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语言文化

合集下载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使用的两种语言表达方式。

禁忌语是一种被社会规范所禁止或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恰当的语言,而委婉语则是一种相对温和和礼貌的表达方式,常用于处理敏感或尴尬的话题。

1. 蔑视与忌讳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某些话题的态度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相对开放,对于性或疾病这些敏感的话题并不太忌讳,而在中国文化中,这些话题被认为是不雅或令人不悦的,被禁止或不应该直接提及。

2. 否定与保守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否定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批评他人是被接受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多地使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避免冲突或伤害他人的感情。

1. 技巧与隐喻的使用: 在委婉语使用上,西方文化更多地使用技巧和隐喻来表达。

当你不喜欢某人的衣服时,你可能会说“这个衣服很特别”,这样表达了你的意见,但并没有直接批评对方。

而中国文化中,委婉语更多地借助于提问或回答问题时的模棱两可性来表达。

2. 礼仪与尊重的特点: 在委婉语使用上,中西方文化都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的特点。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中,人们倾向于使用一些礼貌辞令和谦虚语气来包装自己的意见。

这有助于维系人际关系和避免冲突。

3. 情感与合作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都重视情感和合作的重要性,在委婉语使用上也体现了这一点。

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往往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尽量避免伤害和冲突,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个人权益、团队利益和面子的不同态度。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用法,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

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

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摘要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利用语言之间的交流可以领悟彼此之间在情感、意境、思想等多个方面的感悟。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历史发展变革历程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文明特色。

各种历史因素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语言文化各具特色,这种特色促进了中国对外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让西方国家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并针对相应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1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性特点的成因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必备工具,通过不同的语言可以传达不同的含义或思想。

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差异性”,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之间摩擦出的文化差异是许多语言爱好者或研究者追求的重点。

语言文化特点的差异不仅呈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特色,也让世各国之间的交流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多元化发展。

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应当结合历史变革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剖析。

(1)历史因素。

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业均处于发展阶段。

而西方国家的变革发展更早于中方,无论是经济、政治或科技、文化等事业均比中方发达。

①历史因素对后期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性的影响不容忽略,两个国度人员的交流往往会受到历史环境的约束,从而形成明显的语言差异。

(2)发展因素。

发展是促进一切事物变动改革的核心因素,也是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关键要素。

毋庸置疑,尽管西方国家承接着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但其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阶段更加先进。

西方国家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均超出中国许多,国家发展因素引导了语言文化交流的方向,中西方发展水平的巨大反差造成了语言文化上的明显差异。

(3)文化因素。

面对强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正忙于经济、政治等事业发展,对于文化事业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西方国家在长期变革发展中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文化体系,不仅积极发展了本国的文化特色,对海外先进文化也积极吸收学习,更加巩固了西方文化的深厚基地。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于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亦不一样。

中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而中西方文化偏向于集体主义,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和谐。

2.人际关系与权力结构:中西方文化在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上也有差异,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独立与自由,追求平等的权利;而中西方文化更注重人际关系的繁衍与互助,注重权力结构的稳定与层级。

3.时间观念:中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亦存在差异,西方文化较为注重现在,强调效率与精确性;而中西方文化则注重传统与历史,强调长远、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沟通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沟通方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差异: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西方注重逻辑和语义的准确性,而中式则侧重寓意和情感的表达。

2.交往方式: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开放的交往方式,喜欢直言不讳、直接表达;而中西方文化注重间接和含蓄的交往方式,喜欢借助隐喻、暗示等方式表达。

3.个人空间: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空间与隐私,对他人的触碰和侵犯较为敏感;而中西方文化则较为包容,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日常生活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方式和习惯上也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习惯、礼仪规范、家庭观念等方面:1.饮食习惯:中西方文化在饮食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偏向于多样化饮食,较为开放;而中西方文化则较为注重中餐,讲究色香味形具有医学养生的作用。

2.礼仪规范:中西方文化中的礼仪规范也存在明显差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我表达,较为随意;而中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礼貌、尊重以及细节的呈现。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问候语的背景介绍、文化差异、重要性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背景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习俗传统。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问候语在表达方式和蕴含意义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

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强调的是个性自由和平等观念。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问候语的使用。

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中西方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用一些笼统的问候语,如“你好”、“最近怎么样?”等,以示关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doing?”、“How was your day?”等,以示。

