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赏析-3.1春望
《春望》原文及赏析
《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1【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
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
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
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
【译注2】“国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时辉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旧,“城春”指长安的春天本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但“草木深”显示出杂草丛生,树木苍苍,一片凋敝荒凉的景象,与“春”形成鲜明的对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
[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
(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
[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
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
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
(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
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
2.感时:感慨时局。
恨别:深恨离别。
花溅泪:对花溅泪。
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
下“鸟惊”句同。
3.烽火:战火。
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
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
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
浑:简直。
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
杜甫诗《春望》诗意赏析
杜甫诗《春望》诗意赏析创作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诗题赏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中心思想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艺术表现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修辞手法。
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说的“移情论”。
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2、诗的艺术手法。
从不同层面来看:诗高度括,形象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常用比兴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拟、联想、对比等手法,将所要表达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
诗歌形象除鲜明生动外,还往往具有象征意蕴和夸张图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张手法,寓意高远,发人深思。
诗歌抒情言志,具有强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或间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达诗人的典型感受。
《春望》古诗赏析
《春望》古诗赏析春望,作者杜甫,是一首以对春望景色的赞美为主题的古诗。
诗中通过对大地春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之情。
这首诗具有豪迈激昂、情感真挚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
诗的前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直接点出了诗人所关注的背景,以及春景融入其中的方式。
作者通过“国破山河在”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战乱蹂躏的现实,隐喻了国家的破败和动荡。
而后面的“城春草木深”则表现了春天依旧来临的现象,城市中的景色依然美丽。
这样的对比,强调了春天和国家繁荣的反差。
接着,诗中出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两句。
这是对人们由于战乱而感到悲伤的真实反映。
人们在对比春天的美景和国家的不幸时,情感化为泪水。
而“恨别鸟惊心”则是形容人们被战争惊扰所感到的心痛。
随后的两句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继续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苦和痛苦。
烽火连绵数月不断,说明战乱不愿结束,人们的生活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而家书的价值被赋予了无法估量的万金,显示了无法与财富等价的情感。
接下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描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痛苦,使人顿感衰老、心力交瘁。
白发搔短,形容人们年老的头发未能生长,衰颓明显。
而“浑欲不胜簪”则体现了忧虑之情,人们心灰意冷,勉强将希望寄托。
最后,“小儿呼冠乐,班姬应难竝”以冯唐事简述冯唐知道自己儿子离得越远越能说成文了,所以他哈哈一笑,并和朝班宫管理们来了个应住难出式意除了难不出的人,其他人都能走让政事堂位保持在党内。
是诗中的疑问,增强了整首诗的深情和危机感。
总的来说,《春望》这首古诗揭示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折射出了作者对朝政动荡感到担忧和悲痛的心情。
同时,诗中的用词精准,形象生动,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春望》这首古诗的赏析,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杜甫的才华横溢,还能够深入地了解到大唐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春望赏析 (2)
春望赏析一、背景介绍《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作者在黄昏时分登高远望,看到了辽阔的原野,然而却感叹着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的现实。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切关注。
下面将从诗歌形式、描写手法以及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对《春望》进行赏析。
二、诗歌形式《春望》是一首七言绝句,每首四句,共四首,每首句子都能独立成篇。
这种诗体适合表达短小精悍的思想,诗人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三、描写手法1. 对比描写诗中通过对高山、原野、日落等景物的描述,体现出作者的远望之情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例如,首句“国破山河在”,以简明的语言表达了国家动荡的现实。
同时,黄昏时分的景象与春天的盎然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作者内心的沉重和苍凉。
2. 抒情描写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例如,第二句“城春草木深”的“草木深”一词,不仅指代着春天的景象,也暗示了人心的微妙变化。
这种抒情描写使得诗歌更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
四、主题思想《春望》折射出了杜甫对于社会动荡和朝代更迭的深切关注。
尽管作者远望之处环境景色美好,然而他不禁感叹:“百年多磨难,今日更漂零”,显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悲悯之情。
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统治者的失职有所讽刺揭露。
除了对时代的反思和批判,杜甫还展示了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
尽管面临着困境和不安,他仍然希望自己能够在其中找到一线希望。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和改变现实的决心和信念。
五、文学价值《春望》不仅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歌作品,也是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短短几句的表达,杜甫成功地将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读者。
诗中对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的触及,反映出杜甫对社会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此外,诗中运用的对比描写和抒情描写手法也展示了杜甫高超的写作技巧。
他巧妙地运用简练的词汇和至情至性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
