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雷电放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对电力系统的危害
1.雷电放电在电力系统中引起很高的雷电 过电压(大气过电压)从而造成电力系统 的绝缘损坏和停电。
2.雷电放电所产生的巨大电流使导体熔断 或通过电动力引起机械损坏。
§7.1 雷电放电和雷电过电压
衡量雷电活动的雷电参数
雷暴日及雷暴小时(雷电活动频度)
雷暴日 雷暴小时
一年中发生雷电的天数 一年中发生雷电的小时数
“地面落雷密度”和“雷暴日”的联系
雷道波阻抗
雷电通道的长度可达数千米,而半径仅为数 厘米,类似于一条具有分布参数的电力线路, 从而具有某一等值的波阻抗,称为雷道波阻 抗(Z0,我国有关规程建议取波阻抗为300 欧)
雷道的极性
为什么防雷计算中一般按负极性雷考虑
雷电流i
幅值(I):表示
雷电强度的指标,是 产生雷电过电压的根 源
两支不等高避雷针
避雷线的保护角
二、避雷器
什么是避雷器
与保护绝缘并联的能限制过电压波幅值的保护 装置
避雷器的必要性
1.绕击率的问题 2过电压波沿线路入侵发电厂和变电所
保护间隙
为什么通常做成角形
绝缘支撑
防止主间隙 被外物短接
作用原理:当雷电侵 入波要危及它所保护 的电气设备的绝缘时, 间隙首先击穿,工作 母线接地,避免了被 保护设备上的电压升 高,从而保护了设备。
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一个雷暴日(Td)大致克折合 为3个雷暴小时(Th)。(通常取40个雷暴日作为基准)
少雷区 多雷区 强雷区
Td小于等于15 Td大于40
Td大于90或运行经验表 明雷害特别严重的地区
地面落雷密度
地面落雷密度():每一雷暴日、每平方公里地
面遭受雷击的次数
为什么引入“地面落雷密度”这一概 念
主放电
雷
电
v
先
导
S A
R
A R
雷电过电压的计算等值回路
u 0 , i0
v
Z0
A
R
直击雷过电压计算案例
Case 1:雷击于地面上接地良好的物体: 雷电流:
iZoZ oRi2i0320 03 0105i01.9i02i0 I 2I0
雷电过电压: U A IRi
Case 2:雷击于导线或避雷线:
U0
Z0
Z
Z
感应雷过电压计算案例
雷击点与电力线路间距离大于65m时:
Ui
25
Ihc s
雷击于塔顶等靠近导线的接地物体时:
Ui hc
§7.2 防雷保护装置
防雷保护装置的必要性
防雷保护装置的种类
避雷针、避雷线、保护间隙、各种避雷器 、防雷接地
一、避雷针和避雷线
独 立 避 雷 针
构 架 避 雷 针
第三篇 电力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
第七章 雷电放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雷电现象
富兰克林(Franklin Benjamin)
统一了天电和地电,彻底破除了人们对雷电的恐惧。 1749年,他的夫人丽达在观看莱顿瓶串联实验时,无意 碰到莱顿瓶上的金属杆,被电火花击倒在地,卧病一周, 使他更坚定了探讨雷电实质的决心。他一方面列举了12 条静电火花与雷电火花的相同之处,一方面通过岗亭实验 和风筝实验(1752年6月)给予实验证明。他的一封封书 信通过柯林森在英国皇家学会宣读,开始时受到的是嘲笑 、怀疑,后来他的论文集《电学实验与研究》出版,特别 是风筝实验的报告轰动了欧洲,使人们看到电学是一门有 广大前景的科学,避雷针也成了人类破除迷信征服自然的 一项重要技术成果,推动了电学、电工学的发展。
t
i I
t T1 t T1
0
T1
t
半余弦波
i I
i0.5I(1cost)
T1
雷电多重放电次数及总延续时间
统计数据表明:一次雷电放电往往包含多 次重复放电;且每次雷电放电总的延续时 间(包括多次重复放电)不同。
雷电放电能量
雷电放电能量不大,但由于雷电放电的持 续时间很短,因此放电功率很大!
雷电过电压的形成 先导放电 开光S闭合
特点
其熄弧能力与工频续流大小有关,续 流太大,产气过多,易使管子炸裂; 续流太小,产气不足以熄弧,故对工 频续流有上下限的规定。
保护间隙的特点
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缺点:
1.伏秒特性曲线比较陡( )绝缘 配合不理想; 2.间隙动作后会形成截波; 3.熄弧能力低(电弧不即使熄灭有什 么后果 )
管式避雷器(排气式避雷器)
结构
胶木管(增大 机械强度)
作用原理
当排气式避雷器受到雷电波入侵时,内 外间隙同时击穿,雷电流经间隙流入大 地;过电压消失后,在工作电压作用下, 流经间隙的工频续流电弧的高温使管内 产气材料(电弧高温下能产生大量气体 的纤维、塑料或特种橡胶)分解出大量 气体,管内压力升高,气体从开口孔喷 出,造成对电弧的强烈纵吹,从而使工 频续流在1到3个周波内熄灭。
lg p I 88
幅值大于I的雷电流出现的概率
雷电流的波头、陡度及波长
波前(2.6微秒)
波长(半波峰时 间40微秒)
波前陡度:
I (kA/s)
2.6
雷电流的计算波形
双指数波; 斜角波; 斜角平顶波; 半余弦波;
双指数波
i I
iI0(et et)
0
T1
t
斜角波
i
i t
0
t
斜角平顶波
i I
h:避雷针高度(m) h x 被保护物高度(m)
P:高度影响系数
h 30m,P1 30mh 120m,P 5.5
h
一味地增加避雷针的高度是 否是增大保护范围的“良策 ”
两支避雷针保护范围
a.定出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高度:
h0
h
D 7P
二针间被保护物高度水平面上保护范围的一侧宽 度:
bx1.5(h0h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罗蒙诺索夫(Lomonosov Mikhil Vasilievich)
俄国化学家,哲学家 ,被誉为“俄国科学史上 的彼得大帝” 18世纪中叶,电学还处于萌芽时 期。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做风 筝实验,用莱顿瓶收集雷电的同时,俄国科学 家罗蒙诺索夫和利赫曼也在重复富兰克林的风 筝实验,舍身、忘死地研究雷电现象。他们在 自己家的屋顶上架设了所谓的“雷电器”装置 ,在霹雳的雷声中观察雷电器上的电火花。而 利赫曼在实验中不幸以身殉职。
消雷器
保护原理
能使雷云电场发生突变,使雷电先导的发 展沿着避雷针的方向发展,直击于其上, 雷电流通过避雷针(线)及接地装置泄入 大地而防止避雷针(线)周围的设备受到 雷击
保护范围
是否处于避雷针(线)保护范围内的物 体一定不会遭受雷击
单支避雷针保护范围
hx
h 2
hx
h 2
rx (hhx)P rx (1.5h2hx)P