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
社会态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什么是态度
1 含义: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 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 心理状态。态度包含认知、情感、意向三 个要素。 2 态度的特点 具体对象性 系统性 相对稳定性 内在性 社会性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行为与态度一致吗? 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 在准备状态,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 了他的行为。 反题阶段: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拉皮尔 ( LaPiere , 1934)的实验,对此提出质 疑。他花了两年时间,和一对中国夫妇 作环美旅游,在184家饭馆和66间旅店停 留。
(5)公开承诺
只要我们认为自己对某个行动有不能变更的 承诺(公开承诺),失调就会促使态度发生 改变 如果我们觉得如果做得不好还可以改变,或 者认为自己可以不必认真地去做,就不会有 失调产生,也不会有态度改变 承诺对态度改变的重要性
2 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 人们态度的改变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其实质是在强化原理的支配和控制下所进 行的特定刺激和特定反应的联结过程。 – 个体自身是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个不 可缺少的中介环节。要改变他人态度,除 了要了解和掌握刺激与强化作用的特性外, 还要对个体本身的情况有所了解。因此, 就要了解他人的原有态度,过去经受得强 化经历。
– 这种影响具有选择性、持久性、多元
性、宏观性
2 家庭的影响
– 家庭的教育和抚养方式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 –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 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影 响个体态度的形成。
3 同伴的影响
–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同伴的
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 个体开始把自己的态度与同伴 进行比较,并根据同伴的态度 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2 谴责受害者
自我正确意识:是人们容易将罪名
归因于受害者(罪有应得) 自我辩解:期望公正的动机(后见 之明)
3 偏见与媒体
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 制度化作用。 媒体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 影响:人们容易相信或接受经常目睹的 事物,如果人们没有看到女性可以担任 重要的工作,就会很容易得出结论:女 性没有能力有效地使用权利或女性更喜 欢厨房而不是会议室。
分心(distraction):干扰 – 说服激起防御、反驳、调动自己的所 有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立场。凡是能够 削弱反驳能力的方式都可以使人们更 容易被说服 – 分散听众的注意力 – 适量的分心的确能增强说服力:干扰 有效反驳过程,分心才会导致被说服 – 过度分心无法使听众听见说服沟通的 信息,使得其效果为零
接种:自我巩固
– 抵制改变的一个重要力量来自于在某件事情上
的过去经历,像打育苗接种,增强抵抗力,抵 御说服 – 两种方式 巩固自己的观点:不断增加新的论据来支持 原有的立场 修筑防疫工事:当人们驳斥一个攻击时,会 运用所有的防御方式,准备了支持自己立场 的论据,形成反驳相反立场的论据,并且对 相反观点的传达者进行贬损等,以形成一个 更强、更有力的防御地位
(1)古典条件作用:联想学习(基于 联结的学习) (2)操作条件作用:强化学习(学习 持有“正确”的观点) (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模仿学习 (向榜样学习)
六、态度转变的方法
劝说宣传法 角色扮演法 团体影响法 活动参与法
(一)劝说宣传法
1 传播者特性
– 可信度(credibility):可信度高
*偏见的影响
1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性别刻板印象与差别尊重 – 性别刻板印象: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 象 – 女性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女孩更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 败的原因,把成功归因于运气,男孩将自己的成功归因 于能力。 – 微妙的男性至上主义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人们盲目地 接受了一套信仰,却并未意识到它 对女性的歧视:隐蔽的但却是致命的 – 角色期望 – 天花板效应
3 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 段中,人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个 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 点,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体系, 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态 度就比较稳固,不易改变了。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 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 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 熏陶等方式进行。
– 同化与对比
信息组织性(呈现方式)
信息传播渠道
信息的情绪感染性
4 情境因素
预警:做好准备 – 预警(forewarning)使人们能够抵抗信 息的说服。 – 立场预警:预先被告知你将会接受与之 不同的说服沟通——更可能不会被说服 – 意图预警:预先被告知“他将试图说服 我” ——会预期他的观点将会是什么,做好 准备进行有效反驳,不易被说服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 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