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整理的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五言律诗。
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睹物神伤。
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
这首诗是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
(2)品读赏析首联: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春望》是唐朝诗⼈杜甫的⼀⾸五⾔律诗。
这⾸诗的前四句写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挂念亲⼈、⼼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是⼩编帮⼤家整理的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连三⽉,家书抵万⾦。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中惊悸。
战⽕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家书珍贵,⾜抵得上万两黄⾦。
痛苦中我的⽩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 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飞溅。
鸟惊⼼:听到鸟的叫声使⼈⼼惊。
烽⽕:这⾥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根簪别住。
【现代⽂译⽂】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凄凉,到处草⽊丛⽣。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 亲⼈离散鸟鸣惊⼼,反增离恨。
三个⽉战⽕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信难得,⾜矣抵得上万两黄⾦。
愁⽩了头发,越搔越稀少, 少得连簪⼦都插不上了。
【解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这⼀句历来有两种解释⼀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见了反⽽堕泪惊⼼。
另⼀种解释为,以花鸟拟⼈,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则触景⽣情,⼀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个“溅"字,运⽤了拟⼈的巧妙⼿法,把作者当时⾯对国家衰亡的⽆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 安禄⼭起兵反唐,由于唐⽞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初中素材杜甫《春望》注释及赏析
杜甫《春望》注释及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甫《春望》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2。
感时花溅泪3,恨别鸟惊心4。
烽火连三月5,家书抵万金6。
白头搔更短7,浑欲不胜簪8。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翻译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春望》赏析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
《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
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
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
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
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
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
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书难得,可邸万金。
两句是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与史思明战于太原,郭子仪进击河东,叛将安守忠自长安向武功出兵,长安、鄜州都卷入战事,自然音问难通。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春望词四首·其三唐代:薛涛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译文: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花儿随着春风的吹拂,一天天的衰败下去,约会的佳期也是渺茫无期。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不能与心中的如意郎君结合在一起,岂不白白结下相爱的同心草。
注释: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miǎo)渺。
渺渺:形容悠远、久远。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赏析:这首诗仍然是写无穷无尽的相思。
有人类就有爱情,有爱情就有相思。
其意是,花儿随着春风的吹拂,一天天地衰败下去,结婚的佳期也是渺茫无期。
结识不到如意的郎君,编结再多的相思草,也只能是空欢喜一场更使人愁上加愁,让人心碎这里的“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是作者在佳期渺渺,没有同心人的情况下,对自己以草结同心的行动表现出自怨自艾的无比痛苦心情。
这首诗与第二首诗一样,都是刻意伤春之词,春望,在这里意味着春天里的盼望,其中包含首着一个妙龄少女渴求自己爱情而最终归于失望的故事。
女主人公兴致勃勃地揽摘芳草来打同心结,要将它赠给自已的“知音”。
打同心结,是表达爱情的方式,把全部希望放在“同心结”上,然而,春鸟发出哀吟,昔日的同心结,今日成了断肠草。
人世间留下了一颗破碎的心,情天恨海平添了几行血泪。
女主人公仍在编结“同心草”,不过此时是“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不是不愿结同心人,而是无法结同心人,故而,也只有“空结”同心草了。
一个“空”字,写尽了她伤心欲绝的情味,与尽了她无法诉说失恋和绝望的痛苦……也只好木讷地用双手编结“同心草”来打发失去了人生意义的时光。
用结同心草的细节,写出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可见,薛涛是写爱情诗的高手,这恐怕也与她自己的命运有关吧女诗人写爱情诗,自然有她得天独厚的条件:真切深刻细腻,易于感人至深。
这正如胡云翼先生所说:“婉约而温柔的文学,总得女性来做才能更像样…无论文人怎样肆力去体会女子的心情,总不如妇女自己所了解得真切;无论文人怎样描写阔怨的传神,总不如妇女自己表现自已的恰称。
九年级古诗文赏析《春望》
九年级古诗词复习(八上)(一)《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中那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①“破”字用得好,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②“深”字用得好,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使人满目凄然。
3.细读一二句,说说杜甫望见了那些景像?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京城的荒凉和春天的绚丽景象。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5.首联中“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融情于景,表现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景象,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
6.从全诗来看“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7.欣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都是使动用法,作者通过花鸟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像烟雾一样,朦朦胧胧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1.前两句写了那些景象?诗的首句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2.两个“笼”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两个“笼”字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迷茫的景象。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6.依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写春望长安“①”的自然景象,诗人因之“感时”“恨别”;诗的结尾,诗人由愤激转入沉思,因忧思之深导致②。
37.列出第三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精妙之处。
【答案】36.草木深发白而稀疏37.“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连绵之久,以及战争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的焦急心情,表达了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
