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浪汉小说的演化_发展趋势和文学地位
艾芜_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
艾芜_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艾芜: 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艾芜,中国当代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创作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的作品《流浪汉》系列小说以流浪汉这一特殊的身份为线索,描写了漂泊者们的人生追求,呈现了一幅生活的真实画卷。
本文将从艾芜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其文学价值。
首先,艾芜的小说情节引人入胜,充满了戏剧性。
小说主要围绕着流浪汉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流离失所的辛酸和无奈。
故事情节紧凑有力,情节转折的处理恰到好处,如《那山那人那狗》中的小幸运事故、《列车员传》中的父子重逢,以及《老知青》中的命运交错等等。
这些情节的设计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其次,艾芜的人物塑造独具一格,真实而立体。
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有着各自的背景、梦想和追求。
例如,《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流浪汉小傻子,以其天真无邪和单纯善良的形象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列车员传》中的杜宽,他以不屈的精神和对家庭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流浪汉内心深处的自尊和坚持。
艾芜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塑造,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与这些流浪汉共同分享了他们的悲喜。
最后,艾芜的小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思考深度。
他灵活运用了叙事、夹叙、议论和寓言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层次感。
其中最明显的是他对细节的关注和描写,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使作品更加具象、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艾芜的语言优美、简洁,并注重对声音、气氛和节奏的处理,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栩栩如生地感受到小说的丰富内涵。
通过对艾芜小说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其所带来的文学价值。
艾芜以流浪汉这个小众人群为切入点,揭示了社会、艰难、命运和人性等诸多问题。
他所展示的漂泊者们的人生追求,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茫茫黑夜漫游》对流浪汉体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茫茫黑夜漫游》对流浪汉体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作者:陈敏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4年第11期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西班牙流行的以流浪者得生活及遭遇为题材的小说。
自16世纪中叶开始,西班牙经济衰落,社会混乱,人民生活动荡不安,大批穷人流离失所,沦为无业游民,加之商业经济上升到比较重要的地位,从而导致社会上闲散人员猛增,冒险风气盛行。
流浪汉小说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状况下产生的。
董燕生编著的《西班牙文学》归纳了流浪汉体小说包括的特点:●生活无着、四处流浪的主人公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生平;●满不在乎地声称自己的父母及自己不是什么体面的正经人;●以行窃为生,而且手段高明;千方百计想爬到社会上层,却始终改变不了低贱的身份;●每当以为要时来运转的时候,必然遭遇新的不幸,祸福总是交替出现;●现实色彩贯始终,与神怪想像无关。
[1]以后这种体裁的小说,对西班牙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世纪早期法国盛行流浪汉小说,并由此揭开了启蒙文学的序幕。
阿兰·勒内·勒萨日(1668-1747)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流浪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吉尔·布拉斯》便是通过主人公的流浪生活来描绘人间百态的,是一幅描绘封建社会进入末期,人们精神堕落的现实主义画卷。
而这种体裁的小说在20世纪法国作家塞利纳的笔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在1932年发表的《漫漫黑夜漫游》就属于流浪汉体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巴达缪是一个反英雄式的人物,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与朋友斗嘴游戏式的参了军,战争爆发后,在一次单独执行任务时,同掉队的士兵罗宾逊相遇,两个人都害怕打仗,害怕死亡,希望能被德军俘虏,可是却未能如愿以偿。
两人分开后,巴达缪受伤回到巴黎修养,认识了美国护士劳拉。
不久巴达缪因精神病住进了医院,结识了小提前演奏家莫兹娜,但很快就被她抛弃了,而后又转入另一家医院。
同罗宾逊再一次相遇。
巴达缪退役后去了非洲,受雇于一家殖民地公司,见识了殖民者对黑人的残酷盘剥,及黑人的非人生活,并在非洲第三次遇见了罗宾逊。
浅谈流浪汉小说的文学地位
浅谈流浪汉小说的文学地位作者:王慧雨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1期摘要:流浪汉小说是以描述城市底层人民生活为中心的小说形式,文本幽默风趣,简洁流畅,深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本文主要就流浪汉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学地位进行分析。
关键词:流浪汉小说;历史背景;文学地位十六世纪在西班牙文学领域开始流行流浪汉小说,这些小说大多是以流浪汉的角度来叙述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此类小说多数选用了社会中的流浪汉的各种悲惨的遭遇,充分体现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描写了城市中下层阶级人们的生活现象。
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赖子》、《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流浪女胡斯蒂娜》、《骗子外传》等等。
