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验平台,探索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

移动通信是指在不受空间限制的情况下,通过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方式、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SIM卡、方式和电脑组成实验平台,通过调试和实验,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实验目的-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移动通信实验平台的搭建;- 学习使用SIM卡进行移动通信。

3. 实验内容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SIM卡- 方式- 电脑实验步骤:1. 将SIM卡插入方式;2. 打开方式的设置菜单,找到移动网络设置,并将方式连接到移动网络;3. 在电脑上安装移动通信调试软件;4. 连接方式和电脑,确保二者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5. 打开移动通信调试软件,选择方式SIM卡,并进行一系列测试和调试。

4.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使用SIM卡进行通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方式的移动网络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度等指标,并将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方式可以成功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数据传输速度较快、信号强度较高。

5.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方式能够稳定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数据传输。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移动网络信号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这是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的,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都会受到距离的限制。

6.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成功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和调试。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一:TD-LTE硬件配置(1)实验名称TD-LTE硬件配置(2)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中认识和了解通信网络和设备。

2、使用模拟现网的TD-LTE硬件平台和维护操作网络管理平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无线网络设备之中各个网元设备的工作配置原理,熟练掌握无线网络信令流程,理解无线网络对接数据的含义特征,提高学生对现网设备的安装、维护能力,提高学生对无线网络的开局能力。

(3)实验器材客户端、服务端、CCS2000U用户端程序、ZXSDR B8200 TL200设备物理接口、协议接口。

(4)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图:ZXSDR B8200 TL200是一款支持多频段、多制式的基带单元,可同时支持GSM、UMTS及LTE等多种制式。

仅需进行软件配置和少量的硬件改动,即可将ZXSDR B8200 TL200配置为GERAN基站、UTRAN基站、LTE基站或者GUL多模基站。

ZXSDR B8200 TL200的软件结构分为SDR平台软件层、LTE适应软件层和LTE应用层。

SDR平台软件层:主要实现BSP、OSS和BRS的功能。

LTE 适应软件层:主要实现OAM和DBS的功能。

LTE应用层:实现LTE协议功能,包括控制面子系统、用户面子系统、调度器子系统、基带处理子系统等功能模块。

通过数据配置完成对两个E-UTRAN TDD小区的建立互通。

(5)实验方法1、进入WIN 2008操作系统。

数据配置前,首先打开网管服务器;2、创建子网,填写相关信息;3、创建网元,填写相关信息;4、运营商配置,填写相关运营商信息;5、填写PLMN信息,添加BBU侧设备(说明:各单板放置的位置要和实验室机柜中所用的BBU一致);6、配置RRU,在机架图上点击图标添加RRU机架和单板,右键设备,点击添加RRU,会弹出RRU类型选择框,选中类型即可。

由于有2个RRU故需要增加2次(说明:RRU的类型必须与实际的硬件设备保持一致);7.、时钟配置(默认配置即可);8、光纤配置,是配置光接口板和RRU的拓扑关系(说明:2个RRU需要增加2条光纤);9、物理层端口配置(说明:以太网方式配置参数直接手动改成1000);10、以太网链路层配置;11、IP层配置;12、带宽配置;13、SCTP配置;14、业务与DSCP映射配置;15、静态路由配置;16、OMCB通道配置;17、创建无线网络;18、配置基带资源(说明:此处要配置2条基带资源,两次配置基带资源,若参考功率超出范围,要降低,不能都设为19.9);19、S1AP配置;20、E-UTRAN TDD小区配置(说明:本网元有2个射频单元(2个RRU),需要再创建一个小区);21、数据配置完成;22、测试网管与BBU是否建立连接,数据同步;23、验证数据配置是否正确,小区是否起来。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3. 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4.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5. 熟悉移动通信实验设备和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1.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示波器、频谱分析仪、计算机等;2. 实验软件: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1)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2)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3)观察实验系统工作状态,分析各个模块的作用;4)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1)实验目的: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掌握话音信号的传输特性。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话音信号发生器,了解话音信号的生成过程;2)使用示波器观察话音信号的波形,分析其时域和频域特性;3)总结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3. 调制解调技术(1)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调制解调模块,了解其工作原理;2)搭建调制解调实验系统,进行模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3)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分析调制效果;4)总结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其特点。

4.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信道模拟模块,了解信道特性;2)搭建信道模拟实验系统,进行信道特性分析;3)使用示波器观察信道模拟结果,分析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总结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

