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1].4 流体流动中的阻力损失

合集下载

流体流动阻力损失

流体流动阻力损失
阀门高度为势能基准面,阀全关时 ℘A = ℘1 =( 1.013 + 0.9 ) × 105 = 1.91 × 105 N / m 2
1.013 + 0.45 × 10 = 1.46 × 10 N / m ℘B = ℘2 =( )
5 5 2
阀半开时,在A-B面列机械能衡算式:
1 1
le1 u2 le2 u2 hf = hf 1− A + hfAB + hfB2 = λ + hfAB + λ d 2 d 2 p p u减小,hfAB增大 q ↓ pa pa 1 V1 k 2 gz1 + = + hf ρ ρ 2 k A 3 k B 2 总hf不变
A B 1 2 3
阻力控制问题(瓶颈问题)
已知∑hf、L、d,求u或qv
l u hf = λ d 2
试差法:
2
设λ →u →Re →查的λ1→ λ1 ≈λ,u为所求, 否则重设λ。 若可判断λ或已知λ ,则可直接计算
3 900 kg / m 例题:密度为 ,黏度为 30mPa.s 的液体自 敞口容器A流向敞口容器B中,两容器液面视为不变。 管路中有一阀门,阀前管长50m,阀后管长20m , (均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当阀门全关时,阀 前、后压力表读数分别为 0.09MPa 和 0.045MPa 。 现将阀门半开,阀门阻力的当量长度为30m。管子内 径40mm。
℘A ℘B = + hfA− B ρ ρ
设为层流, hfAB
1.91 - 1.46 ) × 10 5 32 × 30 × 0.001 × u × 100 ( = 2 900 900 × ( 0.04 )
32µu ∑ l = ρd 2

流体阻力和能量损失

流体阻力和能量损失
H L V 2 d 2g
f
第二节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一、 能量损失的两种形式:
2.局部水头损失:
hj

V 2 2g
写成压力损失的形式,则为:
Hj
V
2
2g
式中: L—管长 [米]; d—管径 [米]; V—断面平均流速[米/秒]; λ—沿程阻力系数(无因次参数); ζ—局部阻力系数(无因次参数)。
雷诺数之所以能判别流态,正是因为它反映了惯性力和粘性力 的对比关系。因此,当管中流体流动的雷诺数小于2320时,其粘性 起主导作用,层流稳定。当雷诺数大于2320时,在流动核心部分的 惯性力克服了粘性力的阻滞而产生涡流,掺混现象出现,层流向紊流 转化。
第二节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三、单位摩阻R及沿程阻力的计算
第二节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二、 层流、紊流和雷诺实验
实际流体运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状态,即层流和紊流。这两种流 动状态的沿程损失规律大不相同。 ㈠ 雷诺实验
第二节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二、 层流、紊流和雷诺实验
液体沿管轴方向流动时,流束之间或流体层与层之间彼此不相 混杂,质点没有径向的运动,都保持各自的流线运动。这种流动状 态,称为层流运动。 管中流速再稍增加,或有其它外部干扰振动,则有色液体将破 裂、混杂成为一种紊乱状态。这种运动状态,称为紊流运动
第一章 流体力学基础
第二节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第二节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能量损失一般有两种表示方法: 通常用单位重量流体的能量损失(或称水头损失)h1来表示,用 液柱高度来量度; 用液柱高度来量度;对于气体,则常用单位体积流体的能量损失 (或称压力损失)H损来表示,用压力来量度。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H损=γh1 流体阻力是造成能量损失的原因。 产生阻力的内因是流体的粘性和惯性,外因是固体壁面对流体 的阻滞作用和扰动作用。

流体流动湍流阻力损失

流体流动湍流阻力损失

2( R r )
四、局部阻力
流体流经管件时,其速度的大小、方向等发生变化, 出现漩涡,内摩擦力增大,形成局部阻力。 常见的局部阻力有:
突扩
突缩
弯头
三通
由局部阻力引起的能耗损失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阻力系数法和当量长度法。
4.1 阻力系数法
hf
u2 2
为局部阻力系数。由实验得出,可查表或图。

/d
光滑管 Re
摩擦系数与雷诺准数、相对粗糙度的关系
(双对数坐标)
4. 流体在非圆直管中的阻力
当量直径法:
de
2 d 4
4A
A— 管道截面积
— 浸润周边长度
圆管 矩形管
de
d
4
d
a
de
de
4 ab 2( a b )

