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科技人才与区域核心竞争力——基于江苏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创新型科技人才与区域核心竞争力——基于江苏的实证分析

创新型科技人才与区域核心竞争力——基于江苏的实证分析

Relevance between Innovative Talents and Regional Core Competitiveness——Based on Empirical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作者: 程永波[1];陈洪转[2];赵强强[2];宋露露[2]
作者机构: [1]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
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6
出版物刊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3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创新型科技人才;区域核心竞争力;结构方程
摘要:基于现有文献分析,从人才规模、人才流动、人才产出三个维度和经济竞争力、知识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和资源凝聚竞争力四个维度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度量指标,并提出相关假设。

通过量表设计、样本描述、信度和效度检验、指标体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合江苏省调研的样本数据,分别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度量指标,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相关性的结构方程模型,得出江苏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对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度为0.75,验证相关假设,并围绕人才规模、人才流动和人才产出制定人才战略,以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与开发环境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259份问卷的实证分析

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与开发环境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259份问卷的实证分析
的 高层 次 的能动性 创 造 出新 的物 质 资 源 , 从 而 得 以 弥补 物 质资 源 的缺 乏 , 同 时 对 经 济 增 长 发 挥 出乘 数 效应, 是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中 坚 力 量 。

等 实证 模 型 , 探 索 出 了科 技 人 力 资 源 的 影 响 因 子 , 从 综 合 竞 争 力 与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角 度 系 统 研 究 了 科 技 人 力 资 源 ] , 为 大陆 的科技 人 才研 究 提供 了分 析 思 路
创新 能力 [ 6 ] 。李 良成 、 杨 国栋 两 位 学 者 从 人 才 资 源 、
人才 投入 、 人 才 绩 效 和 人 才 环 境 4个 方 面 选 取 3 1个
指出: 科 技人 才是 国家人 才资 源 的重要组 成 部分 , 是 科 技 创 新 的关 键 因 素 , 是 推 动 国 家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科技 创 新是 一个 民族 生 命 力 旺 盛 的标 志 , 是 一
(H um an R es our ces i n Sci e nce and T e chnol ogy,
个 国家 兴旺 发达 的不 竭动 力 。进人 2 1世 纪 , 经 济 全
球 化进 程加 快 , 面 对 世 界 科 技 发 展 的 新 形 势 和 日趋
— —
基 于 江 苏省 南 通 市 2 5 9份 问 卷 的 实证 分 析 *
陈 玉 兰
( 南 通大学 商学院 , 江苏 南 通 2 2 6 0 1 9 )
摘 要 : 当前 , 科 技 创 新 已成 为 区域 经 济 转 型 的 强 大 动 因 , 以 创 新 型 科 技 人 才 为 主 的 区域 人 才 培 养 与 开 发 尤 显 重 要 。本 研 究 通 过 对 江 苏 省 南通 市 2 5 9份 科 技 人 才 的 问 卷 调 查 , 发 现 南 通 市 创 新 型 科

江苏省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

江苏省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

摘 要:为深入研 究江苏省各地 区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各城 市的实际竞争力水平 ,引进 了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 系,并采用 多元统计分析 中因子分析方法对 江苏省十三个城 市的各项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得 出各城市的综 合竞争力得分排 名。通过对江 苏省区域竞争力的实证研 究我们发现: 目前江 苏省的十三个城 市中,发达城 市之 间区域竞争力的差距相对较 小,并且 竞争非常激烈 ,但是 由于江苏省 十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各地 区 的竞争力水平差异很 大,南北地区经济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苏南和 苏北 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 。因此,当前要 提升江 苏省整体 区域 竞争力的 关键 在于缩 小南北 两地 差距 ,要 坚持 江苏省政府提 出的 “ 升苏 南发展 水平 , 提 促进 苏中快速崛起 ,发挥 苏北后发优 势” 区域分类指 导方针 ,并进 一步加 大对苏北地 区的基 础建设投入 ,以
t a f e enSuhr J ns dN r e i gu o ni Uterg ndvl m n i ci t p m t t h gpo t e ote i gua o hr J ns.T s t i ee p et r t e“o r o e e bw n a n t n a i sO h e o o de v o e h
d v lp n e e o o tenJa gu-t rmoeMideJa gud v lpn uky。a dt x aaes miatr e U eeo me tlv l f uh r in s op S o t d l in s e eo igq il n e c vt t n i sS - o a h v p r rt fN r e in s ei i o o h r Ja gu,in e sice ssteiv s n fcpt o s u t nfrN r e in s . o y t n t ed n ra e h n et t a i cn t ci o o h r Ja gu me o l a r o t n