5. 实验软件使用(1)实验目的:熟悉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的使用。

(2)实验内容:1)学习MATLAB、C++等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2)使用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和系统仿真;3)总结实验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实验报告_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实验报告_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课程教师胡苏成员姓名成员学号成员分工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二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最大比值合并模型设计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等增益合并模型设计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一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选择合并模型设计1,必做题目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1.1.1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

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

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1.1.3实验仿真(1)实验框图(2)图表及说明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 #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图四:Impulse Response#从频率响应的图可以看出,信号的频率响应失真比较严重。

(3)实验结论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参数,计算瑞利衰落信道的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相干带宽 410*2787.421==τπσc B Hz相干时间 005.01==mc f T s1.2 BPSK/QPSK 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1.2.1 实验目的掌握基于simulink 的BPSK 、QPSK 典型通信系统的链路实现,仿真BPSK/QPSK 信号在AWGN 信道、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者其他无线传输媒介来进行通信的技术。

本实验旨在研究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2. 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掌握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3. 实验设备和材料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平台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通信软件4. 实验内容4.1 移动通信系统基本原理的研究通过实验平台,了解和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

包括信道分配方法、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信噪比分析等。

4.2 移动通信系统参数和性能指标的理解学习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包括频率、带宽、误码率、接入方式等。

通过实验,了解并掌握这些参数及其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4.3 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通过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设备,进行信号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的实验。

了解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掌握调制器和解调器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4.4 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实验验证通过在实验平台上搭建移动通信系统,对其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实验验证。

包括信号传输质量、误码率、抗干扰性能等。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评估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5.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操作和获得的数据,进行实验结果的和分析。

包括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参数和性能指标进行评价,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

6. 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掌握了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

通过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实验验证,我们对移动通信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7. 实验心得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但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我们最终成功完成了实验任务。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提升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多址接入等。

3.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过程,分析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和噪声。

4. 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2. 台式计算机一台;3. 小交换机一台;4. 移动通信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①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②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③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 调制解调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技术,了解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①观察调制解调实验模块,了解调制解调的基本过程;②分析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如调幅(AM)、调频(FM)、调相(PM)等;③通过实验验证调制解调技术的性能。

(1)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编码解码技术,了解编码解码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①观察编码解码实验模块,了解编码解码的基本过程;②分析不同编码方式的特点,如线性编码、非线性编码等;③通过实验验证编码解码技术的性能。

4. 多址接入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址接入技术,了解多址接入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①观察多址接入实验模块,了解多址接入的基本过程;②分析不同多址接入方式的特点,如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等;③通过实验验证多址接入技术的性能。

5. 信号传输与干扰实验(1)实验目的: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传输过程,了解干扰和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2)实验内容:①观察信号传输与干扰实验模块,了解信号传输过程;②分析干扰和噪声对信号的影响,如多径干扰、加性噪声等;③通过实验验证干扰和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设想(3篇)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设想(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通信原理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对通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信号与系统基础实验- 信号波形观察与分析- 信号的时域与频域分析- 系统的时域与频域响应2. 模拟通信原理实验- 模拟调制与解调实验(如AM、FM、PM)- 信道特性分析- 噪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3.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 数字调制与解调实验(如2ASK、2FSK、2PSK、QAM)- 数字基带传输与复用-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4.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 TCP/IP协议栈原理与实现- 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 物联网通信技术(如ZigBee)5. 通信系统设计实验- 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统仿真-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设备- 编写实验报告提纲- 准备实验数据和分析工具2. 实验操作-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 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 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3. 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目的与背景- 实验原理与步骤-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论与讨论- 实验心得与体会四、实验报告格式1. 封面- 实验报告题目- 学生姓名、学号、班级-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实验日期2. 目录- 实验报告各部分标题及页码3. 正文- 实验目的与背景- 实验原理与步骤-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论与讨论- 实验心得与体会4. 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过程中参考的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五、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 实验报告内容完整、结构清晰、逻辑严谨2. 实验原理阐述准确,实验步骤描述详细3. 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结论具有说服力4. 实验报告格式规范,语言表达流畅六、实验报告评价标准1. 实验原理掌握程度2. 实验操作熟练程度3. 实验数据分析能力4. 实验报告撰写质量5. 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通信原理实验,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今后从事通信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一、引言移动通信是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通信信息传递到移动的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移动通信原理的探究,进一步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加深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目的1.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

2. 学习和熟悉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设备。

3. 分析和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三、实验内容1. 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如基站、移动终端、调制解调器等。

