 斜纹夜蛾、油菜菌核病、十字花科软腐病、十字花科霜霉病、十字花科病毒 病等玻盒标本、浸渍标本。 2、病原玻片标本 3、有关挂图
喙、口针(4 根) 四.实训作业
用透明胶把咀嚼式口器各部分粘贴在试验报告纸 上,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实验实训二 昆虫触角、足、翅类型识别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昆虫触角、足、翅的不同类型 2 了解昆虫外生殖器的构造 二材料用具 1 蝗虫、蝽象浸渍标本 2 蝼蛄、蛾、蝶、金龟子、步行虫、螳螂、家蝇、蜜蜂 针插标本(7 组) 3 触角、足类型玻盒标本 4 蓟马玻片标本 5 仪器用具:体视显微镜、镊子、培养皿等 三内容、方法、步骤 1 触角构造及类型观察 2 足的构造和类型观察 3 翅的构造和类型观察

农业昆虫学实验参考材料

农业昆虫学实验参考材料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了解昆虫的外骨骼、分节、分段情况及其各体段的基本构造和附器。

认识昆虫外部形态的基本构造和特征及其与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区别,为昆虫分类奠定基础。

二、材料及用具蝗虫、蝼蛄、蝉、金龟子、蝴蝶、蛾类、蜜蜂、蝽象、蝇类、步行虫、龙虱、蜘蛛、虾、蜈蚣和马陆等的浸渍或干制标本及多媒体课件。

解剖镜、放大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三、内容与方法步骤(一)昆虫纲与其他纲区别观察观察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甲壳纲、多足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昆虫纲的区别。

(二)昆虫体躯外骨骼及分节、分段情况观察以蝗虫为例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蝗虫的体躯分节、分段现象及各体节间的连接情况。

(三)昆虫头部主要器官观察1.昆虫复眼和单眼观察观察复眼和单眼的位置形态,数目各是多少?2.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蜜蜂等昆虫的柄节、梗节和鞭节的基本构造,对比观察其他昆虫触角的构造和类型。

3.昆虫口器观察(1)咀嚼式口器:以蝗虫为例,用解剖针拨动上唇,观察其活动方向,用镊子将上唇取下;用镊子将上颚取下,观察上颚前端具齿的切齿和后端具粗糙面的磨齿;观察下颚,连接于头壳下方略呈三角形的是轴节,其下是大而呈长方形的茎节,茎节下是两个能活动的叶瓣,内侧的坚硬,末端具齿的称内颚叶,外侧较钝的称外颚叶,基节外缘着生一个分为五节的下颚须;去掉下颚,后面是一片左右可分开的下唇,两侧着生一对分为三节的下属须;取下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后,中央留下的一囊状物即舌。

(2)刺吸式口器:以蝽象为材料,在解剖镜下用解剖针小心地把口针挑出。

紧贴在口针基部的一块三角形小骨片即上唇,在头的下方有一个分四节的管状下唇,其背部有一条纵沟(槽),内包有四支针状的口针,在口针端部轻压,即可分成三条,其中两条较扁的为上颚口针,较圆的两条为下颚口针,由于钳合较紧,故不易分开,下颚口针的愈合管中有食物道和唾液道。

(3)虹吸式口器:观察蛾、蝶类示范标本。

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精修订

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精修订
气门( )对
?
后胸
?
后足( )对
后翅( )对,膜质
气门( )对
?
腹部
?
气门( )(1-8体节)
听觉器官( )对(第一体节两侧)
产卵器(雌性),交接器(雄性)
?
指定小组宣读观察结果,每个组进行交流
?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察蝗虫标本,并到各个小组中进行个性化指导,给予鼓励性评价。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探究的精神。
?
观察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找到气门的位置,数一数,共有几对并回答。
各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按照探究的步骤,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实际操作。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得出结论:蝗虫的呼吸门户是气门。
小组代表发言,进行交流。
?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治蝗的有效措施。
?
小结
练习巩固
?
积极发言,谈自己的收获及感想,自行完成练习,也可小组讨论
?
及时表扬。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最后小结有关内容。巡视、指导。
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
?
观察蝗虫
目 标
?
学 生 活 动
?
教 师 活 动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观看多媒体课件,小组代表宣读课前收集的有关蝗灾的资料。
认真听题,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
播放蝗灾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设疑。
提问:小小的蝗虫为什么这么厉害,田野里还有哪些害虫呢引入新课