一个人,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 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它常常 只是简化我们对世界看法的一种方法,每个 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种行为。 – 刻板印象多数情况下是有害的。
– 相关的各种认知之间才会存在矛盾或一致
的关系,即失调或协调的状态
认知失调有程度上的区分
失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 失调程度=—————————————— 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
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
– 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的其他认知
保持一致 –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 认知一致 – 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有的认知矛盾 得到合理解决
2 分别就中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和日本 人提问
拉皮尔认为人们所说的和实际所做之间存 在巨大差异 拉皮尔的结论引发了一系列后继研究,态 度和行为不相关的观点开始占了上风 布鲁默:“人们已经揭示出,在态度和随 后的行为之间没有实际联系”。 麦奎尔:“态度研究已表明,某个人对他 的态度的口头报告与他对于该态度对象的 实际行为间只有相当低的相关系数”。 认为态度对外显行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的传播者比可信度低的传播者更 具有说服力
专业性 可靠性
– 吸引力
2 被劝说者因素
卷入程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
越难 人格特点:自尊、权威主义、教 条主义等 个体差异:自我监控、认知风格、 年龄
3 信息因素
信息的差异性(差距)
– 差距越大,个体改变态度的压力就越大
– 差距和态度改变之间呈倒U型
(3)社会分类
–
– –
(4) 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 偏见受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的 影响
(5) 认知原因:刻板印象、内隐刻板 印象
3、偏见产生的后果 1 自我实现预言 2 性别角色(灰姑娘情结) 3 疏离与冲突
4、 偏见的预防与消除措施 1 认知干预:消除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偏 见的认知成分)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刻板 印象相异的行为,有助于偏见的消除。 2 社会化:学会宽容不仇恨 3 群体间平等直接接触:熟悉的益处 4 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和“他们”的 界限 5 社会影响: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 范,营造良好的助人气氛
当一个人持有一种信念,而又表现出与之不一 致的行为,就会产生失调 因为行为本身难以收回,所以通常只能改变态 度以消除失调 例如从事不喜欢的工作,产生失调的结果是改 变态度 “不充分理由”与认知失调(给1美元与20美 元) 小奖励可以引发人们对不喜欢工作的兴趣,而 轻松的惩罚会成为人们不做某项自己喜欢的事 情的不当理由。 受到的惩罚越大,产生的失调就越少,因此, 态度改变的越少
旅馆 光顾 未光顾
回答总数
饭店 光顾 未光顾
81 96
1 回答数 22 否定回答 20 回答看情况 1 肯定回答 1
47 2 25 23 2 0
32
1 2 20 12 19 11 1 1 0 0
1 2 43 38 40 35 3 3 0 0
1 51 47 4 0
2 45 41 3 1
注:1 只就中国人提问;
基本观点
态度是行为的准备,一般情况下,行为 的做出是基于态度的,行为反应内在的 态度 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受到情境中的压力,或者考虑到行为的 结果对自身不利,可能会改变行为的方 向,表现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三、态度的形成过程
1 模仿与服从:态度形成始于两种方式,一 为自愿的不知不觉的模仿,另一是屈服于 外界压力的服从。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物 质与精神报酬和避免惩罚表现出的相符行 为。 2 认同(同化):认同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 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态度 已不再是表面的改变,而是自愿接受性的 观点、行为,使自己的态度与要形成的态 度相接近。
2 产生偏见的原因
(1)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竞争是偏见的来源 (2)社会学习
–
– –
直接观察:儿童从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人的言谈 举止中,潜移默化学会了用消极的态度来看待某些社 会群体 社会规范:人们习惯于遵从所属群体的社会规范 大众传媒: 人们通常会划分“我们”、“他们”两大阵营:内群 和外群 种族、宗教、性别、年龄、职业和收入等 人们对待内群与外群的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3)自由选择
当行为是个体自由选择的,与态度不一 致的行为会导致失调 为了维护自我,人们会认同和巩固自己 的态度和行为
(4)努力
你为某件事情的付出越多,你将会越喜 欢它 努力做一件不好的事情,必然带来较高 的认知失调,而为了减少失调,人们只 能改变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从不喜 欢变得喜欢
4 团体的影响
团体对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取 决于两个方面: 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的大小 个体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
五、态度改变的理论
1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指个体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
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的认知要 素包括思想、态度、信念及人们感知 到的行为。
– 认知要素之间存在相关或不相关的关系
*认知失调及其解释
(1)决策后认知失调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因为我们不得 不在几个选择中作出决定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 未选择的对象的评价,都可以减少失调 一旦作出决定,我们就会越来越喜欢自 己的决定,而且越来越讨厌其他的可能 选择
(2)反态度行为
