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贯通一古代中国政治发展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练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答案】A2.“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
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
这反映了A.封建导致政权衰亡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C.血缘政治影响深远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封建”均是依据血缘关系进行的分封,以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反映出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
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衰亡的根源,与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不符,排除A。
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宗室拱卫专制王权”,排除B。
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封建体制日趋完善,排除D。
3.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
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B.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C.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答案】B【点睛】本题以分封制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等,结合分封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4.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
这一变化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答案】A【解析】管理者即天子分封的各级诸侯,这相对于之前松散的内外服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A 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并未建立起集权统治,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确立是在战国以后,故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未体现是否扩大统治范围,故D项错误。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讲义第二板块历史纵横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含解析
历史纵横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一、纵向专题贯通——线索清(一)政治层面线索梳理[专题线索——理主干]1.列强侵华——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战争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经历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
这些变化()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严重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外交机构经历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表现,也是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的反映,故C项错误,D项正确。
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的变化,不能体现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故A项错误。
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落后的封建统治和列强的侵略,故B项错误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在具体战役上他认为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
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A.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B.确保上海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C.为中国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权和树立国际形象D.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解析:选C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对战争的部署具有兼顾全局的高度,C项正确。
A项属于“战略”,排除;B项误读材料,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抗争探索——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抗争探索(1)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3.《筹办夷务始末》载,恭亲王奕上奏朝廷,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
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因此,“(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
这一建议体现了他()A.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B.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C.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D.“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解析:选B结合材料信息“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可知,奕主张学习西方的律例以与其斗争,B项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2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考向一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演进1.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知道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2)命题规律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二是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对于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考察近两年来考的较少,考生可适当复习;对于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考生要重点复习;二者均是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
例1.(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例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考向一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演进1.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知道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2)命题规律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二是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对于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考察近两年来考的较少,考生可适当复习;对于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考生要重点复习;二者均是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
例1.(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例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答案D
解析“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意思是周朝的宗室子弟,那些不狂妄糊涂的人,没有不成为显达的诸侯的。材料同时提到了“周之子孙”和“诸侯”,故答案为D。A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选项不符合史实,C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与材料不符事权以加强皇权
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
D.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三司掌管财政,故A项错误;分割宰相权力是手段,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意在强化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考点三 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制度设计与智慧
(5)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宗法制影响
(1)专制时代延续该制度。如: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就是从反面体现了该制度,明朝朱元璋把他的皇位传给长孙朱允炆,而不传给他的儿子朱棣,是从正面体现了该制度。
(2)对后世中国的社会结构(家国同构)和思想观念(积极,如尊祖敬宗,注重家庭建设;消极,如过分重视家庭人情关系、重男轻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凝聚力。
④延续: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诸侯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部分王朝也曾实行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是为专制集权制度服务的。
(3)唯物史观认识瓦解原因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步骤1.2中国古代史专题分类整合与综合测评课件
隋唐 时期
宋元 时期
三、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 时期 发展历程 兴起、发展和繁荣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 先秦 “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 时期 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 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秦汉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 时期 间、地点的限制。(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 是有所发展。
从魏晋 南北朝 到宋元
明清
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 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 青北白”两大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 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辉煌与滞后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 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 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 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 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发展历程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 先秦 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 (萌芽) 宗,也是最高领袖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 秦朝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 (创立) 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西汉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 (发展) 相权