2 ab ( a b )
b r R
环形管
4 ( R 2 r 2 ) 2 ( R r )
H=20m H1=2m
解:(1)整个管路的阻力损失,J/kg;由题意知,
u Vs A 15
(3600 0.05 ) 4
2
2.12m / s
l u2 100 2.122 h f d 2 0.03 0.05 2 135.1J / kg
(2)泵轴功率,kw; 在贮槽液面0-0´与高位槽液面1-1´间列柏努利方程,以贮槽 液面为基准水平面,有:
u d
δb> ε δ bb
u d
δb<ε
ε
δb
ε
湍流运动
δ b>ε
阻力与层流相似,此时称为水力光滑管。 ,Re 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质点通过凸起部分时产生漩涡

管内流动阻力计算

管内流动阻力计算

5. 数群的数目比变量的数目少→实验与关联工作简化
7
影响直管阻力压力损失的因数有三个: (1)流体物性因数: μ和ρ (2)设备因数: L 、d和管壁粗糙度 ε (3)流动因数: u 以上因素可以函数形式表示为:
p f d,l,u, , ,
因此,流动阻力损失若按每个变量做5个点,则实验量惊人(56次)。
A1
A2 u2
14
例1
15
例2、
1
1
2
2
+0.5 +0.5
2.16
16
总结
根据范宁公式
hf
l d
u2 ( 求解阻力系数)
2
层流: =64 64(光滑,粗糙管均可), Re=du
du Re
①光滑管:
湍流:
0.3164 伯拉修斯经验方程,不是唯一的经验方程
Re0.25
粗糙管: ②
Re不太大
查mody图,
u12 2
p2
z2
g
u
2 2
2
hf
Hf
hf g
hf g
p f
g
z1
u12 2g
p1
g
z2
u22 2g
p2
g
Hf
gz1
u12 2
p1
gz2
u22 2
p2
hf
Δ p f h f gH f
hf gH f
阻力损失有三种表达形式: hf------J/kg (单位质量) Hf------m (单位重量) △pf ----Pa (单位体积)
即层流时hf∝ u,湍流时hf ∝u1.75~2.0 根据范宁公式,代入层流的λ,hf -- u;

流体的流动形态和阻力损失

流体的流动形态和阻力损失



1、流体流动的类型 2、如何判定流体流动的类型 3、层流内层的概念 4、流体阻力的表现和来源 5、减低流体阻力的途经
三明市高级技工学校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作业:
P75 20、21、25
(1)流体流动的形态
问题1:一杯水滴入一滴黑墨水,结果怎样? 结论:黑色水会慢慢散开,整杯水变黑 问题2:流动的水中加入有色水会怎样呢?
做实验!
英国物理学家雷诺就做了这样的实验
任务:回去上网查一下雷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三明市高级技工学校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雷诺实验:
实验装置
三明市高级技工学校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小知识
三明市高级技工学校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三明市高级技工学校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小知识 湍流大家并行攻关难题的足迹
科学和艺术向来只有一线之隔,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 芬奇无疑是湍流研究 的先驱,甚至可以说是开创者。而湍流的科学概念,最早由英国著名物理学 家雷诺于1883年提出,自此以后的130年以来,一大批世界顶级物理学家、 应用数学家、流体力学家和工程师为探索湍流付出了巨大努力,产生了大量 思想,但湍流至今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些科学巨匠包括但不限于:泰勒 ( 20 世纪物理学泰斗)、普朗特(现代流体力学之父,钱学森师爷)、冯. 卡门(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钱学森导师),韦纳· 海森堡和李政道(诺 贝尔奖得主),Komolgorolov(前苏联最著名的数学家,湍流唯象理论的 奠基人),Kraichnan(爱因斯坦博士后,现代湍流分析理论开创者),周培 源(爱因斯坦博士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北京大学前校长,湍流模式理论 泰斗)、 U.Frish(当代湍流界泰斗、法国科学院院士、恩师的导师)。梳 理已有理论成果,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包括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成果都是针对 理想湍流的。但真实世界并不存在理想湍流,对理想湍流的研究解决不了真 实湍流问题。这既源于针对理想湍流所采用的假设在真实湍流场根本不能满 足,但源于均匀各项同性湍流这一理想模型没有保留真实湍流的本质。鉴于 此,近年周恒院士、张涵信院士、佘振苏教授等呼吁加强对真实湍流的研究。