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高 区域 创 新 能 力 具 有 现 实意 义 . .
关 键 词 :科 技 型人 才 聚 集 效 应 ; 区域 创 新 能 力 ; 因子 分 析 法 ;相 关性 分 析 ; 因 子 分 析 定 权 法 中图 分 类 号 :f ( 、) 2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7 9 (0 2 1 0 6 0 0 0— 65 2 1 ) 4— 19— 5
S u n Te h l g c lTae g o e a i n f c nd Re i na nn v i n Ca b lt t dy o c no o i a lntAg l m r to Efe ta g o lI o ato pa iiy

ZHAO S u u n ,N1 o g u i h ya U Ch n h a ,HU ANG u n Ja
2)2年 第 1 【 J 4期
… …
m R … 心h
d i 0 3 6 /.sn 10 7 9 . 0 2 1 . 4 o :1 . 9 9 j i . 0 0— 6 5 2 1 . 4 0 1 s
科 技型人才 聚集效应 与区域 创新能 力研 究
赵淑渊 ,牛冲槐 ,黄 娟
Ab t a t B s d o h n e y t m ftc n l gc ltln g lme a in e e ta d r go a n o ai n c p b l y,tk sr c : a e n t e id x s se o h oo ia ae t go r t f c n e in l n v t a a i t a — e a o i o i
( 太原理 工大学 经济管理 学院 ,山西太原 002 ) 3 0 4
摘 要 :在 建 立 科 技 型人 才 聚 集 效 应 与 区域 创 新 能 力 指 标 体 系的 基 础 上 , 以全 国 3 1个 省 市 为 样 本 ,运 用 因子 分 析 法 对 科 技 型 人 才 聚 集 效 应 与 区域 创 新 能 力进 行 了评 估 , 采 用 因 子 分 析 定 权 法 对 二 者 进 行 了测 度 , 利 用 S S PS 软 件 对 区域 创 新 能 力 与 科技 型 人 才聚 集 效 应及 其 八 大 特 征 进 行 了相 关性 分 析 得 出 :科技 型 人 才聚 集 效 应 与 区 、 域创新能 力具 有强相关性 ;科技 型人 才聚集效应八大特征对其影响程度 不 同. 、时激发科技 型人 才的创新 力与提

江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江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贡献 率 已达 5 .%。 23 中国科技 发展 战 略研究 小组 发 布的{ 0 9年 中 国区域创新 20
能力 报告 》 显示 , 当年江 苏 区域创 新能 力首 次跃 居全 国第一 。 但就全 省 而言 , 由 于地 区间经 济社 会发 展 的不平 衡 , 苏南 、 中及 苏北 三 大 区域 的科 技 创新 能力 苏
De .2 1 c 01
VO .0 13 No6 .
江苏 区委 员会 , 苏 姜 堰 2 5 0 ) 江 江 2 5 0
【 要 】对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进行 综述 , 以科技创 新环境 支撑 能力 、 摘 并 科技 创新投入 能力、 科技创新产 出能力和
促进 可 持续 发展 能力 和 发展 潜力 ,从 而 保证 评价
指标 的科学 合理 性 和可 验证 性 。本文 在 大量 文 献
研 究 的基 础 上 , 求反 映科 技创新 主体 的 内涵 。 力 本 着 科学 性 、 比性 、 据 可 获得 性 的 原 则 , 可 数 以科 技
创新 环境 支 撑能 力 、 科技 创新 投入 能力 、 技 创新 科 产 出能力 和科技 促进 可 持续 发展 能力 等 4个 一级
献率 、 自主创新 能力及 科技 创新 产 出等 。国内研究
区域 科技 创新 能力 的文献 较 多 ,设 计 的评 价 指标
也有 多 种 [ ] 均 存在 一 定 局 限性 。要 客 观 地分 2. -但 4 析 和评 价 区域科 技创 新能 力 ,既 要能 体 现 和反 映 区域 的经济 、 社会 发 展能 力 . 又能 体现 区域 的科技
存 在较 大差 距 。本 文力 求客 观 、 学地 评价 江苏 省 各地 区域 科技 创新 能 力 . 科 以 便 为江 苏全 省及 各地 区今 后在 制定 科技 发展 规 划 中 ,怎样 采取合 理 的科 技创 新 战 略 , 持 和提 高竞 争 优势 , 保 获取 最 佳 的经 济 、 会和 生 态效 益提 供科 学 的 社

