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教学的设计
以“生活案例”为线索——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
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实 验 探 究 一 : 已 知 2 N O 2( g ) △H=57.2kJ·mol-1
N 2O 4( g )
(红棕)色 (无)色
学生活动:将两只充有二氧化氮的平衡球分别浸入盛有冷
水和热水的烧杯中,持续一段时间直到颜色不再发生变化为
止,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引导:由实验可得,温度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其移动
增大 c(SCN-)
减小c(Fe 3+)
减小 增大
预测平衡移 Q与K关系
动方向
Q<K
平衡正向移 动
Q<K
平衡正向移 动
Q>K
平衡逆向移 动
预测现象 红色加深 红色加深 红色变浅
实验探究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将KSCN溶液与FeCl3溶液混合,溶液呈红色。在这个反应
体系中存在下述平衡:
Fe3++3SCN- Fe(SCN)3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播放“生活提示”中的一段视频“CO中毒病
人的救护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压氧舱救治CO中
毒患者运用了什么高深的原理呢?今天我们就从影响化学平
衡的条件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引导学生利用平衡常数,判断
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引导学生回顾什么叫化学平衡
移动,平衡常数与温度有关,下面我们先探究温度对化学平
学生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已经知道可逆反应最终要趋于
化学平衡状态,但不能定量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了解温
度、浓度、压强等外界条件能使化学平衡状态发生移动,但
不知道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将怎样移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题目:《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2)能够描述平衡常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3)理解温度、浓度和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运用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探究化学平衡条件的规律;(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2)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3)理解温度、浓度和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教学难点:(1)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2)理解温度、浓度和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引导学生回顾反应的平衡状态;(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平衡?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达到平衡?2.知识授课(30分钟):(1)向学生介绍平衡常数的概念,并从理论角度解释其意义;(2)介绍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3)解释温度、浓度和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结合例子进行讲解。
3.实验操作(60分钟):(1)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选择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进行观察;(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记录下反应物浓度和反应物比例关系,并进行分析与比较;(3)学生讨论不同条件下化学平衡的变化规律,并总结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4.实验报告与讨论(30分钟):(1)每个小组汇总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报告;(2)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和规律;(3)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拓展(15分钟):(1)教师进行知识梳理,总结本课所学内容;(2)提醒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学习,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深化对化学平衡条件的理解。
化学教案:化学反应平衡的调节与控制
化学教案:化学反应平衡的调节与控制一、引言化学反应平衡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许多重要概念和原理,并对实际应用产生深远影响。
本篇文章将探讨化学反应平衡的调节与控制方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条件控制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减小副反应产物、增强产物纯度等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二、调节与控制方法1. 温度调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利奥·查托列其法则,增加温度可促进反应正向进行,降低温度则有利于偏移到逆向方向。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所研究体系的热力学参数和活化能大小,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温度来调节化学反应平衡。
2. 压力/浓度调节根据布尔-亨利定律,溶解性气体在溶液中的浓度与气相压力成正比。
因此,在涉及气体参与反应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操作压力或者溶解气体于溶液中的浓度来调节反应平衡。
通过控制压力或浓度,可以使得平衡反应向所需方向进行。
3. 反应物添加与副产物去除在一些反应体系中,通过适当调节原料浓度和加入化学试剂,可使某一种有利于正向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增加,从而使反应向正向方向发展。
另外,在做有机合成时,可以通过及时去除副产物,避免副产品参与后续的反应,保证目标产物的纯度。
4. 催化剂的使用催化是一种常见的调节和控制化学反应平衡的方法。
催化剂能够降低活化能并提高反应速率,但不直接参与反应本身。
通过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并优化其添加方式和条件,可以有效改变反应体系中各组分之间的平衡状态,实现高效催化。
5. 溶液pH值及溶媒选择酸碱性条件对许多溶液中发生的各类酸碱/氧还原等平衡体系起着重要作用。
在实验设计中合理选择溶液pH值和溶剂类型,并确保在适宜范围内调节pH值或残群离子等因素,可以通过改变其平衡关系来控制化学反应。
三、实例分析以铁与硫生成硫化铁(Fe+S=FeS)为例,我们可以探讨如何通过调节与控制方法来达到理想的反应平衡。
首先,在温度方面,根据热力学计算和实验经验可知,在普通条件下该反应呈现逆向偏离。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化学平衡教学设计1设计思路:在复化学平衡状态特征的基础上,引入化学平衡移动并分析平衡移动本质原因。