管内流体流动的摩擦阻力损失

管内流体流动的摩擦阻力损失
2018/8/12
u2 hf 2
为局部阻力系数 ,由实验测定 。
a) 突然扩大与突然缩小
u2 hf 2
2
u:取小管的流速
2
A1 突然扩大: 1 A2
b) 管出口和管入口
A2 突然缩小: 0.5 1 A 1
2018/8/12
C、哈兰德(Haaland)公式
1.11 1 6.9 /d 1.8lg Re 3.7
7. 非圆形管内的摩擦损失
2 对于圆形管道,流体流径的管道截面为: d 4
流体润湿的周边长度为: πd
de=4×流道截面积/润湿周边长度
• 管出口相当于突然扩大, A1
4
d2
P2 p2 A2 p2

4

d
2
F S dl
2018/8/12
P 1P 2 F 0
p1

4
d p2
2

4
2
d 2 dl 0
p1 p2

4 4l p1 p2 d
d dl
2018/8/12

P 1P 2 h f 4l hf d
b
e
d
f
b 1
l u 2 hf Re, d d 2
p
Re, d
2018/8/12


2018/8/12
1)摩擦因数图 a)层流区:Re≤2000,λ与Re成直线关系,λ=64/Re。
f (Re, / d )
2018/8/12

5 流体流动中的阻力损失

5  流体流动中的阻力损失

/d
2020/2/29
Re
流体流动中的阻力损失
10/19
对图5-1可作如下讨论:
(1)由图5-1可见,根据不同的Re数值,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
①层流区:Re 2000 。λ与ε 无关lg, 与 lg Re
表达式为: 64 / Re
呈线性下降关系,其
代入范宁公式可知, pf 32( l / d )u u ,此即层流阻力的一次方定律。
12/19
三、非圆形管道的当量直径 工业上常见非圆形管,如方形风道、矩形流槽、套管换热器中环形 通道等。 实验表明,只要采用下式定义的当量直径 de 。代替以前的圆管内径d,其阻力 损失的计算仍可按范宁公式和图5-1进行。
定义:
de

流体流通截面 4 流体润湿周边

4A

4rH
其中 rH A / 称为水力半径;de 称为当量直径。
上述定义并无理论依据,而且只适于湍流情况。如为层流流动,λ 64 / Re
对非圆管,则要改变式中的常数。如正方形管改为57,环形管改为96等。 需注意的是,用 de计算 Re 判断非圆形管内的流型,其临界值仍为2000;不 能用de 去计算非圆形管的截面积、流速和流量。
2020/2/29
流体流动中的阻力损失
式 pf Kd albuc e f g 需作实验 56 = 15625次。而按准数关联式
则只需作 53 = 125 次即可。这样大大缩短了实验所需的时间,同时,使 实验结果便于整理及应用。 ③实验数据处理与待定常数确定 准数关系式中的常数 K、b、f 和 g 需通过实验确定。为便于数据处理,可以把该 式两边取对数得:
32l

1.4 管内流体流动的摩擦阻力损失

1.4 管内流体流动的摩擦阻力损失

光滑管 玻璃管 铜管
粗糙管
钢管 铸铁管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原理课件 二、规划实验:减少实验工作量
因次分析法 目的:(1)减少实验工作量;
(2)结果具有普遍性,便于推广。 基础:因次一致性
即每一个物理方程式的两边不仅数值相等, 而且每一项都应具有相同的因次。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原理课件 基本定理:白金汉(Buckinghan)π 定理 设影响某一物理现象的独立变量数为n个,这些 变量的基本因次数为m个,则该物理现象可用N =(n-m)个独立的无因次数群表示。
hf u2



du
,
l, d

d

据经验:阻力损失与管长l成正比
h f l ( , du ) u2 d d
( , du ) d
h
f



l d
u2 2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原理课件
1.4.3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
一、统一的表达方式(范宁公式)
1 2 log( / d 2.51 )

3.7 Re
Haaland关联式
1 1.8log(( / d )1.11 6.9)

3.7
Re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原理课件
3. 摩擦因数图
分界线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原理课件
①层流区(Re ≤ 2000)
阻力一次方区
λ与Re成反比例关系
64 / Re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原理课件
1.4.1 两种阻力损失
一、流体阻力的类型
1
1
直管
弯头
qV
2
阀门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原理课件 管件与阀门

