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化学能与电能
化學能與電能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節教材是人教版化學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是電化學中的重要知識。
初中化學已經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的一些知識,在選修模組“化學反應原理”中,將從科學概念的層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較系統深入地學習化學反應與能量。
該節內容既是對初中化學相關內容的提升與拓展,又為選修“化學反應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礎。
該節分為兩課時教學,本課為第一課時。
通過本課的學習,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初步形成原電池的概念,並能夠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又強烈的感性認識。
當學生瞭解了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原因,並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之後,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
正是基於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徵,教材開始的幾個設問,把學生帶進了“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相互轉化”研究之中。
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課中“一種能量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也是守恆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
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本節教材設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學素材,富有深刻的自主探究教學思想內涵。
首先,原電池概念引入的演示實驗2-4為探究教學創設了問題情景,當學生觀察到“銅片上產生氣泡”這一反常的實驗現象時,產生認知的衝突,就會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問題,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並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設,試圖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去“同化”;學生根據實驗現象,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得出相關結論,實現認知的“順應”;當學生理解原電池的原理後,教材又設置了一個“科學探究”和“思考與交流”欄目,讓學生自己探究討論歸納出“組成原電池的條件”,實現認知結構的“發展”;同時,課本插圖“水果電池”,是本課時探究教學內容的“遷移”,實現知識的應用和延伸。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化学能与电能
化學能與電能第2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實驗探究初步認識一些常見的化學電源,進一步學習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2、能從能量轉化、裝置、電極反應等方面區別充電和放電反應,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瞭解化學電源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提高人們生活品質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能量轉化、裝置、電極反應等方面區別充電和放電反應。
【教學方法】實物展示和探究相結合【教學過程】[引入] 1號和5號乾電池大家熟悉嗎?它的內部構造大家清楚嗎?它的放電原理是什麼?[觀察] 1號和5號乾電池的外型,說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瞭解乾電池的內部結構]乾電池的構造:石墨棒、MnO2糊、NH4Cl糊、鋅筒。
[板書] 二、發展中的化學電源1、乾電池最早使用的,大家熟悉的乾電池——鋅錳電池。
它是一種一次性電池,放電後不能充電(內部的氧化還原反應是不可逆的)。
電池反應:正極:MnO2 + H2O +2e-→ MnO(OH) + OH-負極:Zn - 2e- → Zn2+Zn + 2NH4Cl - 2e- → Zn(NH3)2Cl2 + H+總反應:Zn + MnO2 + 2NH4Cl →MnO(OH) + Zn(NH3)2Cl2缺點:鋅皮被腐蝕而穿導致電解液外溢。
生活中的1號或5號電池。
改進:外殼套上金屬筒或塑膠筒的方法改成了防漏電池;將糊狀NH4Cl換成濕的KOH,並在構造上作了改進,製成了鹼性鋅錳電池,延長了電池的使用壽命。
廣泛用於卡式答錄機、閃光燈、電動玩具、袖珍電視機等。
[思考與交流] 在購買、保存和使用乾電池方面你有何經驗和建議?[問題] 汽車用的電瓶是一種什麼樣的化學電源?[板書]2、充電電池[展示] 鉛蓄電池(簡稱蓄電池)充電電池又稱為二次電池,它在放電時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在充電時可以逆向進行(一般通過充電器將交流電轉化為直流電進行充電),使電池恢復到放電前的狀態。
高中化学2.2化学能与电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失去的电子数比乙失去的电子多
B.甲比乙同价态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强
C.甲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而乙不能
D.将甲与乙组成原电池时,甲为正极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教师答疑解惑。对于重点知识主要采取实验突破、探究原理的形式,然后自己设计实验装置对本课内容进行理解和升华。最后进行课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C.正极、负极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基本不变 D.正极附近硫酸根离子浓度逐渐减少
5、对于Zn—Cu—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当导线中1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的两极变化是 ( )
①锌片溶解了32.5g②片增重32.5g③铜片上析出1gH2④ 铜片上析出1molH2
A.①和③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②和④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一、火力发电——火力发电居发电总量首位。
(1)火力发电原理:
(2)能量转换:
(3)存在的问题:
(4)燃烧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燃烧是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
(实验2-4:Cu-Zn-H2SO4组成原电池)
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
金属
实验现象
解释或疑问(有关方程式)
①Zn、Cu单独插入稀H2SO4溶液
Zn片
Cu片
②Zn、Cu导线连接后插入稀H2SO4
Zn片
Cu片
电流表
结论
1、原电池(定义):
注:原电池不需要通过燃烧直接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电极名称:
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原电池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3、所属章节及课时: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4、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知道火电的缺点。
