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

合集下载

2023学年烟台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3学年烟台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3学年烟台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开创这一创造性的伟大事业,必须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开拓创新。

创新思维本质在出新,求新求异,着力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思维成果往往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和品质是创造性,想前人所未想、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

它打破迷信盲从和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致力于创造和超越。

创新思维同时具有不确定性,它通常与灵感、直觉、顿悟紧密相连,是实践经验长期积累、突发飞跃的结果。

创新思维还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必然成功,也会有失败相伴随。

开拓创新本质是破旧立新的过程。

古人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破”,就是要有辩证的否定精神,敢于破除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使思想与实际一致。

“立”,就是要创立新说、创新实践。

就是要有科学创新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难题,最根本的办法,一是改革,二是创新,而改革本质上也是一种创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提到特别重要的地位,强调“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过去,我们依靠开拓创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开拓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节选自陈曙光《唱响开拓创新的时代最强音》)材料二:根据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劳动异化与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而扬弃异化劳动关键要看劳动主体或生产主体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活动这个对象。

高中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谱漫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而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家谱了。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重点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

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

在北方,家谱又叫“谱单”,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

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

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家谱又被称作“谱书”。

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

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

宋明以后,家谱沉降到庶民社会,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

此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的体例也不断得到完善,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4大部分:一是谱序。

谱序多由家族名人或族外名人撰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缘起与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是宣扬祖先功德,使子孙敬祖向善。

二是凡例。

凡例是家族思想的总括性表述,规定了家谱纂修的基本内容与首要原则,可以说是家谱纂修活动的纲领性文字。

三是家族世系。

世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谱中分量最重的部分。

传统的世系记载方法提出家谱要重点记载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五服以内族人的个人信息。

山东省德州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留意事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

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

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仔细、精益求精、追求完备、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瓷器、丝绸、家具等精致制品和很多浩大壮丽的工程建立,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看法。

《庄子》中讲庖丁解牛___________,“道也,进乎技矣”。

可以说,我国古代特别留意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

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呈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实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___________。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实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

工匠精神不是___________、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

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备,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

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备、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导语:本文为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同学们复习语文知识,提升考试成绩。

以下是题目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1. 下列诗句的诗人是谁?“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A. 李白B. 王之涣C. 白居易D. 杜牧答案:B2. 下列作品是鲁迅创作的是:A. 《霜》B. 《入夜》C. 《荆轲刺秦王》D. 《红楼梦》答案:B3. “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下一句是:A.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B. “有爸的孩子像个豆腐”C. “没有妈的孩子像个宝”D. “没有妈的孩子像个逃”答案:A4. 下面哪位不是明代的文学家?A. 杨慎B. 杨时C. 杨荣D. 杨生答案:D5. 下列古代诗歌中,不属于汉赋的是:A.《关山月》B. 《前出塞》C. 《塞上曲》D.《边塞风光》答案:A6. 下列成语中,不属于四字成语的是:A. 爱屋及乌B. 过五关斩六将C. 杯弓蛇影D. 抛砖引玉答案:B7. 下列文章的体裁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诗歌 B.小说 C.散文 D.戏剧答案:A8. 下列哪部作品是唐代诗集?A. 《桃花源记》B. 《全唐诗》C. 《三国演义》D. 《孙子兵法》答案:B9.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哪篇典籍?A.《礼记》 B.《孟子》 C.《论语》 D.《尚书》答案:C10. 下列诗句中使用了对仗的是: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古道西风瘦马”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朝辞白帝彩云间。

”答案:C二、阅读理解题(共10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 题目:下面哪部作品是鲁迅的小说?阅读材料:在一次地震中,唐亮的家被房屋压塌,唐亮不幸去世。

他的母亲失去了孩子的依靠,悲痛欲绝。

她认为地震预示着灾难即将来临,她嘱咐其他家人也要择日迁徙,不料其他人却并不相信。

A. 《祝福》B. 《孔乙己》C. 《狂人日记》D. 《草地》答案:C2. 题目:下列哪部作品是《红楼梦》的续书?阅读材料: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中心,表现了封建贵族世家的兴衰历程与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语文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gǎn)B. 雕梁画栋(diāo)C. 破釜沉舟(fǔ)D. 气壮山河(j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导。

B.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C. 为了完成这次任务,他连续加班了两天两夜。

D.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

3.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雕梁画栋B. 雅俗共赏C. 水落石出D. 水滴石穿4. 下列诗句中,表达意境优美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 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B. 那个男孩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C. 她的笑容如春风拂面,让人陶醉。

D. 这座山高得像天一样。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C.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7.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对我说:“你今天的表现很好。

