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 共60页

合集下载

国民经济核算基本知识GDP

国民经济核算基本知识GDP

净出口
二、GDP核算概述(3)
生产法
GDP=总产出-中间投入
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 价值,既包括新增加的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
总产出=总产值+本年应交增值税 中间投入指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 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计入中间投入 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 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1、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 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 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 家和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基本分类
产业部门分类
最终消费分类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分类
产业部门分类
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二、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核算概述(4)
支出法
支出法GDP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 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 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二、GDP核算概述(5)
现价核算
GDP总量(时期指标) 人均GDP GNP(国民总收入) 简单算术平均 加权算术平均 加权调和平均 几何平均
二、GDP核算概述(3)
收入法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 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 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东北财经一·学习指导本课程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1)国民经济统计总论: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国民经济基本分类、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统计平衡表方法(2)国民经济资源统计:人力资源统计、自然资源统计、资产负债统计(3)国民经济总量统计:国民经济总量统计的一般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实践、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扩展(4)国民经济过程统计:财政与税收统计、金融与货币统计、价格统计、通货膨胀统计、资金流量分析。

(5)国民经济动态统计:经济增长统计、经济周期统计、经济动向预测方法(6)国民经济结构统计:产业结构统计、市场结构统计、区域结构统计、投入产出分析(7)国际经济关系统计:国际贸易统计、国际投资统计、外债统计和汇率统计、国际收支统计、国际经济比较统计、国力比较统计。

(8)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点、国民经济核算史、国民经济账户、国民经济矩阵、社会核算矩阵(SAM)、附属核算。

二·第一章总论第一章第1节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研究范围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国民经济运行: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二、研究对象1.与国民经济工作的对象不同。

“方法论”,不仅是“统计规律”2.不同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3.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非微观三、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第一章第2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一、独立的社会科学二、与其他各统计学科的关系学科设置问题:1992、11月统计学(一级)—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1.与统原的关系统原:什么是相对数经统:出口换汇成本是什么怎么计算、怎么用2.与其他部门统计关系企业统计、农业、金融统计3.与综合平衡统计的关系4.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指导方法分析三、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章第3节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一、指标用来反映社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的规模、水平、程度、结构、速度等的数值的概念二、指标体系: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统计指标群1.国民经济是多层次多系统现象组成的总体分三个层次明细(1)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状况数量方面(2)每一种社会再生产系统活动状况(3)反映各统计内部活动状况的指标如预警人口人口出生率2.原则(1)马列、邓小平指导(2)体现全面性、系统性(联系和协调)和层次性(宏观)(3)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第一章第4节国民经济活动分类一、国民经济分类的意义和原则(一)意义统计分组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应用(二)原则马克思理论、从实际出发、系统性(标志选择)、国际对比原则、动态化原则(如IT)(三)不同目的的分类标志: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本生产和基本结构的划分、三次产业的划分、机构部门的划分、重要经济类型的划分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一)分类标志和原则劳动的社会分工为基本划分标志具体:1.按劳动的产出性质和社会功能的同一性2.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同一性3.该经济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即行业规模大小)(二)分类的基本单位应该是各种经济活动的成果*通用的方法:基层单位:位于一个地点、仅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其主要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占绝大部分的一个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1一定场所2一种或一种以上次要活动3一个点如联合企业多个单独的基层单位(二)联合用ISIC1948 1958、68、89三次修订把所有市场通过与交换的收入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确定小类:按经济形式的性质中大:按基层活动的特性17个主要门类 60个大类173个中类 306小类例:D-22-2-1 制造业、出版物印刷品大类、印刷品和服务中类、印刷品小类(三)我国:1984 划分标志普查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于1996年组织实施。

国民经济统计学知识点

国民经济统计学知识点

第1章总论1.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特定国民经济现象总体某种特征的数量概念。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所组成的多层次、多系统的指标群。

国民经济分类是对客观存在的国民经济结构的统计描述。

国民经济分类是统计分组法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运用。

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类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统计分组四个要素【分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分组;分组对象,即所划分的是什么;分组标志,即按什么来进行划分;分组内容,把对象分成哪几组】记录方法是指对国民经济活动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记账方式”在“什么时候”来进行记录。

