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燃烧技术 第3章3

合集下载

燃烧学西安交大第三章气体燃料的燃烧

燃烧学西安交大第三章气体燃料的燃烧
讨论: ①Q1≥Q2,由于Q2边界层 散热太大,所以要求Q1很大。 ②特征尺寸L(炙热源尺寸)变小时,左边增大,Tqr增大, 更难点燃。 ③散热系数增大,强燃温度增加。
强燃使边界层着火燃烧,边界层着火后再向前推进,这 就是火焰传播。
第二节 火焰传播
一、火焰传播方式: 1、缓燃:火焰锋面主要以导热和对流方式传热给可燃混合物
所引起的火焰传播。煤粉-空气混合物以辐射和对流为主 (<声波) 2、爆燃:绝热压缩所引起的火焰传播。高温烟气比容比未燃 混合物要大,前者膨胀,产生压力波,使后者绝热压缩, 未燃混合物受绝热压缩后,温度大大升高,迅速着火燃烧, 爆燃火焰传播速度极高,必然高于声速。 (可能会几千米/秒,声音是压差很微弱的压力波。)
单位时间散热量Q2: Q2S(TT0)
讨论:分析点A、B、C
①对于 Q
2
点A是稳定点(向左或向右波动, 都会回到原位)
点C不稳定点(向左熄火,向右 着火
二、自燃
②对于 Q 2
Q1 Q2
点B:热自燃着火的临界点,对应Tlj
③对于Q2Ⅲ
Q1>Q2Ⅲ,能着火,着火稳定。
结论:
1、着火临界条件:① Q1=Q2; ②
由于
R
T
2 lr
E



T lr,



(dT dx
)B

u ce a
(T lr

T0)
(3—16)
式 中 a= ? 气 体 的 热 扩 散 率 。 cp
Ⅰ、层流时的火焰传播
然后写出火焰锋面的能量方程式:q1+q2=q3

d 2T dx2
dT

CFBB的原理及特点

CFBB的原理及特点

前言能源与环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问题。

我国是产煤大国,也是用煤大国。

目前一次能源消耗中煤炭占76%,可在可见的今后若干年内还有上升趋势,而这些煤炭中又有84%是直接用于燃烧的,其燃烧效率还不够高,燃烧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以致于我国每年排入大气的87%SO2和67%NOx均来源于煤的直接燃烧,发展高效,低污染清洁燃烧技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循环流化床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高效低污染清洁燃烧技术,重要特点在于燃烧和脱硫剂经多次循环,反复地进行低温燃烧和脱硫反应,炉内湍流运动强烈,不但能达到低NOx 排放,90%的脱硫率和与煤粉相近的燃烧效率,而且具有燃料适应性广,负荷调节性能好,灰渣易于综合利用等优点,因此在国际上得到迅速的商业推广。

我国在近年来也有100多台循环流化床锅炉投入运行或正在制造中,100MW级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已有投运,而且更大容量的电站循环流化床锅炉在国际上正在示范运行,已被发电行业所接受和公认。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将是CFBB 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我厂2*135MW机组技改工程正是顺应这一潮流,锅炉设备采用哈锅生产的440t/h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匹配135MW汽轮发电机组。

机组在投运前的生产准备工作中,我们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对循环流化床锅炉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为更好的了解循环流化床锅炉,进一步熟悉设备为新机组投运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理论培训工作做些有益的探索进行经验总结。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二、三、章分别讨论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起源和发展状况、原理及其流体动力学特性,着重探讨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特点,从鼓泡床过渡到循环流化床的各中特性,循环流化床内气固两相运动特性;第四章着重分析了循环流化床内的传热,传质特性;第五章探讨了煤粒在循环床内的燃烧过程及燃烧特性;第六章分析了脱硫脱氮的机理及排放控制;第七章介绍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结构及主要设备;第八章介绍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辅机,突出其特有性;第九章专门讨论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点火启动及正常运行;第十章讨论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控制与调节;第十一章探索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金属件及耐火材料的磨损及其各种预防措施;第十二章探索和分析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灰渣的综合利用及其发展前景;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洁净燃烧技术,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

第二章 清洁燃料技术

第二章  清洁燃料技术

第二章清洁燃料技术,课后习题答案1.列举燃料完全燃烧的需要的条件,解释3T的含义?答: ①空气条件,通入空气的量要适宜,保证燃料能够充分的燃烧;②温度条件,温度要适合燃料的充分燃烧;③时间条件以及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条件,燃烧时间必须充分,燃料要充分混合。

“3T”是指温度(Temperature)、时间(Time)和湍流(Turbulence)。

2.烟气中硫氧化物主要以哪种形式存在?答: 烟气中,硫主要以SO2,SO3,的形式存在,氮主要以NO NO2的形式存在3.有效降低氮氧化物产生的途径是什么?答: 【关键词】氮氧化物;低NOx燃烧技术;机理氮氧化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通常所说的氮氧化物NOx有多种不同形式:N2O、NO、NO2、N2O3、N2O4和 N2O5,其中NO和N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我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中70%来自于煤炭的直接燃烧。

研究表明,氮氧化物的生成途径[2]有三种:(1)热力型NOx,指空气中的氮气在高温下氧化而生成NOx;(2)快速型NOx,指燃烧时空气中的氮和燃料中的碳氢离子团如CH等反应生成NOx;(3)燃料型NOx,指燃料中含氮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进行热分解,继而进一步氧化而生成NOx;在这三种形式中,快速型NOx所占比例不到5%;在温度低于1300℃时,几乎没有热力型NOx。

对常规燃煤锅炉而言,NOx主要通过燃料型生成途径而产生。

控制NOx排放的技术指标可分为一次措施和二次措施两类,一次措施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降低燃烧过程中的NOx 生成量;二次措施是将已经生成的NOx通过技术手段从烟气中脱除。