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阻力损失(或称为压力损失)是指在流体流动过程中,由于流体流动过程中的摩擦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流体的动能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损失。

阻力损失是流体力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流体流动的分析和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计算阻力损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临界雷诺数法:该方法适用于圆管内的层流流动,基于雷诺数(流体的速度与管道内液体的黏性之比)来计算阻力损失。

具体计算公式为:f=16/Re,其中f为摩擦系数,Re为雷诺数。

2.涡旋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高雷诺数下的紊流流动,使用实验数据建立涡流管道的阻力系数曲线。

通过读取曲线上的点来计算阻力损失。

3.动量方程法:根据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动量守恒定律,考虑流体流动中的摩擦损失,可以建立动量方程。

然后通过求解动量方程,计算出阻力损失。

4. Navier-Stokes 方程法:该方法适用于复杂的流动情况,通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可以得到流体速度和压力的分布,从而计算阻力损失。

5.管道描述方法:该方法将管道分成若干小段,每段内均匀流动,根据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和能量方程,在每段管道内分别计算压力损失,然后累加得到总的阻力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流动条件和管道形状。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流体的性质、流动情况和管道的几何形状等因素,选
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阻力损失的计算和分析。

在工程和实验研究中,为了计算阻力损失,通常还需要知道一些相关
参数,如管道内径、管道长度、流速、流体的性质、管道壁面的光滑度等。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实测、实验或者理论计算等方法得到。

1.4流体流动阻力

1.4流体流动阻力

(2)过渡区(2000<Re<4000)
一般将湍流时的曲线延伸查取λ 值 。
(3)(一般)湍流区(Re≥4000以及虚线以下的区域)
λ 是Re和ε/d 的函数即:
f (Re, d )
17
(4)完全湍流区(阻力平方区)(虚线以上的区域)
λ 与Re无关,只与ε/d 有关。 2 l u 由 hf 知 阻力损失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 d 2 另外,对于光滑管(ε/d →0),λ 只与Re有关 。
18
湍流时摩擦系数经验公式 (a)柏拉修斯(Blasius)公式(用于光滑管)
0.3164 Re 0.25
Re=5×103~105
(b)柯尔布鲁克(Colebrook)公式(粗糙管,一般湍流)
1 9.35 1.14 2 log d Re
d / 0.005 Re
' 2
( 0 1) (u1 — 小管中的大速度 )
(2) 突然缩小
A0 A2 0.5(1 ) 0.5(1 ) ( 0 0.5) A1 A1
2 u2 h 'f 2
(u2 小管中的大速度 )
26
(3) 管道进口及出口
进口:流体自容器进入管内。 ζ进口 = 0.5 (进口阻力系数) 出口:流体自管子进入容器或从管子排放到管外 空间。 ζ出口 = 1 (4) 管件与阀门 局部阻力系数可在有关手册中查到。 (出口阻力系数)
热流 体T1 t2 T2 冷流 体t1
22
二. 局部阻力
h
' f
流体流经管件、阀门、管道进出口等局部地方引 起的阻力损失。
23
蝶阀
24
1. 阻力系数法

第一篇 流体力学第四章 阻力损失与管路计算

第一篇 流体力学第四章 阻力损失与管路计算
• 有了当量直径,只要用de 代替d,就可利用圆管的计算公式来进行非圆 管沿程损失的计算,即
上一页
返回
第四节 局部损失的计算
• 局部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 局部损失的计算可以转化为求局部阻力系数ζ 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局部 阻碍,有不同的局部阻力系数ζ 值,其多数通过试验确定,并编制成专用 计算图、表,供计算时查用.表4-1列出了各种常用管件的局部阻力系 数ζ值.应当注意,表4-1中的ζ 值都是针对某一过流断面的平均流速而 言的,查表时必须与指定的断面流速相对应,凡未注明的,均应采用局部 阻碍以后断面的平均流速.
• 根据流体的边界情况,将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沿 程阻力与沿程能量损失;另一种是局部阻力与局部能量损失.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
• 如图4-1所示,水箱侧壁上连接一根由三段不同直径的管段所组成的 管路.在边壁沿程不变的管段上(1-2、2-3、3-4、4-5段), 阻碍流体流动的阻力沿程基本不变,这类阻力称为沿程阻力.为克服沿 程阻力而产生的能量损失称为沿程能量损失.沿程损失以水柱高度表 示时,称为沿程水头损失,用符号hf 表示.图中的hf12、hf23、hf34、 hf45就是相应1-2、2-3、3-4、4-5各管段的沿程水头 损失.图中整个管路的沿程水头损失等于各管段的沿程水头损失之和, 即
• 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沿程损失与流速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直到1 883年,英国物理学家雷诺在他做的试验中揭示了流体运动存在着 两种流态,这才认识到沿程损失与流速的关系与流态密切相关.
• 雷诺试验的装置如图4-2所示,水箱A 中水位恒定,水流通过玻璃管B 恒定出流,阀门K 用来调节管内流量,容器D 中盛有颜色水,颜色水可以 经过细管E 注入玻璃管B 中.

