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6d42e3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5.png)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它从远古的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各章进行精华总结。
以下是各章的要点概括:第一章:先秦诸子哲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初步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人道和仁义道德,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老子则主张虚无和无为。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奠定了后世中国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其中,孟子主张天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则重视礼仪之道。
第三章: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四章: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充满爱和友善,并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章:名家哲学名家思想代表了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观点。
名家强调言辞的艺术和辩论的技巧,他们认为通过辩论可以寻求真理。
其中,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人的天性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纵横家哲学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胜于德行和身份地位。
纵横家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第七章:法家哲学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责任,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观点。
第八章:兵家哲学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
先秦诸子哲学
![先秦诸子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34a5716ea98271fe910ef9b3.png)
往链点点通共享资源,了解更多请登录先秦诸子哲学:论析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一般来说,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哲学思维从原始时代人们对精神和自然界关系问题的两种自发的对立倾向,经过殷周奴隶社会的天命神权论和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形成了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派别。
它们之间互相辩难,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开拓、创新时代。
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之不稳,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
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
一时间,学派峰起,百家争鸣。
特别是儒、道、墨、法、阴阳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
这是中国古代一次思想大解放、大飞跃,一批哲人迸发出的原创性精神智慧,在中国文化史、东亚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有载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疆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a0cefae050876323012121e.png)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中国先秦哲学❖先秦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源头和第一次高潮,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所谓“九流十家”中,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此外还有兵、名、纵横、阴阳、农等。
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文化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没落贵族。
除了五十岁后一度从政之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活动。
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当时门人及二三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中。
《论语》内容丰富,政治思想、哲学、教育、人生日常修养为主要内容。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整理《诗》《书》《春秋》等典籍。
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在政治上,孔子的理想是复周礼,希望回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时代,但也主张对“礼”加以“损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在政治思想上的创新是纳“仁”入“礼”。
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3语·八佾》)“仁”的观念是春秋时新的社全思潮的集中概括。
孔子把仁看成是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有许多含义。
其基本含义为“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而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不把奴隶当人的。
❖当时流行人殉葬。
孔子作俑以代人,故孔子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叹。
❖在哲学上,孔子居于唯心唯物之间。
他一方面宣扬。
“畏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方面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阳货》)。
一方面“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不语怪力乱神。
”❖他没有明确否认鬼神的存在,认为人应当致力于现实生活。
这不是无神论,是进步的。
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另一方面,孔子不承认任何人是“生而知之”的,包括他自己在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先秦诸子概论》先秦诸子的兴起 ppt课件