3. 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

4. 分析实验结果,移动通信系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四、实验步骤1. 初步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如基站、移动终端、调制解调器等。

3. 搭建实验环境,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

4. 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5. 分析实验结果,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成功模拟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并观察到了一些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和挑战,如信号干扰、信道容量限制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六、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并掌握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

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也认识到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日后的研究和改进奠定了基础。

七、参考文献1.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张旭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年。

2.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李文涛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

3. 《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王新华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1]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1]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和理解移动通信原理,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概念,并在实际的实验中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搭建和测试。

实验器材移动方式终端(方式)电脑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实验原理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数据和声音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方式终端、基站和交换网组成。

移动方式终端是移动通信系统的用户设备,基站主要负责将移动方式终端发送的信号转发到交换网中,交换网则进行信号的路由和处理。

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多址技术来实现多用户通信的能力。

多址技术将频率、时隙和码分用于多用户的通信,使得多个用户可以使用同一个频率进行通信而不互相干扰。

实验中的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CDMA(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即码分多址技术。

CDMA技术通过给每个用户分配唯一的码片序列,使得多用户可以在同一个频段进行通信,而无需频率的划分和复用。

实验步骤1. ,将移动方式终端和电脑连接起来,确保电脑可以识别到移动方式终端。

2. 打开移动通信实验平台的控制界面,并设置相应的参数。

参数包括基站的频率、码片等信息。

3. 在移动方式终端上登录到移动通信系统,并设置相关的用户参数。

用户参数包括方式号码等信息。

4. 开始进行通信测试。

可以发送短信、拨打方式等方式进行测试。

5. 分析测试结果,根据信号质量和通信质量等指标评估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试,我们成功地搭建了移动通信系统,并进行了相关的通信测试。

实验结果显示,移动通信系统具有较好的信号质量和通信质量,能够满足用户的通信需求。

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和CDMA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的搭建和测试过程使我们更加熟悉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相关参数的设置。

我们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移动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移动方式、无线网络等领域。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一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一
1.进入BBU机构选择BP2板,选择“ optical Fiber”光纤,A端接到BPU第一个光接口,B端接到BBU;
2.连接BBU保护地线,检查RRU是否上电成功(绿灯即为成功);3,连BBU,BPL极到RRU。
查询(一)到(六)配置结果。
(七)LMT配置
1.进入LMT终端并双击“EMOS jar”进入“LMT配置中心”;
(二)组网与维护
1.基带射频组网:ZXSDR、B8200、TL200支持和RPU的星形链形组网、两者通过光纤连接。
2.对ZXSDR,B8200,TL200的操作维护包括远端维护的本地维护E1接口:
物理接口:
VSB:CC数据更新;RET:CC与GPS天线相连的外部接D
BE:BUGLMTCC ;ET:HD/ETH1
9.创建宽带资原组;
10.创建静态路由3条,分别到MME,XGW.OMC;
11.创建SCTP在信令的地址,配置CMO通道;
12.配置天线设备,创建天线组(2根);
13.增加RF Cable,再加一个2号端口的RF Cable;
14.无线资源口,基带资源配;
15.创建信令SIAP端口,创建小区;
16.版本下载并升及单板(查看进度条是否有无配通,若不通,进行部分修改);
内移动性管理功能负管理功能,负荷管理小区间干扰协调。X2接口管理和错误处理功能、跟踪功能。
四、实验方法
(一)物理设备配置:
1.进WIN;2.打开网关服器; 3.打开客户端;4.创建子网;5.创建网元(建一个);6.运营商配置;7.填写RLMN信息(移动国家码:460,移动网各码:07);8.添加BBU例设备(各单板放置的位置和实验机柜中所用的BBV一致); 9.配置RRU(有2个RRU需要增加2次); 10.配置BPL无D设备(设备有3个光D,要修改2个,先把无D率修改为10G); 11.光纤配置(2个RRC需要2条光纤); 12.时钟配置。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1. 引言
本次实验以移动通信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不同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场景。

2. 实验目的
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学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实验步骤
3.1 基础知识准备
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准备。

包括移动通信的概念、基本原理、常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3.2 实验仪器和设备准备
准备实验中所需的仪器和设备,包括信号发生器、移动通信终端、移动通信基站等。

3.3 实验过程和数据采集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

3.4 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结果讨论,探讨不同移动通信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应用场景。