【解析】3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空:由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长安城在战火之后,虽然山河依旧,但城市内部却是一片荒芜,草木丛生,显得尤为茂盛。
这种荒芜而生机勃勃的景象,恰好反映了战乱后城市的凄凉和生命力的顽强。
因此,此空应填“草木深”,用以形容战后长安城内部的荒芜和生机。
第二空:由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诗人因为过度忧虑和烦闷,不断挠头以至于头发变白且稀疏,甚至无法用簪子挽起。
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和无奈,也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因此,此空应填“发白而稀疏”,用以描述诗人因忧思过度而导致的头发变白且稀疏的状态。
37.本题考查古诗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本题要求分析《春望》一诗中第三联的对偶运用及其精妙之处。
首先,我们需要识别出第三联中的对偶词语,即“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
其次,需要理解这些对偶词语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在杜甫的《春望》中,第三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这一联中,“烽火”与“家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战乱的象征,后者则代表了家的温馨和思念。
“连三月”与“抵万金”则在时间和价值上形成了强烈对照,一方面突出战争时间的漫长和残酷,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对家书的无比珍视和期待。
唐诗:《春望》阅读赏析
唐诗:《春望》阅读赏析唐诗:《春望》阅读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诗:《春望》阅读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诗:《春望》阅读赏析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春望》的全诗及赏析
《春望》的全诗及赏析《春望》的全诗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春望》的全诗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长安沦陷了,只有山河依旧,春天的古城,只有荒草野树深深。
感慨时局,看到花儿也落泪,怅恨离别,听到鸟鸣也觉动魄惊心。
【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破句:国破,指安史之乱起,长安沦陷。
山河在:山河依旧。
②草木深:人烟稀少,一到春天,更是杂草丛生。
③感时二句:交义互见,指由于感时恨别,而对花溅泪,听鸟惊心。
④烽火句:入春以来,三个月战火没有间断。
⑤短:少。
⑥浑:简直。
⑦胜:承受。
⑧簪:把头发聚总别在冠上的一种长针。
【鉴赏1】安史乱起,京城被陷,杜甫受俘,再入长安,感时伤世,思念亲人,遂作此诗。
开头二句扣题即写春望所见,皆是对立意象之间的对比。
面对京城三月的凄清景象,回思当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盛况,自会起时世变易、物是人非的感叹。
三四两句亦是对比。
与首二句对立对比突出重点有所不同,此处是对照映衬,构成一组情感充盈的鲜明意象:诗人饱受离乱之苦、满怀忧愤之情,不但无心赏春,反而看见花开却落泪,听到鸟鸣亦惊心,甚至出现了幻视幻听:因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且惊心。
三四句与一二句还有些区分:首二句视界开阔,大处着笔,三四句则视线收拢,小处落墨;首二句是写景,是客观物象的再现,意隐象现,情感潜藏,三四句则是即景即情,情景交融,物我浑一,象现意出,情感四溢。
笔路正是这样沿着由大及小、由外而内的方向前进。
最后四句就直接从诗人主体的角度写其内心情感了。
时逢战乱,烽火不断,家人离散,消息阻隔,亲人死活不知,令人焦心肠断,若得一家信,真是太宝贵了。
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春望(解析版)
【诗歌原文】春望〔唐代: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诵读点拨】春望〔唐代: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家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译文】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但春天的长安城里的杂草遍地,树木苍苍。
感伤时事,看到花开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战火连续几个月都没有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不能插了。
[句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情状,令人满目凄然,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
全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落泪,“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愁思。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用了夸张,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
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古诗词鉴赏答案
杜甫《春望》古诗词鉴赏答案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试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01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注解】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鉴赏】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中考古诗春望知识点整理
中考古诗春望知识点整理《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
下面我们来对这首诗的知识点进行详细整理。
一、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其诗风沉郁顿挫,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当时,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
杜甫闻讯,将家属安顿在鄜州,只身一人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至长安。
他亲眼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百感交集,遂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三、诗歌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重点字词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2、破:陷落。
3、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城:长安城。
5、草木深:指人烟稀少,草木丛生。
6、感时:为时事而感伤。
7、溅泪:流泪。
8、恨别:怅恨离别。
9、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10、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11、抵万金: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12、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3、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4、浑:简直。
15、不胜簪:插不住簪子。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五、诗句翻译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文: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六、诗歌赏析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以“国破”开篇,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
春望的赏析
春望的赏析
春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
文中满怀对春天的热切期盼,以抒发兴趣的活力、美好的愿景和美好的希冀,为人们描绘出一片繁
荣昌盛,四季美景无尽的美丽世界。
文中先用绚烂连珠点出令人怦然心动的春意,表达了让人心醉地
春景:万物萌发,山河茂盛,鸟鸣细细,花媚欲待,一派天地清新脱
俗的幽然雅致,将自然的壮丽景象完美诠释。
接下来,文明又细细道来,春景下的繁华都市景象:各民族杂处,龙虾驳头,五彩斑斓,热闹喧嚣,密密麻麻的舟车渡河,宛如一幅风
景画卷,勾起读者对欢乐和繁荣的向往。
总而言之,一切都暗示着春
天的到来,今夕何夕,随着春天的接近变得更加美好、多彩多姿。
最后,文章中不仅将春天的美景如山水画端上,还穿插着一些暗
讽和社会性内容,澄清了作者对实现法制、治理等的理想和期望,更
显出诗人的理性把控能力和深刻洞察力,增添了文章的层次和趣味性,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春望这首诗歌的精妙之处。
中考古诗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整理