流浪汉类的小说文学风靡一时,对后来的欧洲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流浪汉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十五世纪西班牙一族突然强盛起来,成为海上霸主,他们向其他各国侵略,打下了不少的殖民地。
可惜西班牙民族的崛起却仅仅是昙花一现,到了十六世纪中期就逐渐衰落。
平民百姓的生活一落千丈,失业、破产使得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数量猛增,社会风气日益恶劣。
这时候的西班牙正处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交替时期,在这种历史氛围中,流浪汉小说营运而生。
“流浪汉”一词最早产生于1525年,在文学领域并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它也可以解释为“厨房伙计”。
在文学上,“流浪汉”也成为投机取巧、不负责任、横行霸道的人的代名词。
流浪汉文学类型小说的主人公与其它时代作品的主人公相比,在性格、身份、命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差异。
在此之前的欧洲各国的文学主要以骑士传奇和英雄人物为题材,大多描述出了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技能,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去战斗的精神。
而流浪汉小说里的主人公大多数是社会当中的下层人,他们大多是失业人员、破落户的孩子、没有固定职业或者低收入的人员。
这种小说主人公在社会上的地位的不同,以及他们在复杂社会中形成的不同的性格特征,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独特的任务形象。
小议现代文学中的流浪汉形象
小议现代文学中的流浪汉形象一、前言“流浪汉”这个形象在现代文学中出现得十分频繁,作家们通常利用这个形象来表达这个世界的无奈与孤独,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力感。
虽然流浪汉在现实中显得十分滑稽与可笑,但在现代文学中,他们成为了作家们寻求帮助与马踏飞燕的象征。
本文将从历史与文学的角度分别探讨现代文学中流浪汉这个形象的意义与影响。
二、历史角度流浪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当时因为战争与虫瘤等多种因素,大量人口流离失所,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于现在流浪汉的认知,那个时代的流浪汉是悲情且可悲的。
这些人往往没有家庭和工作,无论是女人或者男人,都只是流浪无依,通常会被视为街头乞丐、疯人或罪犯,常常受到鄙视和歧视。
他们在城市和乡村中四处流浪,苦苦寻找一间简陋的住所或一顿简单的饭菜,这都成为了他们的奢望。
但在流浪汉的尘世路途中,幸运的是,总是有一些善良的人帮助他们。
这些善良的人可能是道义、宗教的代表人和爱心组织。
对于流浪汉来说,这些善良的人是他们生命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他们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中寻求安慰和温暖的灯塔。
三、文学角度1.《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萨林格的代表作,作品中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流浪青年,他没有能力和意愿参与任何社交活动,他的夜晚和白天不同寻常,他对世界和人类充满着怀疑和不信任。
在霍尔顿眼中,这个世界本来是美好而纯洁的,但现实的压力和心灵的伤痛却让他失去了美好的幻想,让他不得不选择关闭内心,选择逃避与交出一颗孤独的心。
虽然霍尔顿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但是在他的“愤世嫉俗”中,我们却看到了一种特质——反叛。
2.《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作品中地球燃料消耗殆尽,必须通过巨型推进器将地球转移到新的行星轨道才能避免毁灭。
在这个过程中,流浪者李千钧和他的同伴们,曾经为了拯救地球不惜浪迹一生,在彷徨,坚持与巨大的阻碍之后,终于将地球转移到了新的轨道上。
流浪汉小说简论
作者:桂伟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1.洪瑞春艾芜流浪汉小说的叙事艺术[学位论文]2007
2.李志斌.LI Zhi-bin论流浪汉小说的演化、发展趋势和文学地位[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3(6)
3.张霞试从《小癞子》中浅析流浪汉小说的文学特色[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
4.朱宾忠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的一部扛鼎之作——李志斌博士专著《漂泊与追寻: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评介[期刊论文]-英语广场(下旬刊 )2011(1)
5.李志斌论流浪汉小说的语言风格[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07(4)
10.傅波.FU Bo寻找精神家园的流浪汉--换一个视角看福斯塔夫与阿Q[期刊论文]-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本文链接:/Thesis_Y948553.aspx
6.张静宜流浪汉小说的发展与高尔基流浪汉小说的新突破[学位论文]2010
7.李志斌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学位论文]2007
8.杨经建西方流浪汉小说与中国当代流浪汉小说之比较[期刊论文]-社会科学2004(5)
9.武艳玲.胡静华从《卡拉莫拉》看高尔基小说新的艺术探索[期刊论文]-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34(4)
流浪汉小说出现的背景
流浪汉小说的产生与西班牙历史从16世纪中叶《小癞子》的出现到17世纪中后期,流浪汉小说创作一直持续甚至呈上升趋势,流浪汉小说显然曾风靡一时。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流浪汉小说也不例外:16世纪到17世纪中后期正好是西班牙发展的黄金时期,西班牙历史和现实成为流浪汉小说扎根的土壤。
摩尔人统治西班牙前后差不多8个世纪,直到1492西班牙才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但这种统一只是形式上的,国内各种力量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
由于摩尔人的长期占领,西班牙的领土是逐渐收复的,各地区形成一种“独立王国”,它们有自己的法律和风俗,农民和新兴城市居民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常和中央王权发生冲突,甚至和封建贵族结盟对抗王权。
于是,与当时大多数西欧国家相反,王权未能联合城市居民共同打击封建贵族,于是只能对城市和封建贵族两种力量同时进行削弱,但直到十七世纪,封建贵族仍保持了相当大的势力,而这时资本主义因素仍未得到充分发展。
封建力量异常强大,中央王权对外征战"对内横征暴敛,资本主义因素发展不充分,这三种力量的相互对抗在西班牙的黄金时期也明显存在,表现在文学上,则是造就了西班牙此时期的文学语境——新旧交替,传统与新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于文学。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文艺复兴波澜壮阔。
