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强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强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应用调强技术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4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应用切线野三维适形技术治疗,治疗组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技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种放射疗法计划靶区与重要器官保护效果,计划执行效率。结果治疗组的靶区剂量分布更加合理,危及器官的高剂量受照体积更小,相比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逆向调强技术对于靶区剂量分布与重要器官保护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切线野三维适形技术;三维适形调强;乳腺癌根治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5-79-03

乳腺癌属于临床多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上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为主配合放疗与化疗等全面综合治疗的方法,该方法的广泛应用显著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1]。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乳腺癌根治术后放

射治疗中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技术取得相当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4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38~66岁,平均(45.2±20.2)岁;病程4~16年,平均(8.16±7.17)年;左侧50例,右侧44例。上述患者前期采用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及病程长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组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前期采用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方法基础上,术后化疗完成后1~2周进行放射治疗。患者仰卧位,采用真空固定袋,患侧手臂外展上举,螺旋CT定位扫描,上界第3颈椎,下界乳房皱褶下4cm[2]。在CT图像上描画出靶区与主要危及器官。应用6MV X射线,放射剂量为50Gy/25次,每周进行5次分割。少数病例防止0.5cm组织补偿膜于胸壁位置[3],增加放射吸收量,治疗设备应用医科达直线加速器。Pinnacle 9.0应用Adaptive Convolution Superosition Algorithm计算剂量,确保计算精度与计算速度[4]。常规放疗结束予以手术瘢痕6Mev电子线照射10Gy/5次。

1.2.1 治疗组计划治疗组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技术(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治疗[3]。采用美国CMS-XIO计划系统设计放疗方案。物理师逆向调强总子野设置低于35个,子野面积超过15cm2,子野机器跳数高于15MU。

1.2.2 对照组计划对照组应用切线野三维适形技术

(3-dimension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 CRT)治疗。计划设计如下[3]:锁骨上淋巴引流区域和胸壁交界位置采用两切线1/2野,显著减少射野下的肺组织,很好的衔接单前后方照射的锁骨上野,靶区深度过大时再设一个后前野。切线半野每野2个子野替换楔形板,一个位于皮肤边缘外放2cm,一个手动调节MLC位置,保证靶区最大剂量均匀。

1.3 临床观察指标

评估患侧肺与对侧肺及全肺平均剂量及V20、V10、心脏平均剂量及V20、V10,对侧乳腺,照射区(V50%),甲状腺、脊髓,肱骨头等器官照射情况。Vx为接受XGy剂量的体积比[5]。对比两组患者的计量学参数,适形指数(conformation number,CN)与均匀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6]。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表示,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靶区剂量分布合理性与重要器官受照体积

对比:

治疗组的靶区剂量分布更加合理(表1),危及器官的高剂量受照体积更小(表2),相比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IMRT属于新开发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可以产生适型较高的、合理的肿瘤靶区剂量。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与肺、头、颈等部位肿瘤放疗临床治疗中,靶区剂量更加合理均匀,对于危及器官的危害显著降低。有报道显示[7],IMRT也存在的缺点,偶有患者的病理组织照射剂量低,受照体积较大,远期影响预后。

乳腺癌根治术后照射区范围是从胸壁开始弧形的偏离

身体中心的非规则靶区,常规采用CRT技术放射治疗,靶区剂量无法达到合理均匀,还会把胸壁内侧正常的部分肺组织规划进照射范围,患侧肺部遭受照射后,直接导致后期产生肺损伤与患者生存质量下降[8]。有研究显示[9],乳腺的内外侧与上下部和乳头下范围放射剂量较高,剂量值达到设置值的120%~125%或更高水平。IMRT技术治疗过程中,靶区每个点位的输出剂量按照需求调整,靶区的三维剂量布局更

加合理与适形,降低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10]。

IMRT技术治疗过程中,采用1个等中心,减少了摆位的不便因素,避免出现接野现象,剂量无冷热点,降低了靶区范围内肺与心脏等危及正常组织的高剂量区域受照体积,降低了放射治疗中组织损伤危害,有效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并降低了放射性肺炎的并发症发生率[11]。IMRT技术增大了靶区适形度,将等剂量线和靶区紧密贴合,降低了正常组织的高剂量照射体积[12]。心脏是左侧乳腺癌放疗

中关键的危及器官,传统CRT切线照射将心尖部划入切线野范围内,调强放射治疗的优点在于减少了正常组织的高剂量受照范围体积[13]。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技术通常分为两种[14],正向调强与逆向调强,正向调强射野通常选择乳腺切线位置射入,降低心肺受照剂量;逆向调强可以按点位调节射野的剂量射入,比正向调强技术靶区适形度与剂量分布更加合理,常用的4野逆向调强技术射野选择乳腺切线位置小角度弧形射入,心肺等重要器官受照量较小,靶区适形度较高,射野剂量分布更加合理[15]。我院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放疗计划,治疗组的靶区剂量分布更加合理,治疗组患者危及器官同侧肺与心脏的高剂量受照体积分别为18%与3%,相比对照组患者的28%与6%,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