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高程模型》实验讲义[1]

合集下载

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高程模型
为了表示地形起伏必需存储三维数据,这首先 必需研究三维数字地面模型。
数字高程模型
4
什么是4D产品(DEM,DLG,DRG,DOM)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缩 写DEM)是在某一投影平面(如高斯投影平面) 上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高程(Z)的 数据集。DEM的格网间隔应与其高程精度相适配, 并形成有规则的格网系列。根据不同的高程精度, 可分为不同类型。为完整反映地表形态,还可增加 离散高程点数据。 数字线划地图(Digital Line Graphic,缩写 DLG)是现有地形图要素的矢量数据集,保存各要 素间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全面地描述地 表目标。
规则格网数据模型的优点: 1)数据结构简单,算法实现容易,便于空间操作
和存储。尤其适合在栅格数据结构的GIS系统中。 2)容易计算等高线、坡度、坡向、自动提取地域
地形等。 规则格网是DEM最广泛使用的格式。目前,很多
国家都以规则格网的数据矩阵作为DEM提供方式。
数字高程模型
14
规则格网数据模型的缺点: 1)数据量大,通常采用压缩存储
描述地形表面的模型。实质上这是对地面形态和属性 信息的数字表达。 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
当DTM模型中数字属性为高程时称DEM模型,即 数字高程模型。
DEM模型是DTM模型的一种特例。
数字高程模型
3
从测绘的角度看
DEM模型是新一代的地形图,它通过存储在 介质上的大量地面点空间数据和地形属性数 据,以数字形式来描述地形地貌。
无损压缩存储,如游程编码、链码、四叉树编码; 有损压缩存储,如离散余弦(DCT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ation), 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ation)

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高程模型
一、实验目的:DEM的可视化表达
二、由栅格生成的TIN和由TIN生成的三维等高线
三、实验过程
1、由栅格生成的TIN
①从arcmap添加栅格图像
②、打开arctoolbox,从选择栅格转TIN。

③、生成如下图TIN:
2、由TIN生成的三维等高线
①、在arcscene中添加TIN
②、右击图层名弹出图层属性,在左边显示框中添加具有相同符号的等值线,即可生成三维等高线
③、生成
四、总结
通过本次对DEM可视化的处理让我对arc的了解更近了一步,尤其在做三维等高线实验时,更对图层的属性及其应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让我对DEM的可视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7章-数字高程模型

第7章-数字高程模型

1 数字高程模型的定义
地形表面形态等多种信息的一个数字表示
DTM是定义在某一区域D上的m维向量有限序 列:
{Vi ,i 1,2,, n}
➢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或 DHM(Digital Height Model) 是表示区域D上地形的三维向量有限序列
0
1 L
L
2kX
[{
0
Ck cos(
k 0
L
k
)
k 0
Ck
cos(2kX
L
k
)]}2
dX
2 z
1 2
m
(Ck
k 0
Ck )2 dX
1 2
m
(1
k 0
Ck Ck
)2 Ck2
1 2
m
[1
k 0
H (uk )]2Ck2
采样间隔和地形的复杂程度
2.利用检查点的DEM精度评定
在DEM内插时,预留一部分数据点作 为检查点,在建立DEM之后,由DEM内 插出这些点的高程,DEM的精度
“任何一个圆滑的数学表面总是可以用一 系列有规则的数学表面的总和,以任意的 精度进行逼近。”也就是一个数学表面上 某点(X,Y)处高程Z的表达式为:
n
Z f (X ,Y ) ajq(X ,Y , X j,Yj ) j 1
a1q(X ,Y , X1,Y1) a2q(X ,Y , X 2,Y2) anq(X ,Y , X n,Yn )
深度学习在DEM数据获取中的应用
1.针对激光点云的地面点和非地面点的分类处理: 一处理Lidar数据,提取每个点与周围点之间的相对高差并将其
转换为表示点特征的图像,用于神经网络的训练。分离地物点

数字高程模型实验指导书

数字高程模型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数字地形模型数据内插 (2)内容与步骤: (2)实验二使用GEOTIN生产DEM产品 (4)内容与步骤: (4)实验三利用立体影像进行DEM建模与编辑 (6)内容与步骤: (6)实验一数字地形模型数据内插目的:1、理解数字地形模型的数据源2、掌握格网数字地形模型的建立实习软件:Surfer、MapInfo内容与步骤:一、数据导出在MapInfo中打开等高线表文件(*.tab),导出外部交换文件(*.mif)。

