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项目一览表(地球科学部分)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项目一览表(地球科学部分)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项目一览表(地球科学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地球科学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和保护地球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科学基金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都批准大量的科研项目,为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将列举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的一些地球科学项目,展示其中的部分研究方向和热点问题。
1. 项目名称:全球变暖对中国农业和水资源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41473071项目负责人:张明教授所属单位:中国地球科学大学该项目旨在研究全球变暖对中国农业和水资源的影响,探索适应对策。
通过气候模式和水文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团队将采集大量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对全球变暖对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水资源分布和水文循环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农田水利管理和适应措施,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项目名称:青藏高原印度-亚洲碰撞构造环境演化与岩石圈过程研究项目批准号:41372159项目负责人:李刚教授所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该项目主要探究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的构造环境和岩石圈过程。
通过地震数据的分析和地质调查,研究团队将揭示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物理机制和岩石圈过程,探讨印度-亚洲碰撞对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的影响,并对高原隆升和构造过程进行模拟和数值模型研究,为地震活动与地壳变形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3. 项目名称:长江三角洲地下水-海水交互作用与沉积环境演化研究项目批准号:41372216项目负责人:王红教授所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该项目旨在研究长江三角洲地下水与海水之间的交互作用与沉积环境演化。
通过采集长三角地区大气沉降物、河流水和海水等样品和数据,研究团队将探究地下水与海水混合作用对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影响,研究地下水和海水之间的物质交换机制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长江三角洲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长江三角洲沉积环境的演化和地下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由原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两所整合而成。
整合前的两个研究所都有长达50余年的历史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著名地质学家侯德封先生曾任原地质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曾任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学术机构。
研究所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1999年以来,研究所在科研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地球动力学研究、环境与灾害研究、矿产资源研究的三足鼎立式研究格局。
研究所共设以下九个研究室: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室、青藏高原研究室、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空间电磁环境研究室、工程地质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室、油气资源研究室、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水资源与地壳流体研究室;研究所同时有岩石圈构造演化、矿产资源、工程地质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另外在地球磁场与地球外核动力学、干旱区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俯冲碰撞造山的岩石学过程等研究方向上建成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
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的科研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代表性的奖项是著名第四季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获得的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研究所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共有17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60人。
另外,研究所共有支撑系统固定人员26人,固定管理人员19人。
研究所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在读博士生292人,硕士生95人,在站博士后50人。
研究所拥有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大型观测和测试分析仪器,主要包括:地球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系统、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地质年代学测定系统、地磁与电离层观测台链、古环境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处理计算系统,为地球科学测试、观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条件。
学术论坛领导讲话稿(精选6篇)
学术论坛领导讲话稿(精选6篇)学术论坛领导篇1尊敬的各位来宾、博士生同学们:大家好!相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分别的时刻亦如期而至。
地球科学领域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经过2天紧张而愉快的交流活动之后,马上就要圆满结束了。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系列活动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论坛覆盖的学科领域不断扩大,论坛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活动在广大博士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的举办,为推动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多学科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融合,以及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次学术论坛共包括5个分论坛,经过论坛专家组的评审,共录用论文170余篇,出版了地球科学领域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在2天的学术论坛活动中,共有300余名博士生代表参与了论坛的各项学术活动,举办了多场特邀专家报告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论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一次启迪智慧、增进友谊的学术思想盛会。