国民经济核算要求以复式记账原则为基础,按照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记录。

2.复式记账:每一笔交易必须被记录两次,一次是作为资源(或负债的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右端;另一次是作为使用(或资产的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左端;或者在账户的同一端记录两次,但两次的符号相反。

大部分交易涉及两个交易者,所以对同一个交易是由双方同时记账的,而每一方都要进行复式记账,所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每一个交易实际上是被记录了四次,这就是所谓的“四式记账”,有助于保证账户的平衡一致。

国民经济核算记录时间原则(2):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的时间,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的时间进行统计。

【目的:真实地反映本期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及资产负债变化】收付实现制: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按照实际收到或支付款项的时间进行统计。

估价原则(5):按市场价格估价;如果没有现成的市场价格,则要以相近的市场价格为参照进行估价;如果不存在可供参照的市场价格,则要模拟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对其估价;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用,则以未来收益的贴现值来记录;与外汇有关的流量和存量在统计时,应用本币计量其价值。

市场价格(3):基本价格:生产者生产单位货物或服务所得到的价格,其中不包括该货物或服务的销售或使用所应支付的产品税或应得到的产品补贴,也不包括生产者单独开发票的货物运输费用。

国民经济统计知识读本

国民经济统计知识读本

国民经济统计知识读本摘要:一、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与作用1.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2.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任务3.国民经济统计的作用二、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1.国民经济总体统计2.行业统计3.地区统计4.企业统计三、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与程序1.统计调查方法2.统计整理与分析方法3.统计预测与决策方法四、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来源与质量控制1.数据来源渠道2.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3.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五、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实践与发展1.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历史演变2.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现状与特点3.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与作用1.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是对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数量、质量、结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准确、及时地调查、整理、分析和发布的活动。

2.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任务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任务包括:了解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分析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监测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为改进经济工作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参考。

3.国民经济统计的作用国民经济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经济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既是国家统计局的重要职能,也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二、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1.国民经济总体统计国民经济总体统计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市场、外贸进出口等方面的统计。

2.行业统计行业统计是对国民经济各个行业进行分类统计,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

3.地区统计地区统计是对全国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特别行政区的经济情况进行统计。

4.企业统计企业统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人员结构等方面进行统计。

三、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与程序1.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全面调查等。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件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件

国民生产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3
国民收入的计算
国民收入可以通过计算劳动报酬、利
国民生产的计算
4
息、租金和利润等收入之和得到。
国民生产可以通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和净出口之和得到。
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的计算可以通过产出法、支出法和收入 法,三种方法得到。 产出法:将一个国家的生产活动总和作为 GDP的测算依据。 支出法:将一个国家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 出口作为GDP的测算依据。 收入法:将一个国家的劳动报酬、利息、租 金和利润等收入作为GDP的测算依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PPT课件
欢迎来到《国民经济统计概论》PPT课件!让我们一起探索GDP的定义和重要 性,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以及重要经济指标的测算方法。
GDP的定义和重要性
1 什么是GDP?
GDP是国民生产总值的 缩写,是衡量一个国家 经济活动总量的核心指 标。
2 GDP的重要性
GDP反映了一个国家的 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 对政府决策和投资者判 断具有重要影响。
3 GDP的计算方法
GDP可以通过两种方法 计算:支出法和收入法。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
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 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的过程。
测量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我们可以量化和衡量经济 活动的规模、增长率、结构和质量。
比较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可以用于国际比较,帮助我 们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和相似性。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
核算体系的定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进行系统的账务记录和统计分析。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必背知识点(已排版)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必背知识点(已排版)

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

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

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

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国民经济统计讲义

国民经济统计讲义

国民经济统计讲义1. 引言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

通过对国民经济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重要指标。

2.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2.1 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其目的是了解国民经济的状况、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2 国民经济统计的对象国民经济统计的对象包括经济单位、经济活动、经济要素和经济现象。

经济单位包括个体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如个体商贩、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

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过程。

经济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

经济现象包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收入分配差距等。

2.3 国民经济统计的目的国民经济统计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即了解经济状况、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和为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结构、效率等情况,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重要信息。