1.热力型热力NOx的生成和温度关系很大,在温度足够高时,热力型NOx的生成量可占到NOx总量的30% ,随着反应温度T的升高,其反应速率按指数规律增加。

当T<1300℃时NOx的生成量不大,而当T>1300℃时T每增加100℃,反应速率增大6∼7倍。

热力型NOx的生成是一种缓慢的反应过程,是由燃烧空气中的N2与反应物如O 和OH以及分子O2反应而成的。

燃烧理论第3章补充

燃烧理论第3章补充

第3章燃烧学的数学物理基础本章内容:燃烧中的物理现象张量基础多组分混合气体流动的基本参数分子传输的几个基本定律基本守恒方程:质量守恒方程、组分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斯蒂芬流问题3.1燃烧中的物理现象从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升温、着火燃烧、火焰传播到散热等都是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来完成的。

在这些过程中有介质的流动、传热、蒸发、对流、扩散、传质等物理现象。

这些现象有些是相继发生的,有些则是同时发生的。

根据燃烧条件的不同,有些是定常问题,有些是非定常问题。

一般说来,这些现象可以用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组分守恒等基本方程来描述。

而牛顿粘性定律、傅里叶导热定律及费克扩散定律又是各守恒方程的基础。

燃烧现象中的流动问题常常涉及到两种不同性质的介质间的相互运动以及流体与固定壁面间的相对运动。

因而,许多现象又与边界层问题有关。

从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及燃烧的方式可将燃烧现象分成预混燃烧及扩散燃烧两类。

预混合燃烧是燃料与氧化剂事先混合成可燃混合气以后才进行燃烧的,在预混可燃气体的燃烧中,化学动力学过程和流动(传热、传质)过程几乎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预混燃烧不仅仅存在于气体中,许多液体、固体的燃烧也同样属于预混燃烧。

如在一定条件下,使液体燃料雾化蒸发,其蒸气与氧化性气体混合酒形成了可燃混气,此时的燃烧就属于预混燃烧。

再如,军事技术上,固体火箭发动机中双基推进剂(火药)、复合推进剂、火炸药工业中的粉状铵梯炸药、黑火药等等,它们的燃烧都属于预混燃烧的范围,都是固体可燃物与富氧物质的混合物。

图3-1所示的是:(a)喷灯及(b)家用煤气灶。

有一定流速的煤气将外界的空气卷吸进混合腔,形成可燃混合气后在喷口外燃烧形成火焰,此为预混合火焰。

(a)喷灯 (b)家用煤气灶图 3-1对混合火焰而言,反应物在达到反应区(又称火焰区、火焰锋面、燃烧波)之前已经将可燃物与氧化性物质混合好。

因此,可以将预混火焰看做是由无数个叠加在一起的无限小的扩散火焰而组成的。

第三章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

第三章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
➢ 不论生物质的来源于草本还是林木。其热解后的组成成分基本一致 ➢ 含水量高且多变,热值低,炉前热值变化快,燃烧组织困难 ➢ 挥发分高,且析出温度低、析出过程迅速,燃烧组织需与之适应 ➢ 生物质着火容易,在挥发分燃尽后,燃料剩余物为焦炭,气流运动会将
炭粒带人烟道。且固定碳受到灰分包裹,燃烧较难,因此,在固定碳燃烧 阶段,气流不宜太强 ➢ 碱金属和氯腐蚀问题突出
24430
2020/7/24
22
二、 生物质燃料与燃烧
由上述表可知,生物质燃料与碳相比其差别如下: ➢ 含碳量较少,含固定碳少(热值低) ➢ 含氧量多,含水量多 ➢ 挥发分含量多 ➢ 密度小 ➢ 含硫量低
2020/过程
四个阶段: (1)预热干燥; (2)干燥阶段; (3)挥发分的析出、燃烧与焦炭形成(干馏,释放热,占70%) ; (4)残余焦炭燃烧。
(三)生物质燃烧的条件
要充分的燃烧,必要“3要素”: ➢ 一定的温度 ➢ 合适的空气量及燃料的良好混合 ➢ 足够的反应时间和空间
2020/7/24
26
二、 生物质燃料与燃烧
(四)燃烧过程特点
➢ 生物质燃料密度小,结构比较松散,挥发分含量高。在生物质燃烧过程 中,若空气供应不当。挥发分就会不被燃尽而排出
分类
1)按照锅炉燃用生物质品种不同可分为:木材炉、薪柴炉、秸秆 炉、垃圾焚烧炉等; 2)按照锅炉燃烧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流化床锅炉、层燃炉和悬浮燃 烧炉。
三、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
2020/7/24
37
三、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
1)层燃技术
在层燃方式中,生物质平 铺在炉排上形成一定厚度的燃 料层,进行干燥、干馏、燃烧 及还原过程。空气(一次配风 )从下部通过燃料层为燃烧提 供氧气,可燃气体与二次配风 在炉排上方的空间充分混合燃 烧。

燃烧学讲义—第三章

燃烧学讲义—第三章

第3章着火和灭火理论3.1 着火分类和着火条件3.1.1 着火分类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1)化学自燃: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炸药受撞击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的自燃;烟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

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热自燃: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3)点燃(或称强迫着火):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这时火焰就会在靠近点火源处被引发,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称为阴燃。

大部分火灾都是因为阴燃所致。

必须指出,上述三种着火分类方式,并不能十分恰当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例如,化学自燃和热自燃都是既有化学反应的作用,又有热的作用;而热自燃和点燃的差别只是整体加热和局部加热的不同而已,决不是“自动”和“受迫”的差别。

另外,火灾有时也称爆炸,热自燃也称热爆炸。

这是因为此时着火的特点与爆炸相类似,其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激增,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因此,在燃烧学中所谓“着火”、“自燃”、“爆炸”其实质都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场合叫法不同而已。

