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表》郑怡10101570104 一、教学内容分析《元素周期表》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本节课为《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以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为主要教学内容。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基础元素化学的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是很有利的。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学生虽然已经知道元素周期表结构,学生的每本书的最后也附有元素周期表的彩图。
但那时学生们所学的元素彼此是独立的。
而高中学习本节之前,老师也相应地提到过不少的元素周期律,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此为元素周期律。
通过上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们已经明确地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以及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但对于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还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关于应用周期律还没有涉及。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分析,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
2、通过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感知主族元素的递变规律;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的归纳,能初步学会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2、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3、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的分析、处理数据能力。
必修第一册化学人教版: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4.2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引导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科学创造品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
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第二节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1.2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课标分析《高中课程化学标准》对本章内容所要达到的要求规定为:1.理解元素的涵义,认识同位素的应用。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①查阅资料并讨论: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
②实验: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③查阅资料并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的规律。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阴、阳离子间可以形成离子键,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共价键。
所以,本节内容是在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来进一步学习和认识元素周期表,进而更好地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安排。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知识,发现元素周期表中的的一些递变规律,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2第一章的第二节。
主要学习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与结构。
在学习了必修1之后,学生对元素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是由于之前的学习是相对分散的,所以本章内容可以作为对已有知识的归纳总结,同时也是学习系统化,只是结构化的过程。
在学生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对元素周期表中的钠和氯有了较好的认识,知道钠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而且与氧气、水、酸和盐溶液反应的现象。
在与其他金属对比学习之后,知道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易失去。
在学习氯元素的时候,通过与金属、水和盐的反应知道氯也是比较活泼的元素。
而上节课的内容使同学们简单的认识了元素周期表及其排布规律,这就为学习本节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本章内容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尤其是不常见的元素或者化合物分析中,可以根据元素周期律对其进行大胆的猜想,进而验证,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及智力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大单元-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单元1.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间的关系。
3.能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随着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逐渐深入,元素之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逐渐被一些科学家发现。
1829年,德国的德贝赖纳在研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时,发现有几个相似的元素组:①锂、钠、钾;②钙、锶、钡;③氯、溴、碘;④硫、硒、碲;⑤锰、铬、铁。
19世纪60年代,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尔等分别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将元素进行分类排队,发现元素性质随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门捷列夫发现了自然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元素周期律,并于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到底是按照什么标准制定的?它的价值何在?【任务六】元素周期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任务七】比较元素性质强弱的依据【任务八】元素周期表的制定依据和结构【任务六】元素周期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1.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活动设计】问题1:什么是原子序数?它与核电荷数、质子数有何关系?问题2:前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规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作。
核电荷数= = 。
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律?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依据事实,总结归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训练其总结归纳能力,形成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并为下一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2.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活动设计】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元素主要化合价: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一般情况下):1.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层多径大)。
高一化学第一章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一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抽象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用具:金属钾、小刀、镊子、坩埚、酒精灯、泥三角、三脚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溶液、溴水、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过渡]咱们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及卤素的性质,知道它们性质相似。
为什么相似?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板书]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提问]碱金属元素及卤素包含那些元素?[回答]碱金属元素:锂、钠、钾、铷、铯、钫;卤素:氟、氯、溴、碘、砹。
[板书]1、碱金属元素[科学探究]1、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填写下表。
[[板书]结构异同:异:核电荷数:由小→大;电子层数:由少→多;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板书]2、实验(1)钾与氧气燃烧实验[提问]钾的保存及取用方法[回答]煤油中;镊子夹取,玻璃片上小刀切割,滤纸吸干煤油。
[学生分组实验]巡视并指导[观察]现象与钠与氧气反应对比,有何不同? [回答]燃烧更剧烈,火焰紫色。
[讲述]钾与氧气反应生成比过氧化物更为复杂的氧化物(超氧化物)[板书] 22KO O K 燃烧+ (一个氧分子得1个电子)(在这些氧化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板书](2)钾与水反应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巡视并强调取用绿豆大小及吸干煤油(注意安全);请学生观察,与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作比较.钾与水反应 钠与水反应 [回答]钾比钠活泼,轻微爆炸.[思考交流]钠与钾性质有什么相似性与不同?这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板书] ↑+=+22222H KOH O H K[阅读]P6~P7相关内容 [练习]完成下列方程式:1.写出锂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钾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过氧化钾与CO 2 4.超氧化钾与水、CO 2 5.氧化锂与水、CO 2[知识拓展]元素金属性判断标准:1.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2课时教案
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原子核,知道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提示]核外电子做高速运动,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板书]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结论]质量小,运动速度极快,运动空间范围小。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请阅读书本12页的1、2小节。
[板书](二)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板书](三)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总是从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里往外排[思考与交流]看表2总结每层最多可以排布的电子数目?[板书]2、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2n2(n为电子层数)[练习]请分别画出9号氟元素和19号钾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指导讨论]分析钾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2,8,8,1而不是2,8,9的原因。
[板书]3、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8(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讲解]在运用中我们必须注意,这几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必须同时遵循这几条规律。
元素周期表 (2课时)教案
§5-3 元素周期表(2课时)【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2. 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来解释这些递变规律;3. 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4. 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理解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5.使学生对核素和同位素有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核素、同位素。
【教学方法】观察思考,研究构架,归纳总结,实验引导,认识规律【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讲周期表构架;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二课时:“构”“性”“位”三关系。