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会判断电子的流向和电流的流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水平,讨论、交流等技能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技巧与意识;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2、教学重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
3、内容分析:本节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的转换、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以及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等,综合性较强。
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相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基础等知识,在初中物理中也学习了电学最基础的知识,在知识层次上达到了能够学习电化学的基础,在知识的理解掌握上应该较容易掌握。
5、设计思路:首先以“教师的反常举动”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对生活中电能来源的思考。
通过自学、讨论理解火电的缺点,从而提出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问题。
通过水果电池的演示,导入原电池原理及条件的实验探索,进而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构成原电池需要的条件突破本节教学上的重难点。
6、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2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第2课时教案2
A X>Y>Z B X>Z>Y C Y>X>Z D Y>Z>X
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问题:
三维目标
掌握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自然规律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
学情分析
教学重难点
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应。
提炼的课题
原电池反应过程中两电极的化学反应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实物展示和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生复习回顾,引入课题:
1.分析铜片、锌片、稀硫酸原电池的反应,引导学生完成一下能力建设:
2、用硫酸铜溶液和铜片、锌片和导线,是否能够实现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目的?
3、指出以上两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写出两级的电极反应方程式,并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分析结论。
课后作业布置
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B)
A镁B石墨C铝D铅
(1)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2)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3)加入NaCl的作用是
预习内容布置
练习册33-35页内容
课后反思
本堂课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式新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和有目的的实验探索,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2_化学能与电能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化学的价值。
增强环保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课题。
二、讲解相关概念1、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2、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
如: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等。
3、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
如:蒸汽、电力等。
三、新课教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1、目前,我国的电力资源主要来自火电和水电,其中火电居于首位。
火电: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使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使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产生电流,即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2、实验2-4铜片:连通导线前,锌片表面有气泡,铜片表面无气泡;锌片:连通导线后,铜的表面有气泡产生。
电流表:连通导线后,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有电流通过。
这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3、思考:原电池有正极和负极,如何确定区分?失去电子的电极为负极,另一电极为正极。
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4、科学探究:P36思考:化学电池由几部分构成?负极、正极、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才会有电流通过)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电子转移,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1、干电池最早使用的化学电池是,也是最普通的干电池,是一种一次性电池,不可逆。
高中化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2
化学能与电能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进一步学习电极反响式的书写。
2、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响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响,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根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化学电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开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响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响。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和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引入]1 号和5号干电池大家熟悉吗?它的内部构造大家清楚吗?它的放电原理是什么?[观察]1 号和5号干电池的外型,说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了解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干电池的构造:石墨棒、MnO2糊、NH4Cl糊、锌筒。
[板书] 二、开展中的化学电源1、干电池最早使用的,大家熟悉的干电池——锌锰电池。
它是一种一次性电池,放电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复原反响是不可逆的〕。
电池反响:正极:MnO2+H2O+2e-→MnO(OH)+OH-负极:Zn-2e-→Zn2+Zn+2NH4-32Cl2+H+Cl-2e→Zn(NH)总反响:Zn+MnO+2NHCl→MnO(OH)+Zn(NH)Cl22432缺点:锌皮被腐蚀而穿导致电解液外溢。
生活中的1号或5号电池。
改进:外壳套上金属筒或塑料筒的方法改成了防漏电NHCl换成湿的KOH,并在池;将糊状构4造上作了改进,制成了碱性锌锰电池,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广泛用于卡式录音机、闪光灯、电动玩具、袖珍电视机等。