4.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1:
实验数据2:
实验数据3:
5. 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得出了以下:
1:
2:
3:
6. 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

实验结果验证了移动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 . 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2] , 赵六.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前景[J]. 电信科技,2023,10(2):12-18.。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实验一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一、实验目的1.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二、实验内容1.按网络结构连接各设备,构成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2.完成有线→有线、有线→无线及无线→有线呼叫接续,观察呼叫接续过程,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用实验箱及示波器观测空中传输的话音波形。

三、基本原理图1-1是与公用电话网(PSTN )相连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

图1-1 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这样庞大复杂的系统无法放在实验桌上由同学自己动手做实验。

将系统合理简化得到图1-2,它将图1-1实际系统全部交换机EX 及MSC 合并成一部交换机;基站BS 及移动台MS 各选用一台;有线电话采用二部。

它与图1-1实际系统在包含的各种功能设备(交换机、基站、移动台及有线电话)、系统基本网络结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及系统功能等特征方面是相同的。

图1-2 简化的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三类: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及无绳电话系统,它们的功能及应用场合各不相同,但它们涉及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技术是相同的。

移动通信的多址方式主要有FDMA 、TDMA 、CDMA 三大类。

FDMA 系统一般为模拟移动通信制式,TDMA 及CDMA (实际上,通常为TDMA/FDMA 及CDMA/FDMA 混合多址方式)为数字移动通信制式。

在图1-2中,BS 、MS 实际选用基于FDMA 技术、采用数字信令的中国CT1无绳电话,EX 选用小型程控交换机,TEL 为有线电话。

为了测试上述小型移动通信系统无线部分的功能,采用了一台实验箱(SDT ),构成一套完整的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如图1-3所示。

图1-3 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按照图1-3的布局顺序放置并连接设备,就构成了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本系统可实现以下呼叫通话功能:(1)无绳手机呼叫有线电话(无线呼叫有线); (2)有线电话呼叫无绳手机(有线呼叫无线); (3)有线电话呼叫有线电话(有线呼叫有线)。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学习,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搭建与方法。

2. 实验原理移动通信是利用无线电波实现不同地点之间的通信。

它主要涉及无线信号的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和无线传播模型的建立等方面。

实验中,我们将使用模拟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通过无线信道进行通信。

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通过调制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通过无线信道传输到基站设备。

基站设备接收到信号后,通过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并将信号传输到目标终端设备。

3. 实验步骤本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包括模拟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的连接。

2. 配置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的通信参数,确保双方能够正常通信。

3. 进行实验,观察信号发送和接收的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移动通信原理的有效性。

5.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和讨论。

4.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完成了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实验数据表明,在合适的通信参数配置下,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移动通信原理的几个重要结论: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对信号的传输有较大影响,合理的信道参数配置能够提高通信质量。

调制解调技术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技术,能够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进行传输。

无线传播模型的建立是移动通信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我们预测信号的传播效果和覆盖范围。

5. 实验与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对移动通信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实际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进行,我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细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实验指导老师的帮助,我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取得了满意的实验结果。

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掌握了移动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正式样本

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1665Report The Progress In Work And Life, Including The Recent Work Situation,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Feedback On Problems, And The Deployment Of The Next Stage Plan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示范文本)编制: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正式样本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正式样本使用注意:该报告资料可用在工作生活中按规定定期或不定期汇报进度,汇报内容包括近一段的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反馈,下一段计划的部署,以保证计划有效地进行。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数字环提取位同步信号的原理及对信息代码的要求。

2、掌握位同步器的同步建立时间、同步保持时间、位同步信号同步抖动等概念。

二、实验内容1、观察数字环的失锁状态和锁定状态。

2、观察数字环锁定状态下位同步信号的相位抖动现象及相位抖动大小与固有频差的关系。

3、观察数字环位同步器的同步保持时间与固有频差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1、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2、20M双踪示波器一台一台四、实验步骤1、安装好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

2、插上电源线,打开主机箱右侧的交流开关,再按下开关POWER301、POWER302、POWER401和POWER402,对应的发光二极管LED301、LED302、LED401和LED402发光,CDMA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均开始工作。

3、发射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扩频”均拨下,“编码”拨上,接收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跟踪”均拨下,“调制信号输入”和“解码”拨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部署和调试技术。

二、实验原理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移动方式系统、蜂窝网络、卫星通信系统等。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无线信道传输语音、数据等信息。