![《先秦诸子概论》先秦诸子的兴起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10835bb90d6c85ec3ac669.png)
ppt课件
20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一)三代文明的演进
武王伐纣
1.天命转移理论。天命从无德的商转移给有德的周, 是顺应民意。
2.安抚商朝遗民,武力镇压叛乱。
3.实行分封(封建)制度,封给周天子近族、功臣们 一定数量人口和土地,建立诸侯国。(分封204国, 其中姬姓53个)
ppt课件
21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一)三代文明的演进
分封的意义
西周封建的目的不是让同姓或功臣去享受,而是“以蕃屏周”, “为周室辅”。周天子给他们一定人口,把这些贵族和功臣散 播到各个战略据点,以此为中心,开国殖民。封建之初,带有 很强的武装开拓和殖民性质。各路诸侯所到之处,融合当地民 众,传播周族礼乐文明,不断扩大华夏族的范围。
ppt课件
31
三、先秦诸子概述
(一)先秦诸子的分类
3.诸子百家
中国现存第一部目录学著作《汉书·艺文志》,上承《七略》, 把凡是有著作流传下来的人物,统称为“诸子”,可见的共有 “百八十九家”,著作“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这就是人们常 说的“诸子百家”。
ppt课件
32
三、先秦诸子概述
(二)先秦诸子的学术特点
ppt课件
9
一、轴心时代
(二)哲学的突破(轴心时代的主题) “哲学的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
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 高,则是从来都未曾有的。(余英时《士与中国文 化》)
ppt课件
10
一、轴心时代
(三)西方“哲学的突破”
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许多 伟大的哲学家,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理性认知和文化 奠定了基础,哲学、科学、以至神学都跳不出它的 笼罩。
中国哲学史教案
![中国哲学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d97561eff9aef8951e0650.png)
中国哲学史教案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先秦诸子哲学,汉唐时期的儒学、玄学、佛学,宋明理学及清代哲学等几大部分。
第一部分先秦诸子哲学第一章回省诸子时代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曾将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这六百年间的历史,称为整个人类文化史的“轴心时代”。
他认为,在这段时间中,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者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
“这个时代产生了所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畴,创造了人们今天仍然信仰的世界性宗教。
”(转引自《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第4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文化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这样的轴心时代。
当时社会结构的动荡改组,典章制度的新旧更迭,王权式微、诸侯异政的政治格局,营造了思想史上的人文奇观——“和而不同”,百家争鸣。
那时思想家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独尊的权威,“天下之人各为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天下篇》。
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衰,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取合诸侯。
”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时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孔丘、墨翟、老聃、庄周、惠施、公孙龙、荀卿、韩非等一大批思想巨子,以其不拘一格、独抒己见的原创性思想,共同酿造了中国文化的元典精神。
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确定;以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辨证思维方式在这一时期建构;重人伦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文化价值原则在这一时期提出;人道与天道参赞化育、和合生成的世界观在这一时期定型。
诸子学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思想的原创性,而原创性思想必然带有风格的多样性。
关于诸子学说的长短优劣和个性特制质,西汉史家司马谈有过自己的评论,他指出:“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先秦诸子思想概要
![先秦诸子思想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6248b948caaedd3383c4d3fc.png)
先秦诸子思想概要儒墨法经典要义:孔孟墨韩所表达的都是一种人生态度。
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墨得力行、读韩非得直面。
孔子讲仁(仁——“爱人”)、孟子讲义、(义——“羞恶之心”)仁是肯定的,义是否定的,带有批判性的,所以义它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当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一种物质力量的时候,在孟子就体现为一种“浩然之气”。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使人振奋,有一股平治天下的正气。
《墨子》讲兼爱。
表面上孟子反对墨子的兼爱,(《孟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实际上孟子与墨子在主张“行侠仗义”方面则是相通的。
孟子仗义,墨子行侠。
《韩非子》“无爱”,是直面惨淡的人生,强调刑法与权术。
主张严刑峻法,阴谋诡计和权谋之术。
儒家是理想主义,从积极意义上主张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可以激励人生,鼓励人向善,做个好人。
从负面影响上粉饰太平。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读书感言:读孔得仁,有一颗爱心构建和谐;读孟得义,有一股正气平治天下;读墨得力行,有一腔热血救苦救难;读韩非得直面,有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老庄荀孙经典要义: 老子、庄子、荀子、孙子所表达的都是一种人生智慧。
李则厚先生说:老子哲学来源于军事辩证法。
他里面有许多兵道,这种军事辩证法在老子里又把他变成为一种政治辩证法,然后又从这种政治辩证法变成为一种生活辩证法。
老子和庄子强调的是两种不同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
老子生活辩证法强调,弱能胜强柔能克刚,无为则无不为,无所为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反映的都是老子“不为天下先”的思想主张。
是一种“假不为”。