Table->Export…二、数据转换与数字地形模型的生成由于SURFER软件在格网化时,只接受XYZ文件。

因此,需要用数据转换工具将*.mif 文件转换成XYZ格式的*.txt文件。

打开数据转换工具,选择源文件等高线*.mif,保存目标文件*.txt。

GOLDEN软件公司的SURFER是一个功能比较完善而且所占空间较小的图形分析软件包,非常适合处理量较小的数字地形模型分析。

因此,我们在形成TXT文件后直接进入SURFER中处理,采取一定的内插方法将离散数据格网化。

在SURFER中,内插方法多达九种。

用户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内插方法。

我们采用九种方法各内插一次。

三、数字地形模型的应用1、三维立体图的生成Grid->Data…,载入*.txt点文件,缺省保存为文件名.grd。

打开Base Map,选择*.mif,是数字化的等高线图。

打开Contour Map,选择*.grd,是离散点内插后生成的等高线图。

两张等高线图叠加,比较两者的符合情况。

Option中可以填充等高线之间的颜色以及使等高线光滑。

Level中可以加入等高线,并保存设置。

打开Wireframe Map,可生成三维立体图(基于格网的表面模型)。

2、坡度、坡向图的绘制在SURFER中,在GRID菜单中的Calculus命令下有一个专用的地形分析模块,可以计算坡度、坡向值。

在SURFER计算坡向中,0度表征北,90度表征东。

数字高程模型ppt课件

数字高程模型ppt课件

王之卓 (1979)
地形表面用X、Y、Z坐标的数字形式的一种表达
Burrough 数字形式表示的局部地球表面的量化模型,有时也成为
(1986)
数字地形模型DTM
Weibel (1991)
局部地形表面的数字化表达
10
DEM DHM
DGM DTM DTED
数字地面模型有关术语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数字高程模型: 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
区域地形表面海拔高度的数字化表达(狭义) 或 地理空间 中地理对象表面海拔高度的数字化表达(广义)。
传统的高程模型数字高程模型:
• 数字化: 数字计算机只识数字,一切必须数字化 • 离散化: 数字计算机容量有限,必须采样离散化 • 结构化: 借助计算机表达与处理,模型必须结构化
矢量叠加
三维表示与分析
18
地形数字化表达方式
l 数学描述 l 图形表达 l 图像表达
19
地形数字化表达方式
地 数学描述 全局


局部
字 化
图形方式



线


图像方式 直接
傅里叶级数 多项式函数 规则的分块数据 不规则的分块数据 不规则分布网络 规则分布网络 特征点(山顶、山脊、山谷) 等高线 特征线(山脊线、山谷线等) 剖面线 航空影像、遥感影像
通过对这些数据和图形的解译和发现,可获取 在地形图上没有直接表现的知识。
7
地表形态表达:从模拟到数字
象形绘图法
写景表示法
数字高程模型
等高线图示法 8
DEM的概念与理解
传统的高程模型--等高线地形图:

数字高程模型PPT演示课件

数字高程模型PPT演示课件
由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可测量性和地貌晕渲表示地形结 构所具有的三维可视化效果,使这两种方法称为20世纪以 来地形图主要的表示方法和手段。
4
5
• 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随后的蓬勃发展,以及 相关技术,如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制图、现代数学 理论等的完善和实用,各种数字地形的表达方式得到迅速 发展。
3
18世纪,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高程数据和平面位置数据 的获取成为可能,对地形的表达也由写景式的定性表达逐 步过渡到以等高线为主的量化表达。用等高线进行地表形 态描述具有直观、方便、可测量等特性,是制图学史上的 一项最重要的发明。
19世纪初期,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用连续色调变化和 阴影变化模拟不规则的地表形态成为可能。但直到19世纪 后期,才将地貌晕渲作为一种区域符号广泛地应用于地形 表达之中,阴影变化具有显示斜坡的能力。
• 随后Miller和LaFamme在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杂 志上发表题为“The digital terrain model:theory and application”的论文,首次提出了数字地面模型的概念
6
DTM的概念
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
• 用来描述地形结构的地貌因子有多种,不同地貌因子从不同角 度反映地形特征,所有地貌因子(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 面曲率、地形起伏度、切割深度等)的数字模型的集合形成数 字地貌模型(Degital Geomorphology Model,DGM)
• 数字高程模型是数字地貌模型的基础,从数字高程模型到数字 地貌模型是对DEM高程数据进行推导、派生和组合的过程。
– 常用的插值方法有:距离倒数加权平均,克里 金插值算法等

