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比较文学之跨学科研究
简言之,跨学科研究专门探索文学与其他
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研究文学本身。 一般而言,它包括三大研究范畴,即文学 与其它艺术门类、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文学与自然科学。
二、文学与其它艺术
文艺不分家,没有纯粹的文学 从产生来看,诗书画、诗乐舞同源; 从发展来看,文学艺术互相借鉴、渗透;
“跨学科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普遍方法,而
非比较文学研究专用的方法。 “文学是人学”,一切由人所创造的学问, 都与文学有密切的关联,因而,研究文学势 必要“跨越”学科。 对文学研究来说,最容易“跨”的,是社会 学、心理学、艺术学、哲学、宗教学、民俗 学、历史学等。
“红学”的跨学科研究
《红楼梦》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是“跨
(3)佛教:佛教所主张的“因果报应”、
“四大皆空”、“世事无常”、“人生虚 幻”、“清静禅悟”、“地狱”与“人间” 等,直接影响到了王维、白居易、柳宗元、 曹操、杜甫的诗歌主题,以至于《三国演 义》、《红楼梦》等作品的主题,也不能脱 离佛教来理解。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 观念,几乎成为中国宋元白话小说的总主题。 佛教的一些基本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 中国古典文学,丰富和发展了后者的思想内 容。
4、与其它艺术的差异及互补:


文学与造型艺术:文学是一种时间艺术,而造型艺术为一种 空间艺术。第一、文学在时间上为先后承续的事件、动作和 情感,造型艺术描绘空间中的物体和形象;造型艺术的题材 局限于可见的、有限的自然物像,文学的题材更能够涉及经 验、情感、心灵等不可见之物。第二、就使用媒介而言,造 型艺术采用色彩、物质材料描绘点、线、面、立体,易于表 现空间景象,而文学采用文字,具有符号性,易于表现时间 流动中的意象;第三、从感官的心理功能来说,造型艺术诉 诸视觉,文学主要诉诸听觉和思考,依赖记忆和想象。 文学与音乐:都属于时间艺术,但在使用媒介、摹写对象、 反映现实等方面都各具特点,如文学以语言为媒介,长于描 写现实、表达思想、概念等,而音乐以声音作媒介,更长于 表达抽象的情感、情绪等。在表现观念、情感方面,音乐往 往缺乏文字那样的明晰性,而又更为微妙、细腻。
第八章 跨学科研究
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 交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 代,而且贯穿着不同的学科。 ——钱钟书
一、定义
1、“学科” 概念源自西方的知识系统。是指按门 类划分的系统知识,或说知识门类。 亚里士多德分类: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 政治学、物理学、诗学等。 中国古代学术分类:《周易》道和器—刘歆《七 略》六大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 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 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通常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 说)。
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的互相关系,就是把它
们放在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上加以比较, 从而探讨有可能形成文学与其他艺术紧密结 合的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
三、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都是通过语言来面对、把握、 呈现世界,所不同的只是把握和呈现的方式,如思 想的、宗教的、心理的、审美的等等。 文学艺术实际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这就使它与其 它社会科学有了沟通。
2、创作者的多重身份
瓦格纳:音乐家、文学家、理论家
苏轼:工诗词、擅绘画、长书法、精音
律 罗曼罗兰:《约翰 克里斯朵夫》、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
3、与其它艺术的相互借鉴:
文学与音乐、绘画在题材、主题方面的相互
借鉴: 西方歌剧 、纯音乐作品 、我国的《春江花月 夜》、《十面埋伏》等 ;文学也往往借取音 乐的意境与形式 。 绘画和造型艺术也常常从文学中借取主题和 题材 ;我国古代的题画诗是绘画与诗歌相互 融合的典型 。

宗教还是文学交流的先导和相当活跃的媒介。
东方之佛教、西方之基督教。 有些重要的宗教经典,本身也是文学作品: 《圣经旧约》、《古兰经》。 宗教对文学在主题、题材、形式、思想深度、 文论等方面有直接影响。
2、宗教与文学作品的题材