3.1.2 着火条件通常所谓的着火是指直观中的混合物反应自动加速,并自动升温以至引起空间某个局部最终在某个时间有火焰出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反映了燃烧反应的一个重要标志,即由空间的这一部分到另一部分,或由时间的某一瞬间到另一瞬间化学反应的作用在数量上有突跃的现象,可用图3-1表示。

上图3-1表明,着火条件是:如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系统将不能在整个时间区段保持低温水平的缓慢反应态,而将出现一个剧烈的加速的过度过程,使系统在某个瞬间达到高温反应态,即达到燃烧态,那么这个初始条件就是着火条件。

燃气燃烧与燃烧装置第三章气流混合

燃气燃烧与燃烧装置第三章气流混合

二、与自由射流的差异
1、除轴向分速和径向分速外,还具有切向 分速;
2、强旋转射流内部有一个反向的回流区; 3、旋转射流的射程端。
三、旋转射流的无因次特性参数 ——旋流数s
角动量的轴向通量
s
轴向动量
角动量的轴向通量G

R0 (ur) 2dr 常数
0
轴向动量Gx
5、薄壁孔多股射流以任意角度在受限气流中的 相对射流穿透深度:
h Ks sin 2 1 d 1 2
第三节 旋转气流
一、产生旋转气流的方法
1、气体切向进入 主通道;
2、叶片导流使气 流旋转;
3、气体进入进入蜗 壳配风器;
4、采用旋转的机械装置,例如转动 叶片等。
第三章 燃气燃烧的气流混合
第一节 自由射流 第二节 相交气流 第三节 旋转气流
第一节 自由射流
自由射流:当气流由管嘴或孔口 喷射到充满静止气体的无限空间 时形成的气流。
一、层流自由射流的浓度结构
1—射流边界Cg=0 2—核心边界Cg=100% 3 —着火浓度上限Cg=Ch 4 —化学计量浓度线 5 —着火浓度下限Cg=Cl
R0 2dr 常数
0

s G
R0 (ur) 2dr 0
Gx R0

R0 2dr
0
R0 0
p2dr


R0
二、紊流自由射流
紊流自由射流对周围介质的卷吸率:
1
men m0
032
a g

2
l d
1
例题:
试求甲烷在空气中喷燃的火焰长度, 喷孔直径为30mm。

第三章内燃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第三章内燃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4)升功率
PL
Pe p n We me Vs i 30 Vs i t
PL pme n
汽油机习惯上用升功率 PL 表示其强化程度 现代汽油机 PL≥50kW/L 如:Santana2000 PL=74kW/1.8L Passat1.8 PL=91kW/1.8L Passat1.8T PL=110kW/1.8L 柴油机习惯上用平均有效压力 pme 表示其强化 程度,pme=0.6~3.0 MPa 柴油机 pme 较高, 但转速相对较低, PL 不如 故 汽油机高 平均有效压力、升功率,各发动机能类比,是 衡量发动机动力性和强化程度的一个很重要 的参数。
①增加快速加载烟度测试(ELR)。 ②适用于额定功率不大于85kW的柴油机。 ③适用于单缸工作容积小于0.7L、额定转速大于3000r/min 的柴油机。 ④ 对于燃气发动机或安装了先进的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柴油机
内燃机排放—欧洲指标 排放标准 欧Ⅰ 欧Ⅱ 欧Ⅲ 欧Ⅳ 欧Ⅴ 执行年份 1992 1996 2000 2005 2008 NOx(g/kW· h) 9 7 5 3.5 2 PM(g/kW· h) 0.4/0.61 0.15 0.1 0.02 0.02

We=(2n/60)× Ttq
Pe=(n/30)× Ttq ×10 Ttq 为有效扭矩。
N· m/s
kW
有效功率可以利用测功器测定,水力测功器可先测出有 效扭矩Ttq ,再用上式计算出有效功率。
各种用途内燃机的运转特点
3.1.2 标定功率 内燃机出厂时铭牌上写明厂方标定的有效功率。 ① 15分钟功率:内燃机允许连续运转15分钟的最大有效功 率。汽车爬坡功率和军用车辆及快艇的追击功率。 ② 1小时功率:内燃机允许连续运转一小时的最大有效功率 。船用主机,工程机械和机动车的最大使用功率。 ③ 12小时功率:内燃机允许连续运转12小时的最大有效功 率。可作为工程机械,机车和拖拉机正常使用功率。 ④ 持续功率:内燃机允许长期运转的最大有效功率。 可作为长期连续运转的远洋船舶,发电站,和农林排灌内 燃机的持续使用功率。

第3章 燃气燃烧的火焰传播

第3章 燃气燃烧的火焰传播

7、重大危险源
是指长期或者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 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 场所和设备)。
8、安全条件
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职业病或设备、设 施损害或环境危害的条件,是指安全条件。
9、安全状况
不因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失败、人员
伤害或其他损失,是指安全状况。
居民反映,早在 9日早上就发现3号楼附近有煤气味,报 修后燃气集团抢修人员当晚检查。一直到周一早上爆炸发生 前,还有居民看到抢修人员在作业。“几天都没找到泄漏地 点,最终酿成大爆炸。”居民们质疑燃气集团检查抢修不力。
2015/11/4
36
2015/11/4
37
9 处置不当
西安嘉天国际公寓 11.14燃气爆炸事故
2015/11/4
16
2、事故 在生产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
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事故是意外事件,该事件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同时该事 件产生了违背人们意愿的后果。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11/4
17
6、危险源
从安全生产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 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况。
近5年来,全国33个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燃 气系统平均每年发生大的泄漏事故700余次,经统 计燃气泄漏事故的数量是平均每天达到5至6起。
频繁的发生燃气泄漏引发的燃烧爆炸事件,对城 市燃气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作用,引起国家的高 度重视,其安全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保 证居民用气安全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绝热压 缩
未扰动气 体
2.爆炸的必要条件