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的中期报告

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的中期报告

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的中期报告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科技创新中,科技人力资源的分布密度对于区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中期报告将对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的测度方法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的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科技人才数量测度与分布区域测度。

科技人才数量测度可以通过统计局数据或企业调查等方式获得,分布区域测度则需要考虑各地区的经济、教育、科研等环境因素。

三、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评估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应该全面反映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科研机构的质量与数量等方面,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专利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

四、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

高密度分布的科技人力资源可以为区域提供更为丰富的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发展。

五、案例分析以中国的两个地区为例,对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科技人才密集的地区创新能力普遍较高,而科技人才稀缺的地区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这一结论与我们之前的研究结果相符。

六、影响因素探究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也关注到一些可能影响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以及科研机构的评估体系等。

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七、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中期报告的研究,我们得出了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的结论。

为了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我们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优化科技研发环境,加大对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

八、参考文献[1] XXXX. 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 科技创新导刊, 20XX(2): 12-20.[2] XXXX.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XX(4): 32-41.以上为《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的中期报告》的主要内容。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的通知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的通知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江苏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08.11.09
•【字号】苏教社政[2008]13号
•【施行日期】2008.11.0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的通知
(苏教社政〔2008〕13号)
各高等学校:
为促进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奖励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组织开展了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

在各校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委员会审议通过,共评出获奖成果297项,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79项、三等奖198项(见附件)。

在向社会公示的基础上,经我厅审核批准,现予以公布。

希望获奖者再接再厉,积极进取,为繁荣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二○○八年十一月九日
附件: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实证研究——来自江苏的证据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实证研究——来自江苏的证据

1 理 论 与 研 究 假 设
企 业技 术 创 新 能 力 是 一 种 通 过 对 企 业 既 有 存
量 资 源 的整 合 , 并且 在 一 种 新 思想 或新 方 法 的 指 导
下, 为企 业 提供新 产 品 、 工 艺 或 新 服 务 , 新 同时 最 终
能 够 为企 业 带 来 商业 利 润 的能 力 。从 技 术 创 新
假设 1 企业 技术 创新 实力 越 强 , : 企业 技 术 创新
绩 效越 高 。
1 2 技 术创 新管 理能 力 . 企 业技 术 创 新 管 理 能力 是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的基础 , 先 通 过 制 定 企 业 的 技 术 创 新 战 略 , 企 首 为 业 的未 来发 展制定 相 应 的战 略 蓝 图 , 构建 企 业 的技 术 竞争 途 径 。创 新 机 制 则 是 技 术 创 新 顺 利 实 施 的
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 ( E 实证研究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的 3个 关键 构成要素 ( S M) 即企 业技 术创新 实力 、 术创新 管 技 理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 ) 间的关 系: 术创新 实力是技 术创新绩效的基础 , 术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技术创 新绩 之 技 技 效的保证 , 技术创新 实力促进 创新管理能力 。所得研 究结论对指导我 国企业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中提 高技 术创 新能力和增加企业竞争 力具有 重要 的参考借 鉴意义。
间的互 动关 系及 其对 企业 技术创 新 能力 的影 响 。 已有 的文 献 大 都 从 定 性 的角 度 对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进行 了构 建 , 用 相 应 的指 标 体 系 对 企业 的技 术 采
创新 能力 进 行评价 , 本 文则 以来 自具 有 国家 认 定 而 企业 技术 中心 或 省认 定 企 业 技 术 中心 的 江 苏 重 点 企业 的实际 调研数 据 为 基 础 , 用 基 于偏 最 小 二 乘 运 法 的结构 方程 模 型 ( t c rlE u t n M dl g 简 Sr t a q ai o e n , uu o i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
Ab s t r a c t :I n r e c e n t y e a s ,J r i a n g s u p r o v i n c e a t t a c h e s g r e a t i mp o ta r n c e t o t h e r o l e o f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a d v a n c e me n t
An a l y s i s a n d C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o f J i a n g s u P r o v i n c i a l R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a p a b i l i t y
新的优势与不足 ,总结归纳 江苏推进科技 改革发展 的经验做法 ,提 出进 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 、加快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的对策建议 。
关 键 词 :创 新 科 技 ; 区域 创 新 ;创 新 能 力 ; 区域 经济
中图分类号 :F 2 0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 2 9 2 X ( 2 0 1 4 ) 0 2 — 0 1 2 4 — 0 5
” An n u a l R e p o r t o f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v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 o f C h i n a ”p u b l i s h e d b y t h e r e s e a r c h t e a m o f C h i n e s e s c i e n c e —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