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几个主要外因分析不同因素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并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在理解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图像对应外界因素的变化。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外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认识其一般规律。
2.结合图像分析外界条件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图像推测外界条件的变化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归纳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工业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讲述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学会先复。
教学过程:1.引入提问:请学生回答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提问:其中“变”的含义是什么?从中分析化学平衡状态改变的原因。
学生分析过程平衡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得出平衡发生移动的本质原因:改变外界条件后,V正≠V逆,与V正、V逆增大减小无关,只与其相对大小有关。
所以影响反应速率的外因可能会影响平衡状态。
2.复不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浓度影响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提问:移动方向有什么特点?2)压强影响注意适用体系适用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体系。
对于可逆反应:aA(g) +bB(g) cC(g)+dD(g)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
①若a+b≠c+d,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②若a+b=c+d,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平衡不移动。
提问:移动方向有什么特点?提问:增大压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对于一个在恒容的密闭中进行的反应,向其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是否移动?恒压时充入稀有气体和上面哪一种情况是等效的?3)温度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2.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教学设计)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化学平衡》教学设计第二节第三课时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到平衡移动的概念。
【讲解】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如果改变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原来的平衡状态会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提问】那平衡移动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看图示。
【投影】【讲解】那么由此可以看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就是条件发生了改变,导致正反应与逆反应的速率不相等,从而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导致平衡发生了移动。
【提问】化学移动的方向我们如何来判断呢?Fe(SCN)(浅黄色)(无色)(红色【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填写学案。
溶液颜色变深溶液颜色变深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对科学研究的深度理解。
结论对可逆反应Fe3++3SCN-Fe(SCN)3,分别增大c(Fe3+)和c(SCN -)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滴加NaOH溶液,由于3OH-+Fe3+===Fe(OH)3↓,减小了Fe3+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教师】工业生产上常采用增大廉价反应物的浓度,来提高贵重物质转化率的措施,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学生】根据刚刚学习到的知识,填写学案中的表格。
【总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参与反应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①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使得v(正)大于v(逆),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①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使得v(正)小于v(逆),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浓度改变时平衡移动的图像是怎样的。
【讲解】①平衡正向移动①平衡逆向移动【过渡】压强对化学平衡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我们由接下来的实验进行探讨。
【学生】原理2NO2(红棕色)N2O4(无色)混合气体颜色瞬间加深,又逐渐变浅N2O4(2.2.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一、化学平衡的移动1、定义2、图示:3、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条件改变,v正≠v逆。
高中化学_第2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内容。
本节课选取了平衡速率问题的重要知识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同时也是高考的难点和高频考点。
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了以一定的了解,知道温度、浓度、压强可以影响化学平衡。
上节课也学习了利用浓度商Q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大小比较判定平衡的移动方向。
本节课在教学中侧重了从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结合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从本质上探究了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本节课中心线是根据浓度商与平衡常数的大小判断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得出这些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
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的移动因素的考察有个初步全面、系统的认识。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第二章化学反应的限度考察上处于核心地位。