第一讲:数字高程模型概述

第一讲:数字高程模型概述

原始模型的数字化表达
原始模型
凸包
表面模型
三维模型(有纹理)
原始影像
三维模型(无纹理)
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表达
象形绘图法
写景表示法
数字高程模型
等高线图示法
数字高程模型起源
1958年,美国麻省理工 学院摄影测量实验室主任米 勒(ler) 教授首次将 计算机与摄影测量技术结合 在一起,比较成功地解决了 道路工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问题。
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 :当z为其它二维表面上 连续变化的地理特征,如地面温度、 降雨、地球磁力、重力、土地利用、 土壤类型等其他地面诸特征,此时的 DEM成为数字地形模型。
研究地面起伏。
含有地面 起伏和属性两 个含义,是DEM 的进一步分析。
数字高程模型
商业工程应用
通讯基站选址、通讯网络规 划、移动通讯传播模型校正;空 中交通管理与导航;资源规划管 理与建设;地质勘探;旅游资源 仿真;水文和气象服务;遥感、 测绘等…
国家地理信息的基础数据
我国现在强调4D产品的建 设,并以前3D作为国家空间数据 基础设施(NSDl)的框架数据。
DRG 数字栅格图 Digital Raster Graphs
小知识——4D产品
DLG
数字线化图 Digital Linear Graphs
DEM
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OQ 数字正射影像 Digital Orthophoto Quadrangles
课后思考
神舟系列飞船返回搜救 过程中,数字高程模型有哪 些应用?
三峡水库规划设计中, 数字高程模型有哪些应用?

第一章(绪论)数字高程模型

第一章(绪论)数字高程模型

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
*机理分析法 根据对现实对象特性的认识,分析其因果关系,找出反映内 部机理的规律. 建立的模型常有明确的物理或现实意义 *测试分析法 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内部机理无法直接寻求的“黑箱”系统. 求y=y(x) 输入 x(t) 黑箱系统 建立输出和输入间的关系 测量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对其运用统计分析 输出y(t)
电子立体地形模型。是电子地图的应用产品。 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利用DTM数据和其他有 关资料,即可生成电子立体地形模型。它能 生动地显示地形的立体景观,有利于地形分 析和作战模拟,是有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的理想参照物。
影像与立体表达
利用多张有重叠度的像片可以重建地面的三
维模型,并可在这个模型上进行量测。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想方设法来描述自己 所熟悉的各种地表现象,绘画可以说是最古 老的一种。
用图画可以粗略地反映所见到的地形景观。 但这些信息反映的主要是对象的形态特征 和色彩特性,而定量的描述则非常有限。
另外一种古老而有效并一直沿用至今的精确 表达地表现象的方式是地图。
在我国古代,地图与山水画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亦图亦画的现 象还是很多的,有些图明明是地 图,却画着相当精美的山水画。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里 就收录了古代著名制图学家裴秀 的《地形方丈图》,天文学家张 衡的《地形图》,这里并没有把 实用性的地图和艺术性的山水风 景画,明显地区分开来。
地图学者一直致力于地形图的立体表达,希
望找到一种既符合人的视觉生理习惯,又能
恢复真实地形世界的表示方法。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有高原、冰川、沙漠、 海岸等。如何立体显示地貌,这是测绘工作 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自古以来,测绘工作者 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造了不少地 貌表示方法。

《数字高程模型》教学大纲

《数字高程模型》教学大纲

《数字高程模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总学分:2.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考核方式:考查适用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先修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参考教材:李志林朱庆等,数字地面模型,武汉大学出版社,编著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与目的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数字地面模型(DEM)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在测绘、土木工程、地质、矿山工程、景观建筑、防洪、农业、规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在讲述数字地面模型(DEM)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衬托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基于对数字地面模型(DEM)的应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程序实例和相关练习,逐步掌握数字地面模型(DEM)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一些高级应用。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DTM定义、特点及其应用(理解)(2学时)(二)DTM原始数据的采集,包括数据点采样分布方案、野外常规数据采集方法、解析测图仪的立体模型扫描采集DTM数据点的作业方法、数字摄影测量全自动采集DTM 数据点的原理及作业流程、利用卫星像片建立地面立体模型采集DTM数据点的基本方法及特点(理解)(2学时)。