主要包括移动终端、基站子系统、网络控制子系统和运营支撑子系统。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本次实验所需设备和材料如下:1. 移动通信设备测试平台2. 移动终端(方式、平板等)3. 电脑及相关软件四、实验步骤1. 设备准备,将移动通信设备测试平台连接至电脑,并将移动终端连接至设备测试平台。

2. 实验环境配置在电脑上安装移动通信设备测试平台所需的驱动程序和软件,并完成相应的环境配置。

3.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包括方式通话测试、网络连接测试等。

4. 数据采集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测试平台采集各项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和统计。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中采集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结果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案。

六、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我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七、实验心得与体会本次实验让我对移动通信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增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共同完成了实验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八、参考文献1. X.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2. X. 无线通信原理与技术[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以上为移动通信实验的报告内容,总字数1500字。

实验报告重点介绍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与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实验心得与体会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1 确定移动通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注:移动通信的发展背
景和应用情况)
1.2 确定实验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注:例如:了解移动通信网
络的架构和原理,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测试方法等)
二、实验装置与材料
2.1 实验所用的移动通信设备和器材(注:例如:方式、基站、天线等)
2.2 实验所需的其他材料和工具(注:例如:电源、连接线等)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3.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注:例如: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实验
原理等)
3.2 实验所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注:例如:确定实验测量参数、设置实验场景等)
3.3 实验中涉及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注:例如:使用仪器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使用Matlab进行数据处理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测量数据的统计和整理(注:例如:原始数据的整理和处理)
4.2 实验结果的展示和解释(注:例如:绘制图表、计算指标等)
4.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注:例如:与理论值的比较、不确定度分析等)
五、实验结论
5.1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注:例如: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得出建议等)
5.2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注:例如: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进的思路和方向等)
六、参考文献
6.1 实验所用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6.2 引用文献的格式和标注方式(注:例如:APA格式、IEEE 格式等)
七、附录
7.1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注:例如:实验数据原始记录、实验设备的图片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法律名词1:注释1(注:例如:法律名词解释)
2. 法律名词2:注释2(注:例如:yyy法律名词解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网络的实验平台,深入理解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原理,以及掌握通信系统的各种性能参数的测试方法。

2. 实验环境- 实验平台:移动通信实验平台- 软件工具:MATLAB、Simulink3. 实验内容3.1 系统参数设置在实验前,我们首先需要设置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参数,包括频率、带宽、调制方式等。

根据实验平台的要求,我们设置了以下参数:- 频率:2GHz- 带宽:10MHz- 调制方式:QPSK3.2 建立传输链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信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传输链路传输。

我们使用Simulink软件建立了传输链路,包括信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和信宿等模块。

信源模块产生待发送的信息信号,经过调制器进行调制后,经过信道进行传输,最后经过解调器解调得到接收到的信息信号,并送到信宿模块进行处理。

3.3 信道衰落模拟在实际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信道往往会受到衰落的影响,导致信号质量下降。

为了模拟这种情况,我们在实验中引入了衰落信道。

通过设置衰落信道的参数,例如路径损耗、多径延迟等,我们可以模拟真实环境下的信道衰落情况。

3.4 误码率测量误码率是衡量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测试系统的误码率,我们在实验中发送了一定数量的测试信号,经过信道传输后,接收端进行误码率的统计和计算。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评估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

4.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试,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

在误码率测量实验中,我们计算了系统在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率曲线,得到了系统的性能曲线。

通过分析曲线,我们可以发现系统在低信噪比下误码率明显增加,而在高信噪比下误码率较低。

此外,在信道衰落模拟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信号经过多径传播后,接收端信号质量下降较大。

我们还对比了不同路径损耗和多径延迟条件下的信号质量,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路径损耗越大、多径延迟越长,信号质量越差。

移动通信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传递了信息和推动了社会发展。

本篇文章将介绍我所参与的一次移动通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基于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系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

2. 实验步骤首先,我们需要了解GSM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GSM系统由移动台(Mobile Station)、基站子系统(Base Station Subsystem,BSS)和网络子系统(Network Subsystem,NSS)组成。

移动台包括手机和SIM卡,BSS包括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和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NSS包括移动服务交换中心(Mobile Switching Center,MSC)和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等。

接下来,我们需要搭建实验环境。

我们使用了一台计算机作为MSC,通过连接BSC和BTS来模拟GSM系统。

在计算机上安装相应的软件,配置网络参数,并进行必要的调试。

然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

首先,我们测试了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通信。

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操作,我们验证了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