社会态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什么是态度
1 含义: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 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 心理状态。态度包含认知、情感、意向三 个要素。 2 态度的特点 具体对象性 系统性 相对稳定性 内在性 社会性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行为与态度一致吗? 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 在准备状态,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 了他的行为。 反题阶段: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拉皮尔 ( LaPiere , 1934)的实验,对此提出质 疑。他花了两年时间,和一对中国夫妇 作环美旅游,在184家饭馆和66间旅店停 留。
(5)公开承诺
只要我们认为自己对某个行动有不能变更的 承诺(公开承诺),失调就会促使态度发生 改变 如果我们觉得如果做得不好还可以改变,或 者认为自己可以不必认真地去做,就不会有 失调产生,也不会有态度改变 承诺对态度改变的重要性
2 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 人们态度的改变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其实质是在强化原理的支配和控制下所进 行的特定刺激和特定反应的联结过程。 – 个体自身是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个不 可缺少的中介环节。要改变他人态度,除 了要了解和掌握刺激与强化作用的特性外, 还要对个体本身的情况有所了解。因此, 就要了解他人的原有态度,过去经受得强 化经历。
– 这种影响具有选择性、持久性、多元
性、宏观性
2 家庭的影响
– 家庭的教育和抚养方式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 –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 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影 响个体态度的形成。
3 同伴的影响
–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同伴的
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 个体开始把自己的态度与同伴 进行比较,并根据同伴的态度 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2 谴责受害者
自我正确意识:是人们容易将罪名
归因于受害者(罪有应得) 自我辩解:期望公正的动机(后见 之明)
3 偏见与媒体
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 制度化作用。 媒体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 影响:人们容易相信或接受经常目睹的 事物,如果人们没有看到女性可以担任 重要的工作,就会很容易得出结论:女 性没有能力有效地使用权利或女性更喜 欢厨房而不是会议室。
分心(distraction):干扰 – 说服激起防御、反驳、调动自己的所 有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立场。凡是能够 削弱反驳能力的方式都可以使人们更 容易被说服 – 分散听众的注意力 – 适量的分心的确能增强说服力:干扰 有效反驳过程,分心才会导致被说服 – 过度分心无法使听众听见说服沟通的 信息,使得其效果为零
接种:自我巩固
– 抵制改变的一个重要力量来自于在某件事情上
的过去经历,像打育苗接种,增强抵抗力,抵 御说服 – 两种方式 巩固自己的观点:不断增加新的论据来支持 原有的立场 修筑防疫工事:当人们驳斥一个攻击时,会 运用所有的防御方式,准备了支持自己立场 的论据,形成反驳相反立场的论据,并且对 相反观点的传达者进行贬损等,以形成一个 更强、更有力的防御地位
(1)古典条件作用:联想学习(基于 联结的学习) (2)操作条件作用:强化学习(学习 持有“正确”的观点) (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模仿学习 (向榜样学习)
六、态度转变的方法
劝说宣传法 角色扮演法 团体影响法 活动参与法
(一)劝说宣传法
1 传播者特性
– 可信度(credibility):可信度高
*偏见的影响
1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性别刻板印象与差别尊重 – 性别刻板印象: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 象 – 女性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女孩更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 败的原因,把成功归因于运气,男孩将自己的成功归因 于能力。 – 微妙的男性至上主义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人们盲目地 接受了一套信仰,却并未意识到它 对女性的歧视:隐蔽的但却是致命的 – 角色期望 – 天花板效应
3 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 段中,人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个 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 点,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体系, 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态 度就比较稳固,不易改变了。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 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 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 熏陶等方式进行。
– 同化与对比
信息组织性(呈现方式)
信息传播渠道
信息的情绪感染性
4 情境因素
预警:做好准备 – 预警(forewarning)使人们能够抵抗信 息的说服。 – 立场预警:预先被告知你将会接受与之 不同的说服沟通——更可能不会被说服 – 意图预警:预先被告知“他将试图说服 我” ——会预期他的观点将会是什么,做好 准备进行有效反驳,不易被说服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 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
一个人,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 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它常常 只是简化我们对世界看法的一种方法,每个 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种行为。 – 刻板印象多数情况下是有害的。