我国区域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我国区域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科技人 才竞争力次之。西部 以陕西、四川两省为 中心的科技人才竞争力相 对最弱。
关键词 :科技人才 ;人 力资源;人才竞争 ;人 才资源
中 图分 类 号 :F 2 4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4 — 2 9 2 X( 2 0 1 3 ) O l 一 0 0 2 4 — 4 0
Re g i o n a l Co mp e t i t i v e n e s s Ev a l u a t i o n a n d An a l y s i s o f t h e S c i e n t i ic f a n d Te c h n o l o g i c a l Ta l e n t s i n Ch i n a
LI Li a n g - c h e n g,YANG Gu o - d o n g
( S o u t h C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Te c hn o l o g y,Gu a n g z h o u Gu a n g d o n g 5 1 0 6 4 0,Ch i n a )
技 术经 济 与管 理研 究 2 0 1 3年 第 1期
我 国区域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李 良成 ,杨 国栋
(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广州 5 1 0 6 4 0 )

要 :本 文以 2 0 0 4 — 2 0 0 8 年 全国 3 1 个省市 自治 区科技 人 才竞争 力状 况为研 究对 象,构建 了科技人 才竞争力综合评价指
标体 系,由科技 人才资源、投入 、绩效、环境 四个二级 指标 组成,其 中科技人 才投入所 占重最大,科技人 才资源所 占比重 最
小。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结果均表 明,我 国科技人 才竞争力状况呈现 出东部沿海地 区、中部 内陆地区、西部边远地 区三级梯度

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基于IMSA分析范式

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基于IMSA分析范式

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基于IMSA分析范式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基础与实证表现,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人才集聚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并梳理国内外关于人才集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在此基础上,引入IMSA分析范式,即创新驱动、市场导向、社会支撑和行政引导四个维度,构建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框架。

这一框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人才集聚的动因、机制和效应,还能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指导。

本文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人才集聚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

具体而言,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手段,收集我国各地人才集聚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揭示我国人才集聚的空间分布、行业结构、流动趋势等特征。

结合IMSA分析范式,深入剖析我国人才集聚的动因、机制和效应,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人才集聚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

这些建议旨在通过创新驱动、市场导向、社会支撑和行政引导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优化我国人才集聚的环境和条件,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国际人才流动与集聚(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Skill Acquisition, 简称IMSA)分析范式为基础,构建了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框架。

IMSA分析范式是近年来国际上用于研究人才流动与集聚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它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因素对人才流动的影响,并着重于技能获取与提升的机制分析。

在IMSA分析范式中,人才集聚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江苏新型制造业发展状况研究——基于江苏13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江苏新型制造业发展状况研究——基于江苏13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发展 战略
■现代管 理科学
■2 1 年 第 1 00 2期
江苏新型制造业发展状况研究 基于江苏 1 3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 涛 郑 伟
摘要: 文章基 于新型制造业概念构建了区域新型制造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 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经济创造、 科技创 新和 资源环境保 护 能力三 个维度对 江 苏省 1 个地级 市新型制 造业发展 程度 进行 了单 维评 价及 三维 综合 评价 , 3 对 江苏 1 地市的新型制造业程度有 了准确把握并得到相关启示。 3 关键词 : 制造 业; 区域发展 ; 实证 分析
展面 临着环境 、 资源和 创新 能力 的强 制约束 , 新型制 造 走“
业 ” 路 是 中 国 制 造 业 的 惟 一 选 择 . 是 中 国 制 造 业 跨 越 道 也 发展 的重要机 遇。
实 现江 苏 制造 业 的升 级 与再 定 位 , 当前 。 是 尤其是 国际后
金 融危机 时期 江苏 制造 业进 一步发 展所 亟待解 决的 问题 李廉 水 等 (0 6 指 出 , 20 ) 面对全 球经 济一 体化 和制造业 产业
目前 , 江苏制造业 已成 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发展高地① . 在制造 业 的支撑 和带 动下 . 江苏 G P总 量在 从 2 0 年 的 D 01
94 68 元 发展 到 2 0 5 . 4亿 0 8年 的 3 1.1亿 元 . 间翻 加 速转移 的机 遇与 挑战 . 苏制 造业 必须走 新型制 造业发 O 3 26 8年 江 了 3倍 , 年均 增 长率 达 到 1 . % : 中 , 造业 增 加 值 在 展 道路 , 81 其 4 制 重视 制造 业 经 济创 造 能力 、 技创 新能力 和 环境 科