对西班牙而言,14、15世纪是人文主义从晨光熹微走向阳光普照的过渡时期,文坛因此开始繁荣,16世纪文艺复兴登堂入室,17世纪初达到全盛。
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封建制度濒临崩溃的边缘,旧的道德开始解体,旧的信仰日渐动摇,自私自利的人生哲学象汹涌的浪潮一样在人海中泛起,随之而来的是新的资产阶级关系的建立。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工商业一度呈现出繁荣景象,社会上产生了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其中最活跃的就是人文主义者。
他们在学校里广泛地介绍古希腊罗马文学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
人文主义者对个人价值的发现和对市民生活的关注,使得文学作品开始从宫廷、教会转向对下层人民生活的描述。
流浪汉小说出现的背景
流浪汉小说的产生与西班牙历史从16世纪中叶《小癞子》的出现到17世纪中后期,流浪汉小说创作一直持续甚至呈上升趋势,流浪汉小说显然曾风靡一时。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流浪汉小说也不例外:16世纪到17世纪中后期正好是西班牙发展的黄金时期,西班牙历史和现实成为流浪汉小说扎根的土壤。
摩尔人统治西班牙前后差不多8个世纪,直到1492西班牙才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但这种统一只是形式上的,国内各种力量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
由于摩尔人的长期占领,西班牙的领土是逐渐收复的,各地区形成一种“独立王国”,它们有自己的法律和风俗,农民和新兴城市居民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常和中央王权发生冲突,甚至和封建贵族结盟对抗王权。
于是,与当时大多数西欧国家相反,王权未能联合城市居民共同打击封建贵族,于是只能对城市和封建贵族两种力量同时进行削弱,但直到十七世纪,封建贵族仍保持了相当大的势力,而这时资本主义因素仍未得到充分发展。
封建力量异常强大,中央王权对外征战"对内横征暴敛,资本主义因素发展不充分,这三种力量的相互对抗在西班牙的黄金时期也明显存在,表现在文学上,则是造就了西班牙此时期的文学语境——新旧交替,传统与新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于文学。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文艺复兴波澜壮阔。
对西班牙而言,14、15世纪是人文主义从晨光熹微走向阳光普照的过渡时期,文坛因此开始繁荣,16世纪文艺复兴登堂入室,17世纪初达到全盛。
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封建制度濒临崩溃的边缘,旧的道德开始解体,旧的信仰日渐动摇,自私自利的人生哲学象汹涌的浪潮一样在人海中泛起,随之而来的是新的资产阶级关系的建立。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工商业一度呈现出繁荣景象,社会上产生了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其中最活跃的就是人文主义者。
他们在学校里广泛地介绍古希腊罗马文学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
人文主义者对个人价值的发现和对市民生活的关注,使得文学作品开始从宫廷、教会转向对下层人民生活的描述。
流浪汉小说
☆课 问 ☆
◎
琉 浪 汉 小 说
? O J C ) 圃 睁 四
流浪汉小说是 1 6世纪中叶西班牙文坛上流行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 这
类小说是以描写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为中心, 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 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 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 幽默俏皮的风格 、 简洁流 畅的语言 , 广泛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 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 《 托
l [ r n 1 ] ” 四字 , 为的是避讳顺治帝“ 福临” 之名 。 有时 , 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 , 如吕后名雉 , 臣子f 门遇到雉要称 “ 野鸡 ” 。
二是长官 , 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 称“ 官讳 ” 或“ 宪讳 。 一些骄横的 官员甚至严令百姓也要避其名讳 , “ 只许州官放火 , 不许百姓点灯 ” , 所反映的正是古代 避官讳的社会现象。 三是圣贤 , 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 , 有些朝代还要避讳黄帝、 周 公、 老子之名 , 称“ 圣讳 。 如, 孔子名丘 , 北宋朝廷下令凡书中“ 丘” 字都应读“ m6 u ” , 同时 还得用红笔在 “ 丘” 字上画一个圈。 清朝更甚 ,将 “ 丘” 姓一律改为“ 邱” ,且改读 “ q T ” 。 现 在, “ 丘” “ 邱” 二姓并存 , 是 因为有的家族后又改回了原姓 “ 丘” 。 四是长辈 , 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 , 称“ 家讳 ” 或“ 私讳 ” 。 古代与人交往时 , 应避对方 长辈的名讳 , 否则会被视为极其失礼。 如, 唐朝诗人李贺之父名晋 , “ 晋 与“ 进” 同音 , 故 李贺一生未举进士。 又如 , 西汉文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叫“ 司马谈 ” , 所以《 史记》 里跟其父 名字相同者 , 一律被改了名 , 如“ 张孟谈” 被改为“ 张孟同” , “ 赵谈 ” 被改为“ 赵同” 。 再如 ,
论流浪汉小说的演化、发展趋势和文学地位
人称 叙事方 法 , 作 品中 的“ 并 非作 者本人 , 但 我” 而
插 曲镶嵌 在小 说 的总 体 框架 之 中 , 其 共 同发 挥 艺 使
术作 用 , 而增 强了 流 浪 汉 小说 叙 事 体 及叙 事 圈 的 从
厚 度与广 度 。
是 小 说 的 主 人 公 流 浪 汉 , 个 流 浪 汉 同 时 也 是 整 个 这 故 事 的 叙 述 者 。 流 浪 汉 小 说 这 种 由 主 人 公 充 当叙 述 者 的叙 事 视 点 , 学 术 界 称 为 “ 视 点 ” 就 绝 大 多 被 内 。
物在 主人 公流 浪汉 的第 一人 称 叙 事 圈 内 , 同样 以第
一
事, 就是 由萝 合 自己采 用 第一 人 称 方 式叙 述 的。这 种 第一 人称套 第一 人 称 的叙 事 方 式 , 只转 换叙 述 者 而不 转换 第一 人称 的叙 述视 点 . 不 同人 物 的生 活 将
叙事体 得 越来 越 灵 动 , 越来 越 巧 妙 。作 为 欧美 叙 事性 文学 的一 种 重要 体 裁 , 浪 汉小 说 大 都采 用 第 流
方 式 显 得 有 些 单 一 , 个 故 事 由小 癞 子 从 头 到 尾 地 整 讲 述 也 未 免 让 读 者 感 到 单 调 。 于 是 , 来 的 流 浪 汉 后
人称 叙事 方式描 写流 浪汉 的 冒险 经历及 其周 围人