燃烧与爆炸学第三章着火理论

燃烧与爆炸学第三章着火理论

2θ y12

(
x0 z0
)
2θ z12


ΔHC
KnC
n A0
Ex02
KRT02
e E / RT

3.3.1弗兰克-卡门热自燃理论概述
3.3
2
x12
( x0 )2 y0
2
y12

(
x0 z0
)
2
z12


HC KnCAn0 KRTa2
Ex02
eE / RT


δ

ΔHC
K
nC
n A0
Ex02
KRT02
e E /(RT0 )
3.3.1弗兰克-卡门热自燃理论概述
3.3
2
x12
( x0 )2 y0
2
y12

(
x0 z0
)
2
z12
exp( )

-
兰 克 卡
相应边界条件为:在边界面 z1=f (x1,y1) 上, =0;在
论 愈大,或容器壁面积A愈小,混合气着火的临界压力Pc也
愈低,即愈有利于着火。
3.3
大Bi数条件下,物质体系 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
弗 兰 克
-





理 论
(a)谢苗诺夫模型
(b)弗兰克-卡门涅次基模型
3.3.1弗兰克-卡门热自燃理论概述
3.3
F-K自燃理论认为:自热体系能否着火,取决于
该体系能否得到稳态温度分布。体系得不到稳态温
3.3
-
弗 兰 克 卡 门
x1 x / x0

燃烧学—第3章3

燃烧学—第3章3

一个自由基H•参加反应后,经过一个链传递 形成最终产物H2O的同时产生三个H•。
安全工程学院:齐黎明
6
《燃烧学》--第三章
3.4.2 链锁自燃着火条件 链锁反应速度能否增长导致着火,取决于活
化中心浓度增加的速度。 活化中心浓度增大的两种因素:热运动的结
果和链锁分枝的结果。 着火条件的理论分析: 假设
安全工程学院:齐黎明
4
《燃烧学》--第三章
分为两大类: 直链反应(如H2+Cl2) 支链反应(H2+O2)
安全工程学院:齐黎明
5
《燃烧学》--第三章
支链反应举例:
2H 2 O2 2H 2O
(总反应)
(1) H 2 M 2H M
(链引发)
(2) H O2 OH O
自由基与分子中的某一基团同时争夺 分子的某一个成键的价电子时,竞争的结 果往往是分子中的这个键被破坏。
安全工程学院:齐黎明
13
《燃烧学》--第三章
烃类的氧化过程 首先生成的是烃的过氧化物或过氧化
物自由基(即R-O-O),而过氧化物也会分 解为自由基。
反应具有链反应性质,并且由于出现 分支而自动加速
燃烧学
《燃烧学》--第三章
燃烧学
安全工程学院:齐黎明
1
3.4链锁自燃理论
《燃烧学》--第三章
3.4.1 链式着火概念
热自燃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和实验结果
烃类氧化过程 氢-氧混合气的可燃界限, (“着火半 岛”现象 )
链式着火理论: 在氧化反应体系中, 一方面,随着热量的积累反应自动加速,但 也可以通过分枝的链锁反应,迅速增加活化 中心(自由基)来使反应不断加速直至着火 爆炸。

3 第三章 - 型煤 - 洁净煤技术

3 第三章 - 型煤 - 洁净煤技术

(二)常用粘结剂
1、沥青类粘结剂 (1)煤焦油沥青 优点:与煤的组成结构相似,黏结性好,型煤机械强度 高,防水性能好。发热量高,灰分低。
缺点:产量低,污染大。
(2)石油焦油沥青 优点:比煤焦油沥青的塑性好,发烟少。
缺点:含硫高;型煤达到冷态抗压强度所需时间长,燃
烧时易破碎。 2、纸浆废液
原料广,以废治废保护环境。
三、热压成型工艺
定义:将具有一定黏结性的单种煤或配合煤快速加热至胶质 状态下加压成型的工艺。 热压型煤经炭化处理得机械强度高的型焦。 1、成型原理:利用煤热解(300~450℃)时产生的 胶质体所具有的粘结性,将煤热压粘结成型。 2、成型工艺:(四个阶段) (1)快速加热:几秒内加热至塑性温度400~480 ℃,形 成胶质状态。 (2)维温分解:在塑性温度时维持数分钟,煤粒充分形 成胶质状态,同时挥发物进一步析出,防止型煤开裂。 (3)加压成型: (4)型煤冷却:隔绝空气冷却。
的型块能维持一定形状,但易碎。
3、成型:压力增大到足以使粒子开始变形。 系统稳定性接近于天然块状物。 4、压溃:继续增加外力,不坚固的粒子遭到破坏,系统稳定 性减少,型煤的机械强度也将降低。 工业生产型煤时,应在这阶段以前结束。 5、反弹:去掉外力后,压缩到最大限度的物料反弹,使型块
体积稍有增大,系统稳定性也随之降低。
二、添加剂 1、固硫剂:石灰和电石渣
CaO+SO2=CaSO3 2、助燃剂: 增加燃烧速度、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灰渣含碳量 Ba(NO3)2,KNO3,NaNO3,KClO4,铝镁粉,KMnO4,MgF2, 缩甲基纤维素(CMC)等。 3、防水剂 :便于露天堆放
第六节 型煤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包括:原料准备、计量、混和、搅拌、成 型、干燥、后处理等环节。 合理的生产工艺要具备以下要素 : 1、物料混合要充分、均匀; 2、配料计量要准确;(电子秤、核子秤) 3、水分要均匀:中间堆仓陈化方法 4、后处理方式要合理 :养护、烘干、直接使用湿 的型煤 5、设备的配套选型要合理。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保持生命之气——氧气 3.3焚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课设计)3.3焚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课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课课题】:3.3焚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初步认识焚烧现象,知道物质焚烧的一定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学会常有的灭火方法。