”B. “你喜欢这本书吗?”“是的,我很喜欢。

”C. 这个问题很难,我需要你的帮助。

D. “这是什么?”“这是一个苹果。

”8. 下列词语中,与“博学多才”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博览群书B. 学富五车C. 才高八斗D. 博古通今9. 下列句子中,表达观点明确的一项是:A. 我认为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B.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C. 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探讨。

D.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

10.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

B. 他的声音像春天里的泉水一样清脆。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答题卡)2023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答题卡)2023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典小说以及“旧历史小说”常常体现单一的、线性的时间观念,归根结底与传统的历史时间观念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关。

中国古代一贯奉行“天人合一”的思想总是使古人时刻牢记要把天道、时间、人心交融为一体。

自然,与此相应的是,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

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一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

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

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

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或“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

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

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

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

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期末考试试题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一.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1~5题。

(22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高中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是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水浒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

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

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得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

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

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

《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

高一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悲欢离合(liè)B. 畸形(jī xíng)C. 惊涛骇浪(hài làng)D. 情不自禁(jī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B.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C. 他不但成绩优秀,而且热心帮助同学,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D. 由于连续的降雨,导致道路积水严重,交通受到了严重影响。

3. 下列词语中,与“叹为观止”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无与伦比B. 举世闻名C. 无比惊叹D. 令人称奇4. 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手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

B.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C.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D. 他的故事像小说一样精彩。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所著。

C.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6. 下列诗句中,意境最为开阔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 下列成语中,与“对症下药”意思相反的一项是:A. 南辕北辙B. 画蛇添足C. 本末倒置D. 贻笑大方8.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最巧妙的一项是:A. 月亮升上了天空,仿佛在向人间洒下清辉。

B. 那朵花,像个小姑娘的脸颊,红扑扑的。

C. 那座山,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俯瞰着脚下的村庄。

D. 小明的笑声,像银铃般清脆悦耳。

9. 下列句子中,句式变换最恰当的一项是:A. 她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B. 成绩优异,是因为她勤奋好学。

C. 因为她勤奋好学,所以成绩优异。

D. 她之所以成绩优异,是因为勤奋好学。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锲而不舍千锤百炼锲而不舍B. 一视同仁一诺千金一见终情C.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斤D. 一脉相承一往无前一见如故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仍然锲而不舍地追求学术研究。

B. 他虽然一诺千金,但对待朋友却总是敷衍了事。

C. 她一见终情,对这位新来的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D. 他一脉相承,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节约”,全文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体育成绩也很突出,真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我们认真阅读。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

B. 那座山像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

C. 他像一只猎豹,快速地冲向终点。

D. 那本书静静地躺在桌子上。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猎豹,快速地冲向终点。

B. 那座山像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

C. 他像一座山,坚定而不可动摇。

D. 那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像一座宝库。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体育成绩也很突出,真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B.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草儿绿了,鸟儿叫了。

C. 他像一座山,坚定而不可动摇。

D. 那本书静静地躺在桌子上。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体育成绩也很突出。

B.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

C. 那座山像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

D. 他像一座山,坚定而不可动摇。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座山,坚定而不可动摇。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瞬息万变融会贯通B. 窃窃私语翻箱倒柜C. 惟妙惟肖略知一二D. 妙手偶得略胜一筹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

B.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增强了我的实践能力。

C. 他的演讲声情并茂,使在场的观众深受感动。

D.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3. 下列句子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上的佼佼者。

B. 面对困境,他沉着冷静,终于化险为夷。

C. 她的舞姿轻盈,犹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D. 他的成绩虽然有所提高,但与优秀同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壮丽的河山。

B. “这个问题很重要,请你仔细考虑。

”老师严肃地说。

C. 她微笑着,轻声说:“没关系,我能行。

”D. 我去过很多地方,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星星像顽皮的孩子,在天空中眨着眼睛。

B. 这座山高耸入云,仿佛直插云霄。

C. 她的声音悦耳动听,像一首优美的歌曲。

D.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沁园春·长沙》中,“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句中,“携”字的读音是______。

7. 《背影》中,“那情形实在凄凉,我那时想:大约孔乙己是死了。

”这句话中的“孔乙己”指的是______。

8. 《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这句话中的“弥望”的意思是______。

9. 《三国演义》中,“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讲述了关羽在曹操麾下,为了寻找刘备,独自一人骑马穿越千里荒野的故事。

10. 《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了生活,做过______、______等工作。

