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人教高中数学精品课件_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全册课件1应用举例(4)(整理版)

合集下载

人教A版 高中数学必修1-必修5 全套ppt课件 打包下载(共545页ppt)

人教A版 高中数学必修1-必修5 全套ppt课件 打包下载(共545页ppt)

知识探究(一)
考察下列两组集合: (1)集合A={1,2,3,4}与 B {x N || x | 5} (2)集合A={0,1,2,3,4}与 B {x N || x | 5}
思考1:上述两组集合中,集合A与集合B之间 的关系如何? 思考2:上述两组集合中,集合A都是集合B的 子集,这两个子集关系有什么不同? 思考3: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子集关系,我 们把(1)中的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那么如何定义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问题提出
“集合”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解释为: 许多的人或物聚在一起. 在现代数学中,集合是一种简洁、高雅的数学语言, 我们怎样理解数学中的“集合”?
知识探究(一)
考察下列问题: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 (3)高一(15)班的所有男同学; (4)平面上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
知识探究(三)
思考1:设集合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那 么3,4,5,6这四个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 中? 思考2: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A,那么某元素a与集合A 有哪几种可能关系? 思考3: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 学化的语言表达? a属于集合A,记作 a A 思考4: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 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不属于集合A,记作 a A
思考1:上述各组集合中,集合A中的元素与 集合B有什么关系? A中的元素都属于B
思考2:上述各组集合中A与B有包含关系,我 们把集合A叫做集合B的子集. 一般地,如何 定义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 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为 集合B的子集.
思考3: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我们怎样 用符号表示?

新课标人教A版数学必修5全部课件:数列

新课标人教A版数学必修5全部课件:数列

三、关于数列的通项公式 1、 不是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唯一 如: 1, 1, 1, 1, … 可写成
3、已知通项公式可写出数列的任一项
四、 例题:
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 项分别是 下列各数:
1,0,1,0.
7,77,777,7777 1,7,13,19,25,31
1, 1, 1, 1, …
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有序性)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 数列的第n项an叫做数列的通项(或一般项)。
2. 通项公式:(an与n之间的关系)
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4、 用图象表示:— 是一群孤立的点 3.
五、小结: 1.数列的有关概念 2.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六、习题:
2005.5 .6
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一、从实例引入 1. 堆放的钢管 4, 5, 6,7,8,9,10
2、正整数的倒数
4、1的正整数次幂:1, 1, 1, 1, …
5、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 1, 1, 1,…
二、提出课题:数列 4, 5, 6, 7, 8, 9, 10
1, 1, 1, 1,… 1.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课件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课件

=
c sin C
△ABC
AB+BC=AC
设e与AB,BC,AC的夹角分别为α,β,γ,
e·(AB+BC)= e ·AC
c cos a cos bcos
分析 差异

函余

名 称

式三 子 结 构二
j


ab sin A sin B
bc =
sin B sin C
A
B
j
90 C
C
90 C
A C 90
留两个有效数字 )
练习: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 a = 45, B= 60°, A = 45°
小结与思考
问题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 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 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 数学思想
2. 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 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
c sin C
S ABC
1 2
= a b
c
sin A sin B sin C
= a b c
sin A sin B sin C
b sin B
=
c sin C
y
M(bcos( -C),bsin(-C))
A(ccosB,csinB)
B
C(a,0)
x
因为bsin( -C)= csinB,所以
b sin B
思考:假如在没有工具过河的情况下,有没有办法 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求出A,B两点的距离?
关键:将A,B放到一个三角形中去,求边长。
B
基线
河流
A 51
55米

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全册课件2.4等比数列(一)

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全册课件2.4等比数列(一)

课堂小结
1. 等比数列的定义;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变形式.
湖南省长沙市一第中二十卫五页星,编辑远于星程期日学:十校三点 十七分。
课后作业
1. 阅读教材P.48到P.50; 2.2. 《习案》作业十五.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第卫二十星六页远,编程辑于学星期校日:十三点 十七分。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思考:
(1) 等比数列中有为0的项吗? (2) 公比为1的数列是什么数列?
(3)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 存在吗?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思考:
(1) 等比数列中有为0的项吗? (2) 公比为1的数列是什么数列?
(3)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
病毒称为第二轮,依此类推.假设每一轮每 一台计算机都感染20台计算机,那么在不
重复的情况下,这种病毒每一轮感染的计
算机数构成的数列是:
1, 20, 202, 203 , ….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复习引入
观察这几个数列,看有何共同特点? 4. 除了单利,银行还有一种支付利息的 方式——复利,这种复利计算本利和公 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
2.4 等比数列 (一)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复习引入
观察这几个数列,看有何共同特点? 1. 细胞分裂个数可以组成下面的数列:
1, 2, 4, 8 , ….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复习引入
观察这几个数列,看有何共同特点?
1. 细胞分裂个数可以组成下面的数列:
1, 2, 4, 8 , ….
an a1 qn1(a1 , q 0)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课件:1.1.1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课件:1.1.1