(三)数字地面模型建模(10学时)掌握表面建模的概念和各种方法、三角网的基本概念与生成方法、格网的基本概念与生成方法、不规则三角网(TIN)的基本概念与生成方法:三角网生长算法、数据逐点插入法、带约束条件的Delaunay三角网、基于栅格的三角网生成算法。

(四)DTM的内插方法(4学时)理解DTM数据项预处理、线性与双线性内插、移动拟合法和加权平均法、多层曲面法、分块多项式法、最小二乘配置法。

(五)DTM质量控制(4学时)理解DTM数据点采样间隔、阐述采样密度原则、依据、预定法、连续调整法和数据压缩法,由采样定理确定采样间隔,由地形剖面恢复误差确定采样间隔,顾及内插误差的采样间隔,插值分析法确定采样间隔。

(六)DTM精度评定(4学时)理解包括由地形功率普与内插方法的传递函数估计DTM精度,由检查点估计DTM精度,有协方差函数估计DTM精度。

数字高程模型1

数字高程模型1
Models) 数字地形模型(DTM:Digital Terrain
Models) 涉及的相关学科和技术 应用范围
1、地形表达方法
等高线是最早用于描述地表形态的图示方法 (约始于18世纪),被认为是制图学史上的最 重要发明;
为了增强等高线的可视性,有很多方法被用 于地形立体感表示如:写景法、地貌晕渲法、 分层设色法等;
DEM研究内容
地形数据采样 地形建模与内插 数据组织与管理 地形分析与地学应用 DEM可视化 不确定性分析和表达
DEM的分类
据其数据 组织方式 分
- 基于面单元 的DEM
- 基于线的 DEM
- 基于点的 DEM
(a) 规则格网DEM (b)正六边形DEM (c)TIN
(e)等高线DEM
但数字地形表达(包括DEM)及其三维可视 化方法真正使地形表达能重现真实的现实世界;
1.1 地形表达方法
数字地形的 表达可分为 两类,即数 学描述与图 形描述;
如何进行地 形的数字表 达则是DEM 主要研究内 容
一、 基本概念
地形表达方法 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地形表达方法 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数字地形模型(DTM:Digital Terrain
Models) 涉及的相关学科和技术 应用范围
3、 数字地形模型(DTM)
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是地形表面形态等多种信息的一个
DEM及其地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讲 绪论
内容提要
理论课
基本概念 DEM的数据获取 DEM表面建模 DEM精度的数学模型 DEM生产的质量控制 DEM数据组织DEM内插 数字地形分析 DEM的可视化 DEM的地学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课件第八章-数字高程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课件第八章-数字高程模型

样条函数概念: 一类分段(片)光滑、并且在各段交接处也有一
定光滑性的函数。简称样条。样条一词来源于工 程绘图人员为了将一些指定点连接成一条光顺曲 线所使用的工具,即富有弹性的细木条或薄钢条。 由这样的样条形成的曲线在连接点处具有连续的 坡度与曲率。分段低次多项式、在分段处具有一 定光滑性的函数插值就是模拟以上原理发展起来 的,它克服了高次多项式插值可能出现的振荡现 象,具有较好的数值稳定性和收敛性,由这种插 值过程产生的函数就是多项式样条函数。样条函 数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到了60年代它与计算 机辅助设计相结合,在外形设计方面得到成功的 应用
克立金法基本原理是根据相邻变量的值 (如若干样品元素含量值),利用变差函数所 揭示的区域化变量的内在联系来估计空间 变量数值的方法。
2024/7/17
23
3.4 几种典型数据网格化插值方法选择
遥感数据是按影像方式记录的栅格数据,内插 放大或重采样时,常用矩形网格内插法,如最邻 近点法、双线性插值法或立方卷积法。
选用大小不同的窗口,可以 实现数据的分解,大窗口使 区域趋势成分比重增大,小 窗口则可突出一些局部异常。 逐格移动窗口逐点逐行地计 算直到覆盖全区,就得到了 网格化的数据点图
2024/7/17
15
移动平均法
当原始取样点分布较稀且不规则时,可以 采用定点数而不定范围的取数方法,即搜 索邻近的点直到预定的数目为止。搜索方 法可以是四方搜索或八方搜索等。此时由 于距离可能相差较大,因此常同时采用距 离倒数或距离平方倒数加权的办法,以便 压低远处的点的影响。
2024/7/17
29
点模式——高程矩阵
规则格网法是把DEM表示成高程矩阵,此时,DEM来源于直接 规则矩形格网采样点或由不规则离散数据点内插产生。