庄子思想是一种“真无为”,在庄子看来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是他的生命,而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这是一种艺术人生观,是一种诗意的人生观,对中国美学、艺术影响非常之大。
荀子则认为庄子思想带有严重的“蔽于天而不知人”的片面性,儒家思想的片面性正好相反“蔽于人而不知天”。
《先秦诸子概说》课件
![《先秦诸子概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05719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1.png)
章第 一
章
节 标 题
的先 第 二
背秦 章 景诸
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政治: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经济:铁器广泛使用,农业发展迅速 思想: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兴起 科技:天文、历法、医学等科技发展迅速
诸子百家产生的历史条件
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鲁国、齐国等地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楚国、齐国等地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宋国、鲁国等地 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韩国、秦国等地 兵家:以孙武、吴起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齐国、魏国等地 纵横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秦国、楚国等地
政治制度:先秦诸子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儒家的仁 政、道家的无为而治等。
社会伦理:先秦诸子的社会伦理思想对 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 等。
先秦诸子对世界文化的贡 献和影响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强调仁爱、礼义、忠诚等道德观念,对东 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流派
创始人:孔子
主要思想:仁、 义、礼、智、信
代表人物:孔子、 孟子、荀子
影响:儒家思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 和价值观产生了 深远影响,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 核心内容之一。
创始人:墨子
墨家流派
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政治主张:尚贤、节用、非攻
影响:对后世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产生影响
阴阳家: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强调天人合一
和暴力
政治思想:主 张“尚贤”, 即选拔有才能 的人担任官职
哲学思想:主 张“非命”, 即反对天命论, 认为人的命运 掌握在自己手
先秦诸子思想简介
![先秦诸子思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4a8587558fb770bf68a553d.png)
孔子道德思想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29]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0]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先秦诸子概述》
![《先秦诸子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7010c390066f5335a8121ea.png)
诸子选读概述【学习目标】:了解先秦诸子百家尤其是儒、道、墨、法四家的主要思想【学习重点】:掌握儒、道、墨、法四家的主要思想【学习难点】:通过文中的阐述,能够学会分析这四家的具体思想【课堂自主训练】:一.诸子议论文的魅力1、先秦诸子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宝贵的遗产,而所谓先秦时期主要是指,比如:儒家及其代表作品、、;道家及其代表作品、;墨家及其代表作品;法家及其代表作品。
2、先秦诸子议论文就流派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性之强而言,是空前的甚至也是绝后的。
在我国思想学术发展史上,自上古至东汉之末是时期;自魏初至五代末是时期;自宋初至清中叶是时期;自清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初是时期。
二、先秦诸子思想1、儒家:儒家传统经典是六经又称六艺,即、、、、、,是由确立的。
(1)孔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即。
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它的基本面是即。
孔子张扬,反对“过”与“不及”。
孔子讲的中庸有明确的原则,是指。
(2)孟子孟子的思想有三个鲜明的要点:一是。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这四者分别是、、、的发端。
孟子的性善说不是指人性原本都是善良的,而是说。
二是宣扬,他提出。
三是提倡。
(3)荀子荀子有极强的,提出了的思想。
荀子认为人的高贵之处,在于。
荀子弘扬孔子的思想。
他说,人的本性是,它根据人对礼的内在自觉的不同程度,把理想的人格分成三个主要的层次:和。
在荀子看来,是国家的命脉,是法的根本原则。
2、墨家——墨子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即。
墨子认为治理国家要,。
墨子反对攻打别人的国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一主张的一个核心考虑也是。
墨子鼓吹天有意志,鼓吹鬼神存在并且有灵验,而其宗旨是促使人们。
3、道家:(1)老子《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首先,;其次,但是这些道基本上是指。
《老子》所谓的“道法自然”指的是。
(2)庄子庄子的思想非常奇特,他主张。
在庄子的思想中,凸现了生命自身的和。
4、法家:韩非是荀子的学生,他对道德的力量不抱有任何信心。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5cdd088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a.png)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自汉代开始,有关先秦诸子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先秦诸子学又称先秦百家学说,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诸多思想流派和学说的总称,包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集中于“诸子百家”中,但也有其他诸子之说不见于《汉书·艺文志》的。
一、学术渊源先秦百家争鸣,发生于社会急剧变革的战国时期,其主要背景是社会政治激烈动荡、经济深刻变革、阶级关系空前尖锐复杂、学术文化繁荣昌盛。