使用场合:中西方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和日常交往中都会使用问候语,而在西方,正式场合通常使用正式的敬语,日常交往中则使用较为随意的问候语。

蕴含意义:中西方问候语的蕴含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问候语“你好”除了表示基本的问候外,还包含着关心、尊重和礼貌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问候语“How are you?”则更多地表示寒暄和打招呼,不包含过多的情感色彩。

重要性阐述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互了解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问候语是展现文化特征最直接的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避免误解和冲突。

问候语也是交流技巧的体现,正确的问候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友好关系。

职场规范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问候语的使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以说明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重要性。

小王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初到英国,他发现英国同学见面时总是用“How are you?”进行问候,而他习惯用“你好”来打招呼。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一、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1.风俗习惯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优待,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女士外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

对婚姻的态度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在在他们看来: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谨慎。

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

2.社会礼仪的差异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或微微欠身行握手、拱手礼,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等客人走了再打开。

3.社会关系的差异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

正如美国所信奉的箴言所说:“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

”家庭关系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这种作法虽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但却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有利于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多是几世同堂聚居。

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但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4.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但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本文从多个方面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希望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西方文化。

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西方,语言文字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中文和西方语言有着完全不同的基础,中文是音形意的结合,而西方语言则以拉丁字母为主要的文字形式。

在中文中,字的形状、笔画和谐美观,寓意深远,而在西方,简洁、规范、系统化是字母的重要特点。

二、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个显著方面是价值观的不同。

中西方在很多方面的价值观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其中最显著的差异包括时间观、家庭观、人际关系观、金钱观等。

例如,对于时间的看法,中国文化强调“时光宝贵”,而西方文化则更多强调“时间就是金钱”,注重时间的利用和效率性。

三、交际方式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方式上也是明显的。

中西方人在交际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沟通障碍,这是因为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人可能将相同的语言发音或动作解释成完全不同的意思。

例如,在中文中,为了表示尊重,人们经常使用“您”代替“你”,而在西方,这种习惯并不普遍存在。

四、思维方式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这种差异同时也是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比喻、歇后语等形式表达意思,注重情感体验和意蕴升华;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逻辑和分析、理性思考和实证主义。

五、传统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传统和礼仪上也是让人注目的,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文化节日的庆祝形式以及礼貌用语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往往会在家庭中全家团员共聚一堂,分享美食、欢度佳节;而在西方,圣诞、复活节等节日则更多强调友谊和浪漫,有着庆祝的宗教色彩。

以上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文化因其多样性和传承特点而存在着复杂性和独特性。

相互尊重、平等沟通、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是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和谐共处之道。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简介: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不少英语爱好者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外浯埂可与外国入交流其实不然.如果不了解中阳文化的差异.对西方礼仪矢『]之甚少.那么在与外围入交流中会造成许多误会.本人就从包括“迎送...不少英语爱好者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外浯埂可与外国入交流其实不然.如果不了解中阳文化的差异.对西方礼仪矢『]之甚少.那么在与外围入交流中会造成许多误会.本人就从包括“迎送、会谈、宴请、交际、接待”等几个方面略谈中两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交流。

一、称谓礼数。

称呼恰当,是尊重对方。

与外宾初次见面,最安全的称呼是男子称先生(Mr·),女子称夫人(Mm·),女士称(Ms·),小姐称(Miss)。

这些称呼均可冠于姓名、职称、衔称等前面。

如“怀特夫人(MrS White)”、“秘书小姐(Miss Secretary)”;而我们中国入出于对客人的尊重.不肯直呼客人的姓名或父母的姓名。

两方入则不同,除非在正规场合.在⋯般场合中.他们更愿意别人直呼其名。

例如:Lindalane Chapman.如果你称呼她Miss Chapman(Chapman 女士)或者Miss Linch (Linch小姐),她会感觉你与她不熟。

二、交往语言。

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翻译,陪同老板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生意人,你不能说:“你一路上辛苦了”.而J立该说:“Did you have agood night?”或“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如果你说:“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You must be exhaust—ed.”客人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差,人家才这样说。

外国朋友到家中做客,中国人会说:“欢迎,欢迎”,客人会一笑。

点点头。

如果翻译成英语,就是“Wel—come!W elcome[”或“你来了?(You have come!)”这种英语在外国不常用。

中西方文化鉴赏

中西方文化鉴赏

中西方文化鉴赏
中西方文化鉴赏是一种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方法。

它涉及对中西方文化特点、价值观、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观察。

中西方文化虽然有很多差异,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西方文化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