化工原理第一章管内流体流动摩擦阻力损失

化工原理第一章管内流体流动摩擦阻力损失
式中λ为无因次系数,称为摩擦系数或摩擦因数, 与流体流动的Re及管壁状况有关。
2021/6/20
化工原理 第一章管 内流体流 动摩擦阻
力损失
②根据柏努利方程的其它形式,也可写出相应的范 宁公式表示式: 压头损失
Hf
l
d
u2 2g
——(单位:m)
压力损失
pf gH f dl 2 u2 ——(单位:Pa) 化工原理
内流体流
动摩擦阻
2021/6/20
力损失
顾毓珍式
0.00560.500
Re0.3 2 适用范围Re=3×103~1×106
对于粗糙管
尼库拉则与卡门公式
1 2lgd 1.14
上式适用于化第内工一流原章体理管流Rde/ 0.005
动摩擦阻
2021/6/20
力损失
顾毓珍式
0 .01 2 0 .725 /7 R 4 0 .3e 6 8
化工原理 第一章管 内流体流 动摩擦阻
力损失
②由于数群的数目总是比变量的数目少,就可以大 大减少实验的次数,关联数据的工作也会有所简化 。
③根据相似理论,可将在实验室规模的小设备中用 某种物料实验所得的结果应用到其它物料及实际的 化工设备中去。(例如,只要雷诺准数相同,小设 备与实际化工设备内的流动形态必然一样。)
力损失
根据实验可知,流体流动阻力Δpf与管长l 成正比( b=1),该式可改写为:
pf
2KRed,dlu22

hf pf Red,d lu22
与范宁公式相对照,可得 :
(Re,)
d
化工原理
【结论】湍第内一流流章体时管流 摩擦系数λ是Re和相对粗糙度ε/d 的函数。
动摩擦阻

1.4阻力损失解析

1.4阻力损失解析

制药过程原理及设备课件
二、流动型态判据
1. 影响流动型态的因素 设备因素:管径d 操作因素:流速u 物性因素:流体的密度ρ及粘度μ。
Re
1
du

3
无因次数群或准数
1 1
m.m.s .kg.m Pa.s
m .s .kg 1 2 2 kg.m.s .m .s
制药过程原理及设备课件
制药过程原理及设备课件 3. 摩擦因数图 分界线
制药过程原理及设备课件 ①层流区(Re ≤ 2000)
阻力一次方区
λ与Re成反比例关系 64 / Re 32 l u 流体种类、管径、管长 hf 2 d 一定,h ∝u
f
②过渡区(2000<Re<4000)
将湍流时的曲线延伸查取λ 值 。 工程设计一般都避免在过渡区操作 。 ③ 湍流区(Re≥4000以及虚线以下的区域)
阻力损失产生的根本原因:流体内部及流体与固 体壁面间的粘性摩擦作用。
制药过程原理及设备课件
二、阻力损失的表现:流体势能的降低
2
1
2
1
1 2 p1 1 2 p2 z1 g u1 z2 g u2 Wf 2 2
Wf ( p1

z1 g ) (
p2

z2 g )
1.4.4 流体阻力的计算
一、流体阻力的类型
1 1
直管
qV
2
弯头
阀门
制药过程原理及设备课件 产生阻力损失的外部条件
直管阻力
流体流经一定直径的 直管时由于内摩擦而 产生的阻力.
局部阻力
流体流经管件、阀门 等局部地方由于流速 大小或方向的改变而 引起的阻力。 特点:边界层与固体 表面分离