本次学术论坛,得到了主办单位: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论坛组委会,代表学校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学术论坛在举办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各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助和广大博士生的积极参与,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在此,我代表学校,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在论坛举办的各项工作中,广大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学生志愿者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向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本次论坛,尽管时间有限,但是参会代表充满智慧、精彩的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进行思维激荡,撞击思想火花,使论坛充满了浓厚的研讨氛围。
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站位高、观点新,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博士生分论坛学术报告的发言,有见解、有特色,进一步丰富了大家的思想。
这次活动,不仅对地学领域各方面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对参会的各位博士生也是一次很好的培训。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概述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我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是为了奖励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重大突破和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而设立的。
该奖项旨在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引领国家自然科学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评选过程严谨公正,评选出的获奖项目代表了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成就。
二、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涉及多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
这些项目在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科学突破,为人类认识自然世界、改善人类生活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部分获奖项目:1. 物理学领域:某某教授及其团队在凝聚态物理和纳米科技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制备了新型纳米材料并发现了其在能源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
2. 化学领域:某某院士领衔的团队在有机合成和新材料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高性能化合物和新型材料。
3. 生物学领域:某某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在生物医学工程和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为疾病治疗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地球科学领域:某某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地球深部构造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地球自然界的演化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以上仅为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部分获奖项目,每个项目都代表了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顶尖水平和最前沿成果。
三、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意义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颁发,不仅是对获奖科学家和团队的褒奖和鼓励,更是对他们所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这些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将在相关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对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划分的学科
学科分类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它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组织学术领域。
我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是我国的一家科技期刊评价和管理机构,它对期刊进行了严格分类和评价,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学术资源。
本文将根据cscd的学科分类,对其划分的学科进行介绍。
一、数学数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它涉及到量、结构、空间以及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在cscd的学科分类中,数学被划分为多个学科,包括微积分、代数、几何、数论、拓扑学等。
这些学科涵盖了数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二、物理学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它研究物质和能量的性质、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组成的宇宙。
在cscd的学科分类中,物理学被划分为多个学科,包括热力学、光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
这些学科为物理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资源。
三、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学科,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cscd的学科分类中,化学被划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多个学科。
这些学科覆盖了化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为化学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四、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学科,它对人类健康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cscd的学科分类中,生物学被划分为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