江苏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研究

江苏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研究

T ln si r eRe in fJa g u P o ic ae t n Th e go so in s r vn e
L U Yu n 1 a . WU F n b n e g ig
( .i guIfr t nIstt o c neadTc nl y aj g20 4 1J ns o i tue f i c n eh o g ,N n n 10 2,C ia a n ma o n i S e o i h ; n 2 Si c n eho g eat et f i guPoic ,N n n 108 hn ) . c neadT cnly D pr n o J ns r ne aj g20 0 ,C i e o m a v i a
Ab t a t Al e ce tp ro n ls a e y s se i a mp ra t a t l y s s m ftc n lgc l n o ain srt g . s r c : l f in e s n e t tg y tm s n i o n r o p i y t o h oo ia i n v t tae y i r t p o c f e e o T e p s ie a d c mp e e sv e h oo ia n o ain p l is o e t a e c n u ie t sa l h wel mp o me ts s h o i v n o r h n ie t c n lgc li n v t oi e t n s r o d c v e t bi l e l y n y — t o c f a l o s tr n h y p a n i o r n oe i te gh n n h to u t n,mo i t d tann e s in i c a d tc n lg— e a d te ly a mp t trl n srn t e i gt e i rd ci n a n o bl y a ri i go t ce t e h oo i i n f h i f n

创新人才成长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创新人才成长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创 新人 才 ,对 于 一 个 地 区乃 至 国家 的经 济 发 展 和文 明进步 具 有 不 言 而 喻 的 重要 意 义 。 战后 , 日本
1 创新 人才成 长环 境
经 济 的振兴 ,2 纪 7 O世 0年代 亚洲 四小龙 的崛起 ,无 不 与 其重视 人 才 的培 养 息 息 相 关 。而 美 国 自二 战 以 来 ,始终 领航 全球 经 济 ,保 持 经 济 持 续 增 长 ,也 是 得益 于其兼 容并 包 、不拘 一格 的创新 人 才 成 长环境 , 及 其对 全球 人才 的吸 引 。 创新人 才成 长 环 境 的 建设 对 于 区域 经 济 的发 展 起着极 其重 要 的作 用 ,它 是 一 个 地 区人 才 吸 引 、开 发和 创新 的重 要 源 泉 ,是 加 快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重 要 条件 ,也是 地 区 获得 长 远 发 展 的强 劲 推 动 力量 。文 章通 过建 立 城 市 创 新 人 才 成 长 环 境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对徐 州市及 江 苏省其 他 1 主要 城市 的创 新 人才 成 2个 长环 境进行 了 主成 分 分 析 、横 向 比较 分 析 ,为 徐 州 市吸 引和保 留创 新人 才 提 供科 学 、可 行 的政 策 建 议 打下 基础 。
介绍。 本 文选 择 了徐州 市及 江 苏其 他 l 主 要城 市 作 2个 为样 本 ,对 徐州 市创 新人 才成 长 环境 进 行综 合 评 价 。 样本 原始 数 据来 源 于江苏 省 2 1 0 1年统 计 年 鉴 J ,统
计 数据 经过 整 理 而 得 。 按 照 主成 分 分 析 原 理 ,首 先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和 方 差 累计 贡献率 如 表 1 示 。 所

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创新能力互动关系实证研究--基于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