接着,我们对通信系统进行了负载测试。

通过增加并发用户数和通信量,我们测试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容量。

同时,我们还对通信质量进行了评估,包括信号强度、通话质量等指标。

最后,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和改进建议。

3.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移动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容量与并发用户数和通信量密切相关。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⒈引言⑴实验目的⑵实验背景⒉系统架构和技术原理⑴移动通信系统架构⑵无线信号传输原理⑶调制解调技术⑷多路复用技术⑸传输介质⒊实验设备与软件环境⑴实验设备列表⑵软件环境需求⒋实验步骤⑴实验准备⑵实验步骤说明⒋⑴步骤1:搭建基站⒋⑵步骤2:配置移动终端⒋⑶步骤3:进行通信测试⒌实验结果与分析⑴信号质量测试结果⑵带宽利用率分析⑶成功率和丢包率分析⒍实验总结⑴实验心得体会⑵实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⒎附件附件1:实验所需材料清单附件2:实验数据记录表注释:- 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包括基站和移动终端等相关组件的布局和连接方式。

- 无线信号传输原理:涉及传输媒介、信号的传输方式和调制解调等基本原理。

- 调制解调技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及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 多路复用技术:用于在有限的传输资源上同时传输多个信号的技术。

- 传输介质:指移动通信系统中传输信号所使用的媒介,如光纤、电缆、无线等。

本文档涉及附件:⒈附件1:实验所需材料清单该附件列出了进行移动通信实验所需的所有设备和材料清单,方便实验人员进行准备工作。

⒉附件2:实验数据记录表该附件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以供后续分析和总结。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无线信号传输原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无线信号传输原理指通过无线方式传输信号的技术原理。

⒉调制解调技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调制解调技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及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⒊多路复用技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多路复用技术指用于在有限的传输资源上同时传输多个信号的技术。

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范文

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数字环提取位同步信号的原理及对信息代码的要求。

2、掌握位同步器的同步建立时间、同步保持时间、位同步信号同步抖动等概念。

二、实验内容1、观察数字环的失锁状态和锁定状态。

2、观察数字环锁定状态下位同步信号的相位抖动现象及相位抖动大小与固有频差的关系。

3、观察数字环位同步器的同步保持时间与固有频差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1、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2、20M双踪示波器一台一台四、实验步骤1、安装好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

2、插上电源线,打开主机箱右侧的交流开关,再按下开关POWER301、POWER302、POWER401和POWER402,对应的发光二极管LED301、LED302、LED401和LED402发光,CDMA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均开始工作。

3、发射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扩频”均拨下,“编码”拨上,接收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跟踪”均拨下,“调制信号输入”和“解码”拨上。

此时系统的信码速率为1Kbit/s,扩频码速率为100Kbit/s。

将“第一路”连接,“第二路”断开,这时发射机发射的是第一路信号。

将拨码开关“GOLD3置位”拨为与“GOLD1置位”一致。

4、根据实验四中步骤8~11的方法,调节“捕获”和“跟踪”旋钮,使接收机与发送机GOLD码完全一致。

5、根据实验五中步骤6~7的方法,调节“频率调节”旋钮,恢复出相干载波。

6、用示波器双踪同时观察“整形前”和“整形电平”,并将双通道置于直流耦合,零电平、电压设为一致。

调节“整形”旋钮,使整形电平置于“整形前”波形上部凸出部分。

用示波器观察“整形后”的波形,并与“整形前”比较,如完全相同,则整形电平调节正确。

7、用示波器观察接收机“BS”信号,该点即为接收机恢复出的位同步信号,将其与发射机的“S1-BS”进行比较。

8、改变系统的信码速率,按“发射机复位”和“接收机复位”键,通过与发射机的“S1-BS”对比观察“BS”信号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课程教师胡苏1,必做题目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1.1.1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

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

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1.1.3实验仿真(1)实验框图(2)图表及说明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 #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图四:Impulse Response#从频率响应的图可以看出,信号的频率响应失真比较严重。

(3)实验结论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参数,计算瑞利衰落信道的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相干带宽 410*2787.421==τπσc B Hz相干时间 005.01==mc f T s1.2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1.2.1实验目的掌握基于simulink的BPSK、QPSK典型通信系统的链路实现,仿真BPSK/QPSK 信号在AWGN信道、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1.2.2实验作业1.基于simulink搭建BPSK/QPSK通信链路,经过AWGN信道,接收端相干解E N为0~10dB时(间隔:1dB)误码调,仿真并绘出BPSK和QPSK信号在0b性能曲线。