春秋时期的许多思想家由于思想不能统一,便纷纷走上了离经叛道的反传统道路,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大解放,造就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内容丰富多彩,学派众多林立,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二、著作考述1、各派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一生共有弟子3000人,所学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天文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是先秦最有影响的大思想家。
他的重要学术贡献主要有:①首创私人讲学制度,设坛于杏坛之上,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②广收门徒,首创儒家学派,并创办文化教育机构,积极传播其思想体系;③善于将古代礼仪规范运用到政治实践中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④重视历史,批评时政,主张依法治国,提倡礼乐教化。
( 2)老聃,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撰有《道德经》。
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不尚贤”、“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宠辱若惊”等观点。
《庄子》是一部集中体现道家思想的著作,其中《天下》、《秋水》、《至乐》等篇最为著名。
《庄子》以内篇为主,外篇很少。
2、儒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著有《论语》一书,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奠定了儒家学说基础,开创了儒家学派,历来被尊奉为“万世师表”。
中国哲学史1
![中国哲学史1](https://img.taocdn.com/s3/m/d81f59c376eeaeaad1f330f7.png)
《尚书· 召诰》中说:“惟王其疾敬德,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德的具体内 容仍是“从天命、劝人事”。 “非我小 国,敢弋殷命,唯天不畀。” 周公旦: •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 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礼成了奴 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乐也成了为这 种等级名分制度服务的工具。 •提出“天命靡常”和“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及“保民”才能“享天
第二章 先秦诸子哲学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兴起和奠定其 基本格局的时期。先秦哲学是指从中国哲学 的萌芽阶段开始,直至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 国家建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的哲学思维。 它大致以春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历史阶 段。前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后一阶段就是通 称为春秋战国的时期,这一时期迎来了中国 哲学和民族精神文化的真正觉醒。所以从狭 义来说,先秦哲学也特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哲 学。
(二)对立统一观——“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 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 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 矣。——《系辞》
首先,卦象构成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统 一体。八卦便是四对矛盾,六十四卦则 是三十二对矛盾。 其次,一分为二还可以从存在的角度 去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 之器” ,道与器、形而上与形而下就是 一对矛盾。 再次,一分为二的一般方法论意义。 “一阴一阳”是宇宙万物的总原则,
所谓“百家”据《汉书.艺文志》的 记载,共有189家。后代史家试图对“百 家”进行分类。 最著名的是司马谈和刘 歆。
司马谈把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 分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 家、法家、道家。
刘歆把诸子百家分为十类,在六家的基 础上加上四家:即纵横家、杂家、农家 和小说家。刘歆的贡献在于:他是从政 治和社会环境去探求各家的由来,系统 地追溯了各家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 是第一次。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1章先秦诸子学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1章先秦诸子学](https://img.taocdn.com/s3/m/07375fcdc1c708a1284a446e.png)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的各自起源及代表人物,掌握这些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内容,及相互间的理论争鸣。
突出方法:比较分析法。如比较分析孔、孟、荀三者思想间的继承与发展,以此凸显儒家在先秦时期理论的演变及关注点的转折;比较儒墨两家作为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其相互论争、批驳的原因及体现;比较以儒法两家所代表的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的区别;比较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差异;比较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不同人性判断,及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不同天人观的论说。惠施与公孙龙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上都体现了名家重辨名的特点,但亦有不同思维走向,对此亦作比较分析。
四、老子自然无为的智慧
1、老子及老学之精神;2、老子对“道”的诠释;3、道法自然与为无为;4、对有为之学的批评
五、孟子的道德人本主义
1、孟子对孔门儒学的贡献;2、性善论的先验设定;3、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5、独立人格与士精神;6、王道主义社会理想
六、庄子:自由之境中的浪漫高吟
1、“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2、对人类理智的嘲笑;3、自由与幸福;4、“一死生”的旷达与幽默;5、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要点