明清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 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 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 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推荐2019年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课件:模块一中国古代篇模块通史贯通
五、宋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阶段特征: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农业、手 工业和商业发展均超过前代水平;文化成就突出,中国继续在世界 上居于领先地位。 通史要点
政治 (1)宋初削夺朝中大将兵权,实行二府三司制, 并增设参知政事,加强中央集权 (2)宋朝派文臣做地方官,派转运使管理地方 财政,设通判监督地方官 (3)元朝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地方上设行 省 经济 (1)农业:租佃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繁荣, 江南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2)手工业:北宋已普遍用煤作冶铁燃料;南宋 开始用焦炭冶铁;景德镇成为瓷都 (3)商业:城市商业繁荣,打破市坊界限并出现 交子 文化 (1)思想:确立了理学思想体系 (2)科技: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 海并传播到欧洲 (3)文学艺术:宋词、元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文人画成熟,戏剧产生
(3)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4)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各国通过变法 确立封建制度
周时期是青铜时代;春秋晚期开始人工冶铁,
丝织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出现和 商业繁荣
(4)出现早期绘画和傩舞
(5)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Hale Waihona Puke 二、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形 成,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开始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 通史要点
六、明清(鸦片战争之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
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 阶段特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文化异彩 纷呈,但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通史要点
高考历史 第二轮 专题复习(中国史部分)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1、商:①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定都于亳,而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
②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内服:商人本族活动区域——商族;外服:商族以外的各国(商王封地,包括归属、降服)③关系:拥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和稳定的血缘关系,以内服的商族为中心,定期向商王朝贡和奉命征讨,形成内外服联盟。
A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商王可以要其承担义务。
B附属国基本保持原社会结构,商王控制力有限,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有时与商王发生战争。
④特点:分而治之,保留氏族结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2、周:①前1046年,武王建国,定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开展西周统治。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展东周时期即春秋,以农耕为主。
②分封制:A核心:周王是最高统治者,确立天下共主地位。
B分封含义: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如:亲族(姻亲、王族)、功臣、现代贵族、广建封国(同姓、异姓诸侯国))C目的:封邦建国,维护周朝奴隶主统治。
D条件:保证周王室强大。
E分封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F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通知范围。
G内容:以授土授民的方式分土地、人口、主要是土地。
H诸侯国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赋贡和朝觐述职。
I破坏: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变革,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3、宗法制(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由来)A核心:嫡长子继承制B内容:用血缘(父系)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确立大宗、小宗、士以上为贵族,各级贵族特权得到保证,巩固国家统治(世卿世禄)。
C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率小宗,周天子属于绝对统治地位。
D作用: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血缘是兄弟,政治是君臣。
E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测试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衡水期中)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2.(2018河南郑州一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
这些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3.(2018广东广州调研)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
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
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4.(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
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
由此可以推知(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5.(2018山东济南期末)《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6.(2018重庆一模)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初“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这一机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皇权的旁落C.防止官员贪污腐败D.利于减少中央决策失误7.(2018山东德州期末)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隐瞒,不得控诉或者作证。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总结深化:古代史部分
Page
10
二、古代中国农耕经济
模式 1 与特点 、 古 代 耕作方式 农 业 经 土地制度 济
小农经济。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饲养业‘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 “刀耕火种”----“石器 锄耕”----“铁犁牛耕”
演进:原始土地公有—奴隶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私有 封土私有形式:土地国家所有、地主 土地私有、自耕农个体所有。
生产技术 精工细作
★ 知 识 线 索 归 纳
历史地位
立国之本。封建(农耕)经济中始终 占主导;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直接 关系社会稳定和政权兴衰。 Page 11
2 、 古 代 手 工 业 经 济
经营形态 官营、私营、家庭 主要行业 冶金、制瓷、纺织等 发展历程 春战时三种主形态;明清雇佣关系。
原始晚期独立成业;三代官府垄断;
Page 6
※(二)古代重要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选拔标准 贵族子弟 世官制度 → 继承祖权 家世门第 夏商周
1 、 选 官 制 度
↓
察举制度
汉朝
官僚察访 → 推荐
演变为学 识才能
↓
九品中正制 品评官 →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度
兴于隋朝 立于唐朝 发展于宋 衰于明清
↓
评定授官
演 变 趋 势
选拔模式 地方评论 荐演变为 考试选拔
Page
4
2 、演变过程 、 趋势 、 专 战国→秦朝→汉至元→明清 萌芽 →确立→发 展→顶峰 本质 制 过程 ↓ ↓ ↓ ↓ 主 义 皇权不断强化 中 中央集权 央 趋势 不断发展 中央严制地方 集 权 皇权至高无上 制 本质 度 核心--君主专制
Page 5
发展农耕经济,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基础; ②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促进统一的多 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 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先进 ①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 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与融合 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 进步和新生产方式的成 3 长,造成社会发展落后; 、 ②以强化君权为核心,形 历 成长期人治传统,民主政 史 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 影 治腐败形成暴政,派生庞 大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响 ③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 成国民愚昧落后,严重阻 碍科技进步。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政治篇》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政治篇》精练卷(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2.(2019届高三·青岛质检)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4.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汉代有十七八等级,最高者月俸350斛,每月收入为21 875斤粟;最低的月俸8斛,合500斤粟。
这说明秦汉()A.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B.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C.官僚体制严重失衡D.贵族政治已经废止5.《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65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由此可知() A.儒家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人才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6.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
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课件
2.(2018· 广东揭阳模拟)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 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领百司。这一政策措施有 助于 (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B.防止丞相专权 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缓解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央官制的调整,调整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故A项错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推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 开、客观的原则
[对点演练] 1.(2018· 四川宜宾模拟)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