(1)《圣经》:“该隐”的故事成为拜 伦诗剧《该隐》的题材来源;“列王纪” 中的“神仙”成为斯宾塞长诗《仙后》的 题材来源;植物的故事在邓恩诗中转化为 “蔬菜”和“孩子”的意象;《圣经》中 的“三重天”的构想,在但丁《神曲》中 转化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 个世界。
西方,天才被看做“狂人”,被视为“神灵
凭附”;诗人都是一些“心神飞荡”的人; 诗人无意识之言看似缺乏理性,实质超越理 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是对某种缺陷的“补 偿”,只有身体上有残缺的人,才能具有超 过常人的禀赋,才能激发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潜能。
白日梦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都是某种形式的“精
创作过程中的“灵感”
灵感犹如电光火石,突然闪现,稍纵即逝,具有突 然性和“非我性”;但其作用却又超乎寻常,恍若 天启,有如神助。 《忽必烈汗》是柯勒律治1797夏天梦中偶得之作。 “1798年夏季,健康状况不佳,在一农舍静养。一 日略感不适,服用了镇痛剂后,披阅《珀切斯游记》 一书,读到‘忽必烈汗下令在此兴建皇宫和豪华御 苑,于是十里膏腴之地都被圈入围墙’这两句时, 药性发作。熟睡约三小时,梦中异象纷呈,文思泉 涌,作诗不下二三百行,醒来后,记忆甚为清晰, 急取纸笔一一写下。不巧,这时有人因事来访,使 他写作中断,约一小时后再来续写时,记忆俱已模 糊,遂被迫搁笔。”
从主体来看,诗人艺术家往往身份合一;
戏剧、影视都是高度综合的文学艺术。
1、原始艺术的同源混生:
远古时代的原始艺术具有一种同源混生形态:
古代诗歌乐舞混生的普遍状态;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 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 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 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是多门学科间相互作用、相互补
充的合作研究;是当今各门学科中通用的研 究方法,并不是文学研究的专属。 自然科学中的数、理、化、生、医等学科的 研究,往往必须“跨学科”,以至产生了 “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新的交叉学 科。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也有“教 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历史哲 学”、“宗教心理学”这样的跨学科的交叉

读者心理的研究
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心理研究。
一则作者如何迎合读者的心理,以便紧紧吸
引读者注意力。如文学技巧、戏剧手段等 (犹如曲艺中的包袱、新闻节目中的兴奋点) 一则是读者产生怎样的反应
文学批评中对“情结”概念的引 入
所谓“情结”是一种潜意识的复合体,是人
类世世代代普遍心理经验长期积累后的一种 沉淀物。 这种“情结”被现实的各种原则压制之后, 艺术成为摆脱超我和现实原则束缚的幻想现 实,是发泄压抑的惟一通道。 如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都有一种“恋母情 结”。