这些学科为生物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资源。
五、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以及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学科。
在cscd的学科分类中,地球科学被划分为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资源环境等多个学科。
这些学科为地球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六、工程技术工程技术是将科学知识运用于创造新技术和产品的学科,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cscd的学科分类中,工程技术被划分为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多个学科。
这些学科为工程技术研究人员提供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资源。
学术会议精彩致辞范文(精选12篇)
学术会议精彩致辞范文(精选12篇)学术会议精彩致辞范文(精选12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致辞都很熟悉吧,致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那什么样的致辞才规范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术会议精彩致辞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术会议精彩致辞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你们好!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初夏,我们感受到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和同仁们对市人民医院的一片盛情,这种缘于医学科学崇高的关爱,也增添了我们投身医学研究,献身医学科学的信心和勇气。
作为省基本现代化医院、省首家二级甲等医院,省首届“十佳”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
我们很荣幸能够承办这次市临床神经外科医学学术会议,这对于我们,是一次极为珍贵的学习机遇。
因为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在临床神经外科有着丰富经验,取得丰硕成就的着名专家为大家开展精彩的学术演讲,他们德高望重,着作等身,用我们的热烈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各位专家将会给本次会议带来国内外临床神经外科地方最新的研究成就,大家通过这次难得的交流对话的平台,可以就医学实践中的体会和困惑求教于专家学者,彼此之间开展真诚而务实的多视角畅谈,零距离接触。
本次大会的演讲内容涉及神经外科学领域的多个地方,各位专家尽管事务繁忙,仍然冒着天气的炎热,怀着一份责任与使命,开展了积极充分的准备工作,作为承办方,我们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无限的敬佩!我国临床神经外科医学的研究与成长,目前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突破。
多个研究选题走在了世界前列,不少研究成就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
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临床神经外科医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我们有必要加以不断重视,在研究形式和研究内容上大胆走创新之路,才有可能取得更多的新成就。
今日这次市临床神经外科医学学术会议,受到了省有关学术机构、市卫生局领导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兄弟企业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各级领导规定我们承办方,要精心策划,科学组织,热情服务,确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投稿延期通知
截止2014年6月30号,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组委会已经收到论文摘要1200多篇,在此非常感谢关注本次会议的的各位专家及相关研究人员。
从组委会收集到的反馈信息来看,因为今年是第一届联合年会,宣传力度不够,很多研究人员及高校学子有投稿的热情但是觉得时间比较仓促。
因此组委会商议之后,决定将投稿截止日期延至7月15号。
希望大家继续关注2014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踊跃投稿。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组委会
2014年7月6日。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大会邀请报告
时间:10 月 21 日
主持人:张培震 报告人 朱日祥 时 间 题 目 单 位
地点:二楼 1 号厅
13:30-13:40 宣布 2017 年年会“优秀学生论文奖”获奖名单 从古特提斯洋的打开到新特提斯洋的 中 国 科 学 院 青 藏
丁Hale Waihona Puke 林13:40-14:10 关闭 全球板块构造理论和动力学:海洋 高原研究所 南方科学技术大学 大陆-海洋 中国地震局地质
陈永顺
14:10-14:40
马胜利
14:40-15:10 断层力学与地震机理 研究所 15:10-15:30 休 息
鲁安怀
15:30-16:00 地表矿物膜光电子能量的产生与利用
北京大学
走进地球中世纪—从元古宙生态环境 中国石油勘探开 张水昌 16:00-16:30 到油气资源 张 健 16:30-17:00 前板块构造体制下的地壳变形 发研究院 中山大学
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特征时空变化分析
http://www.renminzhujiang.cnDOI:10 3969/j issn 1001 9235 2024 03 005第45卷第3期人民珠江 2024年3月 PEARLRIVER基金项目: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SKS-2022004)收稿日期:2023-09-25作者简介:艾家棋(1999—),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
E-mail:18783814586@163.com通信作者:张海荣(1990—),男,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智慧预报预测。
E-mail:zhang_hairong@ctg.com艾家棋,张海荣,顾学志,等.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特征时空变化分析[J].人民珠江,2024,45(3):39-47.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特征时空变化分析艾家棋1,2,张海荣1,顾学志2,辛 谦2,曹 辉1,鲍正风1,叶 磊2(1.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宜昌 443133;2.大连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摘要:基于长江流域224个气象站点1960—2018共59a的日降水数据,采用Mann Kendall(M K)趋势检验、线性拟合方法分析长江流域极端降水时间变化特点;确定长江流域最适用于广义极值分布(GeneralizedExtremeValueDistribution,GEV)参数估计的方法,分析GEV尾部特征,解析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空间特征。