核素和同位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元素周期规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密不可分的。
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总结的,其发展经历了“三素组”、“八音律”。
今天我们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提问】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若让你设计一张元素周期表,你会如何设计呢?(学生思考5分钟,黑板展示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依据是:根据元素周期律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的电子数目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讲述】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我们现在阅读课本并结合黑板上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思考讨论1.周期表上有多少个横行?每行称为什么?横行 2.同行元素组合起来的依据是什么?电子层数与周期序数有何关系?3.每行各有多少种元素?首尾各是什么元素?原子序数各是多少? 1. 周期表上有多少纵行?每各纵行称为什么?分析族序数在写法上纵行有何不同?2.据你所知,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何特点,与其族序数有何关系?你能写出从左到右各族的序数吗?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总结:【总结】1、周期定义: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1-3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在学过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结合《化学1(必修)》中学习的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对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探究,整合Ⅷ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对金属钾性质的预测等一系列活动,归纳得出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下简称“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
(二)知识框架本节教学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三个课时完成。
一是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外规律;二是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分两个课时完成学习任务;三是“位、构、性”关系规律及应用。
本课时的是第二课时。
(三)与其它版本教材区别人教版教材是在元素周期表基础上,根据第ⅠA族和第ⅦA族元素性质的递变通过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而鲁科版教材则是在学过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理论预测第3周期、第ⅠA族和第ⅦA族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和金属钾性质,再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
教材这样处理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来指导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
我认为这一点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四)本课时地位和作用第二课时更是利用第一课时掌握的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同主族的规律,从而进一步完善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
为第三课时研究“位、构、性”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是鲁科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本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认识了元素周期律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元素周期表是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初步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和重要用途,知道了元素周期表是今后学习化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高中化学1.1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图文
高中化学1.1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图文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初步学会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
累计课时 2 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元素组成微粒结构的联系实验:钾钠与水反应实验1-1 课时安排 1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一、复习导入:练习讲评导入新课: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请同学们画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二、自主学习完成“科学探究” 三、推进新课 [思考与交流]1通过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归纳与整理]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钠钾属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 Li+O2 Na+O2 与水的反应 Rb、Cs在室温时,遇到空气会立即燃烧。
2、与水的反应 K+H2O Na+H2O 除Na、K外,其他碱金属元素也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与H2。
[小结] 2M+2H2O == 2MOH+H2↑ 碱性: [思考与交流] 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
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见课本第7页)课堂练习1:例题1 变式1 [阅读教材]第7、8页典型的非金属-----卤素看看他们的性质与原子结构间是否存在联系?[归纳与整理] (三)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见课本第8页)[思考与交流]请大家根据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规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解答他们的疑问。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练习题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基础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基本知识的掌握,如填写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等。提高题则涉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如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化合价等。
2.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读取
(1)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元素的序号,代表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
(2)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用于计算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元素符号: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的符号,代表元素名称。
3.元素周期律及元素性质的预测
(1)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递增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知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掌握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2.学生在分析元素周期律及元素性质预测方面,可能缺乏系统的思维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
3.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交流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需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掌握第三周期钠、镁、铝三种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的渐变规律;理解第三周期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探索与分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的认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和崇尚科学,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科学品质: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的逐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的探索和验证,指导学生学习将实验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第三周期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难点: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的探索和验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的魅力;指导学生学习将实验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化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魅力。
续表
附:随堂检测答案
1.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
2.右大 3 3.(A)。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在本节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本节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
iXJmEyVhpG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四、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的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但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去动手实验获取证据,让学生去分析图表、资料获取信息。
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 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iXJmEyVhpG五、教学方法:对比、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实验,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使学生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
本课时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1)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三、教学重难点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四、学情分析因为必修一我们已经学习了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性质,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也有简单的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
五、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提问〕碱金属是指哪一族?卤族是指哪一族?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碱金属的递变规律。
我们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1.1【教学设计】《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人教)讲授式教学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合肥一中李晋凯◆模式介绍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材分析《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所有的化学知识都会用到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石,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同时,本章知识的学习也后面的选修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思路说明本节通过直接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学生通过讨论研究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方式。