物的生 活插 曲 , 很 大程 度 上 满 足 了读 者 追求 真 实 在 感人 的阅读心 理 和审美期 待 。就艺术 形式 而言 ,小 《 癞子 》 供 的第一 人称叙 事方式 与插 曲式结 构形 式 , 提 既确保 了故事 的逼真 性 , 确 保 r小 说 的 社 会生 活 又
人称套 第一 人称 的叙 事 方式 , 小 说 中的其 他 人 让 人 称方 式“ 自述 身世 ” 。例 如 , 吉 尔 ・布 拉斯 》 《 第 _ 第 十二章 写到 主人公 与昔 日的恋 人一一 讲究 实 二卷
试论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起源及文学特点
试论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起源及文学特点【摘要】十六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流浪汉体小说”采用讽刺的写实手法,把在社会上毫无立足之地的流浪汉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叙事体视角,将大多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交织在一起,以下层人民生活为中心,运用插曲式结构,以开放式为结尾,进而描写流浪汉遭遇的叙事作品。
在这类小说中,最早、最有代表性并影响了整个欧洲文学的就是产生于1554年的《小癞子》。
【关键词】西班牙;流浪汉小说;文学特点前言:十六世纪初,西班牙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处在封建主义崩溃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新航道开辟后,西班牙迅速崛起,成为世界海上第一强国,殖民地遍布全球,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和其他财富,进而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兴起和发达。
但是,十六世纪初的西班牙虽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王权却很不集中,在收复失地的过程中,封建贵族和城市获得了不少特权。
1516年,查理一世即位后,加强了专制统治,利用贵族与城市的矛盾,在消弱大封建主势力的同时,也取消城市原有的自治权。
但是,西班牙的兴起,却只是昙花一现。
16世纪中期,曾一度称霸的“海上帝国”西班牙开始衰落,并逐渐走向日薄西山,人民的生活日益贫穷,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被迫失业,此时,商品经济开始上升到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从而使整个社会充满了饥饿、贫困、贪婪、伪善,社会关系光怪陆离,到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这种社会现实决不是当时流行一时的以取悦于封建贵族,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想适应的骑士文学所能够反映的。
作为“阳光下的阴影”,这面如同“现实的镜子”般的文学以一种新的形式放映出了纷繁复杂的市井生活。
在这种情形下,一种类似于中古市民文学的流浪汉小说便在西班牙应运而生了。
所谓“流浪汉体小说”,是城市发达后的产物。
它采用讽刺的写实手法,把在社会上毫无立足之地的流浪汉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叙事体视角,将大多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交织在一起,以下层人民生活为中心,运用插曲式结构,以开放式为结尾,进而描写流浪汉遭遇的叙事作品。
浅析艾芜的流浪汉小说
引言流浪汉小说出现于16世纪的西班牙,是多以流浪汉为主人公,以他们的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把“流浪汉”接入中国现代文学圣殿的,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人称“流浪文豪”的艾芜。
艾芜的流浪汉小说挖掘了流浪汉的一种感情:一颗不宁静的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到处流浪,不断探索,从这种生活中培养的感情使他们更理解生活,更热爱生活,并通过自己的感情,回过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内省。
这样,作者的感情与广大社会和人民的接触就更丰厚更深刻,同时在感受方面也锻炼得更敏锐,更坚实。
读者从这样的感情历炼过程中获得审美价值。
从艾芜创作的自觉意识来解读流浪汉形象,是我们挖掘作品深邃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开启作家心扉的一把金钥匙。
此外,与国外的流浪汉文学相比较,我们能更好的发现艾芜小说创作的时代烙印与情感特色。
一、艾芜对流浪汉形象的塑造打开艾芜的作品,迎面走来的多是社会下层人物形象贫苦的农民、瘦弱的轿夫、被迫辍学的穷学生、忍饥挨打的店伙计等等。
这些形象在作家笔下都被刻画得生动饱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比这些形象更鲜明完整、更光彩夺目、因而也更能体现艾芜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却是另一种更为独特的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流浪汉形象。
艾芜的南行题材的作品,依据叙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作品,以《南行记》为代表;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有《山中牧歌》等。
(一)流浪中的探索者“我”是艾芜作品中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
说他重要,是因为,这是个带有十分突出的自传色彩的人物。
他常常就是作家自己,或者是作家的代言人。
作家常常通过他的眼睛来观察世界,观察生活,借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理解‘我’,就不能真正理解南行作品,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中的那些人物。
”[1]P56“我”是个流浪汉。
在神州的广阔土地上不断地漂泊,并且时刻受到生存的威胁。
更重要的是:“我”还是个流浪中的探索者。
因为,他不是个浑浑噩噩的,随遇而安的漂泊者。
从流浪者到守望者_浅析美国流浪汉小说的主题演变
严酷现实, 又使得这一形象具有了强烈的反异端精神, 揭露和 讽刺了美国文明社会的丑恶现状。 而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的霍尔顿是其文化环境的产物。 他出身中产阶级, 家境富裕, 不愁吃穿, 在一所收费昂贵的大 学预备学校读书。在别人眼里应该是前途无量, 但霍顿内心 却不快乐。霍顿的父母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圈子里, 不了解霍 顿的困惑与烦恼。霍顿鄙视这个受金钱统治的城市, 诅咒人 们为追名逐利而进行的尔虞我诈。 “假模假式” 他在 的世界里 找不到知心的朋友。比如他曾寄希望于朋友卡尔・路斯, 心 想也许能够和他 “谈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话” ③当霍尔顿提出 。 想听取他的 “忠告” 路斯却打断他, 时, 把话题岔到一边。 无奈 之下, 霍尔顿想跟路斯谈 “性” 谈一些无聊的话题, , 却仍受到 他的拒绝。 就连他心爱的女孩—纯洁的琴也和虚伪下流的斯 特拉德莱塔约会。这样的生活让年纪轻轻的他感到孤独寂 寞, 时常发出诸如 “一霎时, 我觉得寂寞极了。④ ” “我觉得寂寞