[思考与交流] 在购置、保存和使用干电池方面你有何经验和建议?[问题] 汽车用的电瓶是一种什么样的化学电源?[板书]2、充电电池[展示] 铅蓄电池〔简称蓄电池〕充电电池又称为二次电池,它在放电时进行的氧化复原反响,在充电时可以逆向进行〔一般通过充电器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进行充电〕,使电池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
这样可以实现:化学能转换为电能〔放电〕、再由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充电〕的循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第一课时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3.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2.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形成的条件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原理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提问】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学生讨论、分析】【激疑】针对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分组实验探究】锌铜原电池原理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讨论】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
点评小组学生发言,小结。
【板书】原电池的定义;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反应原理;2、了解原电池的概念,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与电极反应。
②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练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分析,理解原电池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运用;3、通过对构成原电池条件的探究,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练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初步感受其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利用价值;3、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等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同时,原电池也是高中阶段电化学部分知识的重点之一,因此学好其概念、原理、组成、构成条件及电极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由于学生高中阶段对电化学的学习才刚刚起步,对于微观原理的认识能力尚有欠缺,故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同时电极反应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因此学会正确判断并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理清电极反应方程式与总反应方程式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小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比较归纳、自主学习等。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实验仪器及用品:原电池原理装置、电流表、导线、500ml烧杯、洗瓶、滤纸、小刀。
实验试剂:0.1mol/LH2SO4、乙醇、苹果、蒸馏水。
五、学法指导①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现象的方法;②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并学会对实验进行归纳总结;③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2高中《化学能与电能》word教案二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2高中《化学能与电能》word教案二【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差不多技能,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明白得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差不多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打算、反思、评判、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展学习化学的爱好,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隐秘。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明白得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资料卡片】热电厂生产的过程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化石燃料发电称为火力发电。
燃料在锅炉中燃烧产生蒸汽,用蒸汽冲动汽轮机,再由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中国煤炭的44%用来发电。
中国煤炭特点是高硫、高灰分且难洗选煤的比重较大,从1980年到1996年,烟尘排放量差不多持平,SO2排放量呈上升的趋势,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得到一定的操纵。
火电厂冲灰水、灰渣排放量现已完全解决。
【问题探究】火电站中,从开始到终止能量是如何样转化的?火力发电利与弊?能否将化学能直截了当转化为电能?【归纳小结】1、火力发电的优点:①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廉价方便.②电能清洁安全,又快捷方便.2、火力发电的缺点:①排出大量的温室效应气体;②有废气可能导致酸雨;③废料废水;④储量有限;⑤能量转换效率低。
3、火力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问题探究】能否设计一个装置,直截了当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呢?能够设计一个装置使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发生。
【板书设计】一、化学能直截了当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与装置:【实验探究】探究Cu-Zn原电池原理实验:【实验结论】将Cu、Zn用导线连接起来同时插入稀硫酸中,Cu极上会产动气泡,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第2课时)教学设计
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
2H2+4OH—-4e—=4H2O(氧化反应)
正极:
O2+H2O+4e—=4OH—(还原反应)
总反应:2H2+O2=2H2O
【思考与交流】
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充电电池?
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的联系是电解质溶液和氧化还原反应,其次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转移电子要通过导线(导体)传递才能实现,这样就形成了电流,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原理
教学难点
原电池反应式及总反应式
教学方法
实验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
修改建议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
负极(锌):
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石墨):
2NH4++2e—=2NH3↑+H2↑(还原)
【学与问】
锌锰干电池即使不用,放置过久,也可能会漏液失效(作为电解质的NH4Cl的水溶液显酸性)使用和保存时应注意什么?