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高,它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的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必修模块只学习了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了以一定的了解,知道温度、浓度、压强可以影响化学平衡。
上节课也学习了利用浓度商Q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大小比较判定平衡的移动方向。
本节课在教学中侧重了从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结合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从本质上探究了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基础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已经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能力有参差不齐,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助,共同提高。
极大的锻炼了学生思维水平和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设计思想有一定提高。
二、本课教学目标设计1. 基本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63张)
A.120℃,4 h C.60℃,4 h
B.80℃,2 h
(5)①C ②乙醇脱水生成了乙醚
D.40℃,3 h
②当反应温度达到120℃时,反应选择性降低的原因可能为_____。
【解析】(1)液体混合一般应将密度大的液体加入密度 小的液体中。(2)加沸石或碎瓷片可防止液体暴沸。 (3)该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升温可加快反应速率。及 时将乙酸乙酯蒸出,减小生成物浓度,使平衡向正反 应方向移动,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4)从催化剂重 复利用、产物的污染、原料被碳化角度分析。(5)①从 表中数据综合分析,升高温度转化率提高,但120℃时
逐渐失去结晶水。
冷却时,_C_o_C__l又2
结合结晶水
(3)不同条件下乙酸乙酯的水解。 ①配制样品溶液
实验现象:三支试管都产生分层现象。下层是水溶 液,分别显_橙__、_红__和_蓝__色。 结论与解释:乙酸乙酯_不__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浮于 水面。甲基橙在水和酸中分别呈现_橙__色和_红__色,石 蕊在碱性溶液中呈_蓝__色。
2.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样品准备:用一支 50 mL注射器抽取 30 mL红棕色的NO2气体, 封住注射孔
结论与解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②推压活塞:用力 压缩活塞,使注射 器内气体的体积缩 小到15 mL,观察气 体颜色的变化
气 _深_体_(颜压色缩先变 时)、再变__浅_
(压缩后)
③提拉活塞:用力 提拉活塞,使注射 器内气体体积增大 到40 mL。观察气体 颜色的变化
蓝色
粉红色
加水稀释溶液,平衡正向移动,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
粉红色。
2.温度改变时的变化:
CoCl2 g6H2O噲垐25垐℃垐~52垎℃垐 CoCl2 g2H2O噲垐90垎℃垐
高中化学反应平衡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平衡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
3. 能够解释化学反应平衡的变化过程。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2. 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
3. 化学反应平衡的变化过程:平衡恢复、平衡失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及其变化过程;
难点: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化学教材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烧杯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通过实验或案例引入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
1. 介绍化学反应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
三、实验操作
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并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操作。
四、讨论与总结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引导他们总结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
五、拓展延伸
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拓展化学反应平衡的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及变化过程展开,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中化学_高中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时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用勒•夏特列解释实验现象。
2.学会利用比较Q与K的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类比迁移,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创造性思考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具准备课件、学生实验仪器和试剂等教学方法回顾梳理——实验探究新观念——新问题研讨——点拨引领——变式练习——拓展提升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两个问题【导入】1、某自来水厂在用液氯进行消毒处理时还加入少量液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O H2O+NH2Cl,NH2Cl比HClO稳定。
加液氨能延长液氯杀菌时间,这是为什么呢?高一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并且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如果条件改变,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过渡导入】是否能够改变反应条件使可逆反应向合成氨方向移动以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板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化学平衡的移动【设疑】反应条件的改变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如何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若平衡移动的结果是体系中产物浓度(或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增大,则平衡正向移动。