3)知道迟缓氧化、自燃和爆炸现象2、过程和方法: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研究“焚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虑、勇于研究的科学精神【教课要点】:焚烧的三个基本条件【教课难点】:灭火的方法【教课工具】:蜡烛、火柴、烧杯、水泥块、木条【教课方法】: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知识点】:1、物质焚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2、迟缓氧化、自燃、爆炸、物质的着火点【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焚烧的相关内容◆教课情形导入播放一段录像:(1)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2)放几幅火的画面【提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如何的认识?(经过创建情形使学生回首焚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领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研究焚烧实质与焚烧条件的兴趣。

)◆教课过程【提问】如何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引入新课。

1/4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保持生命之气——氧气 3.3焚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课设计)【提问】火是如何产生的?请你将知道的焚烧案例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沟通、议论:物质的焚烧有何特点?案例察看到的现象焚烧反响的特点:【提问】焚烧终究需要如何的条件呢?请依据自己对焚烧的认识,做出一些猜想。

【沟通与实验】沟通以下问题(课本P79的研究活动的3个问题)学生依据供给的仪器和物件进行实验。

【提问】针对问题2进行发问: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点燃方式?为何不同的物质点燃方式不相同?不同的点燃方式有相同的目的吗?(介绍着火点)【师生整理】物质焚烧的条件:(1)物质拥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需达到焚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燃烧学讲义2015-第三章

燃烧学讲义2015-第三章
9
T
自燃的充分必要条件:
不仅放热量和散热量要相等,而且两者随温度 的变化率也要相等。
q f |T TC qs |T TC
数学描述:
dq f dqS |T TC |T TC dT dT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0
二、热自燃温度
由 q f |T TC qs |T TC
dq f dqS |T TC |T TC dT dT
25
3.3 链式自燃
一、链式自燃与热自燃
着火的热自燃理论认为热自 燃发生是由于在孕育期内化学 反应的结果使热量不断积累, 从而导致反应速度的自动加速。 热自燃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着 火现象。如图所示的一氧化碳 着火浓度界限的实验结果从一 个方面说明了热自燃理论的正 确性。
CO着火界限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f 1 s 1 2 3 2 3
B
α
3
C
A
T0
Tc
T
qf
p1>p2>p3
p1
p2
p3
B C
A
A
T0
Tc
T
T0
Tc
14
T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特别强调,无论定义TC或T0为着火温度 Tzh,这个Tzh不是一个物理常数,它是随 着着火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散热条件增 强,则着火温度上升。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
R 2 TC T0 T0 E
R 2 ∴ TC TC T0 T0 E
若E=167.2kJ/mol,T0=1000K,则
TC T0 50 T0
TC T0
表明在着火的情况下,自 燃温度在数量上与给定的 初始环境温度相差不多。

第3章燃料燃烧计算和锅炉机组热平衡_锅炉燃烧技术

第3章燃料燃烧计算和锅炉机组热平衡_锅炉燃烧技术
V V0


Δ α 各受热面处烟气侧漏
风系数,查表确定;△V为烟道
漏风量 为炉膛出口处过剩空气系
数,表征炉内燃烧状况的重要
物理量,在推荐值范围内选取
过剩空气系数β与漏风系数△α
ky ky ky
zf ky
Qr
四、锅炉输出热量
1、排烟热损失 2、气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3、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4、散热损失
5、灰渣物理热损失 6、有效利用热
1、排烟热损失 Q2 定义
烟气排入大气所造成的热损失
计算
1、排烟热损失 Q2 影响排烟热损失的主要因素
Q2 f py , 燃性, l '', , 受热面无损程度
为理想烟气焓、理想空气焓和飞灰焓 c i 为1Nm3空气、烟气各成分和1kg灰在温度为 ℃时的焓值,见表2-9; a fh为烟气携带飞灰的质量份额。对固态排渣煤粉炉,取 a fh 0.9~0.95
0 0 I y、I k 、I fh

焓 温 表
烟气的焓值 H y
取决于燃料种类、过剩空气系数及烟气温度
效率越高Βιβλιοθήκη 热 平 衡 范 围二、锅炉热平衡方程式
Qr Q1 Q2 Q3 Q4 Q5 Q6
100 q1 q2 q3 q4 q5 q6
qi = Qi / Qr ×100
式中
Qr
输入热量
Q1 有效利用热 Q2 排烟热损失 Q3 气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Q4 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Q5 散热损失 Q6 灰渣物理热损失
三、锅炉输入热量 Qr
Qr ir Qwr Qzq , kJ/kg

燃烧反应的分析:燃烧热和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

燃烧反应的分析:燃烧热和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

燃烧反应的基本要素
燃料
提供燃烧所需的 化学能
点火源
引发燃烧反应的 能源
氧气
与燃料发生氧化 还原反应
燃烧反应的特点
燃烧反应通常是速率较快的反应过程,放出能量 使其附近温度升高。一旦燃烧开始,通常会自持 续进行下去
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4 + 2O2 -> CO2 +
2H2O
描述了燃烧反应 中涉及的化学物
● 02
第2章 燃烧热的概念和测量
什么是燃烧热
燃烧热是指在标准条 件下,单位质量燃料 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 量, 通常以kJ/g或 kJ/mol表示。燃烧热 可以用来评价燃料的 能量转化效率。
燃烧热的测量方法
燃烧热计
通过将燃料完全 燃烧来测量燃烧