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创新能力互动关系实证研究--基于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
聚 集效应 , 提 升 区域科 技创 新能 力 。
关键 词 : 科技 人 才聚 集 ; 人 才 聚集 效应 ; 创新 能 力 ; 区 域 创 新
D OI : 1 0 . 6 0 4 9 / k j j b y d c . 2 0 1 3 0 6 0 7 8 0
中图分 类号 : C 9 6 9 : G3
置 和激 励 因 素 是 人 才 聚 集 效 应 的 三 大 关 键 成 功 要 素 , 对 人 才 聚集 效 应 的 发 挥 起 着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 。科 技
人 才 只有 在 竞 争 和 激 励 环 境 中 才 能 实 现 竞 争 和 激 励 的 合 理结合 , 从 而 最 大 限度 地 发 挥 科 技 人 才 集 聚 效 应 [ 】 。 可见 , 科 技 人 才 聚 集 存 在 由 量 的 聚 集 到 质 的 提 升 的 渐 进 过程 。 因此 , 科 技 人 才 聚 集 可 分 为 初 级 阶段 和 高 级 阶 段 。初 级 阶 段 以 量 变 为 主 , 突 出表 现 为 科 技 人 才 聚 集 数量 的 增 加 ; 高 级 阶 段 则 以 科 技 人 才 聚 集 效 应 的 出 现 为标 志 , 突出表现为科技 人才之 间融合度 提高 , 并 发
1 9 9 6 .
[ 4 ] 朱晓璐 . 基 于企 业社 会 责 任 理 论 的危 机 管 理 策略 研 究 [ J ] .
江 苏商论 , 2 0 1 2 ( 6 ) : 1 4 2 — 1 4 5 .
[ 5 ] 钟 雪 飞. 基 于社 会 责任 的 高新 技 术 企业 核 心 竞 争 力构 建 策 略『 J ] .科技进 步 与对 策 , 2 0 1 1 ( 6 ) : 9 1 — 9 4 . [ 6 ] 吴熹. 中 小企业 文 化 创新 与技 术 创 新研 究—— 以 北京 花 旗 资讯数 码 科 技 有 限 公 司 为 例 [ D] . 成都 : 成都理 工 大学,

区域创新能力全国“五连冠”的背后——江苏人才强省工程述评

区域创新能力全国“五连冠”的背后——江苏人才强省工程述评
6 0 2 0 1 4年/ 第1 1 期
在国家“ 干 人 计划 ” 和江 苏 省
“ 双创 计划” 引领 下 , 目前全省 各地
已出 台了 9 3 个 专项 引才 计划 , 资助 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招收人 员专题 目 础, 明确 构筑人 才高地是 为加快 发
引进 高层次 人 才 1 . 5 万 多人 。形 成 录 》 , 全省 l 3 市面 向全 国招揽 博士 展 新兴产业 、 现 代服务业 和传 统产
以此 让世 界最 顶尖 的智 的链 式效应 , 为全 省创 新创业 注入 士 后工 作 站 2 9 8 个, 省 博 士后 创新 企 业工作 , 成 果 到江 苏转 化 。 了极 大活力 。 自2 0 0 7 年开 始 , 江苏 实践基 地 3 2 0 个, 累 计招 收博 士 后 力向 江苏 转移 、
区域创新能 力全 国

本刊记者
“ 致天下之 治者在 人才 。 ” 人 才 全省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重要 在人才培养 开发 、 评价发现 、 选拔任 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能力的 指标 , 在“ 十二五 ” 经济社 会发展 规 用 、 流 动配置 、 激励保 障等方 面 , 加 重 要指标 。近年来 , 江苏 紧紧 围绕 划 3 0 个核心 指标 中 , 人才科 技指标 大政策 创新步 伐 , 鼓励 各地加 快人 经济 社会发 展需求 , 识才 、 爱才 、 敬 占了7 个。 才、 用才 , 努力使人才优势转化 为发
投 入先抓 人才投入 , 抓“ 第一资 源” 创新 环境 。通 过建设 创业社 区 、 科 才资源 , 敞开大 门招 四方之才 。 先 抓“ 第一把手 ” 的理 念 , 坚持 人才 技孵化器 , 打造优势学科 、 重 点实验 优 先发展 、 优先 投入 。人才 已成为 室 等方 式 , 为人 才搭 建 事业 平 台 。

《2024年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范文

《2024年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范文

《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投入的增加,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能为区域经济带来持续的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其影响。

二、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的内涵及重要性科技投入是指政府、企业等主体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设备购置等方面的投入。

科技创新则是通过科技手段和方法,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

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作用机理1. 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投入的增加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资金、设备和人才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

2.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3. 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能够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实证研究本文以某地区为例,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对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

1. 数据来源与方法:本实证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该地区的统计年鉴、科技部门的相关报告以及相关企业的财务报告。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2. 实证结果分析:(1)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通过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发现该地区的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科技投入的增加能够促进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2)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该地区的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3)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综合分析发现,该地区的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能够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是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