【板书】二、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温度【实验演示】将2NO2(g)= N2O4(g)平衡体系分别置于热水、室温、冰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从反应速率角度、Q和K的大小关系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
温度升高正逆速率增大,但V正<V逆,平衡逆向移动;因条件改变瞬间,Q不变,则K减小。
观察、回答热水:颜色变深,二氧化氮浓度增大,平衡向左移动。
由于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吸热,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冰水:颜色变浅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说课》精品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
哈伯
博施
格哈德· 埃特尔
确定合成氨 的浓度、温 度、压强、 催化剂等条 件,并设计 了循环工艺
改进压强、 催化剂和设 备等条件, 实现了哈伯 的合成氨法 工业化生产
将固体表面 化学应用于 合成氨的原 料的氮气的 提取,提高 经济效益
诺贝尔奖
作 用
激发兴趣
问题提出
化学
增大压强,反应正向进行; 减小压强,反应逆向进行
改变压强,各物质浓度改变,但Q不变,平衡不移动
增大压强,反应正向进行; 减小压强,反应逆向进行
(3)实验取证
化学
迅速 压缩
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化学
迅速 拉开
颜色:先变浅,后变深 增大压强,反应正向进行; 减小压强,反应逆向进行
(4)分析获取结论
化学
,
不变,当增大[ H+], Q < K, 反应向Q增大的认识方向进行,即正向进行。
新平衡时: Q*= K,
[H+]的增加并未抵消,只是减弱
实验探究
K和Q分析
化学
作
作
用
用
激发热情,体验探究过程 体会理论分析的意义
落 实
1. 使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产生影响;使用K和 Q进行平衡的移动及移动程度的分析;
化学
增大压强,反应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进行 减小压强,反应向气体体积增加的方向进行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改变 不影响平衡
活学现用
化学
合成氨
合成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压强条件呢? 增大体系压强
K和Q的分析
作 用
初步形成结论
演示实验
作 用
验证结论
鲁科版选修4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三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王永飞一、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知道温度、浓度、压强等反应条件的改变将使化学平衡状态发生移动,但不知道条件改变使化学平衡如何移动以及为什么移动。
本节内容在化学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对化学平衡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将必修二学过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剖析,系统性好,理论性强,并且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且在刚学习了“化学平衡”、“平衡转化率”、“平衡常数K”、“浓度商Q”等理论,了解了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平衡有影响等内容,这些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进行本节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及移动方向的判断。
2、掌握从浓度商Q与平衡常数K之间的大小关系分析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归纳出平衡移动的规律并加以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演示、分析、讲述、讨论等方式,将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并加以总结归纳。
2、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演示,分析、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通过探究、讨论等方式,发散思维,体验将知识合理利用后的成就感、喜悦感。
四、教学重、难点:1、知识上的重难点:重点:从浓度商Q与平衡常数K之间的大小关系分析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总结平衡转移规律。
难点: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方法上的重难点:从浓度商Q与平衡常数K之间的大小关系分析化学平衡的变化情况。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问题教学、小组合作等。
六:教学准备:实验仪器:试管,烧杯,胶头滴管,平衡球实验药品:两种浓度的硫氰酸钾,两种浓度的氯化铁溶液【教学引入】氨气在农业,医药方面有很广泛的用途,工业生用氮气和氢气制备氨气,但该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如何得到更多的氨气?【板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化学平衡的移动反应达到平衡后Q=K,当改变条件则会有Q≠K,便会发生平衡移动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此时Q=K。
化学教案:化学反应平衡的调节与控制
化学教案:化学反应平衡的调节与控制一、引言化学反应平衡的调节与控制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化学反应中,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或压强保持不变的状态。
对于化学平衡的调节和控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调节反应条件来控制反应速率和产量。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调节与控制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调节化学反应平衡的方法化学反应平衡的调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方法: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和通过添加催化剂来实现。
1. 改变反应条件改变反应条件是调节反应平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反应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压力和浓度。
改变这些条件会影响反应物的活动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从而改变反应的速率和平衡位置。
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位置的重要因素。
提高温度可以增加反应速率,但对于吸热反应来说,温度的升高会导致平衡位置向右移动,生成物浓度增加。
降低温度则相反,对于放热反应来说,降低温度会使平衡位置向右移动,反应物浓度增加。
因此,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可以调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控制反应平衡的目的。
压力也可以影响反应平衡。
对于气体反应来说,增加压强可以使平衡位置移到浓度较小的一方,从而增加生成物的浓度。
降低压强则相反,平衡位置会向浓度较大的一方移动。
因此,通过改变反应容器的压力,可以实现对反应平衡的控制。
浓度的改变也可以调节反应平衡。
增加反应物浓度会导致平衡位置向右移动,生成物浓度增加;降低反应物浓度则反之。