2009 年第
4期
安徽文学
9
文 学 评 论
发展, 物质水平日益提高, 然而恰在这时西方社会却发生了严 重的、 深刻的精神危机。 战争造成巨大的物质破坏, 给劫后余 生的人们造成沉重的心灵创伤, 他们开始对理性、 价值作更深 沉的思考。 他们表面欢乐, 内心却是深沉的悲哀, 他们没有精 神支柱, 没有奋斗目标, 是和土地失去了联系的 “流亡者” 。 有别于过去的流浪汉小说,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 突 出反映了哈克反传统的精神流浪。 一是哈克反对所谓的文明 和对自由的追求, 有别于他的前辈们仅仅为满足物质生活的 追求。 二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 哈克敢于反对整个社会, 在那 个黑人处于社会底层的时代却对社会做出判断, 毅然决定拯 救黑人, 反叛时代的主流价值。 哈克不同于普通的流浪儿, “小癞子们” 与 在精神世界有 着本质的不同, 哈克的追求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前辈。哈克 作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从小就没有受到文明的教化, 即 使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后, 也不愿穿体面的衣服, 到教堂去祈 祷,更不愿接受寡妇的教导去学文雅的举止,做那“体面的 人” 他觉得这种日子实在太闷气, 。 简直是一天到晚活受罪。 因此他不断逃学, 宁愿穿上那身破烂衣服, 钻到那空桶里呆 着, 才觉得自由自在, 心满意足。他厌恶循规蹈矩的呆板生 活, 渴望逃向一种更加自由的生活, 在他看来, 密西西比河象 征着自由和新生, 他和吉姆从一地游荡到另一地, 在河上的漂 流才是他得到快乐的源泉。 正是他这种对周围的一切保持着 一个儿童所特有的敏感和触觉, 以及天真、 善良的本性和对自 由的追求, 使得哈克可以凭着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做出判断, 最 终反叛世俗的观念, 向种族歧视发出挑战。 黑人世代为奴, 种植园主对待他们就像对待牲口一样, 任意将 中我们可以看到吉姆的遭遇, 他不仅干重活, 而且还经常挨打 受骂, 后来还要被以高价出卖, 远离妻子和家人。 哈克就生活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作为一个白人, 他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使 唤黑人奴隶。但是, 他的善良天真使得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这 善良的性格激烈地冲突起来。 但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 中, 哈克的那种反叛性格真正成长起来。一开始对吉姆存在 着偏见, 戏弄他。可当看到忠厚善良的吉姆像慈爱的父亲那 样信任和照顾自己的时候, 哈克开始渐渐从心里对他产生了 好感, 他终于在认识上升华, 越过白人和黑奴间的社会鸿沟与 吉姆建立了诚挚的友情。 哈克在写信向华森小姐透露吉姆下 落的前后, 内心发生了激烈的争斗。 一方面, 传统的观念使哈 克认为自己帮助一个黑奴逃跑是大逆不道, 将来要下地狱; 另 一方面, 与吉姆之间建立的良好友谊, 以及对吉姆的善良、 真 诚还有像白种人一样惦记家人等品质的了解, 又使得他怀着 帮助黑奴的善良愿望, 但最终他还是撕碎了告密信, “下 做出 地狱就下地狱吧” 的最后选择, 决定全力帮助吉姆去过一种自 由的生活。 哈克所表现出来的纯洁善良与当时社会的险恶堕 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种族歧视的
余音袅袅试论流浪汉小说及其影响
作者: 武月明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10097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研究
页码: 85-86页
主题词: 流浪汉小说;主人公;西班牙;社会环境;叙事结构;早期小说;余音;作家;无因果关系;小说流派
摘要: <正> 流浪汉,似乎永远很难与高雅的文学扯上关系。
然而,在16世纪的西班牙,产生了一种专以流浪汉为主人公,以其流浪过程(或曰游历过程)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小说流派,史称“西班牙流浪汉小说”。
故名思义,流浪汉小说说的就是流浪汉们的故事。
这是一群出身卑贱、一贫如洗的无业游民,没有什么正经行当,有时干干偷鸡摸狗的勾当,有时耍耍装神弄鬼的把戏,饥饿磨练了他们的才智。
流浪汉们是那个时代的冒险家,在生活的跌打滚爬中锻炼出一身空手套白狼的好功夫,凭着永不气馁的勇气,为生存而苦苦挣扎。
流浪汉们虽然谈不上道德,也并非坏人,他们富有冒险精神、粗俗无礼、玩世不恭,散发出叛逆者的气息。
作为早期小说的一种形式,西班牙流浪汉小说一般采用自传体的形式,假借流浪汉之口,描述主人公的漂泊遭遇:从一地漂流另一地,从一个社会环境漂流到另一个社会环境,为了活命而苟喘。
这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叙事结构,即用一个主人公贯穿全书情节,他的游历过程就象一条绳索,把散漫的情节象铜钱般串成一串。
主人公在流浪过程中所经历的往往都是些互无关联、互无因果关系的系列故事,完全按时间先后,杂凑在主人公这根线索上。
正如歌德所说的,流浪汉小说作者“想把世界上形形色色表达出来,所以写的故事里、需要个名人作主角,把人当一根。
2024年莫泊桑小说流浪汉读后感格式版
2024年莫泊桑小说流浪汉读后感格式版《流浪汉》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流浪汉的故事。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莫泊桑揭示了社会底层生活的悲惨和人性的复杂。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于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思考更加深刻。
首先,这本小说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对于人性的写实描写和深入剖析。
莫泊桑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人性中的凄凉、无助和复杂。
主人公是一个流浪汉,他没有家庭,没有工作,无处可居。
他面临的困境和痛苦感深深触动了我。
他遇到了种种困扰和不公,却又无能为力。
在他的流浪生活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对他友好,给予他帮助;有些人对他冷漠,甚至鄙视他。
这个流浪汉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和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爱。
其次,这本小说让我对社会底层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关注。
在小说中,莫泊桑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底层人群所面临的困境和不公。
这些人生来就被社会边缘化,缺少基本的生活资源和机会。
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生活在贫困和困苦之中。