同时,国民经济统计还可以揭示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企业在竞争中制定战略提供参考。

此外,国民经济统计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3. 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3.1 数据收集方法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抽样调查法和模型估计法。

直接观察法是指直接收集经济单位提供的数据,如企业财务报表、家庭收支表等。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总体中选取代表性样本,通过调查样本获得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模型估计法是指通过建立经济统计模型,利用已有的统计数据进行推测和估计。

3.2 数据整理方法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整理方法包括分类汇总法、比较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分类汇总法是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和汇总。

比较分析法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寻找规律和趋势。

国民经济统计学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学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国民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向学生介绍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国民经济统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日后从事国民经济研究和决策提供坚实基础。

1.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理论体系。

2.熟悉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掌握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来源、收集和处理技术。

4.能够运用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

1.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原则和分析框架•国民经济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数据来源与分类•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数据来源及其特点•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数据分类与指标体系•国民经济统计学中的核算单位3.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指标•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及其指标•国民消费核算体系及其指标•国民投资核算体系及其指标•国际收支核算体系及其指标4.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数据收集与处理•调查方法与样本设计•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5. 国民经济统计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与评估•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监测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实践操作: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和交流对国民经济统计学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4.项目研究: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或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五、考核与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2.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进行笔试。

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国民经济统计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新中级经济师课程讲义.经济基础知识.第12章

最新中级经济师课程讲义.经济基础知识.第12章

第十二章财政收入第一节、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本节考点】(1)财政收入及其分类(2)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

【本节内容】一、财政收入及其分类(一).财政收入的含义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一切资金的总和。

(二).政府收入的分类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的分类标准,政府有4种主要的收入来源渠道: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和其他收入。

(1)、税收是政府从私人部门获得的强制性资金转移。

(2)、社会缴款,包括社会保障计划收入和雇主提供的退休福利之外的其他社会保险计划收入。

社会缴款可以是强制性的,也可以是自愿性的;可以由雇员、代表雇员的雇主、自营职业者缴纳,也可以由无业人员缴纳;缴款额与缴款人的报酬、工资或雇员数量相关。

强制性社会缴款与税收的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规定的事件(如疾病和年老)发生,缴纳人和其他受益人有权获得某些社会福利,但缴纳税收并不能使纳税人获得相同的权利。

对于那些缴款额与报酬、工资或雇员数量无关、并专用于社会保障计划的强制性付款,应视为税收,而不是社会缴款。

(3)、赠与收入,是从其他政府或国际组织那里得到的非强制性的转移。

它们是对一国政府自有财政收入的补充,可以是现金或实物的形式。

(4)、其他收入,是指税收、社会缴款和赠与以外的所有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出售商品和服务的收入(如使用费和规费)、利息和其他财产收入(如国有资产经营收入)、除赠与以外的其他现金或实物形式的自愿转移以及罚金和罚款。

2、我国政府收入分为:(1)税收收入;(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5)债务收入;(6)转移性收入。

(三).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口径类型财政收入内容最小口径仅指税收收入小口径 1.税收收入及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即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收入。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学习指导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学习指导

在⾃学考试的所有课程中,《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是⽐较难学的⼀门,被考⽣称作是“第⼆⾼等数学”。

对于⾃考⽣来讲,要想在学好《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的基础上考出好成绩,就要做到: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沉着应考,解除精神上的负担,争取发挥出正常⽔平;事先了解和熟悉试题类型及答案要求。

试题类型每年⼤体相同,分数分布情况为:统计学原理和经济统计部分约各占⼀半。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单项选择题是对最基本知识的考核,既考记忆,也考理解,在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个备选答案是正确的,备选答案具有相似性,要求考⽣掌握知识要准确,不能似是⽽⾮。