数字高程模型的认识 ppt课件

数字高程模型的认识 ppt课件

若备选点P之坐标为(X,Y)
p3
p2
F (X ,Y )F (X 3 ,Y 3 ) 0
重复与交叉的检测:任意一边最多只能是两个三 角形的公共边。
30
数字高程模型的认识
资料来源于张超主编的《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所配光盘
31
数字高程模型的认识
根据有限个离散点的高程,采用多项式或样条函数求得拟合公式, 再逐个计算各点的高程,得到拟合的DEM。可反映总的地势,但局部误 差较大。可分为: ●整体拟合:根据研究区域内所有采样点的观测值建立趋势面模型。特 点是不能反映内插区域内的局部特征。 ●局部拟合:利用邻近的数据点估计未知点的值,能反映局部特征。
剖面图不一定必须沿直线绘制,
也可沿一条曲线绘制。
48
数字高程模型的认识
通视分析是指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研究某一区域 通视情况的地形分析。
●方法:
a、以O为观察点,对格网DEM或三角网DEM上的每个点 判断通视与否,通视赋值为1,不通视赋值为0。由此 可形成属性值为0和1的格网或三角网。对此以0.5为 值追踪等值线,即得到以O为观察点的通视图。
Attribute RDB
DOM
DEM
DLG
37
数字高程模型的认识
38
数字高程模型的认识
39
数字高程模型的认识
40
数字高程模型的认识
(交通部公路勘测设计院)
41
数字高程模型的认识
立体计算线路挖土、石方量
42
数字高程模型的认识
43
数字高程模型的认识
Z11
tan X
Z10 Z11 Z00 Z01
●生成方法:由不规则点、矩形格网或等高线转换 而得到。

第二章(采样理论)数字高程模型

第二章(采样理论)数字高程模型
e)坡度 使用坡度有效性的理由: (1)长期以来,在地貌学中坡度都被认为是最重要且 十分有效的地形描述算子。坡度是表面形态最重要 的因子,因为根据坡度便可以完整地形成表面。 (2)坡度也是地形表面上高度的一阶差分。表达了状及其描述(复杂度描述)
e)坡度
L=C*r
1-D
其中r是用于量测的尺度(基本单位),L起量测得的线长度, c是一个常数,D为该线的分数维。
第28页
1.1地面形状及其描述(复杂度描述)
b)分数维 曲线的有效维数在1—2之间变化;
线的复杂度与分数维的关系
第29页
1.1地面形状及其描述(复杂度描述)
b)分数维 面的有效维数在2—3之间变化。简单的分数维的计 算方法:
数字高程模型
第52页
第26页
1.1地面形状及其描述(复杂度描述)
b)分数维 在不同的环境里,空间物体将呈现出不同的维数, 这导致了有效维数概念的产生。

1.1地面形状及其描述(复杂度描述)
数字高程模型 2013-7-26
b)分数维 Mandelbrot在1967年引进了有效维数的概念,创立 了分数维几何学。在分数维几何里,有效维数就是 一个分数,它称为分数维或分数。最简单面的分数 维的计算方法:
数字高程模型
第45页
1.2地面分类(地貌学)
地表形态可以根据不同的指标进行分类。
喀斯特地貌
数字高程模型 第46页
1.2地面分类(地貌学)
地表形态可以根据不同的指标进行分类。
数字高程模型
第47页
1.2地面分类(地貌学)
在地理学中,人们通常根据地表绝对高程、相对高 程来进行分类,综合地将地形分为平原、高原、丘 陵、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等。但是这些分类 比较宏观,对具体的DEM项目而言,它们对采样的 指导作用非常有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高程模型 实验讲义南阳师范学院环旅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教研室编2011年2月前 言Miller于1958年提出首次提出了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的概念。

经过40多年的发展,DEM的诸多基础理论问题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理论与方法体系正在形成,DEM在许多领域的工作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DEM已成为各类GIS数据库的核心数据之一。

国家测绘部门将DEM作为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ational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NSDI)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

在理论研究方面,DEM的不确定性、DEM的尺度效应、DEM的地学分析、基于DEM的数据挖掘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在应用方面,也从一般的地形因子提取、支持三维漫游等简单应用向更多样的形式、更广泛的领域发展。