授课思路:此部分从追溯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酝酿开始,对原始文明中的宗教、道德与政治作一历史的回顾,阐述中国古代哲学初步形成时期的哲学观念,如阴阳五行说、和同观念等。正是原始文明乃至夏、商、西周的理论为奠基,促成了先秦时期繁荣的哲学局面,产生了众多的学派思想。其中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战国中国孟子的发展而有战国末期荀子的集成。老子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主干学派——道家,而后庄子发展而有老庄并称之说。出生小生产者的墨子开创了墨家学派,与儒家针锋相对,成为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战国时期活跃的思想氛围和言论的自由,促成了一批辩者的产生,这些辩者注重名实之辨,共同称为名家,代表人物有公孙龙子和惠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法令的实践总结,逐渐了形成注重法治,阐扬法术的法家学派,韩非子就是战国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先秦诸子讲座第一讲先秦诸子概论
![先秦诸子讲座第一讲先秦诸子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dc5c03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d.png)
先秦诸子讲座第一讲先秦诸子概论第一讲:先秦诸子概论一、设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选修课的宗旨1、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马克思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2、体会、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形成传统文化底蕴人的内在气质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
有益于启发和引导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3、学以致用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
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
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汲取智慧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内容价值审视、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四库全书》分成哪几个大的部分?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简称,它相对于经学、史学来说,又称子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f2bed3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0.png)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先秦时期,中国是一个处在文化积淀和嬗变中的时代。
这个时期,伴随着诸多思想家、哲学家的出现,形成了一系列的哲学流派和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哲学家,被后世称作先秦诸子。
他们的思想理论,惊人地先进,深体人性、天地万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中国思想道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一、老子道家思想老子,即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是摆在道家思想之首的代表人物。
他笃信"大道至简"这个观念,所以《道德经》是他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道德经》里传达的思想,被中国哲学戏称为“老庄哲学”,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为"道"的哲学思想,二为"无为"的哲学思想。
老子关于"道"的哲学思想是他的创举,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随着宇宙存在的规律而运转。
他深刻地指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道",亦即天地之间的最大化体系。
而"道"的运行往往是没有任何痕迹、亦或者是毫不影响其本质与核心。
在他看来,人在世上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延续,而是发现自我,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过程。
同时,老子也提出了"无为"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无为中有为,深深地揭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真理,表示人只有学会自我隐退而放下心中的执念,才能真正地得到永生、感悟到真理二、荀子儒家思想荀子,即荀泰,儒家学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更偏向于实用主义的思路,又被称为“法治主义者”。
他曾经说过:“人非生而知之,故其知之不如其言,其言不如其行。
”这一句话,在当时被认为是政治家和顾问的代表千古流芳的杰作。
荀子主张性善性恶平等,所以要发展为完善自身的人才,应该常常从环境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深挖人性。
荀子的思想,强调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在强调人的本质,告诉人们不管气质如何,归根到底都是人性,人性的本质是向善的。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2先秦诸子哲学概观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2先秦诸子哲学概观](https://img.taocdn.com/s3/m/4fe1dd2933d4b14e84246861.png)
二、确立中国哲学的社会(思想)精英
西周
春秋、战国
地位
士(官)
贵族 贵族之一
游士 养士(师) 平民
四民之一
职位 世袭
依附
固定职业
职业 以六艺教民
自由职业 专业文化层
三、中国哲学确立的主要学派
▪ “百家”之说:
学派林立 :按《汉书艺文志》 记载的著作分为189家。
内容博杂:政治、经济、文化、 哲学、道德、宗教、 艺术、军事、医学。
诸家之核心范畴
▪ 儒家:仁、礼、天命 ▪ 墨家:兼爱、天志 ▪ 道家:道、德、无为 ▪ 法家:理、法、术、势
参考书目:
▪ 胡适:《先秦名学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 ▪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 ▪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北:商务1987年。 ▪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 ▪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 ▪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 ▪ 《诸子集成》全八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 《百子全书》(1——8册),湖北崇文书局1875年初刻。
子
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天下》
思
班固《汉书·艺文志》: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掌土地和人民);
想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掌天文历法);