注意:本题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舍去了一解。一个角的正弦值在(0,1)时, 三角的的内角是在(0°,180°),这是对应这个正弦值的角度一定有2个, 但是这2个是否都符合条件却有待验证。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三分。
(4)a=2 3,b=6,a<b,∠A=30°<90°,
由正弦定理得
sin
(1)a=7,b=8,∠A=105°; (2)a=10,b=20,∠A=80°; (3)b=10,c=5,∠C=60°; (4)a=2,b=6,∠A=30°.
注意:在例题当中我们会发现存在两解的情况,那么这4个变式题会不会存在两 解甚至别的情况呢? 提示:(1)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2)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1)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结论是否还成立呢?
如图:作AB上的高是CD,根椐 n B,CD bsin A 所以 a sin B bsin A
得到 a b sin A sin B
同理,作AE BC .有 b c sin B sin C
a b c sin A sin B sin C
B
Dc
A
(2)当 ABC是钝角三
角形时,结论是否还成 立呢?有兴趣的同学 可以课后证明一下。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三分。
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 b c 2R sin A sin B sin C
C
a
b
B
定理解析: 1、对边、对角
2、A+B+C=π 3、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4、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三分。
画三角形使得a=14,b=16,∠A=45°,你能画出几个?

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全册课件1.2应用举例

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全册课件1.2应用举例
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2
1 S ab sin C
2 S 1 bc sin A
2 S 1 ac sin B
2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讲解范例:
例1. 在ABC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 形的面积S(精确到0.1cm) (1) 已知a=14cm, c=24cm, B=150o; (2) 已知B=60o, C=45o, b=4cm; (3) 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3cm, b=4cm,
cos A cos B
的三角形形状.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变式练习2:
判断满足 sin C sin A sin B 条件 cos A cos B
的三角形形状.
提示:
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化
边为角”或“化角为边” (解略)直角 三角形.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1 S ab sin C
2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讲授新课
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S 1 ah, 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2
1 S ab sin C
2 S 1 bc sin A
2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讲授新课
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S 1 ah,
练习:
教材P.18练习第1、2、3题.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课堂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将已知
条件转化为只含边的式子或只含角的
三角函数式,然后化简并考察边或角
的关系,从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特别 是有些条件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 弦定理甚至可以两者混用.

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全册课件1.2应用举例(一)

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全册课件1.2应用举例(一)

复习引入
3. 什么是余弦定理? 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
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 AA
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CC BB
即:
a 2 b2 c2 2bc cos A b2 a 2 c2 2ac cos B c2 a 2 b2 2ab cos C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B
A
C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思考:
1. 在△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
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2. 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哪些边和角呢?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讲解范例
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 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 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 离是55m,∠BAC=51o,∠ACB=75o. 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复习引入
2. 运用正弦定理能解怎样的三角形?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复习引入
2. 运用正弦定理能解怎样的三角形?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
A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
的对角.
C B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复习引入
3. 什么是余弦定理?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A
B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评注:
可见,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
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 案,但有些过程较繁复,如何找到最优
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 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计算 方式.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三点 十七分。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A必修5课件1.2应用举例三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A必修5课件1.2应用举例三
明目标、知重点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41.4 cm,b=27.3 cm,c=38.7 cm.
解 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c2+a2-b2 38.72+41.42-27.32
cos B= 2ca = 2×38.7×41.4 ≈0.769 7,
sin B= 1-cos2B≈ 1-0.769 72≈0.638 4. 应用 S=12casin B,得 S≈21×38.7×41.4×0.638 4 ≈511.4 (cm2).
明目标、知重点
2.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 (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 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 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 出问题的解.
明目标、知重点
明目标、知重点
例3 如图,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 的区域改造成市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 三条边长分别为68 m,88 m,127 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 (精确到0.1 m2)?
明目标、知重点
思考1 你能把这一实际问题化归为一道数学题目吗? 答 本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角的问题,再 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
明目标、知重点
解 若要最快追上走私船,则两船所用时间相等,假设在D处 相遇,设缉私船用t小时在D处追上走私船,则有CD=10 3 t, BD=10t. 在△ABC中,因为AB= 3-1,AC=2,∠BAC=120°, 由余弦定理, 得BC2=AB2+AC2-2AB·AC·cos∠BAC =( 3-1)2+22-2×( 3-1)×2×cos 120°=6.
明目标、知重点
探究点一 测量角度问题