流体流动湍流阻力损失

流体流动湍流阻力损失
常见的几种解析式有:
光滑管 (1)柏拉修斯(Blasius)式:
0.3164
Re 0.25
适用范围: Re 5103 ~ 105
(2) 顾毓珍公式:
0.0056
0.500 Re 0.32
适用范围: Re 3103 ~ 106
(3)尼库拉则与卡门公式:
1 2lg Re 0.8
适用范围: Re 3000
hf u2
过渡区 滞流区
湍流区
完全湍流,粗糙管
/d
光滑管 Re
摩擦系数与雷诺准数、相对粗糙度的关系
(双对数坐标)
4. 流体在非圆直管中的阻力
当量直径法:
de
4A
A— 管道截面积 — 浸润周边长度
圆管 矩形管
de
4
d 2
4
d
d
d 4ab
2ab
e 2(ab) (ab)
环形管
de
4 ( R 2 r 2 ) 2 ( Rr )
三、湍流时的阻力损失计算
Wf
l
d
u2 2
计算的关键:摩擦阻力系数。
层流时:
64
Re
湍流时:
f (d、u、、、)
本节主要内容:
1、管壁粗糙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2、量纲分析法(因次分析法) 3、湍流摩擦系数的求算
经验公式 莫狄图
1、管壁粗糙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湍流运动时,管壁的粗糙度对阻力、能量的损失有较大的影 响。
n (1) 测量流体的压差或压力
n U管压差计
n ① U管压差计的结构
n 如图,使用时内装指示液。对指示液的要求:
n 指示液要与被测流体不互溶,
n 不起化学作用,且其密度应大于被测流体的密度。

管内流体流动的摩擦阻力损失

管内流体流动的摩擦阻力损失

4l 比较,得: h f d
——圆形直管内能量损失与摩擦应力关系式
3、公式的变换
4l hf d
8 令 2 u
2018/11/10

4 2 l u hf 2 u d 2
2
l u2 hf d 2
—— 圆形直管阻力所引起能量损失的通式 称为范宁公式。 ( 对于层流或湍流都适用) λ为无因次的系数,称为摩擦因数 。
第 一 章 流 体 流 动
第 四 节 管内流体流动的 摩擦阻力损失
一、直管中摩擦阻力的测定
二、管路上的局部阻力 三、管路系统中的总能量损失
2018/11/10
流体具有粘性,流动时存在内部摩擦力.
——流动阻力产生的根源 固定的管壁或其他形状的固体壁面 ——流动阻力产生的条件 流体流经一定管径的直管时由 直管阻力 : 管路中的阻力 于流体的内摩擦而产生的阻力
2018/11/10
对于长宽分别为a与b的矩形管道:
4ab 2ab de 2(a b) a b
对于一外径为d1的内管和一内径为d2的外管构成的环形通道
de
4 (

4 4 (d1 d 2 )2 d2 Nhomakorabea
d12 )
d 2 d1
二、局部阻力损失
1、局部阻力损失的计算
2018/11/10
C、哈兰德(Haaland)公式
1.11 1 6.9 /d 1.8lg Re 3.7
7. 非圆形管内的摩擦损失
2 对于圆形管道,流体流径的管道截面为: d 4
流体润湿的周边长度为: πd
de=4×流道截面积/润湿周边长度
流体流经管路中的管件、阀门及 局部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方法是把局部阻力损失表示为流体动 压头的倍数,即:
h f = ξ × u / 2 g [m]
'
2
(3-13)
3.4.2当量长度法
• 把局部阻力损失折合成相当于一定长度le直管阻力, 采用直管阻力公式计算:
' 2
le u = λ h f • d 2g

[m]
(3-14)
其中,λ与该管件联结管道的摩擦因数,le当量长 度,d管路直径。 管系的总阻力损失为:
c) 因次分析法是一种化工中常用的实验规则方法,它可 以减少实验工作量。此法须与实验相结合,在确定过 程影响因素时,不能遗漏必要变量。 d) 局部阻力是一种极复杂的流动现象,一般只能以实验 测得某些参数(如ξ或le)来进行估算。 e) 工程上常采用“当量”的方法来处理一些目前尚不清楚 或无法测定的量。即用一个量去代替原有量,而该量 容易测得,且其效果与原有量在某些方面等效。