中西方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语音特点。

中文以汉字为基础,表达方式注重含蓄和象征性;而西方语言则以拉丁字母为主,注重直接表达和逻辑性。

语言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是主流宗教,对个人道德和社会规范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也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饮食习俗是中西方文化鉴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味道和色彩,讲究食物的营养和平衡。

西方文化中,餐桌礼仪更加正式,强调用刀叉等工具进食。

此外,中西方还有不同的传统节日和庆典,这些活动既体现了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也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

中西方文化鉴赏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学习和体验中西方文化,人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流和应对能力。

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文化鉴赏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敛性与开放性1.中西方内敛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要向对方表达意见时往往比较含蓄、内敛,而西方人则会直接地说出来。

举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吧,一邻居夜晚唱歌的声音很大打扰大家睡觉,他的中国邻居就会去敲门然后委婉地说:我也不睡觉,来听你唱歌。

而他的外国邻居则会开门见山地说:对不起,你的歌声太大打扰我们睡觉了,请你小声一点。

这样对比看来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的直接和开放显而易见。

2.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园林建筑风格上的体现中国在园林建筑风格上贵曲折,讲究步换景移,忌一览无余,如苏州园林就以盘环曲折闻名世界,中国人普遍喜欢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美。

而西方建筑则多是拔地而起,直率张扬,注重表现自我,如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是德国科隆大教堂。

3.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文学上的体现中国文学在表达上也是重含蓄,忌直露,以淡为美。

而西方则比较奔放,会很直接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感情激越为胜。

这方面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题材的诗歌上。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是中国人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本文由收集整理,当我们把某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会狼狈不堪。

因为要把那些含蓄深藏的情感一一挖出来,数明白,不免显得有些奇怪和唐突。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1.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说话一般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比如我们见面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还有如你来了,我走看看吧等简练的语言都反映出中国文化重视思想意念的心领神会,不强求语言形式,注重直观感受和形象概括。

相对来说,西方的语言就较为严谨,例如这个英文句子If you're stuck with someone and feeling tongue-tied,console yourself by remembering that the other person may be feeling as agonized as you.,乍一看语言表达比较繁琐,要一层层分析才能明白意思,反映了西方文化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严谨性。

中西方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因此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各自的历史、社会背景和价值观等因素。

本文将以中西方表达方式的差异为主题,探讨其中的一些特点和例子。

一、言辞间的委婉与直接中西方在表达方式上最大的差异之一是委婉与直接的程度。

在中文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委婉的措辞,以示尊重和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而在英文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例如,当你在中文中询问别人是否可以帮忙时,你可能会说:“麻烦你帮个忙,可以吗?”而在英文中,你可能会说:“Can you help me, please?” 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更加直截了当,没有太多的委婉措辞。

二、语言的简洁与繁复中西方在语言的简洁与繁复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通常倾向于使用较为复杂的词汇和句式,以展示文化的深厚和表达细腻的情感。

而英文则更注重语言的简洁与准确。

例如,当你在中文中对别人表示感谢时,你可能会说:“非常感谢你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而在英文中,你可能只需要简单地说:“Thank you for your help.” 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更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

三、态度的表达方式中西方在表达态度时也有一些不同的方式。

中文通常会使用措辞委婉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以避免冲突和伤害他人的感情。

而英文则更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例如,当你在中文中对别人提出批评时,你可能会说:“你的这个想法还有待改进。

”而在英文中,你可能会更直接地说:“Your idea needs improvement.” 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更直截了当,没有太多的委婉措辞。

四、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的表达方式差异也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更注重委婉和尊重。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更注重直接和自由。

例如,在中文中,人们通常会在提出请求时使用委婉语气,以显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中西方身体语言的差异例子

中西方身体语言的差异例子

中西方身体语言的差异例子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身体语言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例子,展示了中西方身体语言的差异。

一、面部表情1.微笑:在西方文化中,微笑通常表示友好或愉快。

而在中国文化中,微笑可能有多种含义,如礼貌、害羞或尴尬。

2.眼神接触:在西方文化中,直接的眼神接触被视为自信和尊重。

而在中国文化中,直接的眼神接触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傲慢。

二、姿势和动作1.握手:在西方文化中,握手是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表示友好和尊重。