这引起了我对社会的反思和思考。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为什么他们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开始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分化的严重性,决心关注这个问题,为底层人群发声。
最后,这本小说的文学价值也是我所欣赏的。
莫泊桑的描写细腻而真实,语言简练而凝练。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将读者完全融入到故事中。
他用较少的文字,却能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笔触细腻又坚毅,使读者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体验。
这种文学价值使我对莫泊桑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促使我更加热爱阅读和文学。
综上所述,读完《流浪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描写和社会底层问题的剖析,莫泊桑用细腻的文字展现了一个流浪汉的世界和生活。
同时,他的文学价值也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小说让我深刻思考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也更加热爱阅读和文学。
我相信,《流浪汉》这本小说将继续影响着更多的读者,引起更多人对于底层人群的关注和反思。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童”文学浅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童”文学浅析作者:吕佳蒙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7年第6期吕佳蒙(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流浪”是文学世界中一个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母题,以“流浪”为母题的文学作品贯穿整个文学史。
在中外文学史的舞台上“活跃”着许多“流浪者”,而“流浪儿童”是在“流浪”母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次母题。
中国的“流浪儿童”母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浪儿童”文学使流浪儿童文学走向成熟并最终定型。
这一时期的“流浪儿童”文学有着特定的叙述模式,并以独特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屹立于文学史之林。
关键词:“流浪儿童”文学;叙述模式;意义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6.020中图分类号:I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5—0067—03“流浪”是文学世界中一个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母题,这一母题早在东西方文学的源头——《诗经》和古希腊文化中有所表现并贯穿整个文学史。
“流浪的基本属性就是物质和精神生存状态境遇中那种失根或无归属感,以及与此相应的流动不定的生存状态。
其范畴包括了主动的与逼迫的、行为的与精神的、显性的与隐性的、历史的与现实的各个层面的各种形态的流浪”。
[1]中外文学史上“活跃”着许多“流浪者”,他们以生活流浪或精神流浪的姿态续写着生命的悲壮与热烈。
而“流浪儿童”可以说是在“流浪”母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次母题,中西方儿童文学都有浓厚的“流浪情结”,而中国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成熟的“流浪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为文学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流浪儿童”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历史渊源(一)“流浪儿童”文学的概念界定在“流浪”的母题下,“流浪汉小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流浪汉小说“在狭隘,即严格意义上说,它是16、17 世纪发轫于西班牙,以后又在欧洲其他国家得到广泛流行的小说类型;在宽泛意义上说,一切描写和表现流浪汉的生活和遭遇的作品,无论它们是否直接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早期流浪汉小说的影响,我们均可称之为流浪汉小说”。
略论艾芜的“流浪汉”小说及其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作者: 蒋明玳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4-58页
主题词: 艾芜;学史;南行记;漂泊者;青年作家;小癞子;欧美文学;文学走向;山峡中;左翼文学
摘要: 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
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
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真正的流浪汉形象。
同时,这些作品及人物形象,也构成了艾芜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之一。
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描写流浪者的文学,是许多作家取之不尽的丰富的创作题材之一,从十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到20世纪高尔基的。
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题目: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研究背景:流浪汉作为一个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文学家的关注。
欧美流浪汉小说作为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探索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和心理,也反映了社会的转型和文化变迁。
近年来,随着流浪汉问题的加剧和文化研究的扩展,欧美流浪汉小说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之一。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欧美流浪汉小说的写作背景、文学特色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欧美流浪汉小说的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文学风格和创作精神,探讨流浪汉文化在文学中的反映和价值,进而对现实社会问题提出一些反思和建议。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社会学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对欧美流浪汉小说的文本分析,寻找其中的文学特色和创作背景,进而探究流浪汉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其次,结合实地调查,掌握流浪汉问题的现实状况,比较文学形象与现实情况的异同,探索流浪汉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