这种选择应该是熟练⾯迅速的,且不会作的题⽬不可空⽩不选。

1.统计认识的对象可概括表述为() ①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质量⽅⾯②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③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④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 2.流量和存量() ①都只能⽤总量指标表⽰②都不能⽤总量指标表⽰③都是从⼀定时期意义上核算的④都是从⼀定时点意义上核算的 3.下列属于数量指标的是() ①某⼈的⼯资②某⼈的⽉⼯资780元③⼯资总额④职⼯的平均⼯资 4.统计调查分为全⾯调查和⾮全⾯调查是根据() ①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带有连续性②调查的组织⽅式③调查取得的资料是否是全⾯性的资料④调查包括的范围是否全⾯ 5.单项数列⼀般适⽤于() ①离散变量分组且变量的变动范围不⼤②连续变量分组③离散变量分组且变量的变动范围较⼤④品质标志分组 6.1998年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值⽐上年增长10%,实际执⾏的结果⽐上年增长12%,则该企业1998年末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 ①120%②20%③102%④101.82% 7.某鞋⼚为了⽣产鞋,只有()才适合于作为总体的代表值①算术平均数②众数③调和平均数④中位数 8.已知甲、⼄两班组⼯⼈的平均⽇产量分别为50件和75件,其⽇产量的标准差分别为10件和14件,则() ①甲班组的平均数具有较⼤的代表性②两班组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③⼄班组的平均数具有较⼤的代表性④⽆法判断其代表性的⼤⼩ 9.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和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相⽐() ①前者⼀定⼤于后者②前者⼀定⼩于后者③两者相等④⽆法判断 10.回归⽅程“y = 100 + 0.8x”中的回归系数表⽰:当⾃变量每增加⼀个单位时,因变量() ①增加0.8个单位②增加100个单位③平均增加0.8个单位④平均增加100个单位 11.移动平均法的主要作⽤在于() ①进⾏统计预测②消除或消弱短期内偶然因素对时间数列的影响③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④消除季节变⽀的影响 12.若平均⼯资的可变构成指数为134.5%,职⼯⼈数的结构影响指数为96.3%,则平均⼯资的固定构成指数为() ①139.67%②39.67%③129.52%④71% 13.出⼝商品总成本(⼈民币)÷出⼝商品外汇收⼊(美元)等于() ①出⼝商品换汇率②出⼝商品盈亏率③出⼝商品增殖率④外汇增殖率 14.就业率是在业⼈⼝总数与()之⽐①待业⼈⼝②在业⼈⼝ + 待业⼈⼝③社会劳动⼒资源总数④适龄劳动⼈⼝总数 15.下列反映活劳动消耗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是() ①社会总成本净产值率②社会劳动⽣产率③资⾦增加值率④资⾦利税率 16.国民经济可供使⽤额与国民经济⽣产额之差为() ①进⼝额②出⼝额③损失额④进出⼝总额 17.我国对外贸易统计中规定() ①出⼝商品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商品按到岸价格计算②出⼝商品和进⼝商品均按到岸价格计算③出⼝商品和进⼝商品均按离岸价格计算④出⼝商品按到岸价格计算,进⼝商品按离岸价格计算 18.国际收⽀总量平衡分析中的国际收⽀总差额等于() ①经常项⽬收⽀差②资本项⽬收⽀差③经常项⽬收⽀差 + 资本项⽬收⽀差 + 误差和遗漏④经常项⽬收⽀差–资本项⽬收⽀差–误差和遗漏 19.在我国,若⼯农产品综合⽐价指数连年皆为100%,从价值的观点看() ①在农产品和⼯业品交换中,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②在农产品和⼯业品交换中,农业处于不利的地位③在农产品和⼯业品交换中,⼯业处于不利的地位④⽆法判断两者地位的⾼低 20.社会产品⽣产统计的主体原则是() ①国⼟原则②国民原则③常住单位④整体原则 21.下⾯采⽤有名数表⽰的统计指标是() ①结构相对数②⽐例相对数③强度相对数④动态相对数 22.由若⼲个企业的产品产量(x)与⽣产费⽤(y)的资料所建⽴的直线回归⽅程为y = 120 + 1.8x,利⽤该回归⽅程() ①只能根据产量推算⽣产费⽤②只能根据⽣产费⽤推算产量③既能根据产量推算⽣产费⽤也能根据⽣产费⽤推算产量④既不能根据产量推算⽣产费⽤也不能根据⽣产费⽤推算产量 23.不应作为国民⽣产活动统计的是() ①农民的承包活动②个体商业活动③居民家务活动④学校教育活动 24.我国⽬前的资⾦流量核算范围是() ①只核算⾦融交易②既包括⾦融交易也包括总储蓄和实物投资③以国内⽣产总值为初始流量,不仅包括⾦融交易,还包括收⼊、分配、再分配与消费和投资等④以国内⽣产总值为初始流量,不包括⾦融交易,也不包括收⼊、分配、再分配与消费和投资等 25.国内⽣产总值与物质产品净值的关系为() ①物质产品净值=物质⽣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固定资产折旧②物质产品净值=物质⽣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固定资产折旧③物质产品净值=物质⽣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固定资产折旧④物质产品净值=物质⽣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固定资产折旧 ⼆、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多项选择题有五个备选答案,五个答案中⾄少有2个是正确的,最多也只有5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国民经济统计知识读本