– 相关的各种认知之间才会存在矛盾或一致
的关系,即失调或协调的状态
认知失调有程度上的区分
失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 失调程度=—————————————— 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
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
– 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的其他认知
保持一致 –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 认知一致 – 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有的认知矛盾 得到合理解决
2 分别就中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和日本 人提问
拉皮尔认为人们所说的和实际所做之间存 在巨大差异 拉皮尔的结论引发了一系列后继研究,态 度和行为不相关的观点开始占了上风 布鲁默:“人们已经揭示出,在态度和随 后的行为之间没有实际联系”。 麦奎尔:“态度研究已表明,某个人对他 的态度的口头报告与他对于该态度对象的 实际行为间只有相当低的相关系数”。 认为态度对外显行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的传播者比可信度低的传播者更 具有说服力
专业性 可靠性
– 吸引力
2 被劝说者因素
卷入程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
越难 人格特点:自尊、权威主义、教 条主义等 个体差异:自我监控、认知风格、 年龄
3 信息因素
信息的差异性(差距)
– 差距越大,个体改变态度的压力就越大
– 差距和态度改变之间呈倒U型
(3)社会分类
–
– –
(4) 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 偏见受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的 影响
(5) 认知原因:刻板印象、内隐刻板 印象
3、偏见产生的后果 1 自我实现预言 2 性别角色(灰姑娘情结) 3 疏离与冲突
4、 偏见的预防与消除措施 1 认知干预:消除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偏 见的认知成分)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刻板 印象相异的行为,有助于偏见的消除。 2 社会化:学会宽容不仇恨 3 群体间平等直接接触:熟悉的益处 4 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和“他们”的 界限 5 社会影响: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 范,营造良好的助人气氛
当一个人持有一种信念,而又表现出与之不一 致的行为,就会产生失调 因为行为本身难以收回,所以通常只能改变态 度以消除失调 例如从事不喜欢的工作,产生失调的结果是改 变态度 “不充分理由”与认知失调(给1美元与20美 元) 小奖励可以引发人们对不喜欢工作的兴趣,而 轻松的惩罚会成为人们不做某项自己喜欢的事 情的不当理由。 受到的惩罚越大,产生的失调就越少,因此, 态度改变的越少
旅馆 光顾 未光顾
回答总数
饭店 光顾 未光顾
81 96
1 回答数 22 否定回答 20 回答看情况 1 肯定回答 1
47 2 25 23 2 0
32
1 2 20 12 19 11 1 1 0 0
1 2 43 38 40 35 3 3 0 0
1 51 47 4 0
2 45 41 3 1
注:1 只就中国人提问;
基本观点
态度是行为的准备,一般情况下,行为 的做出是基于态度的,行为反应内在的 态度 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受到情境中的压力,或者考虑到行为的 结果对自身不利,可能会改变行为的方 向,表现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三、态度的形成过程
1 模仿与服从:态度形成始于两种方式,一 为自愿的不知不觉的模仿,另一是屈服于 外界压力的服从。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物 质与精神报酬和避免惩罚表现出的相符行 为。 2 认同(同化):认同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 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态度 已不再是表面的改变,而是自愿接受性的 观点、行为,使自己的态度与要形成的态 度相接近。
2 产生偏见的原因
(1)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竞争是偏见的来源 (2)社会学习
–
– –
直接观察:儿童从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人的言谈 举止中,潜移默化学会了用消极的态度来看待某些社 会群体 社会规范:人们习惯于遵从所属群体的社会规范 大众传媒: 人们通常会划分“我们”、“他们”两大阵营:内群 和外群 种族、宗教、性别、年龄、职业和收入等 人们对待内群与外群的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3)自由选择
当行为是个体自由选择的,与态度不一 致的行为会导致失调 为了维护自我,人们会认同和巩固自己 的态度和行为
(4)努力
你为某件事情的付出越多,你将会越喜 欢它 努力做一件不好的事情,必然带来较高 的认知失调,而为了减少失调,人们只 能改变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从不喜 欢变得喜欢
4 团体的影响
团体对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取 决于两个方面: 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的大小 个体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
五、态度改变的理论
1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指个体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
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的认知要 素包括思想、态度、信念及人们感知 到的行为。
– 认知要素之间存在相关或不相关的关系
*认知失调及其解释
(1)决策后认知失调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因为我们不得 不在几个选择中作出决定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 未选择的对象的评价,都可以减少失调 一旦作出决定,我们就会越来越喜欢自 己的决定,而且越来越讨厌其他的可能 选择
(2)反态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