观察蝗虫

观察蝗虫

一、观察蝗虫二、观察洋葱表皮鳞片叶表皮细胞三、观察鱼教学片段一:观察蝗虫
演示实验片段二: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你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试验台上,用滴管滴一滴清水在载玻片中央(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使表皮内侧朝上放置,浸入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端先接触到水滴,缓慢的放下,盖在观察材料上,这样可避免气泡出现。

(盖)
5、使用显微镜找到清晰物象,用笔画出观察的物象图。

实验片段三、观察鱼。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说课邱艳婷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说课邱艳婷

教学过程
在归纳二者发育过程的共性的基础上提出 变态发育的概念, 以及变态发育的两种类型。
三 概念应用
5 总结练习,巩固概念
判断一些常见昆虫的发育属于哪种发育的类型?
教材分析 蜻

学情分析
幼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成虫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食 蚜 蝇
适时提问进行思维训练,帮助理解昆虫的发 育概念
四 课后拓展
教材分析 1.小组根据完成的表格,尝试以 小组为单位画概念图 。
3.情感目标
教学过程
通过了解不同昆虫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多样性和趣味 性,认同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学科重要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昆虫的变态发育及两种类型。
教学难点: 设计思路 变态发育中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
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方面的 教学过程 差异。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2.尝试饲养一种昆虫。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锻炼画概念图能力,通过画概念图的形式 达到巩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
幼虫 成虫
形态
颜色
食性
卵 幼虫 蛹 成虫 蚕虫 蝗虫
通过列表对比,给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 任务
二 建构核心概念 2 材料分析,形成概念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1.播放:昆虫求偶行为的视频材料 2.展示一些昆虫交配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提问:这些昆虫交配过程有何共同点?与人相 比,有何共同点? 追问:受精过程发生的部位在哪儿? 总结昆虫生殖的一般特点:体内受精 追问:雌虫受精后,会经历什么过程?
教学过程 形成。
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

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

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蝗虫(学名:Locusta migratoria)是一种昆虫,属于蝗科。

它们通常生活在干燥草原地区,以植物为食。

蝗虫在生命周期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发育阶段,被称为生活史标本。

本文将对蝗虫的生活史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

蝗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首先是卵的阶段。

蝗虫的卵通常在干燥的土地上产卵,这样可以降低卵受到湿度的影响。

雌性蝗虫在土地上挖一个小坑,将卵一粒粒地放置在坑内。

一般情况下,一只雌蝗虫每次产卵都有几百颗,甚至上千颗。

卵是褐色的,稍微呈椭圆形,并且具有坚硬的外壳来保护卵的安全。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卵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休眠后出现孵化的迹象。

卵孵化后就是若虫阶段。

刚孵化出来的若虫呈现出浅绿色,并且身体微不可见。

在成长过程中,若虫会经历几次蜕皮。

每一次蜕皮之后,它们的身体增大,颜色逐渐由浅绿色转变为深绿色。

若虫期一般持续两周至一个月不等,取决于食物的供应和环境条件。

若虫是蝗虫生命周期中最脆弱的阶段,容易受到天敌和食物短缺的影响。

当若虫期结束后,蝗虫进入成虫阶段。

成虫是蝗虫生命周期中最有影响力和破坏力的阶段。

成蝗虫通常体长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体形较大。

它们的身体呈现出黄褐色或深褐色,具有较强的翅膀和强壮的后腿,可以跳跃数米的距离。

成虫主要通过飞行和跳跃来寻找和迁徙到新的食物源。

蝗虫的种群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快速膨胀,形成大规模的蝗灾。

蝗灾对农作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蝗虫的生活史标本对于研究昆虫行为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观察蝗虫的生命周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此外,蝗虫的大规模迁徙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际社会和科学家们通过监测和预测蝗虫迁徙的路线和规模,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蝗灾的发生。

总结起来,蝗虫的生活史标本经历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它们以草原植物为食,具有较强的繁殖和迁徙能力。

蝗虫的生命周期对于研究昆虫生态和控制蝗灾具有重要意义。

蚂蚱活体实验报告

蚂蚱活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蚂蚱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 了解蚂蚱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