因此,通过控制反应物浓度,可以控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例,实现对反应平衡的调节。
2. 添加催化剂催化剂是一种可以加速反应速率但本身不参与反应的物质。
添加适量的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从而实现对反应平衡的调节。
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加速反应速率,但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位置。
催化剂可以分为两类:正催化剂和负催化剂。
正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负催化剂使反应速率降低。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教案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3. 能够应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化学平衡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2.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3. 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Le Chatelier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化学平衡的变化预测。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酸碱指示剂、PH试纸等;实验药品:醋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些反应方程式,引导学生思考反应是否会达到化学平衡,以及何种条件下反应会达到平衡。
Step 2 理解化学平衡1. 解释化学平衡的概念:当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不再发生明显变化时,称为化学平衡。
2. 介绍化学平衡的特征: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或压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称为平衡常数。
Step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 浓度变化:增加反应物浓度会使平衡向生成物一侧移动,而增加生成物浓度则会使平衡向反应物一侧移动。
2. 压力变化:增加压力会使平衡向分子数较少的一侧移动,而减小压力则会使平衡向分子数较多的一侧移动。
3. 温度变化: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Kc增大,反应向生成物方向移动;温度降低时,平衡常数Kc减小,反应向反应物方向移动。
Step 4 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1. Le Chatelier原理: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外界影响,系统会偏离平衡状态,但会通过自身调整来恢复平衡。
2.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可以预测在不同条件下化学平衡的变化趋势。
Step 5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来验证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
Step 6 总结归纳总结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并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进行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答案
C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1.外界条件使平衡发生移动的原因是使Q≠K。
2.通常所说的加压是减小体积,减压是增大体积。 3.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对化学平衡影响规律。 ①若容器恒温、恒容,充入无关气体虽改变了容器内气体 的总压强,但却没有改变气体的浓度,故平衡不移动; ②若容器恒温、恒压,充入无关气体就会使容器的容积增 大,各组分浓度减小,从而使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 移动; ③如果方程式中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系数相等时,当一种无 关气体加入到已达平衡的化学体系中,不论什么情况都不会使 平衡移动。
在等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向其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是否移
动? 提示 分析化学平衡移动中讲的增大压强,一般指气体体
积减小造成的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如
果体积不变,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使压强增大,此时平衡体 系中各气体物质的浓度均未改变,平衡不移动。 【慎思4】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会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 动,此时放热反应方向的反应速率会减小吗? 提示 不会,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2)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来说,增大
压强,平衡向 气体体积减小 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 气体体积增大 的方向移动。
(3)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着 吸热反应 方向移动;降低
温度平衡向着 放热反应
方向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 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引起了v 正 与v 逆 发 生 不等程度 的 改 变 , 移 动 的 结 果 是 正 、 逆 反 应 速 率 发 生 改变 ,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发生相应的变化。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反应条件对平衡的影响第一课时(新授课)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刘祎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浓度、温度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温度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以及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2.体验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温度影响平衡移动的原因【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教师】回顾化学平衡的定义、特征。