而在中国文化中,握手通常不如西方文化中普遍,而是以鞠躬为主要方式。

2.肢体接触:在西方文化中,肢体接触通常较为普遍,如拥抱、拍肩等,表示亲近和关怀。

而在中国文化中,肢体接触较为保守,通常只在亲密关系中出现。

三、姿态和姿势1.坐姿:在西方文化中,常见的坐姿是直立或稍微向后倾斜。

而在中国文化中,坐姿通常是直立或稍微向前倾斜,以示尊重。

2.手势:在西方文化中,挥手表示告别或打招呼,而在中国文化中,挥手通常表示离别或招呼。

此外,竖起大拇指在西方文化中表示赞成,而在中国文化中表示不好。

四、身体接触1.接吻:在西方文化中,接吻通常是一种亲昵的行为,如亲吻脸颊或嘴唇。

而在中国文化中,接吻通常只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不像西方文化中那么普遍。

2.拥抱:在西方文化中,拥抱是一种常见的亲密行为,表示关怀和亲近。

而在中国文化中,拥抱通常只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不像西方文化中那么常见。

五、手势和动作1.点头:在西方文化中,点头通常表示同意或理解。

而在中国文化中,点头可以表示同意、理解或尊重。

2.摇头:在西方文化中,摇头通常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而在中国文化中,摇头可以表示不同意、否定或表示歉意。

六、姿势和动作1.手势:在西方文化中,举起手掌表示停止或等待。

而在中国文化中,举起手掌可能表示不理解或表示抗议。

2.手指:在西方文化中,竖起食指表示“好”或“正确”。

而在中国文化中,竖起食指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侮辱。

七、身体姿势和动作1.微笑:在西方文化中,微笑通常表示友好和愉快。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5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5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5篇肢体语言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不”。

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

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

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

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

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

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研究,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

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

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 2米的距离。

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

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

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

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

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

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 Sorry;Oh,I’m sorry; E_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在中国,常常听到西方妇女抱怨中国人抚弄了她们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

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

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

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

有关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有关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有关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是由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交流所带来的现象。

虽然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还是依然存在。

对于中西方人来说,在探究另一种文化时,理解其语言和文化的不同是必不可少的。

这篇文章将发掘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并提供一些有帮助的解决办法。

一、语音与语调中西方语言的语音和语调是最突出的差异之一。

汉语是一种重音语言,即一个单词中只有一个音节被重读。

英语则是一种弱重音语言,如果一词有两个重音音节,那么它通常是重读第一个音节。

不同的语音特点意味着说话时的语调和语气会截然不同。

比如,在英语中,一小段话的最后一个词往往有较高的声音,而在华语中,常常在句末加上一个轻松的韵律。

二、非动词动词化在中西方语言文化的语法上,也存在重要的差异。

汉语中,动词可以用作名词,而且往往出现在句子的中心位置。

与此不同的是,在欧洲的大部分语言中,名词与动词的使用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考虑到这个问题,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是不同的,因此在合作和沟通时,需要耐心地理解和学习彼此的语言文化差异。

三、礼貌用语在不同的文化中,礼貌用语也有差异。

在华语中,通常使用“您”作为尊称,而在英语中,并不像中文那么明确地表达尊敬,除了“sir”或“madam”这些明确表示的称呼外,许多词汇都是很普通的用语。

此外,在西方,使用幽默和讽刺的废话也被广泛使用,而这在中文社会则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因此,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要小心使用和理解语言的表述方式,以免造成冒犯。

解决办法:1. 接受文化差异。

了解中西方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是理解另一种文化的关键。

如果有理解不了的事情,不妨多了解一下对方的文化。

2. 多进行交流。

通过交流,可以消除跨文化之间的误解,合作更加愉快和有效。

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3. 学习语言。

如果有机会学习对方的语言,将有助于理解对方的文化和语言。

总之,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意味着合作和沟通时需要更加仔细地理解和学习彼此的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方面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语言方面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语言方面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有许多差异,其中语言方面尤为明显。

以下是几个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

首先,中西方的语法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中文是一种以主谓宾的语序为主的语言,而英语则是以主谓宾的语序为主。

这意味着中文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的,通常是以主语开头,而英语的句子则是以主语开头,然后是谓语和宾语。

