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设计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哲学与人生》教材第四章“现象与本质”和第六章“明辨是非”,详细内容如下:第四章: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定义,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与区别,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六章:明辨是非的意义,是非观念的来源,辨别是非的方法,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明辨是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2.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将哲学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明辨是非的方法。
难点: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明辨是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 新课内容:(1)现象与本质:讲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联系与区别。
(2)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3)明辨是非:讲解明辨是非的意义,是非观念的来源,辨别是非的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讲解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现象与本质:现象:表面现象、外在表现本质:内在规律、本质属性2. 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例分析3. 明辨是非:意义:提高道德素养,指导行为方法:是非观念来源,辨别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个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本质。
(2)谈谈你对明辨是非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
2. 答案:(1)现象:物价上涨、环境污染、人际关系紧张本质:价值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社会风气(2)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哲学的慰藉》(2)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本质,学会明辨是非。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逻辑与思维》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现象与本质”,详细内容包括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辨析、实例分析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学习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
2.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辨析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物体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2. 新课导入:介绍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
3. 实例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本质的例子,如广告宣传、人际交往等,让学生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现象与本质,分享心得。
5.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分析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现象与本质的概念2.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3. 生活中的实例分析4. 逻辑思维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现象与本质,并分析其关系。
答案示例:广告中的保健品宣传,现象是宣传的疗效,本质是该产品的真实效果。
2. 作业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对教师的建议。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尝试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分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识到现象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
二、教学内容1. 现象与本质的定义及关系2. 分析常见现象背后的本质3. 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4. 实践案例分析5. 价值观的引导与讨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学会分析问题、明辨是非。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及关系,分析常见现象背后的本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践案例,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4. 价值观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价值观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及关系,分析常见现象背后的本质。
3. 讲解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
4. 分析实践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与技巧,锻炼明辨是非的能力。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分析实践案例时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3. 价值观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课程中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看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2. 反思课程内容的安排,确保教学目标得到充分实现,并考虑如何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识到认识现象是认识本质的前提。
2.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人生智慧。
3. 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解析2.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3. 明辨是非的哲学依据4. 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5. 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的哲学思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明辨是非的哲学依据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的哲学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分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明辨是非的哲学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的认识。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提高人生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思考。
2. 讲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分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3. 讲解明辨是非的哲学依据,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明辨是非。
4. 讲解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演示。
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的认识。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
7. 课后跟进:收集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指导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积极性,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对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的理解,以及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长期效果评估:通过后续课程或生活实践,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持续运用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的哲学思想,以及其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教材第五章“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详细内容包括: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辨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二者。
2. 掌握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重点: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辨析,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图片所反映的现象与本质。
2. 基本概念讲解:(1)现象:事物表面的、直观的特征。
(2)本质: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属性。
3.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1)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2)现象具有多样性,本质具有统一性。
(3)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4.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5. 例题讲解:(2)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象,揭示本质。
6. 随堂练习:针对教材课后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2. 板书内容:(1)现象与本质的概念(2)现象与本质的关系(3)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4)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明辨是非的。
2. 答案:见教材第五章课后习题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象,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推荐相关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设计。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现象、本质的含义与实质。
