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8【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跟能力考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一)课程结构

对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

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三大特征。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正在发展与成长,所以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

教师指导下不断成长的人。学生是不是能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和教育有很大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

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

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

展。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显的

不同,所以,应把孩子看成孩子,而不是一个成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仅不能把

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

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禁锢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抵抗。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

而使他们明白事理,自己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教师

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2.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

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

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

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

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

式。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3.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

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课程管理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管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

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五)课程评价

在学生评价方面,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

方法,认为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

在教师评价方面,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

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

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

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在课程实施评价方面,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