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是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

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是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
江苏省人事厅课题组
【期刊名称】《中国人才(上半月)》
【年(卷),期】2002(000)009
【摘要】@@ 入世后,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更趋激化,人才竞争力是决定江苏省竞争成败,能否实现人才强省目标的关键.因此,提出和建立区域人才竞争力的概念,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江苏省人事厅课题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J], 杨俊丽
2.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J], 黄福恩
3.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J], 胡永福;邱升亮
4.江苏区域人才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张效祯;李前兵
5.江苏区域人才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张效祯; 李前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实证研究——来自江苏的证据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实证研究——来自江苏的证据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实证研究——来自江苏的证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基础。

为了探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本文选取了江苏省内的一批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其进行调查和分析,揭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构成因素,并为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在实证研究中,我们发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成因素:1.人才队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

拥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他们能够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技术支持。

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培训、引进和激励等方式,建设一支技术领先、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团队。

2.技术研发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需要依托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

只有不断投入资金和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和研究,企业才能在技术创新领域保持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研发机构和体系,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3.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保障。

有利于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案,促进团队协作和知识共享,激发创新活力和潜能。

因此,企业需要倡导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推动创新思维和行为的培养和发展。

4.技术创新管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建立科学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

要加强对技术创新项目的规划、指导和控制,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和效率,确保技术创新能够顺利实施和推广。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完善技术创新流程和机制,提高技术创新的管理水平和效果。

二、江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状况通过对江苏省内一批企业的实证调查和分析,我们了解到江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人才队伍不足:部分企业在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瓶颈。

在新技术领域,企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来支撑技术创新的需求,因此,企业需要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度。

创新型核心科技人才培养与政策环境研究——基于江苏省625份问卷的实证分析

创新型核心科技人才培养与政策环境研究——基于江苏省625份问卷的实证分析

创新型核心科技人才培养与政策环境研究——基于江苏省
625份问卷的实证分析
赵曙明;李乾文;张戌凡
【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49)003
【摘要】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标志,而创新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涌现.通过对江苏省625份科技人才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创新型核心科技人才的流动路径较为单一,市场化程度低,因此需在创新型核心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上下足功夫才能突破空间障碍,实现人才引进机制的创新.创新型核心科技人才的科研环境直接决定了人才集聚规模效应的形成.人才发展要素、人才成长要素、科技发展要素、人才制度要素构成了创新型核心科技人才的“环境场”,“环境场”的分析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工作政策和营造重点科技人才脱颡而出的制度环境设计提供了依据.【总页数】9页(P49-57)
【作者】赵曙明;李乾文;张戌凡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南京211815;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创新型企业高管薪酬激励政策研究——基于中部地区创新型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2.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培育政策建议——基于84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
证分析3.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与开发环境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259份问卷的实证分析4.制造企业一线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影响因子研究——基于厦门市421份问卷的实证分析5.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培育政策建议——基于84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人 战 略》 , 都是 旨在 加大 研 发 投入 , 着重 培 养 适 应 全球 竞争 需要 的创新 型科 技人才 。我 国“ 十二五 ” 规 划 中也强 调指 出 , 推 动 经 济 发展 更 多 依靠 科 技 创 新
的重要 因素 , 为 了满 足未来 的需 求 , 生 产企 业必 须不
2 . 南 京航 空航 天大学 经 济与 管理学 院 , 江苏 南京 2 1 1 1 0 6 )
摘 要 : 基 于现有 文献分 析 , 从 人 才规模 、 人 才流 动 、 人 才 产 出三 个 维度 和 经 济竞 争 力 、 知 识 竞 争力、 可持 续发展 竞争 力和 资 源凝 聚 竞争 力四个 维度 构 建 了创 新 型 科技 人 才 和 区域核 心竞 争 力 的
政 府决 策部 门的高 度关 注 , 众 多 学 者对 创 新 型 科技
人 才 培养及 政府 政策 等进行 了相关 研 究 。实 践 和研 究证 明 , 人 力 资源是 区域经 济发 展 的重 要 战略 资源 , 主要 表 现 在 人 才 规 模 和 人 才 产 出上 。Z u l c h G 和 R o t t i n g e r S认 为 最 大 限度 地 利 用 人 才 是 组 织 成 功
、 b1 . 1 6 NO. 3
S e p. 2 01 4
创 新 型 科 技 人 才 与 区域 核 心 竞 争 力
— —
基 于 江 苏 的实证 分析
程 永 波 , 陈 洪 转 ,赵 强 强 ,宋 露 露
( 1 . 南京 财经 大学 校长 办公室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4 6 ;
第1 6 卷第 3 期
2 0 1 4 年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月
南京航 空航 天大 学学报 ( 社 会科学 版)
J o u mM o f N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e r o n a u t i c s a n d As t r o n a u t i c s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度量 指标 , 并提 出相 关假 设 。通过 量表 设计 、 样本描 述 、 信度和 效度 检验 、 指标 体 系的验证 性 因子分
析, 结合 江苏省调研 的样 本数 据 , 分别 构建 了创新 型科 技人 才和 区域 核 心 竞 争 力的 结构 方程 模 型 ,
验证 了创新 型科技 人 才和 区域核 心竞 争力 的度量 指标 , 构 建 了创 新 型科 技 人 才与 区域 核 心 竞 争 力
素 。美 国政府 培养 高层 次人才 的计 划 , 诸 如海 军“ 青 年研究 员计划 ” 、 国家 科 学基 金 会 设 立 的 “ 总 统青 年 研 究 奖” 等, 旨在 吸引 国 内最优 秀 的创新 型科 技人才 到 国家急需 的科 学和工 程领域 中来 ; 此外 , 联邦 政府
二、 文 献 回顾 与 假 设
驱动, 要 大力 提 高科 技创 新 能 力 , 加 快 教 育 改 革 发
展, 发挥人 才 资源 优 势 。创新 型科 技 人 才作 为人 力