2、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2、合理分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明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面对生活中的真象和假象,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勇于抵制诱惑和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
2、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有机统一。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以冷静的头脑面对诱惑。
【教学难点】1、现象、本质的联系与转化。
2.以积极的心态对挫折和诱惑。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分组准备主题辩论资料。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录像: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善事与恶事设问:请你列举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现象,揭示其对社会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带来不同影响的本质。
教师列举事例:29岁正是年轻人享受花样年华,实现人生理想的大好时光。
5月8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女教师张丽莉,却因车祸瞬间挽救学生身受重伤,双腿遭碾压高位截肢。
20岁的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老师颜艳红万万没有想到,她会以这种方式一夜成名。
只是“为了好玩”,她双手捏住班上男童的耳朵,把他拎了起来,男童双脚离地大约有20厘米,双耳支撑全身的重量使他的脸看起来都变了形,疼痛使他张大了,哇哇大哭起来。
面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瞎子摸象从前在古代印度有几个瞎子,都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就让人领着他们到大象那儿去。
瞎子甲高一点,伸手摸到了象的耳朵,便激动地说:原来大象像一把扇子。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第一章:认识现象与本质1.1 了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与区别1.2 掌握现象的观察与记录方法1.3 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第二章:培养批判性思维2.1 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则2.2 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提问技巧2.3 培养对信息来源的判断能力第三章:分辨是非的标准3.1 探讨分辨是非的意义与价值3.2 学习分辨是非的基本原则3.3 掌握分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第四章:明辨是非的应用4.1 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明辨是非的能力4.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是非问题4.3 提出解决是非问题的策略与方法5.1 探讨道德观念与明辨是非的关系5.2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6.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6.3 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第七章:媒体素养与明辨是非7.1 了解媒体类型及其特点7.2 学习媒体素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7.3 运用媒体素养判断信息的真伪和是非第八章:情感智慧与明辨是非8.1 探讨情感智慧对明辨是非的影响8.2 学习情感智慧的基本概念和培养方法8.3 运用情感智慧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九章:团队协作与明辨是非9.1 了解团队协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9.2 学习如何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辨明是非9.3 实践团队协作,提高明辨是非的效率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10.2 总结明辨是非的方法和技巧10.3 制定未来进一步提升明辨是非能力的计划和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认识现象与本质补充说明:在这一章节中,学生需要理解现象只是表象,而本质则是事物固有的、决定其性质和发展趋向的根本特征。
通过观察和记录现象,学生可以逐步揭示事物的本质。
第二章:培养批判性思维补充说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学生需要学会基于事实和逻辑来提出问题,并对信息来源进行评估,以确保所获得的信息是可靠和有效的。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第一章:认识现象与本质1.1 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现象:外表显现出来的事物特征或外部联系。
本质:事物内在的、固有的、稳定的、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1.2 分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与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
第二章:明辨是非的方法与原则2.1 明确是非的判断标准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
法律标准: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2.2 掌握明辨是非的方法逻辑分析法:通过推理和论证来判断事物的是非。
实证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事物的是非。
第三章:从现象看本质3.1 观察现象,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学会观察细节,发现事物的特征和变化。
学会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3.2 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避免片面和表面化。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和演绎等方法,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
第四章:明辨是非的实际应用4.1 社会现象的分析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判断其是非对错。
分析社会问题和矛盾,提出解决方案。
4.2 个人行为的判断分析个人行为的原因和动机,判断其道德和法律性质。
分析个人行为的后果和影响,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第五章: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5.1 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事物的细微变化。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论证。
5.2 培养道德和法律意识学习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提高道德和法律素养。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树立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六章:案例分析与是非判断6.1 分析典型案例,理解是非观念通过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典型案例,理解是非判断的标准和原则。
学习案例中的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是非判断能力。
6.2 讨论复杂案例,培养辩证思维分析案例中的多元因素和复杂关系,培养辩证思维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或辩论,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更为客观公正的判断。
第七章:辩论技巧与是非分辨7.1 学习辩论基本技巧掌握辩论的逻辑结构,包括立论、驳论和总结。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教学资料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哲学导论》第四章“现象与本质”的部分,详细内容涉及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辨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还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区分。
2.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提供指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如何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教学重点: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辨析,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我们看到的图片是真实的吗?引出现象与本质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2. 内容: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本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规律关系: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方法: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如何通过现象认识本质?2. 答案: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规律。
通过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探讨其他哲学概念,如现象与假象、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等。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辨析;2.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3. 如何通过现象认识本质;4.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详细说明;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第一章:认识现象与本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辨别能力。
1.2 教学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定义。
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现象与本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活动:引入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分析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现象与本质的观念分析实际问题。
第二章:明辨是非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明辨是非的定义与意义。