例如,中文句子“我去商店买东西”在英文中是“我去商店买东西”(I go to the store to buy things)。

其次,在词汇方面,中西方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中文有很多成语、俗语和谚语,这些词汇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而英语有很多来自希腊、拉丁和法语等其他语言的词汇,这些词汇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例如,中文中有成语“人山人海”,意思是“人山人海”,而英文中则使用词汇“很多人”(a lot of people)。

另外,中西方文化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异。

中文通常比较含蓄和间接,倾向于使用比喻和暗示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而英文通常比较直接和明确,倾向于直接陈述观点和感受。

举个例子,中文中的“你是个好人”可以通过比喻来表达,如“你是太阳,照亮了我的世界”;而英文中则直接使用表述“you are a good person”。

此外,中西方文化对待称谓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使用长辈的具体称谓来表示敬意和尊重,如“爸爸”、“妈妈”、“哥哥”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名字来称呼他人,即使是与长辈相处也是如此。

如在家庭聚会上,中国人可能会称呼长辈为“爸爸”、“妈妈”,而西方人则会叫他们的名字。

最后,中西方文化在交流方式和礼仪方面也有很多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尊重的是谦恭和谦虚。

平时交流时,中国人通常会使用一些客套话,如“请多关照”、“请多指教”等,以示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重视的是直接和坦率的交流方式。

人们通常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不太使用客套话。

浅论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浅论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浅论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是因为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背景、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语言结构、沟通方式、价值观和礼仪等方面探讨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一、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1.词法结构:西方语言通常采用屈折语言,即词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如英语的复数形式;而中文属于属于瑞雪语,词形多不变化。

2.语法结构:中文语法注重修饰关系和成分顺序,英文则注重时态、语态和主谓宾等语法结构的表达。

二、沟通方式方面的差异1.隐晦与直接:中文通常表达时较为委婉和间接,而英文则更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这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

2.礼貌称呼:中文文化注重尊重和礼貌,因此在称呼上使用较多的尊称,如“先生”、“女士”,而英语文化在社交场合使用较少的尊称。

三、价值观方面的差异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

而亚洲文化则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团队、亲属和社会的利益。

2.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效率和准时性,而东方文化则较为灵活和注重人际关系。

四、礼仪方面的差异1.礼节:中文礼仪注重面子和尊重,需要注意如何适当地表现尊敬和婉拒;而西方礼仪注重个人空间和自我表达,强调独立和直接的交流。

2.身体语言:中文文化注重非语言交流,如点头、微笑等;而西方文化注重语言交流,身体语言较少使用。

综上所述,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结构、沟通方式、价值观和礼仪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发展历程、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对于理解和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论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的比较

论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的比较

论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的比较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是学科界和社会研究领域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往沟通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交际习惯和套路。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交往沟通的差异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商务交往和文化传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交际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社会交往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交际方式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礼节: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节的标准不同。

在中国,尊重长辈、尊敬上司是非常重要的礼仪,而在西方社会,个人权利更加凸显,领导者也会像平等的朋友一样被对待。

因此,在跟人交际时,西方人可以相对直接地表达意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关系。

2、身体语言:中西方文化在身体语言的使用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注重眼神接触、握手等交际方式;而在中国文化中,身体语言只是一个附属品,不会像西方那样得到很多的关注。

此外,当一个中国人在与他人面对面说话时,他们总是以低下的头,以示尊重和谦虚;而西方人则喜欢直视对方的眼睛以示其诚实和自信。

3、语言间隔: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个人隐私与个性化,因此,他们习惯留出一定的间隔来划定自己的领地。

这种间隔常常表现为身体上的距离。

而在中国,大家更注重亲近和关系,所以说话时会更近,甚至可能接触到他人的身体。

二、语言的使用差异中西方文化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语言的使用差异方面,中西方文化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语言的重视程度:在中西方文化之间,语言在人们的交往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自由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的表述更强调精准和逻辑性。

而在中国社会中,语言多强调他人感受和礼节,重在表达欢迎、感谢、道歉等情感。

2、口语习惯:在中西方交往中,口语习惯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在语言交流时喜欢使用比喻、典故进行阐述,以及汉字的多义性来表达感情;而西方人则会使用较为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3、文化背景清晰度:在中西方文化的交往中,文化背景的清晰度差异也很明显。

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

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

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英语作为世界第一通用语言,直接关系着双方的沟通交流。

英汉互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基于双方文化背景不同、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不同等,导致在英语翻译中存在很大的偏差。