仿真参数:a)仿真点数:106b)信源比特速率:1Mbps。

2.在1的基础上,信号先经过平坦(单径)瑞利衰落,再经过AWGN信道,假设接收端通过理想信道估计获得了信道衰落值(勾选衰落信道模块的“ComplexE N为0~40dB时(间path gain port”)。

仿真并绘出BPSK和QPSK信号在0b隔:5dB)误码性能曲线。

信道仿真参数:最大多普勒频移为100Hz。

1.2.3实验仿真(1) 实验框图图一经过AWGN的BPSK/QPSK通信链路图二经过RAYLEIGH+AWGN的BPSK/QPSK通信链路(2)图表及说明图三经过AWGN的BPSK/QPSK通信链路的误比特率#由上图可知,BPSK与QPSK误比特率表现相一致,且随着Eb/No的dB数增加,10 ,说误比特率下降速度变快。

当Eb/No=10dB时,两者的误比特率已经下降5明此时已经能够保证较高的数据传输准确度。

而从总体上来看,BPSK与QPSK 的误比特率性能曲线与理论是相契合的,说明链路搭建正确,实验现象成功。

图四经过RAYLEIGH+AWGN的BPSK/QPSK通信链路的误码率#由上图可知,经过瑞利平坦衰落后,BPSK/QPSK的误码特性发生了变化:首先10 ;其次是误比特是在同等Eb/No的条件下,误比特率显著升高,10dB时为2曲线呈线性变化,这进一步说明了瑞利平坦衰落信道对信号的影响。

(3)结论1.BPSK与QPSK的误比特率表现一致,而在误符号率上QPSK是BPSK的两倍;2.瑞利平坦衰落信道对误比特率有一定程度的线性影响。

3.瑞利信道的多普勒频移越大,则最终的误比特率也会越大。

2,选作题目2.1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2.1.1实验目的1.掌握基于simulink的单发多收(SIMO)16QAM仿真通信链路2.仿真SIMO 16QAM信号在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不同接收分集数、不同合并方式下的误比特率性能。

2.1.2实验内容1.掌握单发多收(SIMO)的原理,利用分集技术,搭建单发多收通信系统框图。

2.利用MATLAB中simulink所包含的通信系统模块搭建基于各种分集技术类型的单发多收通信链路。

3.改变各个方式的分集数,搭建新的通信系统链路。

4.比较上述各链路的误比特率,记录并分析。

2.1.3实验原理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引起的瑞利衰落、时延扩展以及伴随接收机移动过程产生的多普勒频移使接收信道受到严重的衰落;阴影效应会使接受的信号过弱而造成通信的中断;信道存在的噪声和干扰,也会使接收信号失真而造成误码。

因此,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需要采取一些信号处理技术来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

其中,多天线分集接收技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常见的方法。

分集接收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接收到的多个衰落独立的信号加以处理,合理地利用这些信号的能量来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

分集技术总体来说分为两类,针对阴影衰落的宏观分集和针对微观衰落的微观分集。

本实验主要注重微观分集。

分集技术对信号的处理包含两个过程,首先是要获得M个相互独立的多径信号分量,然后对它们进行处理以获得信噪比的改善,这就是合并技术。

合并方式共分为三种,选择合并、等增益合并和最大比值合并。

选择合并是最简单的一种,在所接收的多路信号中,合并器选择信噪比最高的一路输出。

最大比值合并会将所有路信号的能量和信息都利用上,会明显改善合并器输出的信噪比。

基于这样的考虑,最大比值合并把各支路信号加权后合并。

各路信号权值用数学方法得出。

等增益合并性能上不及最大比值合并,但是却容易实现得多,其主要思想是将各路信号赋予相同权值相加。

2.1.4实验仿真总体框图选择合并,M=2选择合并,M=3#在选择合并时,将两路独立信号的幅度作对比,以此作为功率判决来决定选取哪一路信号等增益合并,M=2等增益合并,M=3#在等增益合并当中,由于调制解调与信号的幅度有关,所以对信号赋予相同的权值要使最后信号的幅度归一,故增益都为1/M。

最大比值合并,M=3 #最大比值合并现实中不太容易实现,但在仿真情况下,却可以将每路信号幅度提取出来作为权值的参照,由于噪声功率都一样,所以只需权值与相应信号幅度成正比。