明辨是非的作用与价值。
明辨是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3 教学活动:引入明辨是非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讨论明辨是非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行小组交流。
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明辨是非的观念分析实际问题。
第三章: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与技巧进行明辨是非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
运用方法与技巧进行明辨是非的步骤。
常见错误与偏见识别。
3.3 教学活动:介绍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进行讲解与示范。
分组讨论,让学生练习运用方法与技巧进行明辨是非。
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方法与技巧分析实际问题。
第四章:培养明辨是非的习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培养明辨是非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养成明辨是非的习惯。
4.2 教学内容:培养明辨是非习惯的方法与步骤。
培养明辨是非习惯的意义与价值。
克服困难与挑战。
4.3 教学活动:讨论培养明辨是非习惯的方法与步骤,进行小组交流。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让学生分享并互相鼓励。
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明辨是非的观念分析实际问题。
第五章:明辨是非的应用与实践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明辨是非的应用与实践方法。
培养学生将明辨是非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明辨是非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实践方法与技巧。
5.3 教学活动:讨论明辨是非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小组交流。
2024年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
2024年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四单元“社会现象与价值判断”中的第十章“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具体内容包括: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与本质在实际中的应用、明辨是非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识到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本质。
2.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3. 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判断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明辨是非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现象与本质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道德素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社会现象图片,引发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思考。
2. 讲解:讲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举例说明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本质。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明辨是非的方法和途径:讲解并举例说明如何辨别是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判断力。
六、板书设计1.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2. 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与本质在实际中的应用明辨是非的方法和途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如何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道德素质?2. 答案:(1)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是事物表面的、外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内在的、根本的属性。
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提高判断力和道德素质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会倾听、沟通、分析、批判,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否得到解决?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道德素质。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第一章:认识现象与本质1.1 教学目标1. 了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及区别。
2. 学会分析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
3. 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 现象与本质的定义。
2.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3. 分析现象与本质的方法。
1.3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 讲解:详细讲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及区别。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找出本质。
第二章:明辨是非的价值观2.1 教学目标1. 了解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3. 学会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做出明智的选择。
2.2 教学内容1. 明辨是非的含义与意义。
2. 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
3. 生活中的明辨是非实践。
2.3 教学过程1. 引入:讨论明辨是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阐述明辨是非的意义及正确的价值观。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正确判断是非。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
第三章:逻辑思维与明辨是非3.1 教学目标1. 了解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
2. 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3. 培养严谨的思考习惯。
3.2 教学内容1. 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
2. 逻辑思维在明辨是非中的应用。
3.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3.3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逻辑思维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3. 练习: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四章:情绪管理与明辨是非4.1 教学目标1. 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2. 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冲动行为。
3. 培养在冷静状态下明辨是非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1. 情绪管理的基本原则。
2. 情绪管理的方法。
3. 情绪管理与明辨是非的关系。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精品教案(教学资料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精品教案(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教材第四章“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详细内容包括: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区分、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常见逻辑谬误分析、明辨是非的技巧与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2. 使学生能够识别并反驳常见的逻辑谬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识别并反驳逻辑谬误。
重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现象与本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举例说明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3.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题,讲解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本质,分享辨别是非的经验。
7. 课堂拓展:布置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现象与本质的概念2.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3. 常见逻辑谬误4. 明辨是非的技巧与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新闻报道,辨别其中的现象与本质,反驳其中的逻辑谬误。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加深对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内容1. 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解析2.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阐述3. 明辨是非的意义与方法4. 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5. 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阐述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介绍明辨是非的意义与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4. 思考题: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深入思考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及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及相关资料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3. 案例材料及讨论题目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解释现象与本质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3. 阐述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分析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现象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