【学生】阅读课本P46回答下列问题:1. 什么是化学平衡移动?2.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外界条件有哪些?二.解疑合探温度的影响【引导】假如在座各位的都是科学家,你们如何利用所给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来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呢?【问题】温度的变化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呢?【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并制定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分别将两只充有二氧化氮的密闭烧瓶浸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持续一段时间直到颜色不再发生变化为止,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改变温度,平衡是否有发生移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 对反应2NO 2(g)N 2O 4(g) △H =-57.2kJ·mol -1来说,改变温度时平衡移动的方向与化学反应热效应(吸热或放热)有什么关系?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N 2O 4的方向即 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生成NO 2的方向即 方向移动。
浓度的影响【讨论】 如何通过改变物质浓度来改变平衡?【引导】 选择研究对象:可逆反应,容易观察,能够改变浓度,反应现象明显等。
以KSCN 和FeCl 3反应为例。
【试验探究二】 (2)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 如何完成实验【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果。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教学设计一、引言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关键。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个针对高中教育阶段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教学设计。
二、目标设定在教学开始前,我们需要明确本次课程所希望达到的目标:1. 学习者能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定义。
2. 学习者能够识别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因素。
3. 学习者能够描述如何改变实验条件来调节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
三、知识背景及预备知识建立在开展新课之前,让学生回顾有关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的影响。
引导他们思考并分析通过改变这些因素如何调节反应速率和平衡位置。
四、活动一:实例观察及问题提出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准备一组相关实验现象或图表,并提出以下问题:1. 实验A和实验B两种情况下,哪个具有更快的反应速率?为什么?2. 通过改变浓度、温度或压力,你能想到如何调节这种反应速率吗?五、活动二:实验探索及总结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实验:1. 实验目的:观察高锰酸钾与硫酸之间的反应,并研究其速率对于溶液浓度和温度变化的响应。
2. 实验步骤:a) 将高锰酸钾固体与硫酸混合置于试管中;b) 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时间;c) 重复此实验,但在试管中加入不同浓度或改变温度。
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高锰酸钾与硫酸反应是否属于可逆反应?2. 如何利用溶液浓度来调节该反应速率?六、活动三:小组讨论及报告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给予每个小组一个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案例问题。
例如:“如果你们是一家食品公司的化学工程师,请问如何在速率控制条件下生产最高品质的果酸?并解释你们基于什么原理做出这个决策。
”要求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讨论结果整理成报告,并进行汇报,同时提出问题以激发其他小组思考和回答。
七、活动四:应用问题解决引入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原料来不及反应就被蒸出温度过高,发生了副反应冷凝效果不好,部分产物挥发了(任填两种)
(3)产生本量的酸性废液(或造成环境污染)部分原料炭化催化剂重复使用困难催化效果不理想(任填两种)
(4)①C②乙醇脱水生成了乙醚
专题4课题3拓展4-4、4-5教学设计
课题
1.淀粉与碘显色现象的探究
2、预先拟定具体的研究方法、操作步骤,在实验中及时把有关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实验之后进行结果分析,并书写实验报告。
3、本课题可以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教学。
四、习题巩固
1.已知:C(s)+CO2(g) 2CO(g)△H>0。该反应的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的是( )
实验结果:
试管编号
1(H2O)
2(H2SO4)
3(NaOH)
结论
2ml乙酸乙酯高度(mm)
16
16
16
酸或碱对乙酸乙酯水解有催化作用,且用碱作催化剂水解效果更好。
振荡后乙酸乙酯高度(mm)
14
15
16
水浴加热后,不振荡(mm)
15
16
16
水浴加热后,振荡(mm)
14
12
9
冷却后(mm)
13
11
7
实验说明: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橡胶塞、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火柴、普通玻璃管、试管夹。
试剂:0.5mol/LCoCl2溶液、浓盐酸、CoCl2·6H2O晶体、95%乙醇、蒸馏水、乙酸乙酯、
2mol/L硫酸溶液、4mol/LNaOH溶液、甲基橙指示剂、石蕊溶液
二、[实验步骤]
(一)、氯化钴溶液颜色的变化
本课题主要研究浓度、温度、压强、酸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氯化钴溶液颜色的变化”和“乙酸乙酯水解条件的比较”这两个基础课题涉及的原理都比较简单,完全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且实验用品简单易得,实验现象也非常明显,便于学生操作和进行实验探究,而且这两个实验在有关化学平衡移动的实验中较为典型。
2、实验准备
氯化钴的水合物失水而显浅蓝色
工业酒精溶解氯化钴以后,溶液可能已经显紫红色,此时只要加热试管就有颜色变化,最后出现的蓝色较浅.
2.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该试管片刻。观察实验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说明:
①加2-3小粒氯化钴晶体溶液颜色太浅,可适当提高加入量,所配溶液以稀为好。
②若95%乙醇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钴晶体已显粉红色,则不必再滴加蒸馏水,若加入水太多,则加热后看不到明显的颜色变化。
⑷加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在加热后,下层液体颜色褪去。
⑸经过对比实验可知,适当增大H2SO4和NaOH浓度,则实验效果会更明显。为增大液体间的接触面,试管的口径可以适当大一些。
三、教学建议
1、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组织开展问题的讨论。如在“氯化钴溶液的颜色变化”教学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能否利用氯化钴试剂的含水量、改变温度等因素都会导致其颜色发生变化,设计一个变色温度计?在“乙酸乙酯水解条件的比较”的教学中,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是否可以试着将乙酸乙酯层进行染色,使水解现象更明显?