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的极端降水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呈上升趋势地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区域,极端降水量增长速率最快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长江中下游流域极端降水量可能在未来会进一步增长,暴雨洪水发生频率可能会提高;②L Moment方法更适用于估计GEV分布参数,对于降水量较大的极端降水序列,L Moment的稳定性更高,极端降水极值序列分布为Fréchet的站点占比约为70%,表明长江流域大部分站点极端降水极值分布厚尾特征明显,极端降水量波动较大;③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在不同重现期水平下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同极端降水序列的极端降水量均呈现出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递增的趋势,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量增速快,波动大,不同重现期降水量更大。
参加亚洲和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第14届年会总结
E a r t h ) , 旨 在 交 流 亚 太 各 国 家 和 地 区 开展未 来 地 球 计划 的工 作 进 展 , 探 讨
下 一 步 的可 能合 作 。应 AOG S组 委 会 邀 请 和 未 来 地 球 计 划 中 国 委 员 会 ( C NC — F E ) 推荐 , 国家 气 候 中 心 黄 磊 代 表 C NC — F E参 会 并 在 S S 0 9特 别 主 题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 2 0 1 7 年 增刊 2
3 7
参加 亚 洲 和大 洋洲 地 球 科 学学 会 ( AOGS ) 第 1 4届 年 会 总 结
黄 磊
( 国家 气 候 中 心 , 北京 1 0 0 0 8 1 )
1 概 况
C h i n a )邀 请 报 告 。 亚 洲 和 大 洋 洲 地 球 科 学 学 会 ( AOG S ) 成立于 2 0 0 3年 , 宗 旨是 搭 建 亚 洲 与 大 洋 洲 地 区 地 球 科 学 学 者 交 流 与 合 作 的平 台 , 促 进地 球科学 的发展 , 旨在 发 展 成 为 可 比肩 美 国地 球 物 理 协
亚 洲 和 大 洋 洲 地 球 科 学 学 会
( AOGS ) 第 1 4届 年 会 于 2 0 1 7年 8月 6 —1 1 日在 新 加 坡 新 达 城 会 议 中 心 (S u n t e c Co n v e n t i o n & Ex h i b i t i o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e n t e r ) 召开 , 来 自全 球 近 3 0 0 0名 科 学
要 数 和参 会 人 数 均 比第 1 届 年 会 时 增
加 了 2倍 多 。 2 0 1 7年 AO GS第 1 4届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各专题学术交流内容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各专题学术交流
内容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是一个汇集了来自中国各地和海外的地球科学领域
专家和学者的重要学术盛会。
在这个年会上,各个专题的学术交流内容丰富多样,以下是其中几个专题的学术交流内容的简要介绍:
1. 地球物理学专题:在地球物理学专题交流中,与地球内部结构、地震、地磁、地电、地热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分享。
专家们分享了最新的地震监测技术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成果,讨论了地球物理学在探测地下资源和预测地震等方面的应用。
2. 地球化学专题:地球化学专题关注地球上元素和同位素的分布、迁移和转化
过程。
研究人员介绍了地质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探讨了地球化学对环境变化和地球演化的指示意义。
此外,还讨论了地球化学与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关联,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3. 气候变化研究专题:在这一专题交流中,专家学者们分享了对气候变化的研
究成果和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
他们讨论了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气候模拟和预测方法,评估了不同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此外,还就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4. 地球表层过程与环境专题:这一专题关注地球表层的物质和能量的运移和转
化过程,包括地表水循环、土壤侵蚀、植被变化等。
学术交流内容包括对地表过程的监测与模拟研究,以及对地表过程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专家学者们还分享了在保护地表环境、减少土地退化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
以上仅是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部分专题交流内容的简要介绍,这些专题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地球科学领域的进步与合作,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地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英文版 中文版 区别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中文版区别中国科学是指中国境内从事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活动,是中国科学界的总称。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各个层面的科学学科。
中国科学和地球科学都是广泛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作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然而,中国科学与地球科学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科学与地球科学在英文版和中文版上的区别。
首先,中国科学的英文版与中文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文版中,中国科学主要指中国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和重要发现。
这些研究成果通常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并以英文进行撰写和发表。
英文版的中国科学致力于与国际科学界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提高中国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中国科学的中文版更注重对国内科学研究的报道和宣传。
中文版的文章主要以中文为主要撰写语言,并在国内期刊和学术平台上发表。
它主要向国内读者传达中国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要科学发现以及科学家的学术观点和思想。
中文版的中国科学不仅致力于传播科学知识,还通过报道与解读引导公众对科学、科技和创新的关注,推动科学普及。
与中国科学不同,地球科学在英文版和中文版上的区别相对较小。
无论是英文版还是中文版的地球科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海洋学、大气科学等学科。
地球科学的研究成果通常以科学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以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进展。
然而,英文版的地球科学更多地与国际科学界相连接,与全球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而中文版的地球科学更侧重于国内学术论坛和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研究成果分享与交流。