制,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
两汉 开始:西汉 衰落:东汉末年
察举制 (1)内容:官吏查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 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荐“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 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魏晋南北朝 开始:东汉末 年,魏文帝曹丕 采纳陈群建议, 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明清 产生于隋,确定 于唐 发展于北宋,衰 落于明清 演变趋势
被拥立为帝,在位27天后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 章郡。材料表明汉代 A.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C.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B.皇族内部斗争激烈 D.郡国并行弊端凸显 ( )
解析:根据材料“海昏侯”“隶属豫章郡”,可知侯国在“推恩令”后归郡管辖,郡
国并行弊端得到较好的解决,故C项正确。 答案:C
门下不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故C项错误;中书门下长官是宰相,直接管辖吏房、兵 房等五房,可知行使的是三省六部的职权,故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 亡,故D项正确。 答案:D
【精品】2019年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课件:模块一中国古代篇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
根据材料中“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 衰”,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分封制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王权,同时这 种血缘分封又制约王权,A项只是看到了其制约作用,不够全面;B 项是对贵族政治的影响,与材料中王权不符;家国一体是宗法制和 分封制相结合的产物,材料未涉及,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 知,宗法分封制对王权具有加强和制约的双重作用,故D项正确。
主干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化
1.(2018山东菏泽一模)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 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 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
5.(2016课标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
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 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
)
答案
B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周代青铜器
3.(2018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期末联考)礼、乐源自
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 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 明礼乐制度 ( )
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
2.(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
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可以说,分封制乃是对于宗法 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分封制的限制 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 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 D.宗法分封制对王权的双重影响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贯通一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课件
热点新命题 1.利用 DNA 技术得知,今日常见的小麦、黄牛、绵羊皆是“移
民”而来;从多处早期矿冶遗址推断,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 术源自中亚地区,但在勤劳智慧的先民手中发扬光大,发展成 为日后独一无二、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材料可以佐证 ( ) A.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征 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征 C.中华文明多元发展的特征 D.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特征
是“帝”字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汉字的功能,故 B 项正确;天
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 C 项
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 D 项错误。
答案:B
3.周代大封同姓,“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 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 趋于画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衰”。据此可知,周代分封( ) A.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认同 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C.为秦汉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 D.促进了郡县制的产生
(3)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了总体认识。探源工 程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 特征。
探源工程研究表明,多元一体文化现象背后的各地方社会, 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在各自的环境基础、经济内容、 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也呈现出多元格局, 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 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华文明 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
郡县制为实现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目标提供 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全 国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或进行 优 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势 郡县制为国家治理由贵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转型 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户籍 制、监察制、考课制、俸禄制等等各项制度,也随着郡 县制的全面推行与不断完善而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1.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课件
【考向规律】重在考查先秦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的概 念。通过一段原始史料或历史现象的描述,从具体情境 中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体现活学活用的特点。 教材以外拓展考查的较少,信息量不大,选项文字量较 少。
【史识拓展】 一、宗法制 1.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 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4.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_互__为__表__里__;礼乐制度是维护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二、秦到清前期,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演变
朝代
中央机构
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
上,皇帝总揽大权
秦朝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行 政)、太尉(军事)、_御__
_史__大__夫__(监察),丞相下
设诸卿
地方机构
实行_郡__县__制__,在全国 范围内废除分封制, 郡守和县长、县令都 由皇帝任免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职权的是中书省,B错误。C的“阻隔” 显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本质,C错误。
2.(2017·江苏单科·T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 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 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 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世纪金榜导 学号( )
【解析】选A。《史记》成书于独尊儒术的汉代,仁德 的解释符合儒家思想,从题干和选项的意思对应关系来 看,A符合试题的要求;当时存在捕猎活动但是题干不能 说明其是主要经济活动,排除B;C题干不能说明“已经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题干同样也没说明“资源争夺 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2018·扬州模拟)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 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 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 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 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 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 施 世纪金榜导学号(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朝 (创立)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 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 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西汉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
(发展) 弱相权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 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热点新命题 1.利用 DNA 技术得知,今日常见的小麦、黄牛、绵羊皆是“移
民”而来;从多处早期矿冶遗址推断,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 术源自中亚地区,但在勤劳智慧的先民手中发扬光大,发展成 为日后独一无二、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材料可以佐证 ( ) A.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征 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征 C.中华文明多元发展的特征 D.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特征
是“帝”字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汉字的功能,故 B 项正确;天
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 C 项
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 D 项错误。
答案:B
3.周代大封同姓,“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 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 趋于画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衰”。据此可知,周代分封( ) A.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认同 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C.为秦汉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 D.促进了郡县制的产生