可以说,DEM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海拔的空间数据,更代表着一种地学处理的方法。

适应于学科发展和实践需要,各高等院校的有关专业,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测绘工程等专业都纷纷将数字高程模型作为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我学院办有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工程等专业,数字高程模型一直是此二专业的重要课程。

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本实验讲义,供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使用。

本实验讲义中,以验证、探索理论知识和传授技能作为基础目标,另外还注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如果说知识和技能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意识则决定了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动机,能力则是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代地学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具备一系列意识和能力。

虽然,高校通常设置培养意识和能力的公共课程;但是,专业课教学也应该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这样以来,可以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有目的地培养特定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程所涉及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科学精神、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和统合能力等。

本讲义共7个实验,需要16个实验课时。

实验类型包括基础型、综合型和设计型。

每个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有实验原理的详细介绍,实验过程中的必要之处作了解释和提示。

实验后安排了思考题,要求学生们通过在实验中的探索来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DEM的理论和方法。

目 录实验一 DEM的基本认识与基本操作 (1)实验二DEM的建立和转化 (9)实验三 基本地形因子提取 (19)实验四 坡面复杂度因子的提取 (25)实验五 DEM的可视化表达 (31)实验六 制作河流网络专题图 (35)实验七 地形特征要素提取 (44)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 (51)实验一 深入认识DEM1. 实验目的(1)通过操作和观察,深入认识DEM 的本质和特点,深入认识不同类型的DEM 的本质和特点;(2)熟悉与DEM 相关的基本操作;(3)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

2. 实验原理DEM 是地形曲面的数字化表示,是在计算机中描述、表达和模拟地形曲面的有序数据组合。

从数学的角度,高程模型是高程Z 关于平面坐标X,Y 两个自变量的连续函数,数字高程模型(DEM)只是它的一个有限的离散表示。

高程最常见的表达是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或某个参考平面的相对高度。

高程是地理空间中的第三维坐标。

由于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都是二维的,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必要的补充。

DEM 通常用地表规则网格单元构成的高程矩阵表示,广义的DEM 还包括等高线、三角网等所有表达地面高程的数字表示。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DEM 是建立数字地形模型(DTM)的基础数据,其它的地形要素可由DEM 直接或间接导出,称为“派生数据”,如坡度、坡向等。

按照结构,DEM主要分为以下类型:图1.1 规则格网DEM(1)规则格网DEM规则网格,通常是正方形,也可以是矩形、三角形等规则网格。

规则网格将区域空间切分为规则的格网单元,每个格网单元对应一个数值。

数学上可以表示为一个矩阵,在计算机实现中则是一个二维数组。

每个格网单元或数组的一个元素,对应一个高程值,如图1.1所示。

规则格网DEM 是规则镶嵌数据模型在地形表达上的应用,规则镶嵌数据模型分格网栅格和点栅格两种情况,所以规则格网DEM 也相应地分为这两种情况(图1.2):①格网栅格将任一格网单元的数值视为该单元内所有点的高程值,即格网单元对应的地面面积内高程是均一的高度,这种数字高程模型是一个不连续的函数;②点栅格将任一格网单元的数值视为单元中心点的高程,这样就需要用一种插值方法来计算每个点的高程,计算任何不是网格中心的数据点的高程值,需使用周围4个中心点的高程值,采用距离加权平均、样条函数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进行计算。

图1.2 格网栅格与点栅格规则格网是最广泛使用的DEM 形式,目前许多GIS 数据库提供的DEM 数据都是以规则格网的数据矩阵形式提供的。

格网DEM 的缺点是不能准确表示地形的结构和细部。

为避免这些问题,可采用附加地形特征数据,如地形特征点、山脊线、谷底线、断裂线,以描述地形结构。

格网DEM 的另一个缺点是数据量过大,给数据管理带来了不方便,通常要进行压缩存储。

DEM 数据的无损压缩可以采用普通的栅格数据压缩方式,如游程编码、块码等,但是由于DEM 数据反映了地形的连续起伏变化,通常比较“破碎”,普通压缩方式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对于格网DEM 数据,可以采用哈夫曼编码进行无损压缩。

(2)等高线DEM每一条等高线(Contour)对应一个已知的高程值,这样一系列等高线集合和它们的高程值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地面高程模型。