之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来
孔子曰“必也正名”。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先秦诸子概述》
![《先秦诸子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171ecfd6c175f0e7dd137ed.png)
精选课件
8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
论》
•陈柱《诸子概论》
精选课件
9
先秦诸子的时代背景
• 春秋:较少。《论语》
《老子》《管子》《晏 子春秋》
• 战国:人物与著作更多
精选课件
10
社会背景
• 西周中后期开始,周室
的衰落,诸侯国的强大 与兼并
精选课件
11
社会动荡
• 国与国相伐:诸侯国恃强
统一
。 •《神农》《野老》
精选课件
45
•小说十五家,千三百
八十篇。
•《伊尹说》《青史子》
精选课件
46
•诸子百八十九家,四
千三百二十四篇。
精选课件
47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
九家而已。
•去掉小说家 •“九流”
精选课件
48
•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
十篇 。
•《孙子兵法》《吴起》
子》 、《漆雕子》 、《公孔尼子》
• 《贾谊》五十八篇 、桓宽《盐铁论》六
十篇 、刘向《新序》、《说苑》、扬雄 《太玄》 、 《法言》
精选课件
23
•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 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 幼之别,不可易也。
精选课件
24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
• 今本《列子》为晋张湛
所传,乃伪作。
精选课件
29
• 文子,据说是老子的弟
子,与孔子同时。
• 《文子》一书也可能出
于伪托
精选课件
30
• 关尹子,名喜。为关吏,老
子过关,追随而去。
• 鶡(he)冠子,楚人。居于
1先秦诸子·绪论
![1先秦诸子·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7f51ccf7f61fb7360b4c659c.png)
最后,还需要强调一下学习方法问题。
我们要学好中国哲学,学好先秦诸子这门课, 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工作不是说 要做多少知识储备,而是要卸掉一些东西, 不是要做加法,而是要做减法,用我一贯的 讲法就是要打扫卫生。
这些旧的范式主要有这四个方面: 第一,西方哲学先进,中国哲学落后。 第二,晦涩的才是哲学,平实的不是哲学。 第三,讲道德都是虚假的,追求个性自由才 是真实的。 第四,学哲学是来学聪明的,学习哲学可以 变得聪明。
当古希腊哲学家惊讶于世界的伟大,在灿烂 的阳光下热衷于推测宇宙本原和规律的时候, 中国的先贤们却在战争烽火的硝烟中,忧思 出了自己的哲学。
正是由于有这些不同,所以近代以来有人提 出过这样的问题:中国没有哲学,或中国哲 学不能称为哲学?
的确,西方哲学不管具体内容如何,一般说 来,总是一种抽象化的理论,总有比较完整 的体系,关心的热点总是本体论问题,或认 识论问题。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哲学就 不能算是哲学了。
第二条就是重德。
经世治用,润泽斯民,这是一个外王问题。 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外王必须以内圣为基 础,这个基础就是内心。这样一来,如何成 就一个人,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哲学不管哪个学派,都非常重视如何成 人的问题,在道家表现为如何成仙,在佛家 表现为如何成佛,在儒家表现为如何成圣。 虽然具体表现不一样,但重视如何成人的主 旨却是一样的。
首先,中国哲学很少关心宇宙本体问题,尤 其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更是如此。
其次,中国哲学大多没有完整的体系。
再次,中国哲学概念不严密,过分重视直觉。
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要以西方的标准来衡 定中国的思想?我们必须明白,中国哲学是 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隔离的情况下,独立 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与其他文明中的哲学, 特别是古希腊哲学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向, 但这并不能说明它没有自己的哲学。
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e54b35577232f60ddcca144.png)
第一节先秦诸子哲学概述一、背景分析参考书目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许倬云作品)背景分析胡适先生说:“政治那样黑暗,社会那样纷乱,贫富那样不均,民生那样困苦。
有了这种形势,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P42)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鲁僖公四年(前656)“蔡溃。
”《公羊传》云:“溃者何?下叛上也。
”《春秋》鲁文公六年(前624)“沈溃。
”《左传》说:“凡民逃其上曰溃。
”《春秋》鲁僖公十九年(前641)“梁亡。
”《公羊传》说:“鱼烂而亡”。
3、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礼法之争,由此产生了哲学上的天人之辩。
二、先秦诸子的思想先驱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是在“一部分较开明之思想”和“人之发现”中阐述的。
所谓“开明”是在“开明之士,渐不信鬼神及所谓天道”。
“人之发现”在“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Hum a ni st ic)的解释”。
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人而设。
而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则是在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的第五节“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中作了阐述。
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则是专用一章的内容阐发春秋思想的先驱,不过,他用的是“春秋时期的思想”,而文中所体现出来以及作者着意去阐述的也是春秋初期思想上的“新旧交替”的特点。
(见p p118-119)早在西周末期,就出现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思想和情绪。
所有这些都成了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得以前进的最为基本的条件。
1、批判的天命神权观(1)普遍的对“天”的怀疑。
《诗经》中有“昊天不惠”、“昊天不平”等对“天”的公平性的怀疑和关心人间疾苦的怀疑。
(2)在神民关系上,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虢国大夫史嚚对祭神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0229507c7e21af45b307a886.png)
战国(前475-前221)
前6年/4年-约29年/30年 耶稣
春秋战国时代
前770-前476和前475-前221