量热计
利用热量平衡原 理来测量燃烧热
燃烧热的应用
燃烧反应的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
减少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物排放
多样化能源
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提高能源安全性
清洁燃烧技术
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保护环境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 降低能源浪费
● 05
第5章 燃烧反应的工程应用
工业燃烧反应
01 电力行业
利用燃烧反应发电
02 化工行业
利用燃烧反应制造化工产品
● 03
第3章 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
燃烧反应的放热 和吸热反应
燃烧反应常伴随放热 或吸热现象。放热反 应释放能量,导致温 度升高;吸热反应则 吸收能量,导致温度 降低。这种能量变化 影响着反应速率和系 统稳定性。
燃烧反应的热力学过程
内能
反应物和生成物 的内部能量

第三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第三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第三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内燃机的理论循环3种形式:等容加热循环、等压加热循环、混合加热循环等容加热循环:加热循环很快完成,热效率仅与压缩比有关等压加热循环:加热过程在等压条件下缓慢完成,负荷的增加使得热效率下降。

当初始状态一致且加热量及压缩比相同时等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高,等压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低,当最高循环压力相同、加热量相同而压缩比不同时,等压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高,等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低。

得出结论:1、提高压缩比,提高了热效率,但提高率随着压缩比的不断增大而逐渐降低2、增大压力升高比,可使热效率提高3、压缩比以及压力升高比的增加,将导致最高循环压力的急剧上升4、增大初始膨胀比,可以提高循环平均压力,导致热循环效率降低5、等熵指数增大,循环热效率提高柴油的理化性质:自然温度、馏程、粘度、含硫量等,以自然温度和低温流动性影响较大。

1、自然温度:柴油在无外源点火的情况下能够自形点火的性质为自然性。

能够使柴油自行着火的最低温度称自然温度。

自然性用正十六烷值衡量2、低温流动性(浊点与凝点):温度降低时,柴油中所含的高分子烷簇(如石蜡)和燃料中夹杂的水分开始析出并结晶,使原来呈半透明状的柴油变得浑浊,达到这一状态的温度值就是柴油的浊点,当温度再降低时,柴油完全凝固,此温度称为凝点。

3、化学成分及发热量:燃油的化学成分:碳、氢、氧、氮。

1千克柴油完全燃烧所发出的热量叫做燃料的发热量或热值。

汽油的理化性质:挥发性和抗爆性1、挥发性:表示液体燃料汽化的倾向,与燃料的馏分组成、蒸汽压、表面张力以及汽化潜热有关。

汽油馏出的温度范围称为馏程。

初馏点:40-80︒C,终馏点:180-210︒C。

2、抗爆性:燃料对发动机发生爆燃的抵抗能力称为燃料的抗爆性。

汽油的抗爆性是以辛烷值来表示的。

根据试验规范的不同,所得的辛烷值分别称为马达法MON或研究法RON辛烷值气体燃料: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氢气、煤气、沼气。

代用燃料:醇类燃料、植物油燃料燃烧:燃烧是外界热源向工质在一定条件下加热的过程。

燃烧学—第3章2

燃烧学—第3章2
4
讨论: 讨论:
∂ θ x ∂ θ x ∂ θ + ( 0 )2 + ( 0 )2 = − δ exp( θ ) 2 2 2 y0 z0 ∂ x1 ∂ y1 ∂ z1
2 2 2
《燃烧学》--第三章
1)方程的解完全受 0/y0,x0/z0和δ控制 )方程的解完全受x 控制 2)当物体的形状确定后,其解,即稳态温度分布仅取决于 的值。 )当物体的形状确定后,其解,即稳态温度分布仅取决于δ的值 的值。 n 2 ∆H c K nC AO Ex0 − E / RT δ= e 2 KRT0 3)δ表征物体内部化学放热和通过边界向外传热的相对大小。 表征物体内部化学放热和通过边界向外传热的相对大小。 ) 表征物体内部化学放热和通过边界向外传热的相对大小 4) x0、T0增加, δ增加 当δ大于某一临界值 时,方程无解, 增加, 增加 增加. 大于某一临界值δcr时 方程无解, ) 大于某一临界值 即物体内部不能得到稳态温度分布,就会自燃。 即物体内部不能得到稳态温度分布,就会自燃。 5)δcr仅取决于体系的外形 ) 仅取决于体系的外形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3
《燃烧学》--第三章
n 2 x0 2 ∂ 2θ x0 2 ∂ 2θ ∆H c K n C AO Ex0 − E / RT ∂ 2θ +( ) +( ) =− e 2 2 2 2 y 0 ∂y1 z 0 ∂z1 KRT0 ∂x1
e
E − RT
=e

E R(T+T0 −T0 )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7
《燃烧学》--第三章
自燃临界准则参数δcr的求解 自燃临界准则参数 的求解
以无限大平板为例

燃烧学—第3章作业

燃烧学—第3章作业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5
《燃烧学》--第五章 燃烧学》--第五章
1. If an explosive gas with a activation energy of 40 kJ/mol is held in a container at 300 K. The container is well insulated, therefore restricting the heat lost from the gas. Calculate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at which an explosion will take place.
E 4RT0 TB = (1− 1− ) 2R E 4×104 4×8.314×300 = ×(1− 1− ) 4 2×8.314 4×10 = 321.5K
R 02 T TB = T0 + E 8.314×3002 = 300 + 4×104 = 318.7K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6
T
1)降低环境温度 ) 2)增加散热 ) 3)降低氧气或可燃物浓度 )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9
3 解:体系不自燃时 欲使体系达到临界着火条件, 欲使体系达到临界着火条件,采用方法为 (1)提高器壁温度 ) (2)减少对流换热系数 ) q 或减少表面积 (3)增大体系压力 ) 或提高反应物浓度 ,降低活化能
D B A
《燃烧学》--第五章 燃烧学》--第五章
q放 C q散
T0
T2T3T1
T
T >T >T2, 明 然 不 常 说 自 点 是 数 1 3
2.经实验得到立方堆活性炭的数据如下。 2.经实验得到立方堆活性炭的数据如下。 经实验得到立方堆活性炭的数据如下 (1)计算该活性碳氧化反应的活化能 由外推法计算,该材料以无限长圆柱形式堆放时, (2)由外推法计算,该材料以无限长圆柱形式堆放时,在 25℃有自燃着火危险的最小圆柱直径。 25℃有自燃着火危险的最小圆柱直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CFBC)一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原理(FBC)当流体向上流过颗粒床层时,其运动状态是变化的。