3. 掌握活体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材料1. 新鲜活体蚂蚱若干2. 解剖盘3. 解剖剪4. 解剖针5. 显微镜6. 生理盐水7. 记录纸和笔三、实验步骤1. 观察外部形态(1)将活体蚂蚱放在解剖盘上,用显微镜观察其整体形态,记录其身体长度、宽度、颜色等特征。

(2)观察蚂蚱的头部、胸部、腹部,记录各部位的结构和功能。

2. 解剖观察(1)用解剖剪剪开蚂蚱的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部位。

(2)用解剖剪剪开蚂蚱的胸部,观察其呼吸系统,包括气门、气管等部位。

(3)用解剖剪剪开蚂蚱的头部,观察其神经系统,包括脑、脑神经、神经节等部位。

(4)用解剖针挑开蚂蚱的肌肉,观察其肌肉组织。

3. 生理实验(1)观察蚂蚱的运动系统,包括足、触角、翅膀等部位。

(2)将蚂蚱置于生理盐水中,观察其反应,了解其渗透调节能力。

(3)用解剖剪剪断蚂蚱的神经,观察其肌肉收缩情况,了解神经对肌肉的控制作用。

4. 生活习性观察(1)观察蚂蚱的取食行为,记录其食物种类、取食方式等。

(2)观察蚂蚱的交配行为,记录其交配时间、地点、方式等。

(3)观察蚂蚱的繁殖行为,记录其产卵时间、卵的数量、形状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部形态蚂蚱呈长圆柱形,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头部较小,有触角和复眼;胸部有3对足和2对翅膀;腹部较长,有生殖器官。

2. 内部结构(1)消化系统:蚂蚱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咽、食道进入胃,胃内有消化酶,食物在胃内被消化。

消化后的食物进入小肠,小肠内壁有绒毛,有助于吸收营养。

最后,消化后的废物进入大肠,经过肛门排出体外。

(2)呼吸系统:蚂蚱的呼吸系统包括气门和气管。

气门位于胸部,气管分布在身体各部位,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3)神经系统:蚂蚱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脑神经、神经节等。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了解其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分析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放大镜、解剖针、解剖盘、显微镜、解剖剪、解剖刀、生理盐水、滤纸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天平、计时器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1)将蝗虫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观察其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形状。

(2)记录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等。

2. 解剖观察蝗虫头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头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头部皮肤,观察头部内部结构。

(3)记录头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

3. 解剖观察蝗虫胸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胸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胸部皮肤,观察胸部内部结构。

(3)记录胸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三对足、两对翅、一对触角等。

4. 解剖观察蝗虫腹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腹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皮肤,观察腹部内部结构。

(3)记录腹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5. 观察蝗虫的呼吸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气门,了解其位置和数量。

(2)用解剖针挑开蝗虫的气门,观察气管的分支和分布。

(3)记录蝗虫呼吸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6. 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了解其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将蝗虫生殖器官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3)用解剖针轻轻挑开生殖器官,观察其内部结构。

(4)记录蝗虫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头部有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腹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11.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

11.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
观察蝗虫
目标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观看多媒体课件,小组代表宣读课前收集的有关蝗灾的资料。
认真听题,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播放蝗灾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设疑。
提问:小小的蝗虫为什么这么厉害,田野里还有哪些害虫呢?引入新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得出结论:蝗虫的呼吸门户是气门。
小组代表发言,进行交流。
设疑并提问:蝗虫的呼吸门户在哪里?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引导学生利用窒息法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完善探究方案。巡视并对探究过程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
引导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活体蝗虫,参照图找出蝗虫身体各部分的分界线,认识蝗虫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以实验组为单位填写下列表格。
身体分部
器官


触角( )对
复眼( )对单ຫໍສະໝຸດ ( )对解剖咀嚼式口器实物标本并加注名称
胸部
前胸
前足( )对
中胸
中足( )对
前翅( )对,革质
气门( )对
后胸
后足( )对
后翅( )对,膜质
气门( )对
腹部
播放蝗虫咀嚼禾本科植物的课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到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探究的精神。
观察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找到气门的位置,数一数,共有几对?并回答。
各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按照探究的步骤,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实际操作。