2019最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课件1.2应用举例(二)(12张PPT)优质课件

2019最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课件1.2应用举例(二)(12张PPT)优质课件
高中数学课件
精心整理 欢迎使用
1.2应用举例(二)
课题导入
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 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 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
A
拔高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 C B
面的问题.
讲授新课
例1.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 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 筑物高度AB的方法.
课后作业
1. 阅读必修5教材P.13到P.16; 2. 《习案》作业五.
D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思考:
有没有别的解法呢?若在△ACD中 求CD,可先求出AC.思考如何求出AC?
B

C

D
A
讲授新课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 向正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 一山顶D在东偏南15o的方向上,行驶5km 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o的方 向上,仰角为8o,求此山的高度CD.
讲授新课
例1.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 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 筑物高度AB的方法.
A
B
讲解范例:
例2.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
一点A的俯角=54o40',在塔底C处测得
A处的俯角=50o1' .
B
已知铁塔BC部分

的高为27.3 m, 求出山高CD(精
C

确到1m).
思考:
1. 欲求出CD,大家思考在哪个三角形 中研究比较适合呢?
思考:
1. 欲求出CD,大家思考在哪个三角形 中研究比较适合呢? 2. 在△BCD中,已知BD或BC都可求出 CD,根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A必修5课件1.2应用举例二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A必修5课件1.2应用举例二
明目标、知重点
探要点·究所然 情境导学 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 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明目标、知重点
探究点一 测量仰角求高度问题
例1 如下图,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 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
A.10 m C.10 3 m
B.10 2 m D.10 6 m
明目标、知重点
解析 在△BCD中,CD=10m,∠BDC=45°,∠BCD=15° +90°=105°,∠DBC=30°, 由正弦定理,得sinBC45°=sinCD30°,BC=CDsinsin304°5°=10 2(m). 在 Rt△ABC 中,tan 60°=BACB,AB=BC·tan 60°=10 6(m). 答案 D
明目标、知重点
思考1 通过观察图形,你认为哪些量能够测量出? 答 能够测量出的分别是α、β,CD=a,测角仪器的高h. 思考2 你能说出求AE长的一个解题思路吗? 答 求AB长的关键是先求AE,在△ACE中,如能求出C点 到建筑物顶部A的距离CA,再测出由C点观察A的仰角,就 可以计算出AE的长.
明目标、知重点
思考3 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 解 在△ABC中,∠A=15°,∠C=25°-15°=10°, 根据正弦定理,sBinCA=siAnBC, BC=AsBisninCA=5ssiinn1105°°≈7.452 4 (km). CD=BC×tan∠DBC≈BC×tan 8°≈1 047(m). 答 山的高度约为1 047米.
明目标、知重点
当堂测·查疑缺
123
1.已知两座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察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五1.2.应用举例 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五1.2.应用举例 课件 (共34张PPT)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应该设 法计算出AB或AC的长
D A C B


解:在⊿ABC中,∠BCA= 90° +β, ∠ABC= 90° -α, ∠BAC=αβ, ∠BAD=α.根据正弦定理,
BC AB sin( ) sin( 90 )
BC sin(90 ) BC cos 所以,AB sin( ) sin( )
向旋转80°,求活塞移动的距离(即连杆的端点A移动的距
离 A0 A )(精确到1mm)
解 题 过 程
已知△ABC中, BC=85mm,AB=340mm,∠C=80°,
求AC. 解:(如图)在△ABC中, 由正弦定理可得: BC sin C 85 sin 80 sin A 0.2462 AB 340
AB sin A 5 sin 15 BC 7.4524(km). sin C sin 10
CD=BC×tan∠DBC≈BC×tan8°≈1047(m) 答:山的高度约为1047米。
变式:某人在M汽车站的北偏西200的方 向上的A处,观察到点C处有一辆汽车 沿公路向M站行驶。公路的走向是M站 的北偏东400。开始时,汽车到A的距离 为31千米,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A的 距离缩短了10千米。问汽车还需行驶 多远,才能到达M汽车站?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 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远处一山顶D 在西偏北150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 得此山顶在西偏北250的方向上,仰角为80,求 此山的高度CD 分析:要测出高CD,只要测出
高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 直角边或斜边的长。根据已知 条件,可以计算出BC的长。
例6 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n mile 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n mile后到达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 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 离精确到0.01n mile)?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2课时高度角度问题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1)-推荐ppt版本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2课时高度角度问题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1)-推荐ppt版本