4. 介绍明辨是非的意义与方法:讲解明辨是非的重要性,教授明辨是非的方法,如理性思考、客观分析等。
5. 分析现实生活中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明辨是非能力进行分析。
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解决问题。
7. 分享与总结: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8. 布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深入思考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及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9. 课堂小结:强调明辨是非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
10.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延伸1. 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第一章:认识现象与本质1.1 理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1.2 学习区分现象和本质的方法1.3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第二章:明辨是非的意义2.1 了解明辨是非的重要性2.2 学习明辨是非的方法和技巧2.3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第三章:生活中的明辨是非3.1 分析生活中的是非现象3.2 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第四章:面对诱惑的明辨是非4.1 认识诱惑的本质和危害4.2 学习抵制诱惑的方法和技巧4.3 培养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第五章:明辨是非与个人成长5.1 了解明辨是非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5.2 学习如何在成长过程中保持明智和坚定5.3 培养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第六章:网络环境下的明辨是非6.1 探讨网络环境中是非观念的挑战6.2 学习识别网络虚假信息和谣言6.3 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第七章:社交场合的明辨是非7.1 分析社交场合中的是非问题7.2 学习在社交场合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第八章:职业发展中的明辨是非8.1 理解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重要性8.2 学习在职场中做出明智决策的技巧8.3 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观念第九章:公共事务与明辨是非9.1 探讨公共事务中的是非问题9.2 学习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和方式9.3 培养公民责任感和公共参与能力第十章:明辨是非与终身学习10.1 了解终身学习对于明辨是非的意义10.2 学习持续提高判断力和思考能力的方法10.3 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我提升的意识第十一章:情感关系中的明辨是非11.1 探讨情感关系中的是非问题11.2 学习在情感关系中保持理智和独立的判断11.3 培养健康的情感观和人际交往能力第十二章:法律意识与明辨是非12.1 理解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12.2 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12.3 培养遵纪守法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观念第十三章:文化差异与明辨是非13.1 探讨文化差异对是非观念的影响13.2 学习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13.3 培养跨文化沟通和包容的能力第十四章:环境伦理与明辨是非14.1 认识环境伦理的重要性14.2 学习在环境决策中做出负责任的选择14.3 培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第十五章:总结与实践15.1 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15.2 学习如何将明辨是非的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15.3 制定个人行动计划,持续实践明辨是非的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明辨是非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应用。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教学资料
本质问题:网络信息传播的失真性,以及部分网民的盲目跟风心态。
2.作业要求:字数5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2.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现象,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拓展知识面。
4.组织辩论赛、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讲解时语言要清晰、准确,语速适中,确保学生能够听懂。
(2)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料,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2.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组织。
3.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示例。
4.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例题讲解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象与本质。以下是详细的例题讲解步骤:
(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本质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3)校园欺凌现象屡禁不止:
本质问题: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足,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具体操作建议:
1.教师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教学资料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逻辑学》第四章第三节“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详细内容包括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区分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掌握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及相互关系,能够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
2. 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分,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片背后的本质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例,让学生分析现象与本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区分现象与本质。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现象与本质的概念2.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3. 辨别是非的方法4. 实践案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现象与本质的概念。
(2)举例说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案例一:某地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案例二:某高校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2. 答案:(1)现象是事物表面的、外在的特征,本质是事物内在的、根本的属性。
(2)现象与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3)案例一的现象是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本质是提高市场竞争力;案例二的现象是高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本质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实际案例分析中,部分学生仍存在分析不深入、判断不准确的问题。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设计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 认知: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 情感态度观念:是非分明,明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3. 运用: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
2.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难点】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时事导入〉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
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招揽顾客,使珠宝能畅销起来,他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做成了许多小盒子,并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名贵的木料做成的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这么漂亮,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了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自己把盒子抱走了。
请同学们考虑:以上故事是哪个成语的来历?它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补充)这个成语比喻有些人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现象,不看重其内在的本质。
〈新课讲授〉一、现象与本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无锡市3日紧急制定“八大环保行动”,提出要通过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快内河整治、提高污染处理能力和加强污染面源控制等措施,大力实施太湖水污染综合防治。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 认知: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 情感态度观念:是非分明,明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3. 运用: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
