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
“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
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
“子曰: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成白话是,孔子说:
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
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堂在最前面,“堂下”是庭(内庭),堂在高台上,堂前有阶梯,一般左右各一,称西阶、东阶。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
堂有东西两面墙,称做东序、西序;堂的南面没有墙,立有两根柱子,叫东楹、西楹(实际有时不止两柱)。堂的边叫“廉”,廉很直,所以后代说“廉正”、“廉洁”。现在南方地区那种前后开门的“堂屋”,即来源于堂。堂没有南墙,因而敞亮,于是又名“堂皇”。后来“堂皇”引申为气势宏大之意,也做“堂而皇之”,形容气派很大,或形容不加掩饰,公开行动。
堂是房屋主人平时活动、待客的地方。堂后是室,是主人休息处。从堂到室有户(即房屋之门)相通。要入室必先登堂,所以才有“登堂入室”,引申表示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室内有四角,古代称为隅。《论语述而》篇说: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老师讲出室的一角而学生不能联想类推其他3 个角,就不再重复指点了。也从另一面指出,这个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有问题。
古人的住宅,经常被称为“宅”、“馆”、“庐”等,宅既指住宅,同时又包括前后左右的宅地,所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才有“五亩之宅”的说法。馆是比较华丽的住宅,如《藤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庐是极为简陋的住房,类似后代的茅屋、窝棚,《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就是《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草庐”。历代帝王还喜欢用土石建筑高台,作为游玩之处。古代的楼,最初指建在高处的建筑物,如城楼等。汉代以后,出现了多层的房屋,也叫“楼”。这样“楼”也就有了今天的含义,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人外出,也要住旅馆、宾馆等,古人把它们叫做逆旅、客舍、传等,如《王积薪闻
1 棋》说“将游京师,宿于逆旅”,《送元二使安西》说“客舍青青柳色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舍相如广成传”。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
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宫廷建筑
首先我们最熟悉的是庭,民居建筑中的庭指的是院子,而宫中的庭是群臣朝见君主的地方,所以又叫“朝”,后代连说成“朝廷”(“廷”同“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说“拜送书于庭”,而《邹忌讽齐王纳谏》说“门庭若市”中指的则是自家的院子。
古代宫廷大门的两边,有两个高大的建筑物,叫“阙”,又叫“观”,所以后代用“宫阙”指称宫殿,如苏轼《水调歌头》“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也有用“观”指称宫殿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我们以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大成的紫禁城为例,其全部建筑由前朝后庭两部分组成。
外朝以“三大殿”即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辅以东西两侧的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和朝见群臣,行使国家权力的主要场所;内庭以“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辅以养心殿、御花园及东西各六组宫殿等,是皇帝与后妃等日常居寝和娱乐的地方。
讲到这里,我还想到了中国古代宫廷中的一个特殊建筑——萧墙。你们联想到了什么?“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时常被人引用,那么“萧墙”是什么墙呢?
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说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屏”。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论语集解》转引郑玄的解释说道:
“萧之言肃也;墙犹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萧墙之内就是宫室,臣子进入宫室晋见君王首先要经过萧墙,在此需要整理仪范,换为严肃尊敬的态度。后来,萧墙也因此借指内部。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季氏》。当时的季孙氏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季孙氏想要攻打小国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孔子听说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国国君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氏的专横跋扈,会寻机惩治季孙氏的。
后世用祸起萧墙来比喻祸患起于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