诗的时代进入了理性散文的时代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多种经济基础并存。 ②政治状况:奴隶制渐崩,封建制渐成。 ③阶级基础:结构、关系复杂。 ④社会环境:诸侯割据称雄,统治者不可能推行 封建文化专制,各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 为社会风尚。
国策》 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
先秦散文
(二)先秦诸子散文
儒
家
儒
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 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 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 《乐》《春秋》。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天 不 生 仲 尼 , 万 古 长 如 夜 。
庄子逍遥型的理想人格
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 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 不为物累的超然品格 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 不与物迁的独立风骨
优游自在 淡泊名利 隐于江湖 甘心寂寞 出世脱俗 匿于荒野
4、《庄子》
庄子的思想学说:庄子的思想学说与老子一脉相 承,而又有变化。在哲学上,继承了老子的道以 及自然无为的思想。在社会观上,崇尚“至德之 世”,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在人生观上, 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也有全性保身的思想。 《庄子》的艺术特色:
儒
家
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 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 的思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性恶 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 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 中。
《荀子》
荀子的主要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 色彩。 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 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 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抗,提出了“性恶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先秦诸子哲学概述一、背景分析参考书目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许倬云作品)背景分析胡适先生说:“政治那样黑暗,社会那样纷乱,贫富那样不均,民生那样困苦。
有了这种形势,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P42)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鲁僖公四年(前656)“蔡溃。
”《公羊传》云:“溃者何?下叛上也。
”《春秋》鲁文公六年(前624)“沈溃。
”《左传》说:“凡民逃其上曰溃。
”《春秋》鲁僖公十九年(前641)“梁亡。
”《公羊传》说:“鱼烂而亡”。
3、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礼法之争,由此产生了哲学上的天人之辩。
二、先秦诸子的思想先驱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是在“一部分较开明之思想”和“人之发现”中阐述的。
所谓“开明”是在“开明之士,渐不信鬼神及所谓天道”。
“人之发现”在“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Hum a ni st ic)的解释”。
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人而设。
而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则是在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的第五节“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中作了阐述。
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则是专用一章的内容阐发春秋思想的先驱,不过,他用的是“春秋时期的思想”,而文中所体现出来以及作者着意去阐述的也是春秋初期思想上的“新旧交替”的特点。
(见p p118-119)早在西周末期,就出现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思想和情绪。
所有这些都成了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得以前进的最为基本的条件。
1、批判的天命神权观(1)普遍的对“天”的怀疑。
《诗经》中有“昊天不惠”、“昊天不平”等对“天”的公平性的怀疑和关心人间疾苦的怀疑。
(2)在神民关系上,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虢国大夫史嚚对祭神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3)在天人关系上,出现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萌芽。
鲁僖公时,出现五陨、六鷁;宋、卫、陈、郑大火等现象。
有人对此很是恐惧,以为是天对人的惩罚。
周内史叔兴说:“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
吉凶由人。
”郑国执政子产也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2、“百家争鸣”之先的朴素辩证法的发展(1)史墨的社会矛盾观公元前510年鲁国国君昭公被大夫季氏驱逐出国而死于国外,晋国的赵简子问史墨,即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①“各有妃耦”的矛盾普遍存在的观念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倍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
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
②“无常”的矛盾转化的思想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
不亦宜乎。
鲁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其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
……天之道也。
(2)孙武的军事辩证法思想①“知己知彼”的普遍联系的观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毛泽东同志对这个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含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②“奇正相生”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所谓“奇”是指旁出奇袭的灵活战术;所谓“正”是正面对阵的常规战术。