解析
2.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像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
最高天神的禘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
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
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解析: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 A 项错误;材料提到的
两汉
察举制 ①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 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②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 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 供了参政机会
时期
发展历程
魏晋 南北 朝
九品中正制 ①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 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 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②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 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 垄断仕途的工具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 元朝
央集权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03
选官制度
——从贵族政治到影响深远的科举取士
时期
发展历程
世官制 夏、商、 ①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
西周 承祖上的权位 ②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战国 秦朝 汉初
军功爵制 ①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 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 一的社会需求
(2)丰富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 发展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 探源工程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一块非常重要的空白。探源工程研 究团队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等方面, 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这四个特征不包括西方 学术界常用的两条文明标准——文字和冶金术。这种差别,恰 好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 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 中央集权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 中央集权
时期
发展历程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 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 宋朝 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 对地方的优势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北京大学 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
史学新视角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西方学者根据他们的标准一直 认为是 3 000 年前,中国学者虽然存有异议,但一直无法证明这 一观点的错误。“中华文明是独立发展的”和“黄河流域是中 华民族的摇篮”的说法在中国学术界也一直是铁定的历史观。 但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 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 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仅为中华 文明五千年提供了铁证,而且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 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解析: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根据材料“公之大者也”“公天
下之端自秦始”可判断,柳宗元强调的是郡县制的优越性,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D 项误读材料。 答案:C
5.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和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把各地权力都收
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
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导致
备考新思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意义
(1)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 5 000 年文明。探源工程研 究团队认为,距今 5 800 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 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 5 300 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 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 3 800 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 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 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郡县制为新型土地占有关系的形成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的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充当了“基石”的角 色,没有郡县制就很难建设中央集权,更无法形成君 主专制独裁的政治局面 弊 郡县制紧紧围绕以君主专制为内核的中央王室即中央 端 政府这个政治中心运转,很容易形成“内重外轻”的 模式,从而导致闭关自守、积贫积弱的格局 郡县制下,逼迫官员只顾上面脸色、不向下面负责, 短期化、形式主义、官官相护渐成致命缺陷
商讨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 清朝 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顶峰) 到顶峰
02
地方体制
——从“公天下”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时期 周代 秦朝
汉朝 唐朝
发展历程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 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 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3)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了总体认识。探源工 程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 特征。
探源工程研究表明,多元一体文化现象背后的各地方社会, 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在各自的环境基础、经济内容、 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也呈现出多元格局, 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 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华文明 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
郡县制为实现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目标提供 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全 国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或进行 优 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势 郡县制为国家治理由贵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转型 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户籍 制、监察制、考课制、俸禄制等等各项制度,也随着郡 县制的全面推行与不断完善而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解析
热点研究二郡县制度的优势和弊端
对于郡县制度,自古以来的思想精英们就对其进行着或是或否 的争议,是之者占据着主流地位,称郡县制度对国家的统一、民族 的融合、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否则我们 无法解释这种制度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否之者只居于末 流,谓郡县制是适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设需要的必然产 物,虽然符合中国人对“大一统”理想的追求,对我国历史的发展确 实功不可没,但这种体制滋生的各种弊端特别是必然导致专制独裁 的政治恶果,也是经 2 000 多年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无可置疑的 客观事实。当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依旧站在官方传统史学家 的立场无视郡县制度的种种弊端而继续为其高唱赞歌了,应从国家 和民族健康发展的大局来重新认识郡县制及其附带而来的问题。
——宋亚平《郡县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石 ——历史发展与反思》
史学新视角
传统史学研究在评价郡县制时主要是肯定其对推动历史 发展所起到的巨大进步作用,而材料则揭示了郡弊端
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育与成长提供了坚 实的政治基础,由此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社会 进步
热点新命题
4.(2019 届高三·宝鸡调研)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 之所以革之(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 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材料表明柳宗元
()
A.抨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反对家天下的皇权专制
C.认为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 D.主张公正合理地选拔人才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专题纵向贯通
复习“经”线
专题贯通 (一)
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01 理清发展线索
0 1
中央体制
——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发展历程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 先秦 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 (萌芽) 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
隋唐 宋朝 明清
科举制 ①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②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 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 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02 洞悉史界新说
热点研究(一) 中华文明的源头
“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 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这个丛体内部,各地 方文明都在各自发展。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中,又相互交流、借鉴,逐渐显现出‘一体化’趋势,并于中 原地区出现了一个兼收并蓄的核心,我们将之概括为‘中华 文明的多元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