此外,同样也要进行归一化处理。

产生独立信号#由于合并技术要求得到多个衰落独立的信号,故选取不同高斯信道并对瑞丽信道设置不同的initial seed 来使信号的衰落独立。

2.1.5 性能分析选择合并性噪比:其中ξ是无分集平均性噪比,)(s p ξ是s ξ的概率密度函数,M 是分集数。

最大比值合并信噪比: ∑⎰=∞==Mk s s s s k d p 101)(ξξξξξξξξM Mk k mr ==∑=1其中,k ξ是每一路信号平均性噪比,ξ是无分集平均性噪比,M 是分集数。

等增益合并信噪比:其中,b 与信号幅度和瑞利分布相关,ξ是无分集平均性噪比,M 是分集数。

基于上述分集信噪比改善,实验的误码率也从侧面予以印证:#从#图中可以看到,通过选择合并方式能够显著的减小误码率,并且随着Eb/N0的增加而更好的显示出性能优越;相对比不同的分集数可看出,分集数的增加能有效地减小误码率。

]4)1(1[]2)1(2[2122πξπξ-+=-+=M b M M Mb MN eq#由图可看到,三种合并方式都能显著地减小误码率,在分集数为二的情况下,效果最好的是最大比值合并,等增益次之,都优于选择合并;而与上图相比,可以看出二重分集下的最大比值合并性能甚至优于三重分集的选择合并。

误码率分析:在这两张反应误码率的曲线图中,很好的符合了理论公式中由信噪比的改善所带来的误码率的降低,也反应了分集数的增加对系统性能的改善。

2.1.6实验结论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引起的瑞利衰落、时延扩展以及伴随接收机移动过程产生的多普勒频移使接收信道受到严重的衰落,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抗衰落的措施来提高系统性能。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小组学习研究了对三种不同分集合并技术在改善系统性能方面的效果的课题实验。

通过仿真实验得出的不同分集的误码率,分集技术能有效地减小误码率从而提高系统性能;而通过对误码率曲线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三种分集合并技术,等分集前提下,最大比值合并优于等增益合并优于选择合并;而对于同一合并技术,增加分集数能优化其性能。

3 实验总结与体会经过本次课程设计,小组成员都得到了不小的收获:第一,熟悉了simulink模块并初步掌握了如何构建仿真系统;第二,通过对无线信道以及BPSK、QPSK 典型通信系统的链路的仿真,了解了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掌握了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通过仿真数据以及计算得到了BPSK/QPSK信号在AWGN信道、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误码性能;第三,通过仿真SIMO 16QAM信号在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不同接收分集数、不同合并方式下的误比特率性能的实验系统,进一步了解到分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抗信道衰落技术,本此仿真对simo 系统采用的3种常见的分集合并技术选择合并,等增益合并和最大比值合并进行分析研究,对系统采用162QAM 调制、平坦瑞利衰落信道的情况下,仿真结果表明3种分集合并方式对改善系统性能都有很大贡献,具体来说:分集数越多系统性能越好;且在等分集下最大比值效果最优,选择合并效果较差,但三种合并技术的算法复杂度正好相反,经过反复分析比较,等增益合并是一种复杂度与性能折中较好的一种分集合并方式。

附录:SIMO系统仿真模块详解(1)无分集模型:#其中瑞利信道参数如下所示:#设置成100Hz多普勒频移以便于后期对误码率的观察更为容易,题目中要求此瑞利衰落为平坦衰落,故选择Flat多普勒频谱类型,将Initial seed设置成19或者也可以为其他任意值。

在通过高斯信道后有一个增益补偿的过程,这是因为瑞利信道主要是对信号幅度的衰落,如果不进行补偿则会造成极高的误码率,使实验无法正常运行。

#其中高斯信道参数如下所示:#其中符号周期取2倍码元周期,Initial seed设为随机值以保证噪声随机性(2)接收分集模型:#其中,有三个独立的瑞利平坦衰落信道,并分别加入高斯白噪声和进行增益补偿,最后输出三路独立的衰落信号,受到的主要影响是多普勒频移。

三路瑞利平坦衰落的参数为:#这样就可以保证瑞利衰落相互独立,高斯信道同理,只需将Inital seed设为不同值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瑞利信道输出的Gain值(增益/衰落值)经过了一个幅度平方模块,这是为了在之后的选择合并与最大合并中作为重要参考元素而如此使用。

三个Display模块在本模型中没有特殊的含义,只是为了辅助观察每一路瑞利衰落信道幅度平方值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