孙子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孙子兵法·势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三、先秦诸子的主要学派1、学派的产生(1)“士”的产生及其操守①士的来源: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人;失势、失权之官;新兴知识分子②士的职守:上传下教,精神生活的主要活动者比如:齐国的王在齐国都城近郊“稷下”聚集“文学游说之士”,称为“学士”,有“千数百人”。
其中,地位高的有七十多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白奚:《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其他大贵族如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等都养士数千人。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1987)(2)争鸣发生派别①已有的文化和政治背景;②社会形态转换阶级的分化和斗争的白热化;③“士”所投靠的统治集团的不同;④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权威的居统治地位的思想派别。
2、诸子的主要派别——对“百家”的划分(1)第一个对历史上的诸子百家进行派别划分的是司马谈。
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先秦“百家”,划分为六个主要派别。
①阴阳家:思想渊源甚早,多与天文、历学、占星术等相联系。
②儒家:由孔子创立,在西方文献中一般称之为‘孔子学派’。
在中国历史上汉代以后被封为正统思想的一个学派。
其主要的思想特征是“尊古典,崇礼乐,尚仁义,重亲尊,行忠恕,求中庸。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著名的有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孙氏之儒。
,③道家源于《道德经》或《老子》。
在这之前,在春秋初存在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逸民”。
道家学派,围绕着一个概念即“无”或“道”集结起来。
他们认为道集中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这就是“德”。
随着政治斗争的发展,道家学派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成为黄老之学,与法家结合;如慎到等,另一部分人则仍然做他们的“隐士”。
④墨家:这一派源于侠士,由墨翟创立,自称“墨者”。
在墨翟的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
墨翟死后,“墨离为三”:有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
他们总称后期墨家。
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⑤名家:名家这个称号大概是从名实关系而来的。
战国中后期,关于名实问题的争论发展为认识论和逻辑学上的问题,关于这个方面后期墨家和荀子都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惠施、公孙龙则把名实问题引入了宇宙观的范围。
惠施提出了“合同异”的“历物十意”即关于“合同异”的十个命题。
公孙龙则从名实关系出发,提出了“离坚白”和“白马非马”论。
⑥法家:源于一群主张以法制治国的一些政治家或学者。
他们认为好的政府必须要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之上。
早期的法家有三派,即商鞅变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到战国末期,韩非终结了前人的科研成就,构成了一个法术势法治学术。
(2)第二个对“百家”作分类的是汉代的刘歆。
刘歆和刘向在整理国家图书馆时,将整理结果写成一个附有说明的分类书目,他将这个书目命名为“七略”。
“七略”现在已经无法见到,但“七略”的主要充分地在班固[1]的《汉书·艺文志》中。
《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两汉以前的书籍的总目,也是现存的中国最古的一个书目,而且对古代典籍的源流和学术上的派别都有详细的论述。
故而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
古人有云:“不通《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
刘歆将诸子百家分为十家,除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并且他还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刘歆的这种分类并不比司马谈的分类前进多少。
刘歆的新贡献是他试图系统地追溯各家的起源。
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刘歆看来,历史上的十家分别来自十种不同的官。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长也。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曦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此其所长者。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长也。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
此其所长也。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
此其所长也。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
……此其所长也。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ba i)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c hu)荛(ra o)狂夫之议也。
刘歆的理论在近代受到了章学诚、章太炎等人的大力发挥。
(3)冯友兰先生对刘歆理论的修正冯先生同意刘歆的“师官分离”之说,但他强调,在没有以私人身份传授自己的思想之前,不可能有什么思想“家”。
他认为学派与私人或个人的身份出现有关。
这就是说,有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就带出了儒士;而墨家是由精通战争武艺的专家教授出来的;名家是由说话艺术的专家带出的;阴阳家是由精通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等方面的专家带出的;法家则是由统治者的顾问等具有实际政治经验的专家带出的;道家则是由那些虽然很有学问和才学,却退隐的专家带出的。
所以,冯先生套用刘歆的方法,说: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1]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初续成其父班彪的《史记后传》,被人告发改国史,下狱。
弟班超上书力辩,得释。
后召为兰台令史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历20余年,修成《汉书》。
成为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的形成,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书未成而卒,由其妹班昭及马续继修完成。
又著有《两都赋》,又著有《白虎通义》。
四、先秦诸子哲学发展的阶段一般将先秦诸子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诸子兴起:代表人物有孔丘、墨翟、老子等第二阶段:百家争鸣的高潮时期:代表人物有管子、孟子、庄子、惠施、公孙龙等;第三阶段:先秦诸子哲学的总结阶段:代表人物有荀子、韩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