国民经济统计知识读本

国民经济统计知识读本第一章国民经济统计的概述国民经济统计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国民经济活动数据,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运行状况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了解国民经济全貌和研究经济问题的基础。

第二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它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和计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经济指标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消费、投资、进出口等核心指标,通过它们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了解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消费结构、投资情况等重要信息。

第三章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指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收集各种经济数据,进行分类、计量和汇总的方法。

其中,核算方法包括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通过统计生产部门的产出和成本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是通过统计各种收入来源来计算国民收入;支出法是通过统计各种支出项目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四章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来源和调查方法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来源包括定期统计报表、调查问卷和抽样调查等多种方式。

定期统计报表是指各个经济主体按照统计部门规定的格式和时间要求上报的数据;调查问卷是指统计部门向特定经济主体发放的填写各项经济数据的表格;抽样调查是指通过抽取一部分经济主体进行调查,来推算全体经济主体情况的方法。

第五章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数据准确、可比性强的重要环节。

它包括数据收集、处理和发布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数据采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提高数据处理和发布的及时性和可靠性,确保数据的质量达到国家和国际标准。

第六章国民经济统计的应用国民经济统计的应用涉及广泛,包括宏观经济分析、经济政策制定、企业经营决策、社会发展评估等方面。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我们可以了解经济的发展趋势,判断经济政策的效果,指导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评估社会发展的成果等。

《国民经济统计》PPT课件

《国民经济统计》PPT课件

生产法 GDP=∑(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
=∑各部门的增加值 收入法 GDP=∑各部门的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折旧+营业盈余) 其中:生产税净额=生产税-政府补贴
支出法 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
净出口额
三、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价格问题
影响GDP的因素
国民经济核算主要的内容
国内生产总值及 使用核算
核算国民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消费、 投资和进出口等基本经济总量.

投入产出核算

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之间部门之间 互相依存的技术经济联系。


资金流量核算
核算各部门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反映全社 会各种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量、流向。
国际收支核算
核算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 贸易、非贸易往来和资本往来。
什么是活动部门分类?
从生产的角度.按各基 层单位活动性质的同类 性对常作单位的分类。
(1)非金融公司部门(2Biblioteka 金融公司部门SNA中的机构部门
(3)一般政府 (4)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
(5)住户
注:我国机构部门分类 : 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政府部门 、住户部门
三次产业分类图
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 农业
资产负债核算
核算一定时点上的国民经济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其主体部分 是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基本表,八张补充表;
第二部分:经济循环账户。包括一套国民经 济账户体系。
基本框架如下图
社会再生 产 核算表
国民经济核算 体系
经济循环 帐户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性质和功能(一)定义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二)功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运用一套相互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账户和平衡表,系统、连续地描述了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所提供资料构成了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中心内容,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要点1.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经济总体,具有宏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市场性等主要特征。

2.国民经济核算主要运用统计指标来描述现实经济状况。

这些指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形成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

3.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系统而详细的数据信息,满足监测、分析、决策、国际比较以及数据协调等方面的广泛需要。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发展(一)从国民收入估算到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民收入估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国民收入估算最早可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针对英国所完成的开创性工作。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催生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产生。

以理查德.斯通1947年撰写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相关总量的定义和计量”为基础,形成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个版本,即SNA-1953。