流速较低时,颗粒静止不动,流体只在颗粒之间的缝隙中通过。

当流速增加到某一速度之后,颗粒不再由分布板所支撑,而全部由流体所承托。

此时对于单个颗粒来讲,它不再依靠与其他邻近的颗粒的接触而维持它的空间位置,相反的,在失去了以前的机械支承之后,每个颗粒可在床层中自由运动;就整个床层而言,具有了许多类似流体的性质。

这种状态就称为流态化。

颗粒床层从静止状态转变为流态化时的最低速度,称为临界流化速度。

根据流体速度的高低,流化床燃烧技术分为鼓泡流化床锅炉与循环流化床锅炉。

早在50~60年代因为技术上的困难,重点方在了低速流化床锅炉的研究上,因此这段时间内,投运的流化床锅炉基本上是鼓泡流化床,流化速度一般为1m/s~3m/s左右。

根据流化床的工作机理,理论上流体速度越快,流化效果越好,物料传热、传质效果也更好,但是当流体速度高到一定程度时,对于一定高度的炉膛,物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缩短,颗粒较大的物料燃尽程度明显下降,另外大量粒度较小的物料(0~8mm)燃料浪费。

为了解决以上的矛盾,在流化床炉膛出口处加装了循环装置,将高速流态化锅炉中没有燃尽或携带出来的物料重新循环到炉膛中进行燃烧,故产生循环流化床锅炉,流化速度3~10m/s。

燃烧效率达97.5%~99.5%。

而一般鼓泡流化床的燃烧效率仅为85%~90%。

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是一项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清洁煤燃烧技术。

自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出现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循环流化床锅炉属于沸腾炉。

它是一种其燃烧方式介于层状燃烧与悬浮燃烧之间的新型燃烧设备。

为了提高锅炉效率,设计了一次返料及二次返料,循环流化因而得名。

¾循环流化床的操作速度是鼓泡床的3-5倍,炉膛截面热负荷远大于鼓泡床,一般为3.0~5.5MW/ m2接近或高于煤粉炉,因此炉膛截面积可大大减小。

一般给煤点只需1~2个。

而同容量的鼓泡床需20~30个,因此循环流化床较容易解决大型化的问题。

¾循环流化床中气体停留时间大约为3~4s,由于循环,脱硫剂在炉内停留时间长达数十分钟,而鼓泡床中的脱硫剂在炉内停留时间仅为1~2s,循环流化床中脱硫剂的粒径一般在0.1mm~0.3mm,鼓泡床内脱硫剂的平均粒径为0.5mm ~1mm,因此循环流化床的脱硫效果明显高于鼓泡床。

循环流化床(CFBC)图一、循环流化床锅炉示意图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系统,其关键的环节是一个流态化燃烧室,其后的物料分离收集器,以及将收集的物料返回燃烧室循环的返料器,所构成的物料循环燃烧系统、锅炉的水冷系统、过热器尾部受热面侧与一般的锅炉类同,目前国际上已出现有多种型号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型。

采用旋风分离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惯性分离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组合分离系统的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漩涡分离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循环倍率的低循环倍率的超临界压力22.13MPa7. 按锅炉水循环的方式分类自然循环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强制循环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低温及分级配风燃烧,不需任何脱氮措施,烟气中NO x 浓度在200mg/Nm 3以下。

锅炉效率一般也与煤粉炉持平。

CaO 在氧化性气氛中遇到SO 2就会发生如下反应:42221CaSO SO O CaO ⇔++该反应受温度的限制,其最佳反应温度是:800~850O C ,温度低于或高于该温度范围,脱硫效率都会降低。

因此,向炉膛内加入石灰石脱硫的最佳燃烧方式的流化床燃烧。

在还原性气氛中,煤中的硫分会生成H 2S ,因而,在还原性气氛中CaCO 3和CaO 遇到H 2S 时,就会发生如下的反应:OH CaS S H CaO CO O H CaS S H CaCO 222223+→+++→+因而采用石灰石脱硫,对于不同燃烧方式的燃煤设备,其使用方法、使用条件及脱硫效果都是不相同的。

¾煤中含硫量及脱硫剂颗粒度的影响:含硫量越高,脱硫剂粒度越小脱硫率越高,但脱硫剂粒度不易太小,一般为0.1~0.3mm ,对于过小的粒度,后部除尘器分离效率下降。

¾脱硫剂反应性的影响:一般,反应性越高脱硫效率越高¾钙硫摩尔比(Ca/S ):一般在Ca/S =1.5~2.0时,脱硫效率可达90%以上。

循环流化床燃烧脱硫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循环流化床运行温度850~900℃之间,煤燃烧产生的NO x 主要是燃料型NO x ,热力型NO x 占总NO x 的10%以下。

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所需的空气一般采用分段给入的方法,如此形成的分段燃烧对控制燃料型NO x 的排放十分有效,不仅可以抑制燃料型NO X 的形成,还可以通过分段燃烧的组织使已生成的NO x 得到还原。

同时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内的焦炭浓度较高,对已生成的NO x 的还原十分有利。

对于挥发分含量高的煤种,分段燃烧对降低NO x 的排放更为有效。

一般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NO x 的排放浓度为50~200ppm 。

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硝机理的方法飞灰再燃技术分段燃烧降低会导致CO浓度以及飞灰中未燃尽碳粒浓度的提高,为此,流化床上部空间的后期燃烧需要加强。