同一反应时间
同一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
转化率(%)
选择性(%)*
反应时间/h
转化率(%)
选择性(%)*
40
77.8
100
80.2
100
60
92.3
100
3
87.8
100
80
92.6
100
4
92.3
100
120
94.5
98.7
6
93.0
100
*选择性100%表示反应生成的产物是乙酸乙酯和水
①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填字母)为该反应的最佳条件。
⑵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ml乙酸乙酯,用直尺量出三支试管中乙酸乙酯层的高度,振荡后,再一次量乙酸乙酯层的高度,把两次结果填入表格中。
⑶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热水浴中(65℃左右),加热约五、六分钟后(加热过程中不振荡),观察现象,用直尺量出三支试管中乙酸乙酯层的高度,振荡后,第二次量取乙酸乙酯层的高度,最后等溶液冷却后再量乙酸乙酯层的高度,把结果填入表格中。
7.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欲提高乙酸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等。
(2)若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备少量的乙酸乙酯,产率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为:、等。
(3)此反应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可能会造成、等问题。
(4)目前对该反应的催化剂进行了新的探索,初步表明质子酸离子液体可用作此反应的催化剂,且能重复使用。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乙酸和乙醇以等物质的量混合)。
A、120℃,4hB、80℃,2hC、60℃,4hD、40℃,3h
②当反应温度达到120℃时,反应选择性降低的原因可能为。
答案:
1 A2B3B4C
5粉红色蓝色,加热时随温度升高CoCl2·6H2O逐渐失颜色水呈蓝紫色至纯蓝。
6.在盛有CuCl2的稀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如溶液颜色变为黄绿色,则证明平衡存在,氯离子浓度增大,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其它合理方案也可)
实验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气体反应物的浓度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压强只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压强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也是通过改变气体物质的浓度来实现的。因而来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很有必要。
2、实验准备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橡胶塞、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火柴、普通玻璃管、试管夹、50mL针筒。
⑴按照教材进行实验,且最后不振荡,乙酸乙酯的体积无明显变化。
⑵本实验需在60℃以上进行,否则效果不明显,但一般不超过70℃。本实验温度控制在65℃左右。
⑶加热后,由于液体受热,体积增大,所以下层液体高度都有所上升,难以比较实验结果。因此本实验采用直尺量乙酸乙酯的高度变化进行比较,即使试管的规格有差异,也可以通过高度差换算出乙酸乙酯体积的减小量。(如本实验高度为1毫米的液体相当于0.125ml)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评价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实验仪器和试剂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实验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验化学中的作用
实验一:淀粉与碘显色现象的探究
淀粉与碘的显色反应是学生已熟知的一种检验方法,在实验活动中,常由于条件控制不一,出现不同的现象。淀粉溶液遇碘后显色的灵敏度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溶液温度过高或溶液PH较大时,淀粉溶液遇碘后就不会显出颜色。该显色反应还受到试剂浓度、淀粉种类、溶液酸度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对淀粉与碘显色现象的探究很有必要。
试剂:5%淀粉溶液,饱和碘水,CCl4,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NO2
二、[实验步骤]
(一)、淀粉与碘显色现象的探究
1、温度的影响:
由于浓盐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挥发性,建议使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浓盐酸:取洁净试管,加少量氯化钴晶体。再将1~2mL氯化钠饱和溶液注入试管,溶解氯化钴晶体,配成粉红色溶液。再加热观察现象。停止加热,冷却观察现象
(二)、乙酸乙酯水解条件的比较
具体操作:
⑴取三支试管,编为1、2、3号,分别注入4ml蒸馏水、4ml 2mol·L-1的H2SO4溶液、4ml 4mol·L-1的NaOH溶液。在试管1、2中,各注入2滴甲基橙指示剂,试管3中滴加2滴石蕊试液,使三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分别为橙色、红色和蓝色。
3.在乙酸乙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试剂,乙酸乙酯水解程度最大的是( )
A2mol/LH2SO4B 2mol/LNaOH C蒸馏水D 4mol/LCH3COOH
4.在盛有氯化钴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溶液的颜色的变化是( )
A蓝色加深B红色加深C由粉红色变为蓝色D由蓝色变为粉红色
5.在试管中加入半试管95%乙醇和少量红色氯化钴晶体(CoCl2·6H2O),振荡使其溶解,在常温下所得溶液呈_________色,逐渐加热,则溶液最终会变成________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B、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
C、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D、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一定会破坏气体反应的平衡状态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课时
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加深对可逆反应的了解和认识。。
2、通过实验加深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
3、知道淀粉与碘的显色反应会在不同条件下呈现不同的色彩。
4.通过压强对二氧化氮气体中存在的化学平衡的影响,来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用实验的方法了解和初步探究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题
1.氯化钴溶液变色原理
2.乙酸乙酯水解反应条件比较
课时
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加深对可逆反应的了解和认识。。
2、通过实验加深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
3、学习乙酸乙酯水解反应条件的控制。
4、用实验的方法了解和初步探究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观察稀释酸性氯化钴溶液时颜色的变化
具体操作:
内容
理论解释
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