随后,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完成了两次系统修订,即SNA-1968版本和SNA-1993版本。

(二)SNA-1993的特点和作用1.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提供全景描述。

2.对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全面的指导。

3.强调核算实施上的灵活性,并建议以附属账户等工具来扩展其分析功能。

4.增强了国民经济核算在经济统计中的核心地位。

(三)两套核算体系的并存和一体化世界各国曾并行过两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计划经济国家应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aterial product balance system,MPS),另一个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应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幻灯PPT共39页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幻灯PPT共39页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幻灯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

第12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60页精品文档

第12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60页精品文档
(二)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净收入 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简称GNI, 是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取得的初次分配收入的总 和。该指标过去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
GNP=GDP-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 GDP+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 =国内生产净值+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统计学 第12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
STATISTICS
12.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 12.2 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 12.3 国民经济统计常用基本指标 12.4 国民经济统计常用分析指标
12 - 1
统计学
STATISTICS
学习目标
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2.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3. 国民经济统计主要分类 4. 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最终使用指标 5. 对外经济往来指标 6. 国民经济资产负债与国民财富指标 7. 国民生产、分配和最终使用分析指标 8. 其他重要分析指标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 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者在总量上应该是 恒等或平衡的。这就是所谓的“平衡原则”,国外 有的学者将这种关系称作“三方等价原理”。
12 - 9
统计学 12.2 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
STATISTICS
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分类二、 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的区分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行业与部门分类 四、经济类型分类
12 - 8
统计学 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STATISTICS
(一)计量社会产品的生产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生产性原则”是指国民经济核算应对生产活动的 全部有效成果进行计量。 “社会性原则”是指作为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果还必 须具有社会性,即不仅是生产者个人所需要的,而 且还是社会所需要的,是能得到社会承认的成果。

第十二章国民经济统计概述总结

第十二章国民经济统计概述总结

第十二章国民经济统计概述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问题 (1)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 (1)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和内容 (2)三、国民经济核算的行业与部门分类 (3)四、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范围 (6)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8)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8)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原理和方法 (9)三、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价格问题 (12)四、与GDP有关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13)第三节国民经济分析常用指标 (17)一、人均水平指标 (17)二、收入分配分析指标 (18)三、最终消费和投资分析指标 (22)四、其他重要的分析指标 (23)本章小结 (26)国民经济核算是经济统计的核心内容,本章扼要介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国内生产总值等最主要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的计算,以及基本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1.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2.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分类;3.理解确定国民经济核算主体体范围的基本原则;4.掌握国内生产总值及相关总量指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数量关系;5.掌握有关统计分析指标的含义,能够对有关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问题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收入统计演化的结果。

最早的国民收入统计可以追溯到1665年英国经济学威廉·配第在他的《政治算术》一书中对当时英国国民收入的估算。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经济理论应运而生,作为政府管理经济基本依据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便顺应这一历史时期的要求而诞生。

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政府和联合国国际组织对国民经济核算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大学教授R·斯通领导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和统计制度的设计工作。

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以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为基础创立和发展了美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和实际统计工作。

社会经济统计基础知识

社会经济统计基础知识

国民经济统计知识倍与番“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

翻一番,即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 翻两番就是增加了300%,翻三番就是增加了7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

增加两倍,就指增加200%。

计算翻番公式为:设某指标每年比上年增长x%, 需要n 年翻一番,则()2%1=+n x⇒ %)1ln(2ln 2log %)1(x n x +==+得翻番表:百分数与百分点 百分数是用一百做分母的分数,在数学中用“%”来表示。

百分数与倍数不同,它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减少。

运用百分数时,也要注意概念的精确。

如“比过去增长20%”,即过去为100,现在是“120”;“比过去降低20%”,即过去是100,现在是“80”;“降低到原来的20%”,即原来是100,现在是“20”。

运用百分数时,还要注意有些数最多只能达到100%,如产品合格率,种子发芽率等;有些百分数只能小于100%,如粮食出粉率等;有些百分数却可以超过100%,如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等。