除了撰写语言和发表平台的区别之外,中国科学和地球科学在英文版和中文版上的区别还体现在学术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上。
在中国科学的英文版中,重点研究方向更加国际化,与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保持紧密联系,采用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和标准。
而中国科学的中文版更注重解决中国科学界面临的具体问题,关注国内研究领域的发展需求,并充分挖掘中国科学的独特优势和特色。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英文版 中文版 区别
我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中文版区别地球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涉及地球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多个方面。
在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日益火热,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科研机构致力于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
我国科学地球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和关注。
我国科学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陆续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
而在我国科学地球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发表上,相较于中文版的期刊,很多学者和科研工作者更倾向于选择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其中包括英文版的我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
那么,我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与中文版在内容和发表水平上究竟有何区别呢?接下来,我们将对我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和中文版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内容覆盖范围的不同英文版的我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和中文版的我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在内容上都涵盖了地球科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不过,由于英文版期刊主要面向国际读者裙体,因此更加注重覆盖全球范围内的地球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国际合作项目、全球性气候变化、大洋深处的地质活动等内容。
而中文版期刊则更多关注国内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例如我国地质资源、地震监测、环境地质等。
二、发表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差异由于英文版期刊主要面向国际读者,因此对于投稿论文的要求和审核标准更加严格。
投稿者需要撰写规范的英文论文,符合国际期刊的发表要求,并且对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陈述和分析。
英文版期刊发表的论文往往更加注重实证研究、数据分析和实用性,对于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而中文版期刊更注重对我国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展示,对于国内读者更具有直接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三、受众及影响范围的不同英文版的我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主要面向国际学术圈和全球读者,包括国外的研究机构、高校科研人员、国际合作伙伴等。
其影响范围涵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于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投稿经验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投稿经验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投稿经验一、背景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以下简称《地球科学》)是一本以地球科学和相关交叉学科为主要研究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而闻名。
本文将分享对《地球科学》投稿的个人经验和见解,希望对即将投稿或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同行有所帮助。
二、深度评估1. 投稿前的准备在准备投稿到《地球科学》之前,首先需要对期刊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和研究。
包括期刊的投稿要求、领域范围、编辑委员会的构成、审稿流程、期刊影响因子等内容,这些都对投稿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选择合适的主题在选择投稿的主题时,需要根据期刊的定位和自身的研究方向进行合理的选择。
关键是找到一个既符合期刊的需求,又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主题。
3. 撰写高质量的投稿在撰写投稿时,需要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相关研究进行充分的诊断和分析。
在撰写过程中,还要注意文献的引用和数据的分析,确保文章具有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三、广度评估1. 投稿经验分享在投稿之前,建议与有相关经验的同行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投稿经验和心得。
这有助于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和陷阱,提高投稿的成功率。
2. 与编辑和审稿人的沟通在投稿过程中,与编辑和审稿人的良好沟通非常重要。
及时回复审稿意见和建议,虚心听取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并做出合理的修改和调整。
3. 心态和耐心在投稿过程中,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
即使遇到挫折和困难,也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研究一定会得到认可。
四、总结与回顾《地球科学》作为一本高水平的期刊,对于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享我的投稿经验,希望能够为更多的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也希望《地球科学》能够继续保持其学术影响力,为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来说,《地球科学》不仅是一本学术期刊,更是一个学术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在这里,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行。
赴奥地利参加欧洲地学联盟(EGU)2014年年会总结
赴奥地利参加欧洲地学联盟(EGU)2014年年会总结
李庆祥;师春香;徐宾