2.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难点】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时事导入〉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
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招揽顾客,使珠宝能畅销起来,他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做成了许多小盒子,并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名贵的木料做成的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这么漂亮,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了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自己把盒子抱走了。
请同学们考虑:以上故事是哪个成语的来历?它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补充)这个成语比喻有些人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现象,不看重其内在的本质。
〈新课讲授〉一、现象与本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无锡市3日紧急制定“八大环保行动”,提出要通过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快内河整治、提高污染处理能力和加强污染面源控制等措施,大力实施太湖水污染综合防治。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看教材第80页漫画:“我看到了苹果落地,怎么没看到万有引力?”学生讨论: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
“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两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出结论的。
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3.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
不能把真象当做正确的来认识,也不能把假象当做错误的来认识。
查一查:成语“声东击西”指的是什么意思?“声东击西”是说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亦同属此理。
(二)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它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生活情境: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
这种现象似乎告诉人们太阳在绕着地球转。
请根据我们所学的哲学原理,分析说明这种现象是否正确地反映了本质。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案例:公元2世纪,天文学家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天体,都在绕着地球转动。
这种错误的宇宙观在欧洲统治了1000多年,直到后来经过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长期观测、研究,写出了《天体运行论》,才第一次透过现象,正确地揭示了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本质和规律。
二、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一)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上教师过渡: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人只能看到一些现象却不会把握其实质。
而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能否科学地认识事物、正确地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努力做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呢?1.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就必须全面地占有丰富的、大量的感性材料,综合事物的各种现象,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仅仅看到一些局部的、个别的现象,就轻率地对事物的本质下结论,更不能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说一说:常言道“眼见为实”,结合教材第83页案例,小天使亲眼所见的现象是不是真实可靠的?为什么?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案例分析: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有两个10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他就让马车停下来,走到跟前去问他们:“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
”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
”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
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
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两个小孩不约而同地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
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老先生也难住了,因为当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很难说明俩小孩所执理由的片面性,也就不能判断他们的说法谁是谁非了。
分析思考:究竟什么时候太阳离我们近一些?是不是仅凭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就能得出结论呢?教师归纳总结:要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必须要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一)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珠、真假混淆的情况设置生活中的情境:(1)上课时,好友小丁邀你去网吧玩游戏。
(2)朋友请你吃糖(实际是软性毒品),并帮他贩卖。
(3)有人向你出售黄色书刊。
(4)为了上网,朋友要你帮忙向低年级同学勒索。
(5)星期六,朋友邀你搓麻将赌博。
(6)有人向你散发“传销”材料,并邀你加入。
(7)一位学生的母亲声泪俱下地对记者说,“网吧是个谜潭,网聊、网恋就像两条毒蛇一样,缠住了我们的孩子。
”(8)一名经常上网的学生王某说:“自己也知道上网不好,花钱费力,可上网有瘾,自己管不住自己,老是想着惦着。
”请学生分析讨论: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关系?与朋友交往的标准是什么?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性?(二)明辨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只有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析真假,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抵制诱惑,扬善抑恶,做一个正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
四、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一)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透过假象认识真象的自觉性设置生活中的情境: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的生活。
然而一些人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所谓“科学算命”,利用信息网络传播不健康的内容,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分析说明:(1)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所谓的“科学算命”?(2)中职生应如何明辨是非,抵制庸俗的、低级的网络诱惑,做到文明上网?(二)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明辨是非1.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名言赏析: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毛泽东分析说明:毛泽东的这句话包含有什么样的哲学道理?2.必须学会正确地区分真象和假象,不为假象所迷惑假象是现象的一种,也是本质的表现,但它却是对本质的歪曲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识别假象,提高透过假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假象,说明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识别假象。
3.必须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设置教学情境: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哪些不良诱惑?我们应如何自觉抵制这些不良诱惑?◆不良诱惑(略)◆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1)损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2)使人不思进取,放弃美好追求,影响个人进步和发展。
(3)使人无视法律的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技巧(1)避开诱因。
把引起诱因的实物收藏起来,避开诱因;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主动地避开诱因。
(2)学会拒绝。
婉言谢绝来自朋友的邀请,提高自制力。
(3)联想后果。
遭遇不良诱惑时,想象不能抵制不良诱惑可能带来的恶果,以提醒自己远离不良诱惑。
(4)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才不会觉得空虚、无聊,才会脱离低级趣味,远离不良诱惑。
(5)专时专用。
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进行周密合理的安排,专时专用,使自己的生活有序、充实,从而增强抵抗力。
(6)请人监督。
请同学、朋友、老师和家长等监督自己的行为。
在他们的不断鼓励、鞭策下,战胜不良诱惑。
(7)请学生自己写一句拒绝“黄、赌、毒、网瘾”和“传销”等不良诱惑的警示语。
如:怯懦的人被不良诱惑征服,弱智的人沦为不良诱惑的奴隶。
勇敢的人敢于战胜不良诱惑,聪明的人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抗拒不良诱惑,等等。
◆拒绝不良诱惑,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它们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伤害。
4.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案例分析:古堡擒凶在印度的塔尔沙漠,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堡。
近百年来,这座古堡不断发生商人和马队遭难的事件。
凶手是谁?法医验尸,竟找不到任何伤迹,无奈,只好禁止在此地住宿。
著名探险家乔治无视警告,夜宿古堡,亦遭不幸。
人们“谈堡色变”,百思不得其解,连警方也束手无策。
于是贴出布告用一万卢比重金招贤。
几年后,来了位叫比特利克的老人声称能破此案。
他买了一个大铁箱,一只猴子,一副渔网。
在乔治遇难的大厅里,他给猴子注射了麻醉药,放进张开的渔网内,自己钻进了大铁箱,手里紧握渔网。
午夜,一团黑影从堡顶飞下,扑向猴子,一声惨叫,令人毛骨悚然,比特利克却不慌不忙地收紧了渔网,说:“凶手在此!”网内竟是一种奇怪的红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