高一期末考试卷及答案语文

高一期末考试卷及答案语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潇洒(xiāo sǎ)汹涌(xiōng yǒng)狂妄(kuáng wàng)B. 奇葩(qí pā)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沦落(lún luò)C. 蹉跎(cuō tuó)融会贯通(róng huì gōng tōng)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D. 纠结(jiū jié)瞬息万变(shùn xī wàn biàn)鸡犬升天(jī quǎn shēng tiā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他的努力,使得他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B. 我对他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C.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非常有趣。

3. 下列词语中,与“踌躇满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心旷神怡B. 喜出望外C. 喜形于色D. 满载而归4. 下列诗句中,描绘自然景色的句子是: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关雎》)C.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汉乐府《长歌行》)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

B.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讲述了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

C.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反抗封建统治的故事。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以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故事为主线。

6. 下列名句中,出自《离骚》的一项是:A.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加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加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残酷(cán kù)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 xīn)雕梁画栋(diāo liánghuà dòng)B. 混沌(hùn dùn)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蹑手蹑脚(niè shǒu niè jiǎo)C. 恣睢(zì suī)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欣喜若狂(xīn xǐ ruò kuáng)D. 奇蹟(qí jì)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òng pò)雕虫小技(diāo chóngxiǎo j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参观,使我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B. 他的演讲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使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

C. 这位作家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但也有人批评其作品过于商业化。

D. 我们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这次考试取得了满分,真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B. 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境界。

C. 这位科学家在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誉为“科研界的黑马”。

D. 她的歌声如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他的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让人如痴如醉。

B.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C. 她的表演技巧高超,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D. 他的解题思路清晰,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喜欢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古诗词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古诗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是: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出自:A.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B. 李白《静夜思》C. 白居易《问刘十九》D. 李清照《如梦令》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出自:A. 王之涣《登鹳雀楼》B. 杜甫《春望》C. 李白《望庐山瀑布》D. 白居易《琵琶行》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自:A. 王安石《登飞来峰》B. 陆游《游山西村》C. 杜牧《江南春》D.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自:A. 李白《将进酒》B. 王昌龄《出塞》C. 杜甫《春望》D. 白居易《长恨歌》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出自:A. 李白《静夜思》B. 张继《枫桥夜泊》C. 杜牧《秋夕》D. 白居易《问刘十九》7.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出自:A. 王维《鹿柴》B. 王之涣《登鹳雀楼》C. 李白《望庐山瀑布》D. 杜牧《秋夕》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A. 王之涣《登鹳雀楼》B.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 杜甫《春望》D. 白居易《长恨歌》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

”(张继《枫桥夜泊》)2. “______,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3. “______,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4. “______,______。

”(王之涣《登鹳雀楼》)5. “______,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三、古诗词鉴赏(每题5分,共20分)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语文高一期末试卷及答案

语文高一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悲愤交加沦陷恶劣B. 残酷无忍疲惫不堪欣喜若狂C. 窃窃私语欣欣向荣摇摇欲坠D. 前仆后继赤膊上阵殊途同归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师资培训、优化教学环境等。

B. 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C. 我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D. 我一直想当一名教师,为此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3. 下列诗句中,意境优美的一项是()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4. 下列句子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A. 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B. 他的书法技艺精湛,他的作品独具匠心。

C. 她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她的教学方法独特,深受学生喜爱。

D. 他的演讲激情洋溢,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5. 下列词语中,与“英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勇敢B. 英俊C. 英豪D. 英姿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B. 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C. 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D. 这场雨下得真大,仿佛要把整个城市淹没。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B. 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C. 我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D. 我一直想当一名教师,为此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8. 下列词语中,与“谦虚”意思相反的一项是()A. 谨慎B. 自负C. 谦逊D. 谨慎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语文高一期末考试卷子

语文高一期末考试卷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yǎn)B. 烟花易冷(liè)C. 独具匠心(jīng)D. 独树一帜(zh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通过这次考试,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B. 由于他的努力,使得班级的纪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C. 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但是老师总是耐心地帮助我解决。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3.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近义词的一项是()A. 精彩绝伦B. 精彩纷呈C. 精彩万分D. 精彩非凡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狮子,勇敢地面对困难。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如同一座金山。

C. 她的声音清脆,像清晨的露珠。

D. 他用心良苦,像春天里的阳光。

5. 下列词语中,多音字“行”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 行动(xíng)B. 行家(háng)C. 行路难(xíng)D. 行尸走肉(háng)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雨滴在窗玻璃上跳跃。

B. 那朵花笑得那么灿烂。

C.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

D. 那只鸟儿在树枝上唱歌。

7.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一丝不苟B. 青出于蓝C. 一蹴而就D. 鸡毛蒜皮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她是一个聪明、漂亮、勤奋的女孩。