实验九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

实验九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
实验九 蝗虫的解 剖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蝗虫的形态及内部结构的观察,
掌握节肢动物门及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
1.棉蝗的浸制标本。
2.解剖器、解剖盘、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 显微镜。
三、实验内容
3.1外部形态观察
3.1.1头部:
3.1.1.1单眼 3.1.1.1复眼
3.1.1.1上唇
四、作业及思考题


1.绘制蝗虫口器的分离结构图。 2.节肢动物包括哪些纲?有哪些特征?
的内部器官分离开,最后用镊子将完整的背壁取下。依次观察
下列器官系统:

3.2.2内部结构观察


3.2.2.1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
3.2.2.2呼吸系统:气管呼吸

3.2.2.3生殖系统:雌性生殖系统、雄性 生殖系统

3.2.2.4消化系统:前、中、后肠、唾液 腺 3.2.2.5排泄系统:马氏管
2.1.1.1大颚 3.1.1.1来自颚3.1.1.1下唇3.1.1.1舌

典型的咀嚼式口器。
左手持蝗虫,使其腹面向上,
拇、食指将其头部夹稳, 右手持镊子自前向后将口器各部分取下(同时注意 观察口器各部分着生的位置), 依次放在载玻片上,


用放大镜观察其构造。
口器: 咀嚼式(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


(1)前肠:自咽至胃盲囊,包括下列构造: 咽:口后的一段肌肉质短管。 食管:咽后一段管道。


嗉囊:食管后方膨大的囊状管道。
前胃:嗉囊之后,较嗉囊略细的一段粗管。 (2)中肠:又称胃,在与前胃交界处有12个呈指状突起的胃盲囊,6个伸向 前,6个伸向后方。 (3)后肠:包括: 回肠:与胃连接的较粗的一段肠管。 结肠:回肠之后较细小的一段肠管,常弯曲。

制作蚱蜢标本实验报告

制作蚱蜢标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蚱蜢的采集方法。

2. 掌握蚱蜢标本的制作过程。

3. 了解蚱蜢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地位。

二、实验用具1. 捕虫网2. 拭水纸3. 容器(如塑料瓶)4. 线绳5. 标本夹6. 尺子7. 标签纸8. 剪刀9. 蚱蜢保存液(70%酒精或福尔马林)10. 显微镜(可选)三、实验方法步骤1. 采集蚱蜢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如田野、草地、树林等,使用捕虫网捕捉蚱蜢。

注意选择个体较大、无损伤的蚱蜢作为标本。

2. 准备保存液将蚱蜢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蚱蜢保存液,确保蚱蜢完全浸没。

3. 清理蚱蜢用拭水纸轻轻擦拭蚱蜢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确保蚱蜢干净。

4. 测量蚱蜢用尺子测量蚱蜢的体长、体宽等特征,记录数据。

5. 标本制作将蚱蜢从保存液中取出,用线绳将其固定在标本夹上,使蚱蜢身体呈自然状态。

6. 标签信息在标签纸上填写蚱蜢的采集时间、地点、性别、个体编号、体长、体宽等信息。

7. 晾干处理将制作好的蚱蜢标本放置在通风处晾干,约需24小时。

8. 显微镜观察(可选)用显微镜观察蚱蜢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9. 保存标本将晾干的蚱蜢标本放入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的保存液,确保蚱蜢完全浸没。

密封瓶口,标签朝外。

四、实验结果本次实验采集了5只蚱蜢,共制作了5件蚱蜢标本。

采集地点为某市郊田野,采集时间为2022年10月15日。

蚱蜢标本体长在10-15mm之间,体宽在2-3mm之间。

五、实验讨论1. 蚱蜢的采集方法:在采集蚱蜢时,应注意选择个体较大、无损伤的蚱蜢作为标本,以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2. 蚱蜢标本的制作过程:在制作蚱蜢标本时,应注意蚱蜢的自然状态,避免过度扭曲或损伤。

同时,要确保蚱蜢完全浸没在保存液中,以防止标本腐烂。

3. 蚱蜢在生态学中的地位:蚱蜢作为昆虫类的一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为许多动物提供食物来源。