因此,本文着重从价值观念、思维习惯与语言习惯、宗教信仰、日常生活与社会习惯和地理环境与物质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并将英汉种语言文化差异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

在此,本文针对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影响这一问题,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文化,中西文化差异,中西语言文化差异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 English that works as the world's first language effect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both sides directly.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is a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cross the culture.In real life,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s and customs lead to significant deviatio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Therefore, this article compare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emphatically from several aspects,such as the values, thinking habits, religious beliefs,language habits ,daily lives , social custom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production mode . Then we talk about the details of means of expres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from the differences.At this point, this article gives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s that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comes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bstract:Culture is Shared, it is a series of concepts, values and code of conduct, it is to make individual behavior ability accepted by collec tive common standard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e and society a nd life, culture exists in society.Every culture decides how physiol ogical psychological needs to be met .So a kind of culture derived a behavior, a kind of behavior determines a result, a result decide wha t kind of a future. Culture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future of t he world.Language is the product of society, it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i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history and heritage.It embodiessocial consciousness in national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 n , historical culture, customs and various aspects of all human soci ety features.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traditions,m ake Chinese and Western different in the way of thinking, values, code of conduct and the way of life.Considerable cultural differences make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We will su mming rules,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so as to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 is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 erences in language .Key words: cultur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lan gua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目录目录 (3)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4)一)风俗习惯 (4)二)个人隐私 (4)三)宗教信仰 (4)四)思维方式 (5)五)个人主义价值观 (5)二中西语言具体差异 (5)一)汉语与英语的字词组成差异 (5)二)词类及其应用方面的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主要讲述语言文字之间的不同如何造成文化之间的不同,以及语言文字的诱导和暗示作用,并重点分析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别。

首先我想给文化下一个定义。

第一,我所说的文化是广义上的文化,是包括人、环境、知识、技术成果等一切别具特色的物质对象。

第二,文化由方方面面的因素决定,我个人认为,文化由九大因素决定,即环境、语言文字、科技、物欲原动力、情欲原动力、权欲原动力、审美、阴阳、万物选择。

语言文字只是其中之一。

那么语言文字又是怎样作为一种纵向的诱导或者暗示因素对文化产生作用,并且在很多场所表现为制约性因素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面临一个对语言学权威观点的挑战。

西方语言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语言(包括文字)的形成是任意的,必然的因素很少,把人叫做人,把天叫做天,把男人叫做男人,把女人叫做女人,这些都是随心所欲的称呼,没有必然性。

几乎所有教课书都把“人具有任意性”作为一个公理来看待,西方语言学界也认为这是语言学的基础。

而我个人的看法正好与此相反,我认为语言文字的产生昭示了一个规律性,即语言是在特定场合、特定时间、特定因素的较深作用下必然要产生的。

当然其中也有任意因素,任意是相对的,非任意也是相对的,但是哪一个是主要的,这其中有一个关系:早期往往是必然性因素占主要,慢慢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任意性因素才慢慢增强。

越是远古,人类越不可能任意地创造一种文字或者语言,只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不能像现代人一样进行抽象思维。

远古人类的创造能力很简单,比如象形字产生于图画文字,而全世界的语言文字如果向前追溯,就会发现它们都产生于图画文字。

文字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人类智力发展运行的轨迹慢慢地从具体走向抽象。

而西方语言文字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其他文化借鉴过来的,并不是直接发展出来的。

例如古希腊的语言不是自己从象形文字发展出来的,而是借鉴腓尼基人的文字系统,按照自己的需要重新排列并加以改进发展的。

因此,西方语言界误认为文字的产生是任意的,其实,腓尼基人的文字如果向前追溯,也要追溯到象形文字、图画文字。

最初的语言文字不外就是世界的缩影在人类大脑中的表现,西方语言学家往往忽视这一点,从而得出语言是任意的这样一个结论。

在我们国家也有些人提出过独特的看法,比如王安石在1076年提出,字形、字音都符合天地万物之理:“其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其形之横纵、曲直、斜正、上下、内外、左右皆有义,皆本于自然,非人私智所能为也。

”人当时的能力只可能产生能力所及的语言和文字,不可能产生非常充分的一整套有内在联系的语言系统。

所以王安石的观点应该受到重视,他是第一个在中国语言文字史上提出“语言不是任意的”这一观点的人。

我们试图来解释语言文字是必然的,并且不同程度地制约文化包括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发展。