【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合作动态》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1 概况2014年4月27日至5月2日,欧洲地学联盟(EGU: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2014年年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
欧洲地学联
盟由欧洲地球物理学会(EGS:EuropeanGeophysical Society)和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UG:European Union of Geosciences)于2002年9月7日合并而成,是在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较大的地学学会之一。
该学会致力于促进地球及其环境、星球和空间科学的研究与合作,造福人类。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李庆祥;师春香;徐宾
【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赴德国参加2003年欧洲食品配料展览会总结 [J],
2.参加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2016年年会总结 [J], 郭艳君;张颖娴;韩荣青;支蓉;丁婷;
3.赴奥地利参加欧洲地球物理学会2013年年会总结 [J], 陈葆德;李泓;杨玉华;董广涛;
4.赴奥地利参加2019年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年会总结 [J], 楼小凤;段婧;孙晶;
5.欧洲地学联盟年会(EGU2005)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J], 陈志军;王志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RCCSE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2013-2014)
RCCSE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2013-2014)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
【期刊名称】《评价与管理》
【年(卷),期】2013(011)002
【总页数】24页(P49-72)
【作者】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3—2014年地球科学类学术期刊排名(RCCSE)中国学术期刊学科排行榜 [J],
2.《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进入RCCSE“2013-2014年学术期刊分学科排行榜”权威期刊区 [J],
3.最新“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信息系统”出炉《江汉论坛》荣登“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排行榜 [J], 陈桂萍
4.《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进入RCCSE“2013-2014年学术期刊分学科排行榜”权威期刊区 [J], 本刊编辑部
5.《中国老年学杂志》被评为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RCCSE核心期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cientia sinica terrae sci 影响因子
scientia sinica terrae sci 影响因子《科学中国人·地球科学》(科学中国人·地球科学,Scientia Sinica Terrae Sci)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地学科技期刊,自2003年创刊以来,该期刊致力于发表地球科学领域的原创性、高水平学术论文。
该期刊自创刊以来,影响因子不断攀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科学中国人·地球科学》的影响因子主要反映该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水平。
影响因子是指一定年限内文章被引用的次数与发表的文章总数的比值,是评价期刊影响力和引用率的重要指标。
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的刊文质量和影响力越大。
《科学中国人·地球科学》的影响因子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期刊的品质、论文的质量、稿件的多样性、国内外引用情况等。
首先是期刊的品质,期刊编辑部的良好运作和管理能力、严谨的学术审稿流程以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厉打击,都是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重要因素。
其次,论文的质量是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关键,包括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水平、重要性等。
一个高质量的论文,往往会被广泛引用,从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
此外,稿件的多样性也是影响因子的重要因素,包括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不同类型的论文形式等,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促进引用。
国内外引用情况也是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重要因素。
一个期刊在国内外的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大,其文章被引用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提高影响因子。
同时,该期刊对于国内外优秀论文的引进和推广,也可以提高该期刊的影响力和影响因子。
近年来,在中国地学科研的快速发展和地球科学在国际上的日益重要地位的推动下,中国学者的科研水平和学术贡献逐渐提升。
《科学中国人·地球科学》作为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地学科技期刊,秉承专业性、学术性和创新性的原则,以发表高水平、原创性的地球科学研究论文为目标,得到了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认可和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刊》编委会 (按拼音排序) 主 任:黄清华
-2-
副 主 任:侯增谦 刘俊来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委 员: 蔡永恩 常 旭 陈华勇 陈立辉 陈小宏 底青云 丁孝忠 董树文 符力耘 高 锐 葛洪魁 何丽娟 侯增谦 黄 方 黄宝春 黄清华 金双根 琚宜文 雷建设 李惠民 李三忠 李永祥 厉子龙 林 伟 刘 静 刘 焰 刘 洋 刘俊来 刘伊克 吕庆田 倪怀玮 倪四道 聂凤军 屈春燕 任收麦 沈 萍 石耀霖 史建魁 宋海斌 孙新蕾 汤 吉 陶士振 田 钢 周仕勇 汪汉胜 汪毓明 王 强 王 涛 王岳军 王宗起 肖文交 谢树成 徐 备 徐锡伟 薛国强 杨 进 杨进辉 杨经绥 于常青 翟庆国 张 波 张进江 张兆峰 张志刚 赵国春 赵子福 郑 勇 周 红 周永章 朱弟成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五.