管系的总阻力损失
' ∑hf = hf + hf
(3-15)
对局部阻力系数法:
l u2 ∑ h f = (λ + ∑ ξ ) d 2g
(3-16)
对当量长度法:
l + ∑ le u 2 ∑hf = λ d 2g
(3-17)
[本节重点]
a) 流体在管路中的流动阻力损失包括直管摩擦阻力 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这是两种本质不同的阻力 损失。前者主要是表面摩擦,而后者主要是涡流 造成的形体阻力损失。 b) 直管中摩擦阻力损失公式可用基本物理定律+辅 助定则(与过程特征有关)的方法分析获得。层流 时可解析,湍流时需借助实验。
(4) 湍流摩擦因数λ的关联式或图
λ = φ(Re, ε / d )
a. b. 层流区:Re<2000。 过渡区:2000<Re<4000。此时流型不定,λ有波动。工程计 算,作为湍流处理,将湍流曲线外推,既采用λ大的数值。
(3-12)
①据不同的Re,摩擦因数λ关联图可分为四个不同区域
c. 湍流区:Re>4000。λ与Re及ε/d都有关。 d. 高度湍流区:λ~ Re曲线几乎为水平线,即ε/d一定,λ与Re 无关。
du τ = −(μ + ε ) dr
其中涡流粘度ε不是物性,而决定于流动状态。由 于湍流的复杂性,还不能完全靠理论导出ε的关系 式。 因此,不能象层流那样,通过解析法推出求λ的公 式。
(1)因次分析法
①因次一致性原则 任何一个根据基本物理定律推演出的物理方程式, 其中各项的因次必然相同。 ②π定理 (a)任何一个符合因次一致原则的物理方程式,都可以 表示为一个由若干无因次数群组成的函数式,即: (3-8) f (π1, π 2 ,..., π i ) = 0 (b)如果影响一个物理现象的物理量为n个,其中有m个 基本因次(如M、L、θ),则这个物理现象可用(n−m) 个相互独立的无因次数群描述。
①确定过程影响因素及函数形式 •
Δp f = Φ (d , l , u, ρ, μ, ε )
(3-9)
依经验,可将式(3-9)表达为幂函数,即: • (3-10) a b c e f g Δp f = Kd l u ρ μ ε ) 式中K、a、b、c、e、f和g均为待定常数。 式(3-10)中各物理量的量纲和因次可表示如下:
3.4局部阻力损失
管路阻力损失分: ①直管阻力; ②局部阻力损失 [流道变向(如弯头等管件)、管道截面变化(管道与容 器接口、阀门等)、分叉与汇合(如三通等管件)]→速 度大小、方向突然变化,边界层脱体产生大量旋涡, 流体质点剧烈碰撞、摩擦形成局部阻力损失。 计算方法:
3.4.1 局部阻力系数法
②管壁粗糙度的影响
• • 层流时无影响。 湍流时,湍动加剧,阻力增加;Re↑→层流 底层↓,ε/d影响更显著。
3.3非圆形管的当量直径
实验表明,采用下式定义的当量直径de代替以前 的圆管直径d,其阻力损失仍可按式(3-6)计算。 当量直径定义: de=4×流体流通截面积/流体润湿周边=4×A/Π=4rH 其中,rH为水力半径;de为当量直径。 注意: • 以上定义并无理论依据,且只适用于湍流。 • 用de计算Re判断非圆形管内流型,其临界值仍为2000;不能 用de去计算非圆形管的截面积、流速和流量。
Eu = Δp f ρu 2
Δp f
(3-11)其中来自为欧拉准数。这样,经过因次分析把原来具有7个变量的关 系式变为4个变量(准数)的关系式,自变量由6 个减少到3个。
③实验数据处理与待定常数确定
如果对每个自变量取5个不同的 数值进行实验以找出函数关系,按式(3-10) 需做实验56=15626次。而按式(3-11)只需做 53=125次。 式(3-11)中常数K、b、f和g需通过实验确 定。


dl 8τ dl ρu2 dp f =• 4τ = d ρu 2 d 2
(3-1)
摩擦阻力损失通用表达式
• 压头损失为:
dp f 8τ dl u2 = ρg ρu 2 d 2 g
(3-2)
• 单位质量流体的能量损失为:
dp f 8τ dl u2 = ρ ρu 2 d 2
(3-3)
• 当不可压缩流体流过等截面管时,可积分式(31)、 (3-2)和 (3-3)得:
3.1 均匀直管摩擦阻力损失通用表达式
• 下面从剪切力与压降间关系入手推导 • 流体在直径为d、长度为dl的水平直管内作稳态 流动时,管壁作用于流体上的总摩擦力 ( 剪力) 等于τπddl。此摩擦力导致压降dpf(π/4)d2。据牛 顿第二定律,应有:

τπddl − dp f (π / 4)d 2 = 0
②无因次化处理
上述三个方程有六个未知数,所以只有三个未知 数是独立的,其他三个变量可以表示为这三个变 量的函数。把b、f、g作为独立变量,解上述方程 组得: • a=−b−f−g • c=2−f • e=1−f 把此结果代入式(3-10),并把指数相同的物理量 归并一起,即得:
②无因次化处理

l b −f ε g ( ) = K ( ) Re ( ) d d ρu 2
摩擦阻力损失通用表达式
• 压力降:
τ l ρu 2 Δp f = 8 ρu 2 d 2
(3-4)
• • 压头损失:h f • • 能量损失:
τ l u2 = =8 ρg ρu 2 d 2 g Δp f
(3-5)
2
τ lu =8 wf = ρ ρu 2 d 2
Δp f
(3-6)
范宁(Fanning)公式
三、因次分析法
依据:因次一致性原则,正确描述一物 理现象,等式两边的物理量因次一致。 校验:π定理 有m个基本变量,n个基本因 次,无因次群为m- n个 步骤:1)找出所有相关物理量 2)选出基本因次 3)列因次关系式 4)组成无因次数群幂函数关联式
(2)湍流流动阻力的因次分析
• 可依下面三步进行 ①确定过程影响因素及函数形式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影响直管阻力损失Δpf的因素有: i. 流动空间的几何尺寸(管径d、管长l); ii. 流动情况(平均流速u); iii. 流体物性(密度ρ、粘度μ); iv. 及管道壁面情况(管壁粗糙度ε)。 即可表示为一般函数关系:
• 如令
λ =8 τ ρu2
则上式可写为: (3-4a) (3-5a) (3-6a)
l ρu2 Δp f = λ d 2
l u2 h f = λ d 2g
l u2 w f = λ d 2
• 式(3-4a)、 (3-5a)和 (3-6a)称范宁(Fanning)公式,是均匀 直管摩擦阻力损失通用表达式,其中λ称摩擦因数,为 无因次数。
①确定过程影响因素及函数形式
物理量 Δp

d
l
u
ρ
μ
ε
量纲
kg⋅m-1⋅s-2
m
m
m⋅s-1 kg⋅m-3 kg⋅m-1⋅s-1 m
因次
ML-1θ-2
L
L
Lθ-1
ML-3
ML-1θ-1
L
②无因次化处理
将各物理量的因次符号代入式(3-10),并根据因次一 致性原则,即因次式中两侧各基本因次的指数必然相 等,可以得出: • 对于M:e+f=1 • 对于θ:−c−f=−2 • 对于L:a+b+c−3e−f+g=−1
(3)因次分析法讨论
a. 通过因次分析法可减少过程变量数,从而减少实验 工作量。 b. 应用因次分析法得到的式(3-11)指导实验时,要改变 Re值时,只需通过阀门改变流速u即可;要改变l/d 值,则只需改变测压点的距离,而无需换用多种流 体及改变管径。 c. 该法只是通过物理量的因次分析,把一般物理量函 数式转化为无因次数表达的函数式。并未揭示过程 变量间的内在联系。
三、
流体流动中的阻力损失
• 流体在管道中流动经过直管部分和各种管件 (如阀门、弯头,设备进出口等)。前者会产生 以表面摩擦为主的沿程阻力,后者会产生以逆 压差或涡流为主的局部阻力。 • 流动中为克服这些阻力所消耗的能量称阻力损
失。
• 阻力损失的直接表现是流体流过管路系统的压 强降或压头损失。而压头损失的确定是利用机 械能恒算方程进行管路计算所必须的。
3.2摩擦因数
3.2.1层流时摩擦因数
前面讨论层流速度分布时,曾推导得 Poiseuille公式:
u= Δp f 32μL d2
即 对比Fanning公式,知
64μ l ρu2 Δp f = duρ d 2
64μ 64 λ= = duρ Re
(3-7)
3.2.2湍流时的摩擦因数
流体湍流流动时,剪应力不服从牛顿粘性定律, 但可模仿表示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