这些有时候容易在口语当中表现出来,一个简单的字就可以把问题说清楚。

例如在英语当中,你(you)、他(he)、她(she)、我们(we)、他们(they)都不大写,只有一个代词大写,就是我(I),因为“我”是最重要的。

英语语言特点充分体现了西方的个人主义。

在中国则刚好相反。

同样称呼“我”,中国人不仅不会大写,还用别的方式来表述:在下、鄙人、奴才等,皇帝自称寡人或者孤,都是把自己置于一种不受尊重的位置上,尽量去尊重别人,这是一种克制自己的心态。

仅是一个代词的使用,就可以看出中西两种文化是分道扬镳的,很多东西在极性上是相反的。

很多学者,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的一些学者容易走向极端。

例如说写信,我先写地址,再写收件人;可是如果要给西方人写信,把这些东西都倒过来,先写收件人,然后是地址。

我按照中国式的写法习惯了,所以到了西方就非常不习惯。

出国时,西方有关人员还要把你的姓和名颠倒过来,我就跟他争论,中国人在翻译外国人姓名时根本就不改变其位置,而中国人到国外姓名位置却要被迫改变。

西方人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他在侵犯你,他认为是天然的,因为他的价值观就是那样。

当然,这种现象现在已经习以为常,而且在中国大大小小外语专业都持这种特点。

我们应该尊重外国,可是外国人尊重过我们的价值观吗?语言文字这种看似非常简单的东西,蕴含的价值观其实是非常重大的。

如果外国人通过语言控制我们的命运,改造我们的语言,就能改造我们的性格、改造我们的前途,他们有这个威力。

下面进一步谈谈中西语言文字之间的基本差别。

大家学过外语很容易就知道这种差别,但我要把问题说清楚,还是要凸现这种差异,然后看这种差异如何对文化产生一种诱导的作用,继而引起何种文化效应。

具体可以从语音、语形、语义、语法四个方面的差别来看。

第一,语音的差别。

语言是语言,文字是文字,不应该将二者合在一起说,但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说法,还是尊重习惯。

汉语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单音节,一个音一个字,或者一个字一个音,而且大部分都是开音节。

什么叫开音节?例如“kai”就是开音节,如果是“kait”就是闭音节了。

如果是闭音节,中国的拼音文字就不可能实现。

另外,汉字每个字有韵调,有“一二三四”声,很规则,而且声音很响亮。

西方的语言文字主要是单音节,同时还有多音节的,这些多音节词成为与中国语言文字区别的关键特征。

此外,西方语言文字还有轻音节或是重音节,用轻重音表示语调。

中西语言文字这种区别看起来很微小,但是它造成一种什么效应呢?这种效应就是它影响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由于我们一天到晚一直在说一种语言,自出生以来就要天天接受它,语言给予我们一套实践的模式和崭新的世界观,我们不知不觉中便受其熏陶,并且不知不觉地以这种方式来看待外部的世界。

用这种语音效果来创造诗歌等文学作品时,押韵也跟语音相关。

中国的诗歌和外国的诗歌不一样,从语音上来说,西方诗歌在押韵的时候会有很多转韵的地方,即多元韵式,前两行押韵,或者隔行押韵,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式是ababcdcdefefgg。

多元韵式并不是西方语言文字(尤其是印欧语系)的优点,而恰恰是它的天生缺陷。

因为这种文字多音节多,能够押韵的词的数量就少了,因此诗人便创造了转韵、间行韵等方法。

而中国的诗人则不用着急,一个音可以表达很多字。

例如“jia”,可以是“家”,也可以是“佳”、“嘉”、“加”,很容易押韵。

在英语中不可能找到这么多同音词,这必然造成英语文学中多元韵的形成。

而中国语言文字押韵的得心应手使得诗人可以写出一元诗,一韵到底,如四言、五言、七言,以及后来的词、曲等。

一元韵的艺术效果很强,而艺术效果要有感染性,就要使得韵脚是单一的,不断变化的韵脚使人的印象不深,诗歌的音乐感也相对减弱。

法国文学家萨塞说,艺术作品的感染性取决于它的片面的强调性。

第二,语形的差别。

语形就是文字的外形,甲骨文、金文、小篆,形状不一。

这些文字有一些什么因素打动了我们呢?我们注意到,汉字的结构是方块型、建筑型,是立体的,笔划上下左右都可以通,象形的味道非常浓,它诱导我们把字本身和外部自然界联系在一起。