引 言
资本 的 中坚 , 对 地 区 经济 社会 发 展有 着 强有 力 的引
领 作用 。本 文从创 新 型科技人 才和 区域 核心竞 争力 的构成要 素 入手 , 运 用结 构 方 程 实证 探 讨 创 新 型科
1 . 创 新 型 科 技 人 才 与 相 关 假 设
创 新型 科技 人才作 为促 进 区域 经 济发展 和提 升
区域 核心竞 争力 的 重要 因素 , 越 来 越 引起 学 术 界 和
还 专 门制定 了( ( 2 0 0 2联邦人 力 资本 战 略 》 , 大 量 吸 收
国外 的知识 资本 和创新 型科 技人 才 。欧盟各 国首脑 签署 的《 里斯 本 协 议 》 , 以及 日本 制定 的《 2 1世 纪 日
基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 项 目( 7 1 3 7 0 8 2 0 ) ; 江苏 省 社 科 基 金 重点 项 目( 1 l G L A0 0 3 ) ;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 目
( 1 3 G L D 0 2 0 ) ; 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二 五 ” 规划 课 题 ( B - b / 2 0 1 3 / 0 1 / O 0 2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8 — 0 6 作者简 介: 程 永波 ( 1 9 7 2 一 ) , 男, 黑龙江安达人 , 博士 , 南京财经大学研究员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科 技 管 理 与协 同 合 作 。
技 人才对 区域 核心 竞争 力 的影 响 。
当今 世界 的竞争 , 归根 结底 是人 才 的竞争 , 尤其
是创 新 型科技 人才 的争夺 , 无论 是 发 达 国家还 是 发
展 中 国家 , 都 把创新 型科技 人才 视 为战略 资源 , 作 为
促进 区域 经济 发展 和提升 区域 核心竞 争力 的重要 因
第 3期
程永波 , 陈洪转 , 赵强强 , 宋露露 : 创新 型科技人 才与区域核 心竞争力
2 9
断地规 划 、 调 整其 人 才 的数 量 和能力 。 [ 1 ] 人 才流 动促 进 创新 型科 技人 才 的集 聚 , 人才 集聚形 成 人才 规模 。
相 关性的 结构方程 模 型 , 得 出江苏省 创 新型 科技 人 才对 区域 核 心 竞争 力的影 响 度 为 0 . 7 5 , 验 证 相
关假 设 , 并 围绕人 才规模 、 人 才流 动和人 才产 出制 定人 才战略 , 以提 升 区域核 心竞 争力 。 关键 词 : 创新 型科技 人 才 ; 区域核 心竞 争力 ; 结构 方程 中图分类号 : F 0 6 2 .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2 1 2 9 ( 2 0 1 4 ) O 3 一 O 0 2 8 — 0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