介绍欧美流浪汉小说的研究背景、意义和文献资料,概述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二部分:欧美流浪汉小说的写作背景。
介绍欧美流浪汉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传统,分析流浪汉主题在文学中的发展和演变。
第三部分:欧美流浪汉小说的文学特色。
选取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考察流浪汉形象的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特点,揭示流浪汉主题所反映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关怀。
第四部分:欧美流浪汉小说的社会意义。
以美国为例,调查当地流浪汉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支持机制,比较当代社会对于流浪汉问题的关注和应对情况,探讨流浪汉文化对社会和人类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部分:结论。
总结研究成果,回顾研究过程和方法,提出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研究意义:欧美流浪汉小说既是文学作品,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化产品。
本研究将从文学、文化和社会多个维度探究欧美流浪汉小说的创作和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流浪汉小说的概述
流浪汉小说的概述
(一)流浪汉小说的内涵
在流浪汉小说的定义上,一般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的流浪汉小说泛指一切以居无定所、到处漂泊的流浪者为描写对象,以个人遭遇为主要内容的叙事性文学作品。
而狭义的流浪汉小说的定义相对比较严谨,是以《小癫子》为鼻祖,指以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漂泊,靠乞讨谋生,饱受生活艰辛的主人公的流浪经历为线索,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对流浪汉的生活经历和遭遇的叙述,对社会的丑恶或人性的卑劣进行揭露和批评的叙事性文学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文学观念更新,流浪汉小说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含义己经远远超出了原有范畴,而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现代含义。
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这一文学术语被用来指“第一人称叙述体视角、插曲式结构、开放式结尾的描写流浪汉遭遇的叙事作品。
”如此一来,在这个定义上许多二十世纪出现的现代小说都可以纳入到流浪汉小说的范畴。
(二)流浪汉小说产生的背景与文化渊源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西班牙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建立,国内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王权鼓励下一度繁荣。
十六世纪中叶,由于封建教会的阻挠,资本主义关系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西班牙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道德日益衰退,社会上出现了大批的破产者,他们最后沦为城市游民。
他们不得不以机智巧妙的办法抵抗压迫求得生存,这一人物群体的出现,为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形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
[1]同时,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产生,还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庞大的古希腊神话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 吐温笔下的流浪汉哈克贝利, 则把人的自由和
平等看得高于一切, 他不仅谋求自身的解放, 也谋求
# 21 #
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年12 月
他人( 如黑奴吉姆) 的解放。由此可见, 哈克贝利的
伦理道德观具有时代先进性, 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标
小说隐含或表达的伦理道德观念又存在一定的差
异。从伦理道德的层面上来说, 小癞子的偷窃行为
和恶作剧虽然与传统的社会准则相悖逆, 但他的所
作所为只是为了满足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 因此他
得到了读者的深厚同情, 我们并不觉得小癞子的行
为充满罪恶感。也就是说, 尽管小说文本有一些暗
示, 但伦理道德观念在5小癞子6中并不占据主要地
第一, 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从单一走向双重, 整个
叙事体显得越来越灵动, 越来越巧妙。作为欧美叙
事性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 流浪汉小说大都采用第
一人称叙事方法, 但作品中的/ 我0并非作者本人, 而
是小说的主人公流浪汉, 这个流浪汉同时也是整个
故事的叙述者。流浪汉小说这种由主人公充当叙述
者的叙事视点, 被学术界称为/ 内视点0。就绝大多
小道投靠权贵, 升官发财了。他对主人可以欺骗, 可
以剥削, 也可以尽忠, 总归是靠着主人谋求自身的利
益。至于马克# 吐温笔下的流浪汉哈克贝利, 更是
一个正直、善良的反对种族歧视的勇士。
第四, 不同时代的流浪汉小说, 表达了不同的伦
理道德观念。由于时代的变迁, 加上主人公的流浪
空间、生存境遇与人生追求各不相同, 不同的流浪汉
艺术成就最引人注目。直到19 世纪初期, 流浪汉小
说才对拉美文学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墨西哥、阿根
廷和哥伦比亚等国家与地区相继出现了重要的流浪
汉小说文本。在20 世纪之前, 虽然中国文学领域有
些作品早已表现过追寻母题和人物的浪游行为, 如
古代神话5山海经6中的/ 夸父追日0和吴承恩的小说
对生命本体的困惑及其承载的精神使命有了多层次
多角度的完整认知。这两个层面的交叉渗透, 使得
主人公对外部世界和生命本体的存在价值进行了富
有哲理意味的观照、体悟、追寻与沉思, 从而进一步
深化了其流浪特性的丰厚内涵。5茫茫黑夜漫游6
里, 塞利纳用巴达缪的流浪史作为小说的中心支柱,
貌却大相径庭, 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流浪汉小
说的不断演化。小癞子只是在家乡附近的一些城镇
流浪; 而古斯曼流浪的地点时而在西班牙, 时而在意
大利; 至于5骗子堂巴勃罗斯的生平6的结尾, 则写到
主人公在进行了一连串的骗子勾当后, 又带着一个
女人去西印度继续行骗和冒险了。流浪汉小说主人
公的这种不间断的流浪与冒险, 后来在5痴儿西木
志之一。