“占”、“超”、“为”、“增”的用法,“占计划百分之几”指完成计划的百分之几;“超计划的百分之几”,就应该扣除原来的基数(-100%);“为去年的百分之几”就是等于或相当于去年的百分之几;“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应扣掉原有的基数(-100%)。

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

例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由1992年的20.8%下降到1993年的18.2%。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1993年比1992年下降3.6个百分点(18.2-21.8=-3.6);但不能说下降3.6%。

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都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经济工作中经常用来表示某一时期内某动态指标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相对数。

发展速度是以相除方法计算的动态比较指标,计算公式为:某指标报告期数值发展速度=────────────该指标基期数值发展速度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当比例数较大时,则用倍数表示较为合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并不是万能的。它的主要缺陷是:计算生 产成果时,未将本应由企业承担却让外部承担的成本加以抵 扣。另外,该指标只是反映生产成果的指标,仅依靠该指标 并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效益、生产效率和实际的生活福利。
12 - 20
统计学
STATISTICS
(三)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生产法”和“使用法” 1.从生产角度计算──生产法
12 - 5
统计学
STATISTICS
三、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 本框架
我国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属于MPS,自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我国的国民经济核 算体制开始逐步向国际通行的核算标准(SNA) 转轨。2019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中国国民 经济核算体系(2019)》。
我国现行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可以用图12-1来反映。
12 - 6
统计学
STATISTICS
12 - 7
图12-1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
统计学
STATISTICS
“基本核算表”所包含的五大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指标,对国民 经济活动基本经济总量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 2.投入产出核算。运用投入产出表详细地反映国民经济各产 品之间、部门之间互相依存的技术经济联系。 3.资金流量核算。以全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核算各部门资 金的来源和运用。 4.国际收支核算。综合反映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 结构和外汇储备状况。 5.资产负债核算。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上的国民经济资 产和负债总量、结构。
12 - 22
统计学
STATISTICS
三、国民收入分配指标
(一) .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分配法”
国内生产总值也可以从分配的角度进行核算, 这一核算过程中得到的分项指标,可以反映 一个国家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状况。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净额十折旧十营业盈余
12 - 23
统计学
STATISTICS
12 - 24
Hale Waihona Puke 统计学STATISTICS
(三)国民可支配收入及其使用
“可支配收入”,是指各机构单位或部门在核算期内通过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得到、可自主支配的全部收入;而 “国民可支配收入”则是指一国的所有机构部门可支配收入 之和。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经济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之和 =国民总收入+得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 =G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和经常转移收入净额
GDP=∑(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中间消耗) =∑各部门的增加值
2.从使用角度计算──使用法(或支出法)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在核算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不同方法的计算结 果会出现差异,西方国家通常以支出法的结果为准, 通过“统计误差”项目调整其他两种方法的计算; 我国则多以生产法的计算结果为准。
(二)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净收入 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简称GNI, 是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取得的初次分配收入的总 和。该指标过去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
GNP=GDP-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 GDP+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 =国内生产净值+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12 - 8
统计学 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STATISTICS
(一)计量社会产品的生产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生产性原则”是指国民经济核算应对生产活动的 全部有效成果进行计量。 “社会性原则”是指作为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果还必 须具有社会性,即不仅是生产者个人所需要的,而 且还是社会所需要的,是能得到社会承认的成果。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 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者在总量上应该是 恒等或平衡的。这就是所谓的“平衡原则”,国外 有的学者将这种关系称作“三方等价原理”。
12 - 9
统计学 12.2 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
STATISTICS
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分类二、 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的区分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行业与部门分类 四、经济类型分类
统计学 12.3 国民经济统计常用基本指标
STATISTICS
一、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二、国民经济生产指标 三、国民收入分配指标 四、对外经济往来指标 五、资产负债和国民财富指标
112 - 17
统计学 一、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STATISTICS
最常用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产品生产指标:总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国内总产出、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