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陈 颙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副 主 任:李廷栋 张培震 郑永飞 朱日祥 成 员: 曹代勇 曹晋滨 柴育成 常 旭 陈 骏 陈 颙 陈福坤 陈海弟 陈树民 陈小宏 陈晓非 陈运泰 邓 军 邓启东 底青云 丁 林 丁志峰 丁仲礼 董树文 董云鹏 范蔚茗 方 慧 方小敏 冯 宏 冯学尚 冯佐海 高 俊 高 锐 高 山 耿建华 龚健雅 郭 建 郭进义 何继善 侯泉林 侯增谦 胡见义 胡瑞忠 黄大年 黄清华 贾承造 江博明 蒋少涌 金翔龙 金振民 金之钧 康国发 李 斐 李 貅 李德仁 李建成 李锦轶 李庆忠 李三忠 李曙光 李廷栋 李献华 林 伟 凌 云 刘 静 刘 良 刘池阳 刘丛强 刘代志 刘敦一 刘福来 刘光鼎 刘怀山 刘嘉麒 刘俊来 刘少峰 刘永江 刘振兴 柳建新 龙 凡 罗 俊 罗清华 吕庆田 马昌前 马永生 毛景文 孟小红 莫宣学 倪四道 牛耀龄 欧阳自远 庞忠和 彭平安 彭苏萍 漆家福 秦大河 曲寿利 任纪舜 石耀霖 舒良树 孙 敏 孙 枢 孙卫东 孙文科 汤良杰 唐晓明 滕吉文 田 钢 涂传诒 万卫星 汪集旸 汪品先 王 强 王 水 王 涛 王成善 王椿镛 王二七 王国灿 王良书 王清晨 王汝成 王绪本 王有学 王岳军 王宗起 魏春景 魏奉思 魏久传 吴福元 吴秋云 夏江海 肖文交 熊 熊 熊盛青 熊小林 徐 备 徐文耀 徐夕生 徐义刚 许厚泽 许绍燮 许文良 许志琴 严良俊 杨顶辉 杨进辉 杨经绥 杨树锋 杨文采 杨元喜 杨振宇 姚玉鹏 姚振兴 叶大年 于 晟 翟光明 翟明国 翟裕生 张国伟 张宏飞 张宏福 张进江 张立飞 张培震 张岳桥 张泽明 赵 越 赵 伟 赵邦六 赵殿栋 赵国春 赵国泽 赵文津 郑建平 郑永飞 钟大赉 锺孫霖 周美夫 周泽兵 朱 光 朱日祥 朱祥坤 秘 书 长:黄清华 副秘书长:侯增谦 刘俊来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2)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nd inversion Conveners: Xu Chang, Haijiang Zhang and Yibo Wang Microseismic is defined as the emission of elastic energy when the rocks are
fractured. It could be caused by natural phenomena or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volcanic eruptions, mining,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and the fracturing of
inter-plate and intra-plate deformation. High seismicity and assorted tectonic units make Asia a focus of geophysical and geodynamical studies. This session invites abstracts on new findings, innovative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geophysics,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which will help depict present state and image crustal/mantle structure and unravel dynamic process of Asia. Studies on understanding and mitigating geohazards (including earthquakes, volcanoes, landslides, etc) in Asia are welcome as well.
-3-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The microseismic events could be used to monitor the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and offer valuable inform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medium for different industries. This session will focus on microseismic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The research areas of the accepted abstracts include microseismic focal mechanism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seismic responses, microseismic modeling and inversion, microseismic signal processing,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nd application case studi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equipment, and cross-disciplinary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microseismicity. The submitted abstracts and oral presentations should be done in English.
三.主办单位、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四.领导小组(按拼音排序) 主 任:陈 颙 副 主 任:李廷栋 张培震 郑永飞 朱日祥 成 员:郭 建 侯增谦 黄清华 刘俊来 倪四道 张进江
请张贴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第二号通知
自“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一号通知发出后,在国内众多专家、同仁的支持和 努力下,会议筹备工作进展顺利。现将学术年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热切期待广大同仁积 极参与,广泛交流。
一.会议时间 2014 年 10 月 20 日—23 日,10 月 19 日报到。
二.会议地点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3)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on shale gas Conveners: Jinchuan Zhang, Hongyan Wang, Zongquan Hu, Shoumai Ren Shale gas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which will take place of conventional oil
(4)The composition,structure and origin of oceanic lithosphere and deep mantle processes
Conveners: Lihui Chen, Guoliang Zhang, Zhen Sun, Yaoling Niu Formation, evolution, subduction of oceanic lithosphere, the trench-arc-basin system, seamounts and islands developed in ocean basins, are the main objects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the Earth, and to improve the 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 The mechanical processes in subduction zone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 and sea, while the metamorphism in subduction zone not only causes related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 processes, but also largely controls the material cycling of Earth’s interior. These geological processes also fundamentally affect the basic processes of surface and near-surface oceanic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it needs scientists to make a multidisciplinary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petrology,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structural geology, sediment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