中考古诗知识点春望知识点整理【中考古诗知识点】春望知识点整理古诗《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描写春景的诗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现象,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担忧和忧愤之情。
下面是《春望》的知识点整理。
一、诗歌背景介绍《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创作的一首诗,该诗写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8年)。
当时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也是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对国家动荡局势的忧虑和失望。
二、主题和意境1. 主题《春望》的主题是对社会动荡局势的担忧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与当时社会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他对国家衰败和人民疾苦的关切。
2. 意境《春望》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以及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从一开始的春天景色的描写,到最后通过景色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与变化,形成了一种悲愤的意境。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会感受到诗人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和忧伤。
三、修辞手法和意象1. 修辞手法(1)插入质问句诗中诗人使用了一系列质问句,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诗的表达力。
(2)比喻诗中出现了"游人"比喻国家的政治局势,用于抒发作者对当时社会乱象的不满。
2. 意象(1)景色描写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如"万国衰破"、"千山鸟飞绝"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社会的困境和衰败。
(2)宏大场景诗中通过宏大的场景描写,如"战马从来不踏频"、"大鹏一日同风起"等,从而衬托出国家的风云变幻。
四、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春望》是在安史之乱后创作的,正值唐代盛世的政治动荡,社会危机四伏,国家陷入动荡局势。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担忧与失望,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社会乱象的不满。
五、现代意义《春望》从抒发对国家的忧虑与失望,以及对社会乱象的忧愤情感出发,反映了杜甫对政治局势的担忧与思考。
杜甫《春望》古诗词赏析
杜甫《春望》古诗词赏析杜甫《春望》古诗词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杜甫《春望》古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春望》古诗词赏析1《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接下来分享春望杜甫翻译赏析和诗意。
杜甫春望翻译《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杜甫春望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
杜甫春望诗意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杜甫《春望》古诗词赏析2原文: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古诗解析
《春望古诗解析》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开头啊,诗人就给咱们描绘了一幅很凄惨的画面。
国家都破碎了,但是山河还在。
春天到了,城里却没有人打理,杂草丛生。
这让咱们能感觉到当时的社会有多乱,人们的生活有多苦。
比如说,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原本热闹的城市,现在变得冷冷清清,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看到美丽的花朵在流泪,听到鸟儿的叫声都觉得心惊。
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太悲伤啦,对国家的遭遇感到痛心,对和亲人的分别感到难过。
就好像咱们在很不开心的时候,看到平时喜欢的东西也高兴不起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争一直不停,都持续好几个月啦。
能收到一封家人的信,那可真是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咱们想想,如果是咱们自己,很久很久都联系不上爸爸妈妈,心里得多着急啊。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因为忧愁,头发都快掉光了,连簪子都插不上。
这得多愁啊!
再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叫小明的同学,他读了这首诗后,想象自己就是杜甫,看到国家这样,心里特别难受。
他把这种感受写在了作文里,老师都夸他理解得深刻呢。
这首诗啊,充满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
同学们,咱们读这首诗的时候,要用心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比如说,咱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那个战乱的时代,体会那种无奈和痛苦。
这样,咱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啦。
希望大家以后读古诗的时候,都能像这样去感受,去体会,就能发现古诗的魅力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赏析:
1、主题:全诗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玩赏,反而落泪惊心。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①这两句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珍贵,可以胜过万金。
②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①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②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6、“感时花溅泪”中的“溅”字用得特好,请结合全诗对这个字作简要赏析。
“溅”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在国破家亡、兵荒马乱的情况下,面对花木潸然泪下,泪流满面的情态,充分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
(其中写出何种情态得1分,写出表达的情怀得1分,共2分)
7、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8、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安危的时刻牵挂。
B、颔联写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都是为了表达他感时伤世的情怀。
C、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呈现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说诗人白发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足见他衰老得很快,而这又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二、默写:
1、杜甫在《春望》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是“,。
”
2、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
3、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战乱时期家书珍贵的句子是,。
4、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对家人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
,。
(用一个细节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答案:(一)1、触景伤怀、忧国思家 2、望山河草木花鸟 3、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玩赏,反而落泪惊心。
4、①这两句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珍贵,可以胜过万金。
②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5、①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②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6、“溅”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在国破家亡、兵荒马乱的情况下,面对花木潸然泪下,泪流满面的情态,充分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
(其中写出何种情态得1分,写出表达的情怀得1分,共2分) 7、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8、C
(二)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