课题
化学能与电能(第2课时)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学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过程与
方法
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原电池反应,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原电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又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复原状,如此充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
推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2.2化学能与电能第2课时教案1
【练习】H 2SO 4 (aq)CuSO 4 (aq)ZnCu负极( ):.正极( ):.总反应式:.负极( ):.正极( ):.总反应式:.请在图上标出电子的流动方向和电流方向,并判断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AgFeZn Zn -2e -= Zn 2+Cu Cu 2++2e -= Cu Zn+Cu 2+= Zn 2 ++Cu Fe Fe -2e -= Fe 2+Ag 2H ++2e -= H 2↑Fe+2H += Fe 2+ +H 2↑Ie -e -I【讲解】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也可以抽象出原电池化学反应的本质是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练习】题型1 原电池的判断题型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某金属能跟稀盐酸作用发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此金属是( )A 、Mg B.Fe C.Al D.Cu3.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A.不变 B 先变大后变小 C 逐渐变大题型3 利用原电池电极判断金属性强弱4、.把a 、b 、c 、d 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
若电流由d 到c ;a 、c 相连时,c 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 强到弱的为( )A .a > b > c > dB .a > c > d > bC .c > a > b .> dD .b > d > c > a我们课我们具体来学习几种利用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化学电源。
【板书】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chemical power source)【讲解】最古老的电池——巴格达电池1936年6月,伊拉克考古学家在巴格达城郊,发现了大量公元前二百多年属于波斯王朝时代的文物,其中包括一些奇怪的陶制器皿和生锈的铜管、铁棒。
陶制器皿有点像花瓶,高15厘米,呈淡黄色,瓶里装满了沥青,沥青之中有个铀管,直径2.6厘米,高9厘米,铀管中又有一层沥青,并有一根锈迹斑斑的铁棒。
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17 新人教版必修2
化学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教材地位: 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铺垫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知识内容: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解决原电池原理,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2.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本班学生特点: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了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教材及查阅资料,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优化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特征。
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讨论、实验探究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2七、课后反思:1.以地球一小时引入,从一开始就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把他们紧紧吸引到课堂中。
2.针对我校学生起点和接受能力,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逐步构建分析、设计原电池的思维模型。
结束语:看着学生们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提升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了能量转化观,我由衷的感到欣喜;串起学生们的每一次的成功,也就感到做老师的成就,为了学生们的进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第2课时 教案
第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获得原电池概念和组成条件的基础上,能设计出一些原电池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2.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设计原电池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原电池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2.了解原电池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要点提示教学重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认识原电池的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对研究成果以及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与反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师]请一位同学总结原电池的重要知识点。
[生1](1)原电池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生2](3)原电池化学反应的本质: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推进新课板书:二、自我评价和反思[师]请同学们从以下方面依据个人的知识总结和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自我知识评价:板书:(1)对原电池概念、组成、工作原理等知识掌握的程度(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会了哪些方法,各种基本技能有没有提高(3)在执行学习任务过程中所采取的态度以及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合作情况[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并记录。
[师]指导学生,与学生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原电池,请用图表示。
[生1]丙、丁、戊有原电池反应发生,其他没有。
[生2]丙没有,乙、庚也有。
[生3] ……[生4] ……[学生争论,师旁听][师]大家对丙、乙、庚是否有原电池反应发生有疑义,我们一起来分析。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广河县三甲集中学张志文一、教材分析“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
同时,“化学能与电能”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该内容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形成原电池概念,初步了解原电池的组成,理解其工作原理。
2.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3.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教学难点是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突破难点需要设置铺垫和台阶,并充分发挥教者的引导,本节课利用情境、问题、表征方式的变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并具有合理的梯度,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
四、教学设计构思采用“宏观(创设情境)—微观(问题探究)—符号(辅助图像)”三重表征方式设计教学。
具体如下图所示。
五、教学过程1.宏观表征,创设情境[情境创设]投影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和图表。
[提问]我国目前发电的方式、总量、原理及利弊?[设计意图]从火力发电厂的图片入手,引入学生得出此方法的不足—能量利用率不高,那么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从而快速切入课题。
2.微观表征,实验探究[分组实验]介绍实验桌上的物品,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3)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方案《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人教)探究式教学
《化学能与电能》(第2课时)◆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材分析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
并彼此结合、渗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
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思路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来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并且难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对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知识的结合。
通过学生学习要求达到对有关“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及活动强弱比较”等知识的整和。
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分析,学生达到由认识纯金属的性质到认识不纯金属的性质的要求。
在此前学习的是纯金属的性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金属制品都是不纯金属成合金,如何解释常温下金属制品生锈的现象呢?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再由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向书本知识的认识的飞跃,提高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材分析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
并彼此结合、渗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
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思路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来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并且难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对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知识的结合。
通过学生学习要求达到对有关“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及活动强弱比较”等知识的整和。
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分析,学生达到由认识纯金属的性质到认识不纯金属的性质的要求。
在此前学习的是纯金属的性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金属制品都是不纯金属成合金,如何解释常温下金属制品生锈的现象呢?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再由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向书本知识的认识的飞跃,提高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原电池原理;
2、掌握简单的电极反应的书写;
3、了解常见化学电池的组成与应用;
4、了解新型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2、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原理。
【教学难点】
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
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水果电池”并演示,“水果电池”能使二极管发光。
【复习提问】
下列装置哪些可以形成原电池?