解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引导学生了解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通过习题进行巩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X A Z和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2、知道元素、核素、同伴素的涵义;3、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4、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5、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教学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方案设计--何婷燕
“Li~Cs随着电子层数的递增,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
思考探究三问题
教学反思
:
小结: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形似性和递变性
问题:如何从结构解释“Li~Cs随着电子层数的递增,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
解释:碱金属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个,反应易失去1个电子,体现较强的还原性;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递增,原子半径逐渐递增,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依次递减,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能力依次递增,所以金属的还原性越来越强,反应越来越剧烈
第一主族元素包括H﹑Li﹑Na﹑K﹑Rb﹑Cs﹑Fr共七个元素,除去H以外,其他都是金属,称为碱金属元素。(其中Fr是放射线元素,高中一般不讨论)
一、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推进新课
问题:比较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还原性(金属性)强弱如何递变的呢??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多引导
得出结论
课前复习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讲了一节课元素周期表,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和结构。那么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引导学生复习)。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本节第二个内容
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推进新课
提问1.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结构→性质
思考练习
过度:我们这节课所讨论的是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那么以第一主族元素为例,我们一起来学习。
备课活页纸
学
科
化学
年级
班级
高一(12)班
授课时间
2017-4-12
备课人
总课题
元素周期表
总课时
3
第2课时
【课件】《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设计执教:符妙影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探究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观察分析、实验验证、合作学习等,体会探究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2、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烧杯,小刀,滤纸,蒸馏水,金属钠,金属钾,酚酞溶液。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横(三短四长);18纵16族(7主7副零和VIII )2、完成下列表格提问:有什么规律?(电子层数=周期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推断引入新课: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在周期表中有些族的元素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元素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完成第5页的“科学探究”。
填写P5表格。
(元素符号可以参看左边的元素周期表)2、观察上表,找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核电核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有没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师:碱金属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离原子核就越远,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控制力就越小。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他们的活泼性,应该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越来越活泼。
那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用实验来说明问题。
“科学探究”2:【实验】钾、钠在空气中燃烧(列表比较钠、钾燃烧的现象)【思考与交流】根据钾、钠与氧气和水反应的实验,请总结出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递变性呢?1、与O2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4 Li O2△ 2 Li2O氧化锂(注意:不是生成过氧化锂)2Na O2 △ Na2O2 (淡黄色)过氧化钠钾、铷等与氧气反应生成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
高中化学 1.1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 1.1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化学1.1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元素周期表课题三维目标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科学知识1、可以写下直观的碱金属与氧气、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展开有关的排序;与2、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表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技能3、晓得结构同意性质。
过程1、由原子结构理论分析推论出来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与2、使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去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课堂教学的观点及方法。
由课堂教学得出结论理论,并由理论指导课堂教学。
2、增进学生对物质世界对立统一规律的重新认识。
3、用辩证唯物主义质变量变的观点,在本节内容中有著最恰当的彰显。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碱金属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金属族的性质递变推论;金属开朗性高低的推论规律比较、概括介绍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多媒体师生活动【导入】开朗的金属元素na的性质就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现象就是本质的反应,宏观就是微观的彰显。
现在使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去研究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
【板书】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一)、碱金属元素[科学探究1]恳请同学们看看书本p5,并顺利完成该表中。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什么结论?1.核电荷数从li至cs逐渐激增。
2.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为1。
3.电子层数依次激增,从2层减小至6层。
[实验1]挑钾、钠各一粒,分别放到石棉网上的左、右两边,同时冷却。
观测实验的现象。
[现象]钾首先熔融(熔点高),先与氧气出现反应,后钠再熔融与氧气反应。
[板书]1、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思索与交流]恳请写下钠与氧气在冷却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尝试的写下锂、钾与氧气在冷却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碱金属锂钠钾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冷却)[回答]从钾、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中,恳请总结出来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存有什么相似性、寄变性?[请问]相似性:碱金属都能够与氧气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书的总体思路是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突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得出元素性质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与元素的性质是否有关引出核素概念,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在教学时可将本节教材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三课时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小结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后,学习核素及同位素概念。
二、学情分析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简介以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已有所了解,从元素周期表中能够获取元素名称、符号、原子序数、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知道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周期为2)的结构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结合学生过往已有的知识,本节课将从实验出发,以一系列的实验事实凸显元素的原子结构(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深刻理解“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的含义。
教材中对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进行对比归纳;对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则将实验事实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对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够从文字中筛选出关键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出“递变性”规律。
另外,本节课除了要让学生发现同一主族元素“递变性”外,还要从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归纳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要求学生有较为全面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挖掘未知的潜在性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现象以及相关的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同一主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通过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对比,了解元素性质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实验探究的能力,以及善于类比和迁移的学习品质。
(2)通过提供新信息,培养学生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块整合,充足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归因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教学难点: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HPS教学模式、探究学习法、对比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
、认识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
1、化学性质(相似性、递变性)
2、原子结构
、预测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1、原子结构
2、化学性质(相似性、递变性)
三、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
七、教学流程图
通过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
哲学思想
资料片段引入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