B. 他喜欢看书、画画、踢足球。

C. 那座山又高又大,又险又峻。

D. 她的话语温柔、体贴、充满关爱。

9.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反义词的一项是()A. 高低B. 美丑C. 明暗D. 对错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你喜欢这本书吗?B. 他为什么会失败呢?C. 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趣。

D. 你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________,这首诗描绘了________的壮丽景色。

金太阳高一期末试卷语文

金太阳高一期末试卷语文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B. 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C. 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D. 畏首畏尾(wèi shǒu wèi wě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这次事故,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B. 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要努力拼搏,永不放弃。

C.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D. 我非常感激他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帮助。

3.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近义词的一项是()A. 热情B. 热心C. 热烈D. 热闹4.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月亮像一面明镜,高挂在夜空中。

B.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C.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披上了绿装。

D.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我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B. “您怎么还没来?”他焦急地问道。

C. 她说:“我昨天买了一本书,很感兴趣。

”D.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他问我。

二、阅读理解(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棵树在遥远的山区,有一棵老树。

它见证了山村的变迁,也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春天,老树抽出嫩芽,仿佛在向大地宣告新生命的到来。

夏天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老树挺拔地站立着,为村民提供一片阴凉。

秋天,老树结满了果实,吸引了无数的鸟儿前来觅食。

冬天,老树披上了银装,仿佛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老树陪伴着村民度过了无数个春秋,村民们也对老树充满了敬意。

他们把老树视为自己的亲人,常常围坐在老树下聊天、休息。

老树见证了村民们的喜怒哀乐,也分享了他们的快乐与悲伤。

高一语文期末测试下册(36)

高一语文期末测试下册(36)

高一期末测试题(五十八)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第1题《红楼梦》中贾宝玉主要的性格特点是什么?A. 精明干练B. 追求享乐C. 忍辱负重D. 勇敢果断答案:B第2题《聊斋志异》中哪个故事揭示了古代婚姻的虚伪?A. 《狐嫁女》B. 《画皮》C. 《黄粱梦》D. 《庙会》答案:A第3题《离骚》中,屈原主要使用了什么文学手法来表达他的理想?A. 直白叙述B. 比喻和象征C. 描述自然景象D. 对社会风气的批评答案:B第4题《史记》中哪篇章详细记载了秦始皇的生平?A. 《秦始皇本纪》B. 《汉高祖本纪》C. 《汉武帝本纪》D. 《张骞传》答案:A第5题《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主要性格特征是?A. 温柔多情B. 聪明机智C. 活泼开朗D. 冷酷无情答案:A第6题《聊斋志异》中哪个故事揭示了人性的虚伪?A. 《狐嫁女》B. 《画皮》C. 《黄粱梦》D. 《庙会》答案:B第7题《诗经》中“大雅”的主要内容是?A. 君主歌谣B. 祭祀歌曲C. 民间风俗D. 君臣之道答案:D第8题《离骚》中屈原如何表达理想?A. 直接叙述B. 使用比喻和象征C. 描述自然景象D. 对社会风气的批评答案:B第9题《聊斋志异》中哪个故事揭示了古代婚姻制度的缺陷?A. 《狐嫁女》B. 《画皮》C. 《黄粱梦》D. 《庙会》答案:A第10题《史记》中哪篇章记录了秦始皇的事迹?A. 《秦始皇本纪》B. 《汉高祖本纪》C. 《汉武帝本纪》D. 《张骞传》答案:A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共40分)阅读材料:《聊斋志异》通过虚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种种问题。

作者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独特的视角批判了古代社会的不公和虚伪,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第1题《聊斋志异》中哪些故事揭示了古代社会的虚伪?(10分)解答要点:- 《狐嫁女》通过狐女的婚姻故事,批判了古代婚姻制度的虚伪。

- 《画皮》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阴暗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敕造(chì)惫懒(bèi)讪讪(shà)盥洗(guàn)B.錾银(zàn)两靥(yè)桌帏(wéi)执拗(niù)C.蹙缩(cù)歆享(xīn)榫头(sǔn)吮吸(yǔn)D.商贾(jiǎ)喧豗(huī)幽咽(yàn)间或(jiàn)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告诫披肝沥胆徇私舞敝莫逆之交B.渎职文过饰非责无旁贷招然若揭C.忖度荒诞不经牵强附会栉风沐雨D.荼毒满目疮痍沤心沥血轻歌曼舞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水声涛声,兽声鸟声,甚至如花开花落的声响,都有一定的抑扬顿错....。

B.编辑部小李的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用词恰当,真可谓疏而不漏....,令读者叹服。