如图1.3所示。

图1.3 等高线DEM等高线通常被储存为一个有序的坐标点对序列,可以认为是一条带有高程值属性的简单多边形或多边形弧段。

由于等高线模型只表达了区域的部分高程值,往往需要一种插值方法来计算落在等高线之外的其它点的高程,又因为这些点是落在两条等高线包围的区域内,所以通常只使用外包的两条等高线的高程进行插值。

(3)不规则三角网模型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TIN)是另外一种数字高程模型,它既减少规则格网方法带来的数据冗余,同时在计算(如坡度)效率方面又优于纯粹基于等高线的方法。

TIN模型根据区域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

如果点不在顶点上,该点的高程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在边上用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程,在三角形内则用三个顶点的高程)。

所以TIN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在整个区域内连续但不可微。

不规则三角网数字高程由连续的三角面组成,三角面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不规则分布的测点,或节点的位置和密度。

不规则三角网与高程矩阵方法不同之处是随地形起伏变化的复杂性而改变采样点的密度和决定采样点的位置,因而它能够避免地形平坦时的数据冗余,又能按地形特征点如山脊、山谷线、地形变化线等表示数字高程特征。

3. 实验步骤(1)规则格网DEM的观察与操作【1】载入规则格网DEM:使用[Add Data]功能将D:\DEM_EXP\Data\dem_grid 添加到Arcmap。

【2】打开[Layer Properties],查看[Source]选项卡,查看[Columns and Rows],查看[Cellsize],查看[Format],查看[Spatial Reference],查看[Statistics]。

问题 此DEM有几行几列?分辨率是多少?什么格式?采用了什么大地水准面?什么投影?图1.4 Layer Properties 对话框【3】使用[Identify]工具进行查询(图1.5)。

提示 结合[Zoom in]功能可以获得对DEM的更好理解。

图1.5 Identify问题 1)结合操作,说出你是怎样理解“规则网格将区域空间切分为规则的格网单元,每个格网单元对应一个数值”的;2)规则镶嵌数据模型分格网栅格和点栅格两种情况,ArcGIS中的Grid当属于格网栅格还是点栅格?对于问题2)的理解,可以借助于本讲义提供的一个演示文件:D:\DEM_EXP\EXP2\Grid.lyr,可在ArcScene中打开它。

其效果如图1.6所示。

图1.6 格网栅格示意图【4】利用已学技能对此DEM重采样,改变其分辨率。

思考[Resampling Techinque]中有多种选项(Nearest、Bilinear、Cubic 等),那么,对DEM的重采样应该使用哪一选项?【5】利用已学技能对DEM进行裁剪。

(2)等高线DEM的观察与操作【1】载入等高线DEM:使用[Add Data]功能将D:\DEM_EXP\Data\dem_contour 添加到Arcmap。

【2】打开[Layer Properties],查看[Source]选项卡,查看[Columns and Rows],查看[Cellsize],查看[Format],查看[Spatial Reference],查看[Statistics]。

问题 此DEM是什么格式?采用了什么大地水准面?采用了什么投影?【3】打开[Layer Properties]的[Labels]选项卡,为等高线添加标注,并为其选择合适的格式。

(3)TIN DEM的观察与操作【1】载入TIN DEM:使用[Add Data]功能将D:\DEM_EXP\Data\dem_tin 添加到Arcmap。

【2】打开[Layer Properties],查看[Source]选项卡。

问题 此DEM是什么格式?有多少个节点?有多少个面?【3】点击[Layer Properties] 的[Symbology]选项卡,点击[Add...]按钮,出现如图1.7所示的对话框。

在Add Renderer对话框中,共有10种TIN的可视化方式,可以分别试用。

提示 若同时加载Edges with the same symbol和Nodes with the same symbol比较利于理解TIN的本质和特点。

图1.7 TIN DEM的Layer Properties对话框和Add Renderer对话框【4】使用[Identify]工具进行查询。

观察在同一三角形中的不同位置进行查询时,Elevation、Slope、Aspect是否变化。

问题 结合操作,说出你是怎样理解“三角形内任一点的高程值通过线性插值得到的;TIN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这句话的。

4. 思考题(1)规则格网DEM有什么特点?(2)点栅格与格网栅格有何区别?(3)等高线 DEM有什么特点?(4)TIN DEM有什么特点?(5)结合实验,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什么是DEM?5. 实验报告要求课后结合实验课堂笔记将上述步骤进行练习,得到正确结果和结论后,撰写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