二、流浪汉小说的发展趋势
在整个欧美文学的巨大坐标系中, 流浪汉小说
的发展趋势, 可以从作品的地域性、现代性和未来性
三个方面来加以考察和预测。
第一, 地域性。16 世纪中叶, 流浪汉小说率先
崛起于西班牙文坛, 随后逐渐波及到欧洲各国, 其
中, 西班牙、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流浪汉小说取得的
第33 卷 第6 期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 l1 33 No1 6
2010 年12 月Jo ur nal of Yang tze University( So cial Sciences) Dec. 2010
收稿日期: 2010 07 20
作者简介: 李志斌( 1963 ) ) , 男, 湖北应城人, 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欧美文学研究。
是别具匠心的, 注重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马克# 吐温的5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6的开头与
结尾, 我们也能看到流浪汉小说的首尾呼应以及情
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小说一开卷, 哈克贝利之所以
外出流浪, 是因为他无法忍受道格拉斯寡妇的约束,
/ 她许下了话, 要教我学学文明规矩。可是一天到
晚, 耽在这间屋里, 有多难受。0而在小说结尾处, 哈
种第一人称套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 只转换叙述者
而不转换第一人称的叙述视点, 将不同人物的生活
插曲镶嵌在小说的总体框架之中, 使其共同发挥艺
术作用, 从而增强了流浪汉小说叙事体及叙事圈的
厚度与广度。
第二, 插曲式结构由小变大, 从简到繁, 为读者
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5小癞子6的情节主线
面地体味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 继而对社会生活中
小人物的悲苦命运表示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而作家
则可以通过这种叙事视点, 有效地规避因作品中的
过激观点而带来的风险。5小癞子6的第一人称叙事
方式显得有些单一, 整个故事由小癞子从头到尾地
讲述也未免让读者感到单调。于是, 后来的流浪汉
小说作家开始运用双重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 即第
个公差狼狈为奸招摇撞骗的故事以及一个大神父的
故事。从表面上看, 流浪汉小说描写的生活插曲越
多, 它的形式结构就显得越松散; 而实际上, 只要是
杰出的流浪汉小说, 我们就可以透过所谓松散的外
部框架, 发现在作品的情节与情节之间还是有一定
内在联系的, 也就是说, 小说的逻辑结构往往具有相
对的严密性。例如, 5小癞子6 这部流浪汉小说包括
既确保了故事的逼真性, 又确保了小说的社会生活
容量, 使作者享有极大的艺术自由与艺术空间。因
此, 后世欧美作家纷纷仿效5小癞子6的艺术手法, 这
就导致了大量流浪汉小说的诞生。不过, 流浪汉小
说是不断演化、不断发展的, 它的演化过程与发展趋
势跟整个欧美叙事艺术发展史密切相关。流浪汉小
说的演化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值得关注。
克贝利又谈到他之所以找寻别的生活领地, / 这是因
为萨莉阿姨要认领我做儿子, 要教我学文明规矩, 这
可是我受不了的。我先前经受过一回啦。0从上述例
证可以看出, 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在不断拓展, 它为读
者提供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越来越广阔, 但不能否认
的是, 原始流浪汉小说的结构艺术传统一直留存在
默意味的本色描写。而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又常常是
偷窃、诈骗与报复等活动, 因此小说的主题总是存在
着一定的局限性。另外, 传统的流浪汉小说在叙述
故事时往往重/ 外宇宙0而轻/ 内宇宙0, 所以人物心
理刻画缺乏一定的深度。在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的
5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6诞生后, 我们才从主题、技
了神父的女佣人, 实现了对温饱的追求, 但他却为此
付出了极大的精神代价, 那就是置各种飞短流长于
不顾, 默认和隐忍自己的老婆跟神父私通。在小说
的最后一章里, 他说: / 神父大人, 我早打定主意, 要
依傍有钱的人。0这种生活原则和小说第一章里他母
亲的生活原则遥相呼应, 表明这部小说的结构布局
位。然而, 5古斯曼# 德# 阿耳法腊彻6 的道德说教
意味就十分浓郁。作者阿列曼在小说中发表了大量
关于道德的题外话, 就是想用一面道德的明镜来衡
量和观照小说中的人物, 以及社会上的人们。从总
体上来看, 阿列曼宣扬的道德观正是他的宗教观在
小说中的延伸。由于西班牙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中成为反宗教改革的坚固堡垒, 所以5小癞子6的那
巧和风格等方面, 看到流浪汉小说的现代性这一特
征。而流浪汉小说的现代性, 在20 世纪美国作家索
尔# 贝娄和法国作家塞利纳的作品里, 则表现得更
加突出、更加充分。索尔# 贝娄在5奥吉# 马奇历险
记6等小说中描写主人公的流浪行为时, 往往在现实
世界和心理世界两个层面上具体展开, 使得主人公
典范。[
1] 流浪汉小说从欧洲发展到拉美, 后来再发展
到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 这种文学现象表明, 流浪汉
小说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具备了越来越广阔的地域
性, 因此也就具备了越来越鲜明的世界性。
第二, 现代性。传统的流浪汉小说无论写主人
公的冒险经历还是写其他人物的生活插曲, 往往注
重逼真性与客观性, 对人物的生活细节进行富有幽
第33 卷第6 期李志斌: 论流浪汉小说的演化、发展趋势和文学地位
是小癞子的流浪与冒险经历, 此外, 我们在小说中还
看到了其他人物的富有讽刺意味与悲剧色彩的生活
插曲, 如一个凶残的瞎子的故事、一个吝啬的教士的
故事、一个死撑体面活受罪的侍从的故事、一个喜欢
东奔西走的修士的故事、一个兜售免罪符的人和一
一人称套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 让小说中的其他人
物在主人公流浪汉的第一人称叙事圈内, 同样以第
一人称方式/ 自述身世0。例如, 5吉尔# 布拉斯6第
三卷第十二章写到主人公与昔日的恋人) ) ) 讲究实
际的女戏子萝合邂逅, 随后又专辟一章写萝合的故
事, 就是由萝合自己采用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这
后世的流浪汉小说之中。
第三, 流浪汉小说的旅行模式依然如故, 但不同
时代流浪汉的流浪空间与精神风貌却大相径庭。可
以说, 流浪汉小说采用的旅行模式除了有其相应的
文学渊源之外, 还和许多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密不可
分。不过, 不同时代的流浪汉小说采用的虽然都是
旅行模式, 但不同时代流浪汉的流浪空间与精神风
论流浪汉小说的演化、发展趋势和文学地位
李志斌
(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4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