此外,蚱蜢还具有生态指示作用,其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生态环境的优劣。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观察几种动物的运动(学生实验)教材页码:4【实验目的】1.学会观察几种动物的运动; 2.初步判断动物的运动方式;3.认识动物运动的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实验原理】去水族馆欣赏海豚和鱼类的游泳,或者去动物园欣赏猛兽的漫步闲游,观察到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实验材料】相关的动物运动的视频资料、饲养或捕捉的蜗牛、玻璃板、线、直尺、墨水等。

【实验步骤】1.观察蜗牛的运动(1)把一只蜗牛放在透明的玻璃板上,将玻璃板举起或竖起,观察蜗牛运动时足部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的情况。

(2)在足部肌肉上滴一小滴墨水,观察足部肌肉收缩的动向会更清楚。

(3)观察蜗牛运动后在玻璃板上留下的痕迹,想一想这种物质有什么作用?(4)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蜗牛运动的方式。

(5)尝试用简笔画表示蜗牛的运动,画两个图分别表示足部肌肉的收缩动态.(6)测量蜗牛运动的速度.2.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观察龟、鳖、扬子鳄、蟾蜍、壁虎等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运动的特点:3.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观察哺乳动物的行走、奔跑和跳跃,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实验现象】1.蜗牛运动时,足部肌肉总是一部分固定一部分伸展运动。

2.蜗牛运动时,足部分泌的黏液起到固定身体的作用。

【实验结论】,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注意事项】:观察过程中爱护小动物、且实验结束后把它放回大自然。

实验名称: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学生实验)教材页码:9-10【实验目的】1.解剖观察长骨的主要结构;2.认识长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实验原理】动物和人的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和腓骨都属于长骨。

人体运动时,长骨起着支持和杠杆作用.【实验材料】哺乳动物的长骨、解剖盘、解剖刀、镊子等。

【实验步骤】1、取一块新鲜的长骨,放入解剖盘里,用手触摸骨表面,体验它的特点。

2.用解剖刀剥离骨表面局部的一层膜,观察膜上分布的神经和血管。

想一想,这些血管和神经有什么作用.3.观察已纵向剖开的长骨,比较骨干与骺端两部分骨组织的致密程度上的差异4、观察骨干外周部分骨组织的分布特点和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状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
观察活体蝗虫,参照图找出蝗虫身体各部分的分界线,认识蝗虫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以实验组为单位填写下列表格。
身体分部
器官


触角( )对
复眼( )对
单眼( )对
解剖咀嚼式口器实物标本并加注名称
胸部
前胸
前足( )对
中胸
中足( )对
前翅( )对,革质
气门( )对
后胸
后足( )对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得出结论:蝗虫的呼吸门户是气门。
小组代表发言,进行交流。
设疑并提问:蝗虫的呼吸门户在哪里?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引导学生利用窒息法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完善探究方案。巡视并对探究过程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
引导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播放蝗虫咀嚼禾本科植物的课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到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探究的精神。
观察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找到气门的位置,数一数,共有几对?并回答。
各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按照探究的步骤,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实际操作。
观察蝗虫
目??? 标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观看多媒体课件,小组代表宣读课前收集的有关蝗灾的资料。
认真听题,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播放蝗灾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设疑。
提问:小小的蝗虫为什么这么厉害,田野里还有哪些害虫呢?引入新课
后翅( )对,膜质
气门( )对
腹部
气门( )(1-8体节)
听觉器官( )对(第一体节两侧)
产卵器(雌性),交接器(雄性)
指定小组宣读观察结果,每个组进行交流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察蝗虫标本,并到各个小组中进行个性化指导,给予鼓励性评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先仔细观察蝗虫口器的外形,然后用镊子取下口器的各个部分,参照图3-33摆放在解剖盘内进行观察,用手摸一摸蝗虫的上颚,有什么感觉?结合小辞典,想一想,蝗虫口器的特点,对蝗虫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或观看蝗虫发育过程多媒体课件,参照图3-34,了解蝗虫一生的发育过程,分析要防治蝗虫,应该在蝗虫发育的哪个阶段采取措施效果最好?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治蝗的有效措施。
小结
练习巩固
积极发言,谈自己的收获及感想,自行完成练习,也可小组讨论
及时表扬。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最后小结有关内容。巡视、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