循环流化床的燃烧是低温的动力控制燃烧:这种燃烧方式首先延长了物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其次炉内温度为850℃左右,免去了灰熔化带来的烦恼,炉内结渣及碱金属析出得到明显的改善,NO生成量减少。

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相对x来说温度不高,并存在大量固体颗粒强烈混合,此时燃烧速率主要取决于化学反应速率,即决定于温度水平,而物理因素不再是控制燃烧速率的主导因素,因此其燃尽度很高,燃烧效率一般可达到98%-99%以上。

¾循环流化床的燃烧是高强度的质量、热量、动量传递的过程:大量的固体物料在强烈湍流下通过炉膛,通过人为操作可以灵活的调节物料循环量,从而改变炉内物料的分布规律,以适应不同的燃烧工况。

由于炉内的热量、质量、动量传递十分剧烈使炉膛高度的温度分布很均匀。

¾可燃用的燃料范围宽:在循环流化床中,由于煤的浓度很低,每一个颗粒燃料都能被炽热的惰性物料所包围,并且和助燃剂(空气)接触条件良好。

因此,在常规炉中不易稳定燃烧的劣质煤,在循环流化床中亦能稳定燃烧。

燃料进给口较少,系统简单、运行操作方便88.150.00正转链直接排出较多866000小2010000条炉排89.660.00抛煤机直接排出较多794000小2230000中心筒磨损情况中心筒冲蚀情况转向室磨损情况由于锅炉中的灰粒在700℃以下时,具有足够的硬度和动能/燃烧控制系统比较复杂,锅炉的运行与常规煤粉炉有较大的不同,还未达到与常规煤粉炉相当的运行和控制水平。

循环流化床能否经济运行自控是关键。

/流化床燃烧中的生成物NO大大高于常规的煤粉燃烧系统。

2NO是燃烧过程中间产品,通常在高温火焰下被破坏,而2流化床燃烧的低温度水平有利于其形成,尤其在燃用烟煤时发生最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待研究。

由于流化床的特殊燃烧方式,会产生N 2O 的排放浓度(100~200ppm )明显高于一般煤粉炉燃烧(5ppm )而N 2O 又是温室气体的一种,其温室效应是CO 2的290倍,但是由于其排放量少,在大气中的浓度较CO 2低三个数量级,所以不被非常关注。

N2O 的排放是流化床出现的新的排放问题。

)控制NO生成2)发展超临界参数和增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新的防磨和耐火材料1. 国外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²美国Foster Wheeler公司循环流化床锅炉Foster Wheeler公司是美国三大电站锅炉制造商之一。

它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大型化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2003年3月,Foster Wheeler公司获得世界上首台460MW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Lagisza,Poland)的制造合同。

这将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

²德国Lurgi型循环流化床锅炉Lurgi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外置式换热器设计,这种设计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大型化是很有利的。

美国CE公司就是使用德国Lurgi公司的CFB技术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大型化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如成功地应用在美国Texas-New Mexico Power Co.的2×165MW 循环流化床锅炉。

业--美国PPC CFB技术p上海锅炉厂股份有限公司(上锅)--美国Alstom—CE公司3. 增压流化床(PFBC)¾利用压气机供给流化床正压空气,压力一般在10bar~16bar,将煤与脱硫剂送到被加压的流化床中,由于反应是在加压的条件下进行的,燃烧和传热的过程被大大强化,从而可以减小锅炉炉膛和受热面的尺寸,减小电厂的占地面积和初投资。

通常与常压流化床锅炉相比,增压流化床锅炉的炉膛截面热强度可提高10倍左右(增压循环流化床可达20-50MW / m2),在锅炉容量相同时,增压流化床锅炉的尺寸可明显减小。

分为增压鼓泡床和增压循环流化床。

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技术PFBC -CC ( Pressurized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 Combined Cycle)它是一种高效率、 低污染的新型洁净煤发电技术。

它是将一部分或全部增压流化床锅炉炉膛内的高温烟气去直接驱动燃气轮机的一种技术。

此种电站由燃气和蒸汽两部分系统组成发电过程,燃气轮机出力占总输出的20%~25%,其余为蒸汽轮机出力,形成“联合循环”的形式运行。

该技术可用系数高(可用系数大于90%)、灰渣综合利用100%、系统相对简单等优点。

由于流化床内的燃烧温度一般控制在850℃~900℃,因此当增压流化床烟气到燃气轮机入口时温度只在800 ℃-850℃左右, 由于进汽温度太低,限制了联合循环系统的热效率不会超过40%。

一般燃气轮机的进口温度可在1200 ℃-1300 ℃,因此,第1 代PFBC-CC 即使其蒸汽循环采用超临界参数, 联合循环效率最高也仅能达到43%。

要提高整体循环效率,必须提高烟气温度即开发第2代PFBC-CC技术。

提高烟气温度的途径:¾采用燃气机顶置燃烧室,以天然气、或油为补充燃料进行加热¾采用煤气作为补充燃料,即在原系统中增加一个产生增压煤气的碳化炉或部分气化炉,将产生的煤气送入顶置燃烧室作为补充燃料,煤热解和部分气化产生的半焦送去增压流化床锅炉作为燃料。

在增压流化床锅炉排向汽轮机的高温正压烟气中含有大量粉尘,为了防止燃气轮机的叶片被磨损,必须进行高温烟气除尘器除尘,使烟气含尘量减少到200mg/m3以下,然后在进入燃气轮机前还要经过陶瓷过滤器再次除尘,除去粒径在5um以上的粉尘颗粒,因此开发效率高、寿命长、经济合理的高温除尘器也是PFBC联合循环系统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