C.我们初中毕业时你送我的那支钢笔,样子虽不太好看,但很好使,这么多年来我敝帚自珍,一直保存着。

D.目前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各地的游客怡然自得....的来到黄山。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B.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何种贡献。

C.补偿贸易是在科学技术作为商品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一种贸易方式,也是引进技术和设备的一种支付方式。

D.在企业管理这个行当中,创造最快的可能要属管理者的头衔了,原先叫掌柜的,后来叫经理,这几年又从老总、总裁更新为CEO、CFO了。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为刘鹗所续。

B.《师说》的作者韩愈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行》(并序)是他的长篇叙事诗之一。

D.鲁迅,原名周树人,有小说集《呐喊》,《孔乙己》《故乡》是其中的两篇;《祝福》选自他的另一部小说集《彷徨》。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拯救滨海湿地美国科学家的一份报告指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每公顷每年创造的综合价值达4052美元,相当于同等面积的热带雨林的2倍,或其它森林的13倍,或草地的17倍,或农田的44倍!然而,对于滨海湿地的功能与价值及其被破坏的严重性,大部分政府官负和社会公众却知之甚少,甚至毫无认识,以至于把它们统统视为有待于“开发利用”的“荒地”。

滨海湿地系指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河口、滩涂、盐沼、海湾、海峡、红树林与珊瑚礁等等,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一种特珠的生态系统,拥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种类。

中国滨海湿地的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中国海岸线曲折绵长,有1.8万多公里,仅潮间带滩涂面积就有217万公顷,沿海水域是为数众多的水生生物、鸟类和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及一些洄游鱼类的繁殖地。

在中国的海域沿岸约有1500条大小河流入海,形成了浅海滩涂、河口湾、海岸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和海岛等6大生态系统30多个种类,其中不少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湿地。

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入海泥沙急剧减少,如近几年黄河由于来水减少和断流,河口来沙仅及50年代的1/60,导致黄河三角洲遭受海水侵蚀;二是入海污染物显著增加,全国河流长度的70.6%受到污染,农田化肥施用量近20年增加4倍多,大量工业与城市污水排放,造成近海水质恶化,赤潮频发,每年仅此一项损失就以10亿元计。

被誉为“海上森林”和“海洋生物伊甸园”的红树林,处于海洋与陆地的动态交界面,是一种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重要的海岸防扩功能,而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已知全球红树林有23科30属81种,中国有16科20属29种,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区的沿海。

由于围海造地和砍伐,使以上省区的天然红树林仅存2、3万公顷,不及历史上的十分之一!中国沿海地区占陆域国土13%的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0%的国民经济产值。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同时也使滨海湿地承受着沉重的环境压力。

在滨海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进港口码头、飞机场、游乐场、度假村、酒店和工业园区,修建海堤、高速公路和垃圾填埋场等以及直接填海造陆和进行围垦,造成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永久性破坏和丧失。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滨海湿地219万公顷,竟占去了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

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

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脱节,正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的症结所在。

要使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则必须在开发之前将环境保护规划引入和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去。

要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

6.对“滨海湿地”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是介于海洋和陆地之间、拥有多种多样生态种类的特殊生态系统。

B.是指沿海区域和湿地范围内的岛屿,以及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C.具体指河口、滩涂、沼泽、湖泊、海湾、海峡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

D.一种拥有约8200个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特殊生态系统。

7.对“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这句话,理解正确的--项是()A.经济发展与经济利益是影响环境问题的关键性因素。

B.影响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关键因素是环境保护问题。

C.无法协调统一滨海湿地的保护是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

D.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是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把滨海湿地视为有待开发利用的“荒地”的观点,不利于滨海湿地的保护,必须给予纠正。

B.围海造地或滥加砍伐,必会造成大然红树林的大量消失,并破坏生态系统,因此必须禁止。

C.要保护好滨海湿地,就必须减少对滨海湿地的开发,并加大对河口海岸的污染治理力度。

D.与其先发展经济后保护湿地,不如先保护湿地后发展经济,否则,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

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唐者,与百里地’。

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

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

甘罗曰:“臣请行之。

”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

”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

”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

”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张唐曰:“请因孺子行。

”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

”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

”“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秦归燕太子。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9.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明知:明明知道B.令装治行.治行:准备出发C.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有日:有一天D.燕秦不相欺无异故..异故:不同的缘故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B.①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其.试臣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①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D.①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②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11.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封甘罗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①臣请行之君其试臣②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④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

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第Ⅱ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3分)译文:(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分)译文:(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分)译文: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答:历代文人抒“悲秋之情”,常借用的事物(景物)有:(答出三点即可)(2)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