6- 2
2 a×sin60°+
asin15°= 22a(m).
3.河堤横断面如图所示,堤高BC=5 m,迎水坡的坡比是 3 ∶3,则斜坡 的坡角α等于__3_0_°____,斜坡AB的长度是___1_0_m_____.
[解析] 由题意知,坡比i=tanα= 33. ∵0°<α<90°,∴坡角α=30°. 又∵坡高BC=5 m, ∴斜坡长AB=sBinCα=sin530°=10 m.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解析] 解法一:∵∠PAB=θ,∠PBC=2θ,∴∠BPA=θ,∴BP=AB= 30,
又∵∠PBC=2θ,∠PCD=4θ,∴∠BPC=2θ,∴CP=BC=10 3. 在△BPC中,根据正弦定理,得siPnC2θ=sinπP-B 4θ, 即1si0n23θ=si3n04θ,∴2sins2inθ2cθos2θ=10303,∴cos2θ= 23, ∵0°<2θ<90°,∴2θ=30°,∴θ=15°.
命题方向3 ⇨测量角度问题
例题 3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解析] 如图所示,连接CB.在△ABC中,∠CAB=90°+30°=120°.
由余弦定理,得BC2=AB2+AC2-2AB×AC×cos120°. 又AC=10,AB=20,得 BC2=202+102-2×20×10×(-12), ∴BC=10 7(n mile).
B.a2
C.
3 2a
D.a
[解析] 由题可知α=30°,β=15°,在△PAB中,∠PAB=α-β=15°,∠
BPA=π2-α-π2-γ=γ-α=30°,∴由正弦定理,得sina30°=sinP1B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a b c 2(bc cos A ca cos B ab cos C ).
2 2 2
变式练习2:
sin A sin B 条件 判断满足 sin C cos A cos B 的三角形形状.
变式练习2:
sin A sin B 条件 判断满足 sin C cos A cos B 的三角形形状.
提示: 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化 边为角”或“化角为边” (解略)直角 三角形.
练习:
教材P.18练习第1、2、3题.
课堂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将已知 条件转化为只含边的式子或只含角的 三角函数式,然后化简并考察边或角 的关系,从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特别 是有些条件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 弦定理甚至可以两者混用.
1.2应用举例(四)
课题导入
在△ABC中,边BC、CA、AB上的 高分别记为ha、hb、hc,那么它们如何 用已知边和角表示?
课题导入
在△ABC中,边BC、CA、AB上的 高分别记为ha、hb、hc,那么它们如何 用已知边和角表示? ha=bsinC=csinB hb=csinA=asinC hc=asinB=bsinA
C A B
变式练习1:
已知在△ABC中,B=30 ,b=6, c=6 3 , 求a及△ABC的面积S.
o
a 2 b 2 sin2 A sin2 B ; c2 sin2 C
讲解范例:
2 2 2 2
例3.在 △ABC中,求证:
a b sin A sin B (1) ; 2 2 c sin C
1 S ab sin C 2 1 S bc sin A 2
讲授新课
1 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S ah, 2
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1 S ab ac sin B 2
讲解范例:
例1. 在ABC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 形的面积S(精确到0.1cm) o (1) 已知a=14cm, c=24cm, B=150 ; o o (2) 已知B=60 , C=45 , b=4cm; (3) 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3cm, b=4cm, c=6cm.
讲授新课
1 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S ah, 2
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讲授新课
1 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S ah, 2
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1 S ab sin C 2
讲授新课
1 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S ah, 2
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课后作业
1. 阅读必修5教材P.16到P.18;
2. 《习案》作业七.
讲解范例:
例2. 如图,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 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 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 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 2 (精确到0.1m ) C A B
思考:
你能把这一实际问题化归为一道 数学题目吗?本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 形的三边,求角的问题,再利用三角 形的面积公式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