杜甫的《秋兴八首》、《三国演义》的“开篇 词”,也有这种世事苍凉之感。再如《红楼梦》 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 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终朝 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中国的山水诗融入了佛教的清静,谢灵运、王维、 孟浩然、柳宗元等人的诗,往往都有禅心;而苏 Baidu Nhomakorabea的诗中,则有深厚的禅悟。元好问的诗句“诗 为禅客添锦花,禅是诗家切玉刀”,则道出了诗 与禅的关系。
引进“原型”的理论
从人类祖先那里积淀下来的行为方式和心理
状态,荣格称之为“原型”。 文学研究就是从作品中发掘“原型”,而读 者被打动也是因为自己的无意识与作品隐含 的“原型”相契合了。
(二)文学和宗教
1、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文学和宗教都产生于上古时代,在文学产生 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某些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宗教更有着直接的 联系。古代东方的诗歌,古希腊的戏剧,最 初根源都与宗教仪式有关。
《圣经》中的“创世纪”、“路加福音”、
“士师记”与弥尔顿的三部曲《失乐园》、 《复乐园》、《力士参孙》,存在一种对应 关系;清教徒作家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 其实就是对“圣经”故事的一种图解;歌德 巨著《浮士德》中“魔鬼”故事、达芬奇名 画《蒙娜丽莎》,也都取材于《圣经》。
2、《佛经》:就中国古代文学而言,我们可
佛教的“四大皆空”、“人生虚幻”、“世
事无常”往往深入到古代文人的思想深处, 让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一种深远的无常感。 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 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 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 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忧中从来,不可断绝。”
(一) 文学和心理学
1、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的论述 (1)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理想国》诗人凭灵感创作 《诗学》文学作品与观众的心理关系,净化 (2)18、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进一步认识到自 身无意识中的创造能力,开始探索创作与心理之 间的关系,加强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关照和审视。
(3)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泛性论的心里分析 学说和对梦的解析的问世,以及荣格关于种族 记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建立,把文学 和心理学的关系变得格外密切。 (4)20世纪西方文学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 传统的以表现客观外在世界为主的文学被表现 主观内在世界的文学逐渐取代。导致了“意识 流”和“内心独白”等手法的诞生。 (5)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正在形成一门名为 “文艺心理学”的新学科。
学科”的。 王国维的研究角度是叔本华的悲剧哲学; 俞平伯等“索隐派”用的是历史考据学的 角度与方法; 毛泽东等人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 方法;
从宗教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与佛教、道教的
关系;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之“梦”及 人物的变态心理; 从性学角度研究男女两性关系; 从医学角度研究林黛玉等人的病情和药方; 从政治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与宫廷政治;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其经济问题; 从语言学角度使用计算机统计其用字用词规律。

(2)道教:“道教”所主张的“求仙”、“成 仙”、“清静无为”、“顺其自然”、“隐逸出 世”等思想,往往成为李白、陶渊明诗歌的主题; 道教往往成为魏晋时代大量的“游仙诗”、司马 相如的《大人赋》、干宝的《搜神记》等,以及 唐宋传奇、金元散曲、明清神魔小说神仙主题的 来源。道教所主张的精神与思想,还成为中国文 人遭受挫折和失败时的重要精神支柱。可以说,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之一。
2、比较学者对文学与心理学关系的 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对作家的个性和心理的研究:
兰波、王小波、天才还是疯子? (2)对创作过程的研究:痛感、灵感、通灵 (3)对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 的研究:俄狄浦斯情结 (4)对读者心理的研究。
“天才”
天才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结构?
神病患者” 他们耽于幻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总是感到 自己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于是通过白日梦 的方式放纵自己意志,宣泄自己的欲望。
通感(联觉)
通感也是艺术家特有的能力
诗人能够“看见”声音;“听见”颜色;
“摸着”气味;“闻见”冰冷…… 艾略特认为,诗人不仅具有较强的视觉和听 觉想象力,而且在精神上同自己的童年和民 族的童年保持着联系,他能够帮助人们达到 存在于文明人之中的前逻辑心态。 无疑这也是一种心理功能。
以从《佛经》与《山海经》、《佛经》与魏 晋志怪小说、《佛经》与《封神演义》、 《佛经》与《西游记》的关系,得到说明。 后者的题材,基本上都来自于前者。可以说, 《佛经》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已经成 为宋元以后的中国古典小说的题材来源。
3、宗教与文学作品的主题

(1)基督教:基督教所主张的“博爱”、“道 德的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往往成为 托尔斯泰作品的一个核心主题。在中国,陈独秀 于1920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基督教与中国 人》,称赞“平等博爱”、“牺牲奋进”、“反 思忏悔”的精神;影响到了鲁迅《药》(“受 难”)、曹禺剧本《雷雨》(“原罪”)、郁达 夫小说(“忏悔”)和冰心诗歌(“爱的哲学”)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