所以,我们说汉字是自然界存在外貌的浓缩和简化的形式。

而印欧语系的文字则不同。

举例来说,希腊字母,包括英语、德语、拉丁语,都符号化了。

它不是立体型结构,而是平面的、流线型结构,没有象形的味道。

这样一来产生一种什么效应呢?就是当你看到这个文字以后,不可能立刻将之与自然界联系起来,失去了人这个主体和自然界客体之间的联系。

但是这种文字也强调了一些因素,它强调了人的智力运行轨迹。

符号化的像蚯蚓一样弯弯曲曲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逻辑联系,即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很强的人文性,把人的轨迹打在文字上面。

汉字的人文性不强,但是汉字的自然性很强。

中西两种文字的外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文化的潜在因素。

那么字形给文化带来一种什么效应呢?首先,在中国,汉字带来一种感受力很强的效应,例如书法的产生,诗词中写景的特点非常突出,象形字就是图画,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诗。

美国诗人庞德说,汉字一看起来情不自禁就是诗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写景的诗非常美,一念就会进入那种境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逻辑上推理是没有逻辑性的。

“鸡声”,先从声音上吸引人的注意力,给人一种空间感,由“鸡声”而牵连到“茅店”,然后是“茅店”上的月亮,把空间一下打开,气氛一下子营造出来。

接下来是“人迹板桥霜”,但作者不先写“霜”而先写人,就像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的脚印(人迹) 放大,然后再镜头放大到“板桥”,最后说“霜”。

这种把个人感受的顺序倒过来的表现手段,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

蒙太奇技巧大师爱森斯坦说,蒙太奇这种技巧就是从中国诗词借鉴过来的,中国的诗词,就像一幅幅的特写镜头。

这样看来,汉字的优越性一下就体现出来了,而印欧语系的文字在这方面则很逊色。

中国的诗词很整齐,像豆腐干,西方的诗词则长长短短不很整齐。

整齐暗示着诗本身的哲理性、规则性很强,暗示这首诗不是一般的东西,不是随便发挥的,而是有非常严格制约的诗。

另外从排列上来看,汉字排列起来非常容易,印刷也非常容易。

西方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汉字或汉语是一种描述性、艺术性的东西。

因此,中西两种文字系统的差别表现在诗词上是一目了然的。

诗主情,诗应该是真挚的,是一种心地流露的感情,汉字便诱导诗人去写景、写情,情景交融而忘我。

莎士比亚的诗是伟大的诗,很美的诗,但是与中国的诗相比,莎士比亚的诗简直不叫诗,且枯燥无味,其中原因就是西方语言文字的先天性缺陷。

这也是中西语言文字之间的鸿沟造成的。

第三,语义的差别。

中国文字和印欧语系文字语义上的差别,来自于语音和语形的差别。

中文汉字可以一音多义,多义词多势必造成表义的模糊,但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能力。

印欧语系的多义字相对少一点,为什么呢?西方人在需要表达一个比较确切的含义时,可以新造一个词,很精确,一个字就是一个含义,但相对说来,词的分类就会多一些。

这样一来造成一个什么效应呢?还是以诗词为例,中国文字的多义性造成中国文化的概括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

西方语言文字,定义性的功能相对强一些,由于条分缕析的能力强,就会促使人们走到求真的路上去,尽量模仿自然。

因此,西方文字表意精确性比较高,这也造成西方文化的精确性。

第四,语法的差别。

语法差别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词法差别和句法差别。

在词法方面,汉语言文字没有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等,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

优点是使得汉字的定位功能相对灵活,甚至可以有“回文诗”,正念、倒念都可以,这也造成汉字的创造性很高。

而印欧语系有严格的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以及主谓宾定补状,虽然看似定位功能很强,但是也意味着比较机械。

例如拉丁语,每一个词后面都要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词的词性和词态。

中国的汉字是绝对自由的,爱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

因此,印欧语系限制性太大。

这样一来,中西两种语言文字势必把两种文化引向不同的方向。

汉语的缺陷在于其词法结构、语法结构不太发达,介词相对来说少一些,但是汉语靠什么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呢?即靠语形和语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