12 - 2
统计学 12.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
STATISTICS
和基本原则
一、国民经济运行与国民经济核算 二、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三、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 框架 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112 - 3
统计学 一、国民经济运行与国民经济核算
STATISTICS
“国民经济统计”也称“国民经济核算”,它 是以国民经济整体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种统计 核算,藉此从数量角度研究国民经济运行的 条件、过程、结果及其内在联系。 国民经济是由全社会各单位、各部门构成的 有机整体,同时又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 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
112 - 10
统计学 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分类
STATISTICS
通过分类,旨在将大量、丰富的国民经济核 算资料分门别类地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 系统化。也只有以科学的国民经济分类为基 础,才能正确地说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 节、各要素、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 进而深刻地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机制 和运行规律性。 国民经济分类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分 类对象,二是分类单位,三是分类标志。
统计学 第12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
STATISTICS
12.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 12.2 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 12.3 国民经济统计常用基本指标 12.4 国民经济统计常用分析指标
12 - 1
统计学
STATISTICS
学习目标
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2.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3. 国民经济统计主要分类 4. 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最终使用指标 5. 对外经济往来指标 6. 国民经济资产负债与国民财富指标 7. 国民生产、分配和最终使用分析指标 8. 其他重要分析指标
12 - 12
统计学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行业与部门分类
STATISTICS
(一)机构部门分类和活动部门分类 1. 机构部门分类。按其在取得收入和支配收入、筹集资金和 运用资金的财务决策权同一性标准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分 类的基本单位是能够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 与其它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实体。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常住单位分为四个机构部门: (1)非金融企业部门。 (2)金融机构部门。 (3)政府部门。 (4)住户部门。 2.活动部门分类。按各基层单位活动性质的同类性对掌握生 产经营决策权的基层单位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存在层次差别, 根据分析的需要,可粗可细。
12 - 4
统计学 二、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TATISTICS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规范国民经济核 算而制定的一套宏观核算制度。 世界上曾经存在着两种不同模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种 是 “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简称SNA),另一种是 “物质 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 两大核算体系之间的主要差异。 ⑴核算范围的差异。 ⑵核算方法的差异。 ⑶核算内容的差异。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SNA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取代了 MPS。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又通过新修订的SNA, 目前它已成为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国国民核算的国际标准。
收入分配指标:国民总收入、国民净收入、可支配总收入、 可支配净收入、国民收入
流量 收入使用指标:总消费、总储蓄、净储蓄 投资积累指标:固定资产形成、资本形成、其他非金融投资、 金融资产获得、金融负债发生 对外经济指标:国际收支总额、国际收支构成、各种国际收 支差额
12 - 18
存量
资产指标:固定资产、存货、其他生产资产、土地和地下资 产、其他非生产资产、各种金融资产
12 - 21
统计学
STATISTICS
(四)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简称NDP,等 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固定资产 折旧。国内生产净值是一个没有任何重复计算的社 会生产最终成果指标。由于在实际核算中,固定资 产损耗的影响因素很复杂,且具体的折旧计算方法 又很多,每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假定性,全社会在 计算折旧时也难以做到客观、统一,这些都会在某 种程度上影响到国内生产净值(NDP)作为一个宏观 指标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12 - 19
统计学
STATISTICS
(二)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由本国常住单位所创造的社会 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同时又是全社会各常住单位所创造的 增加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优越性:一是覆盖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 二是避免了中间消耗的重复计算,能确切地反映社会生产活 动最终成果的价值量;三是能完整地反映社会最终产品的实 物内容。四是具有国际可比性。
负债指标:各种金融负债 财富指标:资产净值、国民财富 人口和劳动力指标:人口数、劳动适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
就业劳动力、失业劳动力
图12-2 常用国民经济统计指标
统计学
STATISTICS
二、国民经济生产指标
(一)国内总产出 “国内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社会 总产品的价值总量。 从实物形态看,社会总产品可分为货物和服务两大类。从价 值形态看,国内总产出是社会总产品完全价值的总和,其价 值构成为:(1)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包括劳动手段转移价值 (固定资产折旧)c1和劳动对象转移价值(即中间消耗)c2 ;(2) 活劳动新创价值,包括必要劳动价值v和剩余劳动价值m 。 国内总产出包括了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大量重复计算,并且, 这种重复计算的程度还与生产组织的内部结构的变化有关。 国内总产出只是一个有关国民经济生产的“总周转量”指标, 它能够表明全社会生产活动的总规模,并能用于对国民经济 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但不能说明国 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