若能形成原电池写出电极反应式,并指出电子流动方向。
【小结】
1.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跟导电非金属作电极且用导体相连;
②有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
③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组成闭合回路;
④具备能自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通常为原电池的负极与电解质溶液之间的氧化还原反
应)。
注意:很活泼的金属不能作原电池的负极,如K、Na、Ca等
【练习一】
【练习二】
3.两极的名称及判断方法: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电子流出的一极;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电子流入的一极。
判断方法:
①根据组成原电池两极的电极材料判断:一般是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③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定向流动方向判断: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④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负极总是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发生得
电子的还原反应;
⑤根据现象判断:溶解的一极为负极,增重或有气泡产生的一极为正极。
【练习三】
【练习四】
用镁、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分别插入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判断原电池的正极、负极。
【练习五】
用铜、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分别插入稀硫酸、浓硝酸溶液中,判断原电池的正极、负极,并写出相关电极反应。
归纳:
电极的活泼性除了与金属活动性有关外,还与电解质溶液的环境有关,由此可见,“谁活泼谁负极”作为原电池中电极判断的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应该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负极总是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4.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以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为例
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Zn+2H+== Zn2++H2↑
5.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2)制造多种多样的化学电源。
(3)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4)防止金属的腐蚀。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
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石墨):2NH4++2e—=2NH3↑+H2↑(还原反应)
【学与问】原电池的缺陷:即使断开外电路时,负极也在反应,使得原电池无法长时间储放。
锌锰干电池即使不用,放置过久,也可能会漏液失效(作为电解质的NH4Cl的水溶液显酸性)使用和保存时应注意什么?
自己收集废旧干电池将其破开观察干电池
改进原电池的策略
关键问题:在断开外电路时,让负极化学反应停止或者缓慢反应
技术攻关方向:改换电解质——干电池、碱性电池
改换电极材料——燃料电池
【讲解】为了延长电池寿命和提高其性能,人们将电池内的电解质NH4Cl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作了改进,制成了碱性锌锰电池。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又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复原状,如此充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
(1)铅蓄电池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
特点: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
用途: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等。
学生阅读课本P40观察其构造
3、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各种化学电源,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思考与交流】
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充电电池?
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废电池中含有汞、镉、铬、铅等等大量毒性很强的重金属,随处丢弃会给土壤、水源等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通过人类的食物链给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危害。
另一方面,废电池中的有色金属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回收再利用这些废旧电池,不仅可以减少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是对资源的节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式新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的情境之中,如引入课题时,将一音乐卡的纽扣电池拆除,再将锌片与铜片分别连接其正极、负极,平行插入稀硫酸中,优美的音乐声缓缓响起,立刻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产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让自主实验探究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分别改变金属的连接方式,更换电解质溶液及电极等实验,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反复的改变条件进行探索,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制作“水果电池”,进一步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把探究教学内容迁移和拓展。
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在实践。
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
在实践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和有目的的